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

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字:私募股权基金 退出机制 法律问题

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于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目前私募股权基金已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和IPO的重要融资手段,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也已成为继银行信贷和公开股票市场融资之外的的第三大融资市场,迄今为止全球已有数千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蓬勃发展的私募股权基金行业,我国的私募股权基金行业才刚刚起步。但目前我国私募股权基金中95%以上具有外资背景,本土的私募股权基金极度缺乏。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国内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刚刚起步相关投资经验不足外,国内相关法律规定也不完善。

由于私募股权基金自身风险性极大, 所以法律制度体系是否健全和稳定是大部分私募股权基金参与主体投资的一个主要因素 没有健全稳定的法律环境,就无法保证私募股权基金企业的利益, 私募股权基金机制也不可能正常运行。 因此对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建立和完善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促进和完善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的概述

后,将所投入的资本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的机制以及相关的配套制度安排。

在私募基金退出机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退出方式这个问题。从国内外的具体实践中可以看出,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有以下四种退出方式:首次公开上市退出、兼并退出、回购退出、破产清算退出。

(一)首次公开上市退出(IPO退出)

IPO退出是指当被投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首次在证券市场上向公众公开发行股票 , 将其私人权益转变为公共股权,逐渐减持该企业股份,以实现增值并退出。美国是上市退出的典范。对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在主板上市是非常困难的,而创业板的容量又十分有限,因此这些严格而有限的入市门槛客观上阻碍了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通过IPO方式退出。

(二)兼并退出

兼并退出通过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整体或者部分股权的兼并或收购,迅速的将不可流通的股权转变成为现金或者可流通证券,其优点是方便快捷易成功。据统计欧洲约90%私募股权基金都是通过兼并方式退出的。但是兼并退出需要一个相对发达完善的并购市场,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导致企业并购较为困难, 因此在我国采用兼并方式退出的比例较少。

(三)回购退出

回购是指被投资企业管理层或员工以现金票据等有价证券向私募基金购回企业股份,回购退出的优点是交易主体简单明确,交易方便快捷,而且能够最大程度上保持回购企业的完整性。但是回购退出一般只是一种备用手段,因为这对回购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回购渠道的要求比较高。

(四) 破产清算退出

破产清算是指当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而陷入困境时,通过启动清算或者破产程序而获得财产清偿。破产清算退出一般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采用的退出方式, 因为这通常意味着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失败,企业经营状况严重恶化,只能通过破产清算的方法来减少损失和降低投资风险。

二: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完善

(一)存在法律的问题

1.市场因素: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本市场体系

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对私募股权基金能否顺利的退出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我国目前缺乏一个成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本市场体系。中国资本市场主要由沪深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组成, 既存在规模不足问题,也存在产品和结构单一、缺乏层次等问题。一方面这不仅影响了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顺利退出,另一方面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的发展。在市场因素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主板上市条件苛刻,运行不规范

(2)中小板市场存在制度缺陷,难以适应高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更新快的特点

(3)创业板容量有限,投机性过大

(4)场外交易市场不发达,存在分布分散,监管落后,交易过程漫长等问题

(5)市场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6)信息沟通不通畅

2.法律政策因素:我国缺乏完备的、系统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虽然我国《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破产法》中与私募股权基金相关的条款,为了推动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都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推动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但是至今仍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调整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并且一些法律法规中目前仍存在不利于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的条款。

(1)IPO退出存在的法律问题

在IPO退出中,存在着法律法规规定的上市门槛过高和上市公司股份锁定时间过长的法律问题。

《证券法》第13条、第50条,对上市企业的成立期限和股本总额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一批成立时间短、资金不足、却拥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中小型高新企业上市。

《公司法》第142条对上市公司股份转让期的规定,延长了私募股权基金通过IPO方式退出的时间,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的发展。

(2)兼并退出存在的法律问题

在兼并退出中,存在着产权制度不健全,各地的产权交易活动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约束。《公司法》第72条,虽然规定允许企业并购, 但在程序上加以限制,结果必然造成兼并退出时间的延长,使兼并退出的灵活性和便捷性降低。

(3)回购退出存在的法律问题

《公司法》第143条对回购的条件、回购股权的数量、回购的程序、回购股份的处理等方面对回购退出方式进行了限制。

(4)破产清算退出方式存在的法律问题

《破产法》第2条规定,对通过破产清算退出投资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且只有在投资失败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采用,启动条件较高。且破产财产必须在清偿法律规定的一系列费用或者债务后,私募股权基金才能够获得收益,这就造成投资机构会承担较大的风险并且取得有限的利益。

(二)对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完善的思考

上文中提到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存在的法律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现状,和借鉴美国成熟的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发展,笔者为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的完善提出一些自己思考。

1.构建我国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解决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不畅的根本途径。

(1)在保证市场秩序的前提下,适当放宽上市标准,实现上市标准的多样化,满足新兴的中小企业的上市需求;

(2)培育和健全私募股权基金的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多种私募股权投资服务公司的建立;

(3)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强调信息披露的时效性、真实性;

(4)加快产权市场发展,建立统一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便于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

2.完善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私募股权基金专门的全国性法律,而现行法律的部分条款对私募股权基金的顺利退出又造成了一定障碍。因此,应当尽快完善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尽快制定私募股权基金专门的法律法规;

(2)完善与退出机制配套的法律法规,完善《证券法》、《公司法》、《破产法》、《公司收购兼并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的条款,譬如降低中小型企业的上市标准,缩短上市公司股权的锁定时间,简化审批程序;放宽公司股份回购条件、回购数量等;将破产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个人,明确破产清算的申请条件等。

(3)制定专门产权交易法律法规;

(4)完善创业板配套监管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胡: 《风险投资退出的法律制度研究》,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2008年

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2

在新的费率结构将对现有收入产生冲击的情况下,基金公司即将获得突破的非公募业务、QFⅡ独立账户业务、QDⅡ下的全球化资产配置等将为公司带来新的收入平衡其收入结构。

2005年底管理费收入排在前30%的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占比达到了71.%%,基金份额占比达到了74.2%。而在2001年,管理费收入排在前30%的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占比只有45.37%,基金份额占比只有46.72%。显然,基金盈利能力对规模的依赖度正日益加强。

由此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基金行业价值链向银行、券商等销售渠道倾斜。我们预计,即将面临突破的是基金费率的调整,而调整的核心是重新切分基金业利润蛋糕,合理体现销售渠道在基金行业中日益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一系列的调整中,基金业也在尝试新业务的突破,重构行业价值链。

基金费率结构调整带来利益重构

经过几年的发展,开放式基金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销售体系(图1)。

根据2005年数据统计,中国开放式基金销售份额中,银行代销共占基金销售总量的54%,券商代销占22%,基金公司直销占24%。由此可见,银行和券商成为基金公司首发和持续营销的决定性渠道。

