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法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认知法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认知法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案例教学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00-02

随着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医护人才成为了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和难题。那些一进入医院就能很快熟悉环境、适应岗位的医学生也成为了各医院的“抢手货”。而这离不开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超前培养。笔者尝试将案例教学作为重要环节引入解剖理论的学习,以期实现对医学生临床思维的超前培养。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即是以培养较高层次的实用型基层护理人才为宗旨和目的,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根本,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度,力求满足学科、教学与社会的需求。一些典型案例正可以较早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定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认为,人体解剖学进行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加强理论学习与临床表现的联系,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也就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对于将案例教学实施于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笔者提出以下粗浅看法。

一、筛选适合案例教学法的章节

典型案例本来就不是很多,加之案例的呈现必须要有相对应的章节、内容等与之互相呼应,否则定位不当,案例不能配合教学需要,就很有可能事倍功半,也就是说,该章节、内容是否适合案例教学,与之比较哪种教学方式占优,以及案例教学应当占比多少,这些都是能否成功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

二、对案例教学法的对象进行定位

案例教学需因人而异,须分层次,当然这无形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为了教学的成功,这种努力是很有必要付出的。笔者选取了本院普专护理3个班、涉外护理2个班进行案例教学实践,因他们都是高中毕业统招进来的,基础总体较好。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收集案例。案例来自实践,来自生活,来自他人的经验。所以教师不能够光有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一线体会或实践经验,还需要博览群书,方能够对案例的选取有较好地把握,知道哪些是典型案例,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整理选取案例。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典型案例,才能够达到教学要求,满足教学需要。对于人体解剖学教学,有的根据教学内容编写病例,如骨骼系统―骨折、呼吸系统―气管异物易坠入部位、生殖系统―男女结扎部位等。我也是围绕与临床有密切联系的方面来进行案例整理并进行教学的,即运动系统结合肌肉注射的常用部位,消化系统能结合胃管插管的临床应用,呼吸系统能结合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泌尿系统能结合尿道插管的临床应用,心血管系统能结合测血压等。

3.呈现案例。①平铺直叙法。以教师讲解为主,案例的呈现平白直观,案例的分析思路由老师形成并进行教学,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此举的目的只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知道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和学习思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②小组讨论法。要求每个同学参与查资料、分析案例、提出看法,再综合大家的意见得出统一的结论。老师作为发起人和引导者同时又是工作总监必须起到保证讨论按照要求顺利进行的作用,否则有可能流于形式。③情景再现法。我们尽可能选取能够再现情景的直观教学法,如采用实训室平台、网络虚拟、临床观摩等,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从中受益。为此,笔者与当地市人民医院的专家联合进行了此方面的探索,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④配合其他如PBL教学法。PBL教学法,将关键的思路以问题提示的方式指引学生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这时候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增强学习信心。同时鼓励学生可以发散思维提出老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就更能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⑤总结案例。通过及时反馈,了解同学对案例教学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如有的案例比较复杂,同学反映老师讲解速度比较快,阐述不够清晰,跟不上进度,这时老师就要不厌其烦地放慢讲解速度,并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增加幻灯、录像等进行教学,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四、效果

课程结束后,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发放问卷305份,收回305份,有效回收率100%。结果显示:96.07%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其学习医学的兴趣;94.43%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促进了其对基础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92.46%的学生对将来从事临床护理有了一定的思想和心理准备;82.95%的学生是在与他人的医学知识交流中感受到了自信与尊严感的提升;87.54%的学生认为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五、反思与讨论

1.案例教学法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步骤在于选取适合本门课程的典型案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对案例进行深辟的分析,进行师生良好的互动,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2.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基础医学的教学尚处于摸索之中。在面对大一、大二的学生时,如果所有章节都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同时注意案例教学不要涉及深奥的临床检查和临床治疗用语,同时要有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3.案例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精心组织为保证,做到各方面的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如何保证组织的严密性、高效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

4.案例教学法如何控制数量和质量,这需要老师在案例的设计应用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同时也需要优化解剖老师的知识结构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童旭红.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适用性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9):39.

[2]刘华,周小兰,宋梅,等.浅谈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及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6).

[3]邢雪松,吕威力,赵海.案例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10,32(6):453.

[4]别永信.卫生职业学校解剖学实验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J].解剖学杂志,2009,32(2):278.

