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电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电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内容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理财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种资源能源的消耗也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瓶颈早已显现。中国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2009年年底,中国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上宣布,到2020年中国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一45%,并将该目标作为一种约束性指标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由此,政府也制定并出台了关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低碳经济和理财环境的概念及内容
低碳经济指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创新和制定相应的制度框架、政策措施,以推动在经济活动中开发和运用节约能源技术、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使经济向节能减排模式转型。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为目的。企业理财环境是指就是基于企业的资产、负债、支出、收入、现金流等各方面财务状况,依据一定的财务理论和假设方法,充分考虑企业各种财务目标后,对企业现金流、资产价值进行规划配置的环境因素,具体包括政策因素,金融环境因素方面。政策因素方面包括:政府节能减排政策和目标、低碳经济减排任务、向企业征收碳排放税、对绿色发展企业政策扶持等;金融环境因素有:部分银行开展的低碳证券、低碳金融服务,银行向减排企业优惠贷款;对低碳经济企业的战略投资等。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
(一)政策方面的影响
2009年,我国提出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降低碳排放、转型升级的政策文件,一方面增加对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持,同时还在增加对低碳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在行业准入、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各方面给予扶持,以发展壮大低碳经济。另一方面,政府制定政策加快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从市场中退出,如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税费、加大对超量排放的费用征收力度、提高用电、煤炭价格、下达节能减排任务等等。这写都对企业的理财环境造成了部分影响,一方面对低碳经济企业会改善它们的现金及财务状况,减免部分税费促使他们的利润率提高。另一方面,对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则使其理财环境恶化,一方面增加其环境保护、电力等资源方面的支出,另一方面促使他们安装新的减排设备,或更新现有的设备水平来达到环保和节能减排目标;具体体现就是设备费用、环保费用增加,现金流降低等等。
(二)金融环境方面的影响
银行、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战略投资者早已开始在投资时主动将资金投向低碳经济领域的企业,或者把资金投向发展节能减排技术的企业。在英美等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金融机构甚至早已开发出绿色金融醒目等金融产品,如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等。我国的部分金融机构也已经开始探索开发低碳金融服务。如部分银行向节能减排项目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大量资金,以辅助新的产业的发展,如风电、太阳能、核能、智能电网。还有部分银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来管理和转移有关碳排放项目的风险或者成本。还有银行设立环保基金,或未企业提供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咨询,以此来将低碳经济与企业融资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部分银行因为担心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持续发展状况给银行投资带来风险,在银行内部建立各行业相关的环境因素、政策因素资料库,分析各不同行业对环境的影响,面临的环境政策,评价筛选贷款企业客户,并有针对性的对客户提供风险评估服务和环境问题保险。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还包括低碳经济企业面向银行贷款时会享受政策支持等贷款优惠;企业的财物费用会降低;银行对这类企业的理财服务会更多更全,企业能更好更多地将富裕资金用于绿色理财,低碳理财。
三、对企业理财方面的建议
当前,在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的过程中,企业面临政策、金融等方面的低碳经济的影响,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理财策略,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在企业自身财务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低碳因素,使企业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来获取利润,这不光与当前的政策环境相适应,还能促使企业自身财务费用、能源费用的降低。在企业具体的理财过程中,在投资时,企业要先制定有带有针对性、方向性的投资规划,向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经济投入更多资金,以研发跟低碳相关联的技术、开发低碳产品等;在筹集资金时,企业要争取更多低碳方面的政策、金融支持,并将支持还更多投入低碳经济相关领域;在企业营运时,要更多使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资源优化技术,满足企业营运过程的低碳发展要求。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我国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多种适合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理财的若干措施,在投资、筹资、经营方面都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更好地理财。
参考文献:
[1]张亚涛.存款保险定价模型之探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3(11):35-38.
[2]陆爱勤.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模式的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2010(06):22-27.
[3]戴晓凤,尹伯成.论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的道德风险[J].世界经济,2001(11):45-48.
