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行业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信息行业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信息行业调研报告

电子信息行业调研报告范文1

我们虽然已有多年的学校课程体系开发经验,但在整体层面如何结合职业人的成长规律和岗位的职业能力素质要求,实质性地促进专业知识、技能、技术、职业素质与基础管理的有机融合,进行一次新的探索。认真、扎实地到企业、行业中调研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的规格,对湖南省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结构中具有明显的人才层次要求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职业群从社会学和教育学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开发与之相匹配的“层次化、模块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即对接应用电子生产管理、技术服务、开发设计、轨道电子等岗位群,解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典型岗位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技能、素质模型分析表,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典型岗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和素质的能力等级要求,依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优化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生产制造、技术服务、设计开发和轨道电子等课程模块。建立健全由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拓展、职业素质测评构成的学生素质培养体系。开设国际商务英语、跨文化交流等课程和国际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将学生素质培养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以职业人培养为中心的岗位对接、能力递进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从整体层面以“体系性”视野构建中职、高职、四年制高职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使我们开发的湖南省职业教育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更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

2以“开放式”的视野,在方法层面搭建职业能力素质成长模型

虽然我们有多年的学校管理和决策经验,但如何在企业的功利性与学校的公益性之间寻求平衡,在方法层面切实地解决现代职业教育跨界问题,还是一次新的尝试。即校企合作办学,涉及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的问题;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涉及的基于工作学习和基于学校学习的问题;而职业教育本身,涉及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解决现代职业教育跨界问题上,我们要发挥一线教师和企业员工集思广益的智慧协同一致地探讨如何基于“素质冰山模型”搭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成长模型。基于此,我们每年组织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与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部、行业协会等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合作,到珠海伟创力、南车时代等行业企业调研,深入分析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轨道装备制造产业体系,获取人才数量、层次和结构的需求及趋势,遵循职业人的成长规律,借鉴主流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实践效果的重要工具(即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以岗位群为线条的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技能、素质的职业能力素质模型。即根据调研报告,归纳岗位序列。然后依据岗位序列梳理出业务要点、工作要项;根据工作要项,按分级标准梳理出各级别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让一个工作要项的全部内容被不同能力等级的技能人才合理分担,即对于同一专业中职、高职毕业生在从事一项工作任务时,工作要项所涉及的能力高低和范围大小这两个维度应给予清楚的界定。然后,进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力要素分析及提炼。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按等级对工作要项的能力要素进行分级分析定位,确定相应的业务行为应掌握的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及素质,形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力素质模型等级。最后,对接电子信息产业链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四个环节,对技术工等技能岗位、工艺员等技术岗位、班组长等管理岗位三条应用电子职业人职业发展路径中电子产品调试岗位、产品装接等岗位进行职业素质能力分析,确定了职业人的三种成长线路:一是工序路径,二是技能技术提升路径(操作工—技术员—工程师),三是管理提升路径(组长—主管—经理即从单项管理到综合管理的提升)。以真实企业“人、机、料、法、环”五个生产要素为基石,遵循“技能、技术、管理”三条职业人职业发展路径,构建“操作工—技术员—工程师”为主轴的三层级职业能力素质成长模型。

3以“国际化”的视野,在教学层面形成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理念、方法和途径

电子信息行业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 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TN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0-0042-02

0 引言

中国微电子行业分为半导体功率器件产业和功率集成电路产业,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属于资金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市场辐射性强,延伸度深。中国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作为半导体产业的分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不会被集成电路替代,在家电、通信、电力、国防工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功率集成电路产业主要为国外厂商所把持不同,国内功率分立器件行业受技术、资金、产品认可度等因素的制约相对有限,因此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对整个中国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产生不小的影响。本文就经济危机下中国半导体分立器件的“过去”、“现状”以及“未来”作以下分析。

1 历史背景

中国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历经了60年的辉煌历程,成就了中国半导体分立器件业制造基地的地位。从上世纪50年代的初创到70年代的成长;从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到90年代以后的全面发展;21世纪始中国加入WTO,为我国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2009年我国分立器件产销的一大亮点主要得益于全球电子整机对节能、环保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一方面带动了分立器件产品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市场产品结构的快速升级。

从全球市场来看,分立器件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市场,未来市场规模增长在10%以内。据IC Insights报告显示, 2006年增长3%左右,2007年进一步增长9%,1990~2010年市场的复合年增率为8%,2010年将达到157亿美元。