[5]李新枝,杨琴,林森,等.提高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质量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979.

[6]高岚,牛晓军.案例教学法在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7,15(4):59.

[7]卓少元,韦玉兰,封毅.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3):140.

[8]陈婷婷,韦力,黄绍明,等.系统解剖学案例教学法中案例设计的初探[J].解剖学研究,2010,32(4).

认知法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VB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

一、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1.案例和任务驱动教学

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引入具有一定实践性的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案例教学侧重于“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事先设计好的典型案例为基础;而任务驱动侧重于“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二、VB教学中开展案例―任务驱动教学的必要性

VB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流程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然后依样画瓢,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普遍认为内容枯燥难懂,缺乏学习兴趣,并不能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自主编制程序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一种比较适合VB程序设计的教学方法显得很有必要。而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衔接,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任务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VB教学中开展案例―任务驱动教学的可行性

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环境,通过演示精彩的教学案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积极的探索设计,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展示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分析案例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讲解该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再通过案例引入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快速掌握知识和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最后做出总结评价。

1.精选案例,激发兴趣

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案例有网页中的滚动字幕、计算器、QQ登录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等。在VB教学初期,学生将接触到许多抽象的概念,如“对象”“方法”“属性”“事件”等,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新鲜且抽象的概念,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可以制作显示“欢迎光临”程序案例,通过展示此案例,让学生觉得VB程序设计既简单又有趣,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境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使学生清楚学习VB的实际用途,这样学生才有动力继续学习下去。

2.分析案例,提出任务

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分析案例中涉及的主要知识,能使学生了解VB中的相关概念和语法结构。通过分析“欢迎光临”案例,让学生熟悉编程的集成环境,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而网页中的“滚动字幕”案例,可以让学生熟悉程序设计基本结构,在初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再对案例提出拓展设计任务。

3.完成任务,提高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很好地配合,教师给学生布置难度适宜的任务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简单的任务,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案例或自主学习完成。遇到困难时可以向同学、老师寻求指导与帮助,或者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完成任务。通过完成任务,学生不仅掌握了VB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4.总结评价,互相学习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及时给予总结评价。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可以将优秀作品作为范例展示给学生,供所有学生欣赏和交流,分析其设计思想和涵盖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集思广益,互相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创新,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五、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完成任务,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时,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研究和实践证明: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VB教学的需要,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认知法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案例法;中职;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是中职学校的必修课之一,也是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怎样才能够让这门课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提升他们的今后的职业道德呢?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智慧,让学生能够从内心认同与喜欢教师的所说、所讲。职业道德教材中有大量的案例,占了整个教材篇幅的1/5左右,根据职业道德课教材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分析与体会案例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案例教学法,即教师结合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典型案例,从而突出教学重难点,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分析、评价等,让学习那个设身处地的站在具体情境中,去积极的思考与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堂上采用案例法,将极大的提高教学质量。

2.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生职业道德课中的应用

2.1收集案例,激发兴趣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而恰当的案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让教师的表达鞭辟入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的精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此,教师必须准备充足的教学案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看报、收看法制节目和电视新闻、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方法的案例,从而让每一堂课都有精彩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共鸣与思考。同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自己收集案例,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识的收集相关的案例,养成主动阅读相关书报、收看法制节目的习惯,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在分析、整理案例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

2.2精选案例,让教学有针对性

案例教学法不是案例越多越好,教学的目标不是案例本身,而是希望通过恰当的案例,让学生能够有所收获。案例的数量和内容应当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案例要精挑细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同时,案例的难度应当和中职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不同的案例可能涉及到的是不同职业,但是都应当力求引起学生的共鸣与思考。此外,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应当具有时效性,反映当前社会的热点职业道德与法的问题,这样能够引发学生去思考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如,教师再列举“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案例来讲解“隐私权”,就和现在90后的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太符合了。而改成“偷看他人QQ留言”、“偷看他人E-mail”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符合。这样的例子能够快速引发学生对隐私权的关注与学习,从而学会尊重他人隐私,维护自身隐私权。

