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范文1

【关键词】中国园林;天人合一;传统文化;艺术意蕴

园林是“替精神创造的一种环境,是一种第二自然”。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较深的文化底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与西方文化有着明显区别的东方文化。中国文化所塑造出来的民族精神、意识、气质、理念有着明显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同时,文化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各种形式、各种形态表现出来,可以说除过人作为动物的本能外,它的一言一行都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即意识通过物质来表现。

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在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最早兴建园林始于殷商,其最初形式曰“囿”;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园林建造的基本风格;到唐宋时期园林与文人诗画相结合,使园林包含的人文精神、艺术意蕴更加深刻和丰富;到明清我国园林达到了极其成熟和完美的境界。园林和建筑一样是文化领域殊的文化载体,它不仅以有形的物质要素,诸如山、水、建筑、植物等塑造一种实体空间,而且,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格、气质,凝聚着千百年来本民族的审美观,在民族按照美的尺度造型的过程中,积淀在心里深层的物质构成的外在体现。民族的审美心理作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外化于文化艺术,而园林,特别是中国古代园林深刻地反映了其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审美心理、审美情趣、艺术价值取向、自然观、价值观等。

1 中国园林的自然属性与“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统一

1.1 中国园林建造与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紧密结合,创造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人造自然环境

悠久文明的起源、发展都与一定的地理景观和生态环境相联系,在几千年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景观的关系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已经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人类既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的设计者、改造者、创造者和管理者。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园林建造中自然的因素更多,地理环境对园林的影响也更大。

中国的园林文化源自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由此产生的神话。中国园林,亦源于对神话中的昆仑神和蓬莱仙境的模拟。出于繁衍生息的需要,与人的衣食物住行密切相关的天文、气象、山川、土地、动物、植物等自然物率先得到原始人的认识,自然力逐步人化,自然崇拜先于其他崇拜。因而在观念上的认同表现在行为上就表现为不断的模仿自然、接近自然,甚至超越自然。

我国园林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之分,但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在造园上都充分体现了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思想,在江南私家园林中更是得到了冲分的体现,也达到了古代园林的顶峰。江南以丘陵和小山地为主,水系遍布各处,形成了山清水秀的江南自然风光;并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足,而且山清水秀、林木葱郁的自然环境也适合建造休闲、怡情、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其结合地形而造,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变化和河、湖、溪等水系将空间进行划分和组合,曲折多变,在小地域中创造大空间。不对自然进行过多地改造,更多的是结合自然、利用自然,将自然地形和建筑、廊、亭、榭统一考虑,从全局出发创造“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峰回路转,廊引人随” 的丰富空间层次。而不是像西方园林讲究规则的几何构图、对称布局和严格的构图形式;但并非中国园林不讲究构图,而是构图的方式和创造的意境的手法不同于西方,看似很自然的环境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我国的园林主要追求顺应自然、结合自然、创造自然,以达到人为和自然相融合的目的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1.2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园林中的体现

体悟是直觉思维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至深。“天人合一”思想,“天”即自然、宇宙,“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达到一种相互交融、合二为一的境界。也许它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境并不能用语言表达明确,只能靠主体以其价值取向在经验的范围内体悟。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所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些都言及自然,但这“自然”并不仅仅是实体性范畴,不是指物质自然界,而是指天地万物按照自己本应如此的状态自然而然的生长运动,生灭循环。这是宇宙根本之道,是万物之本性。人只能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融于自然。儒道二家的天道自然观,对中国人的实际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思想在中国园林体现的尤为充分,中国园林,无论是气势宏大的皇家园林还是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都是依山水自然之势、结合地形而造,创造一种人造的自然。他不仅具有自然之美,而且隐含在园林中的诗的韵律、画的意境以及哲学的意味,使得自然也人性化,具有了人的思想和情操,人和宇宙、自然达到统一的境界。

2 运用多种手法,不拘泥于形式,追求自由灵活、多变的设计理念

2.1 中国园林在布局上追求自由灵活多变的构图,运用点、线、面组织各要素,多用曲线、折线,几乎不用直线,曲折迂回,灵活自由,不拘一格,犹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曲线构图便于创造较强的动感,并能达到在动中求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2.2 中国园林在空间划分上隔而不断、既分又合;空间层次丰富多变、生动有趣、穿插渗透、相互交叠;空间大小收放自如、有张有弛。中国园林的空间最为丰富,看似烦乱零碎的小空间各自独立,但每个空间都没有完全被分割,而使用,廊、亭、水、榭、桥、山等来连接、划分或组合空间,同时构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元素;也可用地形的起伏、植物来营造空间场所。这就是中国园林的独特之处――在小空间里创造大空间,以有限创造无限;小中见大;形散而神不散等艺术趣味和审美情趣。运用空间的变化创造场所感和审美w验,空间的变化给人的心里也带来不同的感想,如园林中曲折蜿蜒、廊亭水榭、精巧细致的小空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幽静、静谧、充满了文人情怀和诗情画意,走在那样的空间里似乎能听到悠悠的琴弦伴着古典的曲调,让你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园艺家所创造的意境之中。

2.3 中国园林在景观的组织上,特别是在景观视线的组织上,常将园内外景观的视觉结合穿插起来,景观视线序列一般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处理手法,正如戏剧、电影等文学作品的序幕、发展、、尾声一样,各个部分相连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空间有主有次,层次丰富,节奏紧凑。

