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困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的困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的困境

传统文化的困境范文1

关键词: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政策性建议

家庭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对于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学校教育发展程度低的苗族来说更是如此。即使是在现代教育较为发达的今天,家庭教育在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在传承苗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

(一)文化传承主体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滇中地区苗族社会与外界接触越来越多,更多的人走出去外出务工或工作。这就带来两个相应的影响:其一,直接导致文化传承的主体减少。以富民县芭蕉箐为例,尽管村子里大部分人依然在家务农,但相应的已经有一部分人外出前往昆明等地务工或留在东村乡工作。其二,外出人员返回村寨时,其所带回的外来文化对苗族社会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冲击往往比外地人来到本地的影响更大,他们所传播和倡导的现代文明将对传统文化造成直接的、强烈的冲击。以苗族青年恋爱的“赶边赶场”为例,传播主体的缺失直接导致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为继。

(二)青年家庭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减少

林耀华先生在《民族学通论》中将家庭结构和规模分为“核心家庭、扩大家庭、联合家庭、不完全家庭和单身家庭”。滇中地区苗族社会以核心家庭为主,子女长大成婚以后,不久就会从原有的家庭中独立出来。滇中地区的苗族社会家庭组织结构较为复杂,普遍实行以父亲为中心的小家庭制。家庭成员以两代和三代同住者居多,但多数儿子结婚之后即与父母分居而另立家庭。青年家庭逐渐增多,家庭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笔者在田野期间的食宿点龙某家,其夫妻二人均不满二十五岁。年轻化的家庭相应的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的较少,对很多民俗风情也不甚了解,这就导致在传承给下一代孩子的过程中面临众多问题。笔者在田野 期间问到龙某是否知道“忌过小年”的问题时,得到的回答是“我老爸老妈可能知道,我就不太清楚了”。

(三)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家庭教育传承功能弱化

家庭教育通常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存在,在潜移默化中让下一代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方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滇中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相对较好,苗族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接受程度日益提高。在实地访谈中初中生张某告知笔者其除了在家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之外,学校也会相应的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更多有关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这说明滇中地区苗族社会文化传统传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地位提高,家庭教育地位呈下降趋势。

二、加强家庭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对策

(一)增强全民族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转型,对于少数民族而言亦是如此。甚至可以说少数民族在面临社会转型的过程面临的困境更多、更棘手。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各地政府或文化精英可以通过整理古书典籍、举办民族文化节、确定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系列活动来激发民众民族热情、提升民族文化自觉。最大限度的引导民族积极自觉的参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于滇中地区苗族社会而言,保护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正确对待和认识基督教。既要看到基督教在该区域的广泛传播给当地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需要警觉其对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消蚀作用。

(二)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的民间艺人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是人民群众,苗族社会亦是如此。其中拥有特殊技艺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师(巫师、长老、药等)是其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承人,是其民族的文化精英。传承苗族社会的传统文化应当重视和保护这些民间文化大师,保护他们特殊的文化创新能力。贵州省台江县苗族老人王安江受这一政策影响,四十年如一日走遍黔东南苗寨,收集12部近30万行苗族古歌抄本。为了能将这些苗族古歌传承下来,他曾背着15公斤重的两大包书稿,到凯里、贵阳各单位、各部门“求助”,最终在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书稿得以出版问世。这一举措对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三)加强苗族文化后备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在讨论保护民族文化问题时一直在强调重视文本、重视静态保护,以人为本的观念匮乏。在当今社会我们的观念需要转变,需要重视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文明不断传入苗族地区,其传统文化逐在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时显得有心无力,历经千年历史苗族传统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边缘境地。随着越来越多的苗族民间文化老人去世,滇中地区苗族社会拿起锄头能种地,放下锄头能表演的人越来越少。面对苗族文化传承主体的缺少,加强苗族社会内部文化主体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为苗族社会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在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当代社会却面临着许多困境。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许多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增俊. 教育人类学教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

传统文化的困境范文2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面临困境

(一)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缺少认同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可以体现出文化输也的自信和积极。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不仅是缺乏维持自我认同功能,现同也是在于是在这些年来来自内部信心矛盾。在我们心中,似乎已淡漠了文化繁荣景象,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心中早就成了一个落后的标志。所以,对于具和谐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也伴随着传统武术等体育项目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二)缺少主动输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识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凝聚着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同时也是在长期不断形成的一个过程,它的主要文化展现在和谐与娱乐。同时也是由于在历史的变迁中,人们强调传统文化的保守性才造成我们未能主动输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体育文化。