2.3分析案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展示精挑细选后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第一,展示案例。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展示案例能够打破传统教学单纯的文字叙述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恪守职业道德”的教学中,教材中选择的是刘姝威—2002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例,典型而具有针对性的事迹对职业道德教育是很好的模范。但是,教学中的文字叙述感染力不够强,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为此,教师可以下载相关视频,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声情并茂的讲解、图文并茂的画面,让刘姝威这个人物形象变得立体了,典型的事例变得生动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都受到了其感染。第二,分析案例。展示案例后,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然后将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学会与人合作;之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上台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师生一起评价案例,总结方法,提炼知识,深化主题。

2.4知行统一,提升素养

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在于让学生有意识的根据已学知识来指导生活中的言行,将内在知识外化为行动,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才真正实现了。如,教学中,教师可列举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邮递员王顺友的事迹,20年里,他没有延误一个班期,没有弄丢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到100%,这样一位平凡生活中的典型人物,更能够给人触动,令人动容,催人奋进。这样的事例能够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一起发展,让理论指导他们的言行,内化为一种道德意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小结

将案例巧妙的贯穿于中职生职业道德课之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在一次次的案例分析与评价中,陶冶自己的情操,矫正自身的言行,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质,让学生主动做一个恪守职业道德、学法、知法、守法的优秀公民。

【参考文献】

[1]胡卫芳.实效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1,(05).

认知法教学案例范文4

1.发挥单个教学方法的功能,提高效率。在组合教学方法之前,教师需了解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巧妙处理与组合,以提高教学效能。如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教师可以案例教学法为主,以讲授法与讨论法为辅。这样,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作用,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譬如导入环节,教师可课前让一组学生准备“买西瓜”的小品,课堂上以表演形式来呈现教学案例:夏天,孙某和张某去外省旅游。某天中午,两人来到西瓜摊前。店主即刻笑脸相迎,打招呼道:“兄弟,买西瓜吗?这里的西瓜是顶好的无籽瓜!包红包甜!”张某蹲下身掂了掂,小声对孙某说:“咱们还是多看几家吧!”于是起身就走。见状,摊主持刀并厉声喝道:“你们碰了我的西瓜,必须得买,不买就是嫌瓜不好,坏了我的商业信誉。”两人为避免麻烦随便买了一个西瓜走了。回到住所后,两人越想越气,于是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报告了此事。提问:(1)你感觉摊主是个什么样的人?(2)张、孙两人的本意是什么?实际行为又是什么?请说明原因。(3)摊主的这一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一项权利?

2.实现教学方法的互补,扬长避短。在组合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注意扬长避短,既充分发挥每个教学方法的独特优势,也需要用其他教学方法来弥补不足,以强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法律护我成长》时,采取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突出运用案例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借助典型性案例,巧妙启发学生,诱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知道未成年人应怎样根据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在体验中形成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勇于且善于和违法犯罪进行斗争。

二、结合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情,巧妙整合教学方法

1.立足教学内容,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需立足教学内容,优化组合教学方法,让学生加深知识认识,学有所获。如教学《不以规矩,难成方圆》时,本课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为中心,诱导学生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学会守法、用法、护法。尽管这一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学生还是理解不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只是单一讲授课本知识,则会显得枯燥无味,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因而,在教学前,师生需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收集有关法规条文、案例等;联系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综合运用活动教学法、案例探讨法、比较学习法、讨论探究法,同时,教师需注意案例的典型性,巧设情境,设置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案例与问题思考中理解本课知识。

2.围绕教学目标,优选多样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如果脱离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其原有教育意义。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组合,需要以教学目标与任务为依据,从而更有针对性、有方向地教学,发挥教学方法的效能,提高教学质量。如《法律护我成长》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和能力]明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理解司法保护、社会保护、学校保护、家庭保护的具体含义,知道维权途径,善于与违法犯罪进行斗争。[过程和方法]运用问题情境与案例分析,诱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体验与感知法律常识,学会自我保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法律保护意识,感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勇于并善于与违法犯罪作斗争。其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进行自我保护。而如何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是难点。根据上述目标,教师可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以及探究式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知法教学案例范文5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众多“生产、管理、服务”等专业技术人才为中心的教育形式,是新时期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元素,更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据2015年调查分析,我国中职学校在校学生已有2000多万人,是我国青少年人群的关键性组成要素,也是法制宣传教育中的关键对象。

 

为此,在中职学校职业教育过程中,法律基础课教师必须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将公民法律素养有效渗透到其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具备基本的法律道德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毕业后更好地步入工作岗位,展现自身多样化才能。

 