基金让利鼓励银行,券商销售情况愈演愈烈

2005年以前,在基金行业价值链中,基金公司是创造利润的核心环节,其他环节对基金业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基金公司们也通过“早涝保收”的管理费积累了130多亿元的收入。

但这一状况正发生突变。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53。70%的基金公司认为,中国基金市场由于盈利模式同质化,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营销费用逐步上升带动了成本上升,从而挤压利润空间。各基金管理公司只能通过加速发行占领市场份额,从而获得盈利。这种按照发行份额盈利的模式对市场结构的影响之一是,开放式基金的首发规模及持续营销都主要依赖于银行、券商销售渠道,使得目前银行和券商渠道对基金行业的影响力已增强到一个临界点,正拉动基金行业的利益分配向渠道倾斜。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基金销售中银行获得的分成最为丰厚。目前业界的惯例是,银行除获得1-1.5%的认购(申购)费用和0.15-0.25%的托管费外,还会从基金公司获得每年管理费的10-15%,而赎回费用中除了法律规定的25%必须返还基金资产之外,其余基本上都分给了银行。

而且,为了激励银行的销售,基金公司还为银行带来的大客户提供额外激励,一般分一次性激励以及尾随激励两种,大致是按销售额的0.1-0.3%返给银行。而且这种激励最初只在基金首发的时候实施,后来逐步扩展到持续营销。在首次发行中,基金公司给予银行的认购一次性奖励一般在0.15-0.2%之间,最高可以给到认购总额的0.3%。

货币市场基金费用分成情况较股票基金更为严重。基金公司除了0.25%的销售费用全部给代销银行以外,有的基金公司更是从0.33%的管理费中拨出0.3%给托管行,有的新公司为维持销售渠道甚至贴补销售费用。

与银行相比,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的关系比较微妙,一方面基金公司需要获得证券公司的营销支持,另一方面,处境艰难的券商对于基金分仓佣金收入也十分渴望。虽然没有银行那么强势,但是券商仍然能获得1-1。5%的认购(申购)费、0.5%的赎回费、认购期间收取的比例不定的营销咨询费和0.15%的尾随佣金。除此之外、券商仍然会以分仓的形式,要求获得数倍于销售量的证券交易量,提取其中的交易佣金作为代销基金的奖励。尽管这种做法被证监会明文禁止,但其存在多少表明当前销售费率结构已经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种基金公司与营销渠道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将成为影响基金行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提高申购费率,适当降低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

针对目前基金公司在基金销售中向渠道暗送利益的状况,当务之急是要促进基金销售环节的费用透明化。监管机构应全面监管基金销售的所有环节,例如销售机构、销售行为、销售人员以及各基金公司的登记结算系统(TA系统),严密监控基金销售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促使基金销售各个环节趋于规范化。

在促进销售费用透明化的同时,基金费率结构也须进行调整。事实上,参考国外基金市场的费率情况,中国的基金费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尤其是用于支付销售费用的申购费率,与国外的差距比较悬殊(表1)。因此销售渠道的费用在现有费率水平下难以弥补,如果强制维持现有水平,只能降低代销机构销售基金的积极性和“逼迫”基金公司绕过法规,变相向银行和证券公司支付“回扣”。

费率结构调整的方向应该是适当提高基金的申购(认购)费率,弥补销售环节的费用支出,同时每年按照基金资产的一定比例收取持续营销费用,可以借鉴美国共同基金的12b-1费用进行设计。而且证监会也注意到了基金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目前已经出台了《关于就进一步完善开放式基金销售费用收取方式及其他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作出了向基金持有人收取基金销售服务费的规定。

进一步分析收取基金销售费用后可能引发基金持有人、基金公司、银行和券商之间的利益转移状况。按照2005年底的统计数据,基金持有人向基金公司支付管理费41.63亿元,向银行支付托管费8.01亿元,向券商支付交易佣金4.56亿元,基金新增份额向银行和券商支付的销售费用约为10亿元,而全年全部基金的收入约为74.5亿元。折算之后,基金持有人全年获得的收入仅为10.3亿元。如果按照《通知》的规定,基金销售费用不得超过净值的1%,若按1%收取,基金持有人还要支付基金销售费用40。5亿元(按2005年末开放式基金总规模4056.86亿份估计),如此一来,反倒亏损约30亿元。

而且,如果按照1%提瞵肖售费用,则基金公司获得的收入将大幅增加,甚至超过管理费收入,考虑到投资者的承受能力,在提取销售费用之后,应适当降低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事实上,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都有下调的空间。目前基金公司普遍把管理费率的30%作为对销售渠道的补贴,在提取专用销售费用之后,这一部分自然可以减少。另外,中国托管费率的水平明显高于国际水平,如今托管银行数量已经逐步增多,竞争应该带来费率的相应下降(图2)。

券商研究能力成为基金投资管理价值链重整的另一要素

基金费率调整之后,除了影响基金行业的利润分配之外,还对基金公司的生存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一方

面,管理费的降低,减少了现有基金公司的收入,对于成立时间较长,资产规模较大的公司问题不大,但是对于新近成立、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管理费的降低将使其营销压力显著增大。以目前基金公司平均年运营成本约3000万元估计,每下降0.1%的管理费就需要其增加管理资金3.3亿元左右。而目前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在管理30-50亿元资产规模下才能保证保本收入,这对刚成立的基金公司无疑是个挑战,也可能引发现存的一些小型基金公司的退出。但同时,通过提高销售渠道的盈利也适当减少了销售渠道对中小基金公司的“歧视”,降低产品销售的难度。

在此情况下,基金公司必然想方设法提高投资管理能力,保证投资人的利益。因此,基金投资对研究的重视与依赖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也将进一步导致研究能力突出的券商与基金的协同方式发生改变,拥有了基金分仓中对等的谈判权,并可分享更大比例的基金交易佣金。而且我们预计,研究能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成为券商分享基金行业利益的最重要手段。

事实上,近几年排名前10名的券商占基金分仓佣金的比例均超过了50%。通过对比2005年末的券商基金交易佣金收入的排名和《新财富》2005年本土最佳研究团队的排名,可以发现,研究能力靠前的公司都获得了比较多的基金分仓(表2)。表明目前券商研究报告的质量已经成为获得基金分仓的首要因素。

