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贡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思想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1

【关键词】 门控心肌断层显像;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活力;心功能;评价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5.087

对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做出准确评价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常以左心室功能评价为准。目前左心室功能评价方法种类比较多, 且各自有其特点, 近年来随着放射性影像技术的发展, 门控心肌灌注成像在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方面的应用逐渐普遍, 与其他方法相比, 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本研究在30例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行门控心肌断层显像, 评价心肌活力与心功能, 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2014年10月~2015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急性心梗患者, 共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最小38岁, 最大79岁, 平均年龄49.2岁。

1. 2 检查方法 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前直接行门控心肌断层显像检查, 术后2个月复查者, 则需检查前24 h停用潘生丁、β受体阻滞剂及氨茶碱类药物, 12~24 h停用硝酸盐类制剂。患者经静脉注射99Tcm-MIBI 925 MBq后行门控静息心肌断层显像[1]。采用GMPI专用程序进行图像采集, 低能高分辨率准直器, 矩阵64×64, 双探头旋转180°(右前斜位45°~左后斜位45°), 每旋转6°为1个照相, 得到30个, 每个采集30 s。以心电图的R波触发门电路, 每个心动周期分为16帧图像, 共480帧图像。图像分析采用半定量, 将左心室心肌分为17个节段, 分别由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支配, 并按放射性分布进行半定量分析, 0分为分布正常, 1分为稀疏, 2分为明显稀疏, 3分为放射性缺损, 同时进行室壁增厚率(WT)评价:使用SPECT系统随机的QGS软件进行门控数据处理, 获得舒张末期(ED)和收缩末期(ES)图像, 比较ED和ES图像, 得出EDV、ESV、SV、LVEF指标。若各节段的ES图像较ED图像有明显改善和增强, 可认为WT正常;若ES较图像无明显改善和增强, 则认为WT异常。放射性缺损且WT异常的节段为坏死节段, 将坏死节段数超过梗死相关血管支配节段数50%者认为心肌灌注不良。

1. 3 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经确诊后行急诊PCI治疗, 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行门控心肌断层显像, 定量分析心肌缺血的程度和范围, 并计算和比较治疗前后左心室EDV、ESV、SV、LVEF等心功能指标, 评估患者的预后和转归。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 1 PCI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PCI治疗后EDV、ESV、SV显著低于术前, 而LVEF显著高于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心肌节段灌注改善情况 30例患者PCI治疗前99Tcm-MTBI显像共510个的心肌节段, 其中有306个心肌灌注异常节段, 其中放射性减低节段110个, 放射性严重减低节段101个, 放射性缺损节段95个;PCI介入后共检出235个(46.08%)灌注异常节段, 其中放射性减低节段96个, 放射性严重减低节段88个, 放射性缺损节段51个, PCI介入后, 完全性再填充有个71节段, 部分再填充有44个节段, 总体改善节段占总异常节段的37.58%。

3 讨论

心肌梗死(AMI)患者行PCI后, 在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腔达到再通, 心机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3级, 且残余狭窄≤20%是PCI手术成功的金标准, 是决定临床愈后最有价值的预测因子[2]。近年来的研究显示, 部分TIMI 3级血流者中, 冠状内梗死相关动脉(IRA)内大量的血栓和粥样斑块引起远端微血管栓塞, 导致慢血流或无再流现象, 使开通的IRA所属供血心肌几乎无有效的心肌血流再灌注, 从而对手术后的心功能及预后产生不利的影响。

心肌灌注显像是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血运重建术后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报道不多, 尤其是PCI术后患者。本研究通过门控心肌显像对AMI急诊PCI治疗前后疗效进行评估。PCI治疗后EDV、ESV、SV和显著低于术前(P

临床中对左心室功能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导管法左心室造影、超声心动图、门控心肌灌注成像等, GMPI除了可以观察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外, 同时可以把左心室的射血分数显示出来, 不太受形态的影响, 这一点优于超声心动图和导管法左心室造影。GMPI是一种无创伤性心脏检查, 较常规心肌断层显像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与社会经济效益, 对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为无创而准确评价左心室功能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 李晓鹃, 孙英贤, 等.腺苷负荷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中国循环杂志, 2011, 26(3):537-540.

