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经济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经济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词】电子政务 绩效评估 比较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受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资助。
引 言
因电子政务的高风险和高失败率,西方大量研究机构如Accenture、Gartner、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等都开展了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一方面能够引导电子政务建设的方向,改善政府治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将提高政务质量,提高公民的支持度和信任度。
建立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保证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实施的每个阶段都有必要引入高效的绩效评价体系。①规划阶段:可以为电子政务建设确定一个合理的发展框架,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从而提高成功率;②实施阶段:为电子政务项目设定基本的建设方向,保持持续的改进,提高效率;③完成阶段:可以正确评估现状并为电子政务建设制定下一轮规划奠定基础[1]。
国内典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式
1.中国互联网实验室
中国互联网实验室(ChLabs)的《中国电子政务效果评测研究报告》中针对我国基本国情,提出了一整套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了四个维度,其中每个维度又各包含五个要素。该评价体系涵盖面全、便于量化描述和操作,在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表1 中国互联网实验室的电子政务效果测评体系[2]
2.电子政府思想库
电子政府思想库(1stEG)指出,目前国际上电子政府网站的发展方向包括两种类型:管理性政府网站和服务性政府网站,而服务性政府网站分为面向政府职能以及面向客户需求的两种类型。根据对当前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的分析,电子政府思想库面向政府职能提出了服务性政府电子政务评价体系。上述体系首先认为建立政府网站是实现电子政务的前提,因此政府网站建设的成果直接决定了电子政务的成败。基于这一思想,该评价体系主要建立在网站评价指标上,如内容服务指标、客户关系指标和网站质量指标等。其中每个指标下又设置了不同权重的若干子指标,如根据服务的广度、深度及速度来设置内容服务指标中的子指标,客户关系指标中设置交互对象、交互手段等多个子指标,网站质量指标中设置设计和内容等子指标。
3.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曾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对于地级市电子政务情况的研究报告[3],报告中有10个观测指标,各指标的详细构成情况见下表。
表2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电子政务效果测评体系
国外典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式
1.联合国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局的评估方法
联合国有174个成员国拥有政府网站,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局对这些成员国电子政务运用的一系列综合指标进行测评,测评方法和指标主要集中在电子政务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通过考查各成员国的准备指数和参与指数来评估其电子政务的绩效情况。
表3 联合国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局电子政务评价指标[4]
(1)电子政务准备指数。包括政府网站建设现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力资源素质三方面指标,三个指标的权数相同。
政府网站建设现状:通过对288项服务和设备的评估,对各成员国政府网站的建设现状进行评估,使用起步阶段、提高阶段、交互阶段、在线事务处理阶段以及无缝链接阶段的五阶段划分方法来量化各成员国的政府网站建设现状。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6个主要指标,即每千人主机拥有量、网民的数量、电话线数量、在线网民人数、拥有移动电话数量及拥有电视机数量。
人力资源素质: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指数、信息提供指数、城镇与农村人口比例等指标。
(2)电子政务参与指数。按照电子政务提供服务层面由低到高的顺序,可以分为信息服务指数、咨询服务指数和决策服务指数三个层面。参与指数通过对政策、教育、金融、医疗健康、劳动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21项参与指标在以上三个层面进行评估,根据电子政务所提供的咨询和决策水平来评估其信息和服务的质量。
2.Accenture咨询公司的评估方法[5]
Accenture的评估体系着重于测量被调查者的电子政务总体成熟度。因为Accenture公司认为信息公开与通信发达程度是一种公共服务水平的体现,一个国家的信息公开化程度越高,通信发展水平越发达,则表明其公共服务成熟度越高。因此该公司提出的评估电子政务的标准,将被调查者的电子政务总体成熟度分为公共服务成熟度和客户关系管理两个指标。在2002年的研究报告中,上述两个指标分别被给予了0.7和0.3的权重,通过这两个基本指标综合考查政府电子政务实施战略和国民利用电子政务的具体状况。Accenture公司的调查结果将被调查的国家和地区按照电子政务服务的总成熟程度分为四种类型。“创新领导者”居于最领先的地位,总体成熟度超过50%;“有发展前景的竞争者”次之,总体成熟度介于40%-50%;三是“持续的完成者”,总体成熟度处于30%-40%;最后是“平台的构建者”,其总体成熟度均低于30%。
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式的对比分析及建议
国内外评估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评估的层次不同:国内侧重于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而国外如Accenture、Gartner公司不仅注重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也注重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
2.评估的方法不同:国内以定性评估为主,关于定量的经济性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而国外采用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评估方式对比总的来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还不完善,与其有关的法制还不健全,较注重形式,公民参与度低等。
对于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根据国情,可以结合电子政务应具有的几个特点加以考虑:安全性、易用性、经济性、先进性、标准化、民主化。IT治理研究专家认为,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估是一项全面而复杂的工作,应从包括电子政务项目绩效、系统绩效、综合绩效、发展水平等四个主要组成模块进行。
综上所述,对于电子政务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是保证一个国家或地区电子政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认真分析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在实践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体制。从国际环境和发展经验可以看出,电子政务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这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必须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电子政务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能够正确评价和估测电子政务建设所取得绩效,帮助政府为进一步拓展电子政务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徐晓林,杨锐.电子政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
[2]互联网实验室.中国电子政务效果评测研究报告[R].2007.
