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数字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的数字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的数字文化

古代的数字文化范文1

关键词:数字;历时演变;修辞;文化;象征

人们应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并用语言进行交流,传递信息,语言是意义的载体。除语言外,还有许多载体,如文字、图画、身势语、数字符号等。其中的数字除了表示基本的数量概念外,还可以表达一些别具特色的文化意义。而不同的文化下孕育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下造就了不同的数字使用倾向,而这种倾向从某一层面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语言功能。

一数字在古代应用中的文化倾向

数字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文化现象,它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前理性时代的原始数概念,当数字附着于数字的表面,没有被人的理性把握的时候,会被赋予种种神圣意义,而这种观念一旦产生,便有持久的传承力量,世代相沿。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面构成的,只有阴阳相配,才会滋生万物,这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呼应的。《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中国素以对称为美,所以在国人看来,双数是富有祥和意象的。从中国古代两两相配的婚配制度,到人际交往中送双份礼,生育风俗中的坐双满月,还有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追求好事成双,双喜临门,甚至是文学形式中的对联和修辞手法中的对偶、对仗,都表现了中国人对双数的独特喜爱。

数字在古代的应用中,除了表示基本的数目概念,多用于诗词歌赋中。这是因为数量词具有其他词类所不可比拟的修辞作用。尤其是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以数字见诗意的诗词逐渐增多。这种现象与语言的发展有关,随着语言的发展,量词增多,特别是南北朝时期,量词大量发展,数量增加,运用数量词可以增强诗歌的强烈感染力。如在《孔雀东南飞》中,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托物起兴,“五里”和“一徘徊”渲染了全诗的依恋不舍、缠绵凄凉的悲剧气氛。

在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中,“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十六岁豆寇年华,六十岁白发垂暮。这巧妙的对比,将十六岁颠倒,时间跨度为四十四年,涵盖了一个女子的整个青春岁月,而其最宝贵的时光竟断送在深宫中,这又具有多大的讽刺意味啊。

除了在修辞上的表达外,数字还在构句和构词时起到独特的作用。像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多的用镶嵌数字构成的对称句,在意义相互对称衬托,而在音节上和谐上口。如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池上碧台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带数字的汉语四字格,其中大多是虚义用法,在结构上起镶嵌作用。比如在间隔数字“三”和“五”在一个词组中可以表示次数多或者是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例如“三番五次”、“三令五申”、“隔三差五”等。这种功能与汉语的语音和书写形式的特点有关,在英语等印欧语语言中是没有的。

除了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数字在中国古代的大量使用还体现在熟语表达中,如:三岁孩儿宝八十;五十步笑百步。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八十”意味着一个人的最高年限,表示着生命的极限,“三岁看老”,这里的数字“三”就有长大,成人的意思。这是隐喻一个人的某个年龄阶段,用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数字(一般是年龄),来表示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形象生动,语气缓和且具有代表性。

二数字在现代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相较于古代,数字词在现代的应用方式更加多样化,多以阿拉伯数字词为主。这也跟阿拉伯数字融入汉语的程度较深有关。首先阿拉伯数字借入汉语的时间较早。唐开元年间,阿拉伯数字通过历书传入我国,由于我国早已有自创的数字系统,这套阿拉伯数字系统也遭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顽强抵抗。因此,在唐宋时期,我国官私文书中概不采用这套数字系统。至元朝,这套数字又由伊斯兰教徒再度从中亚传入我国,但仍未被采纳。直到明末崇祯年间,方以智作《通雅》才将这套阿拉伯数字正式用于汉语当中。阿拉伯数字作为一种国际上通用的数字形式,由于它引进时间比较早,影响比较广泛,已彻底融入汉语交际当中。

相较古代的汉语数字的构词,在现代汉语中,不管是构词还是句子表达时多会应用阿拉伯数字。如119、110、120、315、MP3、985工程、520(万能胶)、007(外国系列电影)等以阿拉伯数字为书写形式的词语,这是中国人在日常谈话中常常使用的一些数字词语,它们可能会是某一组织寓意特殊的代号或者是产品的型号,有常识的现代人不用设置语境一般都会理解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这些词的词义高度浓缩,简单明了,在写法上多用阿拉伯数字,因为这些词语的用法服从汉语语法和修辞规则,所以不但便于交流思想,而且还可以体现汉语的简洁和节奏明快的特点。这些特殊词语的出现与当今科技发展,进入数字信息时代,人们要求用更加快捷、简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是分不开的。

因为数字具有很好的连贯性和排列组合性,除了构词,在现代汉语中还被大量应用于句子表达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手机短信、网络应用语言、数字节日等多种形式。总体看来,数字在这些具体应用下的构成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象形

象形是我国古代“六书”之一,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汉字本身具有象形特点,中国人思维里具有这种将事物形象化的意向。

数字也具有象形特点,尤其是阿拉伯数字,这使数字文化的表象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国人喜爱九,因为“九”起初是龙形之图腾化文字,后来演化出“神圣”之意,北京城有九门,天安门面阔九间,紫禁城房间据说是9999间。“0”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形状像“零蛋”,这种把数字象形化,在现代生活中得到大量应用,例如在手机短信中,

“9看见6说:没事儿玩什么倒立啊;0看到8说:胖就胖吧,系什么腰带啊;7看见2说:别以为你下跪我就嫁给你;2看见5说:哟,几天没见隆胸了。”

将枯燥的数字象形化,看作是各具形体特点的事物,甚至是拟人化,构成合情合理的对话,显得生动活泼。

(二)谐音

现代汉语中,阿拉伯数字在语音方面,全部采用相应的汉语数字读音,与原来外语数字的读音没有任何联系,在这一点上,完全与引进的英文字母词不同,而与日语中的汉字词有相似之处,这就使阿拉伯数字词更好的融入了汉语表达中。

谐音这种修辞方式是汉民族常用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它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数字谐音在谐音类中表现突出,是重要的语言文化现象。汉语数字谐音或长或短,书写形式以阿拉伯数字为主,其对应的可能是汉语中的词或是句子。如:87(霸气)、809(保龄球)、1711(一心一意)、88(与英语byebye谐音,再见)、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数字谐音是一种谐音双关,它采用一系列数字组合作为语义密码来表情达意,具有简练、含蓄之美。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会赋予文字不同的文化内涵,其中以取数字谐音意象为主,或形成对某些数字的喜爱,或对另一些数字则会厌恶或是害怕,也就形成禁忌。南方经济发达的粤语区的“八”与“发”谐音,所以广东人特别喜欢数字“八”,以求生财有道,发财致富。现在对“八”的爱好已风靡在汉语里,常和喜庆,发财相联系,也有神秘色彩。电话号码中喜欢有八,汽车牌照号码最好有八,有的商店取名“518”(“我要发”的谐音),公司企业等单位开业把含有“八”的日期选作黄道吉日,开业典礼的时间也要定为8点18分(“发一发”的谐音)。相对的东方人忌讳“4”,因为它与“死”的发音相似,而被视为一个不吉利的数字。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14”(谐音“要死”),“54”(谐音“我死”)。

