石油化工行业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石油化工行业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石油化工行业研究报告

石油化工行业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词:盐化工现状对策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Q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065-02

1江苏沿海盐场盐化工行业的现状

盐化工业是沿海盐场除盐产品之外的次要产业,是制盐行业向下游产业的衍生,主产仍然为制盐。随着江苏沿海大开发,大量的盐田被征用,发展盐化工业是金桥和银宝集团的重要经济转型方向,也是彻底贯彻盐业“以盐养产业为基础、以盐化产业为主导、以园区配套产业为支点”的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

众所周知,江苏沿海盐化工产品与其它省市的同行相比生产技术落后、工艺流程长、能耗高、设备和厂房建筑陈旧,自动化水平低,生产规模小等弊端,有些企业还存在着一定的潜亏和坏账。而且随着盐养产业的发展,盐水质量逐步下降,造成盐化工产品的品质下降。

江苏沿海的原盐场,现为金桥、银宝两家公司,普遍面临缺人才、缺资金、负担重现状。产品落后、产值低、富价值低,升级换代慢等问题,而且地处偏僻化工企业分散,无法集成规模,没有形成具有引领市场或能对企业起到产业主导的化工厂,再加上化工企业的管理者都是盐场的管理者,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管理方式不到位,超成化工企业亏损多赢利少的局面。另外随着盐田退浪,盐化工产品的原料奇缺,常因原料供应不足,造成多数企业开工不足或停产,使原本就举步维艰的部分盐化工产品也相继被淘汰。

2江苏沿海盐场盐化工行业的对策

近几年江苏盐化工业虽已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能力,改变传统的制盐工艺,丰富产品结构,摆脱以往小规模、初级生产经营模式,朝大型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并且努力打造中国淮盐化中心和盐化工业中的知名企业。但我个人建议沿海盐化工企业仍可再采取以下对策,以便更好的适应目前较为严峻的形势。

(1)对接沿海规划,争取政策扶持,在全面融入的过程中创新发展。

去年以来,关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国家规划、省实施意见、市行动方案以及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对此,沿海盐化企业上下要敏捷反应、主动响应、积极策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1)认真学习研究相关规划、政策,深刻领会市委、市政府对于沿海开发的战略意图、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点举措,认真分析在重要片区、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配套政策等方面,哪些可以直接为我所用,哪些通过创造条件可以为我所用,找准企业与相关规划、政策的对接点。2)完善对接工作机制,以经常性的沟通和会商,促进对接工作的系统化。3)全面落实对接责任。企业要以“钉子”精神主动加强与对口部门及开发主体的对接,全力争取产业、项目、投资、财税、科技、转岗、困难救助等政策资源更多地向企业倾斜。

(2)新上重点项目,拓展新兴产业,在科学转型的过程中做大规模。

围绕产业结构转型,构建新产业体系,各沿海企业要以大项目为重点,加快项目推进,提升项目质量,实现新老产业的划时代更替。大力发展盐化工产业链,摆脱传统的“老三样”。化工一般分为石油化工、无机化工和生物化工,而盐化工是无机化工的基础,如纯碱、烧碱、氯气、盐酸等属是盐化工产品,也都是化工之母,通过二次、三次和多次深加工,可制造出成千上万的化工产品,而且规模和效益都非常好,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既然我们有这么好的基础原料优势,我们应顺势发展,沿着盐化工产业链做强做大企业规模,实现就地转化,将使产品大幅度增值,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知名度,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做好基础化工后,沿海盐化企业要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开发一些短、平、快精细化工产品,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附价值高、利润高,为企业发展积累资本。实施集团战略,强化科技引领,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激发动力。

(3)学习先进理念,优化基础管理,振兴盐化工业。

金桥和银宝作为江苏沿海两大盐业集团,其下属的化工厂员工的存在素质低、思想保守、业务水平低、能力低、管理水平差、市场销售能力不佳等问题。所以沿海盐场化工企业要想在企业转型中打赢,则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要求员工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拓宽思路打开市场,马克思说过: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始终是最活跃的要素。企业发展首先要有有用的人,盐场不缺人,但缺人才。小川先生说过:要产品质量好,必须有工作质量来保证,要工作质量好,必须要有人的质量来保证。所人才是企业竞争,产品竞争之本。

3江苏沿海盐场盐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江苏沿海资源和实际情况,江苏沿海盐场的化化工产业应将重点放在发展制盐产业、两碱产业、氯碱下游化工和生物化工四大系列产品。

3.1制盐产业

制盐产业链方向:旷卤工业盐食盐品种盐。制盐工业主要是淘汰传统制盐工艺,引进卤水日晒制盐工艺,稳定现有的海水制盐的生产规模,生产工业用盐、加碘食盐,开发多品种盐。

3.2两碱产业

纯碱产业链:井矿盐、湖盐卤水+海盐饱和盐水纯碱+氨玻璃+其它精细化工产品。纯碱的主要下游产品有玻璃、肥皂、四硼酸钠、氧化铝、合成洗涤剂、三聚磷酸钠、平板玻璃、红矾钠、日用玻璃制品、硅酸钠、洗衣粉等。

烧碱产业链:井矿盐、湖盐卤水+海盐饱和盐水氯、氢、烧碱三氯氢硅+光气+环氧氯丙烷+有机胺多晶硅+TDI+MDI+环氧树脂单晶硅+气相白碳黑+聚氨酯树脂+绝缘板。氯碱产品种类多,关联度大,广泛应用于农业、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印染、医药、建材、国防、食品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盐酸产业链:卤水+海盐饱和盐水氯、氢盐酸稀土等深加工产品。副产品氢除用于合成HCl制盐酸外,还可用于植物油加氢生产硬化油,炼钨、生产多晶硅等金属氧化物还原,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加氢等。

3.3氯碱下游化工

氯产品系列:氯乙烯(VCM)、聚氯乙烯(PVC)、氯化聚氯乙烯(CPVC)、液氯、糊状树脂、氯化苄、碳酰氯、AKD、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二异氰酸酯(TDI)、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ECH)、盐酸、氯磺酸、漂粉精、氯酸钠、三氯氧磷、五氯氧磷、磷化铝、聚合氯化铝、氯化聚乙烯(CPE)、甲烷氯化物、氯化苯、氯化石蜡、三光气、氯乙酸、三氯氢硅、多晶硅等。

3.4生物化工

以早稻米、淀粉、烧碱为原料,采用最新生物技术生产化纤PTT原料1,3丙二醇、对心血管病有治疗和保健作用生物医药D-核酸产品链;以卤水和原盐为原料,模拟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发展海藻养殖,如盐藻(富含%[-胡萝卜素)、螺旋藻(富含蛋白质),用于抗癌医药原料。

参考文献:

[1]孙丰阁,我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J].化学工业,2008,(6).

[2]阎秉忠.我国天然碱工业现状及前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

[3]贺占海.我国天然碱工业发展战略[A].中国纯碱工业发展战略研究[C].2004.

石油化工行业研究报告范文2

关键词: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环境问题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source of organic waste ga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harm of organic waste gas, and focuses on the organic waste gas treatment technology.

