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范文1

乡村传统文化对于乡村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梁漱溟认为,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乡村建设理论》,2006)。乡村传统文化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传统,以及乡村生活现实中原本存在的许多合理的传统文化因素,对乡村生产以及乡村生活秩序建构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罗建河、韩迎春,2007)。乡村传统文化氛围对道德意识、风俗习惯、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在我国乡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乡村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节庆、禁忌、游艺、歌舞以及民间口头文学等都能通过榜样、言教和舆论等方式对人进行品德教育,另外,对祖先的崇拜等仪式也会对人的人伦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随着我国乡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乡村人口迅速向城镇转移,乡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这也使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乡村传统文化呈现碎片化趋势,乡村文化的主体性逐渐消失,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与文化重构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当我国乡村同时面对传统文化危机和道德危机时,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将难以实现。因此,延缓乡村的解体,倡导眷恋乡土、重视亲情、恪守乡规民约、勤俭质朴的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实现社会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于当下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总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不仅有利于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需要重新认识与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2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内容

我国对于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区分不同层面的保护,至少应在非物质层面与物质层面开展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社会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的总和,是乡村社会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总汇,影响和支配着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乡村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非物质形态的(比如,乡规民约、民间故事与传说、乡村文体活动、民间手工艺术、乡土农事活动等),而乡村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物质形态的(比如,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乡土服饰等)。在非物质层面,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又分为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思想层面包括:乡村生活的独特价值、乡规民约、宗族组织与文化、孝文化、民歌与民谣、民间故事与传说等;行为层面包括:农耕方式、乡土农事活动、民间文体活动、民间手工艺术、传统节庆活动等。在物质层面,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包括:乡村自然风貌、乡村传统聚落、乡村历史建筑、不同地域的传统乡村服饰和民族服饰等。

3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思路

3.1寻求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与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协调

从经济角度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和经济发展关系复杂。在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出于满足生存之需,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往往让位于经济发展;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费越来越受到重视,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经济价值逐渐展示出来,保护与传承和经济发展之间维系一种互促关系就成为可能。从生态角度看,乡村传统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挖掘这些智慧有助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实现乡村绿色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在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多重作用,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意义重大。总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和乡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但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之下,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互促关系,能实现在乡村经济发展中保护与传承、在保护与传承中促进发展。

3.2探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

比较与借鉴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经验,吸收国内不同地域保护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探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科学规律、利益平衡杠杆、有效发展路径和政府承担的角色以及干预的手段等,归纳总结出保护与传承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新模式。具体可以通过选择典型乡村开展案例分析,深入了解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模式,以促进我国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3.3构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机制

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地加以研究。在探寻保护与传承的新型模式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多重目标构建多重机制,并进一步确立政策支持体系和具体政府建议。针对乡村传统文化破碎化和主体性逐渐消失的现状,要构建乡村传统文化认同的重建机制;针对城市文化等外来文化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冲击,要构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培育机制;以维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和乡村经济发展的互促关系为目标,要构建以乡村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机制;针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成果会逐渐被周边村镇效仿并分享经济利益的现实,要构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成果的地域共享机制;针对政府在引导我国乡村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要构建政府在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机制。

3.4提出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建议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范文2

您提出的“关于保护特色老旧房屋、打造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目前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搞得热火朝天,我市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更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此您提出“关于保护特色老旧房屋、打造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议”表明您对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意义深远,值得我们去认真的谋划。

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院落闲置废弃,传统建筑损毁、优秀文化传承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使传统村落走向衰败,造成了大量固定资产闲置和土地资源的浪费,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瓶颈。我市这种闲置的老旧房屋几乎村村都有,正如您所说这些老旧房屋“年代久远、样式不一”,有的青山绿水环绕,有的隐于大山深处,将这不可多得的资源融于当前的特色小镇建设中定会发挥价值,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是小镇的内蕴力,生态是小镇的吸引力,旅游是小镇的辐射力,将乡村老旧房屋融入当地文化,结合山、水、林、田特色,建设旅游特特色小镇是乡村发展及精准扶贫的最佳选择。

二、坚持规划现行,注重旅游规划的引领作用。农村老旧房屋属于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了挖掘、打造这一资源必须制定系统的规划并把这一规划列入全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以闲置的老旧房屋复活为抓手,积极引进项目建设,切实打造生态良好、生活富足、基础设施完善、富有鲜活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特色的美丽乡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根据乡村地域性、自然性、专业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独特的乡村旅游项目,把旅游产业贯穿乡村生产中。