[3]张维迎,.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综述[Z].http://.cn,2008,12.
互联网经济研究报告范文2
关键词 流媒体P2P技术前景应用
近年来宽带用户发展迅速,作为宽带增值业务的主要应用,视频流媒体服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宽带上网网民人数为6430万人,与上年同期的调查相比,宽带上网网民人数一年增加了2150万人,增长率为50.2%,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中,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服务占37.1%,在线影视正规运营商市场规模为2亿元,因此全国各电信、网通等网络运营商都大力建设视频流媒体系统。
目前的视频流媒体系统如:WindowsMediaServer、HelixServer等都采用由中心服务器群直接为终端宽带用户提供流媒体服务,是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S,client/server)模式的流媒体系统,随着视频流媒体用户不断增加,这种基于C/S模式的流媒体服务系统正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
1.目前各省级宽带用户数一般在100万以上,对流媒体服务的实际需求都在5万并发流以上,而现在已经建设的省级流媒体系统能提供并发流在1万左右,按照目前C/S模式流媒体系统扩容,需投入数亿元的高昂设备费用,并发用户数与设备投入数是线性关系,而且宽带用户数量还在成倍增加。
2.IP网络数据传输相对有线网络信号广播,计算量较大,由于采用C/S模式流媒体系统,在城域网范围内大量用户使用,对中心机房网络带宽和系统设备造成的压力非常大,以5万并发流为例,每并发流500KbPs计算,需要25G出口带宽,即使采用内容分发网络(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分布式部署服务器设备,目前的网络设备也很难支撑,需重新扩建网络。
3.随着高清晰电视和IP机顶盒(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的出现,用户对流媒体播放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更高的带宽,更稳定的传输通道,由于互联网固有的网络质量不可保证,采用C/S模式单路流编码传输,单点故障不可避免,数据包丢失严重,播放缓冲时间长,经常出现影片播放停顿、马赛克等现象。
与传统C/S模式流媒体系统相比较,基于点对点(P2P,Peer-to-Peer)技术的流媒体系统可有效解决上面问题。C/S模式流媒体系统只使用服务器的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因此,其质量和容量受到服务器设备性能和服务端网络资源的限制。P2P技术带来了网络观念的更新。它使网民直接链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进行文件共享与交换,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到服务器上去浏览或下载。信息下载者同时也是提供者,下载的人越多,速度就越快,大大提高了传输的速度和效率,淋漓尽致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基于P2P技术的流媒体系统,其服务器资源和用户计算机资源能同时合理使用,用户在享受流媒体节目的同时,也在利用自身计算机的空闲资源为其他用户提供服务,整个流媒体系统的资源不仅是服务器资源,还包括各用户计算机的空闲资源[3],因此,使用P2P技术,使流媒体系统提供高质量和大容量的流媒体服务能力成为可能。
基于P2P技术的流媒体系统,目前其基础理论研究较多,其中P2P技术已比较成熟,出现了很多免费P2P系统,如以文件下载为主的免费P2P下载,以内容交换为主的免费P2P直播,但在商业应用领域,根据中国电信互联星空、中国网通天天在线的视频运营服务数据显示,目前在国内使用的主要是基于C/S模式的流媒体商业应用服务系统,还未出现基于P2P技术的大型流媒体收费应用服务系统。
研究并实现基于P2P技术的流媒体系统商业应用产品,一方面能给企业自身带来赢利能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能节省国内网络运营商巨大的流媒体系统建设费用,同时能提升对广大宽带用户的视频流媒体服务质量,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当P2P还在第一代互联网上应用的时候,它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个子。但是当第二代、第三代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时候,P2P从草根文化的代表,极有可能一跃升为商业新星。无论是互联网点播,还是点对点的下载传输,一度是技术狂热者和互联网玩家们的“最爱”,但也正是这种流行在互联网草根们中间的技术或者生活方式,在以一种玩笑式的态度蔑视传统的商业法则。
但是随着先锋型公司的追捧,主流技术专家的看好,和大批资金的进入,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天平已经倾斜,P2P也正式摆脱原始的懵懂,开始由草莽变为精英,一股潮流正在形成。
发轫于05年的P2P流媒体,在06年迎来了它发展中的转折之年,从单纯的依托技术进入了更实际的市场运作,第一轮资金的获得为其赢得了市场机会,而第二轮的资金的获得与否与自身的发展轨迹则决定了各自发展的不同弧线。2008年P2P流媒体发展的技术已不是过高的门槛,越来越多的厂家及公司都进入了这一领域,在上半年形成了百花齐放之势, conby公司就是其中一个。该公司已率先把P2P技术成功运用到流媒体的点播上,其播放的质量(画面的清晰度和流码率等等)和下载功能都相当的成熟。
由此可见,P2P必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主流应用趋势,它带来了互联网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P2P技术正在走向商业的成功,正在试图改变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十七次调查统计主持单位: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6.1.
