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疏导心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疏导心理方法范文1
留守儿童在我国人口所占比例不小,据全国妇联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的28.29%。其中有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受到了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90后代表铁飞燕、歌手韩红等在今年“两会”中给予高度关注,并从家庭、社会、政府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建议。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中之重。笔者对当前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进行了一些反思,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把握三个“度”
这里的“度”是指尺度、分寸、火候。度是一种艺术,度的把握没有现成的公式,把握恰当与否依赖于心理疏导者的经验和水平。在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过程中,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度”。
1.定位
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首先应定位于“儿童”。他们的心理问题既有儿童所共有的一般性心理问题,也有“留守”带来的“副产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家庭背景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立足于儿童所能接受的“活动”,立足于他们留守后的“缺失”,立足于引导积极的情感。
2.分寸
其实,教育在任何方面都应该注意分寸。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既要考虑环境场合分寸,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分寸,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比如,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健全的竞争心理,是今天教育中的一项内容,留守儿童的心理往往比较脆弱,在进行竞争心理培养的同时,要防止不健康竞争心理的产生,既要让他们丢掉思想上的种种疑虑,也要掌握“要竞争不要妒嫉”这个分寸。
3.时机
相机行事,相机疏导,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环境,达到恰当的效果。时机把握好了,随“机”应变,机会捕捉得准确,疏导的效果也会大大强化。在这里,就要求疏导者做一个有心人,投入更多的精力。如有个留守孩子把带有“色狼”的印章玩具印到其他同学的书上,这时教师可以趁机在班级开展“何谓‘色狼’”“怎样看待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等相关讨论,同时进行人际交往心理疏导,其效果要比单纯的空口说教好很多。
二、落实三个“点”
“给我一个支点和一个杠杆,我能撬动地球。”这是阿基米德的名言,意思是说,支点选得好,两臂之比足够大,再重的物体,即使是地球,也能凭一己之力移动。这充分说明了支点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的“支点”呢?如何去“撬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
1.找准切入点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基于此,心理疏导不妨从亲情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支点”。把亲情教育作为切入点,不仅适合孩子的需要,而且容易实施,效果良好。如付出手阔绰的孩子,让他们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逃学、厌学的孩子多听听他们远方父母的期望……实践证明,感情的交融,会产生很强的震撼力和惊人的疏导效果。
2.突出支撑点
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其关键责任在于学校,在于教师。这不仅因为学校对儿童人格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因为留守儿童所缺的东西需要在学校这个主要的生活场所来弥补。学校、班级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支撑点。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缺失对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需要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来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易造成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社会环境复杂又会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更多的责任就落到了我们教育者身上。学校可以建立寄宿制,让留守儿童在群体中健康成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留守儿童寻求灵魂的依托;设立“亲情热线”,为留守儿童提供倾诉的渠道;开展“亲子活动”,弥补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又一个温暖的家。
3.体现落脚点
心理疏导的对象是学生,是这些留守儿童。要取得好的疏导效果,就要考虑他们的特点。现代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心理问题的疏导,也最依赖接受主体的自我完善。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与素质,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是不容忽视的。要通过心理引导、调适,帮助儿童分析行为的根源、行为本质和特点,教会他们消除不良行为的武器和方法,培养自我领悟、自我认识、自我矫治的能力,促进不良行为的转化、缓解和消除。
三、处理好三组关系
1.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与个性两者密切联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也离不开共性,要服从于共性的一般规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也要遵从共性与个性的辨证规律。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要把握留守儿童的一般心理,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如将留守儿童对于父母之爱的渴望,进行积极心理引导,化为成长、进步的动力,避免怨恨、自卑等消极心理的产生。再如,由于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这些都是共性,是客观的留守造成的。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还要针对留守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材疏导”。如同样留守在家,有的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有的出现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有的出现怨恨情绪等,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有时,即使是同一种心理特征,也会由于家庭状况、生活境遇不同,而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如有的留守儿童表现出情感冷漠、内心封闭,是由于与其他学生偶然的矛盾冲突而出现的心理异常,并不是由于亲情的缺失,如果这时用共性的策略去解决留守儿童个性的心理问题,就不能对症下药了。
