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疏导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18-0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和大学生伤害事件屡见报道。广东工业大学一名大三男生疑因失恋跳楼身亡,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无论原因如何,这类轻视生命的极端行为给社会、家庭和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充分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人们对这一问题更加高度关注[1]。因此,很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疏导对策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加以防范。这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重大现实问题。
1 人是社会中的人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决定于社会原因。社会原因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因。主要包括经济原因、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
1.1 经济原因 近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贫困家庭在经济上无力支持子女上大学。现阶段每个大学生一年的各种费用支出则超过了1万元,一个中等收入的城市居民,一年省吃俭用,才能勉强供一个孩子读大学。来自农村的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一家全年收入不过几千元,这巨大的缺口让农民无力负担。上学本身的目的是为了脱贫,其结果反而更加贫困,这种经济现状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再者,社会和校园内一些人爱慕虚荣、互相攀比的不良现象也在影响着大学生,因为家里贫困,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在经济上往往无能为力,一筹莫展。这就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
1.2 学习压力 调查发现大约有10%~20%的大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大学生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状,有的大学生还因此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如果不及时释放压力,精神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会出现“学而无友,而孤陋寡闻”。因为如此,此类大学生极可能出现心理疾病,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1.3 就业方面的压力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对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社会需求不断减少,就业率逐年下降。另据《法制日报》报道,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 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向社会,报告称,2005 年6 月下旬,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在全国16 个省份的34所高校进行调查, 共收回来自毕业生的有效问卷21 220份,调查显示,42 %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已经确定,其中真正签约的只有33. 7 %。另外13. 5 %的人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这种严酷的就业现实,使学生对未来的前途、对走入社会的结果充满迷惘,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
2 大学生存在的情绪失调与人格障碍
由于青年期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使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2],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从而产生不良事件的发生。主要有以下情绪失调与人格障碍。
2.1 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部分学生在遇到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上的挫折、家庭的变故等刺激后,在心理上无力承受由此而来的压力出现的情绪反应,在行为上表现为丧失学习兴趣和工作动力、无精打采、回避朋友、食欲减退、失眠等不良反应,大多数学生都有过这种消极情绪。时间长了则导致抑郁性精神症。
2.2 自卑 自卑是因心理或生理上的伤残、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自我认识所产生的消极态度。表现为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时时怀疑自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沉默寡言甚至自暴自弃[3]。
2.3 封闭 封闭其实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自我、自恋、独来独往是其典型特征。据观察,这类大学生经常逃课,通常一个人躲在寝室,白天睡觉,晚上通宵泡网、泡吧,从不与人交往,手机经常关机,有的甚至独自离校旅行。由于大多数时间放弃了上课,考试时临时应付,导致多科成绩不及格,最终被学校通报处分甚至劝退。
2.4 自杀 报载,某高校大三男生周某,长期患病,自卑心很重,最终跳楼自杀身亡。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的陈志霞等人在2007年对101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
3 为了改善大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采取积极的的疏导
3.1 将传统中医学中的“治未病”思想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关键是要在“防”字上下功夫,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转变,由事后采取措施向事前采取措施转变,由心理障碍疏导、心理疾病医治向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健康管理转变。
3.2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筛查制度。目前,全国高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专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筛查标准,无法将存在心理发育缺陷、人格障碍的人员及时查出,没有把这些人纳入工作视线,缺少有针对性的科学防范措施。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筛查制度,在学生的人生重大应激事件发生时,如对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等问题,经常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干预,增强他们的承受力。
3.3 在学生中树立心理健康观,普及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学教育。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从观念上彻底实现躯体健康模式向躯体- 心理- 社会健康模式转变[4]。
3.4 引导大学生建立优良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的途径。大学生都是同龄人,共同点较多,人际关系比社会上单纯。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健康的心理是需要营养的,最重要的营养就是爱。
总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虽然堪忧,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系统讲授心理学知识,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大学生置于良好的环境中,就一定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16-23.
