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差异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差异范文1

关键词:先秦;儒家;道家;伦理思想;对比

一、引言

中国作为儒学的发源地,在儒道自然观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儒道人生观作为我国哲学的基础,已经逐渐的发展成为哲学界的思想主题。中国哲学从先秦时期开始实行,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时代。哲学也曾面临过百家争鸣的的空前繁荣局面。同时,在哲学发展盛世的时期,曾被德国哲学家所称赞,称盛世时期为“轴心时代”。本文主要从先秦时期的儒学观进行介绍,对儒道的人生观、自然观进行分析,并以此来追寻人类的智慧。

二、先秦儒道伦理自然观的对比

1.儒家的天人合

道德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指导思想,人是否存在的评价标准就是儒家道德性。“天”的存在也有两种内涵:第一,价值本体,这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界之中的一种有形物体;第二,抽象物质,自然界的客观万物。因此,相对应的是儒家的内涵,它的天人合一也具有双层含义。

第一,自然万物,在儒家思想者的眼光中,是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在万物山水之中,儒家思想是依靠对自然的欣赏,对人格进行颂扬和倡导,以此达到天人合的目的和意向。水的流动和迂回,让人生充满动感的生机;水的流动,不仅可滋养万物还可滴水石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以其付出为乐,山无所求的为自然万物提供庇护,为万物生灵提供保佑,更加打造了自己稳重、高大、涵容和持重的形象。而仁者却以其凝重思想为乐,将人与山与水进行自然的衔接,使人心和自然共同生成一种交织感。自然特性中,人格的自然延伸,为外物的拓展提供了条件,拓展和开发了外物的无限生命。山的仁德,水的智慧,是人们喜欢观赏自然风景的重要原因,也是人们对自然、对人生之道的一种态度。

第二,儒家思想中,天和天道的不断演化,为自然界中的万物创造了较大的生存环境。在天道的不断孕育下,人们的道德价值达到了以天和人的层次。生生不息的天道循环,为万物的化育创造了条件,为天地之间的道德至善提供了基础。

天道的循环往复,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契机。无穷无尽的天道变化,周而复始的气象变迁,使天道达到了无际的边缘。赋予道德精神的天道,为人类的生存及发展提供了指引,人类被赋予道德精神,使人道合乎天道,成为人间正道。因此,在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中,自然观的存在,为人格的道德主线,确定了精确地出发点,也为人性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和归宿。

2.道家的道法自然

道家的道,追逐与儒家的人合,在道家的道这里,“以人合天”指的就是“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四法”,这里的人、地、天、道、自然都有各自的含义,其中“自然”还有更深邃的寓意,除去自然本身的意义外,还有自在本身,自然如此的含义,即指一切顺应天意的自然如此,本来如是的一种自然状态。在佛家思想中,换言之,就是“法尔如是”,也是对道法自然的另外一种解释。

道法自然,在道家思想中,是以“知天”为基线,将道法、自然进行有效结合。顺天而行、洞察宇宙、体验自然、静守虚致,使人的精神得到超越和升华。同时,在自然中,安抚精神、回归自然本性,达到自然和人的相互融洽。

三、先秦儒道伦理人生观的对比

1.儒家的积极入世人生观

将有限的生命,创造具有无限生命意义的物质,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主张。儒家思想主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故,在儒家思想的演变和进化过程中,人生的重要意义在于道的追求。追求道不是一种短暂的追求,而是一种具有长远意义的荣誉。不仅可以使人保持现世的功名,还会提高自身积极的态度,达到永恒。

儒家思想中,“内圣外王”的一种境界,是儒家观念的一种理想状态。其中,在《大学》中,对“内圣外王”的思想境界,进行过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并对其中“亲民,明德,止于治善”的三钢;“诚心,格物,正意,致知,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进行了列举。

格物而知至,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理论知识,建立在考察和研究事物的基础之上,是道德意识建立的重要内涵。诚心诚意的修身养性,坦坦荡荡的端正心态,明明白白的追寻理想,是自我道德思想完善的重要步骤。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对实现礼仪孝悌教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治国的重要保障。“内圣”由此转变为“外王”,达到人生最高层次的理想和人生境界。