价值链调整结果:基金收入多元化

基金管理公司在公募基金的运作过程中,在销售环节与渠道、在分仓环节与券商的协同方式上发生了本质变化,使得基金业价值链由以前较单一的收取管理费向上下游延伸,最终必然挤压基金公司的利润空间(图3)。这必然使得基金公司开发新的价值增长点。在这一趋势之下,基金的业务扩张不仅仅是一种积极进攻策略,也是一种保留现有客户的防守战略。目前特定资产管理业务、个人养老账户管理、QDII业务管理、私募基金管理等都可能成为基金管理行业价值链重构中新的利润增长点,各家基金公司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进行筹备,以备在政策放宽之后立即开展业务,实现公司从单一业务格局向多元化业务格局的平稳过渡。

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基金公司在短期内将可能在非公募业务、独立账户业务、QDH相关业务获得实质性突破。

开展非公募业务可调整基金收入结构

中国市场非公募资金的运作已经开始启动,企业年金的运作具备企业自主制定计划、基金公司特定账户管理的特征,就带有非公募基金的性质。而目前更多的需要进行个性化业务的资金由于无法进行合规的特定管理,大都采取持有标准化产品的方式进行管理。如果这部分资金能从标准化产品投资人中分离出来,无疑将是基金管理公司重要的业务来源。

目前全球范围内私募基金总量估计超过了5万亿美元。而掘估计,中国A股市场的私募基金规模大约有5000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略弱于1/3,规模较大的单一基金数额估计约2至3亿元。这么庞大的私募基金规模带来的管理费收入不容小视。基金管理公司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管理经验,可以为这部分资金提供优质的专有服务。

非公募业务的发展将会使得基金公司的收入结构得到调整,从单纯依赖公募基金业务转向两者并重。与公募基金业务相比,非公募业务的竞争相对温和,可以使得公司的收入结构趋于稳定和多元化,减少业务集中风险。国外的大型基金管理公司都是两者并重,以富兰克林―邓普顿基金管理公司为例,作为美国最大的上市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管理的4531亿美元的资产,其中的24%来自于私募业务,客户大多是机构和富裕家庭,私募业务为公司提供了比较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图4)。

QFⅡ独立账户业务将为基金带采超过10亿元收入

通过独立账户推动QFⅡ业务也是基金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业务,最新讨论的法规将允许基金为QFⅡ提供专户理财,这能为基金公司提高收入来源。100亿美元的QFⅡ,按股票基金1.5%的管理费计算,基金公司每年可以获得大约12亿元的管理费。

而这是独立账户专户理财的一种业务。事实上,独立账产业务将为基金公司提供新的业务领域,形成产品的差异化,增强竞争力。我们向52家基金公司的问卷调查显示,专户理财、定向理财的突破已经成为基金管理公司关注的焦点,约59.26%的被访者认为监管部门应加快定向理财、专户理财的政策突破,加快创新。目前很多基金公司都在积极筹备专户理财业务,主要对现有的大客户进行针对性的理财方案设计,避免在业务放开之后,现有的大客户被其他公司抢走。

QDⅡ业务将促使基金公司全球化配置资产

2006年4月13日, 中国人民银行了(2006)第5号公告,不仅大幅度地放宽了经常项目下企业和个人的用汇限制,还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可以采取各自的方式,按照规定集合境内外汇资金或购汇进行境外投资理财活动。从外汇管理的角度看,中国执行QDⅡ制度已经没有制度障碍。

在QDⅡ制度的背景下,基金公司要做好在全球视野下进行资产配置的准备和尝试。美国、欧洲、香港、中国台湾等成熟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资产管理进一步开放过程中,基金公司所面临的挑战和竞争压力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外部市场的产品进入。这些海外产品因为具备更为成熟的投资经验、范围更广的资产配置领域、灵活度更高的调整技术而吸引较多本土资金,削弱了单纯投资于本土封闭环境下基金管理产品的竞争力。尽管目前中国对于海外投资产品还没有放开限制,但全面与国际接轨无疑是未来资产管理发展的趋势,尽早准备和尝试才能提高本土基金管理公司的竞争力,而不会在海外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后被边缘化。美国和香港部分资产管理机构的配置产品显示,在注重风格化的配置产品外,偏全球地域性配置的产品同样是重要组成部分(表3)。

按照目前趋势,中国基金公司的管理业务将更趋向于复合性的资产管理范畴,表现在通过股票型、债券型或者混合型公募基金的运营为社会资金提供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管理产品,通过货币型基金产品为社会流动性管理提供有力选择,通过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管理领域为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提供管理,通过特定账户理财业务为社会各类机构、企业或者个人提供专项的账户理财服务,以及通过QDII业务为国内资金投资国外资产提供渠道。正是业务的拓展和制度的完善使基金管理公司改变当前单一化业务模式,基金市场形成广义的复合性的资产管理范畴,从而提升基金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切实发挥其专业理财的优势(图5)。

公司在行业价供值链中的新定位:专业化策略

目前基金管理公司正在分化,如一些实力相对雄厚、设立时间较长的基金公司追求完整的基金产品线,成为全能型的基金管理公司。但与此同时,在某一领域具竞争优势的基金管理公司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有的基金管

理公司着力经营指数型基金,有的着力经营债券型基金等等。随着市场产品不断细分,在专业领域内建立投资管理优势的基金公司同样能保持市场地位,例如在指数产品、ETF产品、LOF产品等专项产品领域积累管理优势,也能体现公司特色而发展壮大;而具备较好的投资研究潜力和客户服务体系的公司则能在特定账户理财上获得优势,从而获得定向理财市场的话语权。

但目前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策略要取得成功,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摸索和自我改良。例如专业指数化投资的先行者――万家(天同)基金管理公司早在筹备初期,就确立了以指数化投资为主的经营战略,为此,公司召集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专家和在数量统计专业具有很高造诣的研究分析人员,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系统和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但经过4年的运作,该公司的指数化产品体系并不具备显著竞争优势,在发行的四只基金,即万家180指数基金、万家保本基金、万家公用事业基金和万家货币市场基金中,仅有两只的投资策略是明确与指数化投资相关的(表4)。

显然,要真正显示专业化经营和管理的优势,万家(天同)基金管理公司还需要付出更多艰苦的努力。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当前市场竞争压力和盈利目标下,单纯追求专业化和差异化的经营将支付极大成本,而且在初期,优势不一定非常显著,但一旦积累起比较优势,则也相对较容易巩固,也能长时间维持竞争力。

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3

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守门人”?