三、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规划乡村旅游发展。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的战略的再定位,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的科学的系统旅游,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的有效手段。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便捷的交通等优势条件,通过租赁村中散落、闲置的古旧住宅,对其进行科学创新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在尽可能保持乡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对院落实施主题式景观塑造,对房屋进行修旧如旧的除险加固,对房间进行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改造和富有传统农家特色的装修装饰,使其在有效传承农村传统和特色文化的同时,成为富有现代气息,能够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身等多种需求的古民居客栈、院落式乡村主题酒店、乡村会所等新型业态。在充分挖掘生态之美,传承文化之韵,塑造产业之特,提升服务之优的基础上,打造集乡居休闲、有机果品采摘、民俗文化和传统美食体验等多种业态为一身的乡村生活服务综合体,使市民与村民和谐共处、和睦为邻,充分体验和分享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和原生态的田园风情。

散落在村内的闲置古旧院落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租赁给企业改造经营,迅速变废为宝,其文化价值、居住价值、建筑美学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成为吸引都市人群体验传统村落文化和传统乡居生活的鲜活载体。打造“一户一院、一院一景、连点成片”的园林式特色乡村体验区。

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外朴内雅的精致民居,为都市人群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的田园雅舍。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民居风格和对农村生活场景的全景体验,吸引大批游客来参观体验。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范文3

论文摘要: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举措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载体等方面浅谈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同时说明了在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应当坚持的几个原则及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乡村旅游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旅游这个渠道,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更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后,集资办起了教育和医疗,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还有一些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达到社保条件后可以按月领取保障金,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也可以选择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式,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给农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三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方方面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民和农业倾斜,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一批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村镇应运而生,促进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促进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一些农村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一些农村举办了各种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使一些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农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二是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与之协调发展。四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旅游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2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

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正因为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乡村旅游工作,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积极引导各种农民组织发挥市场开拓、行业自律和维护权益的作用,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各相关部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其重点工作加以扶持,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帮助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让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因此,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要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一是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要发挥乡村旅游在就业上的“乘数效应”,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就业;还应为广大农民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创造良好环境,间接带动增加农民就业。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保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劳动报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也要注意保护农民的资源参股、资金入股的合法所得。三是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加强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生活境界。四是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的长远利益相结合。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2)遵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各地农村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不尽相同。乡村旅游有其内在的固有的发展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一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要选择好发展的时机,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一些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或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区,也不是每个农民都应参与乡村旅游,而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和能力情况来决定,不能强求人人参与。二要加强分类指导。从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设定指标,不设固定模式。

3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城市化、农民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着眼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的改善;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注意保持当地农村特色,要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防止工业垃圾、城镇污染侵蚀农村净土。发展乡村旅游,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提升为目标,既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旅游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简单搞成旅游新村规划;也不能因为发展乡村旅游而把农村建成没有农业、村庄、农民、特色的所谓新农村。

(2)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中政府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由政府来推动,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推动不是包揽一切,而是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农民有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不应该强求一律。要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3)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农村各产业之间和谐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要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的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旅游也要充分依托其他产业,取得其他产业的支持,在其他产业发展中得到加快发展。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范文4

1.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古诗词就是其中的一项。媒介具有教育民众、传承文化的功能,它能够“改变我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还可能改变人们的公开行为”①。《经典咏流传》不仅把握了媒介的社会功能,依托强大的文化资源,还打通了音乐、文学、历史等多学科领域,让观众在电视媒介中接受教育、感受文化魅力。

2.洞悉时代诉求

现阶段,以“网络文学”、“表情包”为代表的一系列网络文化产品受到了青年群体的喜爱。文化益智类节目被各种综艺真人秀节目取代,严肃文化受到冷落,娱乐之风盛行。吃惯了“娱乐大餐”的青年观众也需要“精神养料”,《经典咏流传》的出现便迎合了观众的核心诉求。

3.唱响主旋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青年一代的途径,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经典咏流传》串联起了现代故事,用歌声唱出了现代人的心声,唱响了主旋律。

二、《经典咏流传》的传播创新

《经典咏流传》的“走红”不仅由于其切合时代背景,更在于创作团队对于传播规律的把握和创新。无论是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上,节目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值得借鉴和思考。

