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特征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客户需求;市场
引言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和“互联网+”背景下,电力客户的消费方式、使用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研究和掌握电力客户需求变化,积极应对服务新挑战,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即传统行业基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平台,大跨度地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商业模式再造,大幅提升企业生产服务效能,大大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比如“互联网+购物”,催生了淘宝、京东、当当等电子商务平台,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轻松购物,实现客户需求的快速反馈和满足,图1给出了电子商务发展历程。“互联网+金融”催生了许多掌上投资理财产品,如余额宝、理财通,以及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等模式的互联网金融,使金融服务对于普通用户都能触手可及。
2、“互联网+”背景下电力市场环境变化分析
2.1电力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市场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电网企业发展经营面临新挑战和新情况,电力市场开始由传统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电力营销问题随之而来。(1)市场竞争加剧。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即将打开电力市场,电改的直接影响就是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市场需求更加多变。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电力市场一直处于垄断状态,所以大多电网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很多电力服务,没有完全站在客户角度来定位,服务流程的制定只考虑内部管理的方便,而不注重如何去迎合客户的需求,在面对竞争对手时,缺乏竞争力。(2)盈利模式改变。此轮电力体制变革将极大改变供电企业运营模式,供电企业的盈利方式将从传统的“吃差价”向服务提供商转变,因此,整合内外资源、转变运营模式、提高运营效率将成为供电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用户和电网公司单一的供需关系发生改变。随着分布式电源的规模化发展和广泛接入,越来越多的用电客户扮演着用电方和分布式发电方双重角色,同时用户所拥有的储能设备可以参与区域负荷调配,和电网公司的供需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进而影响到结算、需求侧响应等业务开展。(2)传统单一的售电业务面临改变。互联、开放、融合和分享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将有更多相关者进入到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和业务形态,以清洁能源为基础,开发多种类的电能衍生产品,如区域化的电力交易等新型商业模式相继产生,需求响应、能效服务会成为新的盈利模式,未来将有更多电能衍生产品如能源保险、能源互联网金融等出现,这些对当下供电企业单一的售电业务造成压力。
2.3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公司数据资产运营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1)当前各类技术进步推动着企业生产力提升。例如人工智能自动化、仿真模拟系统、智能机器人、图像识别技术等自动化技术推动服务互动智能化水平;智能配网、节能新技术、储能技术、新能源发电并网等能源技术,推动电网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对营销和服务模式带来影响。(2)大数据、云计算、可视化等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3、客户需求变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的服务需求从长期单一化演变成碎片化、即时化。生产效率提升使人们的时间不断增加,移动互联网重构了时间分布和实现方式。目前社会用电群体对服务体验的要求日益高涨。电力客户需求会有普遍的变化。
3.1个性定制
服务业演化最终是围绕人类需求层次提升进行的。互联网时代,公共信息获取成本低廉,更多普通用户也希望服务供应商满足自己的“个”,并尽量做到“专属”。
3.2高效便捷
客户期望通过云计算、移动互联、多媒体可视化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能享受远程“面对面”电力人工服务;基于视频互动和远程移动互联技术,实现电子签名、自动填单等业务办理技术,实现电力营销全业务线上申请,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完成业务申请、用电咨询、故障报修、缴纳电费等业务办理,利用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技术,能被快速定位故障点,高效完成故障处理。
4、客户服务趋势
4.1“专属”服务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力服务中,客户自然人或家庭可以作为与供电企业交互和被识别的主要方式,电力客户能享受“一点接入、全面服务”的一站式服务,通过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按月享受用电分析报告和个性化优化用电建议书。通过用能监测仪实时采集用户的用能信息,为大用户提供精准的用能分析及优化用电方案,智能化增值服务随处可见。
4.2智能服务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营销技术,构建智能用电服务体系。通过智能交互终端、智能插座、智能家电等,依托双向互动用电服务技术、用电信息采集技术、智能量测技术、智能社区支撑技术等,实现对家用电器用电信息自动采集、分析、管理,实现家电经济运行和节能控制。
4.3精准服务
电力服务能根据地点、时点和交付方式实时地对客户需要作出精准的反应,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过程体验,努力提高服务触点交互界面的友好性。充分尊重客户自身特点,提供适合个性化的精准营销服务,充分尊重人性化,特殊需求特殊处理。
结束语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最重要的营销信息传播媒介之一,并拥有大量的用户,电力企业应高度重视,根据电力客户需求变化,把握客户服务趋势,借力参与移动营销竞争,实现长远自身发展,从而抓住市场机遇,占领日趋激烈的能源市场。
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特征范文2
1.1物联网介绍
1.1.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指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传感器等技术将物体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的技术,物联网可以实现信息交流与通信,是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2]。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其中物联网中的每个物体都是有标识、属性的个体,利用智能接口,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连接到互联网中。
1.1.2物联网主要特征
1)标识与感知。物联网可通过RFID、传感器等技术标识物体,并能通过上述技术感知或捕获研究目标,采集该物体的相关信息。
2)信息处理。物联网获取的信息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大数据计算与分析,从而获取极具价值的信息,以供决策与控制。
3)信息交流。物联网与互联网技术一样,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及时将系统信息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系统中心。