互联网经济研究报告范文3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进行变革;实际数据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0-0234-02
0引言
电视业是怎样进入大数据时代的,电视业通过大数据时生了哪些(思维、管理以及商业)变革,这些问题是本文重点的研究方向和思考方向,最重要的阐述问题是大数据时代如何实现全方位转型。
1大数据使电视媒体产生生存危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业也随之壮大起来。移动智能终端在不断加速增长,互联网中的视频网站和即时通讯也开始普及,其中这些方面所产生的数据变成了几何级数进行累积。因而,数据逐渐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某咨询公司曾在2011年中旬了一则相关的研究报告,宣布了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电视媒体将出现生存危机的状态[1]。
1.1移动互联网构建大数据媒介业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来临,较大的推动了新媒介的诞生,将观众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电视媒体的观众,二是移动互联网媒体的观众。更深远的问题是在于这两方面媒体正累积他们的用户所有的数据资料,也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媒体正在构建符合大数据生存的媒介业态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形态,通常通过用户交互、用户共享、个性化等一系列优势吸引了较多的使用者。使用者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回复平台和发表平台,针对使用者在网络上分享的心情状态,留下大量数据。但是,针对电视媒介而言,观众与电视媒体缺少交互,而且电视媒体也缺少收集观众自身对节目喜欢程度的收集,这就产生了电视媒体与观众之间互动过少的问题。因此,按目前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已经不再依赖电视,导致电视开机率呈不断下降趋势。多数大数据专家以为,电视媒体已经出现生存危机。而互联网方面,为了抢占利益最大化的地位,产生了用户与入口之间的竞争,其主要目的是想尽早与更多的用户产生“强连接”的状态,从而可以有效的获取大数据。例如:阿里巴巴增持手机浏览器UC的股份、收购了目前最为热门的APP软件“91手机助手”以及入股高德地图和新浪微博;百度旗下爱奇艺公司收购了PPS视频,其阿里巴巴和百度的用意都是为了买用户和增加流量。以上这些方面不必对电视媒体怀有悲观心态,但是绝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缺少危机感[2]。
1.2“数据孤岛”展现电视媒体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的到来,促进了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所有行业想要发挥大数据的效应,都需拥有巨量的数据处理能力,包含所有行业自身中无论内与外所有可用的数据。针对光电行业,在目前的行业竞争中,它对数据的需求较大。但是多数电视媒体自身累积的巨量数据还未完成,也未完成媒资库基础性的建设。因此,无法在国内甚至全世界建立一个同步共享的媒资库[4]。
电视媒体业最危险的是并未与外部世界建立起“强连接”。目前电视媒体主要以电视和网络与外部世界进行联系,虽然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意义,并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巴士电视、地铁或轻轨电视、移动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等,但是做了这些工作并没有使观众与电视媒体产生紧密的沟通与有效的互动,电视媒体与观众的关系没有达到“强连接”的标准,这直接确定了电视媒体具有大数据的能力。
2大数据实现电视媒体转型的基本路径
2.1大数据思维变革
电视媒体自1988年后逐步走向媒介产业改革的阳光大道,由于多种因素,并未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发展规律,更无法消除媒体行业多年来发展乏力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电视媒体的工作人员刚刚懂得资本、人力、资源配置以及人力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曾尝试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但是因为先天不足,导致电视媒体处于较为落后的经营管理状态,工作人员不能适应当前的文化。所以,大数据思维转型是一种较为困难的过程。但是依然需要直面对大数据的到来,需要电视媒体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全新的理念。同时,需要用以崭新的视角去关注资产,而且不能局限于人才、资金、固定资产等等,需要关注具有数字化的内容产品,更需要第三方具有的巨量的观众数据。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较多学者常常呼吁电视媒体建立属于自己的媒资库,并建立媒资银行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资源库联合起来。仅仅建立数字化媒资银行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将媒资银行进行数据化,并要拥有从巨量数据中使用大数据的能力。由于缺乏强连接的能力以及薄弱的聚集能力,电视媒体应该充分利用外部数据,意指借助具有大量观众数据的第三方企业[3]。
2.2从“数据为王”到“内容为王、观众为王”
大数据时代中,观众的需求将得到极大的重视,按照目前缺少准确的收视率调查,电视媒体将完全依赖大数据中观众的需求,做出观众喜欢的节目。美剧《纸牌屋》的播出使得世界文化产业都意识到了大数据的力量。《纸牌屋》拍什么、谁来拍、谁来演、怎么播,都由数千万观众的客观喜好统计决定。从受众洞察、受众定位、受众接触到受众转化,每一步都由精准细致高效经济的数据引导,从而实现大众创造的C2B,即由用户需求决定生产。制定出符合观众审美和大众创造的节目类型。在相应的经济效益收益过程当中也包含对内容和观众的重视程度[4]。
3大数据时代下电视节目的生产与营销
通常观看电视节目的人群分为: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他们之间各有所需,针对青年人而言,通常喜欢看搞笑的综艺节目、人气较高的电影和热门的电视剧,在大数据时代下的电视媒体可以通过以上获取到的数据,进行“生产”节目、“营销”节目,将观众所需完全展现在节目当中,从中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和利益。作为国内首个网络调查类互动节目,《你正常吗?》借助其腾讯平台用大数据解读社会文化潮流风向标,其革命性的形态、颠覆性的玩法吸引了大批网友。节目中提供了一个让观众真心参与到节目中来互动的平台,和观众有关有参与度的节目正是节目最好的营销手段。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大数据使电视媒体产生生存危机、大数据实现电视媒体转型的基本路径等一系列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虽然大数据时代看上去相对遥远,但是实际的应用面已经逐渐渗透到数据大时代中,全方位的体现了大数据时代产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总目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7(13):10-11.