从国内市场来看, 2006年增长率为19.2%,销售额为325.3亿元。据CCID预测,受汽车、节能灯及通信(3G)等行业增长带动, 2006~2009年中国分立器件市场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销售量和销售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4.5%和19.3%。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分立器件市场,2009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43.8亿元,其在全球市场中所占份额已经超过40%。

到2010年,中国分立器件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 341.53亿只,销售额将达到1 557.55亿元,届时中国分立器件市场将占据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

总之,半导体分立器件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市场发展平稳,产品更新换代慢,销售额以强劲的势头不断增长[1]。

2 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分立器件虽然前景非常广阔,但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立器件产业地区分布相对集中;分立器件产业特点是五多五少,即:中小型企业多,大型企业少;民资企业多,外资、国资少;中低档产品多,高端产品少;重复生产多,冲击型生产少;弱势企业多,强势企业少。针对这些问题,有5大对策应对挑战:

1)打破门户理念,加大半导分立器件产业链的整合;2)通过产业振兴规划,积极呼吁分立器件产业政策,努力在高端产品上实现突破;3)通过行业协会的协调,改变压档压价、无序竞争的局面;4)拉动内需等政策为产业发展带来阳光;5)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拓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3 发展趋势

3.1 分立器件的特点要求

首先,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始于分立器件,是半导体产业的最初产品;其次,分立器件种类繁多,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不可替代性,并具有技术成熟、可靠性高、成本低且采购渠道和资源丰富等特点,特别是在不能集成的功能中,分立器件起着关键作用。

3.2 我国分立器件的消费需求

从市场来看,当前全球分立器件市场总体保持稳步向上,而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市场表现得犹为显眼。在分立器件市场稳健增长的背后,其首要推动力便是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消费者对移动电话、液晶电视、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各种白家电产品的需求。

3.3 我国半导体分立器件发展热点

分立器件将向微型化、片式化、高性能化方向发展;汽车电子市场规模迅速增长;功率分立器件大有作为;新型半导体分立器件依旧是分立器件芯片生产企业研发与生产的方向。

3.4 分立器件的发展趋势

事实证明,半导体分立器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半导体分立器件通常总是沿着功率、频率两个方向发展,发展新的器件理论、新的结构,出现各种新型分立器件,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是发展电子信息产品急需的高端分立器件,如Si、GaAs微波功率器件、功率MOS器件、光电子器件、变容管及肖特基二极管等;二是发展以SiGe、SiC、InP、GaN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为基础的新型器件[2];三是跟踪世界半导体分立器件发展趋势,加强对纳米器件、超导器件等领域的研究;四是分立器件封装技术的发展趋势仍以片式器件为发展方向,以适应各种电子设备小型化、轻量化、薄型化的需要。

4 结论

从发展趋势看,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分立器件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销售额度所占比例正在逐步下降,分立器件产量和产值的增长速率要低于整机系统的增长速率。另一方面,整机系统的快速发展,也为分立器件行业提供了新的市场商机。整机系统进一步向小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对分立器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片式贴装器件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3]。

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分立器件行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要在国家急需的整机产品中当好角色,必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并实现自主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造就一批又强又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汇编.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调研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电子信息行业调研报告范文3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信息传输服务业、数字内容创意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内容。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局抽调专门力量,深入有关企业和单位采取听取介绍、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现场察看等形式,就电子信息产业企业、鞋业企业信息化、政府部门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及电信、移动运营商的信息化网络建设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解我县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现将有关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县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几年来,我县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网络建设扎实推进,信息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较快。

我县不断增加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础通信网络已形成一定规模,信息技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我县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网络服务。

一是网络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县电信固定电话用户达18万户;小灵通用户达5万户;189手机用户达1万户;光纤上网用户达5000户,专用光纤达1000多户;人均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2.5%;规模以上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100%;移动手机用户达56多万户;通信网络能力逐步提高,物流业务稳步发展。联通、铁通等网络运营商均已建成本地sdh传输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效显著,全县245个行政村100%覆盖广播电视,1733个自然村96.3%覆盖有线电视,边远山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二是互联网用户规模较大。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全县拥有计算机总数约7.5万台,宽带用户达6.5万户;全县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数40多台。全县245个行政村全通宽带,农村计算机互联网用户也日益增多。城镇、农村用于计算机互联网的消费逐年增长。