Keywords: organic waste gas; Management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 [U49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目前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工业废气。大气中排入了大量的工业废气,降低了大气环境质量,危害了人体健康。而有机废气是工业废气中最难处理的一种污染源,有机废气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后,能造成肝脏、呼吸、血液等系统和器官暂时性和永久性病变,尤其是苯并芘类多环芳烃能使人体直接致癌,已经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

1、有机废气的主要来源

石油和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是有机废气的主要来源,其特点是数量较大,有机物含量波动性大、有一定毒性、可燃、有的还有恶臭,而氯氟烃的排放还会引起臭氧层的破坏[1]。石油和化工工厂及石化产品的存储设施,印刷及其他与石油和化工有关的行业,使用石油、石油化工产品的场合和燃烧设备,以石油产品为燃料的各种交通工具都是有机废气的源头。

2、有机废气的危害

有机废气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同行业有机物废气的毒性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工业废气中十种常见的有机废气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苯类有机物多损害人的中枢神经,造成神经系统障碍,当苯蒸汽浓度过高时,可以引起致死性的急性中毒;多环芳烃有机物有强烈的致癌性;苯酸类有机物能使细胞蛋白质发生变形或凝固,致使全身中毒;发生氰类有机物中毒时,可引起呼吸困难,严重窒息、意识丧失甚至死亡;有机物硝基苯影响神经系统、血相和肝、脾器官功能,皮肤大面积吸收可以致人死亡;芳香胺类可致癌,二苯胺、联苯胺等进入人体可以造成缺氧症;有机氮化合物可以致癌;有机磷化合物降低血液中胆碱酯酶的活性,使神经系统发生功能障碍;有机硫化合物中,低浓度硫醇可引起不适,高浓度则将致人死亡;含氧有机化合物中,吸入高浓度环氧乙烷可致人死亡;丙烯醛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戊醇可引起头痛、腹泻和呕吐等。

3、有机废气的治理技术

有机废气的治理方法主要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消除法。消除法是通过生物或化学反应,用热、光、催化剂和微生物等将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主要有催化燃烧法、电晕法、热氧化法、生物氧化法、光分解法、等离子体分解法等;另一类是回收法,这种方法是通过物理方法,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用选择性渗透膜和选择性吸附剂等方法来分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主要有生物膜法、活性碳吸附法、变压吸附法、冷凝法等[3]。

3.1 生物膜法

按照传统的生物膜理论,生物法处理有机废气一般要经历以下步骤:①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首先与水接触,并溶解于水中;②溶解于液膜中的有机污染物成分在浓度差的推动下进一步扩散到生物膜,进而被微生物捕获并吸收;③微生物以有机物为能源或碳源进行生长代谢,从而将其分解为简单无毒的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低毒的有机物;④生物代谢产物一部分重新回到液相,一部分气态物质脱离生物膜,通过扩散进入大气。依据该理论,生物净化有机气体的速率主要取决于气相和液相中有机物的生化反应速率和扩散速率。生物法具有投资少、设备简单、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反应装置占地面积大、反应时间较长的缺点。

3.2 活性炭吸附法

我国对于浓度较低的气相污染物的净化手段主要是吸附法,应用活性炭的强吸附性吸附污染物,且对有机废气浓度的动态变化有较好的缓冲调节作用。常用的吸附剂有蜂窝状活性炭、多孔炭材料、球状活性炭、活性炭纤维、新型活性炭及分子筛、沸石、多孔粘土矿石、活性氧化铝和硅胶等。活性炭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后,能产生丰富的微孔结构,这些人眼看不到的微孔能够依靠分子力,吸附各种有害的液体和气体分子,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吸附净化过程是将有机废气由排气风机送入吸附床,有机废气在吸附床被吸附剂吸附而使气体得到净化,净化后的气体排向大气即完成净化过程,热脱再生过程是当吸附床内吸附剂所吸附的有机物达到允许的吸附量时,该吸附床已经不能再进行吸附操作而转入脱附再生。活性炭吸附法适用于大风量、低浓度、温度不高的有机废气处理。该法工艺成熟、效果可靠、易于回收有机溶剂,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喷漆、轻工等行业的有机废气的治理。

3.3 催化燃烧法

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相催化气相燃烧过程”即“催化燃烧”法治理有机废气,以催化燃烧代替传统的火焰燃烧,降低了燃烧温度,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此外,催化燃烧产生的热流温度适中,无需冷却空气的稀释,提高了热效。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有的气体燃烧条件非常苛刻,需要高空、高温和高水蒸气分压,因此催化剂必须具备较高的活性,高热稳定性和较高的水热稳定性,以及一定的抗中毒能力。而通常催化剂活性与稳定性是相矛盾的。另外该法对机械强度的要求也较高,要求能抗冲刷和热冲击。

3.4 液体吸收法

这种方法中,柴油作为吸收剂,价格便宜,运行稳定,操作维护方便;不需要预处理,流程简单,运转费用低,占地面积小,净化效率高。但吸收剂后处理投资大,对有机成分选择性大,易出现二次污染。

4 结语

对于有机废气的净化处理,无论是广泛采用的传统处理方法,还是新开发的处理技术,都要考虑到应用的实效性。目前,除了推广传统工艺外,应重点开发新技术,以达到提高去除效率,降低运行费用,减少二次污染的目的。随着有机产品的大量使用,有机物污染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控制该类污染已成为各国的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为使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开发经济有效的有机物净化处理技术已成为我国解决有机物污染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孙佩石. 生物化学法净化低浓度甲苯废气应用基础研究的研究报告[R]. 昆明理工大学,2006.1

[2]唐运雪. 有机废气处理技术及前景展望[J].湖南有色金属,2005,21(5):31-35.

石油化工行业研究报告范文3

由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和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联合推出的“中国化工企业500强”活动,自2003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举行以来,至今已过去整整十年了。协会在化工企业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下,克服了重重困难,排除了各种阻力,坚持年年,每年都召开会。通过十年努力,我们创立了“中国化工企业500强”这一品牌。期间经过了许多变化,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本报告着重通过对化工行业及500强企业数据的研究和成功企业案例的剖析、总结500强企业成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揭示规律,指出企业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使500强企业不仅做大、做强,还要做久。这是本报告的中心内容。

中国化工企业500强的排序工作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可以在企业间进行对比的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即以化工企业上一年度的营业收入由大至小依次排序,形成行业的排行榜。这种方法表明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情况,体现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符合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美国《财富》杂志在1955年首先使用这种方法创立了“美国企业500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展,1995年又推出了“世界500强”,成为全球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参照和衡量标准,推动了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为入选企业带来了全球影响力,形成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肯定,并为有实力的企业都把进入世界500强作为奋斗目标。

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在全国有两万余家,我们开始使用国家统计局数据和协会在行业的调研情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排序,后来国家颁发统计法后,改为由协会在全行业撒大网调查数据的核实到未报送企业的催报;近几年又从单一的直接向企业调查,到多渠道向相关的化工专业协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行业协会征求意见并补充数据的方式;从数据的采集统计到500强排序,这不是简单的排序,而是一项历史记录;从排序到统计分析,这也不是简单的分析,而是对化工行业和以500强为代表的化工企业最权威的发展轨迹的记载。第一次世界500强时,中国只有3家企业,而到2013年,短短的十八年,世界500强中已有71家中国企业,这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光辉写照。2003年至今,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和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中国化工企业500强”都是利用这种方法,通过中国化工企业500强排行榜和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发展研究报告为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透析经济发展,研判竞争态势和战略方向提供重要参考。

开始对评选范围,即入选行业、经济类型、企业层级等几经变化,后来确定以国家统计局划分的十大化工行业、42个子行业为评选范围。凡是这些行业列入统计口径的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包括国有、民营、“三资”、集体、合营企业均可入选。这就排除了原属轻工口的日用化工、纺织口的化学纤维、卫生口的化学医药等行业,也不包括未列入规模以上统计口径的大企业集团。所以历次排行榜中,既无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和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等中央企业,也无上海华谊化工集团、天津渤海化工集团、重庆化医集团等地方国有企业集团,而只有其下属企业。这样做虽然增强了可比性,使之相对合理,也符合人们的传统习惯,但石油化工系统的一些大企业就被排除在外了,因此也有缺陷。另外,近几年来企业多元化发展加快,跨行业并购加剧,企业集团化进程也在加速,许多大型化工企业进入了非化工的大企业集团,更有不少化工上游企业延长产业链进入化工领域,致使有些企业已很难确切地来划分其所属行业,只能按其主业来判断,难免有出入,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推出500强的同时,我们还分别推出过效益百强、竞争力百强、成长性百强等排行榜。这都是选取与做大做强企业密切相关的指标推出的排名。我们的种种努力,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推动化工企业做大做强做久。