(三)民族传统文化输出渠道不健全

由于我国与西方有着贸易差,以及国外的霸权主义将网络资源占据,同时有些国家对我国文化产品设置禁门令,而且国外媒体也过滤了我们国家非常多的文化信息。这也就我国文化输出输出渠道少之又少,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外输出就显得困难重重。

(四)传统体育的概念的弱化

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全球范围的高度被认可已经让很多人以为世界仅有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个体育运动会,我们已经无奈的接受了体育全球化是西方体育的全球化的概念。而奥运会强调的更偏重于竞技体育也造成了“谈体育必谈竞技体育”的这种观念,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大力实施使得这一概念得以进一步强化。这也就造成了体育的休闲功能被很大程度的忽视。

(五)民族体育文化尚未形成气候

文化输出需要具备一定的“高势能”优势。然而,跆拳道、空手道、滑板运动等西方运动项目伴随着社会大潮以及西方文化输出的优势涌入我国,已经让许多青少年已经热衷于此并认为这是具有时代的先进性的,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等并不感兴趣。中国传统文化在后现代社会“人日益沦为经济、速度的奴隶”中具有的独特的“求和谐”、“求自然”时代先进性,是需要我们大力建设的,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成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传统体育项目人数在逐渐萎缩。

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的策略

(一)构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意识

世界是多元的,我们国家很多传统体育活动能不能重整,同时也让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成了现在最热门的一个时代课题。因此,我国群众应要有转变思维的方法,由学习模仿转变为输出和学习模仿,从而去丰富我国乃至世界的体育文化。意识是让人们付出行动的条件。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的思维,应放在国家的层次上,去建设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意识,从而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带来了动能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输出并非依靠个另组织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是需要依靠国家长期、系统努力来实现的。

(二)整理和发现值得输出的传统体育文化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非常丰富,同时也是中华历史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着许多优秀的部分。但是这其中也有一些不好的内容,所以,在输出时,怎样选择以及区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继承与融合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实现与弘扬文化意义的基础。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时,应对我国文化以及全球人民所负责,选择可输出的传统体育文化,对可输出的文化要着力去进行优化,例如武术、舞狮、龙舟等等。

(三)拟定传统体育文化识别体系

建立中国民族体育文化识别体系,通过对我国民间体育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去识别与标注。对代表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体现方式、产地、主要传承人等进行定义式的描述。通过多种项目理论基础,如阴阳互动、循环往复等中国传统哲学观,让民族传统体育带有中国色彩,重点建设我们国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标识系统。

(四)多渠道输出

第一,利用体育国际的通用性特点,通过一些大型的体育比赛来进行交流。第二,对于我们国家的国际体育明星和品牌进行文化的包装,运用名星效应及影响力来宣传民族传统体育。第三,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书籍、电影、刊物等,进行翻译成多国语言,同时进行流通。第四,通过平台来输出,如通过孔子学院、海外的一些华人社团等等。

三、结语

传统文化的困境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公共空间设计;交流;人文情怀

公共空间作为城市人口生活、休闲娱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空间绿地需求量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产生大批无明显地域区分的公共环境空间。这种发展不仅使空间无法体现其区域特色,更严重的是影响和阻碍原有区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传统文化遗失严重的社会现状,决定了传统文化保护需要景观设计的介入,在发掘区域历史文化、体现区域特色的基础上,为文化特色传承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演绎、传播平台。

1 传统文化的传播困境

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丰富的文化传统,但在当今的社会模式之下,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并未受到深刻重视,传统文化交流者越来越趋向于老龄人口且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少。这种现状使传统文化的传播难以持续,现对此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以下分析:

1.1 现代生活模式的变化

漫步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大部分需求都基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但高速信息化为大众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迫使城市人口过度依赖电子信息产品,而导致大众严重缺乏交流互动的新型生活模式。

