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范文1
关键词:儒家思想;企业文化;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西方式企业文化的现实困境
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培育时,强调对西方企业文化的学习和引进,但往往只能是仿其“形”却不能传其“神”,这是造成诸多企业现实困境的重要根源,比较普遍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制度的安排和设置上,过分重视经济手段的应用和硬性的制度约束,严重损害职工的奉献精神。不少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忽视人的情感需求,过分强调物质刺激,于是责任分解、制度上墙、将物质收益与工作成效挂钩诸如此类的改革措施被视为金科玉律相继出台,再加上各种传媒推波助澜使其影响不断扩大。结果企业的制度成本和资金成本不断增加,产品成本中工资比例不断增大,职工收入明显增多,同时也形成了以“钱”为中心、一切向“钱”看的不良倾向。当一切行动皆为“钱图”时,奉献精神就荡然无存。
(二)企业内部关系的界定上,强调劳动关系的契约化,造成职工主人翁意识淡薄,责任感丧失。我国企业借鉴的西方企业管理中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下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与“爱厂(企业)如家”的传统观念严重冲突。劳动关系契约化使职工原有的主人翁地位动摇,忠诚品质消减,归属感淡化,焦虑和不安全感时刻困扰着他们,企业的凝聚力大大减弱。此时,如果其他企业有相当的物质诱惑就可能使能者“择木而栖”,造成跳槽现象有增无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三)激励手段的应用上,追捧“胡萝卜加大棒”理论,物化职工的使用和管理,严重损害职工的身心健康。不少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简单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强制劳动方法,以超过职工身体机能的强度“透支”使用劳动力,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种方法是西方20世纪三十年代盛行的泰勒科学管理和理论,而今在国外也因其非人道性早就被唾弃。这种无视职工的健康甚至生命,把职工当作机器使用的物化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也使企业管理水平退回到产业革命初期。
以上说明:西方的管理思想在构建我国现代企业文化方面有着不可克服的缺陷,而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对于构筑我国现代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儒家思想作为一个系统的主流意识形态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态度、行为准则的儒家思想却牢牢地扎根在我们的思想中,与我们的灵与肉结为一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如果能够进行创造性运用,儒家思想将会成为培育现代企业文化的沃土。
儒家思想,在行为方式上,主张推己及人、由亲及疏、齐家治国、顺乎伦理、贴近人情;在生活态度上,主张顺天因时,积极入世;在处事准则上,强调和谐,追求中庸。这些特质表明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可以作为行动的指南。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家不断地从儒家思想中得到启发,在成功创办企业的同时,也培育了优秀的企业文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企业家荣德生先生就在企业中提倡和实行中国传统文化精义,将儒家的一些思想观点成功地转化为企业的信念。荣德生先生说:“古之圣贤,其言行不外《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正心、修身、终至国治天下平,亦犹是也,必先正心诚意,实事求是,庶几有成。”他认为要提高生产效率,除增添新设备、改进生产技术外,还要从人事出发,改善管理。在经营工厂时“所请人非专家,以有诚心,管人不严,以德服人。顾其对家对子女,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即算有效。”这种“以德服人”的管理思想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忠诚品质,协调了劳动关系,造就了团结的生产群体,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业绩。其效果绝对不是单纯的物质刺激、契约化管理所能比拟的。制药企业同仁堂在经营中始终遵循儒家“见得思义”、“义然后取”的思想,本着“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精神,教育员工“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精益求精,对病患者“童叟无欺,一视同仁”,以至历经300年而不衰,成为誉满全球的老字号。被称为“日本近代工业之父”,一生参与创办了500多家企业的涩泽荣一先生,就以儒家经典《论语》作为培训工业企业管理人员的教材,他在回顾自己的创业生涯时说:“我的经营中虽包含辛苦和惨淡,但常遵孔子之教,据《论语》之旨,故使经营获得成功。”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中国儒家的思想精髓渗透到了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之中,对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如果能善于对儒家思想进行创造性运用,就能够创造出适合中国民族特点、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文化。
三、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儒家倡导的自强不息精神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儒家思想认为,人生在世,应该不畏艰险、努力追求远大理想。孔子强调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追求过程中,陶冶情操、培育气质、提升境界。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这些思想不仅激励前辈有志之士发愤图强,更应成为当代企业家开拓创新、励精图治的座佑铭。自强不息是现代企业文化的灵魂,任何企业和企业家都必须戒除小富即安的心态,时刻保持一种昂扬的斗志和精神状态。福布斯2005年中国富豪榜蝉联榜首的荣智健谈及富豪排名,冷静地表示自己要“低调做人、低调做事、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和荣氏家族鼎盛时期相比,荣智健的商业规模虽不可同日而语,但他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怪圈,这自然是得益于他“工作忘我,喜欢亲力亲为”的自强精神。