中国化工企业500强的产生是依照规定范围进行的。首先,化工500强企业的上榜范围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生产性企业或集团公司,但不包括行政性公司;凡境内的化工企业(除港、澳、台化工企业)都在排序之列,同时也不分所有制形式,包括国有控股、股份制、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等。其次,化工各行业范围是按原化工部管理的行业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行业分类确定的,包括化学矿采选、炼焦、基础化学原料、化学肥料、农药、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橡胶制品及化工、橡胶加工专用设备制造。

从上面企业和行业排序范围可以看出,调查企业范围之广、行业之多给调查工作带来的是极其繁杂的。而且由于调查是采取企业自愿原则,以及近年来企业调整、重组、兼并的情况,遗漏和重复就不可避免了。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种情况减少到最低限度,并将成果公布于众。

过去的十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十年,化学工业无论是整个行业,还是各个企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年的“中国化工企业500强”排行榜,从一个侧面记录和反映了这种变化。回顾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化工企业500强不断发展壮大,500强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好。许多企业以入围500强为荣或以入围500强为奋斗目标。现在“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已成为化工系统有相当知名度的行业品牌,公认为是引领化工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一项重要活动。值此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为化工行业的发展和500强企业的足迹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回顾过往,化工500强企业的发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化学工业大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光辉业绩,化学工业孕育着500强,为此本报告先从化学工业说起。

第一部分 化学工业励精图治跃居全球第一

一、中国化学工业跃居世界第一位

2010年是我国化学工业首次赶超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的一年。

2010年我国化学工业总产值52413亿元,折合美元7622.3亿元(按2010年平均汇率6.8275折算),同年美国化学品产值为7340亿美元,超过美国282.3亿美元。

2011年我国化学工业总产值66097.1亿元,折合10469.5亿美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6.3133折算),同年美国化学品总产值8014亿美元,超过美国2455.5亿美元,继续领跑世界化学工业。

2012年我国化学工业总产值突破7万亿元大关,达到7.2万亿元,比2011年增长14.2%,虽然目前还未有美国的资料,但是我国化学工业继续保持了增幅较高的态势。目前我国化学工业以形成门类较为配套、品种比较齐全、基本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工业体系。

二、2012年化工主要行业产值、产量稳中有升

1.主要行业产值

农用化学品产值保持较快增长。化肥制造业产值8047.0亿元,同比增长19.1%。农药产值2440.2亿元,增幅达24.4%。

基础化学原料产值1.93万亿元,同比增长13.4%。

专用化学品产值1.56万亿元,增长12.2%。

合成材料产值1.3万亿元,增长12.80%。

上面三个行业分别占化工总产值的26.7%、21.6%和18.1%,合计占66.4%。

2.主要产品产量

化肥、农药、合成纤维单体、轮胎等主要产品产量同比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我国重要化工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的有:氮肥、磷肥、纯碱、烧碱、硫酸、电石、碳黑、农药、染料、轮胎、甲醇、合成树脂及共聚物、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

三、2012年化学工业主要经济指标

2012年化学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23629家,主营收入68909.14亿元,资产总计52770.51亿元。

从化工主要行业的企业数看,专用化学品企业有6431家,位居第一,其次是基础化学原料5666家,橡胶制品业3347家,居第三。

从各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看,基础化学原料以18958.03亿元位居首位,其次是专用化学品15168.54亿元,第三位的是合成材料12854.11亿元。

从利润总额看,基础化学原料业最高为763.50亿元,居首位。

四、化学工业投资增速较快

2012年化学工业投资额1.23万亿元,同比增幅为27.9%。其中,合成材料投资1544.3亿元,增幅达54.5%;其次是基础化学原料业4072.5亿元,增长43.5%;专用化学品2761.8亿元,增长16.3%;橡胶制品1333.1亿元,增长5.7%。

五、市场需求总体放缓,不同行业有升有降

这一年,主要化学品表现消费总量大约4.34亿吨,增长约7%,较上年回落超过3个百分点。

有机化学原料消费量增长7‰较上年回落超过12个百分点;无机化学原料消费量增长5.7%,较上年回落6.7个百分点;合成树脂消费量7974.3万吨,增长4.9%,比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合成橡胶501.4万吨,增长6.6%,加快1.4个百分点;合成纤维单体3668.7万吨,增幅5.1%,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

2012年化工行业疲弱,价格涨幅继续回落。

第二部分 中国化工500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2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我国化学工业的经济总量2010年就已超过了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化学工业总产值为66097.1亿元,折合10469.5亿美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6.3133折算),而当年美国化学品总产值为8014亿美元,我国超过美国2455.5亿美元,遥遥领先,稳居世界化学工业的首位。

截至2011年底,中国化学工业重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大宗产品有:氮肥(4178.99万吨,折含N100%)、磷肥(1462.40万吨,折含P2O5100%)、纯碱(2303.31万吨)、烧碱(2466.34万吨)、硫酸(7416.61万吨,折100%)、电石(1737.67万吨,折300L/kg)、炭黑(385.30万吨)、农药(264.87万吨,折100%)、染料(98.00万吨)、轮胎(83208.82万条)、甲醇(2627万吨)、合成树脂及共聚物(4798.16万吨)、合成橡胶(348.66万吨)、合成纤维(1501.30万吨)等40多种。2011年,全国化学工业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达25397家,主营业务收入65331.5亿元,资产总计48962.2亿元,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532.2万人。总体规模已相当可观。

协会从2002年第一次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到2011年的10年间,化工500强企业励精图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令世人为之骄傲,让化工人为之自豪。这里,我们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来一一加以解读。

一、化工500强企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成为化学工业的主力军与领头羊

衡量经济总量的指标主要有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计和工业总产值等三项。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实力及增长幅度。

1.化工50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年增长12.7倍。

2002年化工50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1743亿元,2011年猛增到23890亿元,比2002年增长12.7倍。

2002年化工500强企业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下同)为1828亿元,2011年则高达23609亿元,比2002年增长11.9倍。

2002年化工500强企业资产总计为3004亿元,2011年已达到20429亿元,比2002年增长5.8倍。

这三项指标,即使扣除价格因素,其增长幅度也是惊人的。而且都高于我国工业和我国化工全行业的增长幅度。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2002年增长6.7倍,资产总计增长3.6倍;我国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1倍,资产总计增长3.62倍。远低于化32500强的增幅(见图1、图2)。

2.化工500强占化学工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2002年化工50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化学工业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1.6%,2011年提高到36.6%(见图3、图4)。2002年化工500强企业资产总计占当年化学工业资产总计的比重为22.1%,2011年提高到41.7%,超过了四成(见图5、图6)。增幅之大历史少有。

一直以来,我们总希望化工企业要做大,从化工500强所占化学工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这个意义上来说,化工500强企业确实是越做越大了,而且企业发展的速度远大于行业的发展速度。

3.化工500强不同规模企业呈群体性增长。

化工500强企业的规模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把500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整体分成几个不等距的组,可以观察整体的结构变化。这里仍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标志,将化工500强企业按主营业务收入的多少分成6个组群进行比较。从中可以发现,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高的企业数比2002年呈现群体性大幅度增长,主营业务收入低的企业数呈现出群体性急剧下降。

2002年与2011年比较:

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2002年没有,2011年净增了141家;

主营业务收入10亿~50亿元企业,2002年为31家,2011年达到359家,比2002年增加了328家;

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下企业,2002年多达469家,2011年已没有10亿元以下的企业。

10年间,化工500强企业各群体的主营业务收入急剧扩张,企业做大的态势十分明显(见表2)。表2化工500强按主营业务收入分组的企数增减情况(单位:个)

4.化工500强入围门槛与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度提升

2002年化工500强第一名主营业务收入为35.8亿元,2011年达到347.9亿元,比2002年增长8.7倍。

2002年化工500强第500名主营业务收入为1.01亿元,2011年达到11亿元,500强的入围门槛10年间提高了11倍。

再从化工500强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看,同样呈现了大幅提升的画面:

2011年化工500强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47.8亿元,比2002年的3.49亿元增长12.7倍(见图7)。