[2]喻国明,何睿.大数据时代传媒经济研究框架及工具的演化[J].国际新闻界,2013,7(13):16-27.
互联网经济研究报告范文4
随着我国步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国零售业亦陷入“发展缓慢、占比降低、运营成本高企不下”等困境。同时,“互联网+”大潮在我国蓬勃兴起,并推动了网络零售的迅猛发展。因此,研究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实体零售商如何转型为“互联网+零售”的现代新型业态组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迫切的实际需求。
传统实体零售转型“互联网+”的必然性分析
(一)消费格局变化是传统实体零售转型“互联网+”的本质要求
当前我国消费市场的消费主体、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均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就消费主体而言,以80、90后为主体的介于20-40岁的人群已成为消费主力,其自主消费性更强,对网络接纳、融合依赖度更高。其次,在消费观念上愈加成熟,注重情感需求和个性化诉求、对便捷消费、购物体验等需求越来越高。再次,在消费行为上,网络购物习惯深入人心,移动网络购物接受度大幅提高,购物时间碎片化、购物周期缩短、购物频次提高。
上述变化要求传统实体零售业需积极借助“互联网+”进行转型:借助互联网的云计算、大数据分析能力帮助企业在价格、商品、服务、会员管理方面开展精准营销;借助互联网开展全渠道营销,使消费者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均可以购买到所需的商品或服务。
(二)运营成本持续上升是传统实体零售转型“互联网+”的现实需要
长久以来,我国传统实体零售业主要是通过门店扩张、跑马圈地等粗放型增长模式来提销售、赚利润,这使得其成为一个固定成本投入高、边际成本投入也高的行业。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及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商业物业成本及人力资源成本逐年攀升,传统实体零售运营成本亦随之提高:据普华永道《中国零售企业2008-2013财务状况研究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零售企业的固定费用已占到总体费用的50%左右,超市、专业店甚至达到了70%。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即利用“互联网+”思维去掉一切多余的中间环节,大幅降低企业商品或服务的成本与价格,并为企业实现“大数据管理、精准营销”奠定资源基础。因此,传统实体零售借助“互联网+”转型为“互联网+零售”的现代新型业态组织,是弥补传统零售业“高投入、低产出”弊端的现实需要及最佳路径。
传统实体零售转型“互联网+零售”的SWOT分析
(一)O——机会分析(opportunity)
1.网络零售规模持续攀升。表现在:网络零售交易总额不断扩大,网络零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持续攀升。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28211 亿元,较 2013 年的18851 亿元增长 49.7%;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较2013年的8.0%提高近3个百分点。据估计,2015 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总额有望达到40059 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达到12%以上,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将达到4.6 亿人。
2.扶持政策、保障法规密集出台。随着国家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扶持政策亦密集出台:《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规范》、《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等网络零售行业法规相继。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互联网+”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这必将对“互联网+”与我国各行业的融合快速发展产生影响。可以预见,随着网络法治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网络零售行业的政策、法治环境必将愈加规范完善。
(二)W——威胁分析(threats)
1.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13年以来,我国传统零售业业绩持续下滑,增长变缓,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威胁即来自于电商的冲击。2012-2014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十强中的八强被以天猫、京东为代表的平台电商占据,实体零售则只有苏宁易购、国美在线入榜。
2.运营成本逐年攀升。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释放、资源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大,租金、人力成本上升已成为传统零售实体既不可控、又不可避免的趋势。2014年连锁百强企业租金、人力成本支出分别增长10.0%、9.2%,虽较2013年增幅出现下降,但仍处于较高的上升通道。
(三)S——优势分析(strength)
1.体验优势。与网络购物相比,实体购物因其商品、服务的真实展现,人员的服务互动、环境的身临其境,而令消费者感觉更放心、安全,体验性也更强。
2.便利优势。这种便利性在以经营生鲜、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为主,以购物频次高、商圈范围小为购物特征的社区店和满足人们即时、便利需求为主的便利店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购物、提货、售后服务等环节等。据埃森哲2014年10月调查发现,93%的被访人认为实体店购物“非常方便/方便”,远高于网络购物。
3.物流及采购优势。国内及区域性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其门店网点分布众多,供应链体系稳定、成熟,其在商品采购、物流配送等方面具有供方管理经验丰富、采购规模效益、配送能力较强等优势。移动网络购物大潮下,实体门店充当物流节点的功能凸显,其无需如纯电商再额外进行物流节点的选址与建设投资。
4.固定而忠诚的消费群体优势。传统零售企业从事实体运营经验丰富,积累了大量固定的客户(会员)资源及品牌口碑,因此,与纯电商相比,零售实体店因其商圈的固定性、服务的便利性而使其拥有更高的顾客忠诚度及黏性,而这均亦为实体零售开展线上业务奠定了丰富的客户资源。
(四)W——劣势分析(weakness)
1.品类劣势。与电商相比,实体零售在商品品类的可选择性上存在劣势,以品类陈列最多的大卖场业态为例,其单品项数量均在5万以内,而电商则超过了百万,消费者在线上的选择机会是在线下实体选择机会的几十倍。
2.网络技术劣势。与电商相比,传统实体零售商互联网专业技术储备不足,对网络零售的运作经验、流程、技术开发均较陌生。无论开展以O2O为特征的全渠道营销、还是建立电子商城、APP等技术平台,亦或是实施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精准营销,均是涉及到线上支付、物流配送、商品采购等诸多环节的系统工程,而这均需要以强大的技术支撑为工具及手段。