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和谐理念;人本主义

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意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无论企业管理方式如何复杂和多样化,人都作为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整理支柱。这就要求人们在现代管理中注重于人的智力、体力和潜力的开发,激发员工的潜能,在管理中实现人本化。

任何科学有效地管理离不开深厚的民族文化思想。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许多相融之处。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以及“以民为本、以德治国”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当今的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所以我们从人力管理的角度去研究儒家思想,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简单来说,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运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儒家整体和谐理念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

儒家思想的思维方式主要特点是整体思维,这种整体思维的特点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就是一种整体管理,也就是系统化管理;而西方思想的思维方式特点是分解,无统揽照顾整个局面。从这方面来看,儒家文化的整体思维有利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管理。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从系统整体理念出发,一向讲究于“和”。如创始人孔子就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都反映了对人际关系和睦的强调。由此可见儒家思想重视人际关系协调和群体和谐,注重个人对集体的贡献。而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就非常注重于团队合作,只有合作才是一切企业和组织成长之本。一个企业发展和在市场竞争的成功有赖于所属员工的团结合作,而相互冲突和斗争能毫不含糊地毁掉一个企业。如知名公司青岛海尔集团就凭着职工的团结协作,终于能发展为全国的知名企业。

儒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中庸理念,其中庸的观点是“过犹不及”,也就是主张执中来求和,矛盾的双方实现和谐与统一。儒家思想把中庸的观念看作是人们不容易达到但又不可缺、至善至美的道德理念。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中庸思想具体表现在对员工的选拨、管理以及激励等方面。领导在对员工的管理中,要适度中庸的观念,否则就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下降以及激起员工的抵触对抗情绪;在对人才使用上,对人才的埋没、小材大用或者大材小用都会造成人才资源上的耗费。

在这方面,美国著名的“彼得原理”与中庸之道就有相似之处。人力管理工作关键就是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但在这过程中,过多或过少都会压抑员工积极性的发挥。所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讲究制度管理与人力管理的相结合,制度是硬,人力是软,只有刚柔并济才能做到最佳管理,这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

二、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

儒家思想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力资源这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例如儒家思想的“人和”作为一种要求企业员工遵守的伦理规范,能倡导企业建立和谐的内外部环境,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员工们和谐的团队精神。如果“人和”思想运用在企业外部环境,则表现在企业关注和气生财与公平的良性竞争、企业与政府和公众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

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与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管理思想有相似之处。如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倡“爱民”、“惠民”、“裕民”,在领导对人的管理上,则主张“仁”“爱”理念。用在现代企业的人事管理上,则是领导要以礼待员工、并且员工之间以礼相待,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互相信用与尊重,这些都有利于企业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的人本思想用在企业管理上,也就是领导上级对下属员工谦和宽厚,下属对领导忠于职守,这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如能把员工看作是“社会人”,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和发展员工的潜能,将企业的实现目标与员工的理想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企业与员工感情交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员工的忠诚度。

三、儒家的道德观念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

儒家思想的一些道德观念,如“仁者爱人”,用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突出强调员工的仁爱之心,用规章奖惩制度号召员工团结友爱,使企业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仁”的具体做法是忠恕之道,作为人力资源的领导者,就要以身作则来带动公司的其他员工;在对待别人上,就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团结公司的人员,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点是儒家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导向力的最好说明。

儒家的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观也有利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如孔子对义与利关系的看法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在义与利的抉择上调整好心态,在公私利益冲突时牺牲小我、完成大我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3

【关键词】儒家;君子;圣贤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任何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核心,教育目标的确立、培养与实现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始终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儒家希望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圣贤”和“君子”,这种教育目标不仅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大的价值与影响。

一、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君子”、“圣贤”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前就确立的希望达到并争取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实施教育活动后应该达到的状态标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认为“君子”“圣贤”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状态。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君子要有道德。道德标准是成为君子的最主要的条件,孔子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用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小人则是用土地钱财来衡量,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君子应该舍利取义。

(二)君子要注重修养。要成为君子,必须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养成一种道德自觉。儒家的社会政治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修身,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孔子曾对子路说,要想成为君子,就要做到“修己以敬”,就是要修养自己,以认真对待一切。孔子还认为一个人有了这种修养,并且把这种修养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可以利国安民,就算是君子。

(三)君子要做到不说空话,而干实事。孔子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要不轻易说话而行动上却要敏捷。“君子”的品质,不仅是思想层面的,更是行为层面的。君子要做到知行统一,不仅要有道德、重修养,还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思想必须转化为行为才能真正起作用。孔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把要说的话做到了,然后才跟着行动把话说出来。

(四)君子要知识渊博。“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就是指君子广泛地学习知识,用礼节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呀!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博览群书,成为样样都懂的通才。孔子提倡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内容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当代价值