2.4 中国园林中的造景理念。

主景与配景。在园林中有一个或几个主景和若干个配景,景观有主次之分。主景可以在高度上突出,可以用较大的空间来表现,也可由几个景点的组合或风景视线的交混来增强表现力。配景与主景相配合以增强主景的整体效果,但也不能对配景忽略不计,如果没有配景主景就会失去和周围事物的联系而被孤立。从这一点上也体现了中国完整、统一、系统的观念。

前景、中景、背景。前、中、背景三个层次的推进,使得景观在视觉中有近到远、有大到小有了层次、内涵的变化,层次感丰富而深远。可见古代人的三维空间感、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能力已经达到胸有成竹、运筹帷幄了。

对景、障景、隔景。中国园林中景观常常都是相呼应的,对景是为了景观的完整、空间的转换和景观的对应常用的手法。障景是为了阻隔视线或遮挡不良景观,或形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空间变化,或是为了使某一景观不直接进入观赏者的视线中,不过一般遮挡物不是完全隔断、半遮半露的,这样就能够给观者留下一个想象的余地和景观拓展的可能性。隔景有完全隔断和不完全隔断之分,隔景是为了空间层次更丰富,并且可作为景观转换的交界、过度点。

借景是中国园林在造景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借景顾名思义就是把别的景借过来为我所用。有借远景、进景、邻景之分。远景可借其作背景;近景可以引入园中成为园中之景;邻景可以借来作为园中之景,也可以作为环境景观。借景一般通过门、漏窗墙、窗、廊等通透构筑物在对空间划分的同时又能创造一种通透感,并把外景借入园中。

3 园林中蕴藏的儒、道、佛家思想及其阴阳五行在园林中的体现

3.1 园林中儒家思想的体现

中国文化的主题是儒家思想,儒学是中国人精神境界的高层文化支柱。儒学作为一种统一的思想,不仅具有高度的凝练和灵活的动态结构,模糊的内容边缘,而且在思想上表现为高度的整体协调意识和天人合一的宇宙思想观。中国园林在物质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反映了儒家思想。物质层面主要表现在建筑布局、体量等方面,园宅结合的园林中,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的住宅部分都按照中轴线布置,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呈现出和谐之美,体现了儒家中庸的审美情趣。儒家认为,人行禀赋不同,因此要以义统性、节性,最终使人道与天道相谐,园林中,建筑的布局、方位、尺度、装饰、色彩,甚至植物都被纳入儒家“礼”的规范之中。观念层面上儒家思想大量反映在人们的心态上:如山水、植物以及园林人文内涵中强调的修心养志、尚古尊先等文化传统心理。强调日常生活中的教化陶冶作用,尤其主张在“游于艺”的过程中去净化心灵,因而追求山林仁德。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一著名的美学论断便是类情以明德,将山水作为道德精神的比拟对象,反映了儒家欣赏山水时的艺术心态。在先秦,儒家是以山水作为道德精神比拟、象征来加以欣赏的。这些在园林中都得到了体现

3.2 园林中道家思想的反映

道家的阪依自然、神仙思想中的仙境灵域,都在园林中都得到了再现。老庄尊崇是存粹的自然之道,认为天道无为,人性应与天道同化,万物皆应顺应自然,保持自然之态。认为对人性的任何约束都是对天道的损害。道家从与自然的同一、人在自然中获得的慰籍与解脱去看自然山水美,把自然的美与主体的“自喻适志”逍遥无为相联系,把自然作为“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表现来看,因而对自然的审美感受,是由自然唤起的一种超越了人世间的烦恼痛苦的自由感。伴随着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提高,中华先人将神话中的“昆仑山神”、“蓬莱仙岛”等仙境建到了人间。私家园林在有限的天地里也将对方外“壶天”世界的憧憬和对仙境灵域的向往巧妙的组织到园林景观之中。如苏州拙政园西部界门半亭匾额为“别有洞天”,意为“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表示哪里是方外仙域。拙政园的中部三岛“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象征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神仙。留园中部水池中“小蓬莱”也明确指出;“西园小筑成山,层垒而上,仿蓬莱烟景,宛然在目”。可见在中国园林中道家思想也蕴含其中,并丰富了园林的文化。

3.3 佛家思想在园林中所体主要体现在禅宗思想上

佛教理论的核心是“解脱”,解脱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佛的境界,即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不欲不求、不争不夺、超乎是非荣辱之外的精神。在皇家园林中的礼佛建筑和装饰性的带有佛教色彩的构件上表现出来,如圆明园的“月地云居”有“心空彼岸”、“妙C无生”、“清静池”等都有佛家思想;在私家园林中大多体现在主人钟情于在家修行的居士。但最主要的是佛教的禅宗思想对园林环境的渗透,这种渗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禅宗的点题去“妙悟”,体验其中蕴含的哲学意义。

儒道禅三教合一,虽有不同之处,但在中国古代园林上都得到了统一完整地体现。在物质层面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融合、人造景观和自然环境相融,创造人化的自然;在心理意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一种意境的创造、思想情感的表达、审美意象的追求,同时也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自然观的反映。

3.4 中国园林中所包含的阴阳五行思想斯极为深刻的

阴阳五行观念是殷周宗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与社会思想结合在一起,但主要内容属于自然观念,更多地受到当时科学知识的影响。园林在选址、布局、禁忌诸方面都依照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观。阴阳本是表示自然界明暗现象的概念,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描述,是对世界的一种看法;亦是一对哲学范畴,一种思维方法。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本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五种自然物质,但被认为这是天赐给人间的根本大法,纳入了宗教思想体系之中,发展到后来具有了“天人感应”的意蕴。