3.专业人才劣势。实体零售的人才优势在于传统门店运营、商品管理等业务流程人才储备较为丰富,而对于线上零售业务的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网络金融、大数据开发等技术流程人才则甚为匮乏。这会对统实体零售转型带来较大的挑战。
推动传统实体零售转型“互联网+”的对策及建议
(一)基于O2O模式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是实体零售转型成功的必由之路
基于上述环境变化原因,传统零售企业应积极尝试基于O2O模式的线上线下资源的转型与整合:即围绕顾客需求,依托实体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开发PC端、移动终端、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在内的全渠道零售界面平台,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功能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和精准营销,满足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极致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体验,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最终形成基于O2O的全渠道零售模式,而这也将是零售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做足零售基本功是实体零售转型成功的根本基础
实体零售近年来发展放缓,其外因是电商的激烈竞争、总体经济的增速下降等,而内因则是多年来实体零售对零售本质的偏离和零售基本功的弱化,表现在门店商品结构同质、老化、品类管理水平迟缓、门店环境体验不够,服务创新不足等。因此,实体零售要想转型成功,做足零售基本功才是根本。
1.做足商品基本功。商品竞争力是实体零售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顾客的核心载体。为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体系,实体零售应重视并提升品类管理水平,围绕消费需求,开发核心优势产品突出、差异化产品比例高、商品爆款能力强、富有价格优势的商品组合。为此,实体零售应发挥其固有的采购供应链优势,建立基于源头采购的垂直供应链,强化商品购买能力和价格控制能力;加大自有品牌的投入,开展差异化竞争;重视品类深度挖掘,提升商品标准化、精细化水平,以提升附加值及毛利率。
2.做足环境基本功。现场体验是实体零售区别于电商的优势之一,通过对门店的商品陈列布局、灯光、独特功能区等环境的设计,以强化顾客体验,增加停留时间,提升销量。因此,顺应当代购物社交化、便利化、时尚化的需求,实体零售应对门店进行重新定位及升级再造。大润发、永辉、天虹商场等大型零售企业在积极拓展O2O业务的同时,均在特色门店、精品超市等方向发力,通过发挥实体门店的体验优势应对电商冲击,并促进线下与线上协同发展和持续化的购物需求。
3.做足服务基本功。门店服务功能的拓展强化能助推门店业绩增长,提升客单价,增加来客数及来店频率,推动线上与线下融合协同发展及门店重新定位。实体零售依托众多门店网点分布,可大力创新增值服务,如公用事业费的代缴,洗衣、各类中介、提货、送货等社区便民服务项目。如百货购物中心通过增值服务创新可实现卖场由中心店向时尚化体验性转型,社区便利店则可向“社区生活中心转型”,将门店打造为集“销售、体验、提货、配送”等诸多功能与一身的综合服务体。
(三)建设高效、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是实体零售转型成功的有力保障
高效、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是实体零售转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的有力保障。当前国内及区域性的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均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其硬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总体上仍存在着运营效率不高,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协同水平低等状况,无法对消费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制约了供应链效率的提升。实体零售企业在建设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时,一是要持续加大对物流配送中心及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其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操作流程的标准化、物流工具的标准化),在增强体系的协同效应及反应能力的同时,还可缓解人力成本上涨压力。二是积极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开展合作,尤其对中小零售企业而言,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程度高,资源整合、规模经营优势明显,通过与其合作,有利于实体零售配送的高效率及低成本运作。
(四)流程再造与人才培养是实体零售转型成功的前提条件
传统零售企业在转型“互联网+”的过程中,需对原有流程进行再造,以适应基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企业一切技术的开发应用、制度的执行实施最终都会落点在人力因素,因此,实体零售转型成功的另一关键前提还在于人才培养。针对当前实体零售企业技术人才匮乏的困境,企业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一是“人才的再造”,即通过与互联网企业联合来加强内部培训的方式,将企业自身传统业务优势人才再造成为传统门店运营与电子商务兼具的高端跨界复合型人才。二是“人才的引进”,即以外部引进的方式,引入适合企业转型需要的互联网高级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企业与互联网相关专业高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利用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方式引进人才。
互联网经济研究报告范文5
关键词 互联网+ 北山村 产业集群竞争力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1北山村电商发展的基本情况
互联网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电商也开始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发展农村电商是一场革命,影响着城镇化的进程。截止2014年全国淘宝村增至211个,北山村就是其中之一。北山村位于浙江省缙云县壶镇镇北山脚下,属于欠发达地区,2010年底村庄合并后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分别为上宅、下宅和塘下总共有700多户人家,全村25%以上人口做淘宝,实现年销售额过亿元。其中拥有800多人的下宅村集中了全村绝大多数的电商企业,2015年拥有近300家淘宝店铺,其中皇冠级别的就有30家,与很多农村淘宝店以卖当地特色农产品不同的是,该村九成以上的淘宝店以经营户外用品。
大部分经营户看重电子商务不但能扩大销售范围增加销售规模,而且有相对自由的经营时间、不需要开设实体店、低投资快回收。开网店后,农户收入普遍增加了10%~30%的范围,也有一部分收入显著改变,达到了80%以上。