[2]金红霞,冯志颖.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374-375.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诱因;疏导方法
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其生理、心理均趋向成熟。但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问题甚至最终形成心理障碍。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据统计,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因此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还是应该从引发心理问题的诱因入手。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及疏导方法有:
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进入大学的每一个新生都要经历角色转换的过程,此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有的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大学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统一,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不大一样,产生心理落差。
小张自言从小属于“被管大的一代”,上中学时,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她干,早上来不及吃饭,妈妈就把早餐送到学校去。到北京上大学后她慌神了,每天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觉得时间不够用,整日浑浑噩噩,学习成绩下降,成了班上的“第三梯队”。她开始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成了心理障碍队伍中的一员。
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
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大量研究表明,考试及学业负担已成为很重要的一大类应激源,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较大的威胁。一部分大学生所学专业非所爱,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不明,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中,被动学习;还有,就是来自课程负担,所学课程门类多、内容杂,加上教与学的方法都不得当,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或倦怠;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高校中盛行的经商热、读书无用论也直接冲击着学习动机,容易导致学业荒疏,产生心理障碍。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如某高校一名数学系新生在中学是老师宠爱、同学羡慕的数学尖子,升入大学后不久,在一次新生摸底考试中未能及格,自信心顿然坍塌,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跳楼身亡。
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而且,有调查表明,目前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幼年家庭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由于交际困难,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同时又由于无倾诉对象,更加重了心理压力。
某医科大学学生小王由于来自农村,缺乏体育、音乐才能。别人去踢足球、跳舞,他不好意思向人请教,自傲与自卑发生冲突,最终跳楼身亡。
这个学生的问题属于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
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否则,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及网络依赖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3
关键词:焦点解决模式;心理疏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0
焦点解决模式是在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多元观背景下,受积极心理学影响在家庭团体咨询实务中逐步产生的。它具有鲜明的多元色彩,强调开放性、灵活性、积极人性观、发展性、生活化。这些特点非常适合大学生心理疏导的目标,帮助学生“改变”和“发展”,让他们学会利用自身的资源,整合他们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发展性,让他们拥有信心和能力去面对自己的世界。
一、大学生的迷惘
大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处于青春发育期,各种心理矛盾冲突相互交织,是一个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心理特征是复杂多变的,缺少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大学生面临的人生问题也最多,所以常常出现过度压抑自己、缺乏自信、心情苦闷、抑郁、紧张焦虑等心理现象。
1、有关家庭的心理困扰
有的学生与父母产生了很强烈的冲突,父母的要求让他难以忍受,可是在心中,又是爱着父母的,这种又爱又恨的情绪让其没法适应。有的学生一方面反感父母的一些缺点,但另一方面自己却也渐渐沾染上这些不好的习性,自己感到非常痛苦。有的学生太依恋父母,离开家就无法独立生活,生活不能自理,于是产生心理障碍。
2、人际交往中的困扰
大学里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挑剔别人,同学之间互不忍让。有的学生由于偏激或喜怒无常等个性而难以被他人接受,成为人际关系障碍。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于低,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敢与人交往,从而心理封闭。有的学生我行我素,从不与别人沟通;有的学生虽有良好的沟通愿望却不得其法。
3、情感方面的困扰
大学生有需要爱情的欲望,但道德、纪律又限制着这种欲望,在需求与满足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有的学生为解决空虚和寂寞而恋爱;有的同学看到别人谈恋爱,为争面子而恋爱。有的学生为了显示“风度”,赢得对方的欢心,而债台高筑,经济开支增大,心理冲突增多。有的学生失恋了,自暴自弃,情感被扭曲;有的学生陷于单相思,不敢向对方表白,学习生活受到极大干扰。
4、寻找自我时的困扰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过,青年时期人生的任务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我该找何种工作?是呆在象牙塔里,还是下海经商?我该诚实纯朴还是机智狡诈?是让自己坚强而自制,还是让自己自由自在无拘束?……”这一切都要大学生自己找答案。
二、焦点解决模式的理念
焦点解决模式,翻译自“solution-focused approach",国内也有学者把它译为“聚焦解决模式”或“集中于答案模式”。目前这一用词不仅出现在心理咨询/治疗中,还出现在商业、管理、教育、社会学等领域。
焦点解决模式,是一种以寻找解决问题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由于焦点解决模式关注点在于如何建构有效解决方案上,为此,它有时也被称为“建构解决模式”(solution building approach)。焦点解决模式是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充分尊重个体、相信其自身资源和潜能的心理治疗模式。它把解决问题的关注点集中在当事人的正向方面,并且寻求最大化地挖掘个体/团体的力量、优势和能力。
焦点解决模式则突出了创造性和非理性思维在达到目标中的重要性,这种聚焦未来、目标指向的模式不仅看重对问题本身的认识,还更看重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来防止问题的再次出现,或者说使情况变得更好。
受策略学派和结构学派以及后现代思维的影响,焦点解决模式十分强调系统观和建构观,强调正向的、朝向未来的、目标导向的积极观点。
焦点解决模式的基本观点包括:
一是正向思考,由“例外”带来问题解决。焦点解决模式认为一个人的思考方向会影响其思考的内容,进而影响其对问题解决的决策及效能。个体越把焦点放在正向、已有的成功解决方法并迁移到类似情境中,则越能使改变朝预期的方向发展。因此,焦点解决模式是目标导向,而不是问题导向。同时,焦点解决模式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无时无刻地处在问题情境中,总有问题不发生的时候,即所谓的“例外”,“例外”常常可以作为问题解决的指引。
二是小改变带动大改变,个体的改变可以引起其他个体甚至是整个系统的改变。从小的改变着手,事情往往比较容易成功。焦点解决模式认为成功的经验对当事人非常重要,可以使当事人产生信心和力量去处理更困难的问题,进而带动整个情况的改变。
三是当事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拥有解决自身问题所需的能力。人们生活的意义是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建构起来的,每一个人都有其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和丰富的资源。在这个前提下,不再只是教导当事人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而是协助当事人发现其资源,建构改变的目标及历程。
三、焦点解决模式在学生心理疏导中的可行性
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压力日趋明显,心理困惑、心理障碍以至情绪失控等问题日益突出。在进行心理辅导、心理知识宣传以及课堂教学中需要一种短时、高效、发生正向改变的心理疏导手段。而焦点解决模式提倡短期,提倡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正符合这些要求。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4
关键词:人际交往 心理障碍 功利化 心理失衡
1 大学生不良心理常见类型及原因
1.1 自卑心理
这种心理是个体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偏低的一种表现,是一种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自己不认同的心理表现。自卑表现之一是敏感多疑,过分看重别人对待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对不经意的批评或夸奖会胡乱猜测,导致内心强烈的情感冲突。长期得不到自我价值的体验,内心失衡,又走不出这种阴影,缺少应对能力,因此遇到事情会采取极端的行为来处理,比如打架、自残等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种心理的形成除了自我认知的因素外,还受家庭经济、成长经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类型人在和别人比较的过程中,容易反省自己的短处,忽略自己的长处,从而加重自卑感,进入恶性循环。
1.2 异往中的困惑
在大学,除了正常的恋爱关系,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正确进行男女生之间的沟通,怕遭非议,而不愿与异流交往。这部分学生因为好奇希望与异往,但是走不出这种不健康的心理,而感到痛苦。
造成这种障碍的原因,除了男女生在智力、情感、个性方面的不同,陈旧的教育观念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和老师都害怕他们早恋影响学习,盲目地反对男女同学的交往。这种好奇和外界环境的阻碍的矛盾性,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性别的敏感性。
1.3 社交恐惧心理