(二)政府信息化稳步推进。

几年来,我县坚持“讲求实效,应用为先”的原则,在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一是建成和启用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公文系统从去年8月建成和启用以来,已有90多个单位应用该系统收发公文上千件(次),大大提高了公文流转速度,提高机关办事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

二是建成和启用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目前已有24个行政审批部门的346项行政审批和一般业务管理事项纳入在线监察和实时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单位的办事效率,大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

三是即将建设电子政务系统。从去年开始,我局对政府大院各单位的网络进行升级改造,使上网速度达到100兆,并发动大院外各单位自筹资金加大网络改造力度。同时,还组织开发商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于今年4月底完成。

四是完善县政府门户网站。几年来,我局对县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多次大幅度的改版,增设了“百件实事网上办”、“网上”等民生栏目,大大丰富了网站的内容,提高了网站的点击量。目前,每月浏览人数超过30万。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均建成网站,部分镇政府(街道办、管委会)和县直部门也建起了各自的网站,并链接到县政府门户网站,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五是开通“惠民在线·网络问政”论坛。为确保县领导和部门领导从今年3月开始每月进行一次在线交流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拓宽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沟通,从今年2月底开始,我们在借鉴惠州市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建成了“惠民在线·网络问政”论坛,并挂在县政府网站。3月19日晚,县委黄书记作为第一位上线领导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同时,也促成了各级各部门重视办理网民反映的意见和建议。

(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几年来,我县在抓招商引资工作的过程中,重视引进以家电、计算机等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特别是珠三角产业转移园的招商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__年,我县外商投资且已投产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有15家,其中“三资”企业14家,投资总额24607万美元;“三来一补”企业1家,总投资额878万港元,外资主要来自台湾和香港。08年我县电子信息产品出口21869.43万美元,与去年同期23215.69万美元相比减少1346.26万美元 ,下降6.16%,占同期全县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32.84%。立隆电子(惠州)有限

公司是一家生产制造电解电容器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该公司销售总收入达1亿多元,产量居世界同行第五位。以生产环保、节能、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为主的光胜光电科技(惠州)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tuv iso9000认证,成为我县首家获此证书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以生产电容器引角为主的全用电子工业(__)有限公司坚持走技术创新的路子,以一流的产品质量和竞争优势赢得了市场份额,在全球同行业中仅次于日本。(四)信息化服务成效显著。

几年来,我县通过宣传推广、典型示范、调研培训等形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各行各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1、企业信息化示范效应逐步凸显。20__年,我局会同县中小企业局利用近2个月的时间,采取问卷调查和抽样走访的形式,对全县15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上报省厅、市局和县领导。争取市20__年现代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有关制鞋业的发展。并积极协调有关运营商和it行业主动加强与鞋业、商贸物流业、星级酒店等企业的沟通联系,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总结推广了一批企业应用信息化进行生产、营销、管理的成功案例,带动了全县一批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利用“中小企业网”和“__鞋业技术创新网”等企业信息平台,引导中小企业进行网上宣传、网上交易。目前,全县企业信息网络的应用普及率明显提升,中小型企业互联网应用率达到2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普及率达到40%左右;鞋业、电子产品龙头企业开始尝试电子商务应用;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改造提升取得明显成效。“阿达彪”引进cad软件进行服装设计,东聚电子公司运用sap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华丽鞋厂建立erp管理系统;一些上规模的鞋业、商贸物流业、外资企业、酒店注重完善网络布线、生产流程、物业管理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2、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在省山区信息化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我县目前已建成了县信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14个镇级信息服务站和43个村级信息服务点,建成了农信通、农业视频点播系统和马铃薯、荔枝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__山区网、__草莓网,加大了农村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力度。组织开展了农村中青年信息能力培训工作。建成了“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系统”。目前,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对信息化的意识有所增强,农业信息化需求有所扩大,信息化为“三农”带来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去年5月中旬召开的全省山区信息化建设总结表彰会上,我县有四项获得表彰奖励。

3、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我县公安系统借助移动短信/gprs/edge网络,实现个人身份信息查询、在逃人员信息查询、车辆信息查询等,并随时随地记录传输各种数据和图片需求,为警务人员现场办公执法提供了便利。我县还建立起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首批建成的平安视频监控系统在辅助公安管理社会治安、侦破案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已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的地区发案率平均下降30%,破案率明显提高。最近,我局还制定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工作方案》,拟通过县政府转发至各级各有关部门参照执行。同时,积极加强与电信、移动公司的沟通联系,进一步优化网络环境,为广大市民上网提供服务。联合这两家运营商,充分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积极扩大社会化信息服务范围。