(二)弘扬“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主张人与宇宙或自然和谐一体,也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要求以道德精神去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庸》讲:“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宋代张载在《西铭》中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著名论点,认为万物与人都是天地所生,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民众是我的兄弟姐妹,万物与我为一。他把宇宙比作一个大家庭,如果把人类的伦常关系扩大到宇宙,人与人、人与万物就能相亲而不相害,渐臻至与天地万物协调发展的理想境界。自工业文明诞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逐渐趋于紧张,由于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掠夺、破坏,已经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企业乃社会之公器,必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担负应有的责任。从这个意义看,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可以为企业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思维方面的借鉴,促使人们抛弃单纯追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观,切实树立和谐发展观的经济发展思路。
(三)树立敬业乐群的群己观念,打造蓬勃向上的团队精神。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学而》),提倡管理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谨慎办事,时时处处诚信无欺。他说作为一个君子,有九件事情是必须经常思考的,其中之一就是“事思敬”(《季氏》),也就是做事要常常想到慎重,不敢疏忽大意。而他自己则是“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凡事当先尽力,敬其职事,必有勋绩而后食禄。与此同时,孔子强调个人与群体的和谐相处。他一生呼吁“克己复礼为仁”,告诫大家时时刻刻都要克制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礼”的规范,做到以“礼”待人,以“礼”处世,爱护人、尊敬人、理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荀子说人“最为天下贵”,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荀子·王制》),知道团结的重要性。荀子强调,在社会中人各有职分,担负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但人最富有道义精神,能够在道义的基础上和谐共存。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团队精神的实质就是“人和”,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平等的对待自己的员工,认真倾听员工意见,从善如流,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的员工队伍,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为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四)倡导见得思义的义利观,形成现代意义的核心企业价值观。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里仁》),好利恶害是人们的自发欲望,这种内在欲望必然促使其外求其利,但他强调对功利的追求必须以符合“义”为前提。所以,他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季氏》),在物质利益面前,提倡以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来约束自己的不恰当的追求,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因此,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文公集》卷)不仅如此,孔子进而提倡“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的富民、利民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政策和导向,对企业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义取利、义利合一的价值原则。在企业内部,处理好经营者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在企业外部,处理好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义利关系,正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着眼于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保护环境、服务社会。企业只有始终如一地遵循“义利合一”之道,才有可能树立起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避免企业文化口号化,建设一种有效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杜小军.儒家人才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比较[J].人事人才,2011.18.
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范文2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新市民子女 互动性
近年来,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由于受到地域条件、父母文化条件、家庭教育条件、生活环境条件等多因素的制约,在融入当地教育群体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包括基础知识薄弱、纪律意识淡薄、自卑心理严重等。这些问题不仅让新市民子女很难融入当地的教育环境之中,更重要的是影响新市民子女的健康发展。在初中阶段的众多学科中,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致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心理的学科,因此,思想品德学科对于解决新市民子女身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明显的效果,而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新市民子女往往缺乏与教师互动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是一群沉默的孩子,与教师甚至同学都鲜有交流,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教师与新市民子女之间的互动呢?