1.1.3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技术一般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三大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对应有关键技术。感知层关键技术包含RFID技术、二维码、传感器技术等,利用上述技术能够实现对物体的标识与感知[4]。网络层关键技术包含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等,是信息处理、数据管理的核心。应用层关键技术包含智能芯片等,是信息处理的应用执行层面。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技术或多种技术融合的综合性技术,如PML开发技术、嵌入式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物联网的性能。
1.2智能电网介绍
1.2.1智能电网概念
所谓智能电网,其本质是电网的智能化发展,以物理电网为基本框架,充分结合测量技术、传感技术、信息化处理技术、决策系统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智能化技术而形成的综合性智能电网。智能电网的应用,将资源开发、电能应用、电网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了智能化集成,不仅实现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而且提升了电网的工作效率及可靠性,因此,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
1.2.2智能电网主要特征
1)自愈性。智能电网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当电网中出现故障,可以容错重组,实现系统自愈。
2)激励性。智能电网可以激发用户参与到电网的运作过程中,从而提高电网的工作效率。
3)安全性。智能电网相比普通电网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尤其是在利用智能化技术下,电网的抵御能力更强,电网安全性更高。
4)兼容性。智能电网可以兼容各种形式的发电、供电、蓄电,因此电网的兼容性更好。
5)优化性。智能电网能够优化各种电网设备的运行,降低电网的运行成本,优化性能优越。
1.2.3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智能电网未来发展趋势,是集合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智能化系统工程。智能电网所包含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可处理大量数据的信息处理技术;高效、实时的通信技术;电网能源分布式接入技术;系统容错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智能规划技术等。
2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融合
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的融合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电网发展的趋势。采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网,能够在资源整合、通信提升、电力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智能电网的自动化、智能化,对提高智能电网的管理,提高电网的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的融合,笔者分别从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方面进行介绍。
2.1感知层
感知层包含了各种传感器、智能芯片等信息识别与采集设备,从而实现对物体属性、行为的监测,并能够获取物体的基本信息数据,通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在智能电网中,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输电线路、电气设备等电网目标进行识别与监控,并通过光纤通信技术或无线通信技术将获取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
2.2网络层
网络层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数据传输与共享的关键环节。在智能电网中,主要以光纤网络为主要的网络层,并以无线通信网络、无线宽带网络为辅助,将感知层获取的数据进行实时传输。在智能电网的应用过程中,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因此对数据的传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电网的信息传输主要通过电网系统的内部网络,只有在特殊环境下,才可以部分依靠公共网络。此外,为了保证智能电网的应用,电力系统的通信网络应该以骨干光纤网络为主,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而且能够提高数据的容量。以光纤网络为主,辅助以无线宽带网络、电力线载波网络、无线数字通信网络等通信技术,实现双向宽带通信的智能电网与物联网的融合。
2.3应用层
应用层是物联网对相关信息或处理结果进行应用的层面,在智能电网中,应用层主要是各种电力基础设施、电力资源的应用等方面。电力基础设备将为物联网技术提供重要的信息数据,同时也为物联网技术提供数据处理与计算的基础设施,保证各种数据、设备的接口资源,为物联网提供各种适应性极强的应用。此外,应用物联网技术后,智能电网的在智能计算、大数据处理、模式识别等技术方面有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决策,对提升电网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应用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物体识别与感知、信息处理、控制与决策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对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极大的推动作用。以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的结合与应用将不断的深入与完善,尤其是在以下几方面的应用,将成为物联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融合的重要方向。
1)输电线路可视化。利用物联网技术的远程识别与感知技术,能够对输电线路进行可视化监控,结合无线通信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对输电线路冰冻、震动、故障等问题进行实时在线远程监控,提高智能电网输电线路的感知能力,缩减解决故障的反应时间。
2)电力生产智能化。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电力生产的智能化管理,尤其是将RFID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到电力现场作业,能够对误操作、非法进入等安全事件进行远程监管,可以对电力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减少电力生产的安全隐患,结合用电信息情况,智能规划生产计划。
3)用电信息智能采集。传统用电信息通过电表人工采集,实时性、准确性均难以保证。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建立远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并将采集的数据通过通信网络实时反馈到管理中心,可实现用电信息的实时管理,提高智能电网的智能化,适时进行调峰调频,提升用电效率。除此之外,物联网技术还能在电力设备管理、电力设施全寿命周期管理、用电巡检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应用技术保障,能够有效提高电网的可靠性,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
4结语
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特征范文3
“互联网+”将中国经济转型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想象的大门被推开。
新经济到底是什么,新经济新在哪里,工业方面、信息产业方面、人工智能方面、金融方面将发生什么变革?顶层设计是什么?
