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案例分析互动教学多媒体知识反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Case Analysis

LI Chunyi[1], CHEN Jie[2]

([1] School of Surveying and Landi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0;

[2]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0)

AbstractResearching university teaching methods,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is a permanent topic for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case analysis. Moreover, existed problems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were analyzed. At last, according to self teaching experience, whole frame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case analysis.

Key wordscase analysis; interactive teaching; multimedia; knowledge feedback

教学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互动教学是研究型教学的本质所在,通过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可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1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的内涵与本质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时代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案例分析方法作为几种典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在大学教学实践中得以快速发展。众所周知,案例教学法初创于哈佛商学院,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在于,教学内容的来源、性质、内容编排体系有其独特性,不仅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标准,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相当大的行为变化。因此,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选的案例,使得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得以充分扩展。而互动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导, 启发学生主体意识,指导学生参与课程某些环节, 提供平台让部分学生展示其个人创作成果, 从而建立畅通的师生沟通和信息反馈渠道, 达到共同促进, 提高教育实效的目的。此时应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融,以产生教学共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是建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上,仅以“黑板+粉笔”为媒介,单纯采用纸质的教学素材,通过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来讲授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更忽略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学案例互动的多元互动因素。而广义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是建立在现代教学基础设施之上,即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以往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强调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漠视传统的教学手段

案例分析法是目前高等学校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其优势是显而易见。但案例教学法能否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呢?二者的关系如何,这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过分夸大案例教学法所取得的效果,而完全忽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作者认为,这是不科学的。首先,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法贯穿了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从小学到中学,在以应试教育为背景的教育模式下,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适应,教师也比较适应。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方法符合并体现了我们民族特有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其二,传统教学方法适用范围比较宽,无论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都可以运用这种方式。而从另一方面考虑,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弊端是显然的,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事物的发展运动规律。

2.2 案例的选择不精细,达不到学生反馈新知识的目的

通过与教授相同或相近专业课的老师交流发现,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穿插了不少案例,也能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教学的效果仍然不佳,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仍然不知所措,考试的结果很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分析发现,是案例选择上出现了问题,导致事倍功半,达不到学生利用案例,反馈新知识的目的。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对案例的要求有如下几点值得考虑:

(1)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学生能够从该案例得到启发,进行拓展性思考。这是利用案例教学中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没有深度的案例会让案例教学纯粹流于形式,在课堂上只不过是师生之间简单的一问一答,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达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那末,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时,由于教师所选案例没有深度,学生没有从案例教学中获得创新性思维方式,导致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2)对于同一问题,前后案例应具有关联性和时效性。众所周知,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发展运动的。在利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掌握这一规律并为我所用。对于同一问题,为了让学生更了解所讲理论,若所选的案例互不相干或联系不紧密,那么案例教学则起不到所能期望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快速、海量增长,新旧知识的更替更是今非昔比。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表明:人类的知识在19 世纪是每50 年增加一倍;20 世纪初是每10 年增加一倍; 70 年代是每5 年增加一倍; 而近10 年为每3 年增加一倍。知识的更新在加速, 教学意识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也势在必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应具备时效性,与时俱进,案例应尽量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让学生获取更开阔的视野。

(3)案例应具有实践性,不能凭空想象。案例教学法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够提供典型而真实的素材,供学生分析研究,总结认知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有选择与教学内容、课程特点、教材体系紧密相关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案例,才能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4)案例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难度过大的案例,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失去学习、研究的兴趣,更不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与反馈;相反,过于简单的案例,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深刻思维,达不到学生掌握事物本质的目的。

2.3 互动教学流于形式,其本质被淡化

目前,互动教学法在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中被广泛采用,其优势是毋庸讳言的。但互动教学的效果如何却是值得商榷的事。如前所述,互动教学的本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相应的平台,启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情感和觉悟,将理论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和理性力量。但互动教学的问题在于:

(1)缺乏对互动教学本质的认识。有些教师把互动教学的理解简单的停留在上课时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交流与简单对白,并没有把握互动教学的本质所在。事实上,教师在讲课前针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精心准备课堂内容和所需讲义,必要时还要把讲义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上课要讲什么,案例的内容如何,怎样从深层次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哪些问题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对象等等。