1.传播主体:“诗”“歌”“人”三位一体

(1)精选古诗词,精编现代音乐

中国古典诗词与歌曲有着天然的联系,诗词是内容,而歌就是诗词传播的载体。《经典咏流传》在节目内容设置上就巧妙地把握了“诗”“歌”之间互联互通的关系,采用现代音乐和唱法,对古诗词进行了重新演绎。《经典咏流传》的创作者在“演绎”中,充分尊重了诗词韵律及内容与配乐的衔接,同时打破束缚进行创新。《将进酒》展现了李白的豪迈之气,节目采用摇滚乐的形式将其“演绎”,酣畅淋漓;《明日歌》通俗易懂,在配乐时选用了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关雎》短句居多,每句以仄声结尾,创作者在改编时采用了印尼民歌《哎哟,妈妈》为其配乐,让人耳目一新。

(2)“诗情”成风化人,“人之常情”引发共鸣

《经典咏流传》采用诗词咏唱的形式,传递着中华文化。《经典咏流传》还原了诗词的功能,将其用“唱”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让观众记住了诗词的内容和想要表达的情感,更为中国音乐奉献了优秀的作品。除了优质内容,更需要以真情打动观众。在节目中设置的“经典传唱人”和“鉴赏团成员”这两个角色,它们一个讲述,一个评价,实现了良好的互动,形成了较好的传播效果。“经典传唱人”带着诗词走上舞台,为观众演唱作品的同时,还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中国故事”。这些传唱人的选择不局限于明星、歌手,更包括了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贡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通人。他们传唱的作品与自身经历、气质相融合,与故事交相辉映。“鉴赏团成员”则对诗词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让观众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明白选择配乐的目的。这些嘉宾的解读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提升了整个节目的思想深度和内涵。

2.传播内容:“中国故事”延续中华文化

(1)“诗”“歌”讲述现代“中国故事”

在节目内容的编排上,《经典咏流传》将“故事”与“诗”“歌”相连,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时代内涵。节目中,王俊凯演绎的《明日歌》,引发了青年人对于未来的思考和憧憬。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经过偶像明星的传唱,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清代袁枚的《苔》被重新谱曲后,从乡村教师梁俊和他的学生口中唱出,宛转悠扬,感人至深。这首诗的背后,不仅承载着诗人袁枚对于生命的赞颂,也连接着梁俊默默坚守的故事。观众通过节目记住了《苔》这首诗,了解了乡村教师的坚韧和守望,更明白了默默奉献的精神和执着。《经典咏流传》表面上是诗词与音乐的碰撞,实际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故事的交融。

(2)板块故事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咏流传》把握住了当下的传播规律,以板块化的传播形式构建起价值体系。每期节目传唱5-6首经典诗词。每首诗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讲述一个故事,传递着主流价值观。以第九期节目为例,经典传唱人对《关雎》、《迢迢牵牛星》、《念奴娇赤壁怀古》等6首诗词进行了演绎,表达了“文化交融”、“文化传承”、“文化新诠释”、“以诗传情”、“音乐创新”、“文化魅力”等主题。

3.传播效果:融媒立体传播,不断升级

(1)融媒互动,取材多样

作为以传统媒介为主要传播阵地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也没有放弃新媒体这一有力阵地。在“中国故事”和“经典传唱人”的选择上,融合了新媒体的力量。例如《一生一阙歌》的故事就来源于网络。2014年,顾盼外公王之炀和他的歌走红网络,节目组注意到这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将它搬上了荧屏。

(2)“大屏+小屏”,实现多次分享

在传播推广方面,《经典咏流传》也做出了突破性的尝试,提出了“1+4”的概念,让产品覆盖多种媒介,实现多次分享。所谓“1+4”,就是1个电视荧屏加上1个微信公众号、1段视频、1段音频、1个H5页面。节目播出时,观众可以利用微信“摇一摇”及时分享歌曲到朋友圈。同时,节目组根据不同歌曲还进行了新媒体产品创作。

三、《经典咏流传》的创新启示

1.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播的桥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魅力,只言片语就能够传递巨大的信息量,属于“高文化语境”。在文化传播中,“高文化语境”往往不容易理解,在沟通时需要借助强大的背景信息。像《经典咏流传》这样的电视综艺节目,就以“中国故事”为沟通的桥梁,联结起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联结起海内外文化。与此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也是文化类综艺节目要实现的目标。要想让中华瑰宝“活”起来,就要让它们具有生命力,通过现代人的事迹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辉。

2.精准定位传播内容和受众

《经典咏流传》之所以能够引得一片叫好声,就在于它摒弃了传统的“说教”模式,选择最普世的情感进行文化传播。“经典传唱人”的契合是创作者对内容的精准定位;诗词选择和音乐的巧妙搭配,是对内容的有效把握。在节目中,“经典传唱人”身上的闪光点几乎覆盖了所有观众。王俊凯、王力宏等偶像明星向青少年传递了珍惜时光、好好学习的价值观;梁俊为乡村教师树立了榜样;腾格尔坚守草原,守护生态。同时,诗词作品的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李白的《将进酒》、刘桢的《赠从弟》等都体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源远流长。