3月27日,《中国经济周刊》 旗下的中国经济研究院举办的2015年“新经济圆桌会议”第一期在京召开。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工信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李国斌、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贵州省贵阳市副市长徐昊、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中国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胥和平、中国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鲁春从,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石晓红、北京交通大学冯华教授等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参加了圆桌会议。
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在“以新经济引领新常态”的主题发言中说,新经济是最具成长力、最具价值增长力的经济;新经济能够弥合地区差距,实现协同发展;新经济可以形成持久的增长潜力,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新经济意识,以新经济引领新常态,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正处在全面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在一些领域正在从模仿跟随者向并行引领者转换,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某些领域先行突破是完全有条件的,如果抓住新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就可能真正把中国发展推向新高度。
中国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胥和平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关注新常态、新动力、新经济,而这次圆桌会议的形式也是创新的,符合我国新经济涌现式、自发式、全社会齐动员的特点。“圆桌会议”是个平台,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畅所欲言。
这个话题显然让在场的嘉宾都兴奋了起来,话匣子一打开,到场的经济界和信息产业界的“大腕”们,将各领域近期不同的研究成果在会上进行了分享,相同的是提到“新经济”大家都持非常期待的态度。嘉宾普遍认为经过从去年到今年的整个业界的讨论,加上两会前后多项政策的和信息的释放,新经济的轮廓已经越来越清晰。
原定3个小时的会程,延长了整整一个小时,到下午一点多才结束。大家主要从路线蓝图、大工业变革、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大众创业创新这四个新经济起步时期最关键的方面进行了讨论,有规划、有初步成果、也有深度思考。
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
什么是新经济?新经济不简单等同于互联网经济
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讲话中指出,“世界进入经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要“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新经济不简单等同于互联网经济。所谓新经济主要是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产业、新服务和新业态。这其中有三种情况需要关注,第一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与此相对应的是机电一体化。智能手机是最典型的。第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直接产业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直接产业化,由此而形成的大数据产业、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等等;第三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和其他服务互联网的系统,由此发展而形成的新服务和新业态,电子商务、移动医疗服务、云医院、互联网安全产业、智能安防系统。
当然,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1.新经济不是去实体化、去制造业化,相反,要通过工业智能化实现产业革命。2.新经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从技术基础、动力结构、组织模式和运营方式都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说,以往产业技术是人体力的延伸和替代,那么新经济则是人的智力的延伸或替代。
看经济体量,我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但看经济质量,我们还相差甚远。我国品牌竞争力不足,制造业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达11%,但品牌占有率不足3%,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世界500强品牌中,美国有239家,我国仅有25家。我国要在国际化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加快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向中国质量转变。
用创新思维引领新常态,就要对传统思维说“不”,继续解放思想,着力创新思维。
北京交通大学服务经济与新兴产业研究所所长冯华:
新经济来了,但我们的经济学理论严重滞后
我们要用新经济思维和新经济的组织方式和制度,来重塑新的经济体系。但目前来看,这是严重滞后的。
新经济下,知识、信息等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时间、空间成为新的资源,成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对象,而时空转换效率成为竞争力的新来源,这些问题都是传统经济所忽视的,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今天是高校与会的代表,因此我感觉经济学现在是严重滞后了,对新技术革命催生的新的产业现象和成长规律缺乏深入研究,我称为潮涌现象,一个大潮起来再落下去,水落石出,会看到新的产业兴起。
未来由于互联网技术革命和新能源技术革命,新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出现了,这种分布式生产和个性化消费对接的时候,我们原来的制造业大国,大规模的生产组织方式,可能面临着颠覆性的影响。
这种分布式生产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和分布式能源技术上的,它已经到来。如果说要对新经济做一个判断的话,我们是刚刚处于新经济的萌芽和初期,大规模的产业变革可能马上就要到来。我们应该为此做好理论准备。
工信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李国斌:
布局“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
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专题讨论了如何顺应“互联网+”的趋势,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这一基本问题。互联网使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催生成为可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成为可能。工业信息化部作为工业通信和互联网的行为主管部门,责无旁贷。
中国必须要在制造领域进行大突破。建设制造强国,是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和西方国家再工业化的一个战略决策。
我国目前还应该看到,我们具备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和条件,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我们具备了赶超强国的市场环境和各种资源条件。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以及高技术传播、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设备,还有农业机械装备,这十大重点领域要制定滚动性的绿色制造目录,并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引领和聚集社会资源,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的发展。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要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质量为先,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融合发展,坚持人才为本。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鲁春从:
信息经济应用占GDP比重已达19.3%
互联网为什么能够渗透到各行各业,为什么不谈“电信网+”,是因为互联网有基本优势,规模优势、扁平优势、便捷优势、积聚优势和普惠优势。
“互联网+”可以看作是信息经济应用部分的核心内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初步测算结果表明,2014年我国信息经济总量突破1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6%。其中,信息经济生产部分规模为4.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6%,占同期GDP的比重为6.8%;信息经济应用部分规模为11.9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4.8%,占同期GDP的比重高达19.3%。
当前,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历史时刻,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需要有更为强大且持续的支撑力量。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成为经济质量提升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我们需要根据信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结合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环境和新要求,凝聚政府、企业和社会共识及力量,确定战略思路和重点任务,积极构建信息经济生态系统,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开放与共享,努力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
贵阳市副市长徐昊:
贵阳要打造全球首个免费Wi-Fi城市
数据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撑条件下,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所有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字化描述。大数据会成为新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引领整个新常态。
“互联网+”时代,为贵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所以,新常态就是新机遇。我们现在正处于由互联网时代进入大数据时代的门槛上。
大数据框架下的政府治理模式的变化,是现代政府的治理,强调多元化主体,强调民主性,强调平等参与性和强调互动性,这个是我们对于新的时期政府治理的特征的一个理解。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打破信息壁垒,连接数据孤岛,让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实施高效的联动。政府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贵阳打造六、七、八、九四个系列大数据,就是要实现项目化、产业化。数据城市的一个基础,我们称之为大数据的基础平台。用全域免费公共WiFi系统,这样一种免费模式打造全球第一个免费WiFi城市。同时,成立大数据交易所,开展大数据的众投工程。把数据资源放在“众投工场”的平台上进行开放,用资源去寻找资本,用资本来发掘资源,我们称为“众投工场”。从机制上来破除数据壁垒的问题。
我觉得大数据时代下的政府治理,顶层设计时不我待。运用大数据来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这个事情,已经是势不可挡的必然。还有,数据的结构化问题和数据的安全问题,都是我们面临的共性问题。
奇虎360公司副总裁石晓虹:
互联网+时代,更需要有国际水准的网络安全产业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网络安全问题的危害领域将不再仅仅局限于信息泄露、账户资金失窃,而是直接影响到公民的生命安全、产业安全等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互联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威胁也将造成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要加快推进本土互联网安全产业发展,推进网络安全核心设施的国产化,特别是企业级安全产品的国产化和第三方防护与监督力量。首先要提高终端安全防护能力,第一防火墙等网关一定会被穿透,终端看似在网关的保护之下,但实际上已经被推到了攻防最前线。第二,终端是最敏感的探测器,然而在企业网中70%的终端防护产品都是外国产品。第三,几乎所有网络攻击都始于终端。从伊朗“震网”病毒,以及目前发现的其他网络攻击武器,都是针对终端的软件。要打造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网络安全产业集群,形成互联网经济领域一个新的、更强劲的增长点。
未来,手机将会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一旦被黑客控制,不仅关系到手机使用者的个人信息,也会涉及到银行支付甚至一些智能硬件的安全。
从2014年以来,360开始逐步渗透至硬件领域,全面着手打造覆盖硬件设备、操作系统的底层安全生态系统。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
“双创”本身就是新业态产生路径
今年年初,总理到深圳柴火空间去,引爆了众创空间。全国互联网用户6.4亿户,现在我们真正是处于一个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创业大爆发的时代、创新大繁荣的时代(双创),打造创业型的经济,构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是深化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尝试。
新经济发展有很多新业态。但是新业态产生的路径是什么?我觉得双创本身就是一种路径。例如最近美国、英国上百所大学进中国,跟中国的园区搞合作,说明我们的市场有控制力。我们的资本也是有控制力的。小米带给我们的产业创新,是典型的互联网+。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新业态,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新的业态也催生了新的组织形式,现在的双创呈现的是一种涌现性和生成性的特征。
原来我们是比较关注精英的。这一回合的政策措施调整后,公共政策更加强调普惠制,这是个很重要的理念转变,这是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所以,我们要加快推进包括众筹在内的支持创业者的政策,扩大众创群体的规模,发展众创的公共服务。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
中关村的创投案例和创投金额均占全国1/3以上
新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更高更新的资源和条件的支撑。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政产学研用金介”几大要素构成的协同创新体系的整体推进。
科技创新源于科技,成于金融。中关村经过20多年的实践,在创业、创新领域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成绩和经验。比如,在全国披露的创投案例和创投金额中,中关村均占了全国的1/3以上,去年都超过了40%;活跃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的家数目前统计是超过1000家,总量超过2000亿美元。
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特征范文4
关键词:网络技术;挑战;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随着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是,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单台计算机在运行的过程中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必须要降低重复开发与投资的频率,不断的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而能够让网络信息与资源之间实现有效的传输和共享。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概念与分类
(一)基本概念