(三)方言意义

数字除了表示数目之外,还可以隐含别的意义,尤其是在方言中会有不同的表意,而这种表意具有汉民族鲜明的文化内涵。

比如“二百五”,除了表示基本的数目之外,在方言中还指傻气或是鲁莽的人,这是因为古时候人们把五百钱串起来为“封”,后来因为太重,就将其分为两份,所以二百五为“半封”,而“半封”与“半疯”谐音,所以才有了“二百五”数目之外的“傻气”意义。

“二”在古代汉语的表达中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在现在的方言中,如陕西、东北等方言中是贬意词。常用于形容人愚笨,弱智的意思。现在多用于彼此取笑的意思(有很大的玩笑成分)。而且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也会有这种表达。如“二怂,二锤子”。“那个人二得很!”像今年2月22日,星期二,农历正月二十,如此多的“2”凑到一起,这一天就被年轻人戏称为“最节”。

总体看来,数字在现代的应用,是古代应用形式的继承和发扬,像是在现代汉语中许多手机短信的构造形式,就采取了我国古代的“十字令”形式。“十字令”是我国古代数字运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共十句,是将文字用数字连缀成文,每句开头是数字,其形式工整,读起来大多风趣幽默,通俗易懂,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得到人们的喜爱,如:抗战时期,有人用“十字令”刻画汉奸的丑恶形象;一副奴才相,两手往下垂,三角眼发亮,四楞脸堆媚,五官不周正,六神透阴气,七寸长脖子,八两小脑袋,九根黄胡子,十分不像人。用讥讽的语调,表现出阴险狡诈的民族败类的形象。一般在古代“十字令”多用于讥讽刻画一些不好的东西。而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歌功颂德,或是节日祝福。如:

新的1年开始了,祝好事接2连3,心情4季如春,生活5颜6色,7彩缤纷,时时8大财,烦恼抛到9霄云外!请接受我10全10美的祝福。

这例短信巧妙地利用了具有祝福意味的带数字的词语、成语来表情达意,新鲜别致,各尽其妙。在形式上类似古代的“数字体诗”和“十字令”。

现代汉语中,这些“数字化”的语言主要存在于口语和网络语言等非正式的场合中,使用者大多是年轻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中也会出现,有的报纸传媒为了节约版面,报纸标题和内容有时会使用数字和缩略语。尽管目前这种表达形式的数量比较少,而且应用主要是一些非正式的场合,适用人群往往限制在年轻群体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它应该会大量的融入寻常百姓的言谈之中。

参考文献:

[1]熊文华,汉英应用对比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威,许小婷,阿拉伯数字词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杨振兰,汉语词汇的语用探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5]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古代的数字文化范文2

关键词:艺术门类;文化交流;时代精神

一、引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艺术家试图寻找新的方法来表现一个新的观念或思想,他们为了表现这种思想进而来进行多种尝试,对艺术家而言,希望通过各种形式,各种艺术题材追求艺术的“思想”,让这些艺术的欣赏者能够感受到艺术的“张力”,唤起观众的内心的情感,让观众产生共鸣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在这个时代,艺术与科学的会面的次数越来越多,现代的科学能够影响艺术的观念,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受到科学的影响,有很多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时候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手段,让艺术的欣赏者有了新的观感体验,也让艺术品本身更加具有张力和魅力。正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缔造了新的数码艺术时代。

二、中国当代艺术的门类和样式的发展

在工业革命以前,服饰的艺术设计,珠宝艺术器具设计,室内设计艺术都属于实用艺术,有些艺术形式还属于手工艺的范畴。在工业革命之后,这些艺术作品就是工业设计作品,可以看出,工业化对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包豪斯学院的艺术作品和工业革命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在正在进行数字化革命,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进行数字化,先进的科学技术让艺术的门类更加细化,数字化的雕塑,数字化的三维动画、四维动画,甚至五维动画都相继产生,人机互动装置、仿真装置、数码戏剧都是数字化时代产生的新的艺术门类,现代的技术是强大的工具,能更好地辅助艺术家创作自己的作品。对于艺术的观众来说,科学影响了观众的收看艺术作品形式。在数码艺术的发展中,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就像土豆网上说的一样:“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观众的媒介也可以定制,现在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够看和听,也可以摸到、感受到。比如这次世博会中的石油馆的五维动画,观众可以对动画有了触觉上的感觉。数码艺术中也包括引擎电影,比如《阿凡达》使用了把剧本写入引擎的方式来创作,这是数码戏剧的又一大突破。观众可以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中国传统的艺术也受到了数字技术的影响,所以数字时代的艺术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数字艺术的发展有利于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

在数码艺术的发展中,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精神寄托,在艺术创作时,无论是反映古代的文化、现代的文化,都要符合艺术“形式美的法则”,都要宣扬人类的“真善美”。于此同时,我国的民俗文化、少数名族文化,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比如玉器、漆器、青铜器、瓷器等,这些作品,不但是生活用品,还是古代历史文化的缩影。这些艺术品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古老善良民族的文化。各种数字出版物,数字图书馆、数字古典音乐,都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产生,这些方式都是数字时代保护人类优秀文化的方式。不仅如此。观赏艺术的观众也能参与文化艺术的互动,对文化进行保护,这种方式,是对世界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四、技术的发展影响了时代的艺术思想

技术发展影响了时代的精神,以中国古代的传统艺术为例,由于科学技术的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中国古代对大自然的态度是非常崇拜的,比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时的艺术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的水平提高了,同时人们的艺术思想也发生了改变,艺术思想从敬畏自然,到改变自然把握自然。科学的革新也影响了艺术观念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人们的艺术观念也产生了变化,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产生了“迭代”效应,这些艺术相互作用,相互发展,构成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明暗色彩,空间分割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透视表现,而是以新的主观透视来表现艺术作品,科技的发展也影响了作者的世界观与生存状态。在这一段时期,出现了以毕加索为代表人物的“立体派”,以马里奈为代表的“未来主义”艺术风格,他还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赞扬了机械美和速度美。布雷顿的超现实主义也相继产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装置和集成艺术相继得到发展,结构论和现代感性论在后现代时期有着重要的艺术地位,从20世纪起,艺术更加突破传统,风格主义、超风格主义相继产生。

科技的发展影响了艺术的观念,这些作品都符合艺术 “形式美”的法则,从而产生了艺术品的“场”,表现艺术独特的魅力,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给人们带来快节奏生活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空气和水质都由于工业化而变得污染严重,所以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在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所以在思想的领域,人们的思想观点也更加注重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次的世博会的主题设计理念,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它的核心价值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美的创造让人与自然相协调,达到对美的追求。比如世博会中“英国馆”的设计,在外观上非常具有现代感,时尚感,它的外观是一根根刺状的塑料棒组成的方形,很有速度的冲击力,在“英国馆”的刺状透明塑料的根部,是各式各样的种子,这种设计既有时代感,又有独特的风格,它表达的艺术设计思想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产生了用计算机技术的水墨动画,比如《桃花源记》,这是一种新的艺术样式,随着科技的创新,中国艺术的新门类将会越来越多。