风电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内容范文2
一、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实践
为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减排、防范信贷风险,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共同《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机制的加速实施。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逐步推进绿色信贷创新。农业银行2008年推出国内首张环保主题贷记卡――金穗环保卡,体现了对开发、投资绿色产品与服务的重视和支持。兴业银行2009年率先推出“碳金融”服务,符合“碳金融”标准的节能减排项目主要包括: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天然气发电、化工废气、废热与蒸汽发电、煤层气和通风瓦斯类等项目,若企业拥有此类在建、拟建节能减排项目,即可申请专项贷款,此类贷款不需要企业的固定资产抵押,而是按照该企业节能项目的减排量估价进行授信,在通过银行审核和评估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的认可并完成所有相关手续后,银行将到国际市场上寻找买家,并根据该项目建成后的预计减排量进行估价,最终确定放贷的金额。此外,全球有68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是中国国内目前首家也是唯一的“赤道银行”。建行推出了绿色金融“一条龙”,包括绿色融资、绿色管家、绿色效能、绿色生活和绿色公益五个子方案,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满足环保行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深化与政府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与环保公益组织的业务合作,拓展环保领域的新商机。目前在工商银行全部客户和贷款中环保合格的均超过了99.9%,其余的不到0.1%的客户和贷款也正在环保达标评审的过程中,“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已连年实现下降,在压缩“两高一剩”贷款的同时,工行绿色环保贷款的规模则在迅速增长,已直接支持的高原湖泊治理、海域综合整治等绿色项目2200多个,投入的信贷资金达4200多亿。此外,工行还是绿色服务平台的提供者,工行有2.5亿个人客户,每天在工行办理数亿的业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工行积极推动电子银行,减少纸张等资源的消耗。
(二)青睐和支持“环境友好型”行业、项目。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均将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作为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鼓励开展节能减排贷款业务。一是集中扶持新能源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二是积极支持可再生和循环资源利用项目。三是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贷款业务。
(三)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银行目前均采取“环保一票否决制”的信贷审批制度,把环保达标作为客户授信准入和审批的重要依据,要求贷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环保政策的要求,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不给予授信支持。一些银行还实行名单制管理,主动退出不符合国家绿色信贷要求的贷款,如建行对钢铁、水泥、铝、焦炭、铁合金、电石等行业均采取名单制管理,严禁对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投放。
(四)实行分类标识管理。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将与节能减排、“两高”、落后产能相关的信贷业务按照绿色客户、黄色客户、红色客户或重点支持类、允许类、禁止类或支持类、维持类、退出类等类似标识予以分类,信贷资源主要投向支持类(绿色客户)、不得投向或逐步减持退出禁止类、退出类(红色客户)。一旦信贷客户出现环评不达标或环保违规,立即予以风险预警、下调五级分类结果、制定压缩计划。此外,实行行业风险限额管理。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确定行业贷款限额,并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对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和限额内资源优化配置,对于新增贷款接近风险限额的行业,其新增贷款将予以严格审核和管理。
(五)实行信贷全流程控制。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理念进一步得到细化,将环保政策要求纳入信贷业务全流程。如把主力装备和工艺水平、新上产能合规性手续、环评审批、能耗和排放达标等情况作为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环节的考察审核重点以及授信分析报告和授信审查意见的必要内容,把环评部门验收意见、能耗和排放标准执行、资源节约落实情况作为贷后监控的重点,在授信信息管理系统中,如不按照要求及时输入环保信息标识或更新环保信息,将无法完成“授信申请”、“行动计划(更改)”、“授后监控”等流程。
二、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现实困境
从总体情况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充分发挥信贷杠杆和金融导向功能,在支持地方淘汰落后产能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由于受地方产业发展现状、银行业信贷创新、信贷人员素质、银政沟通协作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等方面因素的制约,银行业支持地方淘汰落后产能还面临着较为突出的矛盾问题。
(一)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煤炭、钢铁、水泥、铝、焦炭、铁合金、电石等落后产能在内的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好发展,有的甚至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地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比较大。在当前地方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加快转型、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对不同层次的工业产品的需求比较旺盛,这些落后产能仍有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些企业生产运行状况良好、经营效益相当可观,从微观个体上讲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容易被误认为是淘汰落后产能所“错杀”的对象,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银行业机构淘汰这部分落后产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高污染、高风险企业仍是地方政府税收和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大幅度削减“高碳”信贷规模势必遭遇相关利益者的抵制。同时,促进了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煤、电等能耗的刚性需求,天量基础建设耗费了大量物质资源,导致原材料日益紧缺,引发资产泡沫、阻滞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地方政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与银行沟通不足,诸多政府主导项目无法满足银行授信准入要求,产业结构与信贷结构调整难以同步。三是环境污染信息尚未完整进入征信系统,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弱、时效性差,难以适应银行审贷需要。四是地方政府多采用费用返还、所得税抵扣、增值税免征等方式对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给予支持,但对银行信贷风险缺乏有效激励补偿政策。且个别地方政府未能妥善处理银企债务纠纷,损害银行权益,造成业务授权上收,获贷难度加大。
