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疏导步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心理疏导步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心理疏导步骤

青少年心理疏导步骤范文1

中图分类号:R473.7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5.05.034

现代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支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很大比例应用于年龄较小的青少年患者。研究表明[1],青少年患者常出现焦虑、紧张甚至是恐惧的心理,易发生牙科焦虑症。因此,在微型种植支抗植入手术中,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的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应用综合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配合医生完成48例青少年患者的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手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配合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3年7月在我科就诊,需行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术的患者94例,年龄12~21岁,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8例,植入微型种植体77颗。对照组46例,植入微型种植体73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及术前牙科焦虑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配合,未进行各阶段相应的综合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围手术期采用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前护理干预

(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医患沟通室内播放能舒缓情绪的轻音乐,热情接待患者。通过图片、实物及动画等介绍微型种植体无痛、微创、术式简单等特点。针对患者所担心的问题做好心理疏导,详细耐心地回答和解释患者的问题,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手术治疗的信心,使患者主观配合治疗的能动性增加,自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方案。(2)术前准备:准备好手术器械及材料,包括无菌微型种植体专用器械包(微型种植体、自攻丝锥、弯盘、镊子及洞巾)、慢速涡轮机、钻针、强弱负压吸引、护目镜等。

1.2.2 术中护理配合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按照手术步骤和相关的护理常规,密切配合医生完成手术。(2)术中心理干预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手术器械从患者面前传递。术中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动态,对可能引起疼痛的操作应事先告知,可运用暗示、转移、分散注意力等方法给予适当的安慰和心理疏导,使患者在暗示下减轻对疼痛的想象和预期。

1.2.3 术后护理干预

(1)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不适的原因和应对方法,进行术后口腔健康教育指导,交代复诊治疗的程序和时间,让患者对就诊经历始终保持良好的感觉。(2)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历资料、检查结果(全景片、牙片等)等进行整理归档。术后电话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同时对患者的心理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

1.3 观察指标

(1)焦虑度评估:采用杨少清[2]改良式牙科焦虑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患者在术后对本次就诊的全过程进行评分。量表共包含4个问题,每个问题有5个备选答案,4个问题的最后得分总和为4~20分,分数越高代表焦虑程度越强。总分≥11分者即可判为牙科焦虑症,其中11~13分为轻度焦虑,≥14分为重度焦虑。(2)微型种植体支抗的成功率: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完成正畸治疗过程中稳固无松动者视为成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达到牙科焦虑症(≥11分)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微型种植体支抗的成功率比较

对照组73颗微型种植体中64颗获得成功(成功率为8767%),实验组77颗微型种植体中72颗获得成功(成功率为93.51%)。经卡方检验,两组微型种植体支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71,P=0.3436)。

3 讨 论

牙科焦虑症常见于青少年患者,面对微型种植体有创性的植入手术治疗,此类患者的心理状态往往起伏较大,行为上表现为依从性降低,依赖性及敏感性增高,重者甚至出现拒绝治疗的现象。

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和紧张情绪[3~4],本研究针对青少年群体特殊的心理特点,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纳入综合的护理干预,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主动性的心理护理以及规范标准的护理配合。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达到牙科焦虑症的人数及焦虑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术具有术式简单、微创、高效的特点,术前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让患者对微型种植体植入术有充分且准确的了解,可降低其对手术的盲目恐惧心理。术中正确的四手操作辅以必要的护理干预可消除患者紧张的心理,使其能够在温馨、安全的气氛中度过手术期,缩短手术时间。实验组所有病例均能理解手术的必要性,术中配合度良好,使手术能顺利完成。术后做好相关的健康指导及追踪随访,能保证手术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两组微型种植体支抗的成功率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通过综合的护理干预,患者的焦虑程度处于极轻的状态,使其每一次的复诊依然能顺利进行。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情绪已达到高度焦虑的程度,将对其后续的正畸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取得患者的信任是治疗顺利进行的前提,本研究表明,完善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患者的恐惧、焦虑等心理因素,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刘 鑫,董天贞,邓蔓菁,等.青少年心理行为与牙科焦虑症的相关性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0,26(1):8688.

[2] 杨少清.改良牙科焦虑量表及牙科焦虑病因的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1994.

[3] 陆艳芳.人文关怀护理对食管癌患者术前焦虑情绪的影响[J].右江医学,2011,39(6):747748.

青少年心理疏导步骤范文2

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以身作则,平等尊重

青少年人的心理与成年人相比,表现得更为敏感、更为复杂、更为强烈,情绪状态要较任何一个时期更为扰乱。现在的初中孩子正处于心理叛逆期和“断乳期”,青更需要教师和父母及社会以同情和了解的态度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安然渡过风暴。学生最反感的就是班主任不分青红皂白地或直呼其名地在班上大喊大叫、大声地批评。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要心平气和或用肢体语言去教育他,一个眼神、一个抚摸动作,让学生感到温暖,心情舒畅。让学生感受关爱的温暖。真正的参与不是形式的,而是思想上的参与,是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就要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而切忌居高临下的说教和训导姿态。这也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一点。尊重平等的原则还要求教育者尽量保持学者风度,保持整体形象的沉稳,注重研究色彩,体现学术民主的风格。这样才能增加对教育者的信任和依赖,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情境、加强教育。

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层面的过程。这是一个先易后难、逐渐推进的量化过程。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于青少年的反应,经常察言观色、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调适。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及时进行纠正。