1.2 现代教育方式的变化

20世纪末,国家计划生育的实施,使人口教育从过去的扫盲式向教育精良化阶段发展。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教育模式仍以死板的科学认知为主,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技法的培养则严重缺乏,造成年轻一代人对传统造诣的轻视甚至不屑,受众群体越来越少,从根源上抑制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

1.3 传统文化自身的弊病

当今,传统文化习俗不能健康、茁壮发展另一原因是传统文化自身在当代社会的不适应性。多数传统文化是以聚众演绎、展示的形式对外传播,内容也需经深层思考与逻辑推理才可意会其真正含义,使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局限性,且与现代社会生活关联度较低,因此造成大众对传统文艺接受的困境。

因此,针对传统文化传播困境的难题,应从景观空间角度出发,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求解决方式,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使传统文化能更好地向群众演绎,保护和传承其在当今社会的一席之地。

2 西安环城公园现存文化

2.1 现状解读

西安环城公园是一处包括明清西安城墙、护城河、环城林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公园,以古城墙为主线,辅以环城绿化,护城河环绕,风格古朴、粗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2.2 文化解读

2.2.1秦腔文化。秦腔,被戏曲界信奉为中国戏曲鼻祖,也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时展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轻视、文化环境缺乏、观众结构层次弱化、从业人员工资水平低、生存状况不佳,加之设备老旧,造成人员流失严重、新老从业人员更替困难,使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导致其发展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庆幸的是,在秦腔文化发展举步维艰的时代,仍有一批秉持心中信念的社会艺术者执着于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在环城公园自行组织秦腔展演活动,在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同时,将传统艺术更加直接、鲜明地向大众传播。这也是在秦腔发展诸多困难之下向大众宣扬、交流秦腔文化的最佳方式。

2.2.2剃头文化。20世纪50年发店还未普及,当时的老百姓就是靠挑着担子的剃头匠理发、剃须。这些剃头匠最喜欢边剃头边和客人们聊家常,有时候顾客会赊账,或用其他东西抵债;有时候剃完头还会被顾客留下来吃个便饭再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融洽,很有人情味。

如今的西安,剃头匠人估摸也只会出现在环城公园建国门段了,这里众多休闲的中老年聚集者是边剃头边交流的常客。剃头匠人们收入很低或义务剃头,但从言语间,能深深感受到其内心的喜悦和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情愫。

2.2.3 遛鸟文化。北宋时期,市井文化兴盛,养鸟之风开始风行,并于明清时期流行遛鸟。“遛鸟”也成为古城传承至今的风俗之一。遛鸟人更喜欢选择安静的场所,更重视精神境界的追求和享受。环城公园以城墙为山、护城河为水,兼附绿化林带,为遛鸟者提供了一个模拟自然山水环境可供使用、心得交流的空间,是环城公园具有这一独特风俗存在的重要原因。

传统文化的困境范文4

【关键词】沂蒙精神;民俗;育人;融合

民俗是特定群体共享的传承文化,它伴随社会发展而发展,是一种动态的、活的文化现象[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沂蒙山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生活着汉、回、满、壮等44个民族,由于交通落后、地域闭塞,这里慢慢孕育了一系列特有的民俗文化,形成我国的早期文明――东夷文化的发祥地。历经千年封建社会,沂蒙民俗被不断丰富充实、拓展延伸并传承至今;改革开放后,多数民众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情感已经逐步淡漠。在外来文化强力冲击下,沂蒙地区许多传统民风民俗不断消淡,各种节庆活动也日趋减少;再加上民俗文化资源保护不够,开发不足,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没有彰显,致使不少民间艺术陷入因人而存、人绝艺亡的困境。大学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有必要强化民俗文化教育,从而不断推进沂蒙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加强沂蒙民俗教育的必要性

1.1研究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民俗文化多数是特定族群传承与发展的共享文化,因而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往往结合一定的地域开展工作,其研究重点多集中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民俗教育等方面,以增强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目前,有关沂蒙民俗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刘德龙(2008)等在山东民俗与沂蒙文化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周忠元(2009)对沂蒙俗文学做过大量的研究;马静(2009)对

沂蒙方言做过一系列调查;于爱水(2009)结合课题对临沂民俗做过初步整理。

当前,沂蒙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资料整理也不太全面,再加上传承过程中面临的艰难困境,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可全面整理沂蒙传统文化资料,不断充实《沂蒙精神》、《红色旅游》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入领会沂蒙精神产生的根源、背景及沂蒙人民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1.2 传承沂蒙精神的需要