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统治,它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儒家“君子”“圣贤”的教育目标,在当时的条件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利于我国国家建设。首先,儒家的“德育”思想有利于我国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我国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公民的价值取向也从一元走向多元。近几年,我国公民素质不断提升的进程中,“道德滑坡”现象也不断出现,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道德观教育。其次,儒家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知行统一的思想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国梦的实现既包括国家层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包括实现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对国家而言,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广大政工干部带领人民群众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目标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对每个人而言,要想实现个人的理想、目标,也必须做到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二)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促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儒家“君子”观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和任务的确立与实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德治、博学等对我国目前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的实现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的培养要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多方面的素质。

(三)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利于我国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儒家注重修养的培养方式有利于我国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格培养上特别重视“内省”“修身”,强调内省在道德实践中的重要性。并且儒家倡导的“诚意”、“正心”正是强调把主体的道德认知转化成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儒家强调的内省、慎独正是当代社会我国公民所缺少的,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需要我们有道德认知、知道善恶美丑的标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这种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没有外在的法律以及规章制度的制约下,仍然能够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君子”“圣贤”的理想道德人格,这种教育目标的培养也对我国当今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建设都需要从中汲取养分,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君子、圣贤的目标,需要我们批判的继承,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向东,孙征.孔子“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

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4

一、儒家管理哲学新诠释

从1840年起,我国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转变,传统文化不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冲击,儒家思想也开始悄然发展,紧随时展的新儒家思想破茧而出。康有为择取西方文化中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将其与儒家思想相融合,推动了;梁漱溟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为纠正西方文化的不利之处,对儒家道德伦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是“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转变,虽各自解读不尽相同,但儒家思想的本质却未曾改变。康有为提出的“今文经学”是在董仲舒公羊春秋学基础之上引申发展而来,梁漱溟的“新儒学”同样未脱离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儒学理论。当前,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且日趋“现代化”,儒家思想若要辅以解决现代问题,如仍固守陈旧的理论学说,则实难成事。

管理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就是高效。时代的转变,主要以国家统治管理机构、模式的变化为特征。现代化是国家富强的保证,是军队兵力壮大的基础,所以现代化之于国家的涵义便是经济、政治、军事三方面均实现现代化,这些都是基于管理而言的,因此,有效、高效的管理是现代化实现的前提条件。管理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历史十分悠久,包涵的内容也很宽泛,从对每个人的生活起居,到企事业、各类组织机构的活动,乃至一个国家的统治、运作,管理活动无处不在。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且幅员辽阔,如何将我国的人、财、物三种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合理分配,就切实体现了管理的艺术所在。

儒家思想自成体系,其中包含了很多理论思想的分支,管理学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王鼎曾在《近思录集注序》中写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治,集于孔子。孔子之道,著于孟子。”从中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雏形产生于周代以前,最初由文物典章制度演变而来,儒家思想做为封建主义的卫道思想,一直受统治阶级推崇,且蕴藏着诸多治国爱民的正面理论。这种对管理哲学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的理论,应被重新诠释,以符合当前社会形势,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二、“仁礼义”与新人本管理思想

(一)“仁”与“以人为本”

1.儒家“仁”的思想解读。在儒家思想中,“仁”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仁”是德的总括,包含了所有与德相关的内容;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仁”是人与人交流时的道德准绳,是情感上的规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的情感与道德基础。封建王朝在我国存在了三千年之久,期间涌现出诸多不同学派的管理理论,但在各类学派中,儒家思想长期处于难以撼动的主流地位。

在儒家思想产生之初,“仁政爱民”便成为其管理学说的主要内容。孔子构想的社会,是一个崇尚礼教、尊卑有序、和睦融洽的社会。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仁”处于最为核心的位置,是人应具备的根本品质,“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等阐明了孔子对于人生修养的看法,是构成人这个具象物体所应具备的内在本质,是人的道德原则和思想意识,究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与此同时,孔子还推崇“以德治国”,“德政”是仁君的评价标准之一,只有推行“德政”,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管理着眼于大处便是治理国家,着眼于细微之处便是管理人,治好人方能治世。