3.紧跟时代、贴近群众进行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具有时代性,艺术创作要面向大众,为大众服务。经典诗词放在古代,是古人对生活的所感所得,音乐也一样,具有净化心灵的功能,它们都是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手段和工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无疑能够缓解浮躁的社会风气,《经典咏流传》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它设置了“诗”“歌”“人”三位一体的传播主体,联动了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和精神的盛宴。在节目成功的背后,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其创新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范文5

在新媒体和社会巨变的双向推动下,农村题材的影视动画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高校的影视动画教学模式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顺应时展需要,着眼新媒体发展方向,提高教育实效性成为影视动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影视动画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专业,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影视动画的传播环境,对影视动画的角色表达和动画分解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信息技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更加紧密。同时,影视动画需紧跟时代脉搏,并不断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新媒体的出现,及其给影视动画领域带来巨大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影视动画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对具体教育模式的分析。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在授课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来看,人才需求是多元的。影视动画教育以农村题材为切入点,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强双创人才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也能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具有竞争性的人才。具体的课程教学可尝试将乡村发展的现实案例应用于影视动画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作品制作的机会。专业授课中还应结合新媒体相关知识,在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尝试参与新媒体传播的相关项目,激发他们的创新和创业意识。各大院校可与影视动画行业相关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技术层面的实践机会,可与地方政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走进乡村,进行体验式学习,实现对理论学习的发展和升华。

乡村应该成为影视动画专业教育重要的实践基地,而新媒体技术和双创思维应该成为影视动画专业教育的指导方向。专业教育与文化教育融合,为学生打开专业实践的新窗口。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荣誉感、提高全国人民凝聚力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之一,展现农村新风貌题材的影视动画无疑成为一股重要的新兴力量。在此背景下,影视动画专业大学生应承担起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乡村面貌的艺术创作和传播责任,在新媒体视域下探讨农村题材影视动画的艺术展现方式。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和艺术元素,乡村文化是展现民族特色的重要支撑,将影视动画专业教育与文化教育相融合为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开辟了重要渠道。

在新媒体用户数量成倍增长的今天,多维度、多渠道的信息共同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审美取向,因此,只有更多出类拔萃、文化内涵深厚的农村题材影视动画呈现在大众面前,才能唤起人们心中久违的温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高校可采用项目教学法,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项目联系起来,在保障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挖掘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新,有效结合专业理论、场景布局构建全新的影视动画教学系统。高校也应重视独具中国特色的表现方法、表达方式及表演形式,典型案例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创作的皮影剧《猴子捞月》。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范文6

到场的每位领导都发表了精彩演说,同时也就世博杯高尔夫系列文化活动相关问题回答了到场记者的提问,并为赞助世博杯活动开展的五家球场颁发了特别鸣谢的奖牌。主办球场为佘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指定场地分别为:上海国际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上海太阳岛高尔夫俱乐部、上海旭宝高尔夫俱乐部、上海华凯乡村高尔夫俱乐部。

该系列活动将于5月2日正式拉开帷幕,是一场真正的“高球嘉年华”,包含30余场主题不同、风格各异的高尔夫活动。藉上海世博会的东风,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更为便利的大环境下,以高尔夫运动为平台,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生态、人文,体现环保的理念,打破人们旧有的“高尔夫只是贵族的运动”的观念,以多元、立体方式给大家呈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高尔夫文化。

从2010年5月至10月,世博杯高尔夫系列活动每周都会有亮点主题,每场活动都将中国传统文化寓于高尔夫,雅俗共赏。目前活动主要由业余选手、高尔夫爱好者参与,届时主办方也将邀请职业球手参与活动。以“国家日”为主题的赛事,是为参加世博会的各国嘉宾量身定制,并在球场内特别设立主题中外文化展示区,展示参赛国的文化、风俗。而以“中国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七夕为主题的赛事,则襄邀国内外高球选手,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球场倾情对决,同时传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讯息;此外还有以亲子、慈善等为主题赛事,让更多普通高球爱好者能参与到此项盛事之中。通过搭建一系列充满文化气息的交流平台,世博杯高尔夫系列活动将更好地服务世博,彰显世博会“城市多元文化融合与经济繁荣”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