二、我县现代信息服务业存在问题

1、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县现代信息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各个行业发展也不平衡。以电信、移动、广电、医疗等为代表的服务性企业,信息服务功能比较完善。但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仓储业、酒店餐饮业等领域的运用层次依然偏低。我县通信技术有一定的规模和能力,但软件技术以及动漫产业技术还未涉足。

2、信息服务业规模偏小。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县信息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在全县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偏小、竞争力不强,缺少有实力的信息内容服务机构和应用服务提供商。

3、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工作有待加强。我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深度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程度较低,存在信息不够畅通和信息“鸿沟”问题。信息和网络资源整合力度不大,网络利用率不高,导致有限资源的浪费。

4、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目前,我县信息技术人才严重偏少,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技术研发相对滞后。特别是系统集成、软件开发、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人才奇缺,难以提供较高的技术支撑,造成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不强。部分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还反映,由于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难引进,即使进来也难以留住。

5、电子商务发展缓慢。目前,我县尚未建立起电子商务数据中心和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对实行电子

商务意识不强,绝大部分企业尚未涉足电子商务领域。加上目前由于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许多企业对电子商务安全交易问题仍持怀疑态度。三、加快我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产业。

要继续发展电信和广播电视传输等基础性信息传输服务业。加快电信服务业的发展,鼓励拓展电信服务新业务,使之实现由传统的语音服务向现代多媒体综合服务转变,全面提高面向农村的信息传播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我县在通信网络市场消费的优势,迎接第三代移动信息(3g)、下一代网络(ngn)等新一代信息传播服务业的到来,通过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的互动合作,加快产业发展步伐。要鼓励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业、互联网增值服务业和移动通信增值服务业。电信、移动运营商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多开发一些面向大众和企业增值业务。积极加强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与媒体、增值电信企业之间的合作,使传统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向综合信息服务企业转变。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以及电子订货系统的应用。鼓励大中型流通企业开展网上营销,实现“网上市场”和有形市场的有机结合。组织开展“中小企业上网工程”,协助中小企业建立网上专业市场,通过产品上网商机,构建一个虚拟的交易市场。按照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提供语音通信、无线上网、移动oa、移动商城、手机认证、手机支付等个性化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商务能力。把制鞋、服装、电子、建材、化工和农产品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建立一批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样板工程。开发基于短信、彩信的新型远程报警技术,推广基于手机的远程多人电话会议技术,建设灵敏度高的综合应急通信系统,快速便捷地采集和水文、气象、地质、交通、公安、消防、卫生、防疫等社会公共安全信息。

(二)突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产业。

要发展数字设计与文化创意业。依据我县特色产品和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数字化的工业设计、产品外形外观设计、工业模型与模具设计与工业数字设计创意服务业。加快发展以产品包装设计、视觉传递、建筑装饰设计、广告和平面设计为主的视觉数字设计业。整合各领域的数字设计创意产业从单一产品设计走向形象设计,从产品外观设计、性能设计发展为从生产到市场的全过程设计,促进信息技术在文件传媒、新闻出版、工艺美术、咨询策划、广告会展、时尚消费、娱乐休闲等领域的应用,提升创意、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要发展数据库。以电子公文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为契机,重点抓好政务外网平台建设,形成统一的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市—县—镇三级网络的互联互通,完善以网络安全为主的管理制度,保证网络、设备、系统、数据安全运行。加快建设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宏观经济、专利等对经济社会资源的开放、互联和共享。加快信息资源采集、整理、加工和应用的产业化,推进商业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开发公益性信息资源服务,建设若干个全县性数据资源服务中心和网络数据中心。加大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开展公文档案数字化工作,加快建设全县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建立全县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

(三)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

要发展面向商贸流通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力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自动识别和采集跟踪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依托交通、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进以互联网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发展,通过互联网对物品进行跟踪管理,实现商贸流通各环节的全程控制和管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要发展面向生产制造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积极引导我县制鞋、服装、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化工、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医药、玩具等制造业开展信息化建设,推进制造业设计、生产和管理各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支持面向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大力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网络技术服务、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等业务,规范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市场。要发展面向农村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大局,以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在继续巩固和发展省支持我县山区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加大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力度,扎实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大力发展面向农产品流通、农业科技种养、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业天气预警预报、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法制建设和村务管理等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面向农村的通信服务资费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开发面向农村市场质优价廉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品,扶持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新业务的发展。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金融信息服务业发展,建设安全、快捷、方便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促进电子商务支付业务发展。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应用平台。