一、努力走近新市民子女
距离的远近对于互动交流的实现具有直接的影响。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新市民子女的互动,首先要做的就是走近他们,与他们进行真诚的沟通,细心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成长环境、性格特征、优缺点等,当教师对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后,学生才有可能向教师敞开心扉。在笔者的班级中,有个刚转进来的学生,在入校很长一段时间以后依然不愿意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也不愿意与老师沟通,老师找她谈话的时候总是沉默不语。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呢?笔者认识到正面的正式沟通会让学生产生戒备心理,于是决定采用“曲线救国”的策略,每次下课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走到那个学生附近,随意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与他“套近乎”。开始的时候,该学生还显得比较胆怯,但渐渐聊得多了,该学生开始变得自然起来,并且在教师的带动下,周围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主动与该学生攀谈,于是这名学生的话变得多了起来,课堂上回答问题变得积极起来,渐渐地,这名学生融入了新集体。
二、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与本地学生相比,新市民子女在知识基础、行为习惯、自信心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这是造成新市民子女难以融入新环境的重要原因,然而,这些新市民子女无疑存在一些本地学生没有的优点,如果教师挖掘出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重塑自信,就会更有利于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记得笔者在给学生讲《有朋自远方来》这课的内容时,因为重点内容是各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本地学生通过上网、课外图书、旅游等多种途径可以获得很多的资料,相对而言,新市民子女对于国外一些风土人情、习俗习惯则了解得不是很多。尽管如此,但很多新市民子女因为流动性较大,国内的见闻反倒很多。笔者了解到,班级中有一个新市民子女从幼儿园起就一直跟着父母到处迁移,在很多地方都上过学,于是在上课的时候,笔者就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在哪些地方生活过,为班级里的学生介绍这些地方不同的节日习俗等。刚开始,该学生还有些羞涩,但在笔者的一再鼓励和其他学生的要求下,渐渐地放开。讲完以后,班级中很多学生都十分羡慕这位学生能够经历那么多有趣的事情,见过那么多自己从没见过的事物。在此过程中,这名学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在该学生的带动下,笔者发现班级里其他一些新市民子女也跃跃欲试,想要谈论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尤其是新市民子女,由于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行为方式会让他们的这些个性显得更突出。教师若想与这些学生打成一片,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一定要尊重这些学生的个性,当这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了解原因,并针对原因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教给他们学习方法。通过这种个别化的教育,新市民子女感受到自己被教师重视和关注,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四、鼓励学生参与集体实践活动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是新市民子女融入集体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践活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和学习方式,笔者就经常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集体实践活动。其实相较于本地学生,新市民子女的生活实践经验往往更丰富,这些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其实要普遍强于本地学生,如果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实践活动中,就可以有效发挥他们的优势,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从而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保护我们的共有家园》的时候,就组织学生去郊区一些工厂、河流,看一看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污染现象。来到了郊区,来到了新市民子女熟悉的田间地头,他们自身的一些生活经验得到了发挥的机会,在熟悉的环境下及笔者的有意引导下侃侃而谈。他们说起了自己以前的家乡碧水蓝天的样子,也谈到了如今工厂林立污水横流的家乡的样子,可以说,对于环境污染,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污染,这些孩子显然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就这样,在积极的参与集体实践活动中,这些新市民子女与教师、与同学走得越来越近,为今后的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市民子女是教学活动中一个特殊而常见的群体,教师一定要对他们加以关注,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更要发挥思品学科的优势,努力与新市民子女进行交流互动,促进新市民子女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苏丹.如何有效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师生互动[J].赤子(中旬),2013(07).