2011年化工500强前10名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237.8亿元,比2002年的25.4亿元增长8.4倍;

2011年化工500强前50名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143.0亿元,比2002年的13.7亿元增长9.4倍;

2011年化工500强前100名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108.7亿元,比2002年的9.8亿元增长10.0倍。

化工500强企业名次越往后,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越快。

从以上各个方面分别观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0年来,化工500强经济实力大大增长,500强企业的发展是跨越式的发展,对化学工业的平稳快速增长起到了核心支撑作用。化工500强企业不仅仅是化学工业的主力军,也是领头羊,更有一批是常青树。

二、化工500强企业经济类型、行业结构。地域分布日趋合理

在化工500强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企业的所有制组成、行业结构和地域分布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结构是否不断优化,也是业内十分关心的问题。

1.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尤以“三资”和民营企业发展更快。

目前企业所有制形式主要有国有控股、民营、三资以及集体、集体联营和其他股份制企业,本研究报告为更透彻分析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变化,选取了化工行业最具代表性的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及三资企业进行分析。2002年与2011年化工500强企业中,主要经济类型的企业数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见表3)。

上表表明,化工500强企业所有制结构出现了重要变化:

国有控股企业数从2002年的279家,下降到2011年的127家,减少了152家;民营企业数从2002年的26家,增加到2011年的93家,增加67家,“三资”企业数从2002年的10家,增加到2011年142家,增加132家。民营和“三资”企业数达到235家,占500强的47%,接近1/2。

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1175.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736.1亿元,增长4.7倍;民营企业由2002年的44.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169亿元,增长91.6倍;“三资”企业由2002年的25.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061亿元,超过了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81倍多。民营和“三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230亿元,占500强的47.01%,也接近1/2。

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500强比重由2002年占67.5%,下降到2011年的28.2%,下降了39.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由2002年占2.6%,上升到2011年的17.5%,上升了近15个百分点;“三资”企业由2002年占1.4%,上升到2011年的29.6%,上升了28个多百分点。

10年间,我国化工500强企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呈现了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效果;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三资”企业发挥重要作用。

2.化工500强企业行业结构加速调整。合成材料工业跃居首位。

首先,看化工500强企业中各行业企业数变化情况(见表4)。

各行业企业数变化的显著特点是:

2011年化工500强企业中,合成材料企业数,由2002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一位;基础化学原料和专用化学品企业数,继续处在第二、三位;化肥企业数则由2002年的第一位降至第四位。其余,轮胎、力车胎企业上升1位,化学农药下降2位,化学矿和涂料等行业位次维持不变。

其次,以各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比较,也有显著变化(见表5)。合成材料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500强企业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1/5以上。

在主营业务收入中,2002年化肥企业高居榜首,占500强比重接近1/4;其次是基础化学原料,占17%;第三位是合成材料企业,占10%;轮胎制造企业排在第四位,占8.4%;第五位是专用化学品,占7.5%;接下来的是化学农药、涂料等企业。

2011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合成材料企业跃居第一位,占500强主营业务收入的1/5以上;基础化学原料仍处在第二位,占18.2%;专用化学品由第五位升至第三位,占15.9%;轮胎制造企业仍在第四位,占11.9%;而化肥企业则从第一位降到了第五位,占11.8%;其他行业位次未发生变化。

这里还要强调的是,在化肥行业中,2002年与2011年比较,氮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仍在化肥工业中处于首位,但其在化肥行业中的比重由2002年的72.0%下降至2011年的45.0%;磷肥由10.0%上升至13.0%;钾肥由1.2%上升至3.5%;而复混肥由16.4%猛增至34.9%。说明化肥品种结构大有改善,特别是复混肥在化肥中的比例由不到六分之一发展到超过了三分之一,农用化肥的需求趋于合理。

以上表明,10年来化工500强行业分布无论是企业数还是主营业务收入都有了重大变化。这是我国在执行“十五”、“十一五”规划期间,积极调整化学工业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合成材料工业以及专用化学品工业,优化化肥产品结构等方面所取得的骄人成绩。

3.化工500强企业按地区分布,山东、江苏2省持续领跑,中西部地区比重上升。

首先看企业数的分布。

化工500强企业个数从地区分布看,2002年和2011年山东省均居首位,都超过了100家。江苏省位居第二,但2011年也超过了100家,比2002年增加了22家,是各省市中增长最多的。这2个省入围企业数遥遥领先,充分显示了化工强省的实力,是名副其实的领跑者。

按2011年排序,接下来的是浙江省、河南省、山西省、上海市、河北省、四川省、湖北省、广东省、和辽宁省,这又是一个梯队,企业数都在10家至30多家,而且位次比较稳定。其中山西省由2002年12家,增加到2011年的28家,增多了16家,增加数仅次于江苏省。上海市由2002年的15家,增加到2011年的24家,增多了9家,位于增多省市的第三位。由2002年的8家,增加到2011年的12家,在增多地区中紧随上海市之后。

其余各省、区、市2011年进入500强的企业数在10家以下,与2002年比较,起伏也较大。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由2002年没有企业进入500强,到2011年分别有7家和4家进入,占有了一席之地,从而也开启了我国各省、区、市(除外)都有化工企业进入500强的新局面(见表6)。

再看各省、区、市化工50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化工500强中,各省、区、市入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发展变化与企业数的变化情况近似。2011年山东省入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5660亿元位居第一,占化工500强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23.7%,其次是江苏省,4227亿元,占17.7%,浙江省2353亿元,占9.9%。这3个省入围500强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500强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51.3%,支撑了半壁江山,而且比2002年所占比重46.7%,提高了4.6个百分点,出现了加速快跑的姿态。

紧接着的是上海市、河南省、山西省、河北省、湖北省、四川省、广东省、江西省、辽宁省、、贵州省、安徽省。这12个省、区、市入围化工500强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在400多亿至1300多亿元之间,占500强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38%。

其余15个省、区、市入围化工50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500强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约10%。这里还要提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2年没有入围化工500强的企业,到2011年不仅有企业进入,而且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03.4亿元和212.2亿元的成绩,一跃排在30个省、区、市中的第25位和第21位(见表7)。

表中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化工500强企业数减少了11个,西部地区减少1个,中部地区增加了12个。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方面,也是中部增长最快,增长14倍多,其次是东部增长12倍多,西部增长10倍多。在主营业务收入占化工500强比重方面,中部地区由17.3%提高到19.2%,增加了1.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由13.8%降到11.9%,下降了1.9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持平。总起来看,东部地区在化工500强中仍占有明显优势,中部地区正在加速追赶,西部地区追赶步伐不如中部。

总之,化学工业的十年巨变在化工500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化工500强入围门槛的大幅提高和在化工全行业中所占比重的快速增长,既说明了化工500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也说明化学工业的集中度有了明显提高。这都是化工人的杰出贡献,值得载入史册。

在讨论化工500强企业地域分布时,要特别关注在我国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发展总体战略和推进西部大开发指引下,在化工企业500强中的体现。10年来,化工500强企业无论是企业数,还是主营业务收入,在东、中、西地区都发生了变化,东、中部差距在逐渐缩小(见表8)。

第三部分 中国化工500强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前面已讲了,十年来,化工500强的规模有了飞跃发展,那么在做大的同时是否也做强了呢,也就是说其整体素质是否提高了呢?让我们还是以数据来说话。下面以利润总额、总资产贡献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和劳动生产率等反映企业经济运营质量的主要指标分别加以描述,窥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水平,观察十年来化工500强企业在做强过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化工500强利润总额高速增长

以主营业务收入排序的化工500强企业,2002年利润总额为66.05亿元,2011年猛增到1745.2亿元,增长25.4倍之多,大大高于同期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7倍的速度。