(五)大力抓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统一规划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光纤骨干入网,优化网络结构。加快有线接入网络的宽带化改造,建成可承载多业务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接入网。推进光纤到大楼、光纤进家庭、宽带到个人。加快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双向数字化改造步伐。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__〕1号)精神,推动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进村入户能力。要加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引导,把太阳工业城打造成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珠三角产业转移

工业园内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特色鲜明、协作发展的现代信息服务产业。鼓励电信运营企业为园区提供质优价廉的电信网络服务。要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依托我县现有的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中介机构和龙头企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广东省专业镇(黄埠)鞋业创新中心、岭南荔枝(四季鲜)技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南方马岭薯(九华农贸)技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无线射频识别、卫星导航等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建设。(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构建现代信息服务业招商引资平台。抓住《纲要》实施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深化惠港澳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支持平台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推动惠港澳产业基地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

电子信息行业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工业化 信息化 两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5-129-02

1. 江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基本现状

1.1 江西省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得到大幅提升

近年来江西省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呈现以下发展特点:一是生产快速增长,增幅不断提高。二是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成效。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的崛起,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快速发展。三是产业招商引资方面取得新进展。南昌建立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新余、上饶、景德镇相继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四是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五是经济效益同步大幅增长。

1.2 江西省信息产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快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等产业政策等相关促进措施。省直各相关部门相继制定出台了有关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各市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产业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于信息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争取各种政策性资金的扶持。

1.3 江西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环境不断优化

省政府有关部门成立制造业信息化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全省制造业信息化重大项目实施和有关科技咨询工作,着力改善全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一是开展“企业信息化试点工程”、“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逐步拓展企业信息化应用领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和倍增效应。二是大力推进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努力营造和谐、高效的电子政务环境。三是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型的支撑产业、资源开发利用型的深加工产业、承接国内外梯度转移型的加工产业。四是继续实施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大公司、大集团战略,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

1.4 江西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增强

企业信息化不断增强企业活力与竞争力。一是九江石化、萍钢、赣发、联创、江铃等一批重点企业组建了信息中心,二是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都有信息化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从事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三是企业强化信息化与本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管理特点信息系统管理、控制。2008年,据省制造业信息化办公室对全省28家典型示范企业考察情况显示,信息化不断与企业生产、管理融合。

1.5 江西省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全省有一批企业已基本实现了离散化、集成化和柔性制造。如中石化九江分公司应用车间制造过程管理及优化技术和系统,实现了内部经营管理业务与制造过程的信息集成,应用PIMS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了与总公司的原油数据库共享和月加工计划的对接、优化,使原油选择、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达到了优化作业。二是全省炼油、化工、化肥生产经营管理的先进过程控制和流程模拟等应用领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同时,有一定程度信息化和较好应用型企业,其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三是全省消费品工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全省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企业大都设置了信息化管理部门。

1.6 江西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益逐渐显现

一是信息化在一些有较强代表性的企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江西联创电缆科技有限公司在销售、采购、计划、生产、库存、财务管理等采用信息化管理,实现主要经营管理业务“甩帐表”,生产和经营管理业务信息化应用覆盖率接近100%。二是企业信息化对生产、经营、管理、安全产生起积极作用。

2. 江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基本评价及判断

随着全省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企业普遍加强信息化应用工作,行业信息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信息化技术应用领域逐步拓宽。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及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完善,为推进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了重要平台,加快推进全省“两化融合”的发展条件已基本具备。总体上看,全省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系统集成度仍不高,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居全国中等偏下水平。

2.1 从“两化融合”层次看

虽然少数大型企业集团、IT密集型企业及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在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业务融合方面起着示范效应,但多数中小企业尚未或部分实现技术和产品的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分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4个层次。从企业“两化融合”层次看,江西省新钢、江西特种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集团基本完成从技术、产品、业务和行业等环节的“两化融合”,但多数中小型企业尚未或部分实现技术融合和产品融合等环节,尚未实现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传统手工台账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进销存管理等。因此,对于全省来说,多数中小企业技术和产品的融合并没有充分的实现,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低。