“智慧、经验、勤奋、对历史的洞悉、开放的思维、专注的心态,这些都是成为一个成功投资人的要素……当然,直觉、想象力、灵活性,也许还包括一丝预知未来的本能,也同样重要。至于你应当如何获得这些素质、它们怎样组合起来才更好,就不是我能解答的了的。”这就是巴顿・比格斯给出的答案。这些能力也许听起来有些晦涩、略显死板,甚至像是超人才做得到,但在投资圈中,具有这样“超能力”的人真实存在着,并且他们正以自己的方式“点石成金”,创造着资本的神话。作为一家2007年成立的新兴基金管理者,行健资本(Stepstone)不同于传统FOF基金“一揽子”的投资策略,而是针对不同的大型基金,根据该基金的特点、需求、定位等要求提出针对其一家公司的投资组合策略,这在私募股权市场上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

这种相对“另类”的投资法则很快通过了市场的检验,在行健资本成立短短的4年时间,创造了管理330多亿美元的神话。而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绩,都在于其创始人在基金成立之初对于行健资本的规划。正如《基业常青》(Build to Last)中描写的那些经久不衰的公司共同拥有的品质一样,行健资本的管理团队也有着“高瞻远瞩”的智慧,同时兼备智慧、经验、勤奋等“超人”般的要素。

作为FOF领域的创新性企业,行健资本还在起步阶段,但其精湛的“金融炼金术”已经在业内声名鹊起,正是如此才会吸引众多基金和养老基金的“眷顾”。随着团队的扩大及经验的增加,这个年轻的基金在不断夯实着自己的根基。希望行健资本能够如《基业常青》当中经久不衰的企业一样,永远保持着其诞生时的创新精神般的“基”业常青。

行健资本(Stepstone),意为楼梯的台阶,有步步高升的意思。

行健资本作为一个专注投资私募基金管理者的名称,意义自然更为深刻,从其基金创始人在创业之初为公司所起的名字便不难看出―那就是希望行健资本成为助其客户财富增长的阶梯。

作为新兴的基金管理者,行健资本自有令其客户产生“踩在巨人肩膀上”这种感觉的秘笈。其严谨、求实的投资分析,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丰富的行业经验,高效透明的投资决策以及全球的投资视角都是行健资本的“过人之处”。

其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毕凌峰(Monte Brem)在行健资本成立之初为其新型FOF的定位,使行健资本迅速成长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基金管理者”之一。行健资本这位行业新秀,希望通过其独特的投资理念,在这个精英辈出的行业里基业常青。

伟大的构想

2007年,时任Pacific Corporate Group 总裁的毕凌峰和其同事Tom Keck以及Jose Fernandez在日常工作中擦出了创业的火花,萌生出要做一个新型的基金管理者的“伟大构想”。

当四年后毕凌峰向《投资与合作》记者讲述当年的创业梦想时,依然是难掩兴奋。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行健资本嘉里中心写字楼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毕凌峰娓娓道来他的心路历程。

“当时我们所在的Pacific Corporate Group是一家掌管150亿美元的投资公司,负责帮助私募基金投资和决策,我们三个都认为各国的投资者很期待一个全球性开放的平台,在产生共鸣之后,我们就决定一起来创建一个更加专业、更加平等的基金管理平台。”毕凌峰回忆道。

如何做到更加专业和更加平等的平台?“量身定做”是行健资本解决这个问题的不二法门。在创建之初,三位合伙人就达成一致,对于每个LP资金要专款专用、专门打理,如此的基金定位正是众多LP希望投资的方式。

“由于全球的LP经验越来越多,他们更倾向于直接投资,而不是放在FOF的基金篮子里后,‘听天由命’,针对LP们的这一发展趋势,我们针对每一个客户,根据他的偏好、地域、风险承受能力等,单独为其制定投资策略。同时,客户也可以自主决定,交给我们进行投资亦或者在我们的建议下自行投资。” 毕凌峰这样介绍其“量身定做”模式的含义。

除了在公司业务形式上的“伟大构想”,在收费模式上,行健资本也一改FOF以往收取管理费的模式,而更加灵活的采用收取咨询费的模式,“这样的收费模式更加合理,同时也令我们与LP之间有更加多样的合作可能。”

正是看到了私募股权基金行业专门为LP制定投资计划的发展趋势,并凭借出色投资能力为客户获得良好回报,才令行健资本在短短的3年多发展过程中,掌管了全球超过330亿美元的私募资本,其中包括很多基金和养老基金等。

毕凌峰作为一个律师出身的金融从业者,有着敏锐的嗅觉和准确的判断,但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高瞻远瞩”的能力,“在Pacific Corporate Group的经历让我学习了如何做私募投资,同时也建立了很多人脉关系,但最重要的是,让我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待私募股权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正是Pacific Corporate Group的这段人生阅历,令毕凌峰反思如何才能够将FOF做的更好,从而确立了行健资本的发展方向。

“幸运者”的独白

“我是一个幸运者。”当记者问道是什么魔力能够让行健资本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创造了管理330亿美元的神话时,毕凌峰调侃道。

行健资本主要负责LP资本的基金投资、共同投资和二级私募投资。

在创始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行健资本在成立之初攻克了中东科威特投资局和纽约州教师退休基金这两大客户。据悉,掌管4000亿美元的中东财富基金科威特投资局将其全球10亿美元以上的PE基金投资交给行健资本打理,而资产1000亿美元的美国养老基金也选择行健资本监管其每年5亿美元的投资项目和每年1.5亿美元的共同投资和二级市场基金。

为这两个积极争取到的重量级客户带来丰厚回报后,行健资本的实力得到了众多瞩目,此后财源滚滚而来。如今,资产900亿澳元的澳大利亚某机构选择行健资本打理其每年2亿澳元的投资基金,3家总规模2100亿美元的美国养老金选择行健资本分别管理每年1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每年2亿元的二级市场投资基金以及每年1亿美元的二级市场投资……

面对如此多基金和养老基金等的青睐,毕凌峰觉得是行健资本独有的特点吸引了他们:“首先,我们非常重视分析,无论是报告的长度还是深度,都非常详尽,也正是详尽的报告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准确的投资策略和建议。另外,我们在直接投资、共同投资和私募二级市场等三方面并重的投资能力也是LP们有目共睹的,相信这也是他们选择行健资本的原因之一。”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私募基金管理者,行健资本以其3年330亿美元的速度毋庸置疑的成为了同行关注的焦点,每年,行健资本会有40亿美元的投资投向全球的私募基金的GP们,毕凌峰也坦言,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需要更加谨慎。

对于“量体裁衣”似的投资计划,最重要的就是全面、深入的了解客户需要什么,从而制定最适合客户的投资计划。而这当中,最困难的就是了解客户的需求,“因为有时候客户也不是在第一时间就能准确的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在前期做大量的沟通和交流。”毕凌峰介绍到,“比如,在我们和某一个客户进行反复沟通后,了解他们想做三件事:第一,想快点把资金投出去,希望把钱投资到全球去,希望覆盖面广一些;第二,他希望能够尽快把钱收回来;第三,他希望收回来的钱是赚钱的。”鉴于这三个要求,行健资本建议该客户进行三方面的投资,第一是不良资产的基金,第二是夹层基金,第三是二级市场私募基金。“投资这三种基金的好处就是能够得到较快速的回报,同时风险性不高。”毕凌峰表示,在与客户确定的投资计划之后,行健资本为客户量身定做了投资方案,并且令客户在12个月之内就收获了超额的投资回报。