网络技术主要就是指将一台或者多台可以独立操作和运行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并且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和管理软件进行紧密的结合,保障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信息、资源能够实现共享。网络技术能够充分的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和价值,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和处理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类
(1)局域网。局域网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其具有诸多特点,比如投资成本低、短期内就可以见效,所以,局域网被广泛的应用到全球范围内。局域网也可以根据特性的不同而进行细致分类,目前比较常见的就是以太网技术、令牌环网以及城域网。
(2)异步传模式。异步传模式主要可以在高速网络环境下进行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并且能够实现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的无缝连接。
(3)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的出现,有效的推动了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其占据了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地位。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全方位的监控相应的机械设备和环境,其主要融合了传感器技术、通信以及嵌入式计算等多种技术,其本身具有诸多功能,比如信息的收集、探测以及传输等功能。
二、互联网所面临的挑战
(一)新业务对传统网络架构的挑战
由于传统网络架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不灵活等问题,进而导致无法满足当今时代不断涌现的新业务需求,网络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遇到了挑战,无法保障服务质量,导致产业价值链出现了断裂。其主要就是因为互联网正在面临OTT业务的严峻挑战,其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OTT业务爆炸式发展导致运营商骨干网的扩容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支撑,进而导致没有人愿意承担OTT业务的基础网络建设。其二,目前的基础网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否则无法保障OTT业务的服务质量,甚至会导致OTT业务失去发展的前景。
(二)网络技术不能满足信息量增长的需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人数与日俱增,进而信息量十分的巨大,导致当前网络不能满足信息大量增长的需求。目前,我国网络技术的IP流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进而会给电信运营商网络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不断的增加投入提高网络扩容,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延迟严重,目前我国大部分网络都处于非健康状态。
(三)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必然会与实体经济进行深度的融合,并且具有发展的空间。但是,目前我国信息网络与实时性、安全性以及灵活性等方面不能满足应用的基本需求。国外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工业互联网以及能源互联网等方面的探索。对网络传输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挑战。
三、网络应用的热点问题
(一)政府上网
政府上网主要就是指政府职能上网,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进而能够公平、透明的显示出政府的职能工作。政府上网的主要内容就是形象上网、办事程序以及组织机构上网以及专有信息上网等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能够构建本地特色的政府部门,必然会朝着电子政务、电子政府方向发展。
(二)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主要涵盖的内容。其主要覆盖的内容就是政府贸易管理、企业级电子商务以及电子购物等方面的内容。政府贸易管理电子化主要就是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数据和资料的处理以及存储。企业级电子商务主要就是指企业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实现供货商、用户之间的商务活动。电子购物主要就是指企业能够通过网络为个人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商业行为。
(2)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特征。电子商务的主要特征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电子商务能够进一步促进标准化商品和服务领域的发展,尤其是书籍、电脑以及旅游等行业,其中服装、食品等个性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商品和服务领域很难实现大规模的电子商务。其二,支付系统已经成为制约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电子商务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信用卡支付系统的支持,所以,在其进行发展的时候与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十分的紧密。其三,网络费用也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因特网展开电子商务,电信费用仅是其他商务工具费用的很小的一部分。
(三)农远工程
农远工程主要就是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其主要作用和目的就是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实现共享,最终达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目的。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卫星教学收视点以及计算机教室等模式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给农村教学试点工程,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学质量。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IP协议的快速发展
IP协议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逐渐的更新为IPv4,并且在各个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IPv4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创新,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个领域内业务的实时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网络技术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时代变化的需求,IPv4逐渐的暴露出诸多局限性,比如安全系数不高、无法为灵活的Mobile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地址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IPv6应运而生,与IPv4相比具有着诸多优点,并且在其基础功能上做出了巨大的突破和创新。IPv6的特性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安全性更高,IPv6为了能够保障安全性,做出了更加深入的研发,可以有效的避免截获链接的方式来篡改密码等问题的发生,必须要通过身份验证之后才能够进行操作,能够有效的避免IP欺骗以及信息报探测等网络入侵行为。其二,能够实现邻居发现与应用邻居之间的自动化配置。
(二)三网合一技术的发展
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特征范文5