(二)银行信贷理念偏差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一是低碳理念认识不足。过度依赖环保部门界定“绿色度”,缺乏主动识别、跟踪、监督、服务意识,导致其标准化的绿色信贷产品与企业实际金融需求无法有效对接。二是激励约束亟待完善。主要表现在,银行监管部门尚未将节能减排授信作为银行评级的重要内容,与高管评价、机构准入、业务发展挂钩不足,缺少查罚并重措施;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尚未建立健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项目的风险定价、差别化考核及尽职免责机制,基层信贷人员营销积极性不高。三是业务拓展困难重重。相比发达地区银行多样化低碳金融产品而言,欠发达地区银行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以信贷资金配置影响企业生产或项目建设,其它领域尚处于空白,业务空间狭窄,导致银行在实施信贷结构调整时面临“进退两难”境地。四是节能减排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银行业积极响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逐步压缩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在这一过程中,部分耗能较高、污染严重、技术基础薄弱的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生存风险,导致银行在此类企业的存量贷款形成相应风险,影响银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银行信贷产品创新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近年来,各银行业机构为拓展金融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大信贷管理政策、信贷操作流程和信贷业务产品的创新力度,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和服务需求。但与此同时,银行业机构类似创新对淘汰落后产能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各银行业机构的信贷准入门槛还不尽一致,对各自信贷政策的执行力度也存在偏差,一些企业原本属国家或地方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范畴,但完全可以利用这种政策上的差异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而得以继续生存;另一方面,部分银行业机构在上收权限严控公司类贷款的同时,却下放权利为个人零售类贷款大开方便之门,使得那些落后产能企业能以个人名义顺利进入银行视野,通过个贷形式逃避银行业机构对淘汰落后产能的授信监管。
(四)信贷人员素质不高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部分银行员工从业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需要,表现在部分信贷人员难从宏观的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够强,对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行业政策及信息学习掌握不够,相关知识更新不及时,特别是涉及地方产业规划、企业项目评估、生产技术和工艺标准、环保指标要求等专业性知识比较缺乏,难以在客户营销、信贷准入、授信管理、贷款监控等方面有效履行自身的职责,从而制约了银行业机构在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中取得更大的作为。
(五)银政协作机制不畅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目前,银行业机构与政府发改委、工信委、环保、财政等有关部门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和互动协作机制,银行难以及时获得和准确掌握地方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情况和信息,在对客户准入把关时缺乏必要的落后产能参考标准和具体的企业名单目录,在对落后产能企业执行贷款清收时也缺乏职能部门的有力帮助,致使银行业机构一方面在掌握企业相关信息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将贷款流入了落后产能企业;另一方面因缺乏政府部门协作支持面临落后产能存量贷款清收困难,由此可能产生新的信贷风险。
(六)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在银行业机构外部,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环保等有关部门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给予了一定的资金回补,而对银行业机构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却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不利于调动银行业机构的积极性。在银行业机构内部,一些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业机构没有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技术系统,上级行和下级行信息传导不畅、授信管理不系统、风险识别和监测滞后,同时一些银行业机构对支持淘汰落后产能的检查考核乏力,责任落实不尽到位,使银行业机构支持淘汰落后产能缺乏持续的动力和保障。
三、银行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路径选择
针对银行业机构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中面临的矛盾问题,地方政府、银行及监管部门应加强协作,进一步强化政策传导,改进和优化银行信贷管理,加强低碳绿色信贷投放力度,严格管控对淘汰落后产能的信贷支持,促进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扎实成效。
(一)加强政策信息传导,提高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执行力。一是银行业机构要建立上下畅通的信息传导机制,及时学习传达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增强从业人员做好支持淘汰落后工作的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并辅之以完善的授信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适时明确信贷准入、合规审查、审批发放及贷后管理等各环节操作要求,做好风险的预警监测工作。此外,银行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抓住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给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调整信贷结构,确立信贷支持重点,在科学准确评估低碳产业项目投资回报率、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对低碳经济相关企业进行扶持,使更多的资金能够流入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旅游产业、绿色农业、新能源等新兴战略行业中去,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人民银行要加强政策“窗口指导”,发挥好征信系统的监督作用,为银行业机构制定前瞻有效的信贷政策创造条件。三是银行监管部门应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绿色信贷创新,完善绿色信贷操作流程和风险管理机制,进行独立的成本和利润核算,建立合理的激励免责与处罚追究相结合的内部管理机制。同时,将绿色信贷的开展情况与银行差别化监管有机结合,在绿色信贷业务的风险权重上给予一定的缓释安排,从资本管理等角度进行有效激励。
(二)改进银行信贷管理,严把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准入关口。一是银行努力提高风险控制水平。目前,绿色信贷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认识不深、基础不稳和管理不专业等多重制约,同时,由于环保部门信息共享性、针对性、时效性不强,部分行业节能环保新型技术的门槛高、投入大等原因,给银行风险判断带来较大难度,也增加了银行的授信风险。银行应密切跟踪和全面把握国家、地方后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贷款风险进行动态重检,实行差别化授信政策;健全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主动了解环保部门提供的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以及检查通报等重要信息;进一步完善授信审批机制、考核评级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在市场准入、客户选择、风险管理、合规检查等方面研究设计更加合理有效、更具操作性的标准和流程;加快培养绿色信贷专门团队、专业人才,实现专业化运作,有效防范和降解贷款风险。二是监管部门及银行业协会要严格规范银行同业信贷竞争行为。督促银行业机构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为契机,进一步制定完善自身的信贷政策,并通过强化政策约束,使银行同业统一落后产能行业客户的准入标准,切实做到对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的淘汰类项目,坚决禁止新增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收回和保护已发放贷款,加快信贷退出步伐。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强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知识的培训,提高对政策要求的敏感性和把握力,为把好银行信贷闸门、防范落后产能行业贷款风险奠定基础。