与此同时,化工500强创造的利润占化学工业的比重也从2002年25.3%,提高到2011年的37.3%,提高了12个百分点(见表9)。

利润的高速增长是化工500强在做大企业征途中向着做强企业奋进的有力支撑。

化工500强利润的大幅度增长,充分说明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快字当头到好字当头,为化工500强企业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十来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冲击,化工500强企业坚持在做大同时努力做强。整个化工行业大力推进行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行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升。化工500强企业就是集中表现。

以下对化工500强利润增长在各行业、各地区和不同经济类型的表现分别作一描述。

1.精细化工行业利润比例增长,化肥行业利润比例下降。

在化工500强各行业中,合成材料制造企业利润由第四位进到第一位,化肥制造企业由第一位退至第四位。

2011年,合成材料企业利润为394.9亿元,比2002年的5.9亿元增长了65.9倍,在各行业中由2002年排在第四位跃进到第一位,占化工500强利润总额比重也由2002年的8.9%升至2011年的22.6%;

2011年,化肥企业利润238.1亿元,虽然比2002年的16亿元增长了13.9倍,但在各行业中则由2002年的第一位降至第四位,占化工500强利润总额比重也由2002年的24%降至2011年的13.6%。

2011年,专用化学品和基础化学原料企业利润总额均有36倍和46倍的增长,分居各行业的第2和第3位,都超过了化肥企业。

轮胎企业利润增长34倍,由第六位升至第五位,涂料等企业和化学农药企业利润排在第6、第7位。

十年来,化工500强利润总额中各行业企业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化工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改以往化肥行业老大的局面(见表10)。

2.民营和“三资”企业利润已占到化工500强利润的一半以上。

2002年国有控股企业利润27.5亿元,2011年为383.6亿元,增长12.9倍;

2002年民营企业利润3.1亿元,2011年为337.3亿元,增长了107.8倍;

2002年“三资”企业利润1.9亿元,2011年增加到576.4亿元,增长302.4倍;

2002年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占500强利润的41.7%,2011年下降到21.9%;

2002年民营企业利润占500强利润的4.7%,2011年增加到19.3%;

2002年“三资”企业利润占500强利润的2.9%,2011年占到33%。

这就是说,民营和“三资”企业利润合计已从2002年占500强的7.6%上升到2011年的52.3%。这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经济效益上的集中体现,也说明民营和三资企业经济运行质量高于国企。

3.沿海三省利润最高,比重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区比重快速提升。

由表12可知,2011年与2002年比较,化工500强企业各省、区、市企业利润都有较大增长。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山东、江苏、浙江三省利润最多,这三个省占500强利润总额的67%;2011年这三个省仍然处于遥遥领先地位,但占500强利润总额的比重下降到56.6%,降了10.3个百分点,说明其它省份500强利润不断上升,尤其是河南、内蒙、辽宁、湖北、新疆等上升较快,所占比重也相应提高。

化工500强企业所在地区经济效益水平变化出现东部向中、西部倾斜的趋势。

从增长速度看,中部地区增长77倍,西部增长45.6倍,都高于东部增长20.6倍。从占500强利润总额比重看,2002年东部地区占85.8%,中西部合起来占14.2%。2011年,东部地区比重下降到70.2%,中西部合起来已占29.8%,接近三成(见表13)。

二、化工500强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同时增长

总资产贡献率反映的是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表现,也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总资产贡献率是企业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三项指标之和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净资产利润率反映的是投资者拥有所有权的净资产获利能力,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表现,指标越高,表明同样的净资产取得的盈利越高。净资产利润率是利润总额与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所得差额(即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这两项指标的高低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是否做强的重要依据。

1.总资产贡献率大幅提高。

2011年化工500强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6.53%,2002年为8.38%,提高了8.15个百分点,接近一倍,是较高的资产获利水平。

2011年化工500强总资产贡献率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16.1%高出0.43个百分点,比化学工业总资产贡献率15.82%高出0.71个百分点。

总资产贡献率在行业、地区和企业规模方面的表现如下:

①在各行业中,专用化学品工业总资产贡献率最高。

专用化学品总资产贡献率一直处于各行业之首,2011年为21.5%,比2002年的15.7%提高了5.8个百分点。涂料、油墨、颜料、染料行业位居第二。这些行业一般都属于加工工业,又是精细化工,产品附加值相对较高。合成材料、基础化学原料位居第三、四位。基础化学原料、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位居增长最快的前三位(见表14)。

②民营企业总资产贡献率高于“三资”和国有企业。

2011年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9.81%,比2002年下降6.4个百分点,仍处于领先水平。“三资”企业为18%,比2002年上升1.4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最低,为11.9%,但也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三种经济类型比较,无论2002年或者2011年,国有控股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均低于民营和“三资”企业(见表15)。

③黑龙江、福建、山东、重庆、江苏等五省总资产贡献率处于领先位置,中、西部地区最高。

统计资料显示,化工500强中,各省、市、区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无论在2011年和2002年,黑龙江、福建、山东、重庆、江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高于或接近500强平均水平。湖南、青海、新疆、广东、浙江、内蒙处于中游。值得提出的是,新疆由2002年没有企业进入500强,2011年不仅进入而且并列排在全国资产贡献率的第五位(见表16)。

按地区看,东、中、西部总资产贡献率出现了戏剧性变化。2002年东部总资产贡献率最高,为10.4%,西部和中部分别为5.8和5.6%。2011年情况就相反了,西部地区最高,达15%,中部为12.1%,分别增长6.5和9.2个百分点,呈快速升高态势,东部地区下降5.2个百分点(见表17)。

2.净资产利润率快速增长。

2011年化工500强企业净资产利润率为22.7%,比2002年的5.4%提高了17.3个百分点,比化学工业净资产利润率21,86%高出0.84个百分点(见表18)。

从上表可看出,各行业企业净资产利润率全面提高,其中以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企业最高,2011年分别为31.2%和26.3%,其次是基础化学原料、化肥、农药等企业。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合成材料企业和基础化学原料企业。根据净资产利润率指标含义,在资产中不包括负债,反映的是净资产创利水平,这个指标越高,资本投入的获利也越高。化工500强在各个行业的良好表现是吸引投资者的一大优势。

在不同类型企业中,民营企业净资产利润率最高,2011年为31.4%;其次是“三资”企业,为24.56%;国有控股企业为14.62%。三种类型企业均比2002年有较大增长,“三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增长更快,但国有控股企业远低于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见表19)。

在各省、市、区中,化工500强企业净资产利润率西部地区最高,有十一个省区高于500强平均水平。

在所有省份中,2011年比2002年净资产利润率全部提高。内蒙古、山东、江苏、福建、浙江、河南、青海位居前列(见表20)。

净资产利润率依然是西部地区增长最快。2002年东部地区净资产利润率为8.2%,远远高于中、西地区。2011年,虽然东部地区提高到24.6%,增长了16.4个百分点,但西部地区增长更快,增长21.3个百分点,已经接近了东部地区的水平(见表21)。

三、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成倍增长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反映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创造利润的能力,说明产品销售收入获得了多少利润,同时,由于是利润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产品销售的实现是取得利润的前提,而产品销售收入本身包含了销售成本和利润,降低了成本就可以提高利润。因此,该指标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了成本费用高低的因素。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也反映了企业承受价格降低和销售下降风险的能力,销售收入高则能力强,反之承受风险的能力就较弱。以上借助其它指标可以作进一步分析。

2011年化工50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3%,2002年为3.8%,提高了3.5个百分点,比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7.16%高出0.14个百分点,说明化工500强生产经营水平在不断提高。

1.涂染料和专用化学品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高于其他行业企业。

2011年各行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均有提高,其中涂料、油墨、颜料、染料企业达到9.97%,专用化学品企业达到9.13%分居第一位和第二位。与2002年比较,增长最多的是基础化学原料、化肥及合成材料企业(见表22)。

2.“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高于国企。

2011年,“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在2002年和2011年都高于国有控股企业,说明在企业营销策略、能力以及降低成本、费用等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要看到,在这十年间,500强中的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提高了3.36个百分点,而“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仅提高了0.3和0.68个百分点,差距正在缩小(见表23)。