阴阳五行也称“堪舆”,其中的“相生相克”、“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一种自然观,它所追求的审美理想是求取自然天地与人的亲和浑一,蕴含了传统的环境意识。造园选址上,风水术以四灵之地为理想的环境,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青龙谓之“河”,白虎谓之“路”,朱雀谓之“池”,玄武谓之“山”,也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几乎容纳了整个天地自然,实际上是一种选择和利用自然地形构成理想环境的理论。该理论讲究聚气,不耗散、不冲破、不泄漏;如有不利之处,即采用补救办法,以趋吉避凶。他所追求的是环境的回合封闭和完整均衡、背阴向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具有日照、通风、取水、排水、防涝、交通,阻挡寒流、保持水土、滋润植被、调节小气候等优越性。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清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的和谐风貌,为园林提供了一个完整、安全、均衡的自然环境和景观。

4 中国园林中的文人气质和艺术意境

4.1 中国园林大多为文人所设计,是文人阶层思想、审美情趣、情感的表达。中国很多文人、诗人、画家、书法家、哲人都和园林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将感情宣泄于园林之中。所作作品是人和自然的融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超乎现实,忘乎所以。园林不仅对艺术产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艺术也推动了园林的再创造,达到了“园林即艺术,艺术即园林”的境界。

盛唐时期是绘画艺术与园林艺术开始结合,园林艺术风格多姿多彩,人生社会体验和审美情感开始渗透进园林风景中。盛唐吴门画家张b在《绘境》中提出的“外师造化,中的心源”的著名艺术创作观点,运用到艺术上强调了“心悟”、“顿悟”等心理体验,运用到园林设计上表现为构图、布局和空间的组织。盛唐文人对自然美的认识有了完全的自觉,园林与文人们的生活结合更加密切。私家园林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建造,讲究意境创造,力求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如山水派诗人“南宗文人画”之祖的王维的“辋川别业”,位于今陕西蓝田县西南处的辋川山谷。园林就建在山岭起伏、树木葱郁的岗峦环抱的山谷之中。王维以画设景,以景入画,使辋水周于堂下,各个景点建筑隐露相合。实有妙造自然之趣,情韵悠长,诗味隽永。辋川别业是天然山地花园,具有湖山之胜,诗人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体,园中树林掩映,亭台楼阁,古朴端庄,成为一幅淡雅超逸的山水画卷。

宋文人在知性反省、造微与心性的理学的影响下,认为“惟其与万物同流便能与天地同流”,与自然的亲近,让个人的荣辱的是在“沧浪”水中淡化、消融,在园林中尽情的享受自然真趣。园林中的一草一目一石,亭台花木布局,一任自然,不求对称,犹山林之景,“水静而跳鱼鸣,木落而群峰出”,虽四时不同而精武皆美。这些都表达了文人的审美意象和情趣,同时也成为文人抒感的对象。南宋时期,文人借助优越的自然条件,园林风格一度表现为清新活泼,自然风景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江南出现了文人园林群,南宋的都成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及近郊一带,散置着多处皇家宫苑和贵族富豪的私家园林,园林的文化气息浓厚,蕴藏着文人精神和旗帜。

4.2 中国园林中的艺术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多出于文人构思,在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善诗、书、画,工艺师也大多精通诗文、绘画,所以园林属于诗画艺术载体,园中以诗情画意为尚,以文学意境为宗。园林是诗、是画的物质形态,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更是盘根错节,难分难离。具有文学内涵的园林命名、富有文彩韵致的景观题名,以文学家高人雅士所致景观,都成为古典园林即园中景点立意构思的主要艺术蓝本。唐诗的风韵,宋词的清雅,元曲的阳刚,昆曲的阴柔,集于一体,徜徉园中,犹传行回旋于古代诗文阡陌之中,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永久的美的魅力。中国园林品题内容遵循着“述旧”、“刻古”的原则,大量采自古代诗文句,或采用文化含量丰富的典故,借助古代诗文、典故的优美意境深化景观文化内涵、加大美学容量,使人们尽可能获得丰富的美感;这些文学性品题与景观空间环境相融合,诗话了园林景观,升华了景观意境,已经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风采。

中国园林被称为画意式的山水园。由于园林大多有文人画家参与设计,所以,中国造园理论与中国画论一脉相承。如山)水画采取视点运动的鸟瞰画法,即“散点透视”。这种鸟瞰动态连续风景构图,与园林布局关系密切,园林是空间与时间的综合艺术,从设计原则到造园手法与山水画基本一致。文人山水画画面的安排十分讲究构图层次,@林的空间构图也讲究深远而有层次,反映在布局上,就是成功地运用借景、障景、观景、点景等手法造园,层次丰富、意韵幽深。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深刻的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达到与自然的交融和物我两忘的境界。同时,中国的古典园林和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和文、诗、画是一脉相承的,而文学、诗、绘画中的艺术思想、审美意象、自然情趣、艺术意韵等在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充分地运用和体现。中国的古典园林,特别是唐宋明清的江南私家园林就是一部诗、一幅画、一种超越了自然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曹林娣,许金生.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王晓俊,译.园林设计论坛[M].东南大学出版社.