(三)建立银政协作机制,为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提供有力保障。银行业机构应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发改委、工信部、环保、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通过定期联席会议、信息交流平台等形式,及时掌握地方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安排、企业名单等信息以及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淘汰时限等措施要求,为下一步制定明确的信贷政策措施提供参考,要努力争取政府有关部门对退出落后产能行业、保全银行债权等方面的支持,维护好银行在推动淘汰落后产能中的利益,实现银政之间在淘汰落后产能上的信息互通、措施同步、利益共享。同时,银行切实加强产品服务创新。目前,一些如“碳金融”、环保贷记卡等绿色信贷创新尚停留在“有产品、无业务”的尴尬局面,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企业实际需求,对于符合授信条件的企业可根据融资主体、融资额度、融资期限、担保方式等要素的不同,提供更加多样的产品组合服务,创立企业绿色信贷便捷通道,满足社会在淘汰落后产能以及节能减排过程中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促进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可持续。现行的绿色信贷政策只是一个综合性、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操作性不强。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环保企业、项目予以高度重视,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缓解项目起步阶段的资金压力、发展压力,促进企业积极、全力投入低碳经济领域。一是地方政府要本着调动和保护银行积极性的目的,建立银行业支持淘汰落后产能激励机制,根据银行策应力度的大小和取得的效果,以税收减免、风险补偿、贡献回报等形式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地方政府要加大节能减排项目公共投入,发起节能减排担保基金,补充外部债务还款来源,降低项目运营风险。对银行节能减排贷款业务实行税收优惠,对贷款损失给予一定补偿。三是进一步完善环保与银行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目前环保总局已经与银监会签订“信息交流与共享协议”,首次建立国家环保部门与宏观经济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地方环保和金融部门也应尽快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联席会议、信息平台等方式,规范信息通报格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环保培训。四是银监会联合相关部门出台更加明确、细化的实施指引,包括绿色信贷的行业指导目录、企业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污染行业的信贷指南等,以加强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全局性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卢霞.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创新探索[N].上海证券报, 2010-11-04.
[2]张璐阳.低碳信贷――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性研究[J].金融纵横,2010,(4).
风电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内容范文3
“《巴黎协定》是全球首个让所有国家都承诺削减碳排放的协议,将直接影响石油化工、化学原料、电力等行业的发展走向,更将加速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中山大学教授刘连成在课堂上说,在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已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发展绿色经济是新经济的游戏规则。
石油化工:
污染减排新起点
“近15年是我国化工行业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化工产品产量年均增长在10%以上,化肥、农药、乙烯、无机原料、合成树脂等大宗化工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化工是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同时也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贾瑞霞博士如是说,巴黎协定设立的这些目标意味着化石燃料时代或将终结。如果不把煤、石油和气体燃料留在地下(不再开采使用),这一协定中确定的目标恐难实现。
据了解,化学工业是直接消耗化石燃料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且总量大。而化石能源消费则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导致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由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状况长期存在,煤炭与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自2006年开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应对大气污染的重任十分艰巨,碳减排压力巨大。
此外,《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化学工业的总能源消费结构是以油品和煤(焦)为主,二者分别占化工总能源消费量的42%和40%,其次是电力和热力,占化工总能源消费量的15%。
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化学工业能源利用率比国外发达国家低10%~15%,主要原因是资源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仍然是以煤(焦)为主的低质能源结构,此外还与技术装备落后有关。因此,能源结构存在着很大的调整空间,化工行业节能和二氧化碳减排工作存在很大潜力。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告诉记者,化工行业的CO2排放不同于其他任何制造业化石原料贡献的不全是燃烧释放能量,而是化学反应和能源转化的耦合过程,有大量的碳通过化学反应进入产品中,源头减排很关键。
“在化工产业链上游的5个CO2排放强度较高的行业― 合成氨、甲醇、纯碱、电石、氯碱等可能会被重点锁定。” 据专家介绍,作为《巴黎协定》的签署国,为确保完成对外承诺,在一系列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政策引导下,国家有关部门必将加大力度,对包括化学工业在内的高排放行业及其重点产品制定实施更为严厉的减排措施。
2011年统计数据表明,合成氨、甲醇、纯碱、电石、氯碱这5个子行业能源消耗分别约占我国化学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17%、7%、1%、6%、5%,合计达36%。2011年,这5个子行业的CO2排放量共计约4.3亿吨,折碳元素约1.2亿吨,分别占我国化学工业总排放量的17%、6%、1%、8%、7%,合计达39%。
“假设现有产能的节能减排工作全部以国内或国际综合能耗的最先进水平为目标,分析估算最理想的节能减排潜力,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这5个子行业最大可实现节能折标煤为5785万吨,减排CO2约为11702万吨。”业内专家指出,合成氨、甲醇、氯碱行业的理想减排潜力位居前三位。目前这几大行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集中度低、原料结构不合理和技术水平落后的产能,需要改造甚至淘汰,将为先进产能置换腾出较大的空间。
具体到化工行业,刘连成建议,国家要需要出台差别化奖惩政策,鼓励企业重视节能减排的改造工作。
此外也有专家认为,现有装置的节能减排潜力还相当大,应鼓励企业在现有装置的基础上,进行以节能、环保为目的的技术改造,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同时落实和完善准入及淘汰机制,引导合成氨、甲醇、纯碱、电石、氯碱等行业结构调整。
“企业也要加大能源管理力度。加强调查和核算能源的品种、质量和价格,比较各种能源的经济性;系统优化缩短流程,减小工艺流程的复杂性和设备和能耗装置的数量,减少无谓的损耗。”顾宗勤说。
发电行业:
清洁能源潜力大
“电力部门是目前直接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部门,也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未来潜力最大的领域,加快电力转型对减排温室气体、推动能源革命非常关键。”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在课堂上如是说。
在环保问题上,火力发电造成的环境污染正饱受诟病,亟待用清洁能源降低火电比例,从而降低污染。目前,传统能源日渐枯竭,我国的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的储采比呈逐年下降趋势,据统计,截至2015年,煤炭的储采年份约为31年,天然气的储采约为28年。
“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在此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战略刻不容缓。”刘连成说。记者了解到,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已《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 年)》,提出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并举,要大幅增加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 62%以内。