2.道家的无为而治逍遥人生观

道家思想主张的是一种超脱世俗、无为的人生观。其具体的展现形式为,超脱世俗、以苦为乐、淡泊明志的人生价值观;顺应天道、顺其自然的生死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修身养性,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家思想,依靠的是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长生的一种生存方式。即指,不去刻意关注生死,顺其自然、顺应天道、参透祸福、无所牵挂,安然度过一生。

人生之中,浮浮沉沉,生死有命,在一些特殊时刻里,人们只能无可奈何的接受命运的安排。而在道家思想,作为一种智慧,一种修为,在其观念中,认为只需接受现实、静待转机,不可妄自菲薄,改天换命。人在一生之中,只有做好每个阶段的事情,顺应自然,安之若素,就能达到一种平和的心态,如水之平坦,心灵达到自由自在,将内心清空,消弭万物,达到到家的最佳境界。

人生,在其成长的路线中,追寻道家思想,是一种宠辱不惊、超脱自然的人生价值观念;逍遥自在、顺其自然、得天独厚是一种高深境界;人生价值,在道家思想中,核心内容在于精神,而非物质,人的终极价值观,在于得到之后的生命永恒,价值恒远。

四、当代启示

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国人的人生观是一种积极对待的态度。但是在发展相对较快的现阶段,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悲观厌世情怀的出现、信仰缺失、享乐人生观的增加等,使得国人的人生观发生了失控的转变。在这样的环节中,我们可以依靠儒家以仁知天下的思想,确定自身的人生目标,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将自身的有限生命,用于道法自然的领悟过程,为社会苍生服务,为天下人民鞠躬尽瘁。将自身的无限魄力,呈现于世人之中。同时,也可以兼济逍遥知天下的道家思想,以超脱自然,淡然平静的方式度过一生。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经过自身的考虑和选择,在担当的前提下,进行抉择的。

积极进取,安然宁静,将自身的价值展现在追求的过程中。保持自己心灵的空白,勇于面对挫折和挫败,执着追求人生目标,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经典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小结

人为追求客观需要,达到自然生存,不仅需要儒家的入世人生观,对人际关系进行调试,还需要以形为“礼”,准则为“中庸”,核心为“仁”,高尚道德为“精神支柱”的思想,作为人类修身养性的一种哲学。以此来炼化人们的灵魂,孕育人性的感觉,安定道德精神,确保人与自然在生存中的相辅相成。另外,儒家思想,在不同的发展进程中,与道家思想相互结合,分别将其儒家入世精神和道家安然恬淡的思想相结合,超脱物质追求,完善精神生活和质量,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儒家和道家相辅相成的人生观,为时代的进步、人类思想的升华、心灵的安宁,提供了庇护的港湾和指引的方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动力、支持和保障。(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林群,“国学”的核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差异范文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建筑

0前言

本文研究的方向是在建筑设计上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其重中之重在于构思建筑及文化,而并非传统一词。中国传统元素是极其繁多的,而且范围相对较广,其定义可以分为很多项来列举。在中国元素的设计领域中,建筑有着传奇且悠久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受文化、地域、气候、史实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本文经研究后阐述了文化思想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1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中国,传统一词是各个因素和各个民族之间相互磨合产生的结果,之后虽受印度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但并未影响中国根基性的东西,传统文化依旧流传,也表现出了中国的伟大之处。元素可称之为要素,是由一个一个的事物组成的形态,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下逐渐保留和继承下来的。同时,文化、精神、信仰等也是中国传统保留的成果。从古到今,从实用性到艺术性的发展趋势,传统元素得以保留并继承,固有其存留的意义与原因,其目的是普及并弘扬文化,使其可以在现代人们的心中上升一个高度,以便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当中。

2文化思想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才是根本。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建筑设计注定是蕴含底蕴与功底的,那么中国建筑中的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必然包含本土的底蕴,以至于成为独立的一套体系。然而,并不是说每个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建筑设计都要大体相同,这是个错误的理论,文化与底蕴并非一日之功,因此每个个体做成的作品,所蕴含的底蕴与意境也会大不相同。换一种说法就是,可以称建筑设计的方案是文化的延续与产物。开始,只是古人们形成的一种社会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并且由于沿用时间较为久远,逐渐开始演变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文化,并且这种思想也在不断影响着当代对于建筑的设计。正是由于这种设计方案的出现,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上海世博会中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2.1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对我国建筑设计及文化的影响。道家的文化与底蕴可谓是我国的本土宗教的根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在知识层面上的一种体现与表达。道家思想也可以称之为是我国宗教的代表,道法自然,其表达的喻义也拥有本身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家思想比儒家思想更严格地遵循自然的规律,对顺其自然之法更是有相对的含义,顺应天地万物,认为万物都有自己的道,道也是万物的始端。由于道家思想中原有避世的思想,其在宫廷并不被推崇,无宜于战事。但是道家思想延续至今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其中很多思想观念和现代的思想观念是很多相辅相成的,如当今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与之相对应的在建筑上也能体现出来,尤其在节能减排上其并不是凑巧思想和建筑的结合,如果没有长期的底蕴存在,又怎么会有这些想法呢?