[3]陆琦.岭南园林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儒家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范文2

中图分类号:TU-0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11-0088-03

1关于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艺术密不可分,通过诗歌、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来达到其深远意境,使情与景相统一,意与象相统一,形成意境,故而中国园林有“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之称(图1)。

1.1园林意境的历史渊源

园林意境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至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为主体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

1.2我国传统文化对园林意境的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发端,周文王所建的灵台,就是诸侯祭天、天人对话的场所。自汉代以后,儒、道、释三教鼎立,对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亦有极大的影响,如道家的崇尚自然和对仙境的追求,儒家的尚礼和森严的等级观念,佛教的色空脱尘,对极乐世界的向往等,尽管各家哲理不尽相同,但都各自按照自己对“天”与“人”的理解,在所经营的园林中进行意境的创造,其共同点都是按照我们民族传统的宇宙模式一“天人合一”的原则进行创造。

1.2.1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儒家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台一的艺术综合体。

1.2.2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颐和园昆明湖一池三山的格局正是道家仙境思想的体现。

1.2.3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禅宗思想融入中国园林的创造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化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

2传统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

2.1构建一池三岛,向往海岛仙山

海岛仙山虽起源于荒诞不经的方士妄说,但对园林的空间布局来说,却是一种良好的布景形式。一池三山的布置,使平淡空旷的水面产生变化,丰富了水体空间和景观的层次,游赏者立于岛岸,面对碧波,可产生离尘去俗的感觉。因此,尽管神仙传说多虚妄,但蓬岛仙山式的布局却一直受到造园者和园主的厚爱而经久不绝。

2.2摹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

移天缩地,兼容并蓄,写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把各地美景纳于一园的集锦式园林,尤以清康熙、乾隆两朝所营建的几处大规模宫苑为典型。如圆明园中的一百多处景观,大多仿自江南,其中有直接摹仿自杭州西湖十景的三潭印月、柳浪闻莺、断桥残雪、平湖秋月、南屏晚钟等景观:有模拟桃花源的武陵春色等等。清漪园的湖面处理是仿杭州西湖堤、岛布置方式,西堤和堤上六桥是直接写仿苏堤:谐趣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的园中之园:十七孔桥是综合了北京卢沟桥与苏州宝带桥的特点而建造;南湖岛上的涵虚堂(原望蟾阁)是仿武昌黄鹤楼而建:后湖及两岸临河街市则完全摹仿苏州的河街市肆。不过,这里的摹仿已不是简单的抄袭,用乾隆的话来说乃是“略师其意,不舍己之所长”,贵在神似而不拘泥於形似的艺术再创造。

2.3借鉴文化典故,引用神话传说

中国古典园林与民族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许多园林意境直接取材于文化典故或神话传说。在中国传统园林的所有以小动物为主题的景致中,鱼的地位最为突出。杭州西湖有花港观鱼:无锡寄畅园有知鱼槛:上海豫园有鱼乐榭;北京颐和园有知鱼桥、鱼藻轩……,观鱼成了园林临水静观细赏不可或缺的景致。这些关于鱼的景观均出自《庄子・秋水篇》:“庄子与惠子游於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典故。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话题材,如牛郎织女等,不少也是园林的主题。

2.4强调比德思想,突出人化景物

长期以来,文人士大夫之间形成了一种评价标准:石令人古,山令人静,水令人远,泉令人清:竹直而心虚,松苍劲刚健,梅花凌寒开放。松、竹、梅都具有历严寒而不凋,傲风霜斗雨雪的优秀品格,被称为“岁寒三友”,是花木中高士。

中国古典园林中,自然景物经过拟人化而赋予某种品格特征之后,不再是孤立的客观物体,而是人们托物寄兴、借景抒情的审美对象,情景交融,意境融合,主客观之间形成相互感应交流的关系,深化了园林意境,强化了艺术感染力。

2.5运用优秀诗文,追求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园林讲诗意,诗文描绘风景,它们互相借鉴,相得益彰。可以说,离开了诗文,也就没有我国灿烂的园林文化。我国古代造园大师一般都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他们构思园林,往往先用简练的诗句来立意,定出各景区的主题,然后根据诗意绘制草图,在建造过程中则反复体味意境,推敲山水、亭台、花木的位置,使景致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诗意。园林

大体建成之后,还要进行最后加工,在主要建筑物和山石景点上题名点景,实际上就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对园景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勾勒,这是一道十分重要的艺术步骤。

3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方向

由于受现实环境、材料来源、匠师的训练及社会背景等种种限制,使我们建造一座具有传统风味的中国园林,已非易事,也不现实。

现代园林在解决使用功能(例如为人们漫步、坐憩、晒太阳、遮荫、聊天等)交通流线的同时,还着重考虑人们交往与使用中的心理与行为要求。因此,不再拘泥于明显的传统园林形式与风格,也不再刻意追求繁琐的装饰,而更加提倡设计平面布置与空间组织的自由和简洁。

3.1强调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西方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强调满足功能使用要求,以较少的设计元素,相对简洁的组合规律,追求平面布局的构成感和视觉冲击力。这一理念深刻影响着现代园林的创作。

在快节奏生活和快速文化消费的影响下,城市民众将园林作为审美对象时,要求它简洁、容易识别并影响深刻。现代感的构图形式和构图规律,体现出民众审美的时代化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园林创作不再局限于特定的范围和相对独立的空间,而是与建筑、与城市完全融合。传统庭院常远借山廓村落,近借烟树画桥等自然人文景观。但随着城市生活图景的改变,现代园林借用的更多是现代建筑、城市景观,这就要求现代园林必须在形式上与现代环境协调。

3.2注重场所感与归属感

场所感和归属感与传统园林意境从一定程度上说,三者是紧密联系的。传统园林传达了主人的心理,让游客在此体验到当时主人的心情,与环境引起共鸣。现代园林的归属感和场所感就是要给使用者一种心灵的归属,在环境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生活中想要的归宿,这与传统园林的意境是相融合的。

