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表演艺术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视表演艺术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视表演艺术课程

影视表演艺术课程范文1

【关键词】声乐艺术 舞台表演 能力拓展训练

当前,高校声乐教育者十分重视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如武汉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均开设有舞台表演艺术课。但学生受性格、心理因素、歌唱技能、实践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常在舞台上无法完全释放自己,存在怯场、形体动作僵硬、情感表达粗糙、缺乏感染力和舞台表现力等问题。因此,除歌唱技能提高外,培养学生全面的表演素质也显得尤为重要。唱得好,要演,唱不好,更要演,而且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二者相辅相成,这突出了表演在声乐演唱过程中的重要性。对声乐表演者基本舞台素养的培养,被视为是通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环节。而解放天性一直作为国内表演艺术的基础内容,在高校表演艺术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视为开启表演之门的奠基石。

所谓“解放天性”,即通过训练解放表演者感觉的、肢体的、灵魂深处的真实自我,使表演松弛,达到模糊表演痕迹的效果。该词源起1984年中央戏剧学院教师表演班,因英国皇家剧团肯尼思·李教授讲学带来的新方法而得名。

一、在我国,高校影视表演专业均开设有该课程。常见训练方法有:

(一)形体训练。包括训练学生的形体表现力(如动植物模仿练习)、反应力练习(如听口令变换造型练习)、紧张与放松练习(眼、面部肌肉练习、身体局部受伤练习、木偶练习)、控制力(如慢动作练习)、表现力练习(如模拟动植物练习)。

(二)语言表达力训练。如绕口令、故事接龙、模拟主持。

(三)观察力与注意力训练。观察对手找变化、寻物等。

(四)记忆力与感受力训练。如品尝食物、负重行走练习。

(五)信念感与真实感训练。如“我最棒”、扑蝴蝶练习。

(六)想象力与表现力训练等。如职业、年龄、环境等练习。

上述训练的目的在于使表演者在实践中真正达到解放自我、展现自我、驾驭自我、驾驭作品,乃至驾驭舞台和观众的境地,而这也正是声乐艺术学习者和工作者同样须具备的素质。目前,笔者所熟知的几所高校在声乐舞台表演课中,以具体的声乐作品为例,从身、眼、手、法、步五个方面来训练学生的表现力,而作为开启表演之门和表演课程中最基本内容的“解放天性”训练并未得到重视。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学生仅通过一学期的表演课的学习,仍然不能够完全消除怯场心理,在歌唱时无法做到真情实感自然流露,肢体动作不协调,表现人物时不够形象生动等。因此,高校声乐表演艺术课应拓展教学思路,从解放天性训练入手,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二、解放天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表演心理素质

影响歌唱者成功演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歌唱技能不成熟、歌唱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歌唱者舞台演出经验不足,还有身体方面、生理上的,如演出时身体欠佳、心理上演出时怯场等。其中,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演出失败是较为普遍的。

表演课的首要环节就是要解除所有影响表演者尽情表演的一切禁忌,如怕丑、怯场心理等。有些学生在琴房唱得挺好,一上考场、舞台就无法正常歌唱。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个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员、社会的一分子。从人的本质属性看待自己,可以有助于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避免放大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在几年前,笔者曾亲历过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影视表演专业“解放天性”的课程:课堂上,学生模仿动物叫声、扮演孕妇、模仿受伤的战士等,开始时,学生都很比较害羞,做得不自然,但经过数节课后,学生不嘲笑彼此了,动作也比较形象,甚至还为做得逼真的同学鼓掌。经过反复训练,学生逐渐摆脱了害羞心理,开始敢于大胆表现各种形象,真正达到无我、不拘、不惧的程度。在声乐舞台表演艺术课程中,教师也可以借鉴影视表演专业相关训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卸掉包袱,敢于表现,勇于锻炼自己。

三、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基本舞台表演能力

在学生自然天性得以释放的基础上,通过系列程式化与非程式化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基本能力。

(一)唱、演并重,结合具体作品,从眼神、面部表情、手臂动作、形体姿态、舞台走步等方面训练歌唱的表现力和肢体协调能力。

(1)眼神的训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表达歌者内心情感、表现歌曲内涵,引起观众共鸣的关键。通常训练眼神的动作有“近看、远看、定神、放神”等。通过练习,做到“心中有所想,眼中有所示”,“心通眼,眼通嘴,嘴带脸,脸心合一”。