孟子是“人本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在对人的价值和尊重进行肯定的同时,强调人在政治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他提倡人们通过对心志、筋骨、身体发肤的磨炼,使其铭记遵守社会规范,并通过自身勤恳的劳作,冲破万难,使个人价值得以体现。孟子还提出民贵君轻的理论,爱民思想尽显。同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说法对人们行事、做人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2.“仁”与“以人为本”管理的关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墨菲认为,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人,因此管理者的一切管理活动应始终围绕管理人来进行。儒家以“仁”为核心,处处都将“人”作为研究对象,认为“惟人万物之灵”,与新人本管理提倡的企业要尊重人、激发人的创造性是统一的,这与儒家“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以人为本”就是要崇尚“为政在人”。譬如说,索尼董事长盛田昭夫为“发牢骚”的员工排忧解难,中石油提倡员工主人翁的意识,宏董事长施振荣推崇与员工利润共享等,这些案例都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新人本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二)“礼”与学习型团队

1.“礼”的心理契约解读。“礼”是对社会规范的概况,其实质就是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社会能够健康、有序发展,这即是“礼”在新人本管理中的应用。儒家思想中的“礼”能够避免员工矛盾的产生,如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岗位说明书中,将待遇、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进行详细阐述,则在产生劳资纠纷时,企业和员工便有章可依,矛盾便迎刃而解。如果员工的工作行为都以“礼”为准则,则新人本管理模式就能够顺利开展。就企业而言,“礼”应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使员工从心理上对企业制度进行认可,使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2.“礼”在“人本管理”中的实证研究。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讲究“人和”,在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中,人是管理的核心所在,而提及人便离不开人际关系。在企业当中,每个员工都将企业发展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则企业便会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儒家“人和”思想并不是指一味听从,而是在和谐的氛围下各抒己见。对于企业的成败来说,团队精神不可或缺,团队精神能够使企业聚成一股力量,全力发展。以海尔公司为例,优秀的团队对海尔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团队精神的形成得益于海尔的新人本管理理念。在新人本管理模式下,员工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员工为企业尽心尽力,企业发展自然既快且稳。

(三)“义”与新人本管理哲学

1.儒家“义”的思想解读。“义”是我国伦理思想史中的一面旗帜,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春秋时期的《左传》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便可说明古人对“义”的重视程度。从广义的层面上来看,“义”是道德义理,是伦理正义;从狭义的层面上来看,“义”是人们心中的一杆秤,是能够衡量世事对否、判断人们善恶、评价人们行为的一杆秤。

孔子在《论语》中明确提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强调人应该好善而恶恶,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指的是君子想到的是社会道义,而小人却只知道关心个人的利益得失,孔子认为“义”代表“公”,既代表社会群体的利益,又代表人的道德情操,而“利”往往代表是“私”,是个人利益,代表个体的欲望要求。个人的利益应当服从群体的利益,个人的欲望要求应服从于社会道义,这是他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也表明了他在义利之辨上的道义特色。

孟子对于“利”和“义”的取舍也有明确的阐述,在《孟子・告子下》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在孟子看来,为人处世应该遵行义务在权利之上,当个人的得失与整体的利益相冲突时,应懂得取舍,以整体利益为重。同时这也揭示了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以实体的形式活着,而更需要展现生命的道德意义,只有将道德做为己任,为社会贡献己力,才能使生命之树常青,生命之花常开。孟子对于个人处世提倡先义后利,对于国家行为认为:“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认为治理国家时,也应该对人民施行仁政,而不是一味的盘剥,给予人民一定的私产利益,使其能够安居乐业,这也是先义后利的一种体现。后世很多思想家也与孟子有同样的观点,比如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先义后利”“以义制利”。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如果重义而轻利,便是君子所为,而重利轻义则为小人作风,抑或无恶不作的劫匪。

2.新人本管理对“义”的解读。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反映了孔子对于获取财富的观点。孔子认为追求财富是正常行为,但是需当以正常的手段来获得,采用不道德的手段获得财富是不可取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君子心中存公利,而小人仅在意一己私利。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管理者在追求财富的时候应做君子所为,将社会责任、道德观念放在首要地位,义字当先,将社会和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先人而后己。

3.“义”是新人本管理哲学的拓展。儒家的思想历经千年而不消,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现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应借鉴儒家利益观思想,将其融入企业管理中。盈利是企业生存之根本,但企业在逐利时,也应做到生财有道。陈光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家,在“5・12汶川大地震”后,陈光标身先士卒,带着救援队伍赶赴受灾现场,向灾民无偿提供了过亿元的财物。灾难无情人有情,陈光标为所有的企业家作出了表率,他时刻铭记着自身担负的企业家责任,尽力为社会分担责任,福利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儒家“仁礼义”思想中主张“义”为上,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制度,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但要满足员工对利的需求,还要加强对员工道德品质的教育。

