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

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范文1

一、运用计算机模拟微观世界,强化感性认识

初中化学,是学生在初中三年级才首次接触的一门新学科,对于化学微观世界的知识,新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真实的图像、史料的佐证、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等辅助手段,希望能加深学生对有关化学知识和现象的认识。可限于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较为薄弱,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极易疲劳。因此,对微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往往感到困难。现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效果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多媒体既可以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变化,又可以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机理。同时把生物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展示给学生,对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刺激,即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感性材料,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运用摄像机(头),记录实验现象,为学生探究化学规律提供依据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现象是学生揭示化学规律、探究科学结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有些化学反应比较缓慢,反应时间太长,学生无法亲自做,即使做对了实验现象也很难观察和描述清楚,为揭示化学规律带来困难。现在运用摄像机(头),就可以真实地记录化学实验现象,为学生探究化学规律提供依据。例如:九年级化学“金属的防护和回收”一节中,图5-12“铁钉锈蚀条件”的锈蚀现象,连续观察一周,认真做好记录,并与同学们交流。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通常按上述要求进行。由于实验所用时间太长,加上现在的初中大部分学生自律性不强,对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实验现象的描述差异性很大,因此对“金属锈蚀的条件”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现在教学时,教师可带一个实验小组,用摄像机(头)将5根铁钉在同一周内的生锈情况真实的记录下来,利用电脑制作选取,将实验现象定格在实验开始、一天后、三天后、一周后四个时间,通过大屏幕放映出来,让学生根据显示的现象,在老师指导下探究出“铁钉生锈的条件”。同时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记录找出实验中的不足,分析产生的原因。这样即有利于揭示化学规律,又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计算机的可控性和个别化交互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运用

运用多媒体网络(局域网)系统,可让教师通过主机控制学生键盘,监看网上任何一个学生的屏幕画面,实现语言、录音播放等。它集幻灯、录像播放等多媒体功能于一身,其整体功能胜于其它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具备这些特点,为改革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环节提供了可靠保证。我们是先在主机中存放教师演讲实验的录像,然后发出指令给学生,让他们调看。在调看过程中,学生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提问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不明白的地方还可反复调看,最后让学生在电脑中模拟实验。例如:进行组装实验数学时,学生根据计算机提供的实验器材,用鼠标拖到“实验台”上,错了,电脑会自动提示正确的操作顺序;对了,电脑给你奖励。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熟练掌握实验步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当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就能做到得心应手。运用多媒体数学手段,教师通过指令性目标,让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综合发挥作用,就能使学生快速地建立起正确的认知结构,一改过去枯燥乏味的说教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新奇而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范文2

【关键词】三维动画技术;美术基础教育;数字艺术;技术;艺术

0 序言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与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人类已经自然而然地步入了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而数字技术、数字媒体、数字设备的繁盛,让人们不可抗拒地走进数字化,同时也在极尽所能地亲近数字化、应用数字技术以便适应时展需要。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产生了数字艺术,从而在媒介材料、视觉语言、思维观念上都发生极大改变。这些都迫使我们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内涵和方式、方法发生改变。

三维动画技术是现代数字技术与艺术的一个集中体现,打开电视,已经很难看到不使用三维动画技术的画面。各高校纷纷顺应时代需求,设立相关专业,尤其强化了三维动画技术的教学比重与软件应用的实践学习。然而技术终归是技术,关键还在于使用技术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不难发现学生应用三维软件存在的问题:作品缺乏个性、缺少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或者说三维造型刻画表现不到位,或者应用了大量三维技术却没有很好的发挥三维动画技术特有的作用,从某方面折射出美术基础教育的薄弱,过多依赖强化于技术手段而追本逐末,也说明传统美术基础教学需要进行深入而实际的改革和创新。然而作为低年级打基础的“美术基础”课程和作为高年级强化专业技能运用的专业必修课程“三维动画制作”,两个课程如何很好的融合和过度,实现技术与艺术的有效结合,这都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难题和考验。