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范文3
一、学习历史,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大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课改要求打破传统历史教学,不能包办,要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历史学习离不开创新。比如说,儒学千百年来受到推崇,为什么宋代思想家对其进行改造?这一点课本没有描述,但是作为历史教师,就要对学生有所引导。宋朝推崇儒家思想,统治者提倡儒家思想,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说明,宋朝统治者有一定的聪明才智。儒家思想在宋代思想家和统治者那里之所以继承,首先是因为他们发展了儒家思想,同时,对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也就是“在继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继承”。
二、历史教育重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任何年代,道德都是教育的中心思想,做人都是做事的主要内容,更别说历史教学了。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成功的机会非常多。知道这一点,面临诱惑的时候,就要降服自己的贪欲,永远让自己的心灵纯净、健康。学坏容易学好难,由高尚堕入下流,只需私欲稍纵;从下流升华高尚,必须脱胎换骨。一个人在人生的路上必须小心谨慎,时时刻刻严守自己的德操,做自己良心的守门员,不给贪欲任何可乘之机。
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赫赫威名、能力超群,就是因为一点贪欲身败名裂,甚至死无葬身之地,落得一世骂名。
历史教育的责任重大,教师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必须上下求索,不断研究,让历史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一往直前,让所有学生的心理都健康向上,把学生培养成信息时代的高尖端人才。
三、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范文4
关键词:老年人;社会工作;传统文化;儒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与老年社会工作的关系
(一)儒家思想与老年社会工作的共同之处:首先,两者最终目的都是让老年人能够保持独立性,有更好的发展、更加美好的晚年生活。其次,儒家思想和老年社会工作都看到了老年个体自身、老年人的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对老年人的重要作用。儒家思想中的“长幼有序”、“尊尊”和老年社会工作中的面向老年人家庭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内容都体现了两者在这一方面的相同点。
(二)儒家思想与老年社会工作的区别:儒家思想中充分肯定和强调了老年人的重要社会地位,老年人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是社会的财富,家庭及社会对待老人的态度亦是促进人文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孝”、“仁”还是“礼”对当今老年社会工作均有着环环相扣的影响,深远且重大。而当今的老年社会工作是在现实基础上,希望通过发掘老年人个体自身资源和整合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加有利于个体独立发展的生活,对不同状况的老年个体有不同的操作性强的实际方法。
二、儒家传统文化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
当代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仅需要依靠法制的强制作用, 更需要发挥礼教的作用。笔者认为儒家思想中与老年社会工作相关联的内容主要有三点:
(一)儒家孝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1)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孝是包含在仁之中的,《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孝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当今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套社会道德体系,孝思想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工作者在整合调动社会资源时,可以充分利用孝思想在中国人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我国家庭中,老年人一般是家庭成员关注的重点,赡养老人、孝顺老人是每一个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家庭养老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孝道也为解决我国社会普遍面临的老年人自我认知水平低以及赡养问题提供了参考价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工作者在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时的压力,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基础和人员上面的精神支持。
(二)儒家仁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1)仁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作为儒家的中心思想,是贯穿其始终的。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仁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老年社会工作应该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自身发展需求,并适时给予老年人所需的资源,让老年人在晚年在精神世界仍然有所追求。“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指人生观中的德行,表现在人的行为中即为互助、互爱、互存。“仁”是人类最高的、超越的完美,孔子说从来没有看到它完全被体现过。社会工作者本就是助人自助、是需要爱心和奉献的职业,老年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更需要社会关爱的群体,“仁”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特别是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中应该有所体现。