三、新人本管理模式的深层次思考

儒家思想在我国已经盛行几千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人本管理是对儒家思想的承袭,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应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西方的优秀管理方法相融合,构建符合我国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人本管理顾名思义,在管理中以人为中心,体现人的价值,凸显人的重要性,在规范中进行管理、操作。人本管理作为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究其本质就是要尊重人、重视人和发展人。世上所有科技、财富、生产力都集结了人的管理和劳动,人是古代文明的创造者,是现代文明的践行者。因此,在管理中,应爱护人、关心人、理解人,将“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管理的信条,使以人为本随处可见,这是现代人本管理的内在要求。人本管理业已成为人类管理发展的标志性理念。

“仁礼义”是儒家思想的重点所在,而现代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与儒家思想的先义后利高度契合。在现代企业中,经济目标和社会责任应一同实现。在企业管理中,应努力塑造具有“社会人”和“文化人”双重属性的员工,员工不仅应具备个人情感,还应在工作中进行自我管理,具有对社会的责任心和对工作的自觉性。此外,还应将“仁”用于管理中,用“仁”来引导员工追求真善美,使其爱己爱人,热爱工作岗位,将自己的前途与企业相联,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体现社会价值。

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5

关键词:儒家思想;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企业能否顺利、持续的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其中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还能提高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结合当前自身的实际情况,还需要适当地借鉴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思想,从中吸取教训。其中儒家传统思想对当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企业需要积极以儒家的科学思想为导向,进行文化的相关建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身文化建设向着更快更好地方向发展。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儒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并且对我国当代企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思想也会有不太合理的一面,这些缺乏合理性的思想则会对现代企业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学习借鉴传统儒家思想时,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盲目学习,否则会给企业文化的建设带来严重的恶果。

一、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分别是精神层、物质层以及制度层,每一层次包含的内容不同,从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构成企业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具体包括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以及辐射功能等。所以基于企业文化的这些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会发挥多方面的作用,以下对企业文化对企业所产生的各方面重要意义的具体分析。

1.有利于帮助企业增强竞争力。当今社会,企业品牌的建设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则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品牌建设。因为正确合理的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宗旨等,所以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名片,同时也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促使企业在市场占用一席之地的重要法宝。企业文化的充分建设不但代表着企业的财富与智慧,而且还可以通过企业自身文化来吸引社会优秀人才的加入。此外,企业文化还能够促进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企业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所以在当前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可以说充分完成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就等于为自身企业的有力的竞争增加了砝码。

2.有利于使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得到增强企业文化是推进企业顺利发展的主要动力,它可以促使企业员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能够帮助企业在相关决策上尽快达成共识。此外,企业的优秀文化还可以培养企业上下员工的职业道德,能够引导各工作人员在企业深化改革、调整利益关系时,正确处理自身与企业的关系,从而保证企业全体上下关系的和谐、稳定,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除此之外,企业通过自身文化的建设来实现对员工思想道德情操的界定,使员工的工作行为不断得到规范,还能够培养与增强他们的敬业精神,激励他们为企业的未来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最大力量。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内部向心力与凝聚力。

3.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管理经营理论与管理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企业对原有企业理论的总结与创新。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倾斜与保护来促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一定要正视目前的严峻挑战。因为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进步的内部动力与必备要素,而企业的成功往往与自身优秀文化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企业必须要准备好企业文化这一把利器,借助企业文化这一重要工具来推进企业经济利益的实现,以及企业自身未来的健康发展。

4.有利于促进企业育才型领导的形成与培养企业领导类型分为好几种,其中包括权威型的、师傅型的以及育才型的。前两种的领导类型具有高度集中的指挥权与领导权,责任与权力集中于一身。过于集中性的领导类型往往凭借自身来进行相关决策的制定,而不考虑下级员工的创造性与其他意见,只是一味的要求他们必须按时完成任务,几乎从不关心下属,或者很少顾及到下属的感受与想法。而育才型的领导与前两种恰恰相反,这一领导类型比较倾向于进行分权管理,自己与员工共同承担责任与风险,并且对下属也时常有很多体贴与关心。因此,育才型的领导类型能实现对员工的充分尊重以及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现代社会中育才型的领导会比较受欢迎,因为这一领导类型更能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顺利发展。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帮助企业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在同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一般认为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应该以人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人在企业所有资源要素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关心与尊重企业员工,有利于充分体现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并保证企业全心全意为内部员工服务的良好宗旨。总之,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对员工的重视,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只有真正做到人本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他们为企业未来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终通过企业内部的团结一致来共同推动企业的进步,铸造企业美好的未来。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几乎是每个企业的必备工作内容之一,虽然企业文化的建立有着多方面的作用,但是由于现代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仍存在很多不足,所以企业文化还是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以下是社会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诚信缺失