(2)教学“六要素”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利于现代信息技术上课,有“六要素”,即互动的主体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四种道具,黑板、投影片、粉笔和激光笔。教师不能做“机器的操作者”。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演变成了课件的播放者,课件演示却成了“教”的主角,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这种“机器本位化” 的课堂,只不过是一种新形式的注入式教学而已,即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单纯的“口灌”变成了“口灌”加“电灌”。六种要素要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课堂才会精彩,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

(3)互动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目前,互动教学还存在互动模式单一、互动深度不够的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提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仅仅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导致课堂上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这种低层次的互动教学流于形式,多元互动“元素”之间没有矛盾与交锋的存在,更没有情感与心灵的交融,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只是“有形无神”。

3 基于案例分析互动教学方法的实践

基于案例分析互动教学中,互动教学是本质,即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多元互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分析是关键,它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使互动教学方法取得最佳效果的手段。因此,能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教学效果取得成败的关键。但其根本目的是让教师由“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从以知识传递、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1 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如前所述,互动教学是本质,良性互动的前提是教师对师生关系有平等互尊、相吸互助的意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成长的需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争取学生意见, 哪些是学生最重视、最需要理解的内容,哪些是他们需要提前预习的内容,这样在讲课之前会有针对性。例如,笔者所讲述的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开采沉陷学》,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测量、采矿、地质、水文和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煤矿开采方面的专业课更需要提前告知学生,把先前所学的主体专业课《采煤概论》进行复习,这样在案例讲授中,遇到与采矿有关的概念和相关问题时学生就不会不知所言了,在此基础上,应重视案例的精挑细选。

3.2 注重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是采用多媒体手段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寓教于乐,互动性是其根本特性和核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将学生真正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学生主体不能取代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决定着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其主导作用毋庸置疑。而且教师在知识结构、社会经验、能力锻炼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都比学生有更全面深入的体验, 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示范意义,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主导表现在: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自我教育中,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满堂灌”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供与课程学习有关的讲义和研究课题,并指导学生的研究、提供平台使作业优秀者能展示其研究结果,同时锻炼和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效果归根结底体现在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和价值选择的学习提高上,所以教师要重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因人而异,对于相同的学习内容,学生的收获成效各有千秋,其效果取决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图1基于案例分析互动教学的整体框架

3.3 注重对案例分析互动教学框架的整体把握

不管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方法如何重要,案例分析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其选择的优劣,精选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程度。结合专业课的教学,笔者谈一下如何从全局上把握教学的整体性,并寓案例分析于其中,如图1。首先在学生预习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多媒体手段,对章节中基本概念进行必要的诠释与分析,对基本理论进行必要的推导与探求,讲解时要充分发挥教室“六要素”的功能,不能仅限于多媒体的应用,还要借助于传统的元素“黑板+粉笔”。然后,为了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深入理解,真正打开学生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运用优选的案例进行指导教学。当然,相关讲义可提前发给学生,让其对案例有个初步理解,以便提出疑问,节约课堂时间。

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互动教学。在具体操作时,可以让学生先分组进行讨论,应用所讲的基本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组与组之间再进行交流,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班级中的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做到寓学于乐。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每组的讨论成果,针对具体问题共同分析和讨论,取得共识。潜移默化之间,学生达到了对所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反馈。由于《开采沉陷学》这门课是学校特色很鲜明的一门专业课,其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因此,可以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进入煤矿生产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

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本身又反作用于理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

4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便利了专业课的教学,使许多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得以应用,也使得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方法成为可能。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又要注意案例的精选与优化、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J].大学教育科,2010(1):21-30.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3]龙慧灵,熊黎,龙海明.论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2010(8):119-122.

[4]徐春景.运用案例教学法应当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170-171.

[5]熊筱燕.对推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两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3(3):131-131.

[6]杨建强.案例多媒体优化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0(27):132-133.

[7]何秋敏.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良性互动的意义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1):94-100.

[8]冯博琴.多媒体上课六要素和四大忌[J].中国大学教学,2008(2):4-5.

[9]杨新宇.信息技术环境下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J].教学与管理,2010(27):134-135.