3.青海、新疆和西部地区50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最高。

十年间,化工500强企业所在省份中,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青海、新疆跃居前两位,排在下面的北京、内蒙、宁夏、福建、陕西、江苏、四川、贵州居各省份的前十位(见表24)。

从东、中、西部地区看,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其次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见表25)。

四、资产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但不平衡

负债经营是企业通过负债的方式获得借入资本,扩大资本来源的有效途径。负债经营既有利益又有风险。负债资产比率高,会对企业生产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说明企业自有经济实力弱;负债资产比率低,说明企业自有资产比重大,经济实力强,债权的保证程度也高。由于负债利息一般都低于股息,所以负债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资本的收益率。负债资本比率过低,意味着融资成本加大,过高又意味着债权人的安全又缺乏保障。因此,负债资产比率高要有一个合理的界限,在我国经济环境下,一般保持在40%~60%之间比较合理。反映负债资产比率的常用指标是资产负债率,即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

为了反映化工500强企业负债经营状况,拟从负债规模及资产负债率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化工500强企业负债规模及其分布。

2011年化工500强企业负债总额为1.27万亿元,比2002年的1769.5亿元增长6.2倍,企业平均负债25.4亿元,比2002年的3.5亿元快速增长。这里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500强负债规模均已达到当年工业总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的一半以上,相对较高。

在各行业中,2011年基础化学原料与合成材料企业负债最高,分别为2445.9亿元和2436亿元,其次是化肥,化学专用品和轮胎企业;在各经济类型中,2002年国有控股企业负债1525.4亿元,民营企业负债13.2亿元,“三资企业”负债10.8亿元,2011年分别增长了2.1倍、146倍和304倍,在地区中,东部地区最高,达7533.5亿元,增长也是最快的,达8.2倍,其次是西部地区(见表26)。

2.化工500强资产负债率。

2002年化工500强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9%,处于合理区间,2011年为62.22%,略高于合理区间。

①涂料企业资产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化肥等行业处于不合理区间。

2002年涂料、油墨、颜料、染料工业处于合理区间,其他行业均略高,其中轮胎、化肥工业最高,2011年涂料、油墨、颜料、染料工业处于合理区间,其他行业均略高,其中仍是化肥行业资产负债率最高为63.4%,基础化学原料工业为62.1%(见表27)。

⑦“三资”企业资产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

2002年和2011年“三资”企业资产负债率一直处于合理区间。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2002年处于合理区间,2011年均处于略高区间(见表28)。

③2011年8个省份500强企业资产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

2002年有15个省份资产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11个省份处于不合理区间。而2011年只有9个省份处于合理区间,20个省份处于不合理区间(见表29)。

2002年资产负债率东、中、西部均处于合理区间;2011年东、中、西部资产负债率均超过60%的合理区间。其中,东部处于接近合理区间的边缘,西部略高,中部地区最高(见表29)。

五、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平均每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这里是使用工业总产值与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比率。

2011年化工500强企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081.5千元/人年,比2002年的220.8千元/人年提高8.4倍,比2011年化学工业劳动生产率1241.9千元/人年高出839.6千元/人年。

1.合成材料行业劳动生产率最高。

统计显示,2011年所有行业劳动生产率全部提高,合成材料和基础化学原料工业分别增长11倍和9.5倍。

2002年劳动生产率最高的行业是专用化学品和涂料工业;2011年劳动生率最高的行业是合成材料和专用化学品(见表31)。

2.“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最高。

2002年和2011年“三资”企业均比民营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但是从增长速度看,民营企业快,正在接近“三资”企业(见表32)。

3.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市劳动生产率最高。

2011年劳动生产率最高的省市依次是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山东、江苏、重庆、黑龙江、天津、河北等省市(见表33)。

在东、中、西部地区中,东部地区劳动生产率最高,中部地区增长最快(见表34)。

综上所述,我们欣喜地看到,十年来化工500强在以大促强发展中,表现出色。不但做大了,而且也做强了。2011年比2002年上述所有指标大幅提升,尤其是利润指标增长速度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标志着化工500强企业做强的速度超过了做大的速度。各项利润率指标全面超过了化学工业全行业的同期水平,经济实力空前提高。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观察到化工500强企业在做强过程中不同侧面的发展变化。

从各行业看,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制造企业在利润及各项利润率指标中均处于前沿;

从经济类型看,“三资”企业利润额已占据首位,民营企业快速增长,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占500强利润比重下降较多。在各项利润率指标中,民营和“三资”企业也处于领先位置;

从地区看,山东、江苏、浙江三省利润额遥遥领先。在各项利润率指标中,福建、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区后来居上;

石油化工行业研究报告范文4

〔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信息审计

中图分类号:F27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6009607

一、引言

2006年,深圳证券交易所[1]《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掀开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新篇章。其界定了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范围,即上市公司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和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责任。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按照本指引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定期评估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自愿披露公司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2]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的通知》指出,公司可以在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每股社会贡献值,即在公司为股东创造的基本每股收益的基础上,增加公司年内为国家创造的税收、向员工支付的工资、向银行等债权人支付的借款利息、公司对外捐赠额等为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的价值额,并扣除公司因环境污染等造成的其他社会成本,计算形成的公司为社会创造的每股增值额,从而帮助社会公众更全面地了解公司为其股东、员工、客户、债权人、社区以及整个社会所创造的真正价值。2008年1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3]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央企业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表率,努力成为国家经济的栋梁和全社会企业的榜样;要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落实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有条件的企业要定期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规划和措施,完善社会责任沟通方式和对话机制,及时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从2009年开始,证监会要求上海证券交易所三类板块(金融板块、海外板块、标准治理板块)共计260余家上市公司、深圳证券交易所“深证100指数”成分股共计100家上市公司必须社会责任报告,同时,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随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范的陆续出台,在近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期中,沪深两市每年都有400余家A股上市公司在披露年报的同时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的同时,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质量也有所提高,从过去的社会责任信息隐含于上市公司年报中,发展到基本上都采用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来披露,即披露形式和内容的规范性均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落实,作为国民经济细胞的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一个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是注定没有发展前途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等事件发生后,公众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提高,人们不仅关注企业缴纳了多少税金,更加关注企业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食品安全及社会公益方面做出了多少贡献,这势必迫切要求企业披露相关社会责任信息。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坚强主体,因此,研究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无疑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被誉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Bowen[4]于1956年提出,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 Linowes [5]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Golob和Bartlett[6]提出,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能够建立起与利益相关者良好的关系,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企业主要是由于市场压力社会责任报告,但是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在国家间也是不尽相同的,运营和财务是澳大利亚社会责任报告关注的内容,而员工、社区和环境是斯洛文尼亚社会责任报告关注的内容。因此,加强对不同国家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与比较是极其重要的。Gonzalez 和Bebbington[7]将社会责任报告一方面看做是一个独立的报告,另一方面看做是公司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企业定期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誉。他们详细解读了壳牌公司2003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分析了该公司是如何通过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来提高信誉的。他们认为,企业定期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有利于提高公司信誉。毕马威公司于2008年公布了第六份针对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情况的研究报告并指出,世界500强中的前250名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在2008年跳跃式增加,其中197家企业单独报告,从2005年的52%上升至2008年的79%,另外有4%的企业将社会责任报告整合到年度财务报告中,由此将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的总数提升至207家。Parsa和Kouhy[8] 指出,相对于大公司而言,伦敦股票交易所创业板中的中小上市公司也能披露比较完整充分的社会责任信息,这表明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后,英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数量很少受规模和风险因素影响。Cho等 [9] 认为,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上市公司更急于希望通过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展示其负责任的公司形象,来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和支持。同时,政府部门在执法和监管方面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明确确认计量标准,推动实施社会责任审计工作,敦促企业在经营决策时要关注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和标准。

2.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根据当前掌握的资料看,我国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要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关于国外理论研究情况与做法的介绍。钱红光[10]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先进经验,她认为应该建立并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扩展并充实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同时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方式。邓启稳[11]分别介绍了法国、美国和英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特点、模式和内容,他建议采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调整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选择合理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证券交易所要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明确的规定和约束,以指导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