园林设计或者说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规划和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一个有形的工艺品,而是创造一个能满足人类行为的环境。”现代园林设计正是从理解普通人认知他们周围环境的方法出发,使园林设计走入普通人的生活、满足普通人的需求。在中国,园林景观是人们心中真正想要的生活场所。日本景观设计师栅野俊明认为,“景观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息地”。这一点在北京奥体森林公园和中心区的环境设计中有充分的体现,公园中水和植物的和谐交融,令你静静地沉浸于对空间意义的冥想之中,层层叠叠的树枝以及一组组的石头进一步预示着空间的无尽延伸。这一切自然与人工的交融,是自然的提炼和升华,自然的形与象,似是而非,但却激起了人的思考联想,表达了人对于景物的深刻感悟,加上中国人独有的文化情结,整个场所穿透着中国独有的精神和气质,提炼了自然景观。创造了自然的境界。

3.3体现生态设计理念

中国以漫长的封建历史和农业立国著称于世。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加上宜农的自然环境,使祖先对自然的崇拜带有浓厚的感恩色彩。这种对农业感恩性的泛自然崇拜,经过漫长的历史而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合理结构,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古人对大自然怀有的强烈感情,反映了人民迎合大自然的传统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注重天地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的显示作用,以及它们各自表现出的自然属性对人类精神的启示。崇敬天就是崇敬大自然和它对生命的滋养,获取天地生机来追求自身的繁茂,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中国传统园林追求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目的就是营造一种与天、地对话的意境。

随着越来越大范围的地球环境污染侵袭人类,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深唐山和汶川大地震,留给人们一个课题:在复兴计划中如何设计创造一个安心、安全、合理的人居环境,并结合科学技术手段指导创作。这是国民整体对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意识的全面提高,居住生活环境从一定程度上说包含了现代园林。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注重体现“人与自然共存”的概念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对视觉形象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包括用身体去感受自然界中的一切,这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常用的理念,用中国人的语言表述就是“与自然对话”,实现“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例如奥体森林公园旨在通过建立生态绿洲,人工模拟森林景观等手法来体现“天人合一”的意境。

3.4精神性与民族性

园林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观念思想的综合表象,是社会文化的外在载体,也是文化的映射。中国传统园林中所包含的古代文明,是具有生命的文化遗产。现代园林也包含了现代社会的信息。例如北京奥体森林公园和中心区的环境设计,目的就是要向世人传达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让游客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一个空间序列来表达动感、能量、欢庆,体现奥林匹克精神。

3.5科技与艺术的运用

现代园林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对于高科技产品和技艺的运用在中国现代园林中不但随处可见,而且往往在不经意中开辟、引领新的领域和方向。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的生态停车场就是很好的佐证。这样的尝试是21世纪风景园林设计的前沿所在,预示了在“生物应用技术”的重要地位,将这种技术运用到空间设计中。这样的空间会引导市民产生一种自我参与的共鸣。

4结语

毋庸置疑,现代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也延续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神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底蕴。传统的哲学思想在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草率地对待传统园林艺术就会使我们的设计失去灵魂,失去根。虽然古典园林已无法满足现代景观面向大众的需求,但是它对意境的表达手法却是现代景观设计应该继承的。对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来说,借鉴其中经典的表达手法,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发展景观设计艺术的必然环节。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景观设计的哲学思想及设计理论和方法。将有助于我们设计出既具有古典意境美,又符合现代品位的优秀景观。当然,对传统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的表层结构,而应该通过直观到感悟、具象到意象、表征到隐喻的过程,从深层结构来表达对传统、地域、民族的认识,从而建构新的景观和环境,推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每一个民族和地域都蕴涵着巨大的文化资源,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立意构思、掇山理水、亭台楼阁、移花栽木、题名点景、诗情画意等都将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取之不竭的创作灵感。园林设计的传统与革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朝着革新的道路前进,传统的造园艺术才能发扬光大,才能在世界丰富的景观文化中占有~席之地。在中国加入WTO后,更多境外知名景观设计机构在中国沿海登陆,触角迅速伸向中国内地,抢占市场。他们带来了国际化、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也造成了我们本土文化立场和经验的缺失。

参考文献:

[1]陈从周,苏州园林,上海: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社,1956

[2]陈植,园冶注释,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孙筱祥,生境,画境意境――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艺术境界及其手法,中国园林概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7]童高,童高文集:江南园林志,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8]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9]章俊华编著日本景观设计师佐佐木藁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章俊华编著日本景观设计师栅野俊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1]陈尔鹤赵慎,中国文人园意境意匠的商榷,中国园林,2002,3

[12]华海镜金荷仙陈海萍,园林中的虚景,中国园林,2003,11

[13]任梦非,现代环境设计浅谈,中国园林,2004,3

[14]童庆炳,“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东疆学刊,2002,3

[15]檀馨,元土城遗址公园的设计,中国园林,2003,11

[16]吴祥艳,古今园林差异性比较,中国园林,1999,6

[17]吴隽宇肖艺,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中国园林,2001 3

儒家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范文3

 

天津城建大学

 

 

设计艺术风格

 

(明式家具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价值)

 

 

 

 

学生姓名

崔译文

班级

17环设1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城市艺术学院

2019年  5   月  19 日

 

 

摘要

明式家具设计在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过程中,达到了新的高峰,是中国古代家具的典范,其大方的造型、科学的结构、优质的选材和优雅的装饰,代表着当时世界家具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关键词:明代、风格、明式家具、造型、设计

 

1.  什么是明式家具

“明代家具”与“明式家具”这两个概念经常被人们混淆。“明代家具”是指制作年代为明代的家具,它不仅包含了明式硬木家具及传统的漆饰家具,还包括一些设计水平和工艺技术都不错的软木家具。“明式家具”既实用又美观,其制作年代一般是从明中期到清早期,但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更主要是指家具所追求和体现出来的一种艺术风格,反映了特定的格调与意趣,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2. 明式家具产生的时代背景