从2006年由吕振鸿上线第一家淘宝网店开始,经过9年多的发展,该村从“草席摊子”、“烧饼担子”转型为全国211个“淘宝村”之一,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淘宝村研究报告:大部分淘宝村成功的“秘籍”是拥有一个销售额占全村网店销售50%以上的支柱形产品,即单品制胜。北山村正是以形成“北山狼”公司为龙头,以个人、家庭以及小范围团队在淘宝网开设零成本的分销店为支点,以主打户外用品的单品制胜电商发展模式――“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地方政策推动引导+拓宽电商融资渠道+青年积极有效创业”的北山模式。
近年来,在以分销“北山狼”品牌为支点的基础上,一些淘宝店经营者也形成了品牌意识,相继出现了一批自主品牌,如“狂野者”、 “森林狼”、“风途”等。
2北山村电商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北山村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电商与农村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不管是从农村区域经济、“互联网+”、城乡一体化建设、产业集群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都具有极大的价值。一直以来理论界都缺少对淘宝村电商产业集群的研究,而主要关注在淘宝村的案例研究和经营模式,将淘宝村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扶持培育、地方政策、内部运营、存在的困难和措施建议等方面作为重点。农村市场作为未来重要的网络市场,淘宝村作为农村电商产业新型发展模式,是电商和农村经济发生紧密联系的典型产物,从产业集群角度研究淘宝村竞争力将对农村电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作为农民电商及其相关业务方聚集区的北山村,其内部是以农村电商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产业链在纵向上延伸至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和农产品加工生产的企业,横向上主要以电商平台、现代物流、产品代工、服务外包等服务企业,依托第三方开放平台享受综合服务,产业集群内资源要素各利益相关方共享,实行业务分工与协同作业。随着淘宝店经营的发展和成熟区域空间的限制充分显现出地方不够用、缺少仓储空间的问题,外迁就成了“北山村”面临的一大问题,北山村逐渐向周围辐射的速度越来越快,开始浮现出“淘宝镇”。淘宝镇是指在一个乡、镇或街道出现3个及以上“淘宝村”,这是在“淘宝村”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农村电商现象,意味着一个中等规模的产业集群已经在当地形成。“北山狼” 、“狂野者”等品牌的出现也意味着北山村电商经营者开始逐步实行企业化运作,品牌化发展道路进程加快,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与农村人口本地化就业。
3北山村电商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
随着学者们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深入研究,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概念的理解逐渐趋于一致。当前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围绕“因素”“结构”和“能力”纬度展开研究。波特通过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提出了“钻石模型”,并认为假设把一个集群比作一个整体,其竞争力取决于六个相互关联的因素。结构观点分为两类,一类是横向结构另一类为纵向结构。其中持横向结构观点的Tracey认为功能差异化程度、网络集中化、网络密度、网络基础设施质量等决定产业集群竞争力。而持纵向结构观点的代表人物迈尔・斯特莫则把产业集群竞争力划分为四个主要层次:微观层、中观层、宏观层以及兆观层。结构观重视产业集群的关系导向,强调由内到外、由低到高的动态变化。从能力的角度,蔡宁主张产业集群竞争力源于资源创新性整合能力、资源禀赋和资源的整合能力。
3.1动力因素
从动力组成要素而言,淘宝村电商产业集群动力要素包括生成动力和发展动力。生成动力由诱发电商产业产生的因素导致,可以是自然资源特点的地理区位因素、地域文化因素、市场环境因素、地方政策以及产品价格优势等。该阶段多发生在起步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影响着淘宝村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向。发展动力主要体现在集群的内驱力和凝聚力。一旦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将对集群的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一种地理内集的产业集群趋势并推动整体产业系统的发展以及一系列相关的扶持性措施出台。因此,必须准确把握不同阶段的动力因素、发展动态和实际需要。
3.2结构因素
一般而言,电商节点数量越多密度越大代表集群越具有强凝聚力,增加区域内电商节点密度有利于集群竞争力的增强。当集群内节点层层次在纵向上不断增加时,节点之间在横向上的连接数将呈现出几何形态变化,增强各层次集群效益及聚合力,进一步凸显出层次网的外部性,完善层次间的适用性与兼容性,使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就节点凝聚力而言,淘宝村电商集群节点群体间的节点间彼此协作与资源共享的程度表现了节点的凝聚力。电商活动参与主体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资金少、规模较小,而开展电商活动不仅需要运营、人力、物流、金融、平台、行业协会等服务支持,而且需要产业链上下相关企业之间的协作,因此分工合作与抱团发展是高效发展农村电商业务的必然选择。
3.3能力因素
淘宝村电商产业集群嵌入层是聚集外部资源、拉动集群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由于改进技术、吸引人才、改进经营模式、吸纳资金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并且得到金融机构的融资和科研院校支持相对较难,使得淘宝村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外部吸引力。就当前而言普遍还没有充分构建起淘宝村集群的嵌入层,严重制约着形成产业集群的外来驱动力和提升发展的竞争力。为了有效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应加快农村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与技术工艺、提升农村电商经营能力、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农村电商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综合竞争水平。通过提高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外部资源的嵌入水平,加快电商和产业融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4北山村电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本文以北山村电商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为依据进行分析,依据北山村产业集群网络层、嵌入层、节点层以及层四个层次结构,利用YAAHP 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产业集群竞争力。
4.1北山村电商产业集群竞争力层次结构模型建立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存在评价者个人主观因素与客观上的不确定因素,并且非常缺乏对北山村的有关的统计数据。笔者通过访问调查,在充分征集相关经营者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层次分析法 AHP 指标体系构建系统性、客观性和逻辑性原则,尽量避免各个指标之间的包容关系,对淘宝村 B1-B4 四个准则层筛选出方案层指标(表1)。