[10]周玄毅.互动式教学应始于互动式教案――以本科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9(7):55-56.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材料分析方法;案例教学法;实践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68-02

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常用于法学、医学、金融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领域。张民杰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借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关秋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呈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以上两者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入手去诠释案例教学。贺芬则认为案例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应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去探讨,认为案例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提供案例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意识,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不管从什么角度去看待案例教学,它都有着特定的应用背景、适用对象和操作流程,是一种寻找理论和实际结合点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材料分析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为在有限的学时中增强教学效果,本课程小组尝试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一、材料分析方法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1.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特点。材料分析方法是理工科高等学校材料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学习X射线衍射法、电子显微分析、热分析以及红外、紫外、核磁共振等现代材料观察分析设备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测试结果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物相分析、结构分析、形貌分析等材料研究方法的一般手段,获得进入材料微观领域的钥匙,为毕业设计以及今后开展材料研究检测工作及材料科学研究奠定基础。课程从基本原理入手,以实例为媒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材料分析理念,掌握具体分析方法的机理及应用。梅塞斯博士认为案例教学在理论和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提倡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协同提升。案例教学法适合材料分析方法的课程特点,有利于学生通过这样一座“桥梁”到达理解理论知识的彼岸。本课程要求学生针对特定的结构或形貌,学生能选择适当的测试方法,采用正确的试样制备方式,选择恰当的仪器附件等,采用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解决系列问题的综合能力。

2.人才培养定位及学生特点。本专业响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即具有较强的一线操作能力,强调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从生源来讲,非重点本科专业学生呈现出的突出特点是两极分化严重,秉承因材施教的宗旨,多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但缺点在于划分层次的标准比较随意,处理不当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品学兼优的学生可培养为研究型人才,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强烈,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搜集,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了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同时勇于发表看法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基础稍差的学生虽然学习惰性大,不求甚解,但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意识较强,案例教学法运用于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汲取知识的精华,亲身参与的过程比“满堂灌”的模式更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不可忽略的一点是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扮演了“导演”的角色,师生需要互动,教师要引导,也要总结与归纳,并做出公正的评价,既是对案例教学过程的思考,也是在过程的基础上得到知识的升华,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储备理论知识。

二、材料分析方法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的问题

1.案例教学不等于举例教学。案例是展现现实生活场景的、真实而又典型的、含有问题的事件,突出一个主题,它需要针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在编制案例时,首先要注重目的性。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编写案例。其次是生动性。案例是学生参与讨论的主题内容,要生动有趣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集中注意力,要避免参与度不高、冷场等现象。再次是启发性。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因此案例要能够有代表性,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案例是经过精心设计编排,具有典型性。例子是举例教学的工具,用来敲开理论的大门,例子的举出具有随意性,可能在教案中备注,也可能出自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刹那的灵感。在案例教学中例子是主体,教学围绕例子展开,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例子中分析讨论,得出结果,案例教学倾向于自主式教学。举例教学则属于传统的讲授法范畴,教师举出特定的例子对原理、规律进行形象的说明、解释,以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

2.教学方式运用的灵活性。材料分析方法课程内容既有原理性的知识点,也有实践性的操作,内容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领域。与数学、物理相关的推导,传统的板书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师娓娓道来,一目了然;多媒体的运用加强了直观性,实验设备图片或动画、文献中的资料图片、测试结果图谱等都可以呈现,教师对照多媒体展示一一讲解,保证了准确性和全面性。传统的讲授法运用以上多种手段可以保证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主,师生互动,易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分析与讨论中强化学生基本原理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同时学生的讨论会占据大量的时间,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比较困难。因此要根据教学目标,对应适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认真策划准备,以保证按时按质完成教学任务。

3.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目前多基于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主观肯定案例教学对课堂教学的贡献和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成效,缺乏一种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去测定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以教学过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能用考试分数一项指标去衡定,而教学改革中常用的“评教”与“评学”相结合的模式也不能反映案例教学效果。学生是案例教学最直接的受体,也是参与教学的主体,要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感受对教学进行分解和描述,充分吸收学生的建议和意见,提炼归纳。通过学生的参与,如学生编写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多视角多方面的讨论总结,教师也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综合理解情况。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如搜集知识信息、发表意见看法、评估总结、分组合作情况等,学生的方案定稿、作业等也作为评价因子,体现对教学实施过程的考核,降低考试分数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坚持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对于难以量化的指标,如案例教学对实践型人才培养是否有贡献,贡献有多大等等,采用质化评价,但目前评价的方式较为单一,如用人单位的反馈等。材料分析方法常运用于毕业设计、科研学术、实验管理等多种活动中,可以将学生分至各科研小组协助测试工作,由指导教师或研究生对学生做出评价,或在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中协助实验教师,由相关教师及主管做出评价,以上措施都可以构成质化评价指标,但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测定,进而扩大至整个课程的评价,还需要继续实践和探索。

案例教学法源远流长,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实际应用中要注意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研究,不断总结,以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6.

