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1
关键词:城建企业 薪酬管理 原因分析
丽江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市城开公司,自一九九七年五月成立以来,秉承“建设滨城,美化滨城”的宗旨,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已任,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通过银行贷款、国债转贷及项目融资等方式,为提升丽江城市整体形象,拉动城市经济增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 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资管理问题
工资多少的唯一依据是行政级别。丽江城建集团公司目前的工资发放,基本采用简单的等级工资制度。在不同级别的岗位之间,岗位工资有差异;但同级别岗位之间,没有体现出不同岗位之间在风险与责任、工作难度与强度、所需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二)工资与岗位价值不匹配
1、岗位职责差异与工资不匹配。比如说,采购员、造价师和后勤服务岗位,其岗位职责差别比较大,但这种差异,在工资中没有体现出来。
2、岗位技能差异在工资无法体现。在城建企业里,资金控制至关重要,而融资部和工程部分别把守着资金的入口和出口两个关口,其核心岗位需要很高的业务技能。但这些岗位的工资,并未体现出关键部门核心岗位的技术价值含量。
3、岗位责任和风险差异在岗位工资也无法体现。责任伴随着风险,风险伴随着收益,三者是同比增长的关系,但该公司的实际情况是:岗位责任与风险不同,但岗位工资相同。
(三)工资调整不及时
1、工资处于停滞状态
自公司成立以来,公司的薪酬进行过几次调整。但是,近三年之内,由于公务员不断加薪,城建集团工资却始终不变,所以城建集团由原来工资比公务员薪资高,到现在工资与政府公务员基本持平了。
2、岗位变动,工资不变
平级兼岗,工资不变。公司财务审计部目前工作量大,除了要处理集团的账目,还要处理分公司的套帐,虽然有足够的岗位,但是人员不足,这样就出现了兼岗的现象,会计兼出纳岗,但由于技能原因,出纳兼不了会计岗,所以并不是由于工作量不饱和而产生的平级兼岗现象。
(四)奖金管理问题
1、奖金额度是固定的
丽江城建集团公司目前的奖金,是根据职务等级标准,存在的问题是,奖金额度没有与工作业绩联系起来。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同一职务级别的员工,干好干坏,得一样的奖金;干多干少,也得一样的奖金。
2、浮动薪酬与固定薪酬之间没有合理的比例关系
奖金是一种浮动收入,本来应该是一种随着业绩而浮动的。员工的普遍意见是,提高浮动薪酬的比例,而且在不同级别岗位之间,固定薪酬和浮动薪酬的比例,应该有差异。职位越高,浮动部分所占比例,也要越大。
(五)福利管理问题
福利管理的主要问题,目前主要表现在车改后车补额度上:
1、不出办公室的用不上车补,出去办业务的车补不够,这样一来,常年在办公室的员工车补就可以省下来,而经常出去跑业务的,车补经常不够用,有可能还需要自己额外的支出。
2、没有车的员工和有车的员工一起出去办业务,花的是有车员工的车补。员工认为,“开车的不合算,不开车就合算了!” “谁越跑现场,谁越不合算。”
3、车辆磨损情况严重,公司给的车补不够用。例如,拆迁部人员经常往工地跑,公司每年给13,000元,但是车辆每年保险、保养、汽油大约需要3万元,这样就得自己倒贴了。
二、薪酬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
城建集团1997年5月成立,国有独资,隶属市建委。2003年3月进行整治,隶属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任董事长、法人代表。公司筹建期,是由城开、老引资办、老基础公司合并而来的。这种历史影响表现薪酬管理上,就是城建集团公司薪酬管理模式不是真正的企业薪酬管理模式,而是保留了浓重的政府公务员薪酬管理模式的痕迹。
(二)人力资源管理投入严重不足
如果从1997年算起,该公司成立了已经十多年了。但该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投入的人力、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公司目前只在综合办公室下设置了两个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岗位。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非常欠缺。
(三)岗位说明书不完备
目前公司没有完整系统的岗位说明书体系。目前的岗位规范,只对部门负责人岗位职责和专业知识做了规定,而没有对其他每一岗位的岗位职责、任职资格等做出明确规定。这种情况至少造成两个直接后果是:同一级别的岗位之间,岗位价值差异的区分,失去依据;同时,也使针对岗位职责履行情况的绩效考核工作,无法开展。
(四)绩效管理体系缺失
公司目前与考核直接相关的文件,只有《员工出勤考核管理办法》、《2008年重点工作责任状》和《2008年工作总结2009年工作安排》。 “出勤”对岗位职责履行有影响,但“出勤”不一定“出力”,“出力”不一定就能出“业绩”。《重点岗位责任状》虽然规定了工作指标、每个指标的标准分、完成时限、责任人,并没有配套的奖励和惩罚的具体规定
以上分析表明,城建集团公司的薪酬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和解决。在公司战略牵引下,需要建立以岗位工资、奖金和福利为薪酬结构核心的薪酬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该公司薪酬管理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解决有关的两个前提性问题:岗位体系建设和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薪酬制度设计,才能系统地解决其薪酬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余凯成,程文文,陈政高.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2
一、现状与问题
工程企业是专营工程项目设计、采购和施工服务的全功能组织,企业经营以项目为基础,所建立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财务、资产、技术等管理体系主要为实施工程项目需求而设置。我国的工程企业发展迅速,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不断得到实践,但针对工程实施特点,企业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围绕项目生产核心而开展,项目相关的财务绩效目标往往让位于项目进度、安全、质量等生产管理目标,在项目资金管控、成本控制等价值管理方面的资源投入普遍不足。与国际同行相比,管理比较粗放、技术层次较低、高素质项目管理人才稀缺成为我国工程企业普遍存在的状况。以项目生产管理为核心的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价值管理意识淡薄
工程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更加重视生产组织,价值创造、效益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效益评价不深入,管理的短视行为比较突出,管理活动与企业战略对接不到位,特别是关注企业价值提升的战略规划、全面预算、信息系统建设等长远发展性的管理行为还不能成为各级管理层和决策层的行为自觉。
(二)生产成本控制不严
工程项目是工程企业的产品,是企业效益的主要来源,以项目生产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往往更偏重于项目进度、安全和质量,而弱化了项目效益、成本控制等系统管理,势必造成项目管理效益的流失。如:总承包项目的设计环节,决定75%项目成本,如果仅侧重技术标准而忽视经济性考虑,“肥梁胖柱”现象就难以避免,徒增工程项目成本。
(三)财务绩效责任不落实