2.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
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表现在疏导行为上,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是指要有全局思想、全局观念。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教研室主任杨艳杰教授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构筑起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立体化网络教育体系。大处着眼,是要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切实解决影响留守儿童心理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等。作为教师,从大处着眼,就要多方沟通,立体把握,从上到下,由表及里,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小处着手是指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做实事,抓细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漏过。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要把这个愿望变为现实,需要我们把这个大的愿望变为一个个生活中的具体细节,从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一点一滴入手。比如,社会团体积极主动地为留守儿童捐书捐物,给留守孩子送去切实的关怀等。
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还表现在疏导策略上,要关注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小细节、小举动,因势利导,切不可认为是一些“小事”而失去心理疏导的最好时机。心理健康教育比任何教育更需要特定的情境,我们要通过一些具体可感的事件、活动来“小题大做”,切忌空口说教。
3.处理好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关键要基于一个“爱”字。爱是治愈心灵伤口的一味良药,只有用爱才能真正呵护好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在工作中,要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儿童疏导心理方法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主体培训;心理干预
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近1000万(15.1%)常年与父母分离,导致70%存在心理疾病,其中34%有自杀倾向。由于家庭教育缺失、隔代监护不力、教师管理乏力和社区治理有限,留守儿童存在意外伤害、吸毒、犯罪和自杀等社会风险。目前,治理留守儿童问题的观念理念、技术手段、治理能力等相对薄弱。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提出:若要发挥出整体性治理的力量,应进行多元治理主体治理功能的整合和公私部门的整合。要治理留守儿童问题,应创建多元主体培训体系,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共治”效应。
一、留守儿童治理主体功能发挥障碍
1.留守儿童家长监护监管缺位
据权威调查显示:如果父母在3个月内都没有与孩子见面,孩子的“烦乱情绪”会迅速升温。儿童与父母长期隔离,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缺少父母的情感陪伴,缺少父母的贴身监护,儿童易出现行为失范、心理失衡、安全意识差等问题。
2.祖辈隔代监护相关常识缺乏
相关资料显示,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占53%。本课题组在重庆市石柱县某小学调研发现,隔代监护1457人(50~70 岁),其中1089人(75%)受教育程度只有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他们仅仅只能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低层次――饥饿需求。我国每年有近5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多数为留守儿童。在缓解留守儿童问题上的一些做法中,往往关注留守儿童本身,而缺乏对祖辈隔代教育的培训。
3.学校教师专项管理培训缺乏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指出:若家庭功能缺失,学校教师和社会应进行有机地整合和补偿,使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娜妮・J・西格尔指出:由于青少年大部分时间(60%)在学校度过,青少年犯罪和学校存在某种关联是符合逻辑的。
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课程,缺乏辅导留守儿童的且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资力量,缺乏辅导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体系。
4.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缺乏
非洲有一句关于描述社区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格言:“抚养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孟子指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现代社会的儿童照顾与支持应强调社区这一主体的重要作用。留守儿童活动的三大区域为家庭、学校和社区,社区是儿童最初接触社会的区域。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而基层社区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爱,尤其是农村社区,受经费和传统落后思想意识的限制,社区及其相关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治理能力受限,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5.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相对缺乏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普遍心理素质较差,情绪敏感,极易产生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偏差。而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心理专家或经过专门心理训练的专业队伍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心理培训、辅导,尤其是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一旦风险突破儿童承受能力,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意外伤害、犯罪、吸毒和自杀等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问题多元主体培训体系的创建