2.2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我国建筑设计及文化的影响。在汉朝时期,儒家文化成为典型的流派,可以说,其对我国未来在文化上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君主治国方面,更体现在儒家文化的底蕴与造诣上,这方面在建筑上也是较为显著的。例如,如今在北京的四合院,采用了“忠、义、礼、孝”的思想,其来自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另外,“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也来源于此,再加上建筑本身构造应有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的特点。中国的现代化建筑在造型上大同小异,而西方建筑在造型上却形态百样,一方面是因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儒家文化对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不是说中西方差异在于西方要比中国先进,而是说中国建筑相比于西方建筑有着更深厚的底蕴与历史背景。经研究,在中国建筑设计遵循儒家思想,更多体现在顺其自然。例如,山体或者湖边就是遵循自然的构造,顺势而做成的,这都是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

2.3佛家思想

佛学思想对我国建筑设计及文化的影响。佛学并非中国本土宗教与学派,但佛学思想与文化在古代的权位之上和群众中十分有影响力,“三教并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出现过,可得知,佛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造诣是极大的。在中国古代,寺庙的形象非常多,如白马寺(公元25年—公元220年)、四百八十寺(公元420年—公元589年)等,佛学从古至今一直都被保留,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可以看出,佛学的文化仅次于儒家文化。经研究后,中国的佛学演变至今,可谓独树一帜,更多的是追求心灵上的纯净与意境上的突破,人得以升华。而这种心灵与意境上的洗礼同样也体现在建筑设计中,笔者认为,它是一种拥有自己风格的建筑体系。并且,佛学有着亲近自然的喻义,将其带入建筑中就会发现,很多寺庙都是在顺应自然而没有人为所建的建筑群的地方,如少林寺以及清凉寺等寺庙。思想的几经演变,使追求意境到达了一种新的层次,多会选择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使现代的城市生活与工作所带来的压抑与不满在寺院可以解脱,有一种遁入空门的感觉。

3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并不是在论文或是演讲上展示的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引导,国人和世界都应该重视中国传统元素为建筑设计带来的影响。本文希望能对读者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然后去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在建筑方面的知识。建筑设计讲究一定的内涵和观点,其中必然包含了大量的社会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不同观念下的设计方案体现出的风格也不一样,人们的各种观念也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自始至终都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新,曹梓煜.现代建筑中的中国传统建筑精神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1(04).

[2]王文刚.中西传统建筑浅谈[J].科技信息,2011(15).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庄裕光.物宇霓裳: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图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吕洪波,于洪坤.图说中国建筑艺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6]伍联德.老照片•中华景象[M].南京出版社,2015.

[7]雷东霞.中国古典建筑图释[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差异范文3

关键词:管理国际化;中国式管理;西方管理

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一度的风靡中国,但是不久就发现这些管理理论在中国大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同时近期在法国出现了要以法国本土化来抗击所谓文化多元主义的国际化浪潮;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承认多元化的国际文化在德国的失败,倡导德国新移民要学习德国文化,适应德国的生活方式。由于中西方在种族起源、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对比性的文化差异,最突出的是表现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对人们现代生活、企业管理等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有此形成的中西式管理差异着重体现在“和谐管理”与“竞争管理”、“粗放式管理”与“精细化管理”、“以人为本”与“以事为本”的不同选择上。中西方管理思想与方法在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深,经济发展在全球开始企图形成一个范式时,管理的深层次融合或分歧开始体现出来。管理的国际化选择何去何从?人固有两只眼睛,但只能看一个方向,中式、西式究竟以哪一个为主?由此,也展开本文对中西式管理的差异进一步研究。