企业的价值管理应当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但在以生产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下,由于缺乏对价值管理的重视,生产、技术等与生产相关部门在考核目标上缺少经济效益指标控制,与效益挂钩不够紧密,在推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方面存在机制性缺陷,也抑制了工程企业提质增效的活力。
(四)企业财务风险突出
在实践中,工程项目生产除了安全、质量、进度等风险外,也面临着资金回收、合同履约等引发的财务风险。由于缺乏对项目风险把控的系统性,在新经济环境下,结算难、收款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坏账损失、合同诉讼和企业资信降低的情况呈上升趋势,威胁着企业生存发展。
二、以财务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实践
某国有大型工程企业为增强管控能力和效益创造能力,重视企业价值管理,致力于构建以财务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结合项目特点,协同市场开发、项目生产管理,抓住全面预算、项目经营、组织绩效三个关键,逐步形成了“经营管理围绕财务、项目管理围绕费控”的经营管理运行机制。
(一)组织体系突出协同效应
运转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企业的潜能,激发企业活力,达到健康发展的运营状态。该公司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和深化改革,努力打破了业务边界“围墙”,初步形成了财务绩效引领的经营管理组织体系和项目管理组织体系。
某工程公司组织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1.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组织体系
组建高效运转的扁平化组织机构,落实总会计师财务战略、绩效评价、风险控制等管理职责;围绕财务管理核心,引领市场开发、生产执行等经营管理活动。财务以价值管理为导向,通过前置资源的价值分配,全面参与经营活动,强化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决策支撑和价值管控,有效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2.以费控管理?楹诵牡南钅抗芾碜橹?体系
造价费控部门发挥其专业优势,围绕项目效益这个中心,以项目预算管理为手段,与生产指挥部门的紧密协同,深入项目估算、商务报价、预算和结算及成本控制等项目管理活动,突出采购、分包和结算等关键业务的效益规划,努力争取最优项目效益。
(二)全面预算突出价值导向
为发挥价值管理对生产经营的指导和约束作用,确保企业经营战略及目标的实现,该公司深化突出财务绩效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融合“三大计划”,通过目标确定、执行控制、考核评价等活动,合理分配资源、组织和协调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生产经营目标。
1.分级次、多维度的预算指标体系
一是全覆盖的预算指标。按照业务全覆盖的原则,形成突出价值、主次有序的指标体系。根据管理层级分为企业指标和责任单位指标。企业指标以利润、资金为主要指标,辅以市场(收入)、总成本和资产等业务指标;责任单位指标又分经营单位(项目部)、费用单位和部门指标,经营单位(项目部)指标以利润指标为主,市场(收入)、资金、单位成本指标为辅,费用单位和部门指标以专项费用控制为主,其中部门按职能落实归口费用指标。
二是多维度的指标值形成机制。该企业确立了综合考虑“历史业绩、经营能力(资源占用)、发展要求和可实现性(市场环境)”四维一体的指标值形成模型,突出问题导向,优化年度指标值,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某工程公司预算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2.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预算管理责任体系
设立以总经理责任下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总会计师组织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财务部负责组织预算编制、报告、执行和日常监控等预算管理委员会日常事务,其他专业部门按职责分工、专业指标、归口业务展开相关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责任按照“专业归口、层层分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原则,将财务绩效责任分解到各经营单位(项目部)、费用单位、职能部门等执行主体,进行过程跟踪和分析自评。
3.全方位的预算执行控制体系
以制度为纲、突出业务流程规范,包括全面预算及配套的项目预算、资金、成本等管理制度,固化工作标准,开展不同层级、专业领域和业务单元的经济活动分析,抓好过程控制这个关键点,引导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同时,创建良好的预算管理环境,约束和激励并举,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三)生产运行突出费用控制
工程企业生产的核心内容是项目管理,项目费用控制是通过价值管控直接指导和约束项目执行,引导和促进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该公司项目费用控制以项目预算为载体,实现项目绩效目标和财务绩效目标的有机统一,提升了项目管理的价值创造能力。
1.明确的项目费控管理内容
确立项目经营的理念,把项目成本控制和绩效考核落脚于项目预算,以项目预算指导项目生产经营。围绕项目利润和资金两大内容展开控制活动,以“收”和“支”两条线分别控制,坚持项目以收定支,在控制项目垫资风险的同时,保持资金存量,争取资金效益,提升项目整体创效水平。
2.完善的项目费控管理责任体系
费控部门承担项目价值管理的核心职责,在项目费控制度建设、经营策划、过程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生产及经营管理部门建立专业管理支持平台各司其职,围绕项目预算协调资源,参与项目生产经营。项目部作为经营责任主体,是项目费控的执行主体,确保项目价值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规范的项目费控管理业务流程
该公司以项目控制经理为中心,实现项目费控业务流程标准化。项目开工之前,项目控制经理组织费用、合同、进度、设计、采购、施工、财务等控制工程师或专业经理,根据项目总体策划、经营策划方案,确定项目费用控制目标,并结合预计收入等形成项目预算。项目执行过程以设计、采购、分包管理重心,全面管控、逐月分析执行情况并形成项目费控报告。项目终了,出具项目绩效报告,从项目合同、承分包合同变更、工艺、盈亏绩效等总结经验教训,积累形成企业项目管理知识库据以深化应用。
(四)考核评价突出财务绩效
在组织绩效管理创新上,按照“突出绩效、拉开差距、严考核、硬兑现”的思路,初步形成了为价值付薪、为能力付薪、为绩效付薪的市场化薪酬激励约束机制,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财务绩效导向在经营管理运行体系中更加突出。
1.考核责任体系
建立“集中?Q策、归口管理和专业分工”的组织绩效责任体系,集中决策指设立以总经理为主任的业绩管理委员会指导、审定考核和兑现;归口管理指企业改革管理部归口管理业绩考核的组织和统筹协调;专业分工指专业管理部门承担各业务板块、专业领域的专业考核责任,如:财务部主要负责经营责任单位利润、收入、资金等指标的考核、市场部主要负责新签合同指标的考核等。专业考核结果汇总形成整体绩效考核报告,提交业绩管理委员会审定。
2.突出绩效
在考核指标设置上,利润、资金、成本控制等财务绩效指标占有绝对较高的权重,同时设置了新签合同额、人才培养等成长性指标,突出了财务绩效导向,促进了各经营单位努力实现经营目标。
3.拉开差距