以2009年初《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颁布实施和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中国林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加快发展新阶段。5年来,经过顶层设计、动员部署、组建机构、项目建设、建立制度等5个环节,始终坚持把林业信息化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提升效益的重要抓手、服务基层的重要途径、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各级林业部门按照“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总要求,坚持“融合、创新、服务、提升”的发展理念,全国林业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每年都取得10大突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林业信息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80%以上的省级林业部门设立了专门机构;资金投入持续增加,全国年均投入专项经费5亿多元;网站建设快速推进,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林业网站群;标准制度逐步完善,制定了20多项制度、50多项标准;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促进了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示范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了13个示范省、25个示范市、50个示范县,推出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示范成果。林业信息化有效支撑了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信息化有效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林业信息化有效拓宽了生态文化传播渠道;林业信息化有效提升了林业行政服务水平。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选择。
一、智慧林业的概念与背景
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智慧化发展的浪潮,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项目快速在各地创新发展。智慧林业,就是在数字林业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智能化、物联化手段,构建立体感知、管理协同、服务高效、有效支撑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的林业信息化建设新模式。
智慧林业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林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统领未来林业工作、拓展林业技术应用、提升林业管理水平、增强林业发展质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智慧林业与智慧地球、美丽中国紧密相连。智慧林业的核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种智慧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林业高效高质发展。智慧林业的关键是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及管理服务规范,形成互动化、一体化、主动化的运行模式。智慧林业的目的是促进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系统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等协同化推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智慧林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林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提高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实现林业的智能、安全、生态、和谐。智慧林业包括基础性、应用性、本质性的特征体系,其中基础性特征包括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应用性特征包括一体化、协同化,本质性特征包括生态化、最优化,即智慧林业是基于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基础之上,实现一体化、协同化、生态化、最优化。
当今社会,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在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塑造国家发展新优势的作用日趋突出。党的十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并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近期,国务院又相继下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和《“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的总目标,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林业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这些都要依靠信息科技为支撑,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更高效的利用、更科学的决策,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改善生态改善民生,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林业各种资源要素和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智能化控制,加强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全面提升质量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
智慧林业在发展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的双重历史机遇下应运而生。
二、智慧林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智慧林业的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统一思想为前提,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创新为动力,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全力推进智慧林业建设,为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打造智慧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林业信息化由数字林业阶段迈向智慧林业阶段,是林业系统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内在需要。数字林业阶段以林业各种信息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为主要特征,重点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等技术,实现林业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管理。智慧林业阶段将在数字林业的基础上,全面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慧地球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方式,使林业实现智慧的结构、智慧的感知、智慧的流程、智慧的管理、智慧的应用、智慧的服务。
智慧林业的建设原则。建设智慧林业,要更加注重信息与林业各个环节、各种资源、各项业务的深度融合、集约共享和协同推进,必须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等“五个统一”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五个原则:一是整合资源,共享协同。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地域、级别、业务界限,充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业务协同,提升全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和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二是融合创新,标准引领。集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和机制。实施应用先行、国际同步的标准战略,抢占标准制高点。三是统筹协调,管理提升。统一顶层设计,推进协同运行,强化各级林业信息化部门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统筹管理体系。加强安全技术体系建设,提高林业信息安全水平。四是服务为本,推动转型。面向各级林业部门和林农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提供随时、随地、随需、低成本的信息服务,以信息化推动林业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型升级。五是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从组织管理、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示范工程等多维度切入,循序渐进,讲求实效,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实现重点突破。