此外,还有《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关于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车船车船税政策的通知》与《关于完善城市公交车成品油价格补助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旨在削弱传统能源市场,激发新能源行业活力。“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打造低碳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目前新能源在国内发展迅猛,尤其是光伏发电市场,每年新增装机不少于1500万千瓦。”据专家介绍,自2013年起,中国的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连续3年超过1000万千瓦/年的标准,去年更是超过1500万千瓦/年的标准。截至2015年底,我国光伏的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300万千瓦,超越德国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光伏市场。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光伏相关行业投资约1000亿元,同比增长近40%。
根据相关政策,“十三五”时期,中国每年还将新增1500万~200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继续保持为全球最强劲增长的光伏市场,光伏发电正步入快速发展期。
“我国光伏行业还处于成长期,这一阶段度电成本有所下降、资本市场开始瞄准光伏产业,政府也开始调整补贴力度。”专家指出,目前,光伏度电成本还未降至火电与水电的水平,因此产业盈利或者居民改用光伏发电仍旧依赖政策补贴。
“居民光伏发电并网既有补贴、又可卖电的政策,实际上出台已有两年多时间。”近日记者也从广东电网和广州供电局了解到,截至6月,广东电网范围内已并网运行的居民光伏发电项目共705个,上网电量本年累计125万千瓦时;在广州地区,目前居民光伏发电项目已经并网运行的有近80户,已经申请建设或建设中的有近70户。
“光伏发电分为地面电站与分布式电站两种类形,而随着用地资源紧缺,地面电站发展模式不适于光伏推广,分布式光伏将大有可为,类似广东居民自发使用光伏发电这种模式,待技术成熟后,将迎来建设热潮。”周永章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即使是道路斑马线成为光伏发电的载体,也是有可能的。
此外,风电及核电也是重要的新能源发展模式。据了解,2010年至今,我国风电总装机一直荣登世界之首。2015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量30500MW,受此驱动,2015年全球风电市场新增装机63013MW。截至2015年底,中国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45.1GW,超越欧盟141.6GW总量。“风驰电掣”般的发展速度使风电成为绝佳的新能源,加上风电成本不断降低并向火电与水电看齐,未来风电将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电力产品。
在核电方面,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累计发电量为56184.00亿千瓦时,而核电累计发电量为1689.93亿千瓦时,核能发电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3.01%。“核能发电占比持续上升,但与海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未来我国核电还有极大发展空间,国内核电建设与海外核电技术输出将成为核电发展主流,目前国内外环境都适宜核电发展,产业链正酝酿爆发。”
汽车行业:
新能源汽车迎来新机遇
“如果石油燃料被禁止使用,传统汽车将无法生存,车企将面临倒闭或转型。而给他们的缓刑期也只有34年。”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尽管《巴黎协定》在未来落实中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传统燃油车的未来将会变得越来越黯淡,传统车企业或将会在2050年彻底消亡,而新能源汽车将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通工具。
据了解,去年的巴黎大会上云聚了美国、日本、德国这些世界上的汽车生产大国,这些国家同时也是排碳量位于前列的国家。协定的顺利签订也即意味着,在此之前这些汽车强国就开始往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了,而巴黎协定目标的实现,也将促使全球转向使用更为清洁的能源,预示着“石油燃料的终结”,全球传统汽车行业被判“死刑”。
新能源汽车指的是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源(如锂电池、镍氢电池、氢燃料电池等)的汽车,与“汽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不排放汽车尾气,对环境没有污染,因而极有利于城市环保。
有数据显示,我国车用燃油消耗占总消耗的比例近55%。此前,北京曾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城市PM2.5的污染源中,汽车尾气占比大约在1/4。2011年起北京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对机动车辆实行限购、限行,目前类似政策已蔓延至全国各主要大城市。同时中央政府从国家层面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给予国家及地方双重财政补贴,并对新能源车提供不限购,不限行的使用便利条件。在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在2015年底至2016年初基本上可以完成国家“十二五”制定的累计产销50万辆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我国作为汽车保有量大国之一,已逐步代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地。早在2015年广州国际车展上,新能源汽车更是大放异彩。据统计,该届车展共有25家车企的31款新车上市,其中涵盖轿车、SUV、MPV及新能源汽车。而在新能源车型中,至少拥有8款纯电动汽车和9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在传统动力汽车方面中国始终落后于国外车企,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车企已看到其发展潜力。相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车企能够与国外车企一比高下。”在此前的采访中,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为更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国家财政部在近期刊登出一项新的政策征求意见稿,即《关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取消了试点城市的定义,要求向全国推广;充电设施建设要放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前面,培育良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服务和应用环境;2020年的年度市场销量目标为150万辆,改变了此前以生产能力定义的缺陷。此外政府还将加大打击地方保护及充电设施的奖励资金。
风电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内容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 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公众认为除自然因素外,与人为的砍伐破坏活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程度密切相关。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目前,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测算,温室气体浓度已达到430ppm二氧化碳当量,已经接近临界阀值,危险在靠近。于是,低碳经济理念应运而生。
我国正处于能源需求与消费快速增长的阶段,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实现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作为能源、资源大省的内蒙古面临着同样的严峻形势。在全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形势的带动下,内蒙古紧紧抓住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连续8年全国增速第一,逐步发展起以煤炭为中心的重化工产业体系。从长远来看,如此的高速增长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和潜在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污染。内蒙古的煤炭产量和外送电量居全国之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如果内蒙古不能以较快速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起低碳发展模式,不远的将来,一旦全球把碳排放空间作为限制,那么我们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二、一般意义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内蒙古近几年现代化进程加快,已进入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期。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综合能源量达到10036.31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6%,并且2010年三产比重达到9.5:54.6:35.9。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但要倡导低碳经济,而且要搞好低碳经济。我们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适合内蒙古区情的模式,把内蒙古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地区。