一、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回顾

中华民族在其5000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的发展贡献了众多管理方面的智慧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也包含其他学派。其核心的内容是“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这些也一一在各时期的管理思想中体现出来。

首先是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管理思想分别是来自儒家、道家、法家的管理思想。儒家的管理思想,代表的有孔子的“贵和”的管理思想,主张利用“仁”、“爱”来达到“安人”管理目标;强调“德”、“礼”之治,而辅以法治;认为管理关键在于“举贤才”,需选拔正值的人进行管理;提出用“义”来规范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的行动,用“惠民”的方式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等。道家的管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大流派之一,也是极其具有影响力的。道家的管理思想的基本特色是“守柔”,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倡导“守柔”,以柔制刚的思想;以“无为”为管理思想准则,即人的行为及其指导思想不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应顺应自然的要求,不随意地蛮干;主张“有无相生,以退为进,欲夺故予”的辩证的管理思想;提倡 “无弃人”的用人思想等。法家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管子等,他们主张依法治国,注重人才的任用,提倡“任人惟贤”的管理思想。除此之外还有墨家、商家、兵家等在各自领域的管理思想,共同构成了先秦时期丰富的管理思想体系。

其次是秦汉时期至宋元中期的管理思想。代表的是李斯、司马迁、诸葛亮、曹操、韩愈、沈括、王安石、司马光等人提出的管理思想。这个时期,儒家、道家的管理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李斯的注重人才的思想,诸葛亮的“任人惟才,德才兼备,德重于才”的思想,曹操在各方面的决策思想和后勤管理思想,人才管理思想等都是儒家、道家管理思想的继承。明清时期的管理思想表现为儒家的“贵人”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只是在评判标准上有了新的发展,如张居正实施“考试法”的改革措施。而经济管理思想、军事管理思想等也逐步完善,如康熙的“仁者无敌,此是王道”是传承了儒家以“仁”为管理方式的思想。

二、中西式管理差异体现

(一)“中庸”、“无为”与“有为才有位”

中庸之道是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的,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该思想作为儒家提出的道德修养和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行为有这根本的影响。在管理方面,其应用广泛,体现的是适度、顺道、和谐、整体、权变的管理思想。“无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是指没有违背规律办事的意思。“无为而治”被看作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要求人们淡化功业欲望,提倡功德观念,提升管理者自身的精神境界。其内涵与中庸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即是中庸也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无论是“为”还是“不为”,都要做到不偏不倚、不温不火,从而使得事情“顺道”发展。

西方由于其重功利,崇尚竞争,故在管理风格上强调“有为”,有为才有位。重视领导者、管理人的知识、才能、业绩,这样也就有了财富崇拜、业绩崇拜,为体现财富,业绩竞争的结果,发展出重法治、权利分配、层级控制,重激励措施和方法的采用,处处表现出领导者的作用和影响的管理思想。

(二)“和合为先”与“竞争至上”

“和合”是指和谐与合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管理思维方式的根本特点。一是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体现在“人道治理应与天道运行相和谐”,也就是说在国家社会的管理上必须要与自然规律相适应,从而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二是“尽人事以应天常”,指人应该也可以在领悟、尊重自然法则的前提下,顺应自然法则去做事情,实现人类行为与大自然的谐律同步共振,与自然圆融和谐地发展;最后是人与人的和谐。强调一个组织里要使上下和谐,才可以“克敌制胜”、“和战”,强调事物整体内部各部分的联系,强调整体的发展。三是在追求利益的时候,以“合作”取得,而不是靠完全的竞争来获取。

西方由于其“天人相分”的根本文化特质决定了其在管理上的基本原则也是分门别类的思想,即把所要研究的事物或过程分解成各个部分,单独地进行分析、研究,把研究对象细化,倾向于孤立地研究事物的某一部分,比较不注重对整体的研究。如公司内部形成严格分工的职能部门,分别对各部分的工作进行单独的研究,虽然研究深入,但是对于整体的研究则相对比较少。

(三)“粗放式管理”与“精细化管理”

中国的粗放管理方式,一方面与其过分注重从整体着手处理问题有关,过多地从整体的思路出发去研究问题就容易忽略对细节部分的仔细考量;另一方面是中国的文化对事物的描述用词倾向于含糊、笼统地陈述某一事,加之中国人重人情、同情心重,管理中就会经常出现“大概”、“差不多”这样的词。缺乏精细化的管理标准与人情双层作用的结果是,计划执行得不彻底,慢慢地,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形成了并难于改变。