沂蒙精神和沂蒙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可以说沂蒙传统文化是沂蒙精神的根,沂蒙精神是当代沂蒙传统文化的魂。因而,在开设的沂蒙精神课程、红色旅游等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传统文化及沂蒙民俗的内容,通过多种方式融入课程和课堂,使那些“勤劳、睿智、刚毅”的沂蒙品格不断传承和发扬,并结合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使同学们接受正确的价值导向,并形成良好的品格品行。同时也不断拓展沂蒙精神方面研究领域,丰富教学内容,并探究以劳苦大众为主体形成的沂蒙精神的起源。

1.3 发掘社会经济价值的需要

随着世界各地对本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未来一段时期内,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遗余力地推动民俗旅游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当地民众真正认识到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并在开发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从而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行列,进而增强了民俗文化自我延续与发展的能力。

2.强化措施

2.1沂蒙传统文化及红色旅游的育人导向的融合

沂蒙传统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具有较强的教化功能和规范功能,是沂蒙人民宝贵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在育人导向方面,可以说沂蒙精神是精髓和灵魂,它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引领沂蒙人民不断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在和平建设年代又引领沂蒙人民不断取得经济建设的硕果;沂蒙传统文化是内涵丰厚的知识殿堂,它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沂蒙儿女的健全人格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红色旅游资源是教育后人的载体,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品味到血雨腥风的年代沂蒙人民的顽强,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三种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再加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对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展现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2.2 沂蒙精神、沂蒙传统文化及红色旅游教学内容的融合

沂蒙精神不能脱离沂蒙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为沂蒙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给养;沂蒙精神是当代沂蒙文化的升华,脱离了丰富多彩的沂蒙传统文化显得过于单调;同时,沂蒙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又需要载体,尤其是那些拥有丰厚历史记忆的红色旅游景点,因而可以说沂蒙精神、传统文化及红色旅游资源是相互包容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教学内容的融合,组建课程群,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做到内涵丰厚、内容精彩,便于学生接受。此外,传统文化中还包含许多和谐成分,通过对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可增进和谐校园和平安沂蒙建设。

2.3 创新教学方法,发掘传承人才

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常用的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等,还注意采用田野调查法、走访法等新方法,利用学生周末或假期时间,深入田间地头、乡村社区,让学生了解沂蒙民俗的赋存状态、发展情况及传承与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利于发现在这方面有一定天赋,并乐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奉献自己才智的优秀学子。乡土艺术人才的匮乏是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最薄弱的一环,由于当前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少传承与创新的能力,以致一些传统文化艺术和传统工艺出现人才真空。为此,要积极挖掘和培养人才,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发掘相关人才,使他们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扭转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人才匮乏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周玉东.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困境与出路[J].新西部,2009,(4):91-92..

传统文化的困境范文5

【关键词】多耶;传承与保护;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64-01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为当代文化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如何保护好传统文化是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多耶”――它一直是侗族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并隐藏着侗族文化的基因。由此可见,保护好多耶舞文化就等同于对侗族文化的保护。笔者力图为侗族多耶舞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可行性的方法和措施,促使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不断推进。

一、侗族多耶舞传承与保护的途径

(一)政府主导、政策保障,加大经费力度。政府在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是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方针、原则和各项战略部署,使本地区保护工作得以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相关部门要建立起完善的保障机制,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并结合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在发展多耶舞传承的同时结合当地发展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等开展生产性保护,政府要加大经济的投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二)建立侗族传统舞蹈生态文化艺术馆。在各民族,现代生活提高了当地人的经济收入和收入水平,拓展了他们对外界的视野,与传统生活渐行渐远,侗族传统歌舞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因此,当地相关部门应建立艺术文化馆,培养文化艺术人才,拓展艺术道路。

(三)培养多耶舞文化继承人并保护传承人,调动积极性。在传统文化中,是否得以传承,传承人是核心。保护好传承人是保护好传统文化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来补贴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人,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吸引传承人,并通过组织开展艺术活动,进一步提升民间艺术家的荣誉称号、社地位及认同感。