智慧林业的建设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集成化、智能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立智能决策、业务协同、便捷高效的政务体系,实现信息化与林业全面融合,为全面建成智慧林业奠定基础。到2020年,全面建成智慧林业,有力支撑林业改革发展。
三、智慧林业的总体架构和主要任务
智慧林业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涵盖智慧林业立体感知、智慧林业协同管理、智慧林业生态价值、智慧林业民生服务、智慧林业综合管理等五大体系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智慧林业总体架构主要包括“四横两纵”,四横即设施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两纵即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其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形成一个闭环的运营体系。
智慧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
加快建设智慧林业网络平台。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结合林业实际,加快推进林业宽带网络和感知网络建设,为智慧林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一是按照先进、适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架构,抓紧建设林业下一代互联网,满足林业物联网接入和大数据量传输等需求。二是积极推进重点林区无线网络建设,有效提高林区网络通信覆盖率,为拓展业务应用提供基础网络条件。三是大力推进林业物联网发展,提高林业生态智能感知、林业资源智能识别、林业灾害智能监测、林业信息智能推送的能力。四是完善以卫星、航空护林飞机等组成的“天网”系统,提高林业空天感知能力和监测效率。五是实施林业应急感知工程,建立全覆盖、多尺度无缝集成的应急地理信息平台,大力推动林火视频监控系统、沙尘暴监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等的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县林业部门的互联互动。
切实加强智慧林业协同管理。加强信息资源融合,建立资源共享的林业信息系统,为各类林业工作者提供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一是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大力推进林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二是加快中国林业云示范建设,推进办公智慧化和协同化,规范办公流程,降低运行成本,全面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适应移动互联快速发展的形势,积极推进林业微门户、微博、微信等平台建设,以更加新颖、活泼、便捷的形式,服务林业、林农和公众。四是建立健全成果共享模式,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统一服务平台和信息工作,统一管理基础数据资源;各业务部门承担本单位业务信息的内容保障,供有关部门共享使用。
努力构建智慧林业生态服务体系。一是建设智慧林业营造林管理系统。实现覆盖各级营造林规划计划、作业设计、进度控制、效果监测、统计上报等环节的一体化营造林管理系统,为营造林工程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建设智慧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按照统一布局、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集森林、湿地、荒漠、生物多样性监管于一体的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平台,提供多级林业资源分布和动态信息,支撑林业科学决策。三是建设智慧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通过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智能化管理,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四是建设智慧林业重点工程监督管理平台。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工程全过程的实时跟踪管理,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积极打造智慧林业民生服务体系。围绕全面建设民生林业的新要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构建面向企业、林农及新型林区建设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建设智慧林业产业培育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与林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发展。二是建设智慧生态旅游工程。在智慧生态旅游物联网应用示范的基础上,加强相关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促进生态旅游的大发展、大繁荣。三是建设智慧林业商务拓展工程。建立一批区域性的林权交易平台, 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林业电子商务平台,为林企和林农提供智能、便捷的服务,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建设智慧林业社区工程。加大林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决林区信息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智慧林业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业务“一站式”办理。
四、智慧林业建设路线图
智慧林业是数字林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更深入的智慧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实现林业自然资源更丰富、林业生态系统更安全、林业绿色产业更繁荣、林业生态文明更先进。智慧林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需分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依据各工程项目的紧迫性、基础性、复杂性、关联性等,建设智慧林业分基础建设、展开实施、深化应用三个阶段。
基础建设阶段。编写智慧林业规划,出台智慧林业建设的相关政策,安排扶持资金等,并局部开展智慧林业的探索实践工作。在现有林业信息化成果基础上,选择基础性较强的中国林业大数据工程、中国林业云建设工程、下一代互联网提升工程、林业应急感知系统、林业环境物联网和林区无线网等优先建设,为后续的智慧林业的全面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特征范文6
回顾2015年,信息消费持续升温,网络建设稳步发展,LTE建设大潮未落,5G标准研究逐渐发力,云计算大数据热度未减,SDN/NFV方兴未艾,新业务新技术新需求层出不穷。鉴往知来,础润而雨,未来信息通信网络将呈现以云网集成、“无限”体验、软件定义、增强智能、万物互联、开放创新、泛在安全以及畅行节能为特征的发展趋势。
未来网络:云网集成
在未来网络架构中,大量的网络功能将在边缘实现云化,因此网络和业务资源的部署将转向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心,而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则构成了集成云网络(CIN-Cloud Integrated Network)。CIN支持网络可编程、多租户和弹性,并实现SDN、NFV和云平台的无缝结合。低时延和高吞吐的业务必须靠近用户,从而形成边际云节点,并提供高带宽连接。宽带接入作为用户获取服务的手段,逐渐统一到“短无线”和“长有线”的融合接入方式。“短无线”是指用户终端的最终接入手段无线化,使得用户的接入更加方便;“长有线”是指有线宽带接入尽可能地靠近用户终端,保障用户接入的高带宽需求,从而提升用户体验,降低建网成本。此外,云计算和IoT技术的普及将在网络中产生大量的数据,借助大数据技术增强网络的智能,进而加速业务的自动化过程甚至催生新的通信业务。