西方的精细化管理与其“天人相分”的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而实际展现在管理上是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的,分解现场工作工人的动作提出流水线生产的生产方式;再到戴明的质量管理,从影响质量的各方面入手去改善服务、提高唱片质量、实现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的目的。这些都是西方精细管理思想的极致代表,与中国式管理的有着显著差异。

(四)“修身安人”与 “正人”、“法治”

“修己”指管理主体对自身的管理,孔子等中国先哲认为,只有管好了自己才有能管好别人,即先“正己”而后才能“正人”,强调内在的自觉性;“安人”是指自身管理好后的影响,包括对他人和社会形成影响的“他安”和对自己形成影响的“己安”。“安人”既是管理主体自身管理的目的,也是管理的过程,由己及人,由内及外,管理是一个内外兼达的动态过程。“修己安人”无疑是中国文化“向内追求”在管理思想上的最明显的体现,也解释了中国崇尚“德治”的原因。

西方的管理思想则是很少涉及管理主体自身的修为,如我们所熟悉的西方管理大师对管理的定义有泰勒的“管理就是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法约尔的“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些思想都没有对如何管自己做出探讨,而都是针对如何管别人的,也即是注重“正人”。于是很顺其自然地,西方就不会像中国那样提倡“安人”了,因为“安人”需以“修己”为前提,而注重法治也就顺气自然,要管好别人,剔除了内部的因素,就只能从外部约束去尝试了,提倡并实践者通过诸多的条款去管人,也正是“正己”思想的必然结果。

三、未来研究展望及启示

不论管理将发展成一个怎样的模式,是否中西合体抑或背向走得更远,管理的本质只是一种手段,是我们实现企业经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各种目标的手段,不管其存在多少种表现形式,管理国际化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而且总处在一个动态变化之中,我们要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合适自己的管理方式。就中国式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西方管理在本国的水土不服情况,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给予现实的指导。本文在此尝试就中国式管理的选择路径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发展中国式管理无法依赖简单的“拿来主义”,要求我们在找寻中国自身的管理方式时要避免流于形式,换汤不换药地将西方的管理思想冠上“中国式管理”的帽子。二是发展中国式管理需要“知行合一”。中国企业家和管理学者不仅需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抽离出适合现代本土企业发展的管理思想,而且要对受着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国进行标杆企业研究。三是深入“细化量化”中国式管理。改变中国的粗放式管理,要坚持以量化为导向的“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使得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细化到管理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层面,从而使得中国式管理对管理的各个方向有着具体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嵩仁.中华传统管理文化精神——中西方管理思维方式比较论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黄如金.21世纪的中国式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陈成稳.中国式与西方式管理差异[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9).

4、高玉娟,王龙建.浅析中国式管理的“中”“合”“和”之道[J].科学教育家,2008(4).

5、黄如金.中国式管理的灵魂[J].管理理论前沿,2008(18).

6、李国英.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及融合趋势[J].中国集体经济,2007(8).

7、张传开,吴先伍.“天人相分”对“天人合一”的内含与超越[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差异范文4

我们一般将书法的字体定义为书法风格类型。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目前我国的传统书法可大致分为草书、隶书、行书、楷体等几类字体,且以上字体间各有联系,互相影响。不同的字体风格可造就不一样的视觉风格与感官意象,有针对性恰当选好字体,将会让现代汉字艺术设计的魅力倍增。

1.书法艺术同类字体的融合经历数千年的继承发展,我国书法艺术的同类字体往往具有形态较多。如篆书可分为小篆和大篆,而大篆体又有石鼓文、甲骨文与钟鼎文之分;行书分为二王行书、颜体行书与魏碑行书;而隶书亦有古隶、今隶、秦隶、汉隶等之分。故现代设计者在分清以上书体表现形式差异的基础上,还有理解各字体的基本构成,剖析各字体的细微架构,掌握每一字体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为现代设计中的汉字艺术设计提供创作的空间与思路。