根据不同业务板块特点设置有差别的分值区间,拉开同一业务板块内部分配差距,如:经营单位(项目部)设置的基本考核指标分值区间65-135分;职能部门设置的KPI分值区间70-120分。较大考核分值区间使考核奖金向绩效高、贡献大的单位和个人倾斜,在同等条件下,考核结果的优劣产生奖金差异最多可超过50%。
4.严考核
采用“逐月预核、年末总结”的方式,绩效考核突出“严”字,如:财务绩效指标考核均以财务账面已确认金额为标准。考核制度明确了计分规则,指标可计算、可量化,被考核单位可直接按规则计算出考核结果,使考核过程更加透明、可靠。
5.硬兑现
按照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完整兑现,分月度和年度考核兑现,根据考核对象不同,月度考核以利润实现或职能履行与否情况为依据,按标准全额或70%预兑现,年度考核根据年度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效益奖金兑现。
三、运行成效和经营管理展望
管理提升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构建以财务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也不会一蹴而就。该公司以全面预算和项目费控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了绩效考评体系,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营运体系逐步确立,项目综合毛利得到提升,运营成本大幅下降,资金运营回报显著。首先,成本控制意识明显增强,全方位的价值挖掘,使效益主要流失点得到管控;其次,事前规划、预算约束刚性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对生产经营的指导性明显提升;第三,资金回收、合同履约等风险管理得到强化,经营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最后,财务绩效成为经营管理评价的重中之重,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进一步确立。
工程企业要有效管控企业价值管理的关键并非易事。一方面工程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水平有待提高,在粗放管理环境中,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绩效管理很难真正落到实处,管理人员的管理惯性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转变;另一方面,工程项目承接模式、地方环境、建设单位管理等因素各不相同,无法采用固定的管理模式。因此构建以财务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仍需要多角度的管理支撑,方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价值管理、价值挖掘的作用。
(一)推行工程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
工程企业要总结现有管理会计应用经验,找寻管理差距,加快研究和探索管理会计的应用,并进一步深化提升。加强财务和业务工作的协同性,进一步创新财务运行体制,通过流程重组和制度规范,进一步优化财务职责界面,提高财务管控能力;完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提升绩效管理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规划和建设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
工程企业应强化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充分分析工程企业管理特性,梳理和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及流程,打破各个业务“信息孤岛”,建设工程企业全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提升财务信息的整合和利用。
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3
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旅游1.2亿人次。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我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2014年全国旅游相关专业(方向)人数:博士研究生167人,硕士研究生1569人、本科生5.34万人、高职高专生11.08万人、中职生12.30万人、以上合计不到30万,而全国旅游业每年新增就业约50万人,两者相比缺口很大。在旅游教育中高职所占比例很大,如何搞好高职教育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构建。本文将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做一些探讨。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课题组对全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一些调研,采用了两组数据,一组数据是全国20所旅游类高职院校。另一组数据是高职旅游教育资源大省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四川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每个省选取了10所学校进行调研。调研数据来自于教育部阳光招生信息平台和部分学校的网站上的招生简章。调研的内容各个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通过调研发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吻合
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培养目标,每门课都应该对应的培养目标。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旅游管理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结合不紧密,设置的课程体系无法达到培养目标。比如,某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主要面向国际旅行社、景区及国际酒店等现代化旅游企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服务与管理人才。但课程体系里面没有一门酒店管理概论课,也没有一门是能够扩展学生国际视野的课程。
(二)课程体系没特色,是旅行社、酒店、景区相关课程的大杂烩
各个学校旅游管理的课程体系有一些差异,主要在于各个学校所处的区位、资源、办学定位不一致。但是,通过对全国70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调研可以看出:第一组数据显示,全国20所旅游类高职院校中,有3所学校没有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另外开设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有8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涉及了酒店、旅行社、景区三个方向,有9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涉及了旅行社、景区二个方向。第二组数据显示,50所学校中有31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涉及了酒店、旅行社、景区三个方向,有19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涉及了旅行社、景区二个方向(详见表1)。有极个别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涉及旅行社一个方向。