2.1 文化正统性对明代家具的影响

图1

明代初期,儒家思想地位非常之高。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有复汉、唐的倾向,强调其为文化的正统性。明代中后期,个性解放思潮的观念被提出来,这种观念强调了情感和审美趣味,也注重遵循自然法则,在艺术上重自然。这种审美倾向的转变在家具设计上也有所体现,比如很多家具构建都自然亲切,多曲线的造型。一方面,明代家具简洁大方,方正稳重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明代家具的柔婉华润,以及线条的柔和流畅,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图1]。这两种不同的思想在明代家具造型、结构等处理手法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2.2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影响

明末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它被称之为中国古代的一部科学技术与工艺设计的百科全书,书中提出“经世致用”原则,即强调

器物的实用性。明代家具遵循这一原则,在家具设计上满足了美观的同时,强调了实用性,为明代家具广泛发展打下了根基。

2.3 社会经济的不断积累

2.3.1 社会经济空前发展,海运发达

资本主义萌芽,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家具制造这种高品质的手工业不断发展。海外贸易政策的不断开放,极大的刺激了木材市场的发

展,也给明代家具发展到顶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明代郑和下西洋,为明代家具带回了大量的海外木材种类,例如紫檀、鸡翅木等。

2.3.2 民居建筑和私家园林繁荣,家具等陈设需求量增大

从明代中期起,由于大量的私家园林开始繁荣修建,贵族们对于普通手工家具的要求逐步提高,不仅要满足使用上的舒适和方便,更加要外观和材质特别高档的家具来陈设在修建的建筑和园林中。因此,大量高端定制家具的需求,就极大地鼓舞了工匠制作家具的士气。

2.4 文人设计者的情怀影响

不同的设计参与者对于家具设计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不仅工匠制作工艺提高,许多文人也参与了家具造型设计中。在明代,工匠在做家具设计时,认真的考虑造型、材质、结构以及是否能够满足购买者的要求。而对于家具设计有极大兴趣的还有一大批文人,他们在参与家具设计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怀与家居设计相互结合。认为家具选择和陈设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排列,更应该是需要一种“组合”---情感组合,是个人的情感的 表达[图二]。明代家具不仅仅拥有简洁大方的形式、还有寄情于物的精神追求,明式家具中存在着一种“灵性”。这种灵性与结构材质的搭配对于明代家具风格的形成和不断丰富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 明式家具的历史价值

3.1 充分展示自然美,突出环保

明式家具多采用花梨木、紫檀木等一些硬质木材,用比较精细的圆形杆件作为家具的主要部件,其结构构造有着非常显着的特点。而且明式家具通常不会刷漆,处理方法多采用蜡。明式家具的构件为了突出了木材纹理的天然美大多不作雕饰采用通体光洁的设计手法。明式家具的另一个显着特点是整体不用钉子少用胶,采用卯榫结构。卯榫结构不受潮湿或者干燥的影响,其坚固性可从这些历经百年历史的家具中清晰可见。可以说这一工艺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更体现了现代人所追崇的环保。

3.2 考虑以人为本,突出实用性

图3

 

明式家具一些关键部位的尺寸,都是根据人体的尺度,经过认真推敲后确定的。例如: 弯曲的靠背、圈椅的扶手、适度 的脚踏等等。明式家具的各种曲线造型非常引人注目,其中各种不同的“S”形靠背曲线,曾被西方科学家誉为东方最美好、最科学的“明式曲线”,因为人体脊柱的侧面在自然状态下呈现 S 形,明式的座椅把椅背做成与人体脊柱相适的 S 形曲线,使之具有近于100 度的倾角。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缓解 疲劳[图三]。在适应人体使用功能的同时,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造型特色。同样,在床类、桌类、柜类、架类等明式家具的设计中也体现出了设计者对人体尺度的重视。明式家具的这一特点给我们现代设计带来了启迪,设计不能一味追求美观而忽视实用。要时刻牢记他的出发点是为人设计,舒适度是要首先 考虑的。

3.3 简洁、大方、舒适充分展示出一种现代的简约美

明式家具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具有很深的文化根基,他多采用繁简对比、虚实对比等手法,创造出了具有简洁特质的底蕴,家具的整体给人一种端庄、隽永的美态。①造型方面:明式家具摒弃了复杂的雕刻多使用简单而流畅的线条,给人以一种简约、轻松、柔美的感觉,他合理使用人体工程学、力学、美学与功能尽可能达到完美统一。②结构方面:明式家具体现出古代匠人的科学严谨态度,卯榫结构的构造方法,使得比例协调、柔美与刚直相宜。③装饰方面:明式家具装饰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结构装饰”。结构装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家具的结构构造的特点及家具结构部件的装饰性。

明式家具的装饰主要体现在少而精,以少胜多,线脚简练细致,朴实无华。现代人的生活繁琐、忙碌,他们对设计的追求日趋简单、自然。作为当代设计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追求自然的设计原则,摒弃雍容繁琐的设计枷锁,针对相应需求的人群设计出满足人们最初感性、本性与理性的设计作品。这也是明代家具对于现代设计的一种启示。

 

 

4. 总结

家具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有工业产品、环境产品、城市设施、家庭装饰都离不开家具设计。家具是一个民族几百年来文化发展的结晶,它演绎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的各种活动变化都能在它身上所体现出来。在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下,设计手法也是丰富多样,但是基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特点和风俗习惯这些不同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家具设计也开拓了一条与西方各国截然不同的路线,形成了我国独一无二的做工精细、装饰简炼、耐人寻味的东方风格。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传统文化,研究传统图案,把它运用到现代家居设计中,并且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在历史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具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现代家具。探索古代家具设计中的更深一层的含义,了解其更深层的民族文化,将其应用到现代家居设计当中来,是势在必行的。这便是明代家具设计给现代家居设计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儒家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范文4