五、艺术更加贴近生活,融入生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艺术更加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数字化给我们带来生活的便捷的同时,也有它的弊端。数字艺术的发展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少了,人们只是在电脑屏幕之前接受各种信息,却很少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思考。

笔者认为,在现代的艺术创作中,不能只集中于关注商业价值,也要关注生活,关注人类本身,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皮克斯做得非常不错,以皮克斯经典的动画片《跳跳灯》为例,这部动画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提名,并获得了旧金山国际电影节电脑影像美影类影片第一评审团奖―金门奖。这是皮克斯的第一步动画短片,奠定了皮克斯的动画精神,短片的创作者说:“我制作的大台灯和小台灯都有明显的父亲和小孩的性格特点,这部动画的背景没有非常复杂,这部动画的表现手法也不复杂,甚至角色都没有表情,仅仅靠动画的表演和内部的编排让观众感受到台灯一家的家庭温暖,而在皮克斯的工作室里,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这样一盏台灯,这种台灯在生活中很常见,这样的表演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动画片中,让动画片与生活有一个连接点。这一盏跳跳灯也成为了皮克斯的标志,只要在片头出现跳跳灯,观众可以知道这部作品是皮克斯的作品。在皮克斯创造出来的每一部动画片中,总是有引人入胜的,令人惊叹的世界,以及具有想象力的故事,不仅能满足观众的娱乐感知,更能贴近人们的内心渴望。中国现在的艺术设计,也应该让艺术融入生活,让人产生亲切感。

六、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的门类和样式的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数字时代影响下,数字艺术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文化交流,数字技术发展也改变了时代的艺术思想,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艺术更加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作为艺术创作者的我们,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1974年4月美国教育家吕曼在美国信息处理协会联盟提出了“计算机文化综合素养”的概念。所以在信息化的时代,艺术家要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艺术创作者还要拥有良好的美学基础,能够把握形式美的法则,把美的法则运用到艺术中的各个方面,创造新的形式的艺术。在知识的学习上,要学习各种学科的知识。上海大学的校长钱伟长说过:“我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人。”艺术的创作者要能够拆除学科之间的“墙”,让艺术与科学相互交流,相互发展,达到推进文明的效果。这是新的数字时代给每个艺术创作者的使命。艺术创作是把人类最根本的美德融入到作品中,让艺术作品的内涵更加深刻。这一点无论是传统艺术的创作者,还是数字艺术的创作者是都要考虑到的。相信通过我们这一代的努力,中国的艺术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塞尔西.马卡拉. 动画设计基础教学.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9

[2](美)Nancy Beiman. 准备分镜图――动画编剧与角色设

定.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黄鸣奋.数码戏剧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川,武青寒. 动画前期创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颜纯钧. 电影的读解.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6]冯文 孙立君. 动画艺术概论.海洋出版社,2007

[7](美)诺埃尔・伯奇. 电影实践理论,1992

[8]杨晓林. 世界动画电影名片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古代的数字文化范文3

实体博物馆是指按照某一主题, 将文物、标本等物品陈列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 配以辅助展品或艺术形式, 有序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展示场所。其陈列构成主要包括:展示空间、展品、设备、陈列技术四项基本要素。人们可以通过欣赏展品通古识今、展望未来, 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梵蒂冈教廷博物馆等。实体博物馆离不开展览, 文化内涵和价值是从展览中体现出来的。不同于实体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则是将实体展品的各方面信息以数字形式进行整理和设计, 并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 向参观者展出藏品和提供相关信息等数字化服务的系统形式, 例如法国巴黎的世界数字博物馆、古埃及亚历山大虚拟博物馆、德意志国家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博物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它最早出现在美国, 在我国出现虽然较晚, 但是发展速度非常之快。

二、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比较

1.展示载体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的展示空间通常比较庞大, 其建筑内部展厅、展室以主题来划分, 所展出的展品以及相关素材都是以实物为载体, 通过摆放搭配和组合实现的。参观者需要通过在实体空间漫步的形式, 配以解说员的详细讲解来进行参观游览及交流学习。数字博物馆虽然就外观来说, 不及实体博物馆那样雄伟庞大, 但相比于实体博物馆静止、固定、有限的物理空间, 它很好地展现了自由、开放的一面。它摆脱了传统建筑条件的束缚, 无需占有大面积的展览场地, 只需通过电脑与互联网相连接, 即可为全世界各地的观众打开一个广阔无限的数字化存储空间和信息展示界面。它是没有空间限制的, 通过互联网为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打开方便的大门, 以广阔无限的数字化形式带领其大开眼界, 领略各国文化的风采。以我国某市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例, 该馆的数字展示专区包含了诸如地区矿物、昆虫生态、古代文物等横跨不同领域文化的多个展示主题, 通过地系统划分, 详细地将其文化信息呈现在参观者面前。除了全面性、系统性、趣味性以外, 还为参观者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提供了方便的服务。数字博物馆并没有展厅, 展品大多以实物藏品的数字化形式出展, 没有展厅展架等设备, 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虽然数字展出方式在质感、视觉效果、文化气氛等方面无法让参观者得到感知, 并享受那种亲临其境的乐趣, 但却在某些方面上弥补了实物展览方式的不足, 使死板的展品活起来, 与实物展出所营造的气氛也是完全不同的。

2.展示方式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的展品展出过程是在现实空间进行的, 凭借大量的标本、模型等实物依托展架展台等设备来向参观者传达主题信息。参观者必须身临其境, 在实地感受展品所凝聚的文化内涵, 在展品的有序陈列中欣赏其本质魅力。这种以实体为展出对象的展出方式, 具有很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使参观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印象深刻。尤其是设施相对比较先进的实体博物馆, 参观者不仅可以亲眼看到、听到, 甚至还能亲自操作体验, 从而对展品的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了。但是实物展出方式会受到资源、经费、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遗憾, 影响展出效果和参观者的心情。比如说展出空间会制约展品的数量和大小, 像远古生物类的展品, 类似于恐龙、猛犸象等就必须选用空间面积大、建筑举架高的展厅, 然而展厅面积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展出的数量, 同时也减少了参观者开阔眼界的机会。再如一些无价文物的展示, 因为年代久远, 其实物的抗氧化等能力也呈消退状态, 不便移动, 稍有不慎, 就会为国家乃至于全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文化损失。不仅如此, 实物展出的形式、主题和内容方面也比较单一, 只能针对性地满足少数人群的参观需求, 如果参观者想要了解其他主题, 就要移步其他展厅或是去另一座主题博物馆, 为其带来很多不便。