(三)课程体系与中职本科雷同,不能实现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高中职培养目标的混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某行业或某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某行业或某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中职教育注重的是高素质、中级初级技能,高职教育注重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更多地注重了专业能力,但是没有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
由于对培养目标的混淆,导致高职课程设置缺乏准确定位,没有充分结合旅游企业对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需要。导致,一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本科院校差别不大,办成了本科压缩式的普通专科。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如中职,专业理论水平不如本科,专业特色不鲜明,没有完全实现“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完全实现“无缝对接。”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与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题体系优化与创新的思路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高职专业设置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性文件,是高校设置与调整高职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组织招生、指导就业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职专业布局、安排招生计划、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就读高职专业、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职毕业生的重要参考。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就必须遵循这个目录的规定。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旅游职业教育的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题体系的建设必须符合旅游职业教育的要求。强化校企合作,学校与旅游企业共同来开发课程体系。国家旅游局、教育部于2015年10月26日颁发了《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指出:鼓励校企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增加任务驱动型、项目开发型、行动研究型、案例教学型课程数量。推动专业教学紧贴旅游技术进步和旅游服务实际,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提高“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比例。推广“多学期、分段式”“淡旺季工学交替”等顶岗实习模式。引导旅游企业充分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三)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综合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
旅游教育不属于单纯的学科性教育,是培养人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职业教育,是学历教育和岗位职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岗位职业教育,属于“双证书”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把科学理论传授给学生,又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目标。学生获得大学毕业文凭的同时,还取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岗位职业从业资格和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就能直接在工作岗位上开展工作。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创新的措施
(一)学习教育部高职教育专科目录,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群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突出职业性和高等教育属性。在该目录中旅游大类(64)分为旅游类(6401)、餐饮类(6402)、会展类(6403)三个专业类。旅游类又分为《旅游管理》(640101)、《导游》(640102)、《旅行社经营管理》(640103)、《景区开发与管理》(640104)、《酒店管理》(640105)、《休闲服务与管理》(640106)六个专业。六个专业中《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三个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均为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岗位,衔接中职专业均为旅游服务与管理,接续本科专业为旅游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对应的专业岗位群也有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酒店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是住宿服务人员、销售人员、商务专业人员、健身和娱乐场所服务人员。
(二)根据学校所处区位和自身条件确定专业重点培养方向
从目录规定来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这个范围比较广泛,但是主要是指旅行社和景区的工作岗位。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专业重点培养方向。笔者认为旅游类专业院校,可以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可以细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等专业,使培养出专业性更强的专业人才。非旅游类高职院校可以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但不同的学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包含的重点专业方向可以不一样。如果学校位于旅游业发达的省级城市、学校教学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的重点是培养旅行社方向的专门人才;如果学校位于旅游业不是很发达地区,学校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的重点是培养旅行社方向、景区方向的专门人才。如果学校处于二级城市、当地酒店比较多,学校只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就要兼顾旅行社、景区、酒店三个方向了。