我国历史悠久,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各具特色.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城市用地日趋紧张,景观用地和其他要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林景观的发展.这直接影响了设计者的思路,各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同质化较为严重,无法体现出城市特色.结合城市背景,如何将文化植入城市,促进市区环境与景观文化有机融合,成为当前园林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1.1地域性在文化景观中的表现

地域特性决定于地理特性,由于城市所在地理、自然以及气候上的差异使得该城市的文化与历史特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作为文化的首要特征,地域性直接体现出本城市的文化特色,集中表达了该市民的思想诉求和生活方式.此外,即便是同一座城市也会有明显的地段性差异.设计者需要结合所在城市的特性(风貌、风格)来提取本质的文化内涵,最终统一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并将城市景观与建筑风格相融合统一.

1.2文化继承性是景观的重要作用

虽然不同阶段的城市文化不同,所留下的烙印也有较大差异,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脉络形式先传的文化还是有一定的贯通性.作为文化载体的城市景观则起到继承与延续的作用,如设计得当,则能充分反映出长期的城市文化积淀.

1.3景观变化是文化积累的体现

国内外的部分城市都会具有浓郁完整的历史风貌,其载体就是城市景观.这些经典景观以物体的形式直接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与社会生活,属于文化见证的活化石.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景观文化会呈现出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的累积过程.积累是在曲折的文化选择中逐渐形成的,是对文化净化的归纳和升华的过程.

1.4融合性是景观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

景观文化传承了历史文化净化,并将不同区域的社会文化加以融合.以苏州山西会馆为例,由于晋商将山西风格的建筑引入,苏州园林将其融合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这种景观文化是典型的城市文化与历史的相互融合.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景观文化的的发展是多种文化与环境相互借鉴和吸收的过程.同样,不同的国度与民族之间也是文化彼此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并逐渐形成本城市特有的体系.因此,以融合为背景的园林景观设计必须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精髓,通过区域布局和整体规划真正体现出城市文化本质.

2我国文化园林景观研究的现状

由于存在界定对象与范畴上的差异,文化构成也就相差甚远.文化园林通常被分为如下几种:

2.1设计景观

根据时代的需要,不同设计师和匠人结合当时审美观点与价值观设计出的作品.该类景观具有较强的古典园林特点,如:故宫、天坛、颐和园、苏州园林等等.

2.2遗址景观

曾经记录历史信息和相关实践的场所,虽然失去了既有功能,但其遗址具有较强的功能价值与艺术成就,该类景观以圆明园遗址和南京雨花台最具代表性.

2.3场所景观

由于使用行为而衍生出来的空间景观,这种景观凸显出人类的活动空间与时间,并具有随社会文化变迁而具有较强的存在意义.这类景观有相关仪式或文化活动的空间,主要体现了当时的职能和用途,例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都是古代皇帝祭祀的特定区域.

2.4聚落景观

由古建筑、相关建筑以及所在环境共同作何,逐渐形成的景观建筑群.由于聚落景观一直延续自身的社会职能,因此在历史发展与演变上具有很强的展示性,这类景观主要体现于街区和村落,如:福建土楼、太古上安古村落、上海乌镇等等.

2.5区域景观

作为大尺度景观,区域文化景观超出了单体文化景观的限制.其本质体现了文化与历史遗产之间的关系,如:云南茶马古道、山西五台山和平遥古城、泰山等等.

3园林景观中的文化意义

作为园林的灵魂,文化内涵是其生命力的体现.景观因为文化而独具吸引力和魅力,具有了独特的包容性、生命力与个性.杜牧的《清明》让汾酒名扬天下,同时造就了5A级的旅游景区.因此,文化对景观不仅起到增色的作用,还可能是景观出现的原因所在.文化对经管的增色还有典型的案例,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不太出色的苏州寒山寺,因诗人张继举的《枫桥夜泊》而名扬四海.又如杭州的美丽风景是因白居易、苏拭和柳永等诗词名家诗词而留下美名.因此,作为精神财富的文化影响并塑造者人类.随着园林景观建设速度的加快,其文化内涵也逐渐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园林景观积向上的力量提升了个人素质,也将城市文明提升到新的高度.

4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实际应用效果

4.1文化导致的景观形式变化

4.1.1现代主义景观的主要形式特征

我国的艺术在遵循古典艺术的同时,更趋繁杂并渐成体系.受西方景观艺术形式影响逐渐形成一种较为自律的艺术实现行为.在艺术形态上也更趋向于象征性与平面性,其反应的实质也是当时经济水平发展的体现,既反应出反传统的自恋性还具有较强的自律性.以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例,该设计非常准确的融入了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不仅满足了公众的服务需求,还将古典审美观巧妙的融入其中.形态上添加了数学几何与崇尚理想的美学观.