[2]关秋,陈梅.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1,(20).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范文3

1.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以前传统授课方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很难调动起来,总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互动限于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案例的呈现方式也限于课前或者课堂上,在案例分析或者知识点的讲解上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学生学习时空受限,难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只重视自己的‘一言堂’,不注重师生的互动性。不少教师甚至还采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讲授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缺乏针对专业特点的学习方法。

尽管学生选择了管理类、经济类的专业,但对于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特别是法学基础理论不了解,专业知识没有太多储备,专业精神没有树立起来,同时也没有形成针对本专业和相关课程特点的学习方法。

3.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

通过经济法案例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去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可能大部分学生对于问题(案例)的思考比较肤浅,不能深入而系统地去研究分析问题,难以培养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不能充分而认真地利用现有学习资源。

在网络资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可选择的娱乐项目“好看的”、“好玩的”比较多,学习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充分有效利用学习资源的同学还比较少,没能真正地起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5.经济法案例课程作为非专业课程,学生思想认识上重视程度不够。

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团队学习在经济法案例课程中的应用路径探索

俗话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工作团队就是这样。在学习方面,团队学习的模式同样有着很大的优点。这种学习模式能最大化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习兴趣和实现自我价值。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又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经济法案例课程中,作者探索到一条团队学习模式的应用路径。

1.团队建设。

以每班40人为例,可以随机用报号的方式将其分为6组,即:1~6,报号1的为1组,报号2的为1组,共六组。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分组,要以方便团队学习为目的。每组要在6分钟组建自己的团队,选出队长,设计团队名称、标识,制定队训、队歌,建立团队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等。然后进行团队展示,每组5分钟。在以后的团队学习中不断加强团队建设,形成经济法课程学习团队。在分组的基础上,不断开展团队建设。“分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更好地辅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和掌握。”团队学习模式是建立在分组教学的基础上,实现更优学习效果的方式。

2.团队精神建设。

首先教师要介绍本经济法案例课程的特点和法律的精神,让通过团队展示,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队徽、队训、队歌等内容,激发团队气势,凝聚团队力量,形成经济法案例课程学习的团队精神。学习团队要经常组织起来,逐渐形成团队的“士气”。通过老师点评组建团队过程中每组和每人的表现,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共同学习的习惯和团队良性竞争与合作的和谐局面。

3.团队学习的应用。

通过辅以使用其他教学方法,应用团队学习模式,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提前一周呈现案例,每组组长召集团队成员通过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多种学习形式,来根据落实任务、查阅资料、理论分析和案例研讨,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成果和团队汇报材料。在上课时,通过团队成员密切配合,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案例展示和案例分析汇报。整个过程各团队成员全部参与,分工合作,形成团队学习合力。

4.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组长召集,团队成员在课下学习研究案例或者做项目。经过做课件、查阅资料、设计案例呈现方式、理论分析等环节,最终形成案例成果。在无限的时空中,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和观点反复碰撞,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又可以灵活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及电子信息技术,因此有利于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5.经济法案例比较适宜团队学习模式。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团队学习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93-02

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经济法教学效果较差,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典型的‘讲―听―记’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济法案例课程通过团队学习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

一、团队学习模式的应用

团队学习模式是在本课程学习之前,先进行学习团队建设,一般40人左右的班级分6个团队为宜。每个团队有明确的队务,有队名、队训、队徽、队标、队歌等。通过学习团队建设,让团队成员集体学习,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和特长,争取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在课程教学中倡导分组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在分组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重形式,不重实效’的现象”。团队学习也一样,不仅要重视形式的改变,更要强调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实效性。

二、团队学习应用在经济法案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提前一周下达学习任务(经济法案例),学习团队利用一周时间查阅资料、学习理论、研究案例、准备展示。通过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从而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团队学习的教学模式集中存在以下问题:

1.过分强调案情展示,缺乏问题的深入分析。有的小组在展示案情时,采用表演的方式,这样的好处是生动有趣,但常限于专科生的理论知识薄弱、分析问题能力不够的弱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专业能力上锻炼的效果不明显。