三、内蒙古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内蒙古属资源、能源大省,拥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因此适当的低碳经济模式建立需从碳汇和碳源两方面分析。碳汇是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则是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一)碳汇分析
1.积极利用碳汇资源
碳汇主要物质形式:森林、草原、荒漠、湿地资源低碳分析。碳汇的物质形式做为低碳发展的广阔空间带来巨大效益。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可开采量、复植率对森林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内蒙古地域狭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3.55亿亩,居全国首位。近几年国家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内蒙古是惟一覆盖全省区,人工造林面积在全国居首位。据2008年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内蒙古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了7.33亿吨。在低碳发展方面,森林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森林作为温室气体的储藏库和吸收源,所蕴含的“碳汇”是调节一地甚至更大范围气候的稳定阀。
内蒙古有13亿亩草原,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5以上。据测算,一亩天然草原固碳能力为0.1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0.46吨,全区13亿亩草原固碳能力为1.3亿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亿吨。全区5.6亿亩可利用的荒漠化土地,可种树1.2亿亩、种草2.8亿亩,可实现碳汇近1亿吨。湿地面积4.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3位。地表绿色植被碳汇功能潜力巨大。
据此,内蒙古开展了大规模的各类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水土保持、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并取得明显成效。至2008年底,已建自然保护区196个,其中国家级23个,自治区级60个。
2. 依托丰富的碳汇资源进行商业交易
目前,我国以森林碳汇交易为基础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已处在全力推进的初始期,从2005年3月10日第一个CDM项目――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注册开始至2009年5月30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内蒙古CDM项目136个,内蒙古获得EB注册项目43个,已获得核定减排量163万吨。但现有的碳汇交易多是基于天然林或保护林,人工林的碳汇问题也应成为碳汇市场的重要内容。碳技术应用也就是碳封存,鄂尔多斯推进了神华煤制油1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地下封存示范项目。
(二)碳源分析
1.从碳源的主要物质形式原料入手寻找减排自由度
碳源的主要物质形式:煤、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低碳分析。内蒙古是碳源大省,到2008年底,全区煤炭资源总量为7248.22亿吨。石油方面,已发现含油气盆地12个,面积44万平方公里,天然气储量5万亿立方米。煤炭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例最高的能源,它的生产造成地表沉陷、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草场沙化,矿井水排放、瓦斯气体排放以及煤炭粉尘的飘散污染,石油天然气开采造成地下水下漏,草原的生态及农牧业功能弱化。如此巨大的能源潜藏着生机还有危机――污染的密度、减排的重任。
2. 能源化工产业决定直接减排的效果
主要工业生产:能源化工冶金稀土的低碳分析。能源产业居内蒙古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之首,能源工业规模以上企业566个。煤化工是内蒙古最有潜力的产业,全国五大煤化工示范项目都建在内蒙古。这两大产业都具有高碳排放特征,因此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2009年鄂尔多斯勇泰集团公司与天津七原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可减排二氧化碳46%,节能30%-40%。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作,建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创的乙二醇煤化工合成路线――“ 化、加氢两步间接合成工艺”,以煤替代石油为原料,节能123.5亿千卡,二氧化碳排放大大减少。新奥气化采煤乌兰察布项目气化煤气连续稳定发电。煤炭地下气化可以集中将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封存或利用。对煤炭的回采率达80以上。包钢的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2009年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30万吨。鄂尔多斯推进的示范项目:新奥煤制甲醇微藻固碳生产5000吨生物柴油项目;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的生物质热电一期项目已建成并网运行,减排二氧化碳25.6万吨。内蒙古风能资源居全国之首,至2009年10月底风电并网已超过5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风电与燃煤电场相比,每发一亿度电,风电可节约标煤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15万吨。冶金方面可以通过实施使用低品位原料,降低单位产品原料消耗,提高产品成品率,利用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防止过量排放。内蒙古稀土资源约占我国稀土资源80左右,约占世界稀土资源50左右。 “稀土应用产业园区”应加大环保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实施力度,加快研发和引进更先进的工艺流程,提高初级原料的档次。
3.商业流通中碳减排不可忽视
商业流通中的低碳分析。商业远距离运送煤耗费大量汽油柴油,而建一条100万伏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可减少运输损耗250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4亿吨。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汽车,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加强铁路公路建设,改善道路条件,优化运输组织结构,提高公路运营车辆的实载率和里程利用率,降低空载率,形成便捷、高效、节能的一体化交通系统。
四、几点思考
基于以上对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从碳汇碳源两方面把握低碳,是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大力扩充碳汇,发挥森林草地碳汇资源优势。森林草地不但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还可为节能减排提供大量空间。
(二)可在各盟市之间实施碳交易,刺激盟市之间的减排积极性,控制蒙西高碳排放区碳排放量。在一些盟市建立低碳试点项目,推进低碳城市建立。
(三)加强同高校间的合作,特别是区内高校更能体会了解内蒙古实际情况。促进低碳技术的多面应用,也可提升高校的科研实际运用水平。
(四)工业方面,从原料到加工成品始终做到低碳一体化。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对于依托资源的城市要延伸产业链条,扩大深加工,承接一些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污染小的工业。建立相应的煤炭稀土交易市场,吸引资本以抵消节能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放缓。
(五)加强政策、观念对低碳的支持。模仿丹麦一些国家的刺激政策,内蒙古可以依照区情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低碳企业实施优惠政策,高碳企业承担相应税收。对民众加大低碳理念教育。
参考文献:
[1]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宏观经济,2009(5).
[2]周子勋. 低碳模式是发展新方向〔J〕. 中国环境报, 2009(2).
[3]崔大鹏. 低碳经济漫谈〔J〕. 环境教育,2009(7).
风电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内容范文5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