(三)儒家礼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1)礼思想的主要内涵。“礼,孝之始也”、“志于道,据于礼,依于仁”都是说“礼”是“仁”一种外化表现,行据于礼,方才能成仁。(2)礼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当前,国家从政策上和道德规范上就已经开始向老年人倾斜,制定了很多优待老年人的特殊政策。老年社会工作者可以作为礼思想的传播者,长幼有序、敬老尊老的价值观的树立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老年人的家庭问题。孔子把传统礼制直接归结为亲子之爱的生活情理,从而使“礼”由外在的约束变为人的内在情感需求,从而使礼取得了内在的心理依据而人性化,具有了更普遍的可接受性和付诸实践的有效性。
三、后续思考
笔者在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查阅时发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具体如何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等相关的论述较少;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作用这一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如果能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儒式”价值观,以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思想与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相结合,也许能以另一种方式促进老年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范文5
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许多经典思想深刻影响着现代营销的发展,如人性化营销、诚信营销、公益营销等都是儒家思想在营销中的体现。新时代要求的营销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中国营销市场需要儒家文化的引导,国际营销市场需要儒家文化的引导。促进利义的一致认知和多元化交往发展,实现营销与儒家文化的双赢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的儒家文化。孔子。四维八德市场营销。经营
世界经济发展迅速,技术变革不断更新,产业竞争激烈。由于儒家文化具有其他派别所没有的魅力,它不仅涉及思想面广,内容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更容易被世界所接受和理解。在儒家文化营销的传承与推广方面,本文通过对《四维八德》和《三纲五常》的解读,以及对其他“儒家中心思想”的探索,解释了人们对营销不同接受的原因,为了探索一条适合打破当前营销瓶颈的道路,从而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和管理水平。
。儒家思想的营销从“仁”的推广开始,逐渐关注“信”、“义”等意识形态因素。其中,孔子及其弟子和后人对这种营销理念的深入探索,对当前企业营销和管理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礼”的规范化。对于营销而言,“仪式”的规范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
的礼仪行为、行为和言语都体现了社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在运用营销手段时,“接收者”首先关注“推销者”的“仪式”。接收者地区是否愿意主动了解其销售的产品取决于“最后一顿饭”是如何做的。如果“最后一餐”的销售礼仪符合接收者地区的“礼仪”规范或接收者地区规定的“礼仪”范围,其销售活动将非常顺利,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营销目的。
。同时,它也是给我们的一个营销标准,建议我们在进行一些营销活动时,要更加注重用“礼貌”来规范我们的言行,使我们的言行符合礼仪,赢得“接收者”的心,如果营销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营销进程就会顺利,营销发展就会更快。
。它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道德范畴。它的原意是指应该做的事情是公正和合理的。在《论语里仁》中有人说《君子喻于义》中的坏人比利润,义利之间的权衡在营销中也很常见。《推销员》从“接收者”的角度审视产品。考虑“环游太平洋”是恰当的。它在销售商品时,大多涉及消费者的关注,所以它的推广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因为它不仅注重自身的利益,而且考虑到潜在的消费者,从“义”出发换位思考,所以其营销效果是巨大的。相反,急功近利,急于推销手中商品的人,只关心眼前利益。为了千方百计实现目标,他们的大部分营销活动都很恶心,结果事半功倍。在
,另一朵花——论语·蒂凡尼早餐中的阔叶昙花——是“不公正的,但丰富而昂贵。在我眼里,它就像一朵云”。它违背了正义的前提,它可能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一个泡沫。这提醒营销人员和管理者要理顺思路,找到出发点,不要违背道德,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只有以自身的诚信为前提,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的“论语为政”已经孤独了一百年。“人而无信,我不知道它能做什么。为什么没有大轿车和小轿车我们能做?”他说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许多新兴经济体正在萌芽和成长,诚信已逐渐成为衡量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非常重要。如果要像泰山一样站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企业应该坚信诚信是营销的基础。“诚信”不是商品的特征,企业不能将其与商品捆绑销售。真正影响“接收者”满意度的诚信是“最后一餐”的诚信和产品公司的诚信。当产品的特性不同时,诚信因素在理论层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诚信具有独特性、不可模仿性,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许多大型企业的高层领导都把“信誉”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关注。正如