(三)校企联合进行市场调研,共同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单靠学校是不能完成的,需要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搞好市场调研。首先,要摸清旅游行业特点、人才结构、需求状况、岗位群对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应该具备的职业资格等。然后,才能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现状,最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从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的和方法能力三个方面来把握。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旅游活动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培养目标为:该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旅游行业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旅行社、导游、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工作能力,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胜任(旅行社、导游、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服务、管理岗位需要的,掌握技能学习方法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
(四)校企联合制定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体系
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导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紧密结合培养目标,以旅游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向导,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为手段,以为地方旅游经济建设服务为载体来构建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分成专业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核心技能模块、专业可持续发展模块。要完成这四个模块课程体系的开发,就需要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课程开发既要有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有各种类型旅游企业的总经理、部门经理、一线员工。首先,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然后,共同设计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对旅游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就业方向性课程。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一个旅游管理的课程体系。
(五)《旅游管理》课程体系融入双证课程
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4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enterprise scale is also expanding. In the competi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enterprises are forced to make a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in management. In today's market economy, market guiding the direction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the enterprise 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market and seek to lead, must carry on the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Some problems of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enterprise in the management of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optimization of some countermeasures,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s in the future relate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Keywords: problem analysis; innovation management; improv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管理方向也从传统模式下的管理阶段转向信息化处理的管理阶段。众所周知,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的发展所决定。但是对于一些企业仍然由于资金紧张导致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使得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竞争能力不强,从而造成企业库存过量以及资金周转不开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关于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
1.1管理手段较为落后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国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以及方法也被我国的一些较大企业所参考以及引用。虽然我国一些大型企业的管理水平已经足够先进,但是我国绝大部分的企业仍然处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信息化管理模式转型阶段。就整体水平来看,我国企业管理能力以及方法仍然不能够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水平。
1.2没有建立合理规范化管理
在企业进行管理工作时,表现出了较多问题以及管理上的漏洞。企业在进行相关产品的生产过程,对相关的规范性操作以及合理控制材料使用等监控力度严重不足。这就使得一些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非法操作以及违规生产等一些违法操作。正是由于企业在产品生产管理以及企业发展方向上制定的不够规范,导致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生产产品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对市场定位不够明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不够明确。因此对企业管理进行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的管理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既可以促使企业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也能够使企业的管理理念得到优化。