留守儿童问题多元培训体系的创建,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一方面涉及三个层面的培训――政府主办培训、政府购买培训和社会志愿培训;另一方面涉及相关主体――家长、祖辈、学校、社区和社会,从而创建一种多元主体共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机制。
1.加强留守儿童家长培训
一是在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基层相关职能部门聘请教育心理专家,或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方式,定期地开展亲子教育、儿童教育方法等讲座,提升家长的教育监管能力,增强家长监护责任意识。二是依托留守儿童家长务工相对集中的企业,邀请儿童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每半年开展一次针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责任和情感关爱技巧等培训。三是依托相关社会志愿者,开展针对系列早期教育培训、公益性培训班与家庭教育巡讲队等。
2.促进长辈隔代监护培训
首先,整合基层政府资源,政府购买“隔代教育”培训服务。对隔代监护人开展专业性、多样化和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关爱儿童的正确方式方法,了解不同阶段儿童心理特点等。其次,采用政府购买方式,聘请知名教育专家撰写、出版发行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的“隔代教育”手册。最后,采取政府购买或社会捐赠形式,在社区学校开设“祖辈学堂”“亲子学堂”等专项培训服务。项目师资来源于各类学校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捐赠。
3.健全学校教师专项培训
一是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由各级教委及民政部门主导,针对中小学教师,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师资培训。二是建议由公益组织牵头,聘请知名教育专家与专业心理学家,开展学习交流讲座,交流留守儿童治理问题与教育辅导技能、心理发展特征与特殊群体教育策略等,提高治理留守儿童问题的能力。
4.改进基层社区教育培训方法
首先,扩大基层社区参与留守儿童问题治理的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一般文化水平较高,可依据志愿者具体情况进行基本的培训,使其胜任基本职责。其次,建议由基层教委牵头,联合妇联、共青团、工会、民政部门等组织,协同调配物力资源,对基层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增强他们关爱留守儿童的意识及监管留守儿童的能力,形成留守儿童照料长效机制。整合社区人力、物力、财力和场所资源,为留守儿童撑起一个“家”。
5.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
首先,建立地区留守儿童信息网。建立区域性“留守儿童心理数据库”,把握留守儿童整体心理趋势,测试心理数据预警,优化疏导资源配置,有序开展心理疏导干预。鼓励各高校志愿者组织及社会志愿者介入学校留守儿童心理监测辅导培训。其次,由政府购买,聘请教育专家、儿童心理专家,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项教育培训,调适留守儿童心理情绪,引导留守儿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最后,鼓励心理管理培训机构面向偏远农村留守儿童举办公益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和生命教育等培训。
参考文献:
[1]叶 璇.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2,(6): 110-112.
[2]刘 平,杨通华,魏 杰,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5,(7):46-50.
儿童疏导心理方法范文3
关键词:留守、流动儿童;读书引导;心理干预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好处自不必说。中小学生中很多人有心读书,但心动容易行动难,坚持更是难于上青天。从小到大,呵斥利诱、恐吓督导……家长们早就无所不用,然而,还是有大批不爱读书的学生。
时至今日,对于早就谈书色变的那部分学生,尤其是缺乏有力监护和学习监督的留守、流动儿童来说,让他们爱上读书很难。留守、流动儿童连正常的学习都保障不了,读书就更不用说了。结合这几年在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干预的研究和班级实践中的一些探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逐步解决留守、流动儿童不爱读书的问题,进而针对读书进行有效心理干预。
方法一:亲其师,信其道的诱惑
每个人学习语文都具有天生的禀赋,只是后天的引导缺失导致留守、流动学生自幼失去学习、阅读的时机和兴趣。“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告诉我们,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可以带动孩子喜欢并愿意学习他所任教的这门课程,也就是说“爱屋及乌”。我曾经带过一班品行、学业都问题极多的留守儿童,我把他们当朋友一样尊重,当弟弟妹妹一样管教,真正走进了他们的内心。在他们眼中,语文是那么的有人情味,因为喜欢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欣赏语文老师的教学风格、敬佩语文老师的教学能力,所以愿意采用语文老师提供的学习方式自觉读书,结果是培养了一大批文科学生,他们自发成立了文学社、诗社,创编了学校第一本校园刊物《青春校园》,校园广播站天天广播刊物中的稿件……那一班学生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对老师的喜爱迁移到对学科的喜爱,兴趣成了他们走进语文的最佳向导,而读书成了他们最大的乐趣。十几年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和他们同届的其他班的孩子中有好几个先后犯下了大错而入狱,而我带出来的这班学生没有人因为违法犯罪而锒铛入狱,不能不说,是读书使问题极多的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让他们远离了违法犯罪。
方法二:先下手为强的抢占