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往往缺少诚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企业经常对内部员工以及鼓励仅仅重于承诺而忽视落实。企业对员工不诚信,主要表现在企业很少兑现自己的承诺,言行不一,关于某些问题不能真诚地向员工解释,而是一味地隐瞒,这就不利于培养员工对自身企业的信任感。关于顾客,企业缺乏诚信主要体现在向顾客进行大肆的广告宣传与保证,但是却不能真正保证产品的质量,甚至很多时候产品质量或服务出现问题,并引起顾客的强烈不满。这些行为很难使顾客信任以及喜欢企业的产品,更不能培养顾客的忠诚度。企业文化建设中忠诚度的缺失,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据企业联合会,我国企业由于缺少诚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近6000亿元。因此,企业诚信的缺失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需要引起顾企业的充分重视。

2.企业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人是企业一些工作的重心,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但是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往往并不能做到以人为本,这就很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很难促进他们最高价值的发挥。企业不能落实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员工待遇方面缺乏公平。我国企业的决策一般会集中在企业领导与管理层身上,而且普通员工与企业管理者间的待遇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此外,在很多私营企业中还存在不尊重企业员工权利的问题,这就导致企业员工对企业产生一种厌恶甚至仇恨的情绪,员工会与企业相关决策对立,不支持也不遵守企业的相关规定。以上这一问题则造成企业员工严重缺乏工作动力、有些员工甚至会选择辞职,这就使企业发展缺少向前发展的动力,最终阻碍企业的顺利发展。其次,很难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包含对制度层文化的建设,这就涉及到了企业员工参与机制以及创新机制、晋升机制的建立。但是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中经常缺乏对以上这些机制的正确建立,这就很难实现工作人员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此外,企业要想发展则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工作人员。但是很多企业面对不够优秀的员工只是在抱怨,而从不给他们提供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员工学习、提高的机会不够,则直接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提高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此外,员工的自我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会造成人才的流失。最后,企业管理者对待员工方面有待改善。目前企业很多管理者过多地将重点放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但是常常对员工缺乏关心、尊重以及信任。他们只是关心这些员工为企业带来多少创利,但是很少用心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以及生活困境。要想成为有人格魅力的领导必须要以关心员工为前提,通过与员工真诚地沟通交流,用心去关心体贴他们才能真正得到员工对自己以及企业的认可,才能为企业不断努力。

3.违背持续发展的理念

随着我国前几年粗放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污染,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缺少经济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环境生态的不断破坏,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保护环境,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但仍有很多企业为了谋取私利肆无忌惮地去破坏环境,这体现了企业文化建设中持续发展观念的缺失。这一问题导致企业不择手段的谋取私利,最终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三、传统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意义

经过上文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却存在多种问题,因此,加强传统儒家思想的运用,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点是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第二则是可以让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其他方面得到完善。总之企业借鉴、学习传统儒家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将对传统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意义进行简要探讨。

1.可以帮助企业树立以及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重民”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同时也一直是我国进行国家管理与治理的重要思想。此外,“仁者爱人”也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一个主要思想,它的意思近似于“重民”,因为两者都是以人为本的意思。以人为本思想是指无论是国家统治者还是企业领导都必须做到以人为中心与出发点,人是一切工作的重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国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进行国家治理,如此才能得到人们对自己的爱戴,才能营造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样一个企业想要持续不断的发展,并在其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前面已经提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缺乏以人为本理念的建立与落实,这严重阻碍了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只有保证企业内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才能做好企业的相关经营管理活动。因此,当代企业要继承学习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民”思想,并通过各项措施使这一管理思想得到真正落实。例如通过建立合理的工薪制度、晋升制度,为员工增加培训机会,增进与员工的沟通,尊重与关心员工等措施来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落实,最终给企业自身的进步创造无限的发展动力。

