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文1

1.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统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表明了,人与自然应该在一个和谐统一的氛围下共存。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统一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讲究以和为贵。追求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认为的和谐最高境界就是中庸之道。

2.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理性教养。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维系社会的关系、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并不是依靠外部力量,主要靠的是对自我的约束。中国古代的人提出,通过对自己进行道德约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提升并且完善自我。

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世界中曾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例如四大文明古国。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仍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其在历史的检验中顽强的流传至今。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使得中国人在不同的地域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这种情感超越了国界,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能够很好的凝聚在一起。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教育价值

中国文化提倡以仁和善为本,传统的优秀文化能够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确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资源,进而实现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对人们

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强调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自我约束的前提下实现自我道德的提高。传统文化提倡,从自己做起,使得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在生活的实践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传统文化提倡提高人们的主体自觉性。这种主体自觉性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自主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自我磨练的方法可以使得处于高速发展社会中的人们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找到自我,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启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中国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在社会中,古人提倡人与人之间仁爱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尊老爱幼,具有仁爱之心,我国的社会才能够更加有秩序的发展。传统文化中,仁爱的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度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优化教育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2.传统文化塑造人的良好人格。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人们

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了使每个人的道德建设都能够有效的适应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教育工作者需要培养人们的人文主义精神增强对人们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倡导以苦为乐,注重对自身的完善,主张理性与感性的容易,将艰苦的过程进行美化。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对教育受教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也对传授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古人说,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经历自我修养、持家、治理国家、平整天下的历程。这一思想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人感,只用主、客体通过对自身修养的不断强化,才能够完成二者的人格构件。另外,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时代的需求和传统的精髓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将自强不息的人文主义精神进一步融入到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让这种精神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并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传统文化提倡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养现代

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经过大量的锻炼人能够超越自我,不断加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养。这种精神也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我国社会的发展即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够为人们带来强大的精神力,使我们在严峻的局势下开辟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精髓是爱国主义,古人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倡天下为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奠定了有利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要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励人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共同奋斗。在信息化时代下的中国,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成员科学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以道德行为规范。在教育是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断的追求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进步。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教育价值还表现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中华文化提倡在道德实践中育人。这种精神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以民为本,依靠群众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以民为本的思想正好也呼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生”建设。这种重视民生的思想告诉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将人们的基本利益放在教育与发展的首位。教育工作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将思想道德的教育与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样在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今思想教育中的价值。

三、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它集中的反应了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传统文化的合理选择与继承,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当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良好的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是我国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它对将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相结合,能够保证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一步取缔。

2.要辩证的认识和利用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教育中的功能。

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具有其特有的两面性,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精华文化,也存在着一些落后封建的思想糟粕。同志曾经指出,清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取先人博大精深的智慧,是提高我国国民的自信心和发展新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条件。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要进行批判的吸收,科学并且辩证的认识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还要以为基础,使用唯物辩证法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筛选和剔除。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科学的整理。此外,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当今时代的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继承与发展。

3.建立良好的制度保证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

我国在建国后,受到了各种各样文化的冲击,曾经一度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导致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走向了消失的地步。在教育界,由于受到西方新的教学观念和知识理论的影响,我国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存在了巨大的缺失,这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曾一度的中断,甚至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排斥的态度。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不仅出于三观形成的时期,也正处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时刻,我国的各个相关部门应该进行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将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落实到法律法规中。例如:我国的教育部门在学生的中小学阶段,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适当的在教学课程中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里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向上精神、民族自豪感,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中国几千年来所沉淀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得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建立起来。使得学生在为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而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此外,还要在我国的教育界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教育大环境。并且通过法律制度的保障,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的了解我国传统的道德精髓,以便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中华民资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国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所积累的优秀精神食粮。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掘,有助于帮助我们进一步的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四、结语

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文2

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

古人云:“文以载道。”所以,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让学生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使之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要与学生的价值取向同优化,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和深度。

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并将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语文课堂教师备课前就应该考虑的。我们要通过语文这个教学载体把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地传承下来。

三、将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主桥梁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甜味与魅力。具体可以做以下尝试:

(1)诵读积累。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它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识、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在课前预习时渗透传统文化,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发展,爱上语文,并对国家产生一种自豪感。

(3)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举办古诗词背诵比赛,师生共同搜集非物质文化材料,到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参观学习,等等,集中体现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弘扬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4)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一种科学与审美的校@中,自觉领略传统文化风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手段和宣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接受有形传统文化教育的情感熏陶。

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正直道行、崇尚气节的中国人。《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培养学生做一个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中国人;做一个博爱的人。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从对父母、亲人的爱发展到对众人、朋友、全人类的爱,从爱老人、小孩、朋友到爱国、爱世界,真正地领悟到孔孟“仁爱、博爱”的思想境界,从身边的人爱起,让学生做一个博爱的人,让其学会对一切人、事物都平等博爱,善待天地万物。教师应教导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学生学会感恩,要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以及感念身边的朋友对自己的帮助和训导之恩,甚至学会感恩批评过自己的陌生人。