(2)面部表情的训练。面部表情是以内心情感体验为基础的外在情绪表现,不同的面部表情表达出不同的内心情绪,如喜、怒、哀、乐、愁、羞等。在实际的歌唱舞台表演中,面部表情还要遵循美和适度的原则,不过分夸张、不挤眉弄眼。

(3)手臂动作训练有引、定、开、合等。每一种手势都有其表达的意思。如“引”,手势向上向外,表意境开阔;“定”,手势立而稳,则表意坚决;“开”,手势外展,表情绪热烈;“合”,双手收拢回缩,表沉思内省,等等。

(4)形体姿态,歌唱者在舞台上站立姿势要积极、挺拔,姿态优雅大方,同时,又要能保持上身的自然放松,自如地进行歌唱呼吸。

(5)走步,是指在舞台上的重心转换、上步退步、左右走动等。

总之,眼神、面部表情、手臂动作、形体姿态、舞台走步实际是五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贯穿于表演的整个过程。

(二)以演为主,设计情节,让学生进行表演,以求拓展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以及表演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真实感、临场感,增强表演的感染力和可观赏性。情景表演练习如看花、寻人等,情绪表演练习,如失望、伤心、开心、愁闷等。

结语

着眼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及创造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表演能力,既为实际的舞台演出服务,又能够在舞台演出实践中得以增强与提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专业表演老师排演歌剧或音乐剧,或定期举办艺术实践演出活动,使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表演经验,才能从无我(心中无数)到忘我(自由表现),从最初的“表演”上升到“表现”,再上升到“创造”的层面。

参考文献:

[1]苏建华.戏剧表演中的解放天性研究[J].艺术教育,2011(11).

影视表演艺术课程范文2

一、将美术知识转化为美术学科知识

首先要针对皮影戏进行前期的资料收集、整理。由于皮影戏在我国的派别较多,制作工艺繁复,文化底蕴深厚,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相对薄弱,如果将皮影戏内容直接搬入课堂教学,则会因为知识点过难、技术操作复杂使学生难以掌握,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搜集、整理、提炼出与幼师学生知识水平相符合的教学内容,把皮影戏的相关美术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美术学科知识。笔者对皮影戏的来源和分类进行简单介绍,着重对皮影戏的人物造型、纹饰等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为了贴近幼师学生的专业内容,重点对儿童皮影戏如《老鼠偷油》《鹤与龟》《三个和尚》等案例进行分析。

二、简化制作工序

传统的皮影戏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驴皮、牛皮、羊皮等兽皮,其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须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烫平、连缀结合八个步骤。如果按照传统的工艺进行教学,则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实际,因为材料不易收集,工艺繁复。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经过反复研究,对以下几个工序进行了简化:其一,笔者首先在材料的使用上进行改变,将原制作使用的皮制材料改成常用的卡纸和宣纸;其二,画稿,即将人物形象分部位画在卡纸(宣纸)上,注意人物的比例关系;其三,剪刻,即采用剪纸的方法进行剪刻,可根据需要进行染色,会出现不同的色彩效果;其四,过塑,即将画好的各个人物身体部位进行过塑,再沿边缘进行修剪;其五,连缀,即用细绳将各个部位进行连接,一般皮影人物用五根操纵杆即可让人物活动自如,也可以根据实际设计的需要添加操纵杆,从而方便操作。

三、学生创编故事

由于该课程属于语言领域的玩教具制作,在设置教学目标时,笔者会要求学生进行故事创编,通过设计与制作语言玩教具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综合能力。针对实际需求,创编故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原创幼儿故事,要求其创编的故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另一种是学生根据经典儿童故事进行改编,故事、人物等不发生变化,可在情节等方面进行创新变化,如“白雪公主没有吃下毒苹果”“三个和尚如何协商挑水的事情”等内容。第二种基于原来的经典儿童故事进行现代社会文化理念的添加、更改故事情节,从而变成一则新的儿童故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美术学科和语文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让美术教师与语文教师共同打造,才能让学生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否则学生所创编的儿童故事的质量很难保证。故事创编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小组表演

学生根据所创编的故事内容,按照皮影戏的制作方法完成整台皮影戏的人物造型、场景布置等内容,同时还要搭建表演用的背景台。笔者将全班学生按小组的方式进行分配,每个小组5位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皮影戏从故事创编到皮影人物制作等一系列工作,最后进行团队表演。选定该组的组长,并进行人员分工,制订详细的计划,必须对整个设计制作过程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记录。这一过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要学生整合美术、语文、表演等学科的知识,才能顺利地完成作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均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教学拓展