2.2 从“两化融合”模式看

全省制造行业企业采用市场资源配置的“挑战,应对”模式的较多,采用“政府主导”模式较少。“两化融合”模式分为企业行为、政府行为2大类。企业“挑战-应对”模式是指企业为打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制约因素,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开展信息化建设;“政府主导”模式往往以政府为主导。从江西省“两化融合”模式看,除了少数制造业信息化“甩图板”、“甩帐表”试点企业,采用“政府主导”模式外,其余全省大部分企业基本都采用“挑战-应对”模式。全省制造行业企业单纯依靠市场资源配置,应用系统大多是先后分散开发或引进,追求够用和快上,被动接受工业信息化的较多,单兵作战,缺乏统一规划,易造成“信息孤岛”,致使“两化融合”效率较低。

2.3 从“两化融合”梯度看

全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梯度处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生产性第一核心圈,尚未转入生产第二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逐级推进、梯度展开,即信息化先要与工业融合,其次与直接为工业服务的生产业融合,再与其他与工业相关性不大的产业融合。第一圈是工业,信息化与工业的融合指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这是最核心、直接相关的方面。第二圈是生产业,即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行业。从全省“两化融合”梯度看,江西省还处于生产性第一核心圈,尚未跳出或转入生产第二圈或其他产业。

2.4. 从“两化融合”成熟度看

全省少数大型企业处于第四、五级成熟或优化阶段,但多数企业还处于第二、三级基本或适应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划分为初始级、基本级、适应级、成熟级、优化级5个阶段。从全省“两化融合”成熟度看,目前,江西省只有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信息化体系,信息化与业务流程再造结合较好,“两化融合”绩效明显。全省除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处于第四、五级成熟或优化阶段,如九江石化过程管理及优化技术和系统等;但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还处于第二、三级基本或适应阶段,这些企业或是实现了单项业务管理计算机化但未形成一定规模应用,或是已开展多项应用系统但没有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还有相当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仍很低,融合成熟度还处在低级阶段。

3. 制约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要原因

制约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全省“两化融合”问题尚未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二是全省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滞后;三是全省中小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内在驱动力不强;四是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仍偏低;五是全省应用性人才依然缺乏;六是全省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七是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交流平台不畅。

参考文献:

[1]李江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努力实现我省信息产业新跨越[DB],江西省信息产业厅网,2009.

电子信息行业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区域发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8(b)-0000-00

工业机器人技术是将机械结构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的系统化的多学科交叉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范围涉及工业、农业、国防等众多领域,是现代工业技术的基础和支撑,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政策刺激和市场需求的调节下,自2014以来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据中商情报网行业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大排名:广东省以747家位居榜首。以东莞市为例,在2012年后机器人企业开始迅速增加,自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东莞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共1319个,总投资达108.68亿元,项目数和总投资额均位列全省第一伴随着“机器换人”红利的释放,“莞产”机器人企业也遍地开花,迎来了迸发式发展。据东莞市机器人行业产业协会估算,东莞目前的机器人及其相关配套(包括基础零配件、集成系统商等)的企业至少有500家。并在未来10年,机器人行业将是一个高速发展潜力无限的产业。

为了推动机器人产业在东莞的发展,东莞市政府出台系列政策。在2016年初,东莞出台“机器人智造“计划50条,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打通东莞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上遇到的瓶颈,大力鼓励企业购买莞产智能装备实施“机器换人”。不少企业认为这是传统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与“机器换人”的好契机,也让“莞产机器人”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机遇。东莞制造业产业基础较为丰富,产业链上下游比较完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可以贯通整个生态链。一方面由于世界工厂的地位,东莞拥有丰富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配套,发展机器人产业有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东莞政府非常支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从研究院、机器人基地、人才、创业的环境来说,东莞都具备这些条件。

1 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与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出现相对滞后状态。由于国内的机器人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国产机器人还处于行业的低端,对设计机器人的人才需要量暂时不大,而外国的机器人厂商到中国投资的很多,相对需要量较大。而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培养的机器人相关专业,从事机器人本体开发设计及相关原理研究以及特种机器人等;据OFweek机器人网统计,截至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开设机器人相关专业已达120所。

按照工信部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100万台,大概需要20万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从业人员。这就意味着,从2014年开始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培养3万名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

2 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1 分析定位工业机器人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