3.展示手段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文字、语言等进行单体实物展示说明;另一种是陈列语言的运用展示, 这种方法是体现实体博物馆教育特点的最理想的展览表现形式。例如在展示古代钱币的形式中, 可以在平台上将钱币按其时代顺序排列, 使观众更容易地理解古代的钱币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数字博物馆的展示形式是采取数字化技术, 由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组合构成。流媒体音视频、Flash动画等动态方式是数字化展示设计中常用的技术手法。通过各种科技展示技术的有机结合, 使观众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藏品所反映的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信息, 还能利用逼真的、数字化的藏品三维模型进行多角度仔细观察。例如, 在台湾国立自然博物馆的多个主题展示中都运用了图文和3D动画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 表现主题。在大马琳遗址中, 用3D动画展现了古代农耕渔猎聚落殉葬等古代当地人民的生活文化;在中部多媒体考古主题展示中, 完全运用3D虚拟复原技术并通过全荧幕播放向观众呈现了台湾中部地区的文化史, 形象生动而丰富。

三、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思考

1.实体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思考。

实体博物馆首先从陈列主题入手, 要多角度多方向的综合考虑, 包括展架展厅容纳产品的数量, 博物馆本身的性质、群众的基本需求、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等。通过全面的分析、设想, 从平凡发现亮点, 从琐碎发现独特, 制定出既对社会有益、有固定的受众群又有足够的展品, 既要保证展出效果又要保护文物不受破坏的可行而合适的方案。在展示内容设计方面, 要环环紧扣, 在确立框架结构上, 要善于发掘题材展示的最佳视角, 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思考实现主题的方法, 将展示内容具体化, 并对如何实现主体进行阐述, 对其中各方面元素的互动关系进行合适的把控和调整, 使各展示元素相互呼应并紧扣主题。在展品的组织搭配方面要根据主题, 使每个展品的选择都要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 要在整体中突出个别的特色, 所有的特色都要围绕着统一的主题。辅助展品的选择要合理, 不可喧宾夺主。比如说, 一件晚唐的瓷器, 首先要查阅该朝代的相关历史资料, 历史人物的相关活动, 制造该瓷器的条件等, 最好能找出其背后的故事, 然后, 经过推敲揣摩, 并在展品介绍中通过文字讲述出来。可以配以古代的画作为其装饰, 也可以从其背后的故事选出一幕, 将其置身其中, 不仅将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展现出来, 同时也增加了展出的生动性。在文字编写方面, 需要简明扼要, 用词要通俗易懂, 格式依据《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合理安排大小标题、单元说明、展品说明等。陈列的文字内容是帮助参观者了解展品的一种方式, 起着传达和补充展品信息的作用。

实体博物馆陈列展览在选择展品时, 需要认真考虑藏品真实性问题, 不允许将赝品作为真实的实物安排进内容设计之中;如使用复制品或仿制品必须予以说明, 这也是为了尊重科学, 对社会负责, 更有利于博物馆良好形象的树立。实体博物馆的设计人员多为从事美术等艺术专业的设计师, 因而, 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应注意使用符合他们各自专业背景的语言, 以实现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的良好沟通, 在内容设计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实体博物馆的展览文字编写须综合考虑展览的形式、观众站立、行走的参观方式以及有限的参观时间等诸多因素, 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基础上, 一般力求精练、简洁、通俗易懂, 且富有情趣, 切忌冗长枯燥。这是实体博物馆基于自身的展示特点对文字说明提出的要求。

2.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思考。

数字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选择主题方面的约束。馆中所有展品皆可示于人前, 即便是博物馆中没有的展品, 依然可以向其他博物馆借调资料进行数字化展示。参观者凭借网页链接就能很详尽地看到展品, 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展物丰富的要求。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条件实现主题展示和更新, 可以随时引进新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关注的热点等热门问题列入展出主题选择中, 让参观者全面细致地了解, 跟紧时代的动向。内容设计是数字博物馆设计的一项重要的环节, 设计者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搜集数字化资料, 根据参观者的需求, 合理安排, 精心布局, 展现出展品自身的特色, 充分利用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和特点, 使其发挥娱乐、教育和服务等功能。

数字博物馆在展示藏品的选择方面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一是实体博物馆中的所有藏品资源都可经数字化后用于陈列展示;二是展品信息资源可以随时进行采集;三是可以随时添加有利于贴切表达展品和主题的信息资料。数字博物馆具有无限的互联网展示空间, 更加多元化的观众, 而且可以随时以任何姿态进行无限时的参观。数字博物馆中的展品的文字说明的编写可以灵活调整, 例如, 可以对同一数字展品或主题设置不同版本的文字说明信息, 以满足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的阅读需要。可以专业学术化一点, 也可以通俗化一点, 可以介绍得深入一些, 也可以介绍得浅显一些。还可以提供文字说明的详细版和简短版, 感兴趣就阅读详细版多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 泛泛而看的观众只要阅读简短版就可以了解展品或主题的大概情况等等。数字博物馆的内容设计者在进行内容设计和文字说明信息编写时, 应该注意到观众参观的广泛性、自主性和极大的选择自由性, 并为此设计、编写出适合数字化展示特点、令更多观众满意的内容。

四、结语

无论是实体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或是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都要经历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数字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式,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新特点, 这些特点集中地体现在展示之中。目前, 作为新事物的数字博物馆还未能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展示设计模式, 一切仍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数字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需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与设计实践中充分注意到二者的差别, 要按照数字博物馆的展示特点和规律进行设计, 唯有如此, 才能把设计做好, 使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满足更多观众的文化需求, 实现应有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妮佳.VRML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7 (1) :90-92.

古代的数字文化范文4

[关键词]电影;美术;审美形态

《英雄》这部电影,相信大家都看过,无论是票房还是艺术评价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尤其是电影中极其唯美的画面,令所有的观众陶醉不已。一个优秀的导演会在电影中运用恰当的美术手法,为电影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从变异式、拼凑式、虚拟式、舞台式等几种不同的电影表现方式,来分析电影美术的审美形态。

一、拼凑式中审美形态的分析

波普式的美术风格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形成的一种艺术形态,包含着很多种艺术因素,有趣味的,有时尚的,有通俗的,在嘲讽中表现美学。它使高雅和低俗变得模糊不清。

周星驰的电影《功夫》是一部叫好又卖座的电影。电影中参考了美国好莱坞的很多经典电影,香港本土电影的有机结合,掺杂了日本游戏漫画的艺术元素,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艺术作品。

《三峡好人》近年来是比较成功的文艺片,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拿下最佳影片奖。电影中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现实社会中国很多场景,电影中三峡中的纪念塔尾楼的飞走和神秘飞行物的出现,充分展现了导演对表现观念的随意性。导演对于叙事和画面的展现在处理的方式上完全处于天马行空的感觉。在创作中不遵循常规的创作方式,完全由自己的想象随意来表现生活的本质,把现实和想象相结合相融合在一起,表现出带有趣味和戏谑的美学模式,使人们在观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视觉享受。