2.团队学习、展示时,分工合作不够,锻炼效果不均衡。学习团队的最大优势在于成员间的合作,但往往会出现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务重,锻炼效果好。参与意识不强的学生,分工较少,锻炼效果一般。如何提高全体成员参与性,合理地分工合作来完成交予的案例分析任务是一个重要问题。

3.有的团队展示准备不充分。案情展示不清晰、不形象,案情分析不准确、不深入,导致“冷场”。如何使团队顺利完成展示,这时教师“救场”会有一定困难。

4.通过分角色表演、媒体栏目、模拟法庭、综艺形式、现场互动、模仿教师授课等形式展示案情,乐趣很多,效果很好。但团队展示时间和节奏难以控制,有时展示拖沓,不够精练、清晰,这需要有合理的汇报展示要求和规则设置。

5.案例选择要适应团队学习需要。要实现团队学习的效果,必须根据团队学习的特点,契合经济法案例课程理论教学进度,提供具有新颖性、代表性、针对性、生动性、可展示性等特点的团队学习案例。因此,在选取团队学习案例时有一定难度。

6.案例数量、下发时间及形式安排问题。学习团队若要在规定时间内把案例分析透彻,取得最优效果,对于案例的数量、难易程度和下发时间,需要进行研究。同时还要考查每个学习团队的案例分析能力和学生对于同一时段每个团队下发案例的理解能力等。

7.评价机制。经济法案例考核评价是过程化考核,对学生有效的考核评价能激励和促进团队的积极性。学生个人、团队、完成案例情况分值的分配要恰当。如何关注学生个人、形成客观准确的评价是一个难而重要的问题。

8.杜绝形式上的应付,要重实效。有些高职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学习意识不强。在团队学习时,虽然调动起其部分的积极性,但从展示来看,缺乏积极的学习能力和探求知识的欲望。甚至是不求甚解地展示其案例的结论。

9.多媒体手段的应用问题。在团队学习中,要求制作PPT课件来配合团队展示,在团队学习中,有的同学按照组内分工制作PPT课件,制作的课件在课堂上展示时,效果可能不好,影响了展示效果。也有的团队展示时,过分依赖制作的PPT课件,不能从容地去展示其分析的内容。

三、团队学习应用在经济法案例课程存在问题的对策

1.团队学习中的案例,目的要明确,是为掌握经济法理论中相关知识点的,也是根据经济法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而安排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形象化、生活化呈现,来加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用经济法理论分析案例的能力。团队成员在课下一周时间做中学、自由研讨,养成法律的思维方式,达到良好的团队学习效果。

2.建立团队所有成员的参与机制。激发所有团队成员的参与热情,通过第一节课的团队建设,健全、展示团队基本要素(队长、队徽、队训、队歌、队务等),让学生明白和理解团队、团队精神、团队分工与合作、团队执行效力等。对于参与意识弱的同学,多给予鼓励,通过对队长分派工作的点评、团队内的评价及教师的沟通交流,引导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团队学习和展示。另外,教师在课下要召集团队队长和各团队部分队员开会,一学期两次,分别针对团队参与性进行指导和鼓励。

3.团队展示时,必须提前一周让学生“精读”案例或项目,用一周时间去做,利用学习资源去学习案例涉及经济法基础理论部分,避免“课下不用功,展示不成功”的现象。如果出现团队案例展示“冷场”时,通过“惩罚”机制去约束该团队,使得团队展示时,取得展示效果。

4.团队展示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以创新的形式展示案情和案例分析。明确规则要求,展示案情在4分钟内,清晰呈现出来,让其他团队的同学听明白。也可以“不限时长”,进行深度分析,团队中的每位成员可以就案例中的问题所反映出的知识点加以“挖掘”,让同学们分析其学习成果。

5.选取案例应注意的问题。对于案例的选择要选择发生在近两年的经济法律案例或是经济法律中经典的案例。如:修正药业等被曝工业明胶胶囊金属铬超标达90倍的药品事件、酒鬼酒塑化剂事件、“速生鸡”违禁药物饲养事件等。“案例选择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案例选择要难易适度,贴近生活。”案例的选取适合团队学习,每一章节的案例按难度分层级建立经济法案例库,每一次案例下发都应该同一难度有团队学习研究。

6.团队学习案例的时间和数量要进行恰当的安排。通常下发案例在案例展示的一周前为宜。在2个学时内,非常简单的案例可以每组一个,即提供六个来展示和分析。中等难度的案例可以两组一个,高难度的案例可以三组一个,这样通过不同团队的重复展示和相互学习,可以加深对案情理解和问题分析。