分析的价值

“良好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行健资本一直秉承这样的原则。也许是创始人有律师出身的背景,行健资本非常注重数据性的分析。在公司2007年成立之时就非常注重数字化建设,每一个员工要把接触的每一个基金的一点一滴都记录下来,供全球的4个团队分享。

这里的分析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于“出资人”需求的分析和判断,而另一方面是对于GP的分析。

对于“出资人”的判断,可谓“说简单也困难”。行健资本面对一个潜在的客户,会首先围绕三方面了解客户的需求。第一就是对于投资和回报的准则,客户究竟可以承受多大的风险,同时希望获得的回报如何?第二就是客户对于地域性的考虑,是只希望在美国、欧洲投资还是有全球性的考虑;第三就是对于现金流的考虑,希望做长期投资还是短期?

“这三点是我们最重视的,也是我们能够‘量身定做’投资策略的关键。我们会与客户进行反复的沟通和不断的策略调整,捕捉到客户的真正需求,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投资策略。” 行健资本合伙人苏维洲说,“而这是与传统的FOF截然不同的。”

GP是怎样赚钱的?这是行健资本关心的另一个问题,也是其选择基金的标准。“目标GP基金公司以前的投资过程中是如何赚钱的?这种赚钱的能力在未来是否可以复制和重现?这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苏维洲接着分析道,行健资本会采取各种各样的分析手段,同时也会分析基金过去投资的案例,从而争取去伪存真的深入了解目标GP基金公司的实力。

作为谨慎的FOF基金,除了GP盈利模式的可复制性,行健资本更加看重的是基金的稳定性。“基金的稳定性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之所以选中该基金主要的原因,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很多数据性的东西来分析基金的稳定性,比如我们会看基金实际的利益分配。”毕凌峰说,“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各种潜在风险的分析,预见各种问题,从而避免为客户和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除了对于机构团队的认真分析,行健资本更善于做一些研究报告,会预测整个私募股权基金未来五至十年的发展,里面涵盖不只基金的发展,更加包含整个投资环境的预测。

“正如目前中国大部分私募股权基金都在做成长期投资,我们预测到,未来Buyout基金也会有高速的增长,所以,我们也在中国市场上寻找哪个GP能够成为未来Buyout市场的领军人物。”苏维洲说。

为了更好的为客户提供完善的投资决策并且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2010年10月,行健资本斥资40亿美元收购了花旗银行下的基金中的基金、夹层基金、联合投资等业务。毕凌峰表示:“在共同投资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强,而花旗有很强的经验和团队,所以我们直接将花旗的这部分业务并购过来,可以直接弥补行健资本的短板,同时,花旗具有强大的私人银行业务,这部分是我们从未关注过的,通过这次并购也可以将花旗的高端客户资源吸引过来。”毕凌峰表示,此外,花旗在纽约有一个20人的投资团队也是行健资本需要的专业人才。其中管理合伙人Darren Friedman、业务开发和客户关系主管Philip Neidoff、总顾问Jason Ment和投资者关系主管兼负责人Rebecca Ajavananda都随着此并购加盟了行健资本,“这对于行健资本的团队是一次飞跃性的成长。”

扎根中国

2010年9月,在行健资本成立三年后,毕凌峰 决定在中国设立分公司,行健资本在中国安营扎寨了。

“与很多外资FOF选择新加坡或者中国香港作为根据地不同,我认为亚洲增长最快和最大的市场还是在中国,而中国是一个政策导向严重的国家,因此,我们希望团队可以在政策最敏感的核心地带,这是我们选择北京作为基地负责整个亚洲投资的原因。”毕凌峰介绍到。除了北京分公司,目前行健资本在圣地亚哥、纽约、伦敦各有一个团队。

“亚洲的经济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同时亚洲也是我们整个商业模式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们非常看重亚洲的业务。” 行健资本的首席执行官 毕凌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毕凌峰不仅将自己的办公地搬到了北京,还将其全家迁到中国,他希望在这里更加深入的了解亚洲的投资市场,同时能够更快更好的做出投资决策。

同时,团队构成上,毕凌峰也坚信本土的团队才能够更加了解市场,因此专门成立了亚洲的团队来进行本地的投资。

苏维洲,原汉能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也曾在数个大型跨国公司负责全球和亚太业务的业内资深人士被邀请加入Stepstone担任全球合伙人,负责亚洲业务。

“维洲在该地区工作多年,他的经验是十分宝贵的,对于Stepstone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毕凌峰说,“我们相信本土的人脉、知识和理念是在亚洲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维洲的加入,将进一步巩固行健资本团队在亚洲市场的竞争优势。”

作为亚洲的主要负责人,苏维洲也表示了行健资本对于亚洲业务的重视,“我们在亚洲建立分公司的主要目的,一个是希望帮助我们的客户投资亚洲,让他们对这个地区有更多的了解。另外,更重要的也是希望能够和亚洲潜在的机构投资者合作,帮助他们投资外国的基金。”未来十年,行健资本希望能够将其亚洲业务做到全球业务的三分之一。

在近4年的成长过程中,行健资本由创建初期的3个人变成了在全球75人专业团队的“大家庭”,而“量身定做”的经营模式,对于团队成员的要求就更高了。

“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们是站在客户的脚尖上’,由于我们新的服务模式,使得我们总是被顶尖聪明的客户问一些尖锐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员工有强大的分析能力,同时要具有直接面对客户的经验和信心。”毕凌峰说,“不过,客户提出的一些问题也令我们弥补了很多投资和分析上的漏洞,而且,这样的模式虽然令我们非常繁忙,但是同时也令我们每天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灵活的思维。”

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4

激励机制一直是风险投资行业近几年变化的热点之一。本文全面分析了激励机制对于风险投资的重要性,以及中国风险投资市场目前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运用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分析了激励机制对于风险投资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只有不断适应市场,才能使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才能真正保障风险投资的高收益。

关键词:

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激励机制

一、引言

风险投资简称是VC,在中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翻译成创业投资更为妥当。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一种权益资本。在国家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风险投资有效的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促进了行业的创新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之中,获取高额回报。除提供资金之外,风险投资家还向企业提供丰富的行业知识和社会关系,帮助早期创业者发展,这也是风险投资区别于其他融资方式的重要特征。尽管如此,风险投资行业也包含着较大的失败风险。合理的筛选企业,交易模式的设计和企业增值管理服务,这些专业技能对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公司的出资人往往不具备管理风险投资公司的能力。由于风险投资公司的出资人和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吸引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往往是风险投资公司创造高收益的关键性因素。