四、结语

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民族精神;教育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使得当代社会中出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缺陷,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同时冲击着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 造成对传统道德意识淡漠的现象严重。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使年轻一代拥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才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从而振兴祖国,使国家强盛不衰。这种民族意识与凝聚力需要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来培养。因此,在高职学生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

1 高职学生民族精神培养面临严峻挑战

1.1 民族意识淡化、缺乏民族认同感

现如今部分高职学生出现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的扭曲和变异,他们悲观的看待周围事物,眼中看到的只是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始终认为外国的东西比中国的好。只关心经济、商业和自身的发展, 而对民族、国家和政治则漠不关心,缺少民族自豪感,民族意识淡化。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很不够,受到欧美和日韩文化意识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淡薄了,这种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不足必然影响高职学生对未来中国的建设与创造。

1.2 民族信仰危机、价值观混乱、社会责任心不强

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部分高职学生经不住欧美和日韩文化的冲击,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对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信仰。不能正确地对待本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对其表现出异常的冷淡甚至反感和排斥。

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一些高职学生的理想和追求发生动摇,人生观不明确,表现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失去信心,造成理想信念的缺失。这种对于主体意识形态的怀疑态度,导致一些学生价值转向,缺乏对集体和社会的公德心,没有对社会甚至对自身的责任心。

1.3 思想偏激,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过浓

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过度颂扬和神化,以及学生自身接受的情况,造成某些高职学生身上表现出文化自闭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表达民族精神的方式不够成熟和理性,这种思想作用于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上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民族精神时,注重培育理智、成熟、科学的爱国主义是关键。

2 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及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高职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僵化的材料、死板的方式会在不同程度上使学生学习时产生厌倦、甚至抵触的情绪。

2.1 纠正思想,重塑中华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精神蕴涵于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与升华。将民族魂很好的植根到国民的潜意识中,民族精神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各国人士热衷学习中国国学的背景下,对高职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首先要重塑我们的民族精神。一是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从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中提炼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要重视对高职学生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三是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2.2 以修身文化, 注重高职学生的品格道德完善

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多的重视人的行为和自我规范。这种态度重视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对当代高等教育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崇高境界、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协和各邦的宽容与人道主义精神等。继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将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个人品格道德的完善。

2.3 用优秀传统文化端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摆脱唯利是图、拜金主义和享乐至上等自私自利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鄙视只顾一己利益的行为,倡导谋“天下之大利”,赞扬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培养群体思想和行为,在获取个人利益时, 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

2.4 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作为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既注重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又关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努力营造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注重校园文化设施的建设。二是创办各种民俗文化的社团。三是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文4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

文化的发展过程有其内在的生长规律性,可以说,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具有一条不可分裂的潜在纽带,传统是现代的生长点和稳固基石,人类任何一种文化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我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以儒家文化为根基,以儒、道、释三家结合并逐步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主张把重视个体的情感上升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诚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特殊性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彰显她应有的现代价值。国人要发扬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内圣外王、贵和尚中的基本精神,弘扬天人合一、人际和谐的人生观,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产业繁荣的良性循环。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深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特点,具体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主要的方面:重视人生和入世的人文思想;重视纲常伦理的道德教化;重视中庸和谐的处世哲学;重视的坚韧顽强文化性格。”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大加赞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认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培育形成的世界精神,能够成为世界统一的核心力量。不管是在国家兴盛的时期,还是在国家衰落的时期,中国人都能一如既往的弘扬这种精神。所以,他预言,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的大力合作,可能将在未来人类统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弘扬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线性的、机械的复古和盲目地照搬,必须根据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实际状况不断创新、改造。文化的发展必须重视“创新”这个源源不竭的动力,张岱年先生曾指出,“我们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以创新文化,并不是说对于中西文化可以东取一点、西取一点,勉强拼凑起来:综合的过程也即是批判、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创建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 树立创新、和谐的科学文化发展观。

(一)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国民良好的人格素养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君子、贤人、圣人的人格追求,主张“反身而诚”、“尽心知性知天”、“天人合一”, 主张从小事做起,多做善事,不做损人利己、危害社会和集体的事情,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人们要接受自由、公正等人类近代基本理念,然后重新阐释自己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等观念。季羡林指出:“中国人向来强调‘有容乃大’,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只要对我们有利,我们就吸收。海纳百川,所以成就了中国文化之大。”对待义利关系上,“以义节利”或以义节欲,孔子曾经指出,“君子唯义而已矣,何必日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第二阶段是宋明儒家,把重义轻利推向极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具有明显的禁欲主义色彩。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曾经引领潮向,尽展风流。指出,“当吾国文明全盛之时,泱泱国风,为东洋诸国所表则。稽之远古,则有重译之来朝。洎乎唐代,百济、新罗、日本、交趾,争谴子弟来学于太学。中华经籍,都为异国之典谟。纸贵鸡林,以觇诗人之声价。猗欤盛哉!大国之风也”。我们要提升国民素养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且不断提升国家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也有空谈心性,追求出世的思想,但从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经世致用和实事求是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也成为我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陈寅恪曾认为:中国古人素擅长政治及实践伦理学,与罗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惟重实用,不究虚理,其长处短处均在此。长处即修齐治平之旨;短处即实事利害只得失,观察过明,尔乏精深远大之思。