1 三维动画软件技能要求与三维动画制作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设计师,只要有创意有想法,通过灵活应用软件,就可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按照自己的创意和设计图进行模型创建和场景构建,再为模型附上特定的材质,并打上灯光,然后设定模型的运动轨迹、设定虚拟摄像机的运动轨迹和动画参数等,最后再让计算机进行渲染运算,生成最后的画面。除此之外三维软件可与其他软件或者形式进行互换,可把三维数据直接转换为其他动画形式,从而获得更加广泛的使用,这一切使设计师的发挥空间相当大大,但是设计师要想从容掌握这门软件技术并非易事,就算设计师熟练地掌握了建模、材质贴图、灯光、渲染、动画等各项操作,每个部分背后所包含的相关专业知识都足以分出一个职业。建模师需要对物体结构有清晰的认识,透视关系把握到位才能创建出结构准确的三维建筑模型或工业产品模型,才具备把二维设计图纸转化为三维角色或三维场景的能力;三维动画灯光师需要熟悉明暗素描关系以及一定的摄影技术知识和影视舞台布景的艺术控制能力;三维动画师则要熟练掌握动画运动规律并且熟悉一定影视镜头语言,才能明确导演的表达意图以及通过生动的动作赋予三维虚拟角色新的生命力等等。由于三维动画软件与其他软件的灵活配合,一名广告设计师还必须具备在后期影视特效软件和三维软件、平面软件多种软件间灵活运用转换的能力等等。

三维动画制作需要的是这样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纵观以三维动画软件技术为主要工具的三维动画制作等课程,其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从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的情况较突出:

1.1 学生过分依赖软件的学习,将软件的学习等同于课程的学习

表现在各种命令、菜单、快捷键都非常熟练,但却创作不出高水平、艺术性、创造性较高的作品。

1.2 课程的深入教学开展难

随着课程的深入、课程作业难度加大,学生相关储备知识的匮乏导致其综合运用能力并未真正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两方面最终都会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老师教学的难度加大、课程学习浮于表面。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教学重技术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学生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培养。单以三维建模为例,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1)三维建模形体把握能力较差,模型结构塑造不准确、细节表现不到位。比如:使用3ds max软件进行真人头部建模,头部结构比例关系、面部细节特征,如果没有一定素描写生、人体速写的训练,没有建立三停五眼等基本面部结构、内在比例关系的概念,创建比较复杂的人体就会变成没有依据的“照猫画虎”,结果学生创建模型时无法依据骨骼、肌肉结构进行有效布线,建模的思路和流程也会混乱无序。2)三维模型美感不足、质感表现缺乏,学生对于自己制作的作品没有一个好的审美的判断,当然也就无法将自己的作品很好地深入下去。

2 美术基础教育的现代意义

美术是艺术教育的基础,需要掌握艺术表现的基本方法和规律。美术基础教学是数字艺术设计类专业在进入专业课学习早期的必修课,包括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多方面内容。由于非常直观地作用于视觉感受,重视手绘表现,能够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从而增强其创造力。然而在艺术设计作品日益数字化的现在,美术基础教育的动手操作、形象的塑造和把握、艺术化的加工和创造能力非但没有获得很好的强化反而削弱了。这就如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较早接触电脑和网络,写字机会变少,汉字的书写的能力反而大大下降一样。这看似没有联系,但却真实反映了当今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过分依赖网络海量图片、文字资料等现成品,忽略自身动手能力、忽略观察力以及独立创造、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美术基础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关系到学生将来在数字艺术设计领域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在于有没有教会学生素描写生、色彩写生,关键在于顺应时展的脚步,切实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审美性,解决技术与艺术的有效结合。“美术基础训练在某种意义上发挥着协调心智的功能,使学生的理智、情感、想象力相结合,使设计活动成为紧贴社会人生的有效方式。①”

3 将三维动画制作课程要求渗透于美术基础教育课程的探索和策略

中国的美术基础教育广泛借鉴了包豪斯设计体系教学方法,对于设计运用的看重,使得美术基础的教育有了更多的针对性和设计意识的强化。如今结合数字艺术设计,艺术素养的培养也必将经历“美术――设计――数字艺术设计”有序深入模式,并且体现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教学理念,要将三维动画制作教学渗透于美术基础教育,笔者认为可以做如下尝试:

3.1 强化结构素描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结构观察能力与形体的准确把握能力

由德国包豪斯学校提出的结构素描教学,侧重于理解和剖析结构,通过找结构基本点、并且在基本点找到之后,用线连接个点,使形体明确起来,这样物体的上下、前后、左右、里外都可以通过立体的结构表现出来,就这一点来说与三维软件的制作环境和原理是非常相近的。由于侧重分清线条前后关系、虚实关系和空间关系,结构素描要求画者具备很强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如果说素描写生铺调子的明暗练习见效慢,不防较早进入结构素描的练习阶段。结构素描使学生对透视规律的掌握见效更快,如在综合训练阶段或课后作业的安排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较复杂物体结构进行分析描绘,或者借助几何体进行抽象物体的创意描绘,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3.2 强化速写,注重日常手绘能力的培养