对珠三角知名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和应用企业开展调研,明晰行业发展背景与趋势,摸清相关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与国内不同区域的高职和中职院校开展学术交流,了解专业建设的水平与人才培养的现状。完成面向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专业调研分析报告,制定出适合珠三角地区智能制造行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技能标准。在此基础上,设计规划出我校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具体过程如下:

(1)借鉴国内具有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的高校和职校的教学方案,分析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遇到的实际问题。联合本地兄弟高校相关专业,如东莞理工学院,北理工珠海分校,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共同合作,联合展开对本地企业进行访谈,筛选出工业机器人应用代表性企业,为进一步需求调研与校企合作做好铺垫。

(2)对珠三角相关工业机器人集成及应用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完成人才需求分析,撰写调研报告。根据专业人才调研需求情况,规划工业机器人应用教学培训体系,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活动探索。从学校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嵌入式软件等相关专业中选拔部分高年级优秀学生,参与短期培训,然后去合作意向企业参与顶岗实习。通过实地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简单的机器动作编程、系统软件操作、机器人调试等基本技能,有条件者可以参与更为高级的为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与解决方案实施。

(4)总结项目前期工作,妥善处理校企合作可能存在问题。根据前期的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和校企合作情况,不断完善我校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培训体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2.2 深入探讨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整体协调发展

完成面向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专业调研分析报告,制定出适合珠三角地区智能制造行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规划出我校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专业技术课程培养体系。根据我院办学目标方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特点,对于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来讲,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制造业企业。因此只有真正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且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才能培养出“产销对路”的人才。根据产业形势变化潮流,学校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把握合作的方向,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真正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带动专业的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丰富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资源,找准与工业机器人企业合作的结合点,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

在此研究过程中,通过对部分珠三角相关机器人企业的需求调研,初步达成校企合作意向,共同探索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作为学校,可以充分调动相关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能动性,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工作环境中去;而企业可以根据高校的人才使用要求,结合企业的发展计划,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技术服务项目,促进校企双方互赢,同时保证企业的长远利益。在校企合作磨合中,逐步完善优化合作模式,找出平衡双方需求的合理解决方案,为学校产学研结合整体发展思路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3 结语

本文在研究国内拥有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开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科技学院的办学特色,逐步建立起结构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培养体系,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立足于本地区工业机器人集成及应用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深入了解企业真实人才需求情况,提出符合本地企业要求,顺应区域经济发展潮流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王骏明.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深层次合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5(20):153,155.

[2]刘海涛.工业机器人的高速高精度控制方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2-03.

[3]施文龙.六轴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武汉科技大学.2015-05.

电子信息行业调研报告范文6

一、上下联动,强力打造加快工业发展的新平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运行工作,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确立了“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的总体发展思路。去年以来,根据中央实施宏观调控措施带来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五个一百”工作重点,即:重点抓好百家重点工业企业增产增效、百项工业重点技改项目、百家重点非公有制企业、百家外商投资企业和百项重点工程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经济的组织领导,相继成立了市企业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市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四大班子领导分工联系“五个一百”制度,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开辟企业与市领导直接联系的“绿色通道”,向重点企业派驻副县级特派联络员,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了由主管工业副市长牵头的工业经济运行重大问题预警协调机制,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通过联席会议、现场办公等形式,着力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瓶颈”问题,全市工业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崭新局面。到2004年底,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将达到196户,比2003年新增51户,其中:3亿元以上企业由2003年的40户增加到56户;宇通公司、新烟集团、郑州日产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9户企业入围全国1948户大型企业集团名单,比2003年增加8户;宇通、少林公司生产的大中型客车继续占据国内同行业龙头地位,客车及客车专用底盘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以三全、思念为代表的速冻食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由上年的40%提高到48%;郑州纺织机械股份公司的主导产品以70%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同行业第一;郑煤机生产的液压支架市场占有率连续两年居国内同行业首位。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新密、巩义高温材料生产企业达到700多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8%;荥阳、上街已形成工业阀门生产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以板带箔为主导的铝产品加工能力突破50万吨;5家企业的5种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高。

二、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努力实现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测方式的新突破

(一)完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

抓好“四个重点”和“三个层次”的月度调度,及时反映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动态变化,找准经济调节的着力点。“四个重点”,即: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企业;“三个层次”,即:省部属企业、40家增量大户企业、百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在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变化进行分析时,我们主要围绕这些重点和层次进行调度和调查研究,分析各个重点和层面企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监测工业经济运行,把握全市经济运行态势。