最后,为了有效地拓展该课程的实效性,笔者让本班学生直接与当地幼儿园进行互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皮影作品到幼儿园进行表演,根据在幼儿园表演的效果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这一过程既是对学生作业的一种检验,同时也是对此次课程的一次检验。表演的结果表明本课程教学内容符合专业设置,让学前专业学生和幼儿对民间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对皮影艺术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六、皮影艺术课堂教学的意义

影视表演艺术课程范文3

一、艺术生产活动的历史性转变与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艺术同其他经济、文化领域一样,在与市场相结合的过程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其中,艺术的商品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经济的高度发展,刺激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绝大部分艺术生产被转化为艺术商品生产,创造了可与物质生产相抗衡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导致当今艺术生产活动发生历史性转变。

(一)艺术生产目的发生变化传统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艺术家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艺术强调对人的熏陶、感染、教育等社会意义,艺术家皆“耻于言利”。而当代艺术商品生产的目的则是为了谋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强调投入产出比,通常会以票房、售价以及是否赢利作为成败的依据。

(二)艺术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传统艺术创作往往较为自由和率性,艺术家作为创作个体强调其艺术个性的表述,在创作过程中则须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封闭在清静的地方,经历较为漫长的创作周期,是一种相对孤立的自足式生产方式。而当今的艺术商品生产则由“创作”转变为“制作”。艺术“制作”是一种受制于市场规律的产业化运营方式,文化运营主体依据特定的社会或市场目标,对艺术生产活动进行整体策划、组织、经营和管理,依照工业化标准对艺术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专业化分工,利用机器设备、艺术基地等生产线、流水线对艺术品进行批量加工、生产,同时实现生产、传播、营销一体化。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副院长杨建港在谈及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的楚剧《大别山人》时说:“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地方戏的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别山人》既是艺术作品也是艺术产品,拍戏之前我们即对剧本进行了项目论证,策划它的卖点、受众群甚至预估了票房后,才开始做这个项目,可以说今天展演的火爆是严格按流程制作出来的结果。”同样参加文华奖角逐的歌仔戏《邵江海》的编剧曾学文也说:“我们的创作就好像工业产品的研发中心,首先得有好点子、好创意,然后再进入生产流水线进行精心排演与制作。”这些剧目背后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项目运转机制。可以说,由“创作”到“制作”是当今艺术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三)艺术生产主体发生转移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作品的所有权、支配权归艺术家或艺术团体。而艺术商品生产——“制作”的主体则为文化经营机构或个人,艺术家及其作品成为被经营和管理的对象,公司或制片人才是艺术作品的所有者。

(四)艺术生产活动的终端,即艺术接受发生了变化艺术创作时代,虽也有“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大众文化理念,但由于艺术品数量有限,传播方式、范围有限,仍属难得一见的奢侈品。而在艺术商品生产时代,艺术品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数量极为丰富,加之电视、网络等新的传播形式的高度发达,艺术已经成为普及性大众消费品。当今艺术产业化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化,使得艺术家不再把献身艺术与凭借艺术获取经济效益的观念、行为对立起来了。但是,作为创作主体,艺术家难以独立完成将作品变成商品的使命,更难以应对上述艺术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种种市场需求。由此便导致艺术活动中另一类群体——艺术经纪管理者的出现。由此可见,当前艺术管理学科的使命之一,就是为了在“制作”时代解决艺术进入市场的问题(保证艺术的良性发展也是艺术管理学科的重要使命)。传统的艺术学科培养艺术创作人才,而新兴的艺术管理学科则承担着对艺术活动进行策划、组织、经营、管理、传播、营销等功能。目前,国内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都针对“制作”时代的市场需求进行设置。各专门艺术院校分别就所属学科专业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并且迅速地自觉地形成了对艺术管理人才市场的细分,音乐、美术、戏剧、影视、媒介等领域皆已各得其所。在这样的专业市场格局中,地域、单科都不占优势的综合艺术院校该何去何从?是像专门艺术院校那样分门别类地培养专项艺术管理人才,在业已形成的人才市场格局中分得一杯羹;还是另辟蹊径,打造自身特色和优势,谋求并做大属于自己的“蛋糕”呢?

二、艺术活动的发展趋于“跨界”和“综合”

与专门艺术院校相比,综合艺术院校的优势显然在于“综合”,在艺术管理视域内,也应该围绕“综合”这一资源优势来进行市场定位和特色打造,走差异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