2.书法艺术异类字体的包容中国书法作品的创新性多有展现,例如不同字体经过创作者心灵手巧般地融合在一起,可自然地书写在一幅作品中。不同字体的风格亦有所差别,如草书讲究变化多端,妙笔生辉;隶书则注重字体间的一致性,展示出文字的优雅生动;而行书则浓淡相融,疏密得体。将不同书体合理搭配即为不同字体风格间的和谐共融。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与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现代设计领域也重视字体艺术的探索与创新,力求字体间的完美搭配进而产生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因此,在现代设计创作过程,也应根据设计画面的美学需求,加强对字体间搭配的构思,巧妙设计字体间的运用,以达到夺人眼球的视觉感受。

二、书法艺术的墨象表现与现代字体设计

书法艺术的墨象表现即是指书法线条在宣纸、布卷或其他载体上用墨象形式展现的状态。一般认为,书法书写最合适的笔型应为柔软的毛笔,其可与宣纸、徽墨等产生完美反应,进而发生一系列如快、缓、暖、潮、淡、浓等神奇变化,将书法艺术从一种纯粹的手法升华成绝妙的绘制艺术,极有美学内涵与意境。故现代设计艺术中,字体设计应全面吸收书法艺术的独特成效,完善字体设计内容,不断增强字体设计的艺术价值。书法艺术的墨象表现主要体现在墨象的浓淡与暖潮两个方面。前者指的是通过水来调墨以达到让丰富墨色效果的目的,主要用执笔用墨量的多少变化,再配以行笔的智慧让书法作品呈现景象万千的唯美变化。后者指的是以运笔速度快慢调节让书法呈现暖、潮、润、燥等形态,即书法作品展现平稳有力的特征需书法家书写速度迟涩,而展现飞速敏捷则需书法家书写速度疾驰。前者即为“潮”态,后者即为“暖”态。现代设计中,我们应根据设计对象有针对性地对墨象表现进行描绘创作,配置“暖”、“潮”态的艺术特色,从而让艺术作品充满生命力与自然感。

三、书法思想与现代设计思维

中国的书法艺术可理解为中华民族思想的浓缩,饱含国人的哲学思想与艺术精神,它与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观念、民族精神、伦理道德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书法艺术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以“中庸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其提倡的“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风格与态度对书法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书法艺术的整体结构讲求对称,风格较为规整则是受儒家思想的感染。的而道家所主张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则是引领书法大家从喧嚣的尘世中解放出来,以求清静与无为,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韵”上,渴求宁静以致远的创作意境。故我国书法艺术中对“阴阳”、“刚柔”的创作需求,无一不是受到传统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我们可以很浓烈地体会到书法艺术里所暗含的寓意与表达的思想,同时与设计的其他方面相衬托,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和谐完美的作品。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上,先是以书法的意境描绘出一个汉字“京”,并将其幻化为一个奔跑的人,舞动着自己的双手。其次“Beijing2008”的书写更是凸显出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高度统一,以汉简书法的形式,自然、贴切、清晰地将书法艺术的韵味和笔法融入至会徽中,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北京奥林匹克精神的完整统一,表达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涵。

四、结语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差异范文5

【关键词】和谐;诗画;意境

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画中包含着系统的审美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审美思想和艺术形式深受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儒家认为艺术是“美”和“善”的统一,艺术情感中的情与理要和谐统一形成“真善统一”的标准,诗歌绘画等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其“善道”从而提高了人们仁义道的修养,同时儒家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自然与人的意志情感统一中寻找美。孔子讲求仁义,尊奉礼仪,目的是通过人伦教化而获得人与社会的和谐同一,“和”的思想是孔子一切社会思想的根本。在儒家眼里,艺术精神是以追求个人与社会,乐与礼,仁与乐的普遍统一与和谐而展开的。 老子追求道,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宇宙世界的和谐。老子的精神是要效法天地之作为,使宇宙世界完全处于自然和谐的状态。在道家的思想里,艺术的精神是以追求主体与客体,人与宇宙万象,自我精神的高度自由与和谐而展开的。因此“和谐”的审美思想普遍体现在中国绘画中。“和谐”思想将构成美的各种元素结合并形成和谐的关系,主题与客体、时间与空间、内容与形式、再现与表现、人与自然被辩证和谐的结合到一起以追求美的最高理想。当然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关于艺术精神的切入点也是存在着差异的。道家的艺术精神着重在自然宇宙的世界,所以更趋于哲学;儒家则是从人类社会的世界出发,所以更趋于伦理学。道家从根本上强调了人主体精神的自由,是对世界存在的终极意义和目的的思考,从而开放了一个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儒家则追求人生与社会的平衡,将艺术的意义定位在和谐的人生与和谐的社会这一天平上。其次,儒家是丰富强大的社会伦理力量,道家则是浪漫超迈的自我精神力量。从绘画上进一步具体化分析,可以看到,儒家的价值和观念是在以社会政治生活为中心的题材内容上,对中国画的艺术创造产生影响,其形态类型多以人物画、风俗画为主 ;而道家则直接影响了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兴起和发展。