《佛里达》这部电影中,导演只是随意将各种场景拼接在一起,把静态的场景和动态的场景相结合在一起,定格成电影画面,构造成了一种拼凑式的电影模式。同时在这部电影中,里面会出现很多静态的图片,还有很多流行的元素在电影里,充分展示了导演的随意性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电影美术设计的开放包容,是当下电影人需要学习的美术技巧。这样的美术设计包含现实的、虚幻的、现代的、古代的等一切都可以融入电影创作中的,不断地增强人们的视觉效果。

二、舞台式中审美形态的分析

现在的电影发展已经超越了过去的表现方式,从过去的小场景,到现在发展到大空间的室外取景拍摄。电影的拍摄方式从过去的小棚子的取景拍摄,到现在的大场景、大空间的随意取材,美轮美奂的背景,现在又要回归到最初的简约拍摄场景,成为一种简约的符号。是美术设计不断上升的规律。舞台式的多种美术表现方式对于现在电影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的重要意义,使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有了相应的改变。

电影《狗镇》的拍摄场景创造了极端另类的舞台形式,让所有的观众感到惊讶,为之震撼。场景造型的设计极为独特,因此展示给观众的画面效果极为震撼。在影片里,小镇居民的想象力非常独特,以画在地上的平面图的白线表示房屋与墙,布景也较为简单独特,颇具舞台式的特点。这种表现方式在以前的电影拍摄上并不多见,通过这样的一个拍摄手法,充分展现了狗镇居民的虚伪性和残忍性。舞台式的简约场景很清晰揭示了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改变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环境场景,非常的纯净,清新,其中的美学原理的运用也让人极为惊叹。极大程度表现了简约的美感,实现了电影美术艺术品位的升级,体现出了对传统的回归和现代的颠覆。

获得西班牙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哥雅》,化妆,色彩,都是一种颠覆和创新。被电影和喜剧融合在一起,通过黑白的简单色调象征回忆真实的通道,墙壁反映了时空的转化。电影同时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时空场景,通过舞台的纱布巧妙连接在一起,通过不断变换的色调来烘托气氛,实现空间的不断转化,体现了美学的特性,通过电影实现喜剧的转化。

这种简约舞台式的美术手法,在电影的拍摄中,把现代电影在室外大空间取景的方式重新转移到舞台上来。把戏剧舞台的造型方式和手法移植到电影,使舞台造型艺术手法和电影艺术手法相融合,是源于把戏剧作为电影的一种文化传统,戏剧的表意是电影精神结构中摆脱不掉的历史情结,一种埋藏在叙事艺术精神深层的原型图式,推行戏剧场景转换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三、变异式中审美形态的分析

解构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前主要应用在文学和哲学批评领域内的,之后美术设计界重把解构主义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把另类的艺术手法转化为新的造型创作欲望融入影片的叙事和主题中,更多地传达出一种变异的美学艺术。它以全新的叛逆的形式展现了什么是美的艺术形态,是全新的艺术方式,能够达到最大限度展现美术的设计性。

《圣诗复仇》这部电影是变异式的代表,是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而改编成的电影,在美术手法上运用了加空间的构思手法,古代与现代相结合,古代的服装道具与现代的服装场景有机融合。既有现代的桌球,大型游戏机,可口可乐,麦克风,也有古代的宫殿,这样的全新的尝试和创作是对残虐的重新解释。《圣诗复仇》的美术手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加以重组。将叙述故事和造型元素相结合,重新诠释了人性的复仇和弱点。这部电影中应用的美术设计打破了固定的限制,为原著注入了新鲜血液从而让精髓得到了升华,赋予影片一种新的美学价值和审美体验,打破了艺术创作原有的局限。影片造型把一种不和谐不统一的张力完全释放出来,表现出一种更有弹性的造型的时空组织形式,全新的美术变异手法赋予电影无限的活力,也使这部电影成为当代史上电影美术设计里程碑式的一部艺术作品。

2004年泰国电影《暹罗复兴》是一部充分应用美术设计的大型商业片,电影表现了一个在新时期的女子获得了特异功能,时空穿梭返回一百多年前的时期和贵族相爱及展开一段反殖民反侵略的历史。在影片里,女主人公所游走的两个时代有些空间造型却在同一个电影场景中出现,在人物通过电话聊天的过程中,路过的厨房与居室就与古代暹罗的集市场景相一致,她在同一个景物中,境外的真人所穿的是现代的服装,但是被镜子映射出来的却是古代暹罗的装扮,造型的不同使我们产生了时空的错觉。从解构主义来讲,虚空不在场的概念显得特别重要,它是能实现自由变构、形式实现转化生成的重要前提。

相似的艺术手法在英美拍摄的影片《诺丁山》中也使用过,讲述的是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剧中有男主人公威尔独自走在波多贝罗大街上,同时播放的背景音乐是一段优美慵懒的旋律,男主人公走过了一条阳光普照、绵绵细雨、雪花飘舞的将四季融为一体的情景,这样唯美的艺术画面,展现了一年中不同的四个季节,很有创新意识,现在的很多MV中都应用这样的艺术手法。

解构主义不断追求无限性,改变了理性现实之间的感觉,不同于传统的剧作题材,其根本动机是源于一种打破秩序和惯性、挑战平庸、建构自由和个性的另类美学。其把传统的造型方式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诠释出来,不受原来的思想和形式的拘束,体现了一种展现个人品质的银幕方式。被称作是后现代主义之父的里欧塔说过,创造起源于分歧,异构是产生分歧的最有效的方法。

四、虚拟式中审美形态的分析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为电影美术设计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方式,数字虚拟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美术方式有着很大的优势,在过去电影的场景构造上要花很大的精力,比如说构造个古代的画面,这就可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建造出场景,而且更加浪费时间,一部好的电影需要巨大的财力保证,等到拍出来的时候可能都几年过去了。而数字高科技的发展,通过电脑特技可构造出所需要的一切场景,比如《金刚》的拍摄,电影里面涉及大量的原始森林的场景,金刚和霸王龙的打斗场景放在几十年前是根本拍摄不出来的,但是现在却很容易。这就是数字科技的先进性。