在发展农业的现实实践中,农业中的碳排放量也是非常大的,农业在农用化肥的使用、农业机械的发展和使用、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等方面,都需要耗费能源。而目前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源也基本为化石能源,形成了高碳农业发展模式,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低碳发展有很大差距。很显然,只有大力推广先进的节能降耗的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才能降低能源消耗;只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出、高收益的农业机械才有生命力;只有用先进的高效农业、清洁农业、安全农业的理念武装管理者头脑、制度指导工作,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发展低碳农业顺应了这样的要求,并在现代农业建设有着巨大的作用:一是推广节能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二是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三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由此可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适应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改善农村环境的迫切需要
农村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农药、化肥过量施用严重污染了农产品、土地、水源,在多数耕地中还能检出十多年前使用的农药成分;农膜使用率大幅提高使耕地中留有大量不能自然降解的农膜残片,造成土壤污染;乡村农产品生产企业“三废”排放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部分农机能耗高、废气排放多;一些农户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畜禽粪便等畜牧业废弃物难以处理,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了环境,而且降低了农民生活质量。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既要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的监察和治理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又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农业经济模式取代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农业经济模式,让农民群众既发展了生产,又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真正全面提高农村环境的质量。
(三)低碳农业经济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种多样,品质优良,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但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形成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既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又要强调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以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措施
(一)转变四个观念
1.经济观要转变。发展农业经济要在生态的承载范围进行,否则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农业经济活动,才能使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以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共生链接技术、废旧资源利用技术和“零排放”技术等为支撑的经济,而不是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的经济,这就要求发展低碳农业的经济观要转变,应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2.价值观要转变。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不仅要把它看做造福人类的资源,而且还需从可持续的角度,让它在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发挥作用;在选择科学技术时,不仅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生态环境平衡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要尊重自然规律,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生产观要转变。低碳农业的含义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农业经济,以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它的生产观念是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要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废弃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从而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与此同时,要用若干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构建低碳型社会。
4.消费观要转变。低碳农业的区域主要在广大乡村,而从事低碳农业的人员的消费观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因此,要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种消费模式的特点是:自然生态相平衡、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以及注重保健、环保。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创立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二)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良好氛围
目前,绝大多数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还了解不多,甚至不了解。对于许多人,特别是农民,可能是闻所未闻。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培训、讲座等形式,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提高全面对低碳农业的认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方面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到当代人的生活,还涉及到子子孙孙的生活方式。二是加强教育,让广大村民意识到生活环境恶化的现状和严重的危害性,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我国农村传统的思维模式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即在生产过程中,输入物质和能源,经过人力和自然力的共同作用输出产品,没有利用的物质被丢弃,污染环境。这种生产方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和一次性的,而且利用率低下;末端的“废弃物”没有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活环境的污染与恶化。三是让民众了解低碳生活方式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低碳生活方式是一种能够维系生态永不破坏、环境永不恶化,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它要求人们反思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细节,自觉查找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行为中存在的高浪费、高能耗的巨大漏洞,自觉改变那些看似细微却是浪费能源、高碳排放的不良生活习惯。这样,就可以大大促进生态平衡,提高消费质量,促进消费和谐、社会和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总之,通过宣传,让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概念家喻户晓,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人心,让低碳农业经济的各类形态大家清楚,让促进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人人明白,并自觉行动。促使农业生产同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作用