1.3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不高
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规模以及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在面对企业转型以及重大决策的决定等方面仍然面临能力匮乏的现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促使企业在对自身管理人员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培养,以使得管理人员能够解决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使得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1.4没有足够的体制改革力度
企业在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时,主要是想通过相关的改革使得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更加的完善,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活动以及行政管理上达到最佳状态,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使得企业在进行相应的管理体质改革时,常常受到一些来自企业员工、市场等方面的阻碍。因此,企业在进行相关体制改革时,应加大改革力度,从而使得原有的管理体制得到优化。
2、关于企业创新管理的相关措施
2.1.加强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的力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大到各个行业。正式由于高科技信息化的技术,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信息化技术对于企业来说也不例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信息化处理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不仅仅能够及时的处理相关工作,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对大量信息做到科学有效的分析处理。使得企业能够通过信息的表明挖掘到更深层的意义。将企业的信息进行筛选以及优化是企业创新管理的前提。而企业自身也应该加强对信息处理的重视,才能够更有效的利用信息,让有限的信息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2.2加强企业优化资源的利用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而正是由于这种变动使得企业在对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要求进行了较大变动。这从另一方面就要求企业的一些主要部门能够打破原有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使得各个部门能够更加灵活、高效的与外部组织进行业务上以及资源上的交流和互补,以互帮互助的优势赢得竞争的主动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自身的办公效率。
随着企业的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相关决策不应该仅仅关注在企业内部资源的调配以及控制上,也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企业外部的一些较强的力量,这就能够使得企业更好的优化企业内资源的利用,同时也能够将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较好的融合在一起,更好的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并且降低企业财政上周转问题,以提高企业在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而这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企业组织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
2.3改善原有的管理制度
在企业进行创新管理时,不能忽略事业在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工作。而管理制度作为企业在财政以及日常行政中的管理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企业领导制度、经济责任制及内部管理制度这三大方面。在企业制定管理制度时,要根据企业自身的企业特点以及企业文化,制定出一套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制度,以达到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稳定发展。
在企业对管理制度创新时,首先应分析原有的管理制度上已经脱离时代和操作性较难的部分,经过一定研究之后进行相关的调整,并制定出符合当今市场竞争的一些管理条例以及系统优化的相关制度。并且加快企业的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2.4加强企业文化的建立
在工业经济社会,很多企业都是把利用最大化作为自己企业的唯一目标,因而很多企业对环境保护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现在我国空气污染严重,河流水质降低,以及水土流失现象普遍。由于一些企业的道德感缺失,就容易为了企业暂时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所有者、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权益 ,使得企业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遇到较大阻碍。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以及公众意识的加强,企业的价值观以及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企业,企业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工作模式以及行为规范。消费者也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给予了较高关注。这就促使企业必须按照社会伦理以及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身并约束自身行为,以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形象,从正面建立起企业形象,从而吸引大量消费者。这就使得企业不能仅仅追求经济利益,也要为社会做出较为实质性的贡献。总之,将企业文化以及经营理念中融入社会责任感才会使得企业能够长久发展。
3、总结
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迫使企业在管理方面做出相应的改进。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但企业要想更好的适应市场并谋求领先,就必须对企业进行相关的创新管理。通过对现在企业在管理上的一些问题,从而制定出了相关创新策略,希望能够为企业日后的相关管理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Gunding E mest.创新沃土:美国3M公司创新机制[M].华夏出版社. 2001.