我看过一个故事,有人在书上抹上蜂蜜让婴儿去舔,进而认识到书是甜的,这种对书最原始的认知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我的原则是把书当成玩具,给留守、流动儿童“玩”。在他们心中造成一种书不是高高放置在书架上的装饰物,是他们的玩具,是可以看、可以摆弄的玩具的印象,进而拉近书和孩子的距离。每逢接手新班级,我都要通过讲故事、读片断、表演小话剧等方法抢先让全体学生知道语文有多么奇妙,文学世界有多么有趣,这给他们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和老师一起学习、读书将会是一段快乐的旅行。在这个不断抢占学生注意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寻找孩子关注的焦点,要和学生亲切交往、沟通,了解他们对什么书感兴趣、对什么样的激励感兴趣。这时我会特别关注留守、流动儿童,对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行正面疏导和侧面引领,把自己的家庭藏书向他们开放,鼓励其他孩子和他们分享书籍。同时和家长沟通,以奖励品的方式把好书抢先送到他们手中,通过读书论坛发言,让他们体验读书的乐趣,在心理上形成喜欢读书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心理干预,做到了润物无声。
方法三:大禹治水,功在疏导
强行要求只可收效一时,并不能让留守、流动儿童用心读书,还可能让他们学会在别人面前装样子的虚伪,所以我一直倡导宁缺毋滥,读书贵在用心,不必为了读书而读书。与其把他们放到教师严密的监管之下应付读书,还不如给他们选择的权利,想读书的时候专心去读,想玩的时候坦然去玩。在班级管理的奖励强化中,我针对留守、流动儿童的读书情况及时做出奖惩,以正面引导为主,适当予以批评,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坚持在班级文化建设上下功夫,长期注重对全体学生读书的引导,高度评价爱读书、读好书的孩子(尤其是留守、流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取得的成绩,同时告诉学生怎样做就能和这些佼佼者一样优秀,给全体学生树立可以模仿的榜样。这种顺其自然的方针加上对读书观念的潜移默化,成效十分显著。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留守、流动儿童爱上读书,并利用读书来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疏导心理方法范文4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已经十分普遍。许多儿童“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1.“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例如上网玩游戏成瘾,天气炎热受他人蛊惑下水游泳,这些事例都会给“留守儿童”带来身心上的伤害,有时会危及到他们的生命。
2.“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3.“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乏父母关爱,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4.“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5.“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加之爷爷、奶奶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
二、对“留守儿童”采取的对策
1.学校、家庭、村委建立联防机制
学校成立校委会,成员由家长、老师和村干部组成,定期研究学生安全管理问题,对于一些特殊学生,要建立档案重点关注其行为和思想动态,尤其是在寒暑假期,校委会要在学生经常路过的池塘、河流等危险区域树立警告牌,村干部和家长要思想统一,即凡是看见有学生在水边玩耍的都要进行劝阻。
2.加强与父母的联系和沟通
学校的教师要多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加强联系,告诉他们孩子在家和学校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避免此严彼宽现象的发生。
3.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4.健全学校教育
首先,要求每一个农村中小学都要对留守学生进行登记备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和老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护,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难题。尽量多安排他们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留守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其次,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再次,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学生自尊、自立意识,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重要意义。最后,重视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儿童疏导心理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儿童; 早期发育; 因素; 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8-0080-03
doi:10.14033/ki.cfmr.2016.8.045
临床研究显示,遗传、家庭教育以及周边环境等均能够直接影响儿童的早期发育[1]。而0~3岁为儿童教育的萌芽时期,更是儿童语言、智能发展、身体发育最为关键的时刻,另外儿童的语言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日后智力发育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2]。分析儿童的语言、身体等影响儿童早期发育的影响因素,最大限度的寻找儿童语言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同时对儿童教育实施针对性的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其早期发育水平,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3]。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儿保科2013年6月-2014年12月体检的0~3岁幼儿1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儿保科2013年6月-2014年12月体检的0~3岁幼儿1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男86例,女74例,年龄最大3岁,最小0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法以及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临床综合护理,两组患儿均需要完成婴幼儿发育蓓莉测试(不在2~30个月的,不需要做蓓莉测试)以及语言早期评估,并完成每位儿童母亲4个问卷的调查(基本情况、母亲-儿童睡眠、儿童语言发育筛查、儿童发育筛查问卷)。观察组患儿实施心理疏导:由于患儿年幼,见到陌生人易出现哭闹、不安等不良情绪,再加上病情的影响,会导致治疗出现困难等现象。这个时候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患儿的状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配合患儿的父母更好的呵护关爱婴幼儿,做好心理疏导的工作。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医院针对小儿测试结果等都需要告知家长,并对家长进行预防和护理的教育,叮嘱家长们做好日常护理。