二、风险投资行业的现状

中国的风险投资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VC在中国所投资的企业几乎全部都是互联网企业,比如现在耳熟能详的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百度、新浪、当当等互联网企业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终端统计,中国VC/PE市场活跃度自2011年后开始即呈现下滑态势,2012-2013年以来市场投资规模一直保持较低水平,从2014年开始,VC/PE市场的投资数量和投资规模有了小幅提升,而2015年度的VC/PE市场的投资案例数目和投资金额规模均达到了近6年来的最高值。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终端统计,2015年共募集1206支基金,总规模达573亿美元,创下近几年新高。投资方面,2015全年国内创投市场(VC)共披露案例2824起,披露的总投资金额为369.52亿美元。同比2014年(披露的投资案例2184起,投资金额为155.38亿美元)的投资案例数目略微提升,投资金额规模有成倍的增长。2015年随着国内多层资本市场的日益丰富及完善、行业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定及成熟,“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双创”“四众”的提出、国企改革加速、中概股回归、险资设立私募基金以及众多政府引导基金的成立等等造成了整个VC/PE市场的腾飞。展望2016,“深港通”开闸、《证券法》修订、注册制的落实、新三板分层制度的完善带给整个VC/PE市场的又是一个新的。

三、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大多是政府主导型、境外合资型以及民间风险投资型等,由于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善,因此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公司占较大比例。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公司基本上采取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存在所有者权利比较特殊、经营管理过程中相对保守和业绩评价不够客观的问题。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中,报酬激励与企业业绩相关性不大,收入结构不合理,名义工资偏低,灰色收入多,极大的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积极性,使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民间风险投资和境外合资型的有限合伙企业机制有效的缓解了部分公司管理者的激励问题,管理者团队出资基金总金额的2%左右,获得基金投资收益20%的回报,有效的激励了管理团队。但是在日益竞争的形式下,外资基金年限较长,一般为8-10年,管理人员往往短期希望获得更多的资金回报,这样就形成了双方诉求的不匹配,造成外资基金管理者离职的现象时有发生。国内民间风险投资公司基金年限较短,一般不超过5年,其中包括项目投资决策的时间和项目退出的时间,这样项目的投资周期一般只有不到3年,3年内一个创业公司要发展成熟还是比较困难的,造成了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更偏向于后期的投资,这也就是俗称的股权投资,即PE投资,风险投资的性质被偏离了。这种PE投资也吸引不到真正专业的风险投资管理人才。近几年风投行业投资神话被媒体的过度宣传,社会从事风投行业的人员暴涨,但行业一片光鲜火爆的光芒下,背后的风险也只有行业内的人甘苦自知,大多数风司都靠着每年2%的基金管理费维持经营,部分风司存在投资项目亏损的情况,还有资金借出去放高利贷的市场也是有发生,行业发展并没有媒体宣传的那么好,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更加大了行业的风险。2016年中国基金业协会才规定了投资基金行业的从业资格准入门槛,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规范和专业化要求制定行业规范,但考试教材和内容过于老化,真正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效果比较弱。对于出资人而言,不是专业的管理机构来管理,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投出去以后往往血本无归。四、解决方案和激励政策风险投资公司的出资人与管理者之间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委托——关系,激励政策建立在委托双方收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出资人想要管理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投资,不能依靠强制合同来实现。管理者依靠自己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寻求一个工作效率的平衡点,不以出资人的收益或损失为行为动机,最终能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利用帕累托最优的概念,这个均衡政策的建立既不能损害委托人利益,又要有利于人的利益。因此激励政策不仅需要双方的合同关系,更需要整个行业层面、政策层面以及社会道德层面的约束,才能使出资人和管理者实现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均衡。

(一)提高市场准入标准,政府政策资金支持,使行业健康发展

1、提高市场准入标准

政府监管层面,建立更加合理严格的准入标准,提高行业人员专业水平,从而给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人的资金带来内控保障。

2、政府资金支持行业健康发展

以财政方面为核心进行运作,从而支持行业健康发展。2015政府引导基金爆发式增长,巨量政府资金涌入VC/PE。从接二连三的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到2015年初设立400亿元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再到现在600亿规模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政府越来越重视市场化运作的作用。政府把资金交给更加专业的投资公司来管理,而不是自己来管理,让市场来选择,这样更加专业的风险投资公司才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让整个行业更加健康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委托风险

1、建立市场声誉激励机制

在目前竞争的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家已经不再是一个比较低调的行业,而是高调的行业,国内各种创投节目使稍微知名一些的投资机构和管理者工作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过去的经营业绩带来的良好的市场声誉是风险投资家博得公司出资人青睐的重要砝码,市场声誉激励机制能够对风司的管理者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2、形成对风险投资家行为约束机制

无论工资和项目提成按照何种比例的报酬方式,都必然会存在效率损失。因此,风险投资家要定期向风险投资者报告财务状况、提供投资情况和披露公司实际价值,限制投资范围与规模,限制投资行为,这样可以有效的改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

(三)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任何激励政策不都是一层不变的,需要不断创新,跟上市场的发展。目前有很多新型的风险投资公司的激励机制值得去学习和借鉴。目前比较受投资人欢迎的一家风司的管理方式是:风司如果获取3倍以内的投资回报,不再收2%的管理费,仅收取20%的基金收益分成。3倍以上投资回报才收取2%管理费,5倍以上的回报收取30%的基金收益分成。重要的一点体现在,新的基金管理模式把过去2%的管理费作为铁饭碗扔掉了,基金的管理人更有动力去获取高倍的收益。而且基金收益的分配不仅仅局限于基金的合伙人,所有外部人员推进投资后,都可以获得该项目5%的收益分成,基金管理公司执行团队获得5%的收益分成;内部人员(出资人/已司/基金管理团队)推荐项目后,获得该项目8%的收益分成,执行团队获得2%的收益分成。同时吸引各种对创业者有帮助的投资者成为风司的出资人,剩余10%的投资回报用来奖励创业者发展过程中关键资源的解决者,一切以创业者服务为核心,创业者决定VC赚多少钱,真正从利益机制上去实现帮助创业者。其次在风司的内部管理层面,极度透明的决策机制,让每一个投资经理说话都能有分量。基本的原则需要把握以下几点:有贡献就有回报,无论职务高低;投资团队和服务团队都参与利益分配;所有一年以上的投资团队成员都有投票权,鼓励年轻人加入;像创业企业一样,所有人都会在基金管理公司持股。公司的理念也需要把握几点:通过透明、公平、公正的方式,来做一件或许非常难的事情,但是相信正确比容易重要,通过真正帮助别人让所有人获得应得的回报。这种激励模式不仅激励了风司内部的激励人员,还激励了外部的合作者,一起使行业健康发展。不仅从物质上,也从精神上激励了管理者团队,考虑到了高层和低层员工。