所说,“诚招天下客,信纳八方财”。如果“最后一顿饭”不可信,践踏道德,它将以臭名昭著的结局告终。总的来说,只有以诚信为原则,以诚待人,诚信做事,才能取得理想的营销效果。
。儒家对“仁”的解读是从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层面上进一步寻求统一的方法。营销中的“仁”是从中获得的灵感,在一定程度上统一顾客的需求和利益的获取,从而促进营销的发展。
真诚贯彻“仁”的营销理念,不是做表面的虚假文章,而是让《推销者》的营销活动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抵制金钱的干扰,坚持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营销人员只有树立以“仁”为核心的营销理念,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儒家重视的这些详细系统点已被放大并反映在营销思想中。营销管理对儒家文化的合理运用,使儒家思想与营销活动紧密结合,共同发展。
。他们都非常重视以人为本。回首现代,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在营销别关注基层消费者,效果自然可观。近年来,
的人性化营销理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为公众所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综艺节目的导演充分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在与其他节目组的竞争中反其道而行之,从基本生活的角度提升一些艺术家,进而产生节目商品的差异化,以最简单的生活方式还原人性,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获得理想的营销反应。例如,流行的《亲爱的客栈》近年来的综艺节目,邀请明星在风景秀丽的地方开客栈,向社会开放客栈。通过客栈的日常生活,主要展示明星的个性和行为,以及他们的经营理念。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成为人们饭后谈论的笑柄。《慢综艺》逐渐赢得了观众和制片人的双重青睐。因为切入点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不管是不是粉丝的计划,他们都会因为好奇而关注这个计划。因此,节目播出后,人性化营销活动也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当
的《推销者》与人们面对面销售时,最重要的是沟通技巧和需求理解。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会向基层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普通人的思想和观念理解,以保证商品的后期销售。那些容易被《潜在消费者》接受的商品,往往不是因为产品本身有多好,而是《推销者》的营销方式,让《接收者》我觉得我可以试试,或者根据《推销者》的描述,我认为这些商品适合我。这种事半功倍的营销方式,使得许多《推销者》以儒家重视的“蒂芙尼早餐”为主要销售理念,实施非压迫性销售技巧、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技巧进行推广,从而辅助营销。
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诚信》是中国最基本的理论范畴,孔子十分重视“信”,并将其视为儒家五常之一,继孔子之后,孟子对“诚”与“信”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儒家经典《中庸》说:“诚者是天道,真诚的人是人之道。”此外,荀子将“信仰”延伸到一般的交往伦理,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诚信”的关注在荀子的《不苟》中,有人说“言无常信是无常的、纯洁的,只有好处,一切都是倾斜的。如果是,那就可以说是一个恶棍”。这两次讨论表明儒家学派重视诚信,以及“诚信”的理念
的“诚实”是指诚实不欺骗,诚实不胡说八道。“信仰”是指重信用、守信誉。“诚实”与“信仰”是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在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诚信》是一切经济往来正常进行的前提。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也会带上《诚信》作为处理商业交易关系的标准。
的诚信管理要求企业应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生产满足客户迫切需要的产品,遵守市场规则,不破坏行业规范,不从事虚假宣传,不销售不合格或三无产品专业产品在经营活动中,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营销服务,善待人,真诚待人,不耍花招,不欺骗消费者,在处理售后服务时从客户的角度思考,努力满足客户合理合法的需求。经营者应始终牢记营销只是一种战略方式和手段,并且《诚信》是企业顺利营销的重要前提,企业要在外部树立诚信经营的声誉,首先要坚持“真诚”二字,以确保品牌得到市场的肯定。
的《诚信》它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无论是对于一个企业还是对于一本《推销者》。《诚信》是一种可以通过自身行为调动和利用的资源。许多企业家相信《利在诚信中》的真实性。当两个企业的产品几乎相同,消费者难以选择时,企业的声誉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竞争条件。它能更好地吸引顾客,促进营销进步,使顾客信任品牌,进而决定选择品牌的产品。一般来说,无论是在日常沟通还是在销售活动中,拥有较高声誉的一方都会占据优势。正是因为人们关注高声誉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引,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特别是在管理领域,儒家思想与之密切相关,相互融合,紧密结合。