强化速写的作用其实是加强手绘练习,速写的对象是人物或场景或动态物体而不是没有变化、没有感情的石膏静物,在有限时间内对目标对象进行描绘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还抵消了部分美术功底较差学生的手绘抵触情绪。

在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没有美术功底的学生进行人物速写练习时,并没有我们想象那么糟糕,他们的描绘因为自由,反而有很多可取之处,最大的障碍不是不会表现,而是缺乏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会逐渐掌握速写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完整表达自己所要表现的事物,随着深入练习,动手能力加强,对于计算机工具的依赖性减弱,从主观上不再单纯强调软件技术操作的学习。这样的练习会使他们在后期三维动画制作的创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对三维角色进行平面草稿设计图的描绘、对构想模型的结构分析等等。

由于速写是一个基本功,可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长期练习,而且人物速写、场景速写均要练习,尽可能扩大速写的描绘范围。

3.3 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强调三大构成的练习,增强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设计表现力

在美术基础教学中融入美学原则的学习以及艺术设计基础的训练,也是三维动画制作软件的必然要求。美术基础教学中关于造型所强调的结构、形体、空间、疏密、虚实、节奏、对比、均衡、明暗强弱对比、大小比重,还有平面构成中围绕点、线、面所强调的美学元素以及肌理效果的软硬粗细、圆滑粗粝,色彩构成中的冷暖对比等等都需要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并由浅入深渗入练习中去。这是美术基础教育的教学重点,也是增强艺术素养的重要内容。

3.4 注重数字化环境,拓宽教学思维和教学渠道

对数字化环境的重视不是让学生及早使用数字化软件而是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介大环境及数字化手段,一方面,通过光盘、范画、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古今中外经典美术作品以及最新国内外数字化美术作品,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在训练中将美术作品制作成数字化作品,可供数字化保留和网络媒介交流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同时也是教育者教学思维的创新以及教学渠道的拓展。

图1 Love Will Guide You 01 图2 Love Will Guide You 02

日本艺术家大泽伸一创作的《Love Will Guide You》(如图1、图2)采用了大量手绘作品作为创作素材,用软件略作编辑配合电子音乐节奏制作成动画,画面体现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美学规律,是很好观摩示范素材。某高校的美术基础课程作业则是富有创新的教学尝试:他们利用动画定格的原理,让学生将美术作品画面定格连接成动画,并分享到网络,不仅充分利用了数字化的大环境,关键在于极好调动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也结合了本专业的美术基础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原理,融合了定格动画所体现的动画本质规律。

综上所述,从三维动画制作课程的技能要求出发来加强学生美术基础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是教学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如何在有限教学时间内有效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这样的探索和研究仍需深化。

【参考文献】

[1]谭细雄.略谈数码时代的美术基础教学[J].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7.

[2]王守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范文3

 

关键词:评价 评价主体 评价目的 评价对象

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还不太完善或还没有建立起来,致使评价的目的、主体、对象、方法、结果和解释等均被不同程度地扭曲与误解,从而严重影响了美术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导致美术课程教学管理混乱、教学目标层次混淆、教学质量低下等诸多弊端。如何对美术课程的教学去评价,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评价”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在教学理念范畴内“评价”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具有诊断、反馈、质量监控、管理、导向等功能。

课程的评价是从一定课程评价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然后把这些评价活动的各个环节综合起来形成一定的评价理论体系作为指导评价的范式。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不是指令性的,而是说明式的。下面笔者围绕评价的目的、主体、对象、范围、方法、解释、价值等这些基本要素进行探讨,旨在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构建“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的评价目的

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构建,首先要从评价目的的改革开始。美术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所谓教育公平的原则,一是教育机会的分配不应该因为受教育者的家庭、社会、政治、文化及体质等差异而造成不平等。二是教育机会的分配要因先天因素的差异而实行有所区别的因材施教。美术课程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艺术审美素质发展而创造平等公正的机会和条件。教学评价要由传统的“甄别选择”转变为“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要保证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少数“超常”学生追求卓越,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他评”与“自评”主体的转变和有机“结合”