数字技术的运用在现在的电影运用中的手法越来越灵活,通过麦喷、模型、合成等数字手段使美术设计手法脱离了传统单一方法,使得造型更加生动,增强了视觉感和画面感。

美国好莱坞是世界的电影中心,也是数字美术技术运用的最成熟的。很多的好莱坞商业大片都拥有成功的美术特效,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比如《泰坦尼克号》《金刚》《指环王三部曲》等一系列影片充分展现了数字美术技术多年来的发展,使电影的美术效果表现得非常逼真。改变了传统的美术方式,使一切想象得到的画面场景都可以在电影中呈现出来,所以使电影的拍摄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现在的电影大片,无不应用数字化的美术特效,可以说,不管你需要什么样的场景,数字美术技术都可以很好做到。在电影的艺术表现上、主题的升华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潘神的迷宫》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了许多的特技手法以此来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打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甚至超越现实的魔幻般的童话世界,在影片中,大部分的场景设计与人物造型都比较特别,脱离自然,尤其是迷宫的造型,极其独特,其中的那个圆环形的阶梯以及圆形的入口都是通过建模而形成的,在建模的过程中,主要用到的是三维软件,这样最终显现出来的圆弧线条别具特色,美感性十足,并且上面覆盖着泥土材质,灰咖色的设计给地下洞穴增添了许多的美感,并且人们在观看欣赏时也完全看不出特效的存在。并且片中奇幻王国大厅装饰的色彩也独具匠心,片中就连女孩子所住的简陋房屋的窗户与墙壁也都是应用建模来进行渲染,极其优美;精灵、螳螂魔鬼以及人参娃娃的造型都使人们眼前一亮,造型极具特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数字科技展现了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属于未来或是根本不存在的世界,这是对于现实的一种超越,对于美学的一种追求,它丰富了传统的电影画面的表现手法,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是美术手法与电影的完美结合,它证实了人类的无限想象空间,是对于电影美术手法的不断创新。

五、结语

美是指当事物进行巧妙组合后给予人们一种主观上的享受,这种特殊的感觉不同于对其他事物所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普通的焦虑或者反感,它要区别于这些感受,甚至高于这些感受。虽然它们较为独特,但是仍然以人为主体,只是所赋予的深度比广义上“感受”更为深刻。当面对电影、审美形态与艺术,思考也逐渐变得深远和有价值。分析电影美术的审美形态,找到电影在审美价值中的源泉,这样我们就可以更为深刻地懂得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同的原因,正是这种原因,才使得电影深受人们喜爱,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魏蒙.当代电影美术设计及其审美形态[J].美术,2011(05).

[2] 王丽君.当代电影美术先锋设计及其审美形态[J].科教文汇,2012(04).

[3] 刘克效.当代电影美术艺术的思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11).

古代的数字文化范文5

一、象数观念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影响

数的意识产生于对“物”的把握,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数”的抽象却并没有完全剥离“物”的属性,这一点与西方有明显的区别,所以,象数是中国传统数理的独特范畴,它是理性与感性结合的产物。

《周易》中凡言天日山泽之类为象,言初上九六之类为数。象数并称,即指龟筮,可用于占卜。“数”源于对宇宙万物符号化、数量化的把握,但“象”这一概念的存在,则体现了传统文化倾向于以一种“类属”的方式来把握事物,而对“数”的理解则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以“五行”为例,“金、木、水、火、土”并非五种固定的元素,而是代表了事物的五种基本属性,因而,在五行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够比附五色、五味、五声、五脏等观念。古代中国先民根据这种原则,形象地发明了太极图、八卦图、五行图等基本的图式。

这几种基本的图式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把握世界、理解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同时也成为了传统文化中最为经典的图案。很显然,这些经典图案的形成也为其他传统吉祥图案的产生提供了思维模型乃至于图式的模板。

以阴阳太极图为例,自身作为经典的吉祥图案之一,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不仅如此,其形式模板乃至于文化观念对于很多传统吉祥图案的形成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太极起源于太极之说,《易经》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是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但通常是指阴阳。阴阳意指浩瀚宇宙问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阳以及表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在传统文化中,这被认为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源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数千年,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可以看出,虽然阴阳之说从抽象的数字上来讲是“二”,但是从属性上来讲却是“阴阳”,是某种辩证与正反关系的概括,它与“物”属性的关联始终存在。

在传统吉祥图案中,有很多实例都直接地体现了这种阴阳和谐的观念。以龙凤呈祥图案为例,图案内包含有两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但很明显,这两个部分并非简单数量上的叠加,而是包含了事物相对的两种属性。龙是阳性的象征,而凤却代表了阴柔之美,阴阳调和,指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基本观念。又如,蛇盘兔的吉祥图案,不仅吻合“蛇盘兔,必定富”的口头语,同时也体现了这种阴阳调和的观念。十二属相中,蛇又称小龙,为阳,指男性,兔为阴,通指女性,意味男女婚配。民俗观念中男属蛇,女属兔,这样的婚配家庭才会和睦幸福。与此相似的图案还有鸾凤和鸣、鸳鸯戏水等。大致上讲,传统图案在一个纹样中出现两个相对独立的组成单元时,从大多数都具有相反或相对的属性。

从形式模板来看,古人以一条S形分割线――这一看似简单的平面分割方法,将“圆”平面划分为阴阳“两极”的契合形式,从而完成了将无极化作有极、无限变为有限、抽象转为具象的图形转变,实现了哲学和美学的双重统一。图案中阴鱼用黑色,阳鱼用白色,这是白天与黑夜的表示法。阳鱼的头部有阴眼,阴鱼的头部有阳眼,表示万物都在相互转化、互相渗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合、相生相克,即现代哲学中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表示法。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这种形式成为中国传统图案所特有“美”的结构。以末代龙泉窑瓷器上的双鱼图案为例,双鱼沿中间S形的分割线排列,首尾相衔,图案的两个单元可以在方向上相互转化,完整地体现了太极图形式的独特美感。另外如:“龙凤呈祥”“鸾凤和鸣”等,都是这种―上一下、一正一反的优美形式,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五行图反映了中国人的五行观念,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世界观。《洪范》中指出“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樯。润下作威,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樯作甘。”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中国人认为大自然由五种基本属性的物质所构成,随着这些属性的盛衰,而使得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它强调整体概念,阐释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五灵图是五行观念影响下产生的吉祥图案之一。《礼纬稽命征》:“古者以五灵配五方。龙,木也;凤,火也;麟,土也;白虎,金也;神龟,水也。”此处可知,五灵的配置不但代表木、火、土、金、水这五行之本源,而且还分别代表五方,体现了太平盛世时的“五德嘉符”之瑞兆。一些铜镜图案周围尚有铭文日:“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五行德令镜之精”“应随四时合五行”,可以看出,古人以铜镜中的五灵纹蕴“五行之意”“五德嘉符”之象。这种类型图案被广泛用于铜镜、瓷器等器物的装饰中。汉代铜镜中的五灵,按地支的方位来安排,青龙居寅位,玄武居亥位,白虎居申位,朱雀居巳位,麒麟居于西南的末位。这样的排列方式竟然与当时祭祀太一坛时五帝的排列方位相一致,足见五灵图案完全按照阴阳五行规律排列纹饰。

另外,以五行方位来安排图案元素,也是传统吉祥图案中常见的做法,这种方式使图案形成了独特的图式效果。例如,传统吉祥图案中的“五福捧寿”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这一图案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器物的装饰上。图案中,五只蝙蝠以“寿”字为中心,按照五行的方位依次排列,构图均衡饱满,“蝠”字与“福”谐音,传达出圆满的寓意。