社交恐惧心理是人在社交活动中渴望与人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不对,或者自己的个性缺陷等原因,致使效果不尽如人意,从而产生的一种恐惧的情感反应, 比如见到生人时脸红、说话紧张。因此经常感到苦恼,害怕与人接触,自己封闭自己,常常陷入焦虑、痛苦之中,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社交恐惧心理有多种成因:性格孤僻者,害怕与人交往,常怀有胆怯心理;或者自尊心较强者,在某次交往中受到重挫,由此产生社交恐惧心理;或者是怕在社交活动中暴露自己的弱点,从而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性恐惧。
1.4 报复心理
报复心理是指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受到挫折后攻击引起该事件的人,以此发泄内心的怨愤与不满。报复心理的主体一般是心胸狭窄或品质恶劣的人,一般性格暴躁、情绪易激动的人容易产生报复心理。
这种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早期教育环境引起的,由于父母、学校在教育上的措施不当,或是不良的家庭、学校环境使学生的性格情感没能健康成长,导致内心失衡,逐渐演变为仇视他人和社会。
2 对于大学生不良心理的疏导对策
2.1 制定合理目标,帮助学生做好学涯规划、职业规划
缺乏目标,就会造成理想缺失,导致大学生活中迷茫,不思进取,慢慢的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在大一入学初,除了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明确自身的目标,内化为动力,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阶段目标上,避免因为空虚无目的而产生违纪违法的行为。
在入学初,以专业教育及班会教育为主进行学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对自身合理定位、确立适合自己的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目标,帮助学生制定可行计划。在军训期间,通过座谈、调查问卷、网络等多种平台与学生交流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规划做出调整,以期规划能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引导学生做出尝试性的职业决策和职业规划,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同时职业指导教育选修课能够及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鼓励大学生寒暑假期自己走出校门,主动参加用人单位的兼职实习,提前了解自己所欠缺的知识以及尚需锻炼的能力,了解到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2.2 加强学习自我调节的几种方法
2.2.1 自我激励,树立自信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和长处,仔细挖掘就会发现自己的许多潜能。经常用生活中的哲理、明智的思想观念、先进事迹来激励自己,坚信未来是美好的。面对挫折要客观冷静地直视,不逃避,不自责,分析原因,后果,勇敢地面对下一次。通过自我激励,逐渐树立自立、自强的主体意识,增强自信心,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2.2.2 注意力转移法
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中,比如听音乐、体育锻炼、踏青等,使自己找点新的兴奋点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不良情绪,使不良情绪逐 渐消失。
2.2.3 宣泄法
当有不良情绪时,需要适度宣泄,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宣泄是一种良好的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现实生活中宣泄的方法很多,人与人因个体的差异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各异,采用宣泄的方式也不同,从小小的一声叹气,到大声痛哭、疾呼、怒吼都可以起到宣泄的作用。或者向你的挚友、师长倾诉你的苦恼和郁闷,使不良情绪得到疏导。在倾诉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2.3 注重心理问题预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是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中心在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惑、减轻心理压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咨询机构的主要工作有:常规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咨询机构的所有工作是相互联系的,同时进行,协调发展,才能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维护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
二是大学生心理骨干队伍的建设。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更多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及时发现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SCI筛选出的学生,我们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观察和了解,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多和这些学生谈心,给予关心,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早期干预治疗,有效解决问题,
四是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心理知识,针对常见心理问题举办讲座等,帮助大学生加强认识,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月活动,加强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以及重视度,同时可以培养更多的愿意帮助同学的学生干部参与到活动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的一部分。
五是多途径关注重点人群。在开学初,通过入学教育,班会等等活动,重点发现特殊人群,及时疏导。如具有内向、孤僻、自卑、偏激性格的同学,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如身体有残疾的同学等等,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微小变化,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六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系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能够介绍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评定,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能够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科学方法,减少心理问题引起的不良后果;能够帮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塑造完善人格,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4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只有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其互相影响、互相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完整良好的教育系统。辅导员处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应举办锻炼各种素质的活动,在活动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给学生锻炼平台,帮其克服不健康心理,只要心理问题解决了,思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把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是预防一般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3 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由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重要阶段,在大学期间学生会遇到人际交往的各种心理障碍,本文详细论述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障碍,同时也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刘韧.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和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王云辉.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征及问题应对[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4).
[3]邵妍,秦鹏.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探析[J].科技信息,2010(03).
[4]刘艳利.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探讨[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5(02).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38-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名词的提出对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诸多弊端,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处在假、大、空的状态,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更好地借助“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具体、更实际一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思想、行为现状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起来。在学校中,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为就业做好准备。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基本相同,文化层次差异不大,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根据群体的目标、行为和规范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进行价值的判断。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习惯把自己作为教育主体,将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在思想方法上,多从自身的考虑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少考虑学生有什么需求,往往造成教育内容形式化,缺乏针对性,事与愿违,收效甚微,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敷衍了事的态度。缺乏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考量,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受教育者个体的利益要求,没有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内容,往往具有一致性。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大多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意识,而很少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忘记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没有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的需要,进行人文关怀和一对一的思想疏导,缺乏吸引力、感召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受市场经济、并轨招生、自主择业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精神,其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渴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建设,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竞争的心态,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