在公众面前塑造积极良好的形象,形成一个有利于人们购物选择时企业商品的消费偏好,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知名度的认知度,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企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企业管理者承受着强大的竞争压力,不断尝试产品差异化,并希望结合产品特点得到社会公益的支持,利用良好的公益形象扩大产品的知名度,让消费者感觉亲近,更喜欢品牌,最后,它使企业能够开拓新的营销战略。
从营销与公益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如果公益营销是非常有效的,那就证明《推销者》采取了适当的手段,在正确的时间做了及时的事情。一方面,它追求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它向公众展示了“我们不是唯一一个盈利的目的”的形象,相应地产生了良好的公益营销效果。儒家学校由布尔创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价值。《十三经》中的“孔子”思想对营销与管理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家相信,人们拥有“四端”——仁义、礼貌和智慧。孔子说的“义者宜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有了正义的意识,他们的行为就会合乎情理现代社会,企业的升级速度日益加快。许多企业因为没有协调利益和正义而在洪流中衰落。
关于市场营销中的利益与正义的争论是儒家利益与正义之争的具体体现。做人需要诚实和道德,但营销的目的是获取利益,这就是利义与信仰的矛盾,即《利义之争》在儒家营销中的具体表现。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许多企业管理者在要求营销人员不要盲目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也要考虑彼此的需求和利益。“义”不仅是“利”的根源,也是“利”的前提。营销只是一种商品交换。企业最追求的是互利交流。只有互利互惠,才能实现长期合作,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和运行。在国语《晋一语》中,晏婴说:“义生利,利生丰民”。总之,营销的效益和正义与儒家的认识和理解是一致的。
。近年来,国家和地区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由于人们认识的不同,文化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历来尊重儒家思想。即使在今天,许多儒家的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指导自我修养的洞见。因此,高山文化源远流长,必然有其独特的内在原因。如果企业能从中吸取教训,其本质是什么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与自身企业文化的融合必将取得更快更好的进步和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营销理念相互融合,在管理层和营销层都有了多元化的发展。
的营销学与儒家文化相结合后,为营销理论注入了新的血液和规则。传统营销只向顾客推销产品,不从顾客需求的角度考虑,也不把顾客需求转化为企业追求。在现代营销思想的发展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后,它开始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推广合适的产品。它还推出了“蒂芙尼早餐”和“诚信营销”等新的营销模式,使营销内容更加有趣、丰富和有竞争力。企业管理者对儒家学术的重视,极大地发展了儒家学术和企业营销管理思想,使其他领域都意识到儒家思想和文化的指导意义。因此,现在儒家文化结合的层次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儒家文化的内涵也在人们的认知中,发展得更加丰富。基于以上两点,
的营销管理与儒家的思想文化正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合并后,各自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进步,最终成功地达到了紧密结合的目的——使儒家思想的应用范围更广,更顺利地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开拓营销理论的新视野,促进营销的可持续发展
的儒家思想对营销管理的影响不是一般的、片面的,而是系统的、全面的。它对营销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具有指导意义。在创业阶段,为他们提供建立营销的指导和灵感。在应用阶段,向他们提供营销管理所需的规则和方法。在形成和发展阶段,为他们提供不同的营销理论和分析角度。在成熟阶段,结合实际营销背景和情景案例,引导营销多元化发展,使营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总之,经过2500年的发展,儒家思想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极其宝贵和正确的。通过对《论语》所引领的《儒家十三经》的探索,以及对《儒家》的内容与营销指导意义的深入结合,结合实践,对当今社会一些隐含的“公益营销”提出了新的理解态度,从而在确保借鉴儒家传统文化《人文本质》的基础上,探索与儒家传统文化的整合,提升企业营销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在企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不仅适用于营销层面,而且影响着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认识。由于篇幅问题尚未被详细讨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孔子的时代影响力和儒家文化及其核心思想,为今天的中国营销管理乃至世界营销做出贡献展会,提供独特新颖的营销理念。
[1]潘倩。营销专业诚信文化建设分析[J]。现代商业工业,2019(40)
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范文6