2.帮助企业树立及落实诚信理念

诚信的缺失是当前社会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这造成企业员工的流失,很难吸引更多的顾客,也不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诚信的缺失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必须要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企业只有认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正确看待诚信的重要性,并积极地改进自己,才能通过诚信来使员工服从,使顾客信任,从而实现企业的顺利发展。传统儒家思想中就很重视诚信,认为诚信是成为一个高品质、高修养人的必备条件,同时诚信也体现了我国的传统道德。儒家思想还把诚信看作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立国的根本并不是粮食的充足、武装的丰富,而是人们对统治阶级的信任。同样,儒家认为对于个人来说,信誉可以看作是人的第二个生命,如果缺乏个人信誉,那么这个人就很难在社会立足,可见儒家思想将诚信看的多么重要。所以作为企业来说也需要特别重视诚信,在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遵守诚信原则,从而给自身的发展提供保证。例如企业在面对顾客时要做到童叟无欺,在面对员工时要信守承诺,在面对合作伙伴时要按照合同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3.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生态化发展

在生态被严重破坏,环境被污染的当今社会,企业要想取得社会的认可必须要摒弃之前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而是要树立生态发展观念。儒家思想中也很重视对生态的保护,例如儒家一直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思是指人与天地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此外,儒家把人看作是“万物之灵”,认为人类不可以违背生态平衡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社会企业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来进行生产,从而保证自身的盈利。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或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来指导自身企业的生产经营,这样有利于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企业仁义精神的培养

儒家传统思想中比较倡导“仁者爱人”,这一思想认为人只有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才可以称为是一个合格的人,所以儒家思想中把“仁”看成是体现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一个企业,假如想要真正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必须要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的利益。此外,当今社会很多企业都在面对“利”与“义”的取舍问题,而传统儒家思想中向来推崇“以义取利”,所以企业在借鉴儒家这一思想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具有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意识,决不能通过恶性竞争来对其他企业造成不利。其次,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话需要顾及社会整体的利益。企业仁义精神的形成能够帮助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竞争的工作环境,还有利于行业有序竞争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黎敏.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2]薛丽.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08).

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6

关键词:中国法律;儒家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9日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法制文明古国,中华法系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法律继承发展,代代相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自成体系,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可谓独树一帜,而这一过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中的基本法律思想与传统法律逐渐渗透融合,肇始于两汉,发展于魏晋,形成于隋唐。因而,法律儒家化成为中国传统法律形成发展中最重要的特点。

一、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历程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政的、诉讼的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运动由董仲舒等人发起,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开始阶段(两汉时期)。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道路。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引礼入法”便成为了法律儒家化的萌芽。所谓“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用“礼法”二字来描述儒家传统思想与中国传统法律彼此之间的关系可谓是点睛之语。礼与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构成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并形成了特有的中华法律文化。

2、深入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魏晋时期开始,儒家学说与法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起来,儒家经典逐步取得了与法律并驾齐驱的重要地位,其突出标志就是礼、律并重。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引经注律的。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向纵深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到曹魏后期,人们已常把刑与礼相提并论,《三国志·魏志·刘庚传》载:刘庚“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于世”。由此可见,此时,礼刑已被人并提。

3、完成阶段(隋唐时期)。经过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全盛时期。唐律无论结构、内容均已蔚为大观。礼与法的结合也臻于成熟和定型,可以说一整套体现封建宗法等级思想与制度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了。唐律是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典范。“引礼入法”开始于战国末期,形成于秦汉之际,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最后完成阶段。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中,《唐律》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从而也形成了儒法合流的法律体系。另外,从两汉至隋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是逐步深入到最后完成的过程。

二、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历史根源

中国法律儒家化之所以由两汉发起,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至隋唐最终定型,之所以要经历这样一个漫长曲折的演变过程,其原因在于中国法律儒家化实为历代统治阶级对于一个庞大封建帝国运作方式的具体、深远、长久的试验和探索的过程。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各学派对于如何治国、采取什么样的思想治国有过很大的争论。儒家思想基本上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礼治”和“明德慎罚”思想。墨家的思想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他们还要求“赏当贤、罚当报,不杀无辜,不失有罪”。道家的《老子》坚持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庄子》则更宣扬了一种法律虚无主义。这诸子百家唯有坚持以法为本,奉法令为岩性准则、严明赏罚的法家以“法、势、术”结合,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统一、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帝国。但遗憾的是,法家的严刑峻法难以长久地、合理地维持帝国的正常运转。有了长期的历史实践,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先秦之子百家的学说,我们很难找出可以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每一种学说都难以始终维持封建帝国的长治久安。而中国法律的儒家化难以单独依靠先秦的儒家思想。如史家所言,汉武帝乃至中国历代许多君主所实行的策略可称为“外儒内法”。所谓中国法律儒家化本质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加之法家、道家、阴阳家的部分观点,并从理论上将君权神化的思想固化,从具体操作上将儒家思想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达成二者的统一,从思想根源上将“宇宙观与现实政治混为一谈”。而这一庞大而深远的实践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演变和政治发展中不断进化、发展、完善、最终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适应的有力工具。