二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塑造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1.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对以人为本内涵的高度阐释,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也对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求从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品质锻炼,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当代高校学生杀人案件偶有发生,“马加爵杀人案”、“赵承熙杀人案”等充分说明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对待事情消极片面,不能正确看待矛盾。心理健康问题是关系到校园和谐的大问题,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影响,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日积月累,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大学生会做出极端的行为,酿成悲剧。因此,应定期开展心理疏导课程,未雨绸缪,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构建和谐校园。
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高校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很少接触到人文关怀课程和心理疏导课程,学习的效果自然较差。因此,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举措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同时,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有利于大学生端正生活态度,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高校的普遍关注,各个高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各个高校可在自身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培养师资,提高老师的品质素养和工作能力;(2)确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应包括:用正确的生活态度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情怀,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态去感受世界。
2.完善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应定期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举办讲座和开展深入的探讨,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各种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机制,促进交流渠道畅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构建人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危害。因此,高校应加强网络监管,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保留传统手段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要利用便捷的网络,建立能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网络文化产业,充实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网络学习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接触健康向上的网络知识,避免沉迷网络。培养积极的人文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大学生。
四 结束语
高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在关心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应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关注他们的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不断造就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乐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1234。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 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
1 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因此,理性地审视和思考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迫切需要
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指出: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用它们的意识形态来西化中国,大搞和平演变,而且它们在某些国家已经达到目的,在中国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多发,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加紧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他们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企图把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强加给中国;他们把“自由”“民主”“人权”等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美其名为“普世价值”,竭力在中国“布道”,企图策动“”,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价值观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面对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现实,我们必须坚持以为指导,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旋涡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御资本主义各种腐朽落后思想侵蚀的能力,有效地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1.2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客观需要
现代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目前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向上、积极、健康、务实的发展态势,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发展;他们比较注重自身素质的完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渴望创造业绩,实现自我价值。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大学生自身成长因素等影响,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以至出现目前大学生价值观念多样、多层、不稳定的状况。一些人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念扭曲、公德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不强、政治意识淡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大量存在。面对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价值主流地位,推动其在高校的广泛传播接受,使其转变为广大高校学子自觉的价值追求,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1.3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未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正处于个体逐步从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人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更是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如何,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前途,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民族兴衰。因此,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党,都十分关注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尤其关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三个倡导”的提出,明确回答了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培育什么样的当代“青年”这一根本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当前价值取向多元化乃至相互冲突的社会转型期,部分社会成员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影响我们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就是要按照的要求:“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促进大学生树立和谐的理念、培育和谐的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和谐的心态,才能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帮助大学生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深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恪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2 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价值选择到价值认同再到价值实践的转化过程。