1 公民法律素养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来高度概括,这也是对中职学校法律素养提出的具体准则。

 

现代公民社会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但和现代法治国家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法治意识不强,缺乏民主理念,随之,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已成为新时期公民法制教育的核心任务。

 

就公民法律素养来说,是指公民认识以及应用法律的能力,也就是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状态与程度。对于职校学生来说体现在不同方面:首先,法律知识。中职生必须清楚法律相关规定,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其次,法律意识与法律观念。中职生要尊崇、敬畏法律,要具备较强的守法意识,遇事要先想到法律,认真履行法律的判决。最后,法律信仰。在中职生的内心深处,将法律视为全社会至上行为规则的信仰,这也是他们对法律认识的最高级阶段。公民法律素养并不等同于公民法治素养,公民法律素养的重心在于公民自身的权利与义务,以国家治理客体为基点,将法律作为一种重要的规则,更加注重法律的遵守以及利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中职生如何在职业教育中接受已成的法律,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已成为法律基础教师教学中的重中之重[1]。

 

2 公民法律素养在职业教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了公民法律素养渗透的重要性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鸭填式、放羊式”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在中职学校职业教育中占据核心位置,教师过分注重专业课程知识的传授,一次性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而他们真正消化、吸收的知识并不多,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无法根本实现。

 

同时,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公民法律素养渗透的重要性,没有全面、客观分析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也没有结合职业教育中的具体内容,将公民法律素养巧妙渗透其中,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2.2 学校法律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过分注重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没有客观设置法律课程,课时较少,尤其是实践课,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法律课程知识,同时学生对法律课程没有正确的认识,将过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专业课程上,误以为该课程不重要。

 

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没有从不同角度入手有效渗透公民法律素养,完善学生已有的法律知识结构体系,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不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加上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极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职业教育公民法律素养渗透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以公民法律素养为切入点,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优化调整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法律教学内容难度不适中,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影响他们法律素质的提高[2]。

 

3 公民法律素养渗透在职业教育中的途径

 

3.1 合理设置法律课程,改革法律教学内容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合理设置法律课程,合理安排法律课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中逐渐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将其放在重要位置,认真学习该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优化调整法律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他们熟悉而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案例,借助相关法律条文,学习法律课程知识,将公民法律素养有效渗透到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掌握必要的法律理论知识,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培养他们多方面技能,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3.2 采用多样化的法律教学方法

 

在职业教育中,中职学校想要有效渗透公民法律素养,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法律教学方法,要根据中职生各方面具体情况,深入浅出地引导他们认真学习法律课程知识,巧妙利用多媒体集图片、文字、动画等于一身的特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刺激学生感官,对新课题留下直观印象,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在无形中有效渗透公民法律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在实践教学中逐渐影响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与遵守态度[3]。

 

以案例分析法为例,教师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他们熟悉的案例,要选择热点的时政问题,不要局限于教材内容,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使其逐渐意识到法律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呈现教学案例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比如,多媒体形式、教师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到案例探讨中,客观分析案例中所包含的法律观点,有目的组织学生多角度探讨实践。

 

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扮演好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等,适当点拨学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身的法律素养。

 

3.3 加强法制教育,逐渐提高学生法律认识素养

 

在职业教育中,中职学校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加强法制教育,为培养他们的法律认识素养做好铺垫。这是因为某个人所具有的法律知识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法律行为,教师要在渗透公民法律素养中,将法制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接受法制教育的同时,获取更多的法律知识,完善已有的法律知识结构体系,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

 

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去触动学生的情感神经,引起他们深思,培养他们更多优秀的法律品质,即“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品质,在无形中逐渐提高他们的法律认识能力,准确理解法律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利用内在的素质不断约束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知法、守法”的水平。

 

3.4 注重学生法律意识与法律观念的培养,注重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律观念。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学校的办学形式日渐多样化,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其育人模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将法律素养巧妙融入其中,多角度引导学生在学习职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法律知识,利用已掌握的法律知识去剖析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树立全新的法律观念。

 

借助法律这面镜子,准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正视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准确把握社会现象中合法与违法的分界线,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学会利用法律知识不断规范自身行为,不断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成为新时期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而在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能够利用法律的武器去保护自己,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4]。

 

(2)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

 

在渗透公民法律信仰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法律之上的理念,认同法律的同时,将其作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种信仰,借助法律,明确自身的价值目标,选择合理的行为方式,不断规范自身行为。