还有,五行观念对于传统吉祥图案的色彩表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书・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孙星衍疏:“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玄出于黑,故六者有黄无玄为五也。”作为五行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五色被认为是最为基本的色彩元素,这种认识对于吉祥图案的用色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色彩的运用有相当的规律性,古人把青、赤、白、黑、黄五色称为正色,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正色调和成的颜色称为间色。一般来说,正色是比较尊贵的颜色。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就产生了用服色来区分尊卑的观念,但具体这五种正色中以哪一种为尊,则各朝代有所不同。受五行学说的影响,秦始皇认为: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木,周取代殷是火克金,现在秦取代周,自然是水克火了。根据五行学说,北方水,色黑,因而秦代以黑为尊,于是乎“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汉代仍然以黑色为主,汉文帝终生都以黑色缯(纺织品)作为其常服,但是,由于刘邦起兵时制造“赤帝子斩白帝子”的神话,因而汉文帝祭天时,又服赤色冠服。隋唐以后,黄色又成为帝王服装上的主要颜色,并逐渐发展成为帝王专用色,民间禁用。绘制吉祥图案时,对图案的色彩非常讲究,传统吉祥图案中龙凤图案一般多用黄色,象征着皇权的尊崇。另外,民间吉祥图案别喜欢用红色,红色在五行中属火,火日炎上,具有热烈、欢乐以及蒸蒸日上的寓意。

八卦之说衍生自中华古代的《河图》与《洛书》,其中《河图》演化为先天八卦,《洛书》演化为后天八卦,传为伏羲所作。《汉书・律历志》云:“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八卦作为“数”的起源,其功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被广泛运用,政治、军事、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反映出其基本的文化观念,可以说,这种认识奠定了数理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八卦各有三爻,“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立八方,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性质与自然现象,象征世界的变化与循环。八卦分类方法如同五行,世间万物皆可分类归至八卦之中,符合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所谓“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此为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它既是用于占卜的工具,同时也是装饰图案的结构模板。

不仅如此,八卦所构成的独特骨骼,也经常被运用到其他图案中。以明代青花八卦纹玉壶春瓶为例,八卦作为图案的基本骨骼,发展出了的装饰性图案。在有的情况下,八卦的图案还与其他图案结合在一起使用,最为典型的是八卦云鹤纹图案,作为一种相对定型的纹样被大量使用在传统瓷器中。该图案以八卦来分割空间,负空间里被加上了云鹤的适合纹样。

可见,八卦作为图案的空间模式是传统吉祥图案构图的基本模板之一。传统瓷器中经常使用的云鹤纹,相较八卦云鹤纹而言,该图案省略了八卦图案本身,但在构图的基本模式上,却保留了八卦云鹤纹模板的空间形态。很显然,这种均衡对称的形式美与传统象数观念中统一整体的系统思想模式有着密切关联。

除了阴阳、五行、八卦等基本的象数观念之外,三才、四象等也属于传统象数的范畴,这些本文不再展开论述。事实上,无论是阴阳、五行、八卦,还是三才、四象,它们都反映出一种原始的系统思维模式,将宇宙万物抽象成某种概括性的原理加以理解与认识,这种共性使各种象数观念很容易相互融合与转化。

以上阐释可知,阴阳、五行、八卦,乃至于天干、地支等因素被完全地集合到一个完整的体系里,形成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模型。这个模型,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的集中呈现,也可以变成富于装饰美感的吉祥图案,因为,在传统文化中,统一与整体的诉求在审美活动中总是行之有效。

二、礼数观念对于传统吉祥图案的影响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礼从无到有,经过很长一段时期才最终确立。人类初始,是漫长的蒙昧时期,“纷混沌而未分兮,与禽兽乎无别”,此时礼并没有形成。接着,血缘公社取代原始群体,群体婚姻制取代杂交,这一阶段的前期是“以同胞兄弟和姊妹之间的结婚为基础的”血缘婚,其特点可概括为“分而不清”。氏族公社时期,夫从妇居的氏族外婚得以确定,夫妇之分明确,父系家庭出现,“为宫室,辨内外”“大人世及以为”随之形成。随着氏族制度解体,形成了“君臣”之分,尊敬之分的全新概念也随之确立,有了上下之分,用来调节社会上人伦关系的“礼”才最终得以完成。

《礼记・曲礼上》曰:“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是以圣人作,为礼仪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可见,只有随着人格的觉醒,有了与天相分的自我意识,人才真正地与自然分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主客体”意识。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并不强调主客体的对立关系,相反,它更加看重社会与自然的同一性,中国独具特色的天人合―及“循天道,尚人文”观念才会形成。

因之,在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观念中,社会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自然的原理被认为同样支配着社会的建构与运行。从这一角度来讲,如果说象数是人们对物、自然的某种抽象把握的话,那么,礼数就是将这种原理运用于社会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不妨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关系理解为对某种自然模式的“翻版”,当然,这种“翻版”并非简单的模仿,其中当然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的选择。

古代著作《礼记》对于本来只讲到礼法的“仪礼”做了全新的哲学诠释,使礼学成为了具有社会价值的理论,而《周礼》则发展了礼的观点,构建起了以阴阳五行为间架的治国模式。《周礼》从礼与阴阳、礼与天道、四时、礼与五行这几个方面论述了礼、数的结合。在《周礼》中,“数”与“礼”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结合,赋有哲理化的“礼”与蕴含意义的“数”联成了中国独特的礼数文化,这种礼数观念对于传统吉祥图案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数字上的尊贵与卑微之分来看,传统文化中“数”并非简单的抽象概念,相反,它包含有伦理的内涵。例如,数字“九五”常被用于形容皇权的无上尊贵,《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成为了帝王之相。这里的“九”本来也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数字阴阳属性的符号。后来人们把“九”和“五”作为具体的数字来运用,而且封建社会发展到“九”“五”,这两个数字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通常为帝王专享。

反映“九五之尊”的吉祥图案很多,以传统图案中的龙纹为例,大凡皇家装饰纹样中以龙为题材的图案基本上都应九五之数。故宫九龙壁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九龙一字排开,黄色正龙居中为五,前爪作环抱状,后爪分撅海水,龙身环曲,将火焰宝珠托于头下,瞠目张颔,威风凛然。左右两侧各有蓝白两龙,白为升龙,蓝为降龙。左侧两龙龙首相向,右侧两龙背道而驰,四龙各逐火焰宝珠,神动形移,似欲破壁而出。外侧双龙,一黄一紫,左端黄龙挺胸缩颈,上爪分张左右,下肢前突后伸,紫龙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龙尾前甩,二龙动感十足,争夺之势活灵活现。右端黄龙弓身弩背,张弛有度,腾挪跳跃之体态刻画生动,紫龙昂首收腹,前爪击浪,风姿雄健。阳数之中,九是极数,五则居中。“九五”之制为天子之尊的重要体现。整座影壁的设计,将“九龙”分置于五个空间,壁顶正脊亦饰九龙,中央坐龙,两侧各四条行龙。两端戗脊异于其它庑殿顶,不饰走兽,以行龙直达檐角。檐下斗拱之间用45块龙纹垫拱板,使整座建筑以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此外,九龙壁的壁面共用270个塑块,也是九五的倍数。