为此,应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特点,不断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1 强化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大学生价值认知能力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同样如此。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行为的前提,也是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和重点。因此,要鼓励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系统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等理论知识,充分认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同时,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其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客观理性分析和评价当前各种社会现象,把握社会精神领域中的主旋律,以社会主义理想、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塑造学生的灵魂,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
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往往采用灌输、说教方式,内容相对枯燥,手段相对单一,很难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应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演讲、辩论、讲座、讨论、情景再现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论和探索真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特别是要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接受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沟通和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便利化的特征,变“教”为“导”,变灌输为讨论,变理论讲授为结合实践研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疑释解惑,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影响,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并能在实践中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3、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个教育引导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与学生相关的利益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了大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差异性,忽略了在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判断、情感、理解和选择的重要作用,导致了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弱化,使其在多元的价值观念面前变得无所适从、左右摇摆。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必须更新观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为学生营造自我教育的氛围和环境,把满足需求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使思想教育更加人性化、科学化,达到入耳、入脑、入心。这就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围绕社会现实和大学生需要寻找教育主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对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做好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工作,增强理论感召力、亲和力,使学生在不断受益的过程中坚信并形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的主力军,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高校应加大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为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可靠的师资保证。高校教师首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主流或者核心价值观的意识,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耐心向学生进行有效传授和教化,并用其引领学生成才。二要不断增强理论素养,拓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认知水平,不断增强说服力,吸引力;三要强化师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大学生,为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表率和榜样。
2.2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增强大学生价值认同度
1、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日常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营造浓厚的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让师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核心价值观蕴涵的魅力,在不经意间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媒体如:校报、校园广播、校内有线电视、标语、板报等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思想渗透性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形成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舆论强势;校园网要通过建立专门的教育网页加大相关知识的渗透和宣讲;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通过QQ、短信、网上论坛、师生在线交流、微博、微信等途径,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的范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的传播接受。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开展形式多样、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表演、演讲辩论、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形势报告等,多渠道、多方面的为大学生灌输正确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使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净化校园精神环境,增长大学生才干、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充分发挥示范教育的作用和榜样的力量。正确地选准一个榜样就等于是树立起了一面旗帜。应该在学生中大张旗鼓地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给予赞扬和褒奖,并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出那些积极健康、崇德向善、催人奋进的人和事,用真实感人的典型报道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调动广大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使正能量不断扩大。
2.3 注重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
1、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引导、组织、带领学生参加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倡导,更需要努力践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由价值选择到价值认同再到价值实践的转化过程。大学生普遍理论水平较高,但是实践能力往往与市场和社会需要存在差距,在价值认知上重感性轻理性,看问题带有片面性。大学生只有身体力行,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然后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意志和情感,再外化为行为和习惯,最终形成持久稳定的价值观,并成为自觉行动。因此,在校内,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演讲会、辩论会、报告会,参加勤工俭学、义务劳动服务等实践活动,以达到更加全面认识、理解社会,更加直接体验到自身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
2、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大学生通过参加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能让青年学生进一步认识国情,了解社会,亲身感受到我国社会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新成就及面临的新问题,促使学生运用理论分析思考现实,更加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内心深处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接受,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知与行真正统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吴潜涛.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人民日报.2013年05月22日。
[2]李中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倡导更需践行.光明日报.2013年02月23日。
[3]汪力.科学继承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3年0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