美术教育是全社会审美素养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领导要参与,而且家长和社会各界都是评价主体。长期以来,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由上而下依次是政府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而受教育者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单一地变成了评价对象。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依附教师、教师依附学校、学校依附政府部门的评价关系,致使课程评价的主体是直线和单一化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美术课程的评价主体要由“单一性”走向“多元化”,要鼓励社会成员及学生家长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各种方式的评价,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学生家长及政府部门皆是评价的主体,要改变由上而下的直线式评价关系,扩大评价的民主性与开放性。

学校美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评价必须确立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积极采用推行学生自评、组内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学生学会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照他评,进行自我评定,培养学习自信心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也是改革传统美术教育封闭评价方法的有效措施。

三、从“课堂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固定课程表”转变为“弹性课时约定”

传统课程体系的设计及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其评价时空观有极大的局限性,是封闭的和狭窄的。

从空间范围来看,传统美术课程的评价着重于课堂内或学校内的教学活动,其学习形式一般是讲授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反复练习,因此排斥社会活动和实践活动。改革后的学校美术新课程是一种内容广泛、密切联系实际的统整性课程,从传统的以教科书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转变为广泛运用图书馆、野外、家庭、美术馆、展览厅等,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场地和各种课程资源,以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因而也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从时间编制来看,传统的美术课程由于过分强调经典的绘画技能与知识,脱离社会现实,不仅建立了一刀切的教材分类体系,还严格规定了各类教材的时数百分比,这种过于划一的“美术教学大纲”最显著特点就是课程与课程之间各自独立,相互联系较少,易于在课堂内按部就班地教学,教材中操作技能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分配、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均适宜按固定不变的课时编制,这样就形成了学校传统的上课时间表观念,而把上课时间表以外的各种教学活动及其他类型的课程,如选修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隐性课程等均排斥在评价范围之外。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教学科目及其课时比例的统配,已进行了重大改革。对于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不作全国绝对一致的硬性规定,把硬性规定改革为弹性的约定,这样便给地方或学校及教师相当的独立编制地方或学校课程的职权。地方、学校、教师或年级可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弹性时间,突破固定不变的课时观念,加强课程及教学的实践活动。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编制及实施要突破“三中心”,所以必须突破传统的课时评价观。

四、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从“注重技能操作”转向“注重素质提高”

美术课程既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全面素质”的教育,既要普遍提高每个学生的技能水平,防止学生两极化,又要使每个学生各种素质都能协调发展。对于美术课程教学的评价要由传统的侧重技能转向注重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按照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应做到既关注“结果、产出”,又关注“过程、效率”。“产出”,即关注最终培养出的学生的数量和水平;“结果”即关注课程教与学的成果;“效率”,即为培养这些学生而付出的人、财、物资的数量;“过程”即关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影响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教材、学生原有水平、师资投入数量、教学技术手段、国家投资拨款、教学资料与设备等因素。但是,传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产出”,忽视了“过程、效率”。由于现代学校美术课程新标准突破固有科目框框,教学内容涉及诸多学科,教学过程需要多种资源,教师需具备多种专业的知识,因此更需要由传统的只关注“产出评价”转变为关注“投入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反映美术教学水平,使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达到美术教育教学要求。

五、从集中的课程评价机制转向课程与教学的“三级”评价制度

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桂北地区美术教育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139-02

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由于认识的严重不足,普遍认为美术课程是无关紧要的课程,这种认识严重制约了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审美素质,美术师资的水平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一些偏远的农村义务阶段学校并没有美术,甚至只能由其它科教师兼任。本文对广西北部的桂林、柳州两市的6所小学、初中学校进行调查研究,从美术课程的定位、美术课程的教学目的、美术师资和美术课堂教学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一、美术课程的地位

美术自古至今都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在打造石器的过程中,逐步具备造型技术,审美观念也是那时已经形成。我们生活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应顺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具有初步的审美意识。今天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已经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美术教育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笔者研究发现,美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受重视程度并不高,一般是每班每周一节,占周课时的3%左右,为开设课程中最少的一门,教材的使用也简单,笔者对上述6所小学、初中的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进行访谈时,他们均认为,美术课程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有3所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由有绘画功底的教师兼任。

笔者认为,美术课程是一门可以培养学生空间意识和审美素质的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应高度重视美术教育,把美术课程放在重要的地位,合理安排课程,完善考核、考试制度,使美术课程与其它必修课程地位一样。