4.1.2后现代主义景观的主要形式特征

后现代主义艺术观是随着科学的多样性与模糊性而衍生出来的,通过多种材料的选择,并跟着设计者的意图重新组合.这种创作弱化了个性,反而放大了艺术创作本身的艺术性.此外,后现代多元化是以大众文化消费为基础,主要囊括了艺术性、技术性、批量性、流行性和高效产业化等基本特性.此外后现代园林景观建设更加强调趣味性和偶然性.设计过程更多的借鉴拼接、挪用以及反讽等景观艺术元素.由于设计师文化态度上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景观设计效果,同时该阶段的艺术传承也多以结构重建为核心.区别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人员更加关注景观意义的社会地位.通常在尊重以往历史的同时,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是“解构主义”的典型代表,该流派重视历史文化的重塑,在保留既有元素的同时,还分解、变化和片段了所有形式并进行颠覆性的叠加.由于应用解构主义时过分重视实地的文化背景,往往忽视其周边环境因素,在获取新奇感受的同时,还容易产生不安全的感觉.该建筑所在市牲畜和其他产品的交易市场,设计者在保留了既有建筑的同时,还进行了重新排序.景观展示了法国大革命后的工业发展进程,同时赋予其思想深刻的魅力空间.后现代主义多以艺术重构方法来丰富景观形式,摒弃了现代主义过于简单的艺术构成.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所用素材和材料日趋丰富,色彩更加大胆夸张.后现代主义的园林景观容易引起争议,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材料、形式更趋多样化,但设计者反常规的设计思路会忽视材料自身的特性,大众人群的欣赏水平难以接受.

5以生态为背景的园林景观特点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数字时代的影响使得我们逐渐远离大自然.在此背景下,人们渴望接近自然,这也推动了设计者在思路上开始发生转变.这个时期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渴望,以及生活分工的明细,会使对景观的功能冇了更明细的要求.延续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对功能与形式的配合,生态时代下的景观设计出现了以景观生态学文化为主的景观特性.在景观生态学的尺度与类型学之内,生态认识的形式与文化认识的本质相交叉.在人类尺度上,我们首先把分析景观结构的生态功能放在人类感受的框架之内,这种研究的的是要了解其中的各物种的行为与生境需求,其中人类的尺度分祈足非常有意义的.可能的景观实验将允许所有有助于生态文化的学科结合起来,来确定人的行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由俞孔坚主持的上海后滩湿地的景观设计(图是生态时代景观艺术的典范,在以保护为主的生态理念下如何恢复以及重建这块黄浦江边的天然湿地,同时满足世博期间的场地休憩及水系净化以及人流交通等多重功能需要,展示上海后滩从农业、工业以至到如今后工业的生态文化都是生态时代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后滩湿地的会后经营.

6景观中的文化意义要素

物质形式与文化内涵作为园林景观最主要的两个要素,直接体现了物质层面和作品的价值.园林景观形式结构直接体现了其物质特点,形式主要包括结构、空间、建筑与环境,此外还包括人的行为.而园林景观的内在艺术反应出其内在本质———价值.相对艺术形态来讲园林景观的文化意义则是价值的最终体现.

6.1园林景观中的文化要素构成

园林景观的文化要素由于其反应的内涵不同可按有形实体划分为自然和历史两个主要方面.

6.1.1人居自然文化

受项目所在地的气候与地理因素影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饮食、聚落空间、建筑风格等诸多文化特色,如:成都锦里小吃街、凤凰古城等.

6.1.2历史遗迹

人类活动留下来的具有鲜明历史价值的遗留物、场所,如:河北涿鹿黄帝城、山西晋祠等等.

6.1.3植物文化

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观赏植物还具有多重的文化内涵.首先,从意境文化角度讲、梅花代表着高洁、坚韧,兰花代表清新高雅,竹子代表顽强、虚怀若谷,代表长寿、清洁.此外,海棠和玉兰还有“玉堂春富贵”的含义.设计师在园林景观中加入不同的植物也就起到不同文化寓意.其次,植物的形态和色彩也体现出美学文化特色,例如:红色系植物代表热情、白色代表纯洁.通过调节植物色彩构成,可以促使园林景观多样性的感知色彩.同时,由于植物形态上差异较大,锥形、球星和纺锤形植物可以通过自身形态赋予不同地块的特色景观效果.

6.2意境类文化

6.2.1诗歌赋

纵观国内外古典园林景观,很多源自山水,而诗词歌赋则直接影响到园林景观的构思.通过诗词设置景观表达寓意、借物咏志,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以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为例,远香堂前荷花飘香、莲叶旖旎,其名就来自于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很好地实现了地名与优美环境的融合,真正实现了“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的设计理念.

6.2.2神化传说

我国古典园林受“一池三山”影响深刻,该设计思路源于我国道教,三山寓意着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典型案例有: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湖区、圆明园的福海、拉萨夏宫等.

6.3产业科技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类的文化要素也逐渐溶于园林景观设计之中.通过植入科技因素,我们可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景观艺术的内涵.这不仅是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还直接影响到新思路开发和新材料的使用,并激发出设计人员更多设计灵感.目前,很多城市广场都将声、光、电等多种科技手段融合到一起,绘制出五彩缤纷的城市文化.

6.4精神文化

儒家思想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该思想影响阴阳五行、孝儒文化、风水文化以及民俗风情文化都在园林景观中有所反应.这种传统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景观的意境.此外,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各种文化快速碰击、融合,这些外来因素的介入也使当代园林景观有了更为复杂的精神内涵.

6.5园林景观所表达的文化意义

对于设计师而言,由于文化背景和设计思路的差异,所表达的园林景观风格多种多样.另外,受欣赏者文化艺术水平影响,其解读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对于园林景观的评价我们不能仅依据视觉,还需结合其整体背景、城市文化特点.观赏者对景观的评价需结合点状特点并完整领会景观的整体文化内涵.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与欣赏者之间能够实现深层次的互动,通过欣赏作品能逐渐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反之,随着欣赏者鉴赏水平的提高又会刺激设计人员的灵感,设计出水平更高、更具传承性的优秀作品.

7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