绘画本来是以再现为主的艺术,诗歌则是以表现为主的艺术,但中国的诗与画在和谐的思想下却互相融合了。画的特点是直观,它再现事物形象将事物反映在观者眼中。但中国的绘画确不仅仅是如此,中国绘画将表现和抒情放在首位,把诗的表现引入绘画之中,通过表现来再现。 画者内心世界的感情被画者表现在了画的事物之中。情感与现实事物的和谐融合形成了中国绘画中独特的“诗画”特点。因此,中国绘画中向来有诗画结合的传统。一副画中有山水风景鸟虫花草也有诗人的诗字。书法、画景、诗被很好的结合在画面之中。画里表现着静止的画面而诗中则表现了流动的情感,两者的结合更好的表达着画与诗的意境。

中国绘画里对诗意的追求心理使中国绘画如诗乐一样追求一种动态。因此也形成了中国绘画里独特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绘画往往只能是静止的角度去表现事物的一瞬间,它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诗则不同于绘画,诗可以表现情绪的过程,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诗画的结合就使中国绘画没有了西方绘画中严格的透视关系。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散点透视。画家画中表现的画面不止是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而是从多个视点去观察,好像诗人在走动之中而他笔下的画也就随之动起来。从多种视角来作画,使画面超出了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

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中国画明显不同于西方绘画,西方绘画重视绘画的内容,线条、明暗和色彩被处理的很客观。而中国画则重视形式,重视笔法笔墨,绘画中功能性强的色彩在中国画里却偏少。

在中国古典和谐美学的思想影响下中国绘画重视表现,同时又与理性和现实相结合便产生了“意境”一词。

“境”是客观的理而意是主观的情感,和谐的美学思想强调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统一结合。情与理、形与神相互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用有限来表现无限,形成景外景是意境的主要精神。意境也体现着一种不确定性,“弦外之音”“象外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的画家善于在普通的景象中寄托自己的意志和情感,即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他们能够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构思,寓有于无,给观者留以自由的审美余地,使观者也参与进来共同完成“意境”美的生成过程,他们在对作品做视觉以外的更深层的领悟和体味之后,如影随形地发挥想象,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理想境界。“意境”化解了虚与实、显与隐、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与再现、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关系都统一在了“意境”之中。

中国画的审美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在西方绘画思想大量涌入的今天。我们也该认识到中国画中优秀独特的审美思想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参考文献】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差异范文6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儒家思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Blue Room,如果不了解这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接见至亲好友的那个粉刷成天蓝色的房间,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把它翻译成“内客厅”。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形成了神秘而古朴的东方文化。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国文化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由善到美,带有浓厚的人化色彩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其特点是相对内敛、温和、沉稳。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

2.美国文化

而相对历时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殖民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其他众多移民文化的影响。早期的清教主义思想居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本土宗教萌发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要素。美国社会是比较开放的社会,其国民热切希望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亦即“美国梦”的文化特性也非常显著。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尊卑之别。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辈分与地位,一律以平等的“你好”(hello)表示问候。

二、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任何―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最初时期都深受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框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文化具有地域性、超地域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主义,而不主张突出个人。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重视集体的作用,注重互相帮助,相互依靠,注重人际间的和谐。中国又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需要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国君(家长),恪守本分,谨守礼数,平安相处,以利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延续至今,为大家所认同,变成了集体的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儒家伦理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根本原因。

美国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希腊、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地处海滨及近海各岛屿。众多的岛屿使人际往来不如平原方便,故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包括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注重自立和独立;重视突出个人,追求个体差异。美国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文化(西方文化),而人权观念正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产物。人权最早见于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并使其理论化。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则用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人权,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结语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其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改变,但可以相互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进入西方社会,开拓西方市场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以求知己知彼。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往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大环境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这样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需要健康发展,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池振航.英美习俗与社交礼仪[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