二、美术课程的教学目的

美术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审美教育,美术课在中小学阶段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及艺术的感受与审美能力,能推动学生在德、智及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及修养,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所有学校的均没深入意识到美术的教学目的,认为上美术课只是拿一幅画挂在黑板上让学生学着画,并没有从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上去讲授此门课。

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自然、艺术美的追求,激发学生的潜能,教会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美术教育应在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媒体,充分吸收现代艺术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知识空间。学校提倡的“五讲四美”不应只是一种口号,更应落到实处,总之,美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享受,积极向上地生活。

三、美术师资研究

美术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专业的教学技能。美术教学过程中,所教知识有可能涉及古今中外,美术基础知识包括素描、造型、设计、欣赏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应具有“一专多能”的教学能力,掌握文学、历史、地理、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能根据新课程的标准,联系实际,结合其他学科进行教学。当然,必须具备娴熟的美术教学技能,完美的课程组织、讲授和驾驭课堂等方面的能力。

笔者调查研究发现,美术教师的年龄不是较大就是较年轻,一般一所学校就一位美术教师,一直教到退休再招聘新教师,这就可能造成教学单一,不能协同教学。同时教师的素质不高,不能完美地进行示范、展示教学,也没有在美术设计方面进行继续教育,存在着上课就是贴一张画叫学生自己画的现象,甚至几乎没有备课,照本宣科,不能较好地组织课堂和讲授,甚至出现有的课堂,老师只顾自己讲,并不考虑下面的学生是不是听讲,上完课走人,对学生所交的绘画作业也只是很随便地打一个分数,谁听话就打高分,也不能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高度重视美术教师的培养,加大继续教育培训,促进广大美术教师以美术为中心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在保障美术教育进行日常工作的需要,特别是从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使美术教师与其他主科的教师具有同等的地位。其次,给予教师不断进步的空间,培养教师从人文文化、电影电视、网络媒体中寻找到教学的灵感,促进他们培养独立思考、备课和通过现代技术进行协同教学的能力,鼓励美术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充分挖掘他们的领悟能力、分析能力和敏感性进行教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宣科”上,应组织具有生机活力、有特色的美术课堂,学会利用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不能只顾着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而不考虑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同时也应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再次,应培养美术教师具备坚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努力学习现代媒体教学技术,学会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熟练地使用各种美术制作软件,以促进美术课堂教学。

没有高素质的美术师资队伍,就不能较好地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人才。笔者作为从事美术工作的学者,心痛地发现桂北等欠发达地区由于美术师资的水平不高,压制了具有美术潜能的学生发展,我认为为了下一代的进步,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应加大美术师资的建设。

四、美术课堂教学研究

美术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应按照上级的要求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应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和记录教学日志。学校应高度重视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的生命线。在上文已经提到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现象,也即是老师在讲台上面演示,学生在下面跟着画,甚至有的学校美术教师只是贴一张画在黑板上让学生照着画,自己坐在讲台上做自己的事情,没有监督学生进行作业,出现一个学业生画好了,其他学生照着描绘等现象。

因此,在当前提倡深化课堂改革的新形势下,对美术教学的吸引力与有效性等问题应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要求教师在美术课堂上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对具有美术潜能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把美术的基础教学和侧重教学相结合,有计划地推进素描、水彩、剪纸、篆刻等美术课程的教学,加大教育监控力度,建立严格的考试制度。同时也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美术创作才能,提高学习兴趣。

五、研究结论

通过对广西北部地区6所初中、小学的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定位、美术课程的教学目的、美术师资和美术课堂教学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着美术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目的不明确,师资水平不高,严重抑制了具有美术潜能的学生的成长,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应提高美术课程的教学定位,明确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鼓励教师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Z].2008,9,(5).

[2]杨维民.从绘画中心思想看艺术教育的缺失[N].美术报,2011-01-17.

[3]崔毅.当今高校美术教育的选择与走向[J].美术大观,2008,(11).

[4]罗艳喜.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N].美术报,2006-05-12.

[5]阎光奇.让美育走进校园[J].美术界,2003,(8).

[6]韩志强.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美术欣赏课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1,(5).