传统文化资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生化,应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文化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化进程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合理的文化产业政策,保护文化知识产权,维护文化市场秩序,确保公平竞争,提供信息服务等。政府文化部门要从这种转变中提高效率,文化企业要从这转变中获得市场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品牌、有规模、有参与世界文化市场竞争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有靠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分割文化市场的蛋糕,而只有真正作为市场主体的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才能生产出具有获取文化市场的大块蛋糕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挥文化产业化在整个产业化中的作用。最后,把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同国际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化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又成为中外经济技术交往的契机。

参考文献:

[1](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著,旬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3]张岱年全集(第一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997年版,第63页

[4]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光明日报 [N].2004 年 12 月 23 日

[5]著;耿云志,宋广波编.学问与人生(新编文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2

[6]转引侯才、张瑞芳.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J].2007 年第2 期

[7].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读书[M].北京:三联书店,1998(11).

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文5

近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国家教育行政院首度正式发行,这是国内唯一一套已成系统的传统文化教材。该教材主要由教育部“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研发编制,是该课题组阶段性研究成果,旨在使青少年在18岁以前能系统接受传统教育,循序渐进地诵读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新京报)

著名作家梁晓声曾说:“将文化边缘了的国家或民族,肯定难以强盛。即使强盛一时,终也不会长久。”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优秀文化传统,它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与优秀文化遗产,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当倍加珍惜、爱护,并发扬光大,使其血脉相承,始终保持其鲜明的个性与独立的品位。一定程度上说,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不但要有丰富的经济物质基础,而且还要具备优秀的精神文明与人才储备;不仅要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国防力量,还要具备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与优秀的文化底蕴。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都是在它自身既有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变化、创新和发展起来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实用主义和应试教育影响,很多青少年受环境影响很容易接受所谓的流行文化,却不愿学习传统文化。他们不喜欢看四大名著,却喜欢看日韩爱情片、玩网上游戏、说“雷人”用语。长此以往,我们怎能把学生塑造成中华传统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接班人呢?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正式发行,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利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弘扬与创新,其积极意义显而易见。

当然,要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既需要学校树立“跳出围墙办学校”的思想,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也需要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积极互动,研究者、保护者、传承者、开发者等共同参与,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建设体系,真正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无限魅力。

当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当止于学校,而应当扩散至对整个社会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重建和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第一,要对社会丑恶现象给予必要的治理,给传统文化的生存搭建基石。第二,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提倡和鼓励,通过开展文明诚信、重孝守礼之类的表彰,让传统文化生根发芽。第三,传统文化也要适应形势进行创新和发展,以更加喜闻乐见、更符合现代要求和群众愿望的形式,吸引大众的参与,全民的参与,从而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更全面的弘扬。

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文6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045―01

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宝藏,传统文化可以让中学生保持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文化价值日趋多元化,这也对中学生价值观取向的选择和认同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建立精神归属感尤为重要,能使中学生从“小我”中走出来,把自我融合到国家的发展命运中,让他们乐观、自信,不易产生人际敏感、强迫、抑郁和焦虑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1. 用传统文化精神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归属感。心理归属感是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注点。只有正确对待历史和过去,对待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才能时刻保持一种生命和精神的延续感。做好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提升其心理归属感。把心理归属方面的教育放在一个时间的维度中去思考,从延续性和持续发展的角度着手,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和现代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在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文化精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是提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水平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2. 用传统文化精神塑造中学生的文化认同。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观点认为,一个个体缺少个人认同,不能很好地确立自我同一性,会非常不利于心理健康和更好地社会化。同样,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缺少文化认同将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带来危害,不利于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形成社会同一性。对中学生来说,建立文化认同就在现代更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象征性元素,如龙、太极、万里长城等,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象征。当我们看到国旗冉冉升起、国歌在耳边回旋时,那种深深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它是一种力量之源,可以让我们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因此,对中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接纳传统文化,重塑文化认同,更好地确立自我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

3. 用传统文化精神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空虚感、孤独感,一些学生精神世界匮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既与其个人因素和人际因素、家庭因素等有关,又与社会因素密不可分。因此,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要从社会因素入手,丰富其精神世界。我国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为中学生的精神修养提供了宝贵财富。将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连结,是治愈精神空虚和心灵迷失的一剂良药。

二、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1. 积极开展社会宣传工作。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需要充实和完善健康心理的内容,更需要开展广泛而有力的宣传活动,引导青少年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美德,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良好社会环境。可举办“传统经典名著诵读比赛”、“中学生文化节”等大型活动,用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染中学生。

2. 让家庭教育在构建心理健康中发挥更大作用。家庭是中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中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也是最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家长在开展对中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增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父母和家庭成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对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造成影响。街道社区可以成立支持扶助家庭教育的指导中心,利用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家长培训,通过文学沙龙、经典诵读、戏曲欣赏等活动,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情,再通过家长影响中学生,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