第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李佳慧[12]的研究表明,企业是否属于污染行业和企业经营业绩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未表现出显著影响。罗晶[13]研究发现,中小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大型上市公司,行业类别、公司规模以及表示收益状况的变量显著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刘敏和许海燕[14]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总体水平较低,资产负债率和销售收入增长率等变量均未表现出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显著影响。

第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的研究。许道琼[15]认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内容主要包括改善自然环境的贡献、对社区的贡献、对社会公益的贡献、员工培训贡献、提供商品或售后服务的贡献、良好商业道德的贡献、企业效益方面的贡献和对政府承担义务的贡献等。李正和向锐[16]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范围包括环境问题类、员工问题类、社区问题类、一般社会问题类、消费者类和其他类。徐俊华[1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内容涵盖企业产品性能、服务质量、企业的人力资源、保护消费者利益、社会公益和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第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的研究。林松池[18]认为,最完整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是多种报表的有机组合,不同报表披露社会责任某一方面的信息,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体系。按照企业的规模和类型采用不同的披露模式,小型企业采用叙述性的披露模式,以文字叙述为主。大、中型非上市公司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上市公司应该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张楚堂和邢英[19]认为,应修改现有财务报告来反映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将资产负债表改造为资产权益表,全面反映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义务,以增值表代替利润表,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张根文和朱永勇[20]认为,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披露形式单一、文字叙述居于主导地位、披露的内容不完整、社会责任信息未经审计、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科目不单列和缺乏社会责任信息独立报告意识等。

从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国外学者主要集中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原则、计量和披露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对这些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对比较全面。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采取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立足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论证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和探索。然而,国内学者大多从各自的专业背景出发,结合自身的学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某个侧面或者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而关于某一具体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却鲜有学者进行深入剖析。基于此,本文以国有上市公司——A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对该公司进一步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A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A公司基本情况

A公司是一家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石油冶炼、汽油销售、油气资源工程建设、油气资源装备制造、新能源开发、油气资源储运、油气资源贸易、工程技术咨询服务和油气资源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跨国能源国有上市公司,是我国主要的油气资源生产商和供应商。

2.A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第一,未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对于A公司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社会责任项目,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并没有单独列示社会责任会计科目与之对应,而是将该项目归入传统的会计科目内,如将A公司某市石化公司2010年7月16日特大火灾事故导致的环境保护罚款支出直接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内加以披露;将2010年和2011年三起火灾事故后A公司恢复当地沿海地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因上述三起火灾事故造成的陆域和海域污染、赔偿沿海周边渔民因火灾事故造成的渔业资源损失、因火灾事故造成的停业损失、扶贫帮困、捐资助学、参与社区建设、支持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服务、积极投入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以及洪涝、冰冻等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活动支出直接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内加以披露;为减少油气挥发污染,实施油气回收改造工程所承担社会责任而进行的新设备投资或固定资产的购建直接记入“固定资产”科目内加以披露;对于企业缴纳的资源占用和补偿费,以摊销的方式记入期间费用;利用“三废”政策生产产品而享受的各项税收减免和优惠直接记入“应交税费”之中;由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而带来的各种奖励和收益直接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内加以披露。这样虽然A公司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但是,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却无法醒目地体现在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之中,利益相关者就不能一目了然地知道A公司因为承担社会责任究竟发生多少“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和“营业外收入”等,不利于利益相关者对相关社会责任信息的阅读和理解。

第二,信息披露不及时,披露渠道单一。截至2012年底,A公司共计披露了6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是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明显滞后。如A公司某市石化公司2010年7月16日特大火灾事故,即“7·16事故”对当地的陆域和海域生态环境以及近海渔业生产、饲养和远洋捕捞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但是事发之后,A公司网站上并没有及时公布这一事故消息,造成信息传播不畅,一时间,社会上谣言四起,人心惶惶,直至2011年A公司公布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长达74页的报告中,成绩、荣誉和各种奖励可谓洋洋洒洒,但上述事故及其危害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训却被轻描淡写。2010年5月24日和2010年12月20日,国家环保部对A公司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两次下达了《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对A公司环境违法事实和证据进行了通报,要求A公司限期整改,依法对A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但是笔者并没有在事发前后一段时期内A公司的官方网站上发现与之相关的任何通报、整改和处罚信息。同时,在2010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也没有与之对应的披露。由此不难看出,A公司在决定社会责任信息是否披露、何时披露以及以何方式披露的时候,实际上是本着“趋利避害”和“报喜不报忧”的原则。此外,A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渠道也显得过于单一,仅仅在A公司的官方网站上进行披露,并没有在中国证监会等政府监管机构的网站上披露,即没有一个集中的平台来供公司进行信息披露,使得信息披露的受众面很窄,缩小了信息披露的受众群体,使得部分利益相关者难以获得相关信息。

第三,信息披露质量较差。A公司在其2008年和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了对政府、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和社区等的社会责任信息。但是在其2010年和2011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没有将股东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显然没有对A公司股东予以足够的重视。股东作为公司重要的出资者和投资人,理应受到公司应有的重视,因此,A公司未将股东列在2010年和2011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之中实在有失偏颇。此外,可能是信息披露成本、信息披露难度和缺少相应的准则指导等因素,所有的社会责任报告仅从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环保生产、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四个方面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而对于政府、消费者、供应商等主要社会责任信息履行情况并无详实的介绍和说明。

A公司现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模式也不便于利益相关者快捷的获得相关信息。以A公司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例,在报告中给信息使用者提供纷繁复杂的社会责任信息,包括大量的文字、图片、图表和数据,虽然形式很新颖、内容很详实,但是让利益相关者进行“大海捞针”式的筛选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A公司采用文字叙述的定性方法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没有采用财务会计核算的定量方法进行披露,信息内在的价值不易被挖掘,所以难以达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第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未经审计。建立并完善社会责任审计体系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社会责任信息,这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A公司虽是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但由管理者组织有关人员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未经客观独立第三方鉴证服务机构的审计,其公允性和真实性值得推敲和探究,难以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

3.A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企业理财目标定位有误导致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当前,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够重视,企业管理层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其影响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理财目标上的定位存在误区。众所周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企业普遍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盲目地追求企业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后果和影响。在摒弃了利润最大化理念后,股东价值最大化理财目标成为我国众多企业的圭臬。股东是企业的投资者,是企业的主人,企业将其视为衣食父母本无可厚非,但股东也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一员,将股东利益凌驾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上来优先予以满足,其实质也是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漠视甚至损害。因此,在这种只关注股东利益的理念支配下,协调各利益相关者势必显得无关紧要,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意识,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束之高阁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资源是具有社会性的,即企业受利益相关者委托使用社会资源,所以现代企业的理财目标应该定位于资源的委托者即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按照这种理财目标的要求,企业有义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

第二,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信息成本较高。企业对委托者提供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运营管理,并对其经营成果负责。企业应该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以满足委托者的需要,委托者出于各种目的考察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按照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企业权衡社会责任信息成本与效益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与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内容相比,社会责任信息核算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对消费者和供应商的责任、对企业职工的责任、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责任等。因为其核算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特别是这些责任事项大多以非交易形式发生,所以很难进行会计上的量化。例如,企业排放“三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按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要求,企业应该及时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但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整理各种信息以及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又如企业为支持社会福利事业而产生的社会效益,以目前条件要求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并提供这些信息显然是不合适的。若企业付出大量的资源去提供社会责任信息,使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信息的成本过高,导致成本大于效益,势必会极大地影响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积极性。

第三,缺乏法律规范和完善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当前,我国企业大多是自愿性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缺少法律层面上的规范,所的社会责任报告又未通过聘请客观独立第三方鉴证服务机构来审计,从而导致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大打折扣。