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范文5

论文摘要:文章对美术课程的评价基本要素即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时空观、评价种类、评价反馈、评价机制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还不太完善或还没有建立起来,致使评价的目的、主体、对象、方法、结果和解释等均被不同程度地扭曲与误解,从而严重影响了美术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导致美术课程教学管理混乱、教学目标层次混淆、教学质量低下等诸多弊端。如何对美术课程的教学去评价,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评价”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在教学理念范畴内“评价”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具有诊断、反馈、质量监控、管理、导向等功能。

课程的评价是从一定课程评价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然后把这些评价活动的各个环节综合起来形成一定的评价理论体系作为指导评价的范式。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不是指令性的,而是说明式的。下面笔者围绕评价的目的、主体、对象、范围、方法、解释、价值等这些基本要素进行探讨,旨在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构建“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评价目的

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构建,首先要从评价目的的改革开始。美术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所谓教育公平的原则,一是教育机会的分配不应该因为受教育者的家庭、社会、政治、文化及体质等差异而造成不平等。二是教育机会的分配要因先天因素的差异而实行有所区别的因材施教。美术课程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艺术审美素质发展而创造平等公正的机会和条件。教学评价要由传统的“甄别选择”转变为“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要保证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少数“超常”学生追求卓越,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他评”与“自评”主体的转变和有机“结合”

美术教育是全社会审美素养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领导要参与,而且家长和社会各界都是评价主体。长期以来,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由上而下依次是政府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而受教育者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单一地变成了评价对象。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依附教师、教师依附学校、学校依附政府部门的评价关系,致使课程评价的主体是直线和单一化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美术课程的评价主体要由“单一性”走向“多元化”,要鼓励社会成员及学生家长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各种方式的评价,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学生家长及政府部门皆是评价的主体,要改变由上而下的直线式评价关系,扩大评价的民主性与开放性。

学校美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评价必须确立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积极采用推行学生自评、组内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学生学会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照他评,进行自我评定,培养学习自信心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也是改革传统美术教育封闭评价方法的有效措施。

三、从“课堂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固定课程表”转变为“弹性课时约定”

传统课程体系的设计及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其评价时空观有极大的局限性,是封闭的和狭窄的。

从空间范围来看,传统美术课程的评价着重于课堂内或学校内的教学活动,其学习形式一般是讲授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反复练习,因此排斥社会活动和实践活动。改革后的学校美术新课程是一种内容广泛、密切联系实际的统整性课程,从传统的以教科书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转变为广泛运用图书馆、野外、家庭、美术馆、展览厅等,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场地和各种课程资源,以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因而也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从时间编制来看,传统的美术课程由于过分强调经典的绘画技能与知识,脱离社会现实,不仅建立了一刀切的教材分类体系,还严格规定了各类教材的时数百分比,这种过于划一的“美术教学大纲”最显著特点就是课程与课程之间各自独立,相互联系较少,易于在课堂内按部就班地教学,教材中操作技能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分配、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均适宜按固定不变的课时编制,这样就形成了学校传统的上课时间表观念,而把上课时间表以外的各种教学活动及其他类型的课程,如选修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隐性课程等均排斥在评价范围之外。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教学科目及其课时比例的统配,已进行了重大改革。对于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不作全国绝对一致的硬性规定,把硬性规定改革为弹性的约定,这样便给地方或学校及教师相当的独立编制地方或学校课程的职权。地方、学校、教师或年级可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弹性时间,突破固定不变的课时观念,加强课程及教学的实践活动。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编制及实施要突破“三中心”,所以必须突破传统的课时评价观。

四、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从“注重技能操作”转向“注重素质提高”

美术课程既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全面素质”的教育,既要普遍提高每个学生的技能水平,防止学生两极化,又要使每个学生各种素质都能协调发展。对于美术课程教学的评价要由传统的侧重技能转向注重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按照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应做到既关注“结果、产出”,又关注“过程、效率”。“产出”,即关注最终培养出的学生的数量和水平;“结果”即关注课程教与学的成果;“效率”,即为培养这些学生而付出的人、财、物资的数量;“过程”即关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影响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教材、学生原有水平、师资投入数量、教学技术手段、国家投资拨款、教学资料与设备等因素。但是,传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产出”,忽视了“过程、效率”。由于现代学校美术课程新标准突破固有科目框框,教学内容涉及诸多学科,教学过程需要多种资源,教师需具备多种专业的知识,因此更需要由传统的只关注“产出评价”转变为关注“投入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反映美术教学水平,使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达到美术教育教学要求。