7.建立客观准确的评价机制。经济法案例的考核评价不易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考试题型也不易采用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应采用过程化考核,学生平时个人表现20%,团队项目任务20%(团队完成),学习报告20%,期末考核40%。期末考核采用开卷形式,题型为案例分析。通过过程化考核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充分保障评价的客观准确与团队学习模式的顺利进行。

8.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通过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热情。多鼓励其在团队的展示才能。教师在团队教学模式下,发挥其“导演”的作用,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去,共同学习和进步,不论综合能力还是专业能力。最终,要实现优良的课堂教学实效性。

9.提升学生的多媒体应用水平。通过团队展示,同学们互相学习,在展示时,都想把自己团队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从PPT课件的形式到内容。教师在点评时会给每一组提出PPT课件需要改进的地方。色彩的应用、字体的大小、每页的布局、内容的繁简、声音大小、超链接的使用等。

在团队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中,问题可能会很多,但看到学生们最后取得优良的学习效果,让我们更有动力去研究和实践这一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瑜.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74.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职业学校 经济法 传统教学法 实用性 创新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如今已风靡全球,越来越受到关注,它能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在经济法教学中,我曾做过大量尝试,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比较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传统教学法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灌输方式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关注的是向学生灌注了哪些知识,及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从而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作业抄笔记、考试背笔记”围着老师转的局面,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开发,导致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发智力,而案例教学法教学中则能克服这些缺点,变灌输为启发式,着重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是引导者、协助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高手”,解决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传统教学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不强,而案例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特色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经济法这门学科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在当今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可以说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经济案件花样不断翻新,经济纠纷呈出不穷,课文讲的都是法条法理,理论性强,比较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讲课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鲜活的正反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便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容易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被迫的学习为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比如讲合同法、公司法时,开展模拟法庭,让正、反方进行辨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职业学校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

1、用案例教学法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经济法教学以理论为主,枯燥乏味,空洞抽象,学起来很难让人产生兴趣,如果教师就课本讲课本,就理论讲理论,一味满堂灌,大道理一堆,全然不顾学生反应,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案例教学法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个体探究动机,教师精心选择案例,创设情境,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使学生们无法对看到的情况无动于衷,学生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主动寻找结论,努力去解释这一现象,而这种努力产生了新的洞察力,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教师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知识,比如在讲“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中,用张三把钱借给李四,这一现实生活中简单案例,提出谁是法律关系主体,谁是客体,谁是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去探索,积极思考,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一些见解后,组织学生讨论,从而理解什么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三要素,即主体、客体、内容。案例的运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思考的欲望,主动地寻找答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用案例分析解决经济法中的问题。世界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经济法案例应来源于鲜活的现实生活,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案例,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创造条件,把握案例的关键,创造性地评价案例,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解决经济法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讲破产法时,我设计了一个企业频临倒闭的案例,然后问:假如你是这个企业的老总,你该如何走出困境,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遇到焦点问题,还可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踊跃发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讨论后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大胆构想,有些观点超出了教师的意料之外。例如有的说应该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有的说应职工集资;有的说和其它企业联营,有的说为保生存并入其他企业;有的说从自身着手,提高劳动生产率,引进高科技人才,改进生产技术;有的说造成虚假声势,让人主动投资等。最后我做总结性发言,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教学主题上来。

3、用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案例的实用性。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师生以做为核心,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做到更具体、更生动、更深刻、更全面地学习,经济法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件,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增强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地案例,避免了枯燥地陈述,同时对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好处,达到开放式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商标法时,我让学生课下搜集商标,然后让学生回答抚宁县、秦皇岛、河北省有哪些驰名商标,有哪些注册商标,从而理解驰名商标与注册商标地概念,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力于深化理论学习,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达到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法别注意对案例的选择,一个好的案例能揭示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特征,笔者通过与现实生活紧密配合,增强了案例的实用性。通过多年地经济法教学,笔者也发现案例教学法在运用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四、案例教学法存在地不足与困难

1、案例教学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传统地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上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局面,面对新的教学方法,人们感到茫然、困惑,这些都阻碍了案例教学法的顺利进行,因此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2、案例内容选择不当