(四)在学校里开展侗族多耶舞文化课程。在传承形式中,教育传承是最有力度的。应将侗族多耶舞文化引入当地学校音乐教育的正式课程中,通过对课堂的教育,让更多侗民从小就接触本民族多耶舞的文化。学校教育作为传承多耶舞文化的艺术转化中介,让更多优秀作品和专业的传承人重新回归到民间,将侗族文化不断延伸。

二、侗族多耶舞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多耶”是中国侗族的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之一,盛行于侗族地区从祭祀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多耶舞是侗族人最喜欢的歌舞,透过它的歌舞形式我们可以看到深厚的侗族文化积淀。因此,保护好多耶舞文化传承,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加强了对多耶舞文化的重视,弘扬了侗族文化。通过对多耶舞文化的研究,了解到多耶舞对侗族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措施,挽救了多耶舞传统文化的流失,保护了侗族文化。在多耶舞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凝聚了侗民们重新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与喜爱,增强了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激励了当地人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弘扬了侗族文化。

(二)推动当代多耶舞文化发展的同时,有力地保留了多耶舞传统文化。在传承与保护的话题中,怎样在有力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更有效地保护好传统文化,是每一位学者都关心的问题。现代文化的进入,既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出现了困境。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好本土文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增强了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促进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互动,并通过各种渠道,推动原生态文化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原生态文化的价值。

(三)加大了对多耶舞民俗活动的文化价值宣传。近年来,各个民族都设立有代表当地民族风情的旅游点,侗族也不例外,多耶舞在民俗节庆和商业活动中是最常见的,通过对原生态舞蹈文化的展现,多耶舞吸引了各地、各国的旅游者,宣传了侗族文化价值,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尽管侗族多耶舞文化备受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多耶舞的传承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更加去重视。

参考文献:

[1]黄小明.侗族歌舞“多耶”的文化变迁[D].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

[2]徐建波.侗乡“多耶”的起源、传承、及现展[D].体育文化导刊,2005.

[3]袁善来.“多耶”与侗族文化[J].文艺评论,2015.

[4]师冠楠.从歌舞“多耶”看侗族民间文化及审美心理[J].大宗文艺,2013.

[5]格桑吾珠.浅谈侗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研究,2015.

[6]莫光辉.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与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建构――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2.

传统文化的困境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理论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涤尽过后的中华文明留给了人们太多美好的东西,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面对着科技文明来临所带来的信息大爆炸和外国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传统文化似乎也在当代文明中渐行渐远。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并逐渐接受传统文化对国人来说确实十分重要,因此,传统文化又重新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传统文化的现状并没有人们预期的那么乐观。语文作为一种人文社会学科的存在,它的作用不仅停留在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涵养,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所以如何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下的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探索语文教学新思路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一、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现状

(一)传统艺术濒临失传。近年来,大工业生产时代的到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导致人们的心态也越来越浮躁,很多传统手工艺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甚至面临几近失传的状态,如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另外还有很多传统戏剧也面临失传的状态,如白局(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等。传统节日的氛围再也没有往日的浓烈,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传统节日的吸引力甚至不如西方的一些节日,甚至中国人最在意的春节如今也没有了以前的那种热闹。传统艺术凝结着先人的智慧和汗水,现在却面临失传的困境,这是一个应该引起所有国人注意的问题,甚至是让人们感到无比担心的一个问题。所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势在必行。(二)道德的缺失。传统美德的总结与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但是在现有经济市场背景下,人们都在忙着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却忽视了对道德的追求,社会上各种负能量的事件层出不穷,如地沟油、各种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等。人们甚至一度陷入了道德信任危机,如老人倒了不敢扶。更有甚者,如药家鑫事件等。纷繁复杂的社会给了学生相对多元的导向,但是也让学生受到了很多不良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在整个社会都面临道德危机的时候,传统道德中的仁、义、信地提出就显得十分重要。(三)民族自信力低。一个国家的公民只有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认同,才能够热爱自己的国家,才愿意以自己国家的文化为准则来要求自己,才能拥有更高的民族自尊和自信。但是在这样一个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整个世界成为了一个大的地球村,文化的交流也更加的频繁和便利。面对西方文化如洪水般涌入,很多人变得不知所措。在国内,很多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尤其是他们在口头语言使用上更是深受其影响。他们说“hold”那是时髦,讲成语却说“太酸”。另外,很多学生深受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误认为那是个性解放,甚至认为先辈奉行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可笑的。还有很多学生在外出深造以后都选择了留在国外,在如今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丧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