五、从集中的课程评价机制转向课程与教学的“三级”评价制度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课程体制的变革要求课程评价机制相应改变,而课程评价机制的改变要以课程体制的变革为前提。

地方政府部门,可依据国家制定的课程管理政策、课程标准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地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编写相应教材,并组织力量督导各级学校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计划并进行评价测验,以保证国家课程标准的落实。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标准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自然环境与学校环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教学和测验,并开发和选用或编制学校校级课程教材。对于评价的总结果,学校要负责及时地转达给学生、家长及上级有关部门,保证评价结果准确地反馈给有关方面,为了解学生,改革美术教学,调整课程政策,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和解决在实施美术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六、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和事实判断,应该转向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并且更注重的是价值判断。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活动中必须考虑:依据什么样的审美价值来确定评价标准?某种教学活动或者产生的教学过程或结果不能具备积极的价值,即使局部来看是优秀的,或者与我们的某些传统价值观是一致的,也是不能肯定的。目前我国美术教学评价大致是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标准的:一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依据业已“格式化”的教学模式判断其质量好坏;二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则主要考察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定教学目标符合的程度,这时的评价标准就是预定的教学目标,其相关的价值取向问题则在评价活动的考虑以外。

参考文献:

[1]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8

[2]郑林.历史教育评价问题探讨.北京师范大学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

[4]李龙.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5]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U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

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育;解决措施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始,也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很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现在我国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的政策,如今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于是,跟该专业有关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一、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现状

1.教学观念的落后

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认为只要教会画画,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美术老师。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注意教学的方式,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但是效果不明显,还有可能挫伤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种以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养成固有的学习模式和习惯,忽略了个性教育,注重的是老师的讲解和规范。老师只是通过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对于对事物机械的模仿上面,而没有进行认真的创作。最后,学生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没有生气、缺乏个性和创造力。

2.教学方式单一

老师需要面临很多知识多元化发展的情况。这么长时间以来,美术在教育中还是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单纯的美术知识不能适应现在教学工作的要求,我们不能一味的认为这是教育制度的问题,而需要从更加主观的方面去考量。现在美术老师照本宣科的现象十分严重,基本的人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还是比较缺乏,这是我们现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3.教学内容呆板

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教学的内容专业性太强、美术课的时间少、师资力量匮乏等情况,学生在学习美术的时候出现疲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问题的解决措施

1.强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构建

想要把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院校的专业课程区分开,可以建立素描、色彩手工绘制、儿童美术创作、幼儿园环境建设和相关幼儿园艺术活动设计等内容,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任务和要求,对于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难度也不能太大,主要是掌握幼儿园美术教育在绘画方面的基本能力,还要通过一些艺术形式来使学生进行审美的想象,感受到绘画的乐趣,并且在艺术的实际操作中受到教育,以便更好的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要不断地强化美术教育课程的规范化,在课时、进度和考试等方面进行规定,把美术教育融入教学计划中,规范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于美术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还要改变教课的方式,要善于发挥课堂在美术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提升课堂效率,重点培养学生的美术情趣、创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我们一般使用的美术基础课教学的方式是在课堂中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然后进行演示,再进行个别的辅导,最后进行讲评。郑重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是,在时展的今天,这种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在课堂中的交流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有的学生的美术基础比较差,所以不敢参与,这样就使个人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升。所以学校根据这个现象,设立了很多的教法教学,教室内部的设计都是根据幼儿园的环境来进行模拟安排的,这样就使学生在学校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整体布局结构,并且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美术课的教学模式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动参与。所以,要把过去以老师为主、单一的美术基础知识授课的方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不但进行基础授课,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力,以及对事物形象的创造力,这样就能把“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3.提升授课老师的专业素质

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授课老师,也是推进美术课程教学发展的主要条件,因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不断改变,需要从提升老师的专业素质开始。美术老师需要拥有专业的技能,这是是否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也是更好地完成各门教学任务的基础条件。作为专业的美术老师不但要进行更加深入和刻苦的美术技术的研究,还要具有比较广泛的人文知识。在学生的心中,老师是十分博学的,美术老师在和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学生提出的很多难题,充足的知识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现在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美术老师还要把课堂教学的“教”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学”,主要看重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但是学生的良好表现,还是要依靠老师的合理组织,所以,老师要不断地创新美术教学方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美术老师不仅是传播者,更应该是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