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相关法律规范尚未配套的情况下,政府监督管理是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动力之一。一方面,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使用者,所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类似于一种公共产品,政府有责任和义务监督管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另一方面,即使法律规范要求企业强制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企业也要出于成本—效益的考量,可能置信息披露的质量于不顾,所以,政府监督管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弥补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成本,有利于保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当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我国政府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定,尤其是针对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等责任,我国政府制定了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毫无疑问,这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举措,但遗憾的是,如何考核评价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如何鼓励企业披露高质量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具体措施尚没有制定。

第四,在社会责任信息核算上缺少准则规范。信息披露的前提是要有完整和准确的信息,而要提供完整和准确的信息应该解决好确认、计量和记录等问题。记录社会责任信息可以运用复式记账法,然而不同企业之间的社会责任内容千差万别,即便属于同一行业,披露的社会责任内容也不尽相同。究竟何种交易或事项应该列为社会责任内容,何种交易或事项不应该列为社会责任内容,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准则制定机构也无专门的规范,从而导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核算始终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

缺少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准则规范,一方面,使得企业无法进行社会责任信息的确认和计量,导致社会责任信息核算和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差,从而造成企业披露无效的社会责任信息,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成本。另一方面,因为缺少明确的准则规范,产生了诸如不披露或者消极披露的问题,很多企业消极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使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失信于利益相关者,导致披露效率低下。

四、A公司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建议

基于上述A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探寻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必须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方面入手。从宏观层面来说,当务之急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关准则规范,以及完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等。从微观层面来说,笔者提出以下六点具体建议。

1.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以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和决策有用性为基础

现代企业的理财目标应该定位于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而不宜定位于股东价值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基于此,A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应该首先体现利益相关者决策有用的要求,以恰当的方式及时、完整、准确地向利益相关者披露对决策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具体说来,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方面,应根据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确定他们需要的或感兴趣的信息,即披露的信息并不是多多益善,对利益相关者决策无用的信息无需披露,对利益相关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即使是消极负面的也要进行披露;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方面,要考虑利益相关者关注的信息是否全面完整地被披露,所披露的信息是否准确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是否及时,是否便于利益相关者取得和理解。

2.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当将文字描述与量化指标相结合

对于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信息,如果可以确认和准确计量,应该运用量化指标进行披露;如果不能确认和准确计量,则应该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进行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量化指标基本上来源于会计上的有关数据。由于量化指标更易于利益相关者比较、分析和利用,所以建议A公司应该首先选择采用量化指标来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方法。当然,在目前条件下,有些社会责任信息在会计上是无法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也就不能采用量化指标进行披露,对这些无法用“数据说话”的信息仍然需要公司采用定性分析即文字描述的方法予以披露。

3.应在会计核算中增设有关社会责任的会计科目

建议A公司增设有关社会责任的会计科目,并要注意与传统财务报表项目相衔接,以便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解和使用,比如在“固定资产”总分类科目下可以增加设置“社会责任固定资产”二级科目,其下再设置“环境固定资产”等三级科目;在“管理费用”总分类科目下可以增设“社会责任费用”二级科目,其下再设置“环境保护费”、“社会责任固定资产折旧费”等三级科目;在“营业外支出”总分类科目下可以增设“社会责任支出”二级科目,其下再设置“社会责任捐赠支出”、 “社会责任奖励支出”、“社会责任罚款支出”等三级科目;在“营业外收入”总分类科目下可以增设“社会责任收入”二级科目,其下再设置“社会责任补贴收入”、“社会责任奖励收入”等三级科目。由于部分社会责任信息来源于传统会计信息,所以增加设置社会责任会计科目是区别社会责任信息和非社会责任信息的必然要求。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特别是二级科目应该尽可能单独设置,以有助于相对合理地利用企业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来直接生成社会责任信息的量化指标,比较适合A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

4.采用网络技术以促进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的多样化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字化方兴未艾。当前,凭借互联网信息技术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已成为众多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新趋势。A公司可以在日益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环境中建立和操作一个信息数据库,以保存并且维护其披露的各种信息,其中也包括社会责任信息,同时凭借防火墙的保护在web站点实时人机交互地对外披露动态的社会责任信息。利益相关者登录自己的计算机终端访问或凭借A公司提供的模块化程序按需生成和使用社会责任信息,便于其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

当前,虽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媒介主要是网络披露,但并没有建立起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专用系统,也未能开展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电子化和数字化披露工作,因此,A公司应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势在必行。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得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多样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提高A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此外,在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方面,应该坚持“百花齐放”原则。一方面,将不同内容的信息根据信息特点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披露,除了纸质报告外,网络、媒体、行业公告和新闻会等形式也不容小觑。另一方面,由于披露内容及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多样化,披露形式应该便于利益相关者快捷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例,便捷的索引标识和重点突出的版式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5.设立社会责任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贡献奖

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建议在A公司董事会下设立社会责任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由股东、员工、政府和社会公众等各利益相关者群体代表构成。社会责任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办法、监督和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编制和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等。当企业社会责任负面事项发生时,社会责任委员会应及时召开临时企业社会责任会议,采取危机公关,如召开新闻会、开通企业咨询热线和设立企业对外开放日等应对措施,妥善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关注。在社会责任委员会中,每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的代表都有一定的话语权,经过不断的协调冲突,最终必须达成符合多数利益相关者愿望的一致意见。社会责任事件发生时,由社会责任委员会负责处理此类事件,这样可以避免公司各部门出现相互推诿的问题。

此外,还应将公司对员工的激励与员工对公司在社会责任方面所做贡献结合起来。建议A公司设立社会责任贡献奖,用于奖励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做出突出贡献者,如在公司遇到产品质量、危机公关、员工福利、环境污染和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时,对那些迅速化解危机、将突发事件处置得当的员工应予以重奖。

6.加强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工作

当前,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只有管理层的单方承诺,并没有经过独立鉴证机构的审计,导致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遭到了广泛的质疑和诟病。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普遍经过严格的审计鉴证,这一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为了保证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提高社会责任信息的可信度,我国也应当逐渐地开展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工作。A公司作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有能力、条件和责任率先开展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工作。目前,A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经由国际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该会计师事务所专业能力突出,审计经验丰富,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专业知识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望和口碑,且对A公司的业务和运营情况非常熟悉,因此,基于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又能保证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考量,建议由该会计师事务所承担A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EB/OL].http:///main/aboutus/bsyw/9303.shtml,2006-09-25.

[2]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的通知 [EB/OL].http:// sse. /lawandrules/sserules/listing/stock/c/c20120 91849642.shtml,2008-05-14.

[3]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EB/OL].http:// /n1180/n20240/n7291323/11899524. html,2008-01-04.

[4]Bowen,H.R.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 [M].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1953.276.

[5]Linowes,F.D.Future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65,40(1):97-104.

[6]Golob,U.,Bartlett,municating abou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SR Reporting in Australia and Slovenia[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7,(1):1-9.

[7]Gonzalez,C.L.,Bebbington,J.Accounting Change or Institutional Appropri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J].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2001,12(3):269-292.

[8]Parsa,S.,Kouhy,R.Social Reporting by Companies Listed on the 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8,79(3):345-360.

[9]Cho,C.H.,Phillips,J.R.,Hageman,A.M.,Patten ,D.M.Media Richness,User Trust,and Percept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Visual Web Site Disclosures[J].Accounting,Auditing and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9,22(6):933-952.

[10]钱红光.关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调查分析[J].审计月刊,2010,(9):45-46.

[11]邓启稳.西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特点、规制和实践研究——基于法国、美国、英国的经验[J].生态经济,2010,(11):59-62.

[12]李佳慧.从信号传递理论研究我国财务预测信息的自愿披露程度[J].经济视角,2011,(4):158-158.

[13]罗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J].中国证券期货,2011,(11):41-42.

[14]刘敏,许海燕.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来自深沪市2008年度的经验数据[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12):21-23.

[15]许道琼.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与形式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4):73-74.

[16]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3-11.

[17]徐俊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披露研究[J].财政监督,2009,(24):22-23.

[18]林松池.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