一是大力推进低碳高效农业规模化,让农民群众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此,要突出抓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继续在巩固发展“三品”基地,在提高“三品”品质上下工夫;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下大力气抓好农业节能减排,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为此,要积极推进农村绿色能源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尽可能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做好农业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无论哪一方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因此,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中,要重点抓好低碳高效农业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施肥技术、绿肥饲用技术、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土地利用技术、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低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研究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模式,建立低碳农业实践园区、示范企业、示范农户,建立健全低碳农业经济生产技术指导推广体系,让农民群众及时得到必需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典型的传、帮、带作用,为减排技术的推广提供实践和技术理论支持。
(四)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
当前,由于农村大部分地方缺乏基本的污水垃圾处理设备,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工业规划布局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模式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药、化肥使用不科学,资源浪费大量存在。目前,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比例很小;家庭用能主要是薪柴、秸秆等对环境威胁很大的非商品能源,这与世界能源结构发展趋势是相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依靠以煤为主的低效能源结构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因此,要加快清洁、先进的煤炭转换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尤其是发电转化技术的研究开发,掌握新技术手段,并在一定范围和地区进行试点;把天然气开发作为农村一次能源开发的重点,同时将全国性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的建设作为国家支持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内容;大力加快一次电力(核电、水电、风电)的开发。
风电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内容范文6
压力巨大,运用经济学方法,探寻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碳减排对策,已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北京已确定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 2005 年降低 40% ~ 45% 的减排目标。对此,全国各地区、各产业应积极予以落实,切实加大减排力度。而作为华中地区中心城市、湖北经济发展龙头城市以及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北京市理应加快实施碳减排的步伐,力争成为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引领者。鉴于此,基于时间、产业角度,科学定量测算北京市碳排放,准确把握其历史演变规律、结构特征以及驱动因素,对北京市环境工作开展以及有效制定碳减排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也是一个长期努力和实践的过程。“十二五”期间北京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应包括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并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强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二是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继续制定全国及地区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绿色型建筑,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监督管理,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等,着力推进低碳建筑。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建设,严格执行并适时提高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推进替代能源汽车产业化,着力推进低碳交通。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行为好的做法,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
三是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进一步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大力开发风能,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促进新能源的加快发展。加强低碳能源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大型核电、大型水电、西气东输、大型风电基地和清洁煤电基地等项目,着力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能源在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户用沼气,生产生物质原料,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燃料保障。
四是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战略与政策的研究。
发展低碳经济是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认识、健全法规,完善规划、夯实基础,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全面推进北京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发展与改革各项工作。
对策与建议
树立低碳与“ 两型”社会发展理念意识
对推进碳减排、引领北京市经济低碳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作为低碳技术与创新资源的集聚高地,北京市应积极促进相关技术和创新成果的广泛输出,借以带动周边企业形成低碳产业群,以此凸显聚集效应; 另一方面,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育或引进力度,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打造出更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低碳科技企业,以推动北京市低碳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积极培育替代性技术与新兴产业
首先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及节能减排技术,实现能源利用低碳化、高效化。具体而言,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清洁煤等;高效节能则涉及工业节能、智能建筑、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 环保技术则包括水处理与资源化、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其次,依托东湖高新开发区与北京经济开发区的智力集群优势,全力打造以新能源、环保产业为核心的低碳产业群,借以带动整个北京市产业升级换代。
全力构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模式
首先,积极倡导“节能、节水、节材”,以低能耗、无污染、高科技为原则,限制高能耗产业入驻,同时,对现有高能耗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 再次,加快新能源产品的示范应用,充分利用本地企业的光伏发电技术优势与产业基础,在学校、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推广太阳能照明、风光互补、绿色照明等示范项目,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
加大低碳政策与科技扶持力度
积极构建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是推进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鉴于当前低碳经济仍属新兴事物,其前期投入成本较高,因此,相关政策激励与科技扶持必不可少。一方面,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应划拨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北京市新型低碳产业与技术研发; 另一方面,加强与在汉高校和科研院所间的有效合作,进行低碳科技研发和产业孵化合作,通过市、校间的科技与人才交流,全力打造北京低碳示范城。
参考文献:
[1] 宋德勇,卢忠宝.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 3) :18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