 

在培养学生法律信仰中,中职学校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借助法制讲座、旁听法庭审判等,对学生进行法律信仰教育,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法律的合理性、正当行,意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清楚犯罪行为、刑罚处罚二者间的关系,增加对法律的认同与信仰[5]。

 

4 总结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学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将公民法律素养的渗透放在核心位置。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通过不同渠道有效渗透公民法律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学习重要的法律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拥有更多优秀的品质,使其成为新时期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有效填补社会空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展现自身价值,成为新时期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认知法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建构主义;精读课;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的内涵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提出来。科恩伯格(O.Kemberg)和斯滕伯格(R.J.stemberg)等人的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认识论、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并在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它鼓励学习者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使新知识的学习不断得到攀升。同时注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牵引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20世纪50年代起,学习理论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的发展阶段。风行于60年代的行为主义强调学习起因于外部刺激,认为只要控制刺激并给以适当强化。就能控制和预测行为,它完全忽视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这一时期教学中盛行的“听说法”和“视听法”就集中体现了行为主义的思想。80年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成为主流。该理论主张。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时期流行的“认知法”就和认知主义理论密切相关。自90年代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悄然兴起。如果说行为主义注重外部刺激的设计,认知主义着重知识结构的建立的话,建构主义则更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行为主义和部分认知主义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建构主义则特别注重学生的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老师和学习伙伴的交流、协作,最终以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特征突出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情境性和学习的社会性这三个方面。

建构主义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重新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适当的环境中通过探索和交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最终获得知识。

因此,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感受和创新、探索意识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但是,强调学生的“学”,并不意味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所需要考虑和注意的。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外语教学中,精读课是综合性最强的、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一门基础课。精读教师和学生们相处多,彼此了解多,这有利于开展学习环境设计,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精读课教学中开展建构主义的学习十分有益。下面结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2sectionA来谈谈基于建构主义的教案设计。

(一)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情景创设。本单元的主题是“代沟”。除了要掌握一些关于“代沟”的词句和表达法,还要了解“代沟”的原因,表现形式和解决办法。

(二)分析学习者

对于学习者的分析,主要目的是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设计适合学生个性的情景问题。学习者是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

(三)设计学习任务

这是整个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和重点,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使得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确实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学习情景设计,有助于将问题置于一个真实的任务环境中,这有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学习任务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要设计非良构的问题。非良构的问题具有无显示目标和限制条件:有多解、多解法或者无解;有多种评判答案的标准:问题的概念理论基础的必要性及其组织具有不确定性等特征。那些只需要回答yes/no的问题是“假交互”,这样的问题不能太多。否则只能是“表面繁荣”,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得不到提高。

设计学习任务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不能超越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太多。

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不是期望学生一定就能给出完美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参与,使其了解这个领域。

根据这些原则,我在不同的阶段设计了不同的任务。在pre-readingactivities阶段。我用一首叙事歌She’sLeavingHome(Lennon/McCartney)引入主题,激发兴趣。听完歌提问,让学生讲讲这首歌的主旨。简单回答之后。进入Brainstormingdiscussion,讨论父母和孩子“代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的有些回答会让你耳目一新。

在while-readingactivities阶段,主要根据课文内容提问:词句的理解,对下面内容的猜测,写作手法。主旨大意,逻辑信号词的运用等。

在after-readingactivities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什么是“代沟”?并且用短剧表演的形式来把“代沟”演出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被空前调动起来,他们表演的短剧涉及到“早恋”“网络语言”“服饰打扮”等两代人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不同意见,把“代沟”活化了,同时使用了很多刚刚学过的新词和新的表达法。

(四)设计学习情景

建构主义强烈推荐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要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需要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容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和提炼。而设计学习情景则是要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情景背景中(不同的工作环境、社会背景),其表现是不相同的。

学习情景的表述及模拟要具有吸引力的表征(虚拟现实、高质量视频);它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富有挑战性的上下文背景,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教师要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供咨询与帮助。

学习完课文之后,为了创设更加真实更加丰富的情景,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我推荐学生在课外看一部有着同样主题的迪斯尼经典喜剧:辣妈辣妹(FreakyFriday)。通过“母女互换身体,对调生活”来了解对方的生活,达到相互理解。看完电影后写作文:Howtobridgegenerationg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