(一)文化政策的影响。主席提出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对我们当今这个时代的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把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结合,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航标。另外,一些相应的文化政策和法律也开始出台,因此,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十分重要的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表明:“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十分必要,这是语文课程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牢记的理念。(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的需要。如果想知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什么样子,那就应该关注这个国家的青少年,因为未来是属于他们的。我们的中国梦能否实现,也取决于他们。因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非旦关系到他们个人的道德建设,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传统文化于学生而言,不仅能够让他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内涵,以本民族文化为自豪,而且还能够唤起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民族振兴的巨大责任。当他们愿意以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作为自己行事做人标准的时候,他们就能塑造出更加健康的完善的人格,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当他们能够认同自己文化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拥有更强的民族自信。当他们行走在这个竞争无比激烈的世界上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昂首挺胸。

三、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功利浮躁的社会环境以及应试教育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快节奏生活方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大多数人关心的是如何以最快的时间求得最大的利益,而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个相当宏大的并且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以很少人愿意做这种前期成本投入太大,见效却十分缓慢的事情。另外,高考是我国目前相对而言最公平也是最便捷的一种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方式,因此在短时间内,高考制度无法得到改变。这种评价方式的单一,造成了各种考试的泛滥,而学生为了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这根独木桥,很容易陷入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误区,成为只会做题而没有思想和灵魂的机器。学生去学校学习的不是知识,反而是为了学习答题的技巧。即使是学习文言文,但是学习的功利性也让他们无法安下心来去欣赏传统文化的内涵。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无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开展。(二)教师缺少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面对高考,老师也承受着升学率带来的压力。很多老师所进行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怎样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他们在忙着钻研答题技巧,钻研高考真题。老师追求和关注的不是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而是考试功能。在这种背景下,很多老师无暇顾及提高自己的自身素养,甚至都没有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结构。即使有些文本涉及到传统文化,老师也只是把它当成一个范例去对待,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或者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背景,教师忽略了他本可以用比较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三)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认同不够。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都不能持一种比较端正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过时的文化,距离人们太过遥远,无法适应当今这个知识信息飞速更新的时代,对于他们而言变成了一种没有太多意义和价值的存在,甚至认为坚守古人的东西是一种迂腐的做法,因此,很多学生无法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除此之外,有部分学生缺乏社会感,对中华文化式微的事实表现出冷漠的姿态,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防线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对“糖衣炮弹式”的西方强势文化媒体的入侵,免疫力极低,缺乏辨伪存真的能力,没有强烈的文化安全意识。

四、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的措施

(一)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为了考试而教,把学生当成考试的机器,而应该意识到学生是作为一个思想独立、人格独立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而存在的。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关于如何能够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的技巧,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教师应该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系统的传统文化的理论和知识,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蕴含的那种美和韵味。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情感熏陶和疏导,使学生正确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形成传统文化的思想共鸣,教育学生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准则和信念。另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习到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如在讲《陈情表》中的孝道时,可以让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等。(二)转换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第一,教师在进行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教学时,可以通过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由、独立的思考,进而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导,而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第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更相近、更有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入课堂,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以加入关于重阳节的一些知识,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第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鉴赏一些经典篇目,还可以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应用,如应用到写作中。第四,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习互助兴趣小组拓展传统文化学习的途径。第五,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通过一些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等让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三)教学内容上挖掘传统文化的因子。教师在讲解文本时,不能只停留在疏通字词、翻译文本上,还应该不断地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子。在进行文言文的学习时,能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进行知人论世。教师应当将教材中一些传统文化的观点与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对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与文化价值要给与重点介绍。如在学习琵琶行时,不仅应该知道这是当时作者被贬谪,仕途失意之所作,还应该从商人重利轻别离中意识到当时商人的身份地位极其低下,这是与当时重农抑商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学生应该勇于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和富民强国之路一样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不断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2]黄秋生.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邓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实施教育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5

[5]王晓红.论高中语文课对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培养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6

[6]潘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D].贵州师范大学,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