4.2北山村电商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指标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通过对北山村淘宝经营者访问的形式,根据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重要性指标标度表,并且向北山村调查点的有关专家进行相关意见的咨询,同时考虑访问情况及专家对每个指标相对重要性数据的建议求出均值,利用YAAHP软件在标度类型为1―9的情况下构成相关权重的结构模型,完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致性检验(表2)与权重计算(图1)。
4.3北山村电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分析
根据北山村上述的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结合图1中合成权重指标所反映出的情况,可以看出北山村在电商专门政府管理机构情况、与科研院所科技合作情况、大学生下乡就业创业新增人数、行业协会服务水平、尤其是吸纳外部投资资金总额等指标方面相对较为重要,充分反应了现阶段北山村需要加强提高电商专门政府管理水平与研院所科技合作力、完善行业协会服务实力、增加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吸引力以及吸纳外部投资资金等方面来加强建设。电商专门政府管理机构情况占合成权重的0.136,从侧面可以看出随着北山村从成长期逐渐发展到成熟期,其内部治理和转型发展对政府管理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依赖性将越来越强,地方性电商政策水平对北山村竞争力影响将更加明显。
5提升北山村电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北山村电商产业集群竞争力和未来整体发展活力,应充分发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引导,尊重村民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内在动因激活外源动力。同时,北山村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要认识到人才缺乏、空间束缚、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同质化竞争和服务等方面的不足。一方面要走电商经营形式集约化,由个体电商向企业电商转变,生产方式从小作坊加工为主向工厂代工为主过渡。在这个阶段,应充分发挥本地电商行业协会的服务水平、电商联盟等在组织和协调方面发挥实质性作用实现电商抱团成长,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金融资金和行业企业进入淘宝村,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农民就业本土化,鼓励挖掘地方特色产品采取 “线下销售+线上销售”、“自主品牌+生产代工+线上销售”等多种经营组织模式。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开展零售、团购、批发和境外贸易等网上销售模式,促进农村生产要素与经济组织的融合实现产业调整。 另一方面,实现农村电商产业生态化,在农村电商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现代物流、推广营销、人员培训、代运营管理等第三方服务商的出现,不仅有效地提升了电商的管理水平、运营能力、服务效率,也让整个产业链更加完整,增强了整体竞争力。农村电商作为一种新兴生产力,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自主创业和就业、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行之有效的探索出了一条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路径。各地政府应借鉴成功经验,科学制订农村电商成功模式的引进、复制、试点和培育措施,完善配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服务、政策宣传和行业动向引导,以行业协会为纽带强化内部交流,融合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组织、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等资源,加强内部治理和辐射扩散,走经营集约化、品牌自主化、系统生态化和服务平台化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杨红燕,邓朝晖.高技术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3-57.
[2] 郭曦,郝蕾.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基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统计回归[J].南开经济研究,2005(4):34-40.
互联网经济研究报告范文6
新范式:生态学理论作为解释框架
从生态学的角度,该书深入分析了媒体竞争现象的内在规律,并在经验层面进行检验。该书的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在对媒体竞争的现实考察和对大量文献的分析基础上确立的。作者详尽梳理了近年来我国媒介经济研究的成果,归纳与总结了过去传媒竞争研究范式,分析了用生态位理论研究媒体竞争的可行性。基于生态学是“自然的经济学”,作者认为媒体经济层面的现象蕴含着生态学的基本逻辑。该书的研究框架,按照“基础理论阐释”“确立研究方法”“实证分析”的逻辑展开,将理论与实证有机结合起来。
全书八章内容,大体上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媒体竞争的生态位理论。传媒经济学与生态学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但是,作者在分析大量理论文献基础上,很好地从生态位理论过渡到媒体生态位,从逻辑上说明,用生态位理论范式研究媒体竞争是完全可行的,更是值得期待的。这体现了作者的理论驾驭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部分,作者建构了生态学范式视野中的媒体竞争分析架构。基于媒体竞争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现象和过程的判断,作者认为,媒体竞争在多个空间层次和资源维度上展开,生态学的理论范式有助于建构一个系统性的媒体竞争解释架构,而媒体生态位是该架构中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媒体生态位的测度方法做出交代,为后面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第三部分,运用生态位测度方法对我国媒体竞争的历史规律、现实表现和应用策略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证分析。研究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理论介绍或数据呈现上,而是力图构建新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架构。整体来看,作者确立了一套基于生态位理论范式的、能够阐释媒体竞争的理论假设和命题,并采用实证分析揭示媒体竞争的基本规律和现实趋势。
新方法:媒体生态系统的量化测度