参考文献:

[1]王永菲,风险投资中的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探究[D].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10月第四期,第11券

[2]吴巍巍,国有风险投资公司管理层激励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3]2015年风险投资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产业调研网,2015年,报告编号1568950

[4]投中信息2016年中国GP调查研究报告[J].投资中国,2016年5月12日

私募基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5

有估值不等于有盈利。互联网金控公司的成长,除龙头公司蚂蚁金服已实现盈利外,其他大多仍然处于四处融资的阶段,尚未有自我输血机制。

第一梯队矢志前行之际,以百度金融、拉卡拉、苏宁金融为代表的第二梯队也在紧紧追赶。除此以外,还有更多的公司和机构也在摩拳擦掌。

业内人士提醒,未来的互联网金融领域,除了极少数真正全品类的金服集团,还会在各个细分领域存在小而美的领头羊。本身没有托拉斯实力去做互联网金控业务的,与其遍地开花还不如找一个自己最有优势的领域做到极致。

随着监管机构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加强,一大批网贷平台纷纷倒下,但是一些有实力的平台开始向综合化、集团化、合规化方向发展,晋身为互联网金控集团。

不仅互联网金融企业,诸如地产等传统行业、上市公司也纷纷转型成立金控公司或者各种名目的“金服公司”。

金控公司们犹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之际,市场中的各路资本也都看重金融这块大肥肉,市场不断传出融资消息。

据毕马威和CB Insights的研究报告,2016年一季度中国金融科技领域完成9笔融资,总计达24亿美元,接近该领域去年全年融资总额,占一季度全球科技融资达半数以上。

前不久,第三方机构艾瑞咨询了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排行榜TOP300,数据显示,在榜单TOP10企业中,互联网金融企业就占据了5家。其中,蚂蚁金服以600亿美元估值排名第一,陆金所以185亿美元排名第二,紧随其后的京东金融为71.8亿美元。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这其中,蚂蚁金服已实现了盈利,去年盈利预计超过30亿元。但更多的互联网金控集团仍然处于四处融资的阶段,尚未或者刚获得自我输血机制,京东金融今年上半年刚实现资金的自给自足,而陆金所则是一直依靠外部资金的输血,始终没有赚到真金白银。

“排名靠前的陆金所、京东金融尚且如此,对于互联网金控集团来说,赢者通吃,实力弱小的互联网金控平台还有存活的几率吗?”一位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反问道。

巨额融资撑起三大独角兽

经过两三年的排兵布阵,目前互联网金控集团的第一梯队基本上确定,估值排名居前三的分别是蚂蚁金服、陆金所控股集团以及京东金融。

三家公司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外部资金的大力支持功不可没。《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三家互联网金控企业今年几乎同时进行了巨额融资。

今年4月26日,蚂蚁金服完成了B轮融资,融资额度为45亿美元。这轮融资新增战略投资者包括中投海外和建信信托(中国建设银行下属子公司)分别领衔的投资团,而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多家保险公司、中邮集团(邮储银行母公司)、国开金融以及春华资本等在内的A轮战略投资者也都继续进行了投资。这也是全球互联网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私募融资。

此前,蚂蚁金服刚完成了A轮融资,筹集资金120亿元。至此,蚂蚁金服外部筹资合计已达165亿美元。

与蚂蚁金服启动的两轮外部融资相比,成立三年多的京东金融更倾向自我输血。

不过,京东金融在今年年初改变了主意,在今年1月份,其获得了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嘉实投资和中国太平领投的投资人的投资,融资金额66.5亿元人民币,彼时的融资对京东金融的交易后估值为466.5亿元人民币。

与蚂蚁金服筹资方式不同的是,京东金融的资金来源方式更加多元。今年5月份,京东金融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批准,发行保理合同债权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20亿元人民币。有券商测算,京东金融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达到190亿元。

估值排名第三位是陆金所控股公司。经过5年的强势扩张,陆金所控股估值已经达到210亿美元。

今年初,陆金所完成B轮12.16亿美元融资,这也是仅次于蚂蚁金服的第二大融资金额。此次B轮融资获得了来自境内外众多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包括中银集团、国泰君安、民生商银等多家境内外机构投资者及企业机构成为此次融资认购方。平安集团仍然是陆金所最大股东,不过持股比例已经降至43%左右。

此前,陆金所已经进行了多轮融资。资料显示,陆金所在2014年12月曾获得A轮5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为100亿美元。去年12月,陆金所又拿到了9亿美元的融资。经过三次融资,陆金所控股募集的资金已经达到26.16亿美元。

由于对资金非常渴求,上述三家公司还积极准备上市。

盈利情况冷暖不一

尽管打造互联网金控平台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平台都能赚钱。目前仅有蚂蚁金服实现盈利,京东金融刚实现资金自给自足,陆金所则仍然处于“赔钱赚吆喝”的阶段。

蚂蚁金服正式成立于2014年10月,目前布局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财富管理、众筹、支付、保险、证券七大业务线,收集了第三方支付、基金销售、商业保理、小额贷款、支付许可、跨境电商、银行等各种金融牌照。

尽管很多新创公司缺钱,但是蚂蚁金服却是例外,除了能轻易筹集到巨额资金外,公司已经盈利并且利润丰厚。

在2015自然年第四季度,蚂蚁金服向阿里巴巴支付5.02亿元人民币。据此信息可大致算出,2015年蚂蚁金服的税前利润应在30亿至50亿元人民币之间。

京东金融入场时间相对晚一点,不过三年以来,也完成了包括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财富管理、众筹、支付、保险、证券七大业务线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的布局,并拿下第三方支付、基金销售、商业保理、小额贷款、支付许可、跨境电商等六大牌照,目前仅缺银行牌照。此外,还推出服务B端的投融资(网商贷、京保贝、京小贷)、众筹等。在C端,则推出白条(京东白条、京东钢G)、众筹(产品众筹、股权众筹、轻众筹)、理财等。

与颇受资本热捧形成反差的是,京东金融的财务数据却有些拿不出手。成立三年以来,直到今年上半年公司才实现了资金的自给自足。

京东金融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与蚂蚁金服相比差距太大,目前的估值差距高达8倍之多。面对强大对手,京东金融相关负责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京东金融也逐渐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不做单纯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不与传统金融机构夺食,“把自己所有的能力开发出来,为广大的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提供服务,致力于提供菜单式的、嵌入式的基础设施服务。”