[2]李镇生.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问题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8(07):52-54.
[3]黄芳.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09,14-65.
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5
[关键词] 构建; 企业; 信用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9. 053
[中图分类号] D6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9- 0097- 02
1 引 言
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同志曾经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已经进入诚信时代,诚信已经成为企业的立足之本。诚信是一个企业的道德底线,诚信是随着企业的建立而确定的,并且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每一次的诚实待人,每一次的信用体现,构成了企业的信誉积累。纵观历史,没有一项事业能够建立在无诚不信的基础之上。只有坚持诚信,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创造长远发展的条件,使企业的发展长久不衰。因此可以说,诚实守信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立业之道,兴业之本。
2 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意义
目前我国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质量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加强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就是要求把它纳入到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去,质量信用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企业质量信用体系,是从源头抓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提升我国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的根本之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信用在维护消费者健康安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加快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3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自从提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以来,我国企业诚信建设有了明显的进展,但由于我国尚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仍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诚信建设又成为了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多个方面的问题。当前,我国企业诚信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经济领域中信用缺失现象仍比较突出,企业失信事件时有发生
企业受到多种失信行为的困扰,主要包括拖欠款、违约、侵权、虚假信息、假冒伪劣产品、质量欺诈等。近年来,我国由企业失信引发的社会问题呈现多发趋势,发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影响较大的如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制假案、三鹿奶粉产品质量案等。产生企业失信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重的。主要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诚信环境还不够完善、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企业短期行为、监督不力、存在体制障碍等。
3.2 我国企业自身的诚信建设体制不完善,缺乏诚信管理人才
目前,国内只有少数企业建立了较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虽然很多企业已经把诚信作为重要的战略加以考虑,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诚信管理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诚信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和资源得不到落实,诚信管理体系不能形成。与跨国企业相比,我国企业诚信管理系统化、专业化水平较低。企业诚信总体水平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管理不完善,管理绩效较低,道德管理滞后。企业诚信管理的人员和资源相对匮乏。我国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近年才开始,企业信用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企业缺少专业的诚信管理人员。
4 推进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企业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体,是社会信用问题的核心。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企业诚信建设又是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企业是改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第一责任人,推进企业诚信建设,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4.1 树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诚信观
我国传统诚信思想与商业信用既有相同、相似的一面,又有决然不同的一面;既有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一面,又有与之抵触的一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诚信思想,服务于企业诚信建设。结合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现状,“大诚信”的理念包括诚信建设3个递进的层面:生产经营、生产要素、社会和环境。社会和环境与前者的区别是非利润化。在企业管理中相对应的就是信用管理、职业道德管理和社会责任履行。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企业诚信建设,企业诚信建设是企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点,是企业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撑点。
4.2 建立现代企业的诚信管理制度
首先,建设新经济伦理,推进职业道德管理。倡导制定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建立有效的利益冲突处理机制和道德问题解决机制,进行持久、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明确对企业利益相关各方的责任和职责,包括:对顾客和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对员工尽到应有的责任,对股东、投资人进行客观严谨的信息沟通,与行业及业务伙伴保持平等、正当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其次,适应全球企业发展趋势,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倡导社会责任报告。注重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和影响,合理控制规模和开支,力争达到表里如一。社会责任内容应包括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区发展、消除贫困以及参与其他公益事业等。
4.3 注重企业诚信建设系统化
充分抓住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机遇,利用巨大市场潜力的优势,注重企业诚信建设的系统化,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注重企业诚信建设的专业化,掌握先进的诚信管理技术,培养诚信管理人才,注重企业诚信建设的信息化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持企业诚信建设。注重企业诚信建设的市场化,降低信用交易成本,扩大信用交易规模。注重企业诚信建设的标准化,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5 检验检疫系统推进进出口企业信用管理的措施
全国检验检疫系统积极推进进出口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特别是2007年以来,国家质检总局推广应用了进出口企业诚信管理系统,统一实施了《进出口企业诚信管理工作规范和操作指南》(国质检通函【2009】118号),2011年又印发了《做好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登记管理的指导意见》。
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6