三、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法律的特征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法律与西方宗教影响下的法律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礼法思想融合。儒家的礼法思想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便是融礼于法、融法于礼,因此,很多时候法律和礼是很难区分或者说相互融合的,但是法律于礼在本质上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起码来说法律应该普遍是强制性的、成文的、规范的,而礼则应该是任意性的、不成文的,也不具有严格的规范性。但是,儒家的礼法思想将二者进行融合,也就导致法律在形式上很难不受礼的不成文、不完全规范性的影响。

2、突出重刑轻民。如前所述,礼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不管是上到皇帝、大臣、百官,还是下到普通的民众,都严格遵守着封建的礼教关系,因此,在中国古代,违反礼的行为为法律所严格禁止,导致很多本应属于民法、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最后也落入刑法的管制范围内,因此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尚书·康诰》)的说法,最终形成重刑轻民的特点。

3、礼法界限模糊。儒家将法引入政治学说中,并未将法与礼完全并列或对立,更未将法律规范置于道德规范之前,而是以法作为礼的补充,建立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事实上,那个时代的人恐怕都很难分清哪是道德礼教,哪是法律规范,更多的时候,违反道德礼教的行为便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同时法律规定的违反法律的行为也都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礼教的行为。法律与道德礼教的界限非常模糊。

四、中国法律儒家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法律儒家化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完成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也逐步深入,这种影响是全面的,主要表现为礼法合流、德礼并用、德主刑辅等法律思想的确定,儒家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法律观点的形成,以及儒家思想在法律儒家化过程中对司法实践领域的影响等等,不一而足。

1、封建特权思想的影响。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就要求我们执法必须严肃、公正和无私,不管是谁违反了宪法和法律,都应同样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法律之上的特权。但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一些和宪法规定相悖的现象:违法行为、犯罪事实相同,由于违法者身份的不同,在惩治上就大不相同。

2、“无讼”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所以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就不免渗入到传统法律思想之中,其中“无讼”思想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例子。一方面“无讼”思想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着某些相通之处,另外,儒家倡导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社会纠纷,也有其合理之处。可是从另外一方面讲,它也否定了通过制度化、法律化的司法诉讼程序来解决各种社会纠纷的必要性。从司法制度上讲,诉讼是依法治国基本方针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但儒家的无讼思想将许多纠纷排除在司法管辖的范围之外,这就为人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会使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得不到法律的有效制约。

3、“仁政”思想的影响。自从传统法律儒家化之后,“仁政”思想也随之走进了历史舞台。“仁政”思想里就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今天拿来借鉴的地方。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仁政”思想,指出当政者必须以仁爱之心待民。他说:“仁者,莫大于爱民”。儒家思想中关于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实现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而其中“孝梯”、“仁义”等道德标准仍应为现代人所遵循,无论历史发展到什么时代,孝敬长辈、尊重他人、重承诺、守信义等美德都将是衡量一个人人格完善与否的标准。

4、“人治”理念的影响。儒家化的法律形成了“人冶”的理念。儒家主张“为政在人”,这就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所实行的是君主一人之治,以一人代替上天治理国家。然而,人治往往具有很多弊端,最终也是人亡政熄。中国儒家化法律所确立的人治观念对当今推行依法治国仍然还有很大的破坏力。另外,儒家化的法律维护形成了中国的伦理道德社会秩序。中国的伦理道德在儒家的提倡中逐渐形成,并经过政治上升到法律予以贯彻实施,法律推动和促进了伦理道德的形成,并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为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法律的形成,为后世法律的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法系。同时,对我们今天推进法治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五、结语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既是全方位的又是深层次的,体现在法律方面,便是传统法律儒家化的过程,自从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引礼入法”便成为了法律儒家化的萌芽,历经了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和完善,到隋唐时期《唐律疏议》的颁布,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儒家思想遂成为了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将中国法律史推向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阶段。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均沿袭不变,并对后世封建传统法制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这些影响的影子。

从上面一系列的分析中可见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历史选择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历史选择的过程不是随便完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充满着历史必然性的选择。我们应该从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这一历史选择过程中看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并利用这一规律去指导我们探索历史上的其他各种问题,从而更好地从历史中获得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教训。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凯.论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进程[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