另外,在古代服饰中,从龙的形象上来看,虽然大致上相仿,但在使用上仍有礼数的规定,五爪为龙、四爪为蟒,需要根据穿着者的身份来确定。一般来说,只有皇帝的衣服上才能装饰五爪金龙的纹样,四爪的蟒袍为皇亲贵族、王爷、皇子所用,大臣官服(一般是武将)只能装饰三爪的纹样。古代着装有严格的等级规定,逾越礼制是非常严重的罪行。

与龙相关的数字也多有九五之数,例如:龙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的事物极多,象征至高无上地位,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生九子也是传统吉祥图案中的重要图像,根据每个龙子不同的爱好和习性,被广泛的运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传统社会中最常见的吉祥图案之_。

伦理尊卑的礼制观念,对于图案设计本身也有相当的影响。以传统吉祥图案“龙凤呈祥”为例,通常龙在左,凤在右。中国观念通常以左为上,这一礼制规定其实源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观念。太极图就以左为阳,而右为阴,龙属阳居左为上位,凤属阴居右为从位。从这种相互应证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传统礼数观念与象数观念其实是传统“天人合一”文化观念的两个方面。

另外,图案颜色的使用也必须符合礼数的规定。龙纹作为帝王的象征,最主要使用的色彩是金黄色。黄色是五色之一,《易经》说“天玄而地黄”,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将五色与五方和五行相配,土居中,黄色在五方当中属于“中”,故黄色为中央正色。《易经》又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因此,黄色自古以来就当作为居中位的正统颜色,为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黄色袍服就变成了皇帝的专用服装,皇帝行经的道路在诸条并行道路的中央,称为黄道,这样黄色便与皇帝联系在一起了。

另外,吉祥图案的使用也有礼制的规定,十二章纹为皇权神圣象征的专有纹饰,表明天子的地位和权力。十二章纹它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发展千年,每一章纹饰都有含义,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山,代表着帝王的稳重性格,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龙,是一种神兽,变化多端,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地处理国家大事并对人民教诲。华虫,通常是一只雉鸡,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通常是一对,绣虎纹和虫隹,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火,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粉米,就是白米,象征着皇帝供养着人民,安邦治国。黼,为斧头形状,象征皇帝做事干练果敢。黻,为两个己字相背,代表着帝王有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十二章用这些含义丰富的图形取象说明了皇帝的权力如天地之大,如日月之明。

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以伦理来建构社会关系,对于维系社会结构来讲,礼制是极其重要的约束力量。在这种情况下,礼数是量化手段,它对于社会等级秩序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传统吉祥图案,无疑是有效载体。

古代的数字文化范文6

[关键词]词汇 中国文化 地名 姓名 颜色 数词

词汇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失,词义的变化无不与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政治活动以及人们的观念息息相关。从词的变化就可以窥见社会的发展变化轨迹,就可以窥见中国文化的印记。

一、颜色词与文化

颜色词在每个国家的词汇系统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些颜色词在特文化背景下有着一定的特殊含义,颜色词所代表的含义也是因国家而异的。因此,可以说颜色词与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下面主要以中国为例分析颜色词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红色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提到中国就不得不提到红色了,因为红色基本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代表色。比如几乎在所有的体育比赛中,中国的运动员都会着红色的运动服。在中国人眼中红色代表了高贵、吉祥、喜庆,这点自古有之。比如在古代,人们结婚的时候都会穿红色的礼服,直到近几十年才兴起了穿白色婚纱结婚的风尚。但仍有不少新人会选用传统的礼服,认为那样会更为喜庆。

二、数词与文化

数词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其独特的意义,甚至具有一些迷信的色彩。很多中国人认为数词可能给人带来幸福和财富,也可能给人带来灾难和祸患。所以,在做某事之前,经常会选一些吉利的数字作为做这件事的日子或者时间。下面就介绍几个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意义的数字。

“六”和“八”可能是中国人普遍喜欢的数字了,因为“六”被视为“顺”,它包含“顺利”的意思,比如:“六六大顺”就是这类意思的典型代表。“八”就更不必说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八”是“发”的谐音,寓意着“发财”。因此,人们很喜欢“8”这个数字,毕竟每个人都想成为有钱人,想过好的生活,追求较高的生活品质,这些都无可厚非。人们对“8”这个数字的喜爱体现在很多方面,最明显的例证是在选择号码或日期的时候会优先选择这个数字,这一点又在商人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例如,在过春节假期过后,很多商家会选择正月初八作为重新开业的日期,或者在放鞭炮的时候会故意摆成“8”的形状以期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财源广进。

三、地名与文化

地名是文化词汇的重要内容。地名反映了民族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也反映出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等。在这部分将具体谈谈地名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地名与商业交易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北京就有许多地名与商业交易活动有关的地名,如:菜市口、花市大街、米市口、灯市口等地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以前的北京,菜市口主要从事蔬菜交易;花市大街主要是花卉的交易地点;米市口是粮食的交易地点;灯市口则是灯具的交易地点。

其次,地名还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下,百姓安土重迁,同族同姓的人往往住在一个村落或一个地区。久而久之,这个地区就以姓氏作为该地区的名称。例如,张姓聚居的地方就叫张家屯、张家口等;李姓聚居的地方就叫李家庄,李家屯等等。

四、姓名与文化

姓名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远在氏族时代姓氏就受到人们的崇敬,指望从中获得保障子孙繁衍,生产发展的神秘力量。从人们的姓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崇尚什么,喜好什么,也从中放映出民族文化的一些特点。

汉族人的姓名还蕴含着人们光宗耀祖的美好愿望。如“显祖”、“光宗”、“光祖”等等。这些名字都包含着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以后能够有出息,能够光宗耀祖。其实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每对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这种心态往往也体现在子女的姓名中,似乎可以时刻提醒他们,他们身上背负着光宗耀祖、飞黄腾达的重任。

其次,汉族人名还体现出重视儒家道德的命名取向上。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一直是统治者遵从的主流思想,直至今天,儒家思想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里我要加以说明的是词汇与文化的关系的范围需要加以限定,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只在本国范围内适用,这种关系拿到其他国家可能就不再适用了。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但是,在一些西方国家,“龙”却是凶猛的不祥之物。所以,在分析词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词汇史源远流长,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从词汇系统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文化的影子,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词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也渗透在词汇系统中,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参考文献:

[1]《汉语词汇教学》

[2]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4.

[3]高名凯.普通语言学.东方书店,1955.

[3]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4]胡裕树. 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