案例教学法本身的主观性很强、有些案例无明确的好与坏的标准,教师对案例的选择不当可能会给学生造成模糊的认识。只是看到浅层的表面的现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真正发挥案例教学法的长处。经济法案例教学应按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合理确定案例教学内容,安排经济法案例教学进度与课堂理论教学进度从时间和内容上应保持一致。案例内容应在教学大纲中做出明确规定,哪些内容该讲,在什么课里讲,用以规范案例教学,提高财会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注重案例实用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启发性精心设计案例。还有一方面在设计案例时,不应完全照搬实际工作的做法,而应虚拟一些情节和做法,并根据实际设计一些问题,使案例具有启发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更加开阔活跃,激发学生研讨的积极性,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真正发挥案例教学法的长处。

3、从教师方面看,教师专业素质偏低,案例教学方法死板

财会案例教师普遍存在学历低,有的专业不对口,有的实际接触较少,因此自己动手编写案例水平有限,另外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一味满堂灌,全然不管学生掌握如何,因此学生有的根本没有学习兴趣,有的只是“理论高手”高分低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操作能力极差。只有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才有利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从学生方面看,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

只会死记硬背,难以适应要求勤于思维的案例教学,以致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讨论时可能会出现“冷场”,不能较好地表达,师生双方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收效不佳,案例教学的目的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学方法创新的产物。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它是适应现代教学特别是职业学校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使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状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它存在着不足,但我们坚信,随着教师和同学们不断努力,这种教学方法一定可以在职业教育中广泛推广,并且帮助更多的莘莘学子受益,享受这种方法带来的帮助和乐趣,成为不仅具有理论知识,更有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雪莺《谈会计电算化采用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尝试》冈州中学实训处 2008.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经济法 案例教学 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选取典型案例,用法律事件提供的虚拟环境进行情景教学,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或群体讨论对法律事件的阅读和分析,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

一、经济法案例教学中常见的现象

在经济法案例教学中,能够和学生进行积极而热烈的互动一直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极力地激发、引导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分析,而学生要么是兴趣索然,要么是基础知识缺乏,形成不了意见,而不能参与案例讨论和互动,致使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案例教学中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下列原因:

(一)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深度不够

单纯涉及某一个知识点的案例,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每个案例都会涉及很多方面的理论知识,由于学生对法律的学习深度有限,往往很难进行融会贯通,所以案例分析抓不住要点,不知从何阐述,自然参与的积极性就减弱。

(二)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矛盾

案例涉及多方面的理论,由于要讲解理论,传授更多的知识.也由于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会有很强的趣味性,所以有时候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学生不喜欢听。如果过分强调趣味性,则会导致知识性不足,达不到教学的要求。由于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矛盾,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师严格要求和放松要求的矛盾

由于大学强调自觉学习,教师不会像中小学一样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和督促.所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别很大。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实行严格的纪律.不让学生交头接耳.会使课堂气氛沉闷.这似乎与自由和自主学习不符。如果对学生管理放松.则学生会各干各事,更不会专心听课。

二、如何解决传统案例教学法中遇到的问题

(一)利用网络多媒体案例教学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进行教学已为高校所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复杂抽象的理论通过幻灯片等形式演示出来,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很受学生欢迎。经济法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搭建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教师可以依抓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各种视听、录像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室展示,无疑增加了案例的生动性和实践性。我的课堂上就经常搜集一些代表性强的电视法律案例来给学生播放,尤其再加上专家的点评,大家都能从中受益。我在期末复习的时候发现,学生记得清,记得准,记得牢的经济法律知识,往往都是平时课堂上从视频资料里看到,听到的,如果能把视听资料分门别类搬进课堂,然后由学生发表法律意见,教师再点评,这种电教化的案例教学的说服力、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二)课堂案例立体教学

课堂案例教学方式是最常用的案例教学方式,是其他教学方式的基础。一般课堂案例讨论教学是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进行的。传统经济法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可发挥交融互补的作用。但一般的课堂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学生的准备往往不足,常常只是教师唱主角,讨论也只是形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样的案例教学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形象化,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互动与交流,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教学的核心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解决好这一问题,是经济法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而经济法课堂案例立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课堂案例立体教学方式的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摆正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地位,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说从根木上改变了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强调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与努力。教师应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人,而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焦拨”的角色,坚决反对将案例教学变相成为教师自己展示案例、质疑案例、分析案例、运用案例、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

(三)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