(二)改进经济运行月报制度

在过去侧重对工业生产、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煤电运等15项指标,简化文字,突出重点,强化了月报的动态性、宏观性。建立了重点产品和原材料调度系统,对6个行业、30种重点产品销售价格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动态。加强和深化季度分析,由原来侧重于经济运行的事后分析,逐步转向对有关问题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系统和企业提供重要参考。

(三)坚持和完善经济运行分析例会制度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及时交流和反映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下一步的经济走势和对策深入探讨,形成对当前工业经济情况及今后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和工作措施,并以《郑州工业经济》、《重要生产物资双日报》、《领导参阅》等形式,积极向领导汇报和企业通报,指导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组织工作。

(四)加强对经济运行重点问题的调研

2004年以来,我们围绕工业现状、生产运行、重点工业行业发展、民间借贷、两项资金占用对生产的影响,以及禽流感疫情和信贷政策、土地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工业可能带来的影响等问题相继开展了多次重点调研,形成了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并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对指导全市工业经济工作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五)认真抓好经济运行工作队伍建设

我们要求各县(市)区经委都要配备能够适应工作需要、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责任心强的人员从事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工作。现在,全市14个县(市)、区的经委共有60多人直接从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同时抓好企业基层统计监测分析人员的队伍建设,使监测分析上报工作有专人管,有专人干,做到运行监测分析工作责任到人,2004年,我们又对各县(市)、区经委、重点企业进行了工业指标计算方法和报表上报方法的各项培训,以不断提高运行监测分析人员的素质,保证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质量,确保全市经济运行信息快速反应系统的顺利建立。

三、坚持抓好综合协调,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扶优扶强,坚持资源向重点倾斜

――抓住重点。一是确定了40户重点工业企业,这40户企业个数仅占全市企业总量的2.3%,但经济比重占50%以上,年均增长贡献率占60%左右;二是确定了6个重点县(市)区,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经济的70%以上,增长贡献率达80%左右;三是确立了30个重点产品,其中既有优势产品汽车、煤电铝、食品,也有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发展后劲较强的产品。――加强协调。首先,针对煤、电、运输、资金供应紧张状况,做好有限资源向重点企业倾斜工作。提出了重点企业名单及供应需求量,与电力、供煤、运输及金融部门积极沟通联系,争取供应到位。其次,对重点企业、重点县(市)区的项目优先安排,在国债、技改、创新开发项目上对重点倾斜。第三,对重点企业、重点地区提出的问题,积极及时帮助协调解决。

(二)加强服务协调,做好能源运输等保障工作

――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一是提前预测,统筹安排,先后研究制定了《郑州市2004年电力运行方案》和《2004年郑州市电力度夏方案》;二是要求各发电企业作好高峰满负荷运行的准备;三是加强电力的需求侧管理,根据市电力公司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制定了限负荷阶梯曲线,确定七级缺电预警,实施分级限电等措施。

――做好电煤供应应急措施。一是扩大重要煤矿和电厂的储煤场,做好淡储旺耗工作;二是成立了市重点货物运输指挥部,并建立了郑州市电煤运输“快速通道”,确保发电企业用煤供应。规定凡在我市辖区范围内运送电煤的车辆,凭市重点货物运输指挥部统一制发的电煤运输快速通道运输单通行。各交通稽查机构对持“通行证”并在其规定的运行线路行驶的车辆,执行不扣车、不卸载、不罚款。

――确保重点物资运输需求。由于近两年来货物流通量大幅增加,动力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为缓解动力紧张的矛盾,我们加强了与郑州铁路局、郑州铁路分局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召开煤电运协调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还亲自到郑州路局、分局,就重点企业、重点工业产品的运输等方面给予协调。铁路部门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给予了大力支持,主动派工作组到煤炭发运单位摸底,落实煤矿生产、存煤、装运情况,及时解决运输组织中的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努力做到多装多运、快装快运,有力地支持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沟通银企关系,扩宽融资渠道。针对今年工业经济运行工作的特点,为解决企业经济运行中资金短缺的困难,我们多次与金融部门进行沟通,并先后筛选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且急需贷款的重点项目223个、重点企业近百家向各金融机构推介,绝大部分项目和企业得到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三)以“两高一满意”活动为载体,努力创建服务型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