1.3 观察指标
按照卫生部行业科研项目《0~3岁儿童早期发育迟缓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的技术要求,对160例婴幼儿进行发育蓓莉测试(运动发育和智能等方面的测试)以及语言早期评估,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发育状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各个时期的智力发育、体格发育以及语言发育均比对照组高,婴幼儿发育情况更好,其保健效果更加显著。两组比较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不可否认的是,儿童的智力发育以及身体发育、语言发育等均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外部环境的作用导致不同儿童的智力、身体以及语言发育的水平也完全不相同[4]。研究显示,0~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阶段,同时也是人生可塑性最关键的时期,在该时间段内,其外部环境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儿童未来智力水平的高低[5]。因此在该时间段内采取科学合理的环境刺激方法对儿童实施相应的刺激能够有效训练儿童的语言、认知以及运动等相关方面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对儿童未来一生的身心健康均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对儿童未来身心的影响也非常深远[6]。
小儿由于年龄较小,很多小孩见到陌生人往往都会有排斥的心理,所以护理工作者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护理,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以及对家长进行心理干预等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另外,疾病作为外部因素之一可能对儿童的生长以及发育,包括语言发育、身体发育以及智力发育等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有研究早就证实部分婴幼儿时期疾病可能直接使得儿童的智力降低[7]。有研究统计发现,智商较为异常的儿童,其早期部分疾病的患病率往往比正常儿童更高,此类疾病涵盖黄疸、脑炎、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结核等[8]。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仅仅是新生儿的黄疸患病率相对较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随着医疗技术的成熟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目前有研究指明,在婴幼儿早期如果发现发育出现偏离,可以给予早期干预则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如果到了学龄期之后发现智商相对较为落后,则预后往往不佳[11]。家庭教育是以亲情作为主要中心的教育活动,能够直接影响儿童早期发育水平[12]。家庭教育效果不但取决于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以及教育水平,另外教育方式也能够直接影响孩子的教育水平,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心理以及智力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13]。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儿童的接纳水平以及态度,家人对早期教育相关知识的应用与掌握,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关键性因素。有研究表明,即使婴儿不会说话,不了解语言,但是,父母所说的话会不断灌输到婴儿的头脑里,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但其刺激会对婴儿的脑细胞产生惊人的影响。规范宝宝的语言习惯。美国心理语言学家F・R施莱伯说:“要想知道你的宝宝将来的语言如何,就必须先研究你本人现在的言语。”家长对宝宝说话,应该选用较慢的语速,重复地说,还要注意语音的准确、清楚。宝宝从小就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和发音特点,长大后是很难纠正的[14]。家长也不可在宝宝面前说粗话,脏话,以免影响宝宝。家长一定要从小进行规范教育,在语言的准确度和用词上都要严格把关。
综上所述,对儿童发育迟缓早识别、早干预,能够保障儿童健康成长,有效提升儿童的发育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静.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4):634-635.
[2]姜华.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191.
[3]段毅敏,江利群.早期发育支持对早产儿体格及智力发育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8):1198-1200.
[4]封如珍,计家平.早期智护训练对早产儿早期发育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1):53-54.
[5]封如珍,计家平.早期智护训练对早产儿早期发育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1):20.
[6]聂扬.儿童保健在婴幼儿早期发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26(7):879-881.
[7]陈方祥.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4,34(14):151-152.
[8]王茂荣.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9(1):104.
[9]梁宝嫦,陆丽嫦.分析儿童保健护理系统管理在儿童早期生长发育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33(32):533-534.
[10]汤淑斌,杜亚梅,胡春维,等.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儿早期发育商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12):1331-1333.
[11]黄朝晖.社区的干预教育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27(20):231.
[12]王珍珍,张海林,张菲,等.家庭发育支持性照护模式对早产儿早期发育影响的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13(10):72-74.
[13]唐小红,樊佳佳,白俊杰,等.草鱼α-淀粉酶基因组织表达特征和早期发育的表达谱[J].海洋渔业,2015,37(1):31-37.