至于陆金所,则与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的业务模式不同,但同样也布局了综合性金融服务。去年年中,陆金所从自己原来做P2P平台转化成做资产交易的大平台,定位成第三方,对接前台用户的资金和后台各种金融机构提供的资产。

资料显示,陆金所控股旗下共拥有三家金融资产交易所。陆金所定位B2C个人投资者一站式理财平台,主要竞争对手是蚂蚁金服旗下的余额宝和招财宝。前交所、重金所在B2B机构间交易,主要竞争对手是各地金融资产交易所。

三家金融资产交易所均表现不错。以陆金所为例,用户活跃度正在迅速提升。截至今年上半年,陆金所累计注册用户2342万,其中活跃投资用户587万,占比25%,远远超过行业平均5%~10%的用户活跃度。

至于以B2B机构间交易为主的前交所,则发展势头强劲,交易规模直接追赶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目前已经成为行业第一名。

从数据上看,陆金所发展势头不错,与蚂蚁金服背靠阿里、京东金融背靠京东类似,陆金所也是个“富二代”,其背靠平安集团。

平安集团在资产端与资金端都给予了陆金所大力支持,这些支持包括牌照支持、监管关系支持、金融机构关系支持、资产来源支持、投资者来源支持、借款人来源支持。但是与余额宝等产品仍有较大差距,同时也面临巨亏的难题。

有媒体报道称,去年陆金所被曝亏损达到4.15亿美元,但是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表示,去年亏损肯定少于4亿美元这个数额,但具体金额也不便披露,只是称陆金所亏损金额中的80%是获客成本及系统投入。

第二梯队正在追赶

如果说,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金融是目前互金行业毋庸置疑的第一梯队成员,那么百度金融、拉卡拉、苏宁金融等后起之秀可以列入第二梯队。

百度金融主要围绕百度钱包为核心的支付业务,开展了消费信贷、企业贷款、征信业务、理财、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但令人遗憾的是,其目前只有在教育信贷以及旅游、家装、医美等消费信贷领域发展不错。

相比第一梯队的三家公司,百度金融开疆辟土的步伐慢了一些。

百度金融启航于2013年10月,但成长缓慢。2014年整年,百度金融最大的进展是把百付宝于2014年4月升级为百度钱包,形成了百度理财/百度钱包(面向用户)、帮帮贷(面向中小企业)、金融知心(面向金融客户)三大板块。

但由于缺少足够的应用场景,百度钱包势弱,本想通过收购补齐在支付方面的短板,2014年11月百度和快钱谈崩,后者在2014年12月被万达集团收购,成为组建万达金融的重要资产之一。

2015年上半年,百度金融没有建树,而蚂蚁金服完成了A轮融资,之后才得以加速前进。直到今年,百度老总李彦宏才重新重视百度金融。但是即使大动干戈四处招揽人才,百度金融目前仍未有明星业务脱颖而出。

目前,百度金融的资金来源,还是来自百度自有资金支持,尚未有消息称进行融资。

第二梯队的还有一家公司――拉卡拉集团也值得注意。前不久,拉卡拉集团正式改制为控股集团,分拆为拉卡拉支付集团及考拉金服集团。具体而言,拉卡拉支付集团包含收单业务、征信业务,与联想控股正在筹备一家证券公司联信证券、正在筹备的消费金融公司等;而考拉金服集团主要包括北京和广州的互联网小贷公司、天津的保理公司、广州的融资租赁公司等。

拉卡拉集团也是在去年获得融资支持,其首轮融资金额达15亿元,投资方包括太平人寿、中国再保险集团、大地保险、民航发展基金等企业。

在经过多年的亏损后,拉卡拉开始盈利。去年,公司净利润1.2亿元,公司董事长孙陶然称,今年预计利润会超过6亿元,其中拉卡拉支付利润占到三分之二以上。

跟在BAT后面的苏宁也在大力发展苏宁金融,从2011年开始涉足金融业务后,其已先后获得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商业保理、基金销售、保险、消费金融等11张牌照和相关资质。单就金融牌照及业务增长而言,苏宁金融确实已走在互联网金融机构前列,最近又在申请公募基金牌照。

尽管苏宁金融放话称,两年内跻身第一梯队互联网金融公司,但是目前来说,公司仍未有标识型产品。

除此,还有更多的公司和机构也在摩拳擦掌。无论国有还是民营背景,稍具规模的企业都梦想做成互联网金控平台。

以宣称只做特卖网站的唯品会为例,10月份,公司刚斥资重金拿下了支付牌照,意图发力消费金融服务。

今年 9月中旬,视频网站乐视也宣布进军互联网金融。乐视金融目前主攻方向为小贷和理财,乐视小贷主要关注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汽车金融和小微金融。这些领域也与乐视现有业务相补充。

除了这些互联网公司,美的、国美、海尔、物美等传统消费类公司,绿地、万达、恒大等地产集团也都纷纷成立相关的金融公司。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这些刚进军互联网金融的企业,还限于自我输血提供发展资金,没有走到外部融资的阶段。且因成立时间尚短,企业经营状况也无从判定。

前途在于独特和盈利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控公司出现?原因无外乎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综合理财的发展之路,凸显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是一条通向混业经营的“金控帝国”之路。这和过去传统金融机构希望做成“金控托拉斯”的理由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过对于相继出现的互联网金控集团,P2P平台地标金融总裁刘侠风并不看好部分公司的发展,他认为:“金控或者金服的概念需要全牌照、需要各个子平台自身的实力。这不是玩一个概念或者烧投资人的钱遍地开花去布局可以解决的。我觉得未来的互联网金融领域,除了极少数真正全品类的金服集团,还会在各个细分领域存在小而美的领头羊。本身没有托拉斯实力去做互联网金控业务的,与其遍地开花还不如找一个自己最有优势的领域做到极致。

而对于那些锚定要在互联网金控路上狂奔的公司来说,其首先要面临的是盈利之考:互联网金融企业作为一家公司,必须考虑盈利因素。

众所周知,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往往被外界指为烧钱和圈钱的典型,那么互联网金融企业是否也会如此呢?

记者注意到,包括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部分企业都对外进行了巨额融资,而且公司估值也在迅速增高。

这些大平台在外部资金的支持下,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前期综合业务亏损到后期的扭亏为盈或者持平的阶段。

例如像平安陆金所、蚂蚁金服等很多的大型综合性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业务开始的前几年也基本上都没有实现盈利,而是“以时间换取空间”,以未来长期可以预期的用户和交易规模来拉长盈利的预期,实现资本市场上引入风投或者是利用当期的需求做更多的基础性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