歌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人们只要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就有可能和谐。因此,传统中国的司法官吏的作用就与现代社会的法官不同。司法官吏的首要任务是教育人们注意举止。据说,在舜帝任命皋陶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法官时,任命一词强调的就是后者有教人法律的职责。司法制度的最终目标,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营造一个没有争端或犯罪、更适于居住的社会。采用法律或惩罚是想建立一个没有这些东西的理想社会。在汉及其后的朝代,政府都变相地采用法律。他们都认识到法律存在的切实需要,认同仅靠教育和道德引导不足以使人们具有良好形为。而法律则能够。不同学派都歌颂和谐。荀子,孔子的一个追随者,将它与社会结构的调整联系在一起。他说,人类拥有至关重要的呼吸、生命和知觉,再加上一种道德与正义感。这就是他们成为世界上最高贵物种的原因。在体力上,他们不比一头公牛厉害,在速度上,他们比不上马:但马和牛却被人役使。为什么?我认为是因为只有人才能形成社会而动物不能。人为什么能形成社会?我认为是由于社会分类。社会划分怎样转化为行为?我认为是因为人类的道德与正义感。因此,如果他们的道德与正义感应用于社会分类,和谐就会产生。如果在种类间存在和谐,就会产生联合:如果联合,就会产生巨大的体力;如果有巨大的体力,真力就会产生;真力产生,就能战胜万物。如果社会不是基于社会划分而形成,就会产生争端;如果有争端,接着就发生无序;如果存在无序,就发生支离破碎;如果存在支离破碎,就会出现软弱;如果存在软弱,就不可能战胜万物。这就是为什么即便在最短时刻也不能忽视规矩和道德原则。对中国人来说,社会和平不意味着每个成员的主体权利得以协调。他们认为,正如西方人所说的,社会不是为个人利益而存在的:它早就有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它一直处于和平状态---除非其中一分子打乱了它。这给中国式的争端解决提供了哲学基础:争端或冲突是坏事因为它扰乱了和谐,预防争端比事后解决要好。
二
对儒家来说,成功解决争端的关键不是维护受害者权益或判给无过错方以损害赔偿,而是用道德规则教育当事人。这些规则中蕴含有中庸和忍让思想。中庸思想防止人们采取直接冲突或极端措施(如诉讼或暴力)以捍卫自己的权利。忍让思想不让人们坚持维护自己的利益,哪怕自己有权享有。如果人们遵循这些思想,他们就会始终为他人的需要和感受考虑,并运用自制来防止争端。君子不与人争。他不应只为自己利益,尤其是当这样会使他人受损时。追求物质利益要让位于保持和谐。道德的基本规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社会上的所有成员都照着做,当然不会有争端。进一步讲,儒家思想的本质是完善自我。即使他人没做好,君子也要做好。儒家相信每个人最终都能被教育成君子。儒家愿意接受任何侵犯自己权益的行为以向他人证明自己是怎么做的。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被教育成君子,争端也就会变少,即使有一点也能很好地加以解决。按照这种世界观,原始的和谐是完美的。任何变化都只会扰乱它。其实,孔子是古代最著名的中国传统思想家。他曾承认自己只在传播传统思想而没有创新。他也曾自豪地指出他所推崇的礼是周代的东西。在一个封闭的条件下,习惯成了规范人际关系的最好准则。在社会或经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人们可以仅靠遵循习惯来避免冲突。这样,习惯就更为人所接受,因此社会和谐就得以维持。正如儒家看到的,一个人与不同的人保持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两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随着他们关系的改变而改变,而礼则明确了他们待人接物的适当方式。如果人人都接受儒家规范并遵循礼,社会将会和谐。那么防止争端的最好方式将是教育人们遵循礼并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但是,如果有争端,解决它的过程将被视为一次对冲突各方进行道德教育的机会。其目标是教人怎样按礼去做。
三
道家的中心思想是个人主义。他们从不细化人们为人处事的规范。但同其他学派一样,道家也带有和谐思想。这不难理解,因为儒、法、道三家都是在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对道家来说,事物的初始阶段是最好的。这种见解并不少见。事实上,在每个文明的神话时代,和谐常被颂扬以充当自然秩序,也被用在人类社会的原始状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特别是在道、儒两家看来,就是这个被颂扬并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和谐。对道家来说,与自然保持一致,与他人保持和睦关系,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与他人发生争端,会受到公众的谴责。道家以自制作为必要元素来构筑和谐社会。老子提出,人应尽量无欲。因此,他们不应斤斤计较。老子视争端为坏事。他为人们给出指导性原则。老子描述的理想社会没有争端。从其字面理解,可以认为是每个人过着完全隔离、不与他人来往的生活。不鼓励为私权斗争。老子主张,如果没有争端,大家会很开心。尽管说人不应为私权斗争,但他在表达这一意思时态度并不拐弯抹角。他相信做出忍让的人最终将拥有更多。天道偏爱保持自然,越无为越能持久。其实,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才是顺应天道的。这一思想称为“天道无为”。原则上应是:“不要发生争端,采用调解。”根据老子的说法,法律没必要存在也不会被接受。建立理想社会的第一步就是摒弃法律。其思想是为了让人回归到天真状态。这可能是自然法的中国版本。尽管认为天道无情,老子仍主张天道老是偏袒好人。因为制定法律是为了颠覆天道,如“损不足而奉有余”,这与天道是相违的。因此应摒弃法律。庄子也持同一观点,不过,一个人如果犯了错或贪得无厌,最终仍将被上天惩罚,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四
墨家推广其“兼爱”思想。他们表示,爱他人必将最终让全体受益。这种态度的根源在于墨家对人性的信任。人们存在争端有两个原因。其主要原因是人是自私的。由于自私,人们为扩展其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哪怕伤害他人。另一理由是辨别是非没有标准。当存在不同标准,争端就不可避免。处理争端的最好办法,要么是解决,要么仍用坚持天道的预防争端规则。正如墨家所理解的,这一规则是“兼天下而爱之”。
佛教在汉朝以后对中国产生影响。在某些方面,它类似道家。其中心思想是提升自我以求完美。带着对和谐的颂扬,佛教试图避免一切争端。用佛教的话就是“出家人与世无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