儿童疏导心理方法范文6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心理疏导及新生儿抚触;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2008-2009年足月正常分娩的200例产后2周的产妇,产妇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生的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在3000±250g,身高在50cm左右,男女新生儿性别分别为100例。排除新生儿患先天性疾病及异常分娩等因素。
1.2方法通过产后访视对200例产妇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根据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1],对产后2周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具体是:是否在产后2周内出现下列5条或5条以上的症状,必须具备①②两条,才可定为产后抑郁症。①情绪抑郁;②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③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④疲劳或乏力;⑤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⑥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⑦失眠或睡眠过度;⑧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溃散;⑨反复出现死亡想法。经过问卷统计,其中有 29例产妇存在①-⑧症状。符合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1]。
1.3选择29例患产后抑郁症产妇随机分2组随机抽14例,其中新生儿有9例女婴, 5例男婴。在产后14、28、42天进行产后访视时,对产妇进行产后心理疏导及对新生儿进行抚触,并教会产妇和家人对新生儿进行抚触的手法。要求产妇或家人每天在早晨和晚上,对新生儿进行全身抚触。新生儿抚触方法参照国际标准通用手法和步骤[2] ,由头部、胸部、腹部、背部、四肢和手足的顺序进行,每个部位抚触4-6次,手法轻柔,要有一定力度,先轻后重。抚触环境选择温暖、安静的房间,室温26 ℃左右。其后要求产妇和新生儿每月来我院定期复查,并进行相关指导。另15例未做产后心理疏导和新生儿抚触的作为对照组,新生儿有8例女婴,7例男婴。通过这2组新生儿出生半年内保健手册内检查的记录结果,结合国际儿童生长发育标准[3],对所调查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对比。
1.4产后心理疏导 在产后14、28、42天进行产后访视,及每月产妇来院复查时,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建议家人对产妇多关心和照顾,多与产妇交谈沟通,使产妇情绪放松。给产妇安排一个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产妇给予清淡营养的产后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喝温开水。按需对新生儿哺乳,鼓励产妇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和调节心情。多与有小孩的人交往,交流和学习她们的育儿方法和经验,使产妇情绪得到释放,缓解产妇因养育孩子而出现的恐惧感。产妇尽可能抽时间休息,防止疲惫及情绪低落。不要给自己制造太多压力。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听听音乐看看杂志等。适当变动下生活内容,短时间内将孩子托给家人照管让自己休息一下,放松情绪,避免心理、情绪的透支。自我鼓励,增强自信心,多想事情可能成功的一面。要学会向家人倾诉。坦然接受有了小孩的事实并正确的对待。
2 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得出29例产妇患有产后抑郁症,占200例调查人数的14.5%。29例产妇所生的新生儿,未干预组/心理疏导及新生儿抚触组为15/14例,见下表:
此研究在排除新生儿性别影响的前提下, 结合这29例产妇新生儿出生后半年内检测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显示未干预组15例新生儿身高和体重,都低于14例心理疏导及新生儿抚触组的新生儿P
3 讨论
从上述结果分析得出200例产妇中有14.5%患有产后抑郁症。有产后抑郁症的产妇因情绪抑郁,对喂养新生儿缺乏兴趣,不愿抱新生儿,不能按需哺乳,不能达到有效的喂养新生儿。不及时观察新生儿的温暖情况和给新生儿更换衣物。不注意新生儿的情绪反应,新生儿因饥饿等原因哭吵引不起母亲的足够注意。母亲缺乏与新生儿的情感交流,母亲的不良情绪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新生儿因情感得不到满足,容易出现易激惹,哭吵和容易疲惫。长期不及时发现和纠正,会导致新生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容易引起新生儿行为困难和动作发展不良。考虑到产妇对新生儿喂哺的问题,治疗主要是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使母亲病情得到缓解,能更好的照顾新生儿,减轻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母亲及家人对新生儿进行抚触,可以促使母亲及家人和新生儿进行情感交流,让新生儿获得情感满足。新生儿抚触是通过对婴儿皮肤每个部位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按摩,让大量温和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效应。对新生儿生长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抚触不仅能使新生儿体质增强,还能促进新生儿的情商发育[4]。抚触可促进β-内啡肽,5-羟色胺、肾上腺素、血清素等的分泌,减低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应答[5]。因此对患产后抑郁症产妇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以及对新生儿抚触,明显可以防止产后抑郁症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国精神病学会(1994)《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一书。
[2]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4-318.
[3]国际儿童生长发育标准(WHO,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