未来网络的边缘节点将形成统一的分布式数据中心,运营商采用SDN/NFV技术在网络的边缘实现各种各样的网络功能,比如vCPE、vCDN、vRAN和vBNG等,称为“软边缘”。在网络的核心则充分利用硬件的高速转发性能,实现简单、面向连接、大颗粒度的业务流高速转发,称为“硬核心”。网络操作系统提供集中化的控制平面,贯穿整个边缘和核心网络,为各种分布式业务、网络和设备建立连接。通过对网络切片,操作系统建立网络的逻辑视图,形成各种虚拟网络,从而将网络真正地抽象出来。
泛在接入:“无限”体验
未来的接入网络不仅需要以经济成本提供用户所需的更大业务带宽,满足千倍流量增长的需求,而且还需要满足百倍于人人通信数量级的物物连接数,以及人人、人物及物物无所不在的连接需求。在云网集成的大背景下,未来的接入网络将体现前所未有的融合趋势,呈现出“长有线、短无线”的发展特点,即使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也能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无限”接入体验,满足带宽、连接数的极大需求。
随着4K极清视频、多媒体社交网络分享以及个人云应用等新型业务的不断丰富,个人用户对于带宽的需求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对称的百兆乃至千兆入户在全球范围内也将更为普遍。对称10G PON结合FTTH正成为宽带网络的战略投入领域,其中XGS PON光模块可以与10G EPON共享相同的产业链, 能够以经济的成本实现10Gbps对称带宽;同时,基于G.989协议,确保向支持40Gbps带宽的TWDM PON(NGPON2)平滑演进。PON的应用不断拓展到更多领域,利用PON可经济高效地为LTE乃至5G无线小型基站提供回传或前传,通过“补盲补热”,大幅提升移动用户体验,逐步演进到固移融合。此外,POL无源光局域网将“光进铜退”推进到企业局域网,大幅降低机房空间、设备能耗和总投资成本,是企业新建和改造办公网络的重要选择,成为PON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未来移动通信将主要支持移动宽带和IoT两大类业务,在无线接入方面存在颠覆和演进两条技术路线,共同构成未来5G网络。5G颠覆性技术包括多载波技术UF-OFDM、超窄带通信、大规模MIMO系统、超密集组网、毫米波通信、5G与LTE及WiFi的集成等;向5G演进的LAA、FD-MIMO/BF、NB-IoT等LTE-A Pro技术,将满足未来IoT与移动宽带的部分需求。在网络架构方面,借助于云计算、SDN、NFV及网络虚拟化等技术,5G将创建以用户和业务为中心、服务虚拟化与定制化的网络切片,动态适配流量拓扑与连接数,全面满足移动宽带与IoT等多元化业务需求。
智能连接:软件定义
基于固定带宽的静态网络难以应对动态变化的数据流量和带宽调整的需求,因此,建立软件定义的智能连接,将是承载网发展的重要方向。软件定义的智能连接除需具备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按需带宽分配等特征外,还将引入SDN控制层实现全网状态下的自动弹性调整。IP和光传输作为连接的主要元素,与光/电物理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为此,为提升网络效率,除了优化网络结构、增加网络智能外,还需采用新型材料和芯片技术,以实现智能连接,满足云/数据中心间的长距离连接、5G移动前传网络和数据中心内的短距离连接等需求。
SDN是承载网实现软件定义连接的重要手段,可以实现IP与光网络在控制、管理和数据三个平面的融合, 并做到IP层与光层的网络拓扑共享、网络资源统一管理、网络连接协同配置。其次,实施IP/光网络连接的按需精准化动态调整,为上层业务提供虚拟动态切片网络和连接。同时,运营商通过提升IP网络接口和光传输路径带宽,减少网络层次,并由集中化的控制单元计算最优的路径,为用户提供低延时的网络连接,满足时间敏感性业务的需求。
此外,在光电技术上,采用新型的BiCMOS电路设计、锗硅材料、硅光集成技术等,以减小器件尺寸、提高时钟频率、改善光路性能,提供200/400/500G的灵活可调高速光连接和T比特级的光系统,及路由器单端口400G的接口能力。在IP业务上,软件定义的VPN实现了企业VPN的快速灵活部署,紧密整合企业VPN和DC资源;引入策略驱动的修改和自动化,使分散的用户端可根据应用需求自助服务。
万物互联:网络为本
网络是万物互联之根本,《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都将以网络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推动产业转型。为顺应需求,首先,网络必须具备高可靠的通信能力;其次,物联网的网络连接类型丰富多样,含近程网络、接入网络以及业务网络等,需要通信网络具备异构网络间的无缝信息交换能力;最后,需要端到端的安全机制保障企业资产及业务安全。
云网集成的未来网络结合了SDN、NFV和云计算技术,为万物互联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第一,边际云同时支持低网络时延和高带宽,确保云辅助驾驶、增强现实等业务的实施;第二,针对物联网海量终端信令开销大的难点,利用网络虚拟化中的切片功能,为物联网应用提供虚拟专属网络,并优化其信令设计;第三,边际云提供的高性能处理能力,为大量低功耗、低处理能力的IoT终端完善了其业务功能;第四,集成云网络提供高效和可信环境,全面保障物联网数据的生产、交换和使用的安全。随着物联网应用的不断丰富和普及,集成云网络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业务平台:开放创新
云网集成的未来网络,为运营商打造开放创新业务平台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敏捷创建、自动部署、按需提供、精益运维将是业务平台的发展趋势。未来业务平台将以构建端到端网络业务为中心,更加关注业务编排、网络资源的统一调度和NFVI的管理。为此,需要将物理及虚拟的网络资源统一抽象,根据业务需求,构建新型的网络业务模型,对网络资源数据进行动态分析,以实现网络业务链的自动高效链接;通过实时分析业务状态、网络运行监控、故障分析和恢复等措施,完成业务实现和业务保障的动态管理;基于OpenStack、TOSCA、USDL等技术,NETCONF/YANG等开放协议接口以及DevOps、开源软件等创新模式,实现开放的业务平台。
开放的平台提供多样化的业务创新能力,更好地支持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应用、支撑运营商探索新型B2B业务。例如按时按需带宽、增强网络切片用户控制、实时上下文相关的服务质量优化、跨运营商动态虚拟网络等动态使能业务;企业接入(SD-VPN、vCPE),IaaS(计算、存储、桌面),安全服务(例如防火墙、入侵检测、入侵防护、内容过滤和端点安全)等网络扩展业务;情境感知、大数据处理及分析和增强智能等网络智能业务。
泛在安全:按需定制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战略的顺利实施,互联网和物联网多样化业务的健康发展,需要全方位的信息安全保障。采用系统性的安全方法,将传统的安全功能进行重构,借助于全网的拓扑结构,结合自学习自动防护安全管理功能,将重构后的安全功能推送给对安全有需求的网络和应用,使其能根据自身运行环境定制安全功能,实现动态的安全服务。
NFV增强了安全的灵活性和扩展性,SDN的集中控制则促进了对网络攻击进行自动地快速响应。借助于NFV和SDN的技术优势,将传统的安全功能如基于端点、边界、网络的安全进行虚拟化,结合新增加的安全功能如安全分析、安全攻击自动化管理等,构建一个网络安全能力中心;网络和应用通过SDN控制器在调用网络资源的同时,根据具体安全需求向网络安全能力中心请求相应的安全服务能力,SDN控制器根据相应的安全需求和安全策略将安全服务能力推送给网络和应用进行安全服务,网络和应用运行结束时,其所请求的安全服务能力也会终止,从而实现按需供给的动态安全服务。
此外,量子密码技术将是未来通信网络安全保障的重要补充。由于传统的基于大数分解的加密算法如RSA面临云计算时代超高计算能力带来的威胁,而量子技术的测不准原理能防止秘密信息的泄露,从而有效地提高网络安全可靠性。
绿色通信:畅行节能
当前网络和数据中心消耗了全球约4%的电力,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不断增强的终端能力,不断增长的带宽需求,以及物联网的日渐兴起,带来了千倍流量增长的难题。按现有的建网方式,能量消耗将随流量的增长而线性增长,这不论是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角度、环保立法力度不断加大的法制角度,还是从运营商的投资角度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
根据GreenTouchTM的研究成果,绿色节能的通信技术趋势,主要有针对移动接入网的BCG2(Beyond Cellular Green Generation)、LSAS(Large Scale Antenna System)、GTT(Green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等,针对固定接入网的Bi-PON、虚拟家庭网关、重设计P2P光收发器等,针对核心骨干网的能源感知的智能保护、光旁路、网络拓扑优化、边际云等。贝尔实验室的研究显示,在考虑了2020年的业务流量巨大增长情况下,综合技术、网络架构、器件、算法和协议等节能手段,在移动接入网、固定接入网和核心骨干网上的能效比2010年分别提升10000倍、254倍和316倍,从而使得2020年端到端通信网络的净能耗将只是2010年的1/50。这表明,采用绿色通信技术,不仅能满足未来网络流量千倍增长的需求,提供给用户无限畅行的体验,同时还可实现增效节能,减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