在媒体竞争的研究方法上,该书主要采用了量化研究方法,并在方法上有所拓展和创新。作者采用了文献分析、实证调研、个案考察等多种方法,同时,还独辟蹊径,搜集到反映传媒运作的经济和管理层面的各种二手资料。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对这些资料的搜集,是基于生态学理论范式所构建的媒体竞争架构,因此,对于这些资料的分析和进一步解读,作者也是在生态学范式的框架下系统展开,体现出作者对传媒竞争现象理论阐释架构进行经验验证的自觉。
该书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内容分析方法采集媒体竞争方面的数据信息。媒体经济和管理现象,往往体现在市场占有率、市场结构、市场行为等方面(比如收视率、发行量、价格),但作者从媒体内容的角度,即从新闻产品(版面和新闻文本)上,通过内容方法搜集了大量媒体经营管理方面的数据。第二,合理巧妙地使用公开的年鉴和研究报告的数据。为了研究不同的媒体产业竞争广告资源的历史和现状,作者采用了《中国广告年鉴》、《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年鉴》,以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权威数据。在作者的理论视野和解释架构中,这些公开的数据成为具有理论升华意义的经验证据。第三,对理论概念测量方法的创新性拓展。基于该书所构建的媒体生态位“层级关联假设”,作者对该架构中不同层级上媒体生态位的测量,包括新闻内容资源维度、受众资源维度和广告资源维度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的测量,做出了思路和操作方面的发展和深化。
通过采用搜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量化数据,该书对我国的媒体生态系统做了多个层次的测度。作者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下了一番功夫,针对不同资源维度和竞争的空间层次,分别运用相适应的数据和资料的采集方法。比如,该书在对受众心理资源维度的数据采集中,运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在新闻内容资源维度的数据采集中,采用内容分析法;在受众结构和广告资源维度的数据采集中,运用的是二手数据分析法,等等。不仅如此,作者又从媒体竞争生态位的三个向度(即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生态位竞争优势)对上述数据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体竞争的“层级关联假设”,并对其做了验证。该假设认为,“不同资源维度之间存在着上游资源维度对下游资源维度的决定或影响关系。”在媒体竞争实践中,这种模式表现为,媒体的受众心理生态位决定或影响内容生态位,内容生态位决定或影响受众生态位,而受众生态位决定或影响广告资源生态位。进一步地,作者提出了层级关联假设的一般模型,并将“政治/政策因素”和“文化/传统因素”作为考量的维度,提出了层级关联假设的扩展模型。
该书特别注重媒体生态的层次性,通过多种途径的测量,呈现了媒体竞争生态的全面图景。一般来说,发生在不同资源层次、不同空间上的媒体竞争,可以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如果按照个体、战略集团、产业和群落这四个层次来分析媒体竞争,可以产生16种分析层次。但作者显然不满足于这种分析架构,而是将宏观资源维度分为受众需求、内容、受众和广告等4种,又考察了每种宏观资源中的一种微观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64种分析层次,对媒体竞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解剖。在研究中,作者兼顾了媒体、受众、广告等多重维度,尤其对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次级维度做了缜密的测量与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和研究媒体竞争奠定了基础。难能可贵的是,对于过去一些知名学者取得的关于媒体竞争方面的学术成果,作者没有盲从,而是寻找另外的研究进路,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去证实或证伪已有的观点,体现了作者严谨科学的学术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学术勇气。
新观点:本土阐释及其价值取向
传媒往往受到特定社会系统的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多重约束。传媒经济层面的现象和传媒经营管理的过程,也必然受到特定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传媒竞争现象,必须被置于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土壤之中,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尽管西方学界已对传媒经济和传媒竞争现象提出了不少路径的理论解释,但它们难以概括中国传媒实践的面貌。那么,如何在中国本土传媒实践的环境中理解媒体竞争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观点,是学者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该书针对本土传媒竞争的实际,以对大量实证资料的分析为基础,提出了大量较有新意的观点。比如,作者的研究表明,在产业或种群层次,在“认知取向”维度,“报纸相对于另外三种媒体、电视相对于广播,以及互联网相对于电视和广播,更具有生态位的竞争优势。”在“效率取向”维度、“环境监测取向”维度和“满足机会”取向维度等方面,各种媒体类型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如下结论:互联网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方面的需求,网络和传统媒体之间在受众新闻需求方面的竞争激烈,而新旧媒体在受众新闻需求生态位上各有不同优势。
当然,任何新观点的提出,都需要立基于理论思考的整体架构,需要得到严谨的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实证材料的支持,哪怕最后得到的结论甚至是接近于常识。比如,该书认为,传媒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媒体竞争。鉴于此,通过在产业层次系统搜集各媒体产业的广告资源竞争的数据(各媒体的广告营业额),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作者的研究发现,产业层次的媒体生态位存在动态变迁的现象,“一方面,在产业层次,各种媒体都在积极拓展广告资源的行业来源;另一方面,各种媒体对广告资源的竞争强度越来越大。这表明,在资源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媒体积极适应着新的环境。同时,这种积极的适应伴随着媒体之间更为激烈的竞争。”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就媒体生态位变迁的动因、表现等方面做出了更多的阐释。
针对本土传媒竞争或经济现象提出新的观点,其本身具有指向传媒运作和管理实践的价值取向。比如,该书不仅仅对媒体竞争格局做了较为科学的判断,还运用生态位理论对当前媒体竞争的策略做出理论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或策略:“媒体组织可通过生态位分离的策略,与其他媒体展开错位竞争;媒体也可以通过对初始生态位的强化、扩充与放弃,实现对生态位的动态选择;媒体还可以通过生态位共生的策略,与其他媒体进行合作竞争。”作者由此得出,不论采用什么样的生态位参与竞争,媒体均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生态位,以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