寓教育于娱乐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从思想不设防的心理感受层面入手,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体系层面的问题。动之以情,激起心理层面的激荡,然后由情入理,在思想体系的高度解决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品德的形成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拟”生活,拓展我们的教学时空。在我们学习“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这一小问题时,设置了一个情景,通过情境教学,不但有利于创设高效课堂,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发展优先、防重于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并能在各科教学中加以渗透。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细心观察学生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并能针对性的给予干预辅助,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

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并根据这些行为和表现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谈话法: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运用谈话法应注意谈话的内容,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并且乐于回答;谈话应准确、灵活、风趣,不要使学生产生紧张、窘迫感;谈话是以朋友身份平等的态度,不要居高临下,这样学生才能向你吐露心话,才能真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析法: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分析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特征。如从学生的日记、作文、练笔、班日志、思想汇报和通信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问题。

调查法:通过家访、教师的观察记录、学生本人的书面材料、问卷方式以及其他同学对她(他)的评价间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

档案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及时转介到各级心理保健医疗机构,防重于治,填蚁穴于堤溃前。

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产生,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

四、灵活机动,因材施教

常言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青少年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寻找新角度,采用各种方法,解决思想政治问题。当代人的求新、创新意识较强,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摆脱陈旧的方法,不断寻找新角度进行工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注意个案。青少年一般不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最容易解开问题症结的最佳角度。

五、惩管结合,走出误区。

从某种意义上说,惩戒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行为。这是教育借助社会刚性的一面。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谁触犯法纪,都应受到惩戒。如果舍弃惩戒的武器,就等于陷入"思想政治工作万能"的误区。学校要定期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及时矫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青少年心理疏导步骤范文3

当前,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效率较高;他们有较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对未来满怀憧憬;他们有较健全的意志,不怕困难,果断、顽强,有自制力;他们人格完整统一,敢于竞争,努力向上,积极进取;他们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较好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广泛;他们对社会现状有较客观的认识,善于进行自我调节。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据不少学校的调查统计表明: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2002年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显示:我国大学生中16.0%至25.4%的人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其中因为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已经占到因病退学的总人数的64.4%。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此外,专家估计中国近年来每年至少有100名大学生轻生,而且这个数字呈上升趋势。我们应该意识到,随着当今中国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正在不断地增加,这无疑对学生本人、家庭、学校教育和国家建设等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任何心理问题都有其诱发的原因,那么,诱发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因素有哪些呢?我认为可以分为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外界因素主要有社会历史、学校、家庭三个方面,个体自身因素主要是指个体心理品质。外在因素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三者:

1.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是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时期很长的国家,封建大一统思想和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的小农经济,形成了腼腆、含蓄、矜持的“内向型”民族性格,对个性心理少有关爱和研究。这种“内向型”性格,有其优点,但也极易诱发心理疾患,并且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心理疏导。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激起大学生心灵的“振荡”,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西方文明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很大的冲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得大学生们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感到彷徨,在拼命拿各种证书的同时,却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命运。人们很难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久而久之,成为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诱因。

2.家庭原因。事实证明,父母感情和谐、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有的大学生父母婚姻的不幸,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他们的生活溺爱、包办过多,但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又过高,这样,一方面使他们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内疚的心理,唯恐考试成绩不好、不能升学而无颜面对父母。

3.学校原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教育的力度不够。多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以“学科本位”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其实质就是专业教育的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大学生多是秀才,少有人才,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却不太健康,意志品质脆弱,很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4.个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初入大学校门,课程及学习方法等较高中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不断升高,生活上习惯的不适应,比如南方和北方的生活习惯、方式改变比较大。许多学生不但没有从高中应试教育走出的放松感,反而觉得学习压力加重,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因此而导致心理障碍。

(2)环境不适。很多学生都是只身在外地读书,而且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家庭。曾经受家长溺爱的学生,缺乏生活的实际能力和技巧,导致无法适应新环境,不善于和同学、老师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交往。环境的变化,在角色转换与适应中,产生一些障碍。许多学生都会由此而感到环境生疏,人际关系淡漠,一些学生会因此而产生孤独、焦虑、自闭,严重者甚至产生自杀倾向等问题。

(3)情感困惑。当今大学生拥有激情和活力,殷切的希望和异性展开交际交流,并且急于在这种交往中表现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然而一旦受挫,如果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内心情绪,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自杀。

(4)缺乏疏导。我国部分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门诊或诊所,有的只是摆设。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够及时被发现,也不能及时接受心理辅导,部分学生的心理疾患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行为方面的问题。许多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因为参与咨询的教师生理、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尚欠缺,所以难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处方;二是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以致学生一旦有了心理问题,也不太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解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避免

1.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当水平的理想。一个人如果有正确的人生观,就会有豁达的胸怀和健康的心理。要教育学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乐观开朗的情绪有益人的身心健康,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及时找人倾诉,不可闷在心里;要教育学生降低期望值,帮助学生树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大学生往往自视较高,期望值越高,一旦目标达不到,失望也越大,很多烦恼是由于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期望值太高造成的。因此,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少了很多烦恼。

2.参与体育运动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尤其是从事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在运动中体验到心理安慰和满足。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亲近感,使人的社会交往需求得到满足。运动还可丰富业余生活,减轻由于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体育运动给人带来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毅力,开朗乐观的性格,培养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运动后能减轻和消除神经紧张,比如太极拳、健身操等运动项目被证明是治疗抑郁症、神经衰弱的有效手段。

3.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调查研究。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管理。比如:新生入学时,可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矫正和治疗。另外,还必须从国际国内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注意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重大影响)、高校周边环境以及高校教育自身等视角出发广泛调查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大学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应在高校建立常设的心理咨询和医疗机构,给学生以安全感、信任感,疏导学生内心的痛苦和烦恼,把积聚的负面心理能量释放掉,以缓解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