建筑业诚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依赖市场监控平台,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市场监控平台的统一性,为建筑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市场监控信息平台建设,可以对建筑业的各项信息进行管理和优化,为信息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1]。建筑业诚信经营与信息管理是紧密结合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信息管理的具体情况进行标准化模式分析,为建筑业的综合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信息监管平台建设,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收集,为信用信息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培养良好的企业信用体系,为建筑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管理体系,为信用信息管理营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管理需要和公众信息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建筑业的信息管理水平,为建筑业的综合信用信息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信用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具体要按照部省市三级建设的要求,积极稳妥的推进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建筑业的综合性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筑业诚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区域信息平台,为区域信息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物理平台和虚拟平台的要求,提高诚信的准确性度量,为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数据。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诚信档案,按照诚信档案系统的要求推动建筑业的综合性发展[2]。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全面、稳定、有效,确保各项诚信指标能够符合建筑业发展的要求。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市场监管平台的要求,建筑逐步向市场开放的建筑企业信用信息,为建筑业的诚信信息平台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建筑违法行为进行不良行为记录和整理,为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按照监管信息平台的要求,积极稳妥的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为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2建筑业诚信体系建设需建立统一诚信评价标准
建筑业诚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统一的诚信评价标准,为诚信统一衡量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体系建设与诚信管理是紧密结合的,必须要从信用等级评定等模式出发,建立统一的信用管理标准,为建筑市场的稳定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信用等级评价的过程中要进行标准化分析,具体要按照信用信息的管理要求,提高建筑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为建筑业的优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与标准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按照各项标准体系的要求,提高建筑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为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筑业实施的过程中要建立工程业绩制度,通过优化建筑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建筑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建筑业信用标准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经营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进行资质动态管理,按照建筑企业诚信评价的要求,提高建筑业的诚信评价水平,为建筑业的优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3]。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把各种诚信信息按照标准化要求记入信用档案,确保信用文件能够面向社会公布,提高建筑业的诚信管理水平。建筑业诚信经营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当地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筑业诚信新机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从诚信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出发,保证建筑业诚信质量责任体系建设,把责任体系与质量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建筑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建筑业的综合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建筑监理机制,通过对各种竣工信息管理,实现对建筑业经营的全过程管理,为建筑业的综合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管理与差异化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完善各种机制,提高建筑业的综合性发展水平。
3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体系要构建统一的诚信奖惩机制
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与完善的诚信奖惩机制是紧密联系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对守信者进行保护,对失信者进行惩罚。通过监督和约束机制建设提高建筑业直觉履行诚信经营的意识,为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诚信经营环境。建筑业诚信经营的过程中要实现知法、懂法和守法,确保诚信经营的行为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全面的落实。建筑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有法律责任意识,按照诚信体系建设的要求完成各项建筑任务,为建筑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实现营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与诚信经营模式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严格的奖惩管理制度约束下实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建筑业的奖惩诚信体系建设可以让建筑企业主动参与市场竞争[4]。通过建筑业的市场经营管理可以优化市场管理路径,实现建筑业的综合性管理,为建筑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诚信奖惩环境。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与奖惩制度要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各种市场监管机制的管理,提高建筑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建筑业的全面优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初步建立工程建设质量信用体系,把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质量安全业绩状况与市场准入、资质升降、招标投标、企业评优评先、奖惩等相结合,形成了“市场”和“现场”联动的工作机制,体现激励与处罚,服务与管理并重原则,充分调动企业争先创优的积极性,有效地约束和规范企业及个人行为。建立奖惩机制,一要完善行政性惩戒机制。尽快实现各地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的联网,信息资源能够通过网络异地互查,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资质管理、项目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执法检查等方面依法监督提供服务,对失信者惩戒,切实扭转失信违规成本小的状况[5]。二要逐步形成社会性惩戒机制。通过信用信息的广泛使用,把失信者对某一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使其一处失信用,处处受制约。三要切实形成诚信激励机制。在创先评优、资质升级等方面给予守信单位以优先考虑,甚至在招投标竞争中给予加分。通过有效的建筑业奖惩管理制度,提高建筑业诚信管理水平。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