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教学教育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教学教育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管理学;高等教育
自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应顺应世界潮流,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进程。“互联网+”教育也逐渐在各大高校中兴起,管理学作为与时俱进的一门学科,也应顺应互联网潮流,进行创新与改革。
1.“互联网+”时代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以其开放性、主动性、创新性、协调性和共享性,为高等教育增添更多优势,比如提供更多资源、传递信息迅速快捷、更大的信息储存等。
1.1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传递信息的单一模式,增加了多种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学生可以通过QQ、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和老师及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和讨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诸如MOOK、网络教学平台等进行自主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满足不同需求,营造多种不同的良学习环境。
1.2资源更加多样”
“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最快的时间内查找到自己所需的相关资料。通过图书馆在线资源,学生还可以查到所学专业最前沿的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而学校将投资倾注于网络资源的建设,也解决了学校资料收集、看管等问题,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1.3受教育平台更加开放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公开课平台等获取知识,受到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对学生入学的门槛,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接受更多专业教育,满足大众需求。
2.《管理学》学科教育现存问题
管理学作为一门历经百年发展的学科,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其内容。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启蒙、奠基性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经过研究发现,我国管理学课程建设能力不足,大多流于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指导,教材落伍、与时展不同步,教学案例陈旧、缺乏课前引导等。2.1重视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指导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专注于理论知识传授,而由于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填鸭式”教育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实践环节的知识内容。在具体考核环节,由于未参加企业实践,实践教育活动流于形式,使得管理学知识未能充分理解,灵活应用。2.2教材落伍,与时代脱节在管理教学中,各大高校大多采用经典教材或是自编教材,虽然大多都是高校老师自编教材,但在理念上大都基于西方理性,与中国管理实际脱节严重,给学生理解带来极大困难。及时学生将各个理论知识背的烂熟,但并不能深刻理解。同时,管理学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应不断有新的内容,但现实教育中,大多老师拘泥于课本知识,管理前沿热点等方面的问题几乎不涉及,影响授课效果和学生专业知识面。2.3教学案例陈旧、缺乏课前引导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案例教学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管理理论知识。但由于一些老师缺乏企业实际经验,导致案例分析不够深入,或者沿用老式案例,与现今时代不一致,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达到巩固教学知识的目的。
3.“互联网+”时代下管理学教学改革对策
“互联网+”时代下,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科技,丰富教学方式,实现老师学生随时互动,同时有针对性的扩充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1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平台
作为管理学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采用“互联网+”案例教学、前沿课题研究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采用微课、微信、在线平台等方式,将管理课程从“线下”走向“线上”,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构建课内课外双向教学系统,使管理学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完善教学设施,改革考核机制
“互联网+”背景下,要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学习氛围,学习应倾注于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如电子图书馆资源的丰富、多媒体课堂建设及微课、在线课堂等平台的维护。同时,为使新的教学模式得以充分实施,学校应该改革考核机制,从单一的试卷考核向注重课堂考核转变,如增加对大学生案例分析能力及课堂展示的评定,或通过在线课堂完成一定的教学考核内容等。
作者:张志强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斌.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01):111.
线上教学教育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几何画板;整合;应用
当今社会愈渐发达,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尤其体现在了计算机领域.这种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在教育教学当中.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应该做好准备去面对这些变革,逐渐改变教学观念,采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知识.
一、几何画板的特点
就目前来说,几何画板是被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中的一款工具软件.它的出现为广大师生带来了探索几何图形之间关系的机会.下面我们关注一下几何画板的特点.几何画板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动态性.在几何画板中可以通过相应的操作让图形上的点以及线做出相应的变化.几何画板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形象性.通过几何画板不仅可以展示复杂的图形,还可以将原本静止不动的图形“动起来”,使其变得更加形象.整合性也是几何画板的一个特点.自进入21世纪,数学软件不断增多,仅仅利用一款数学软件来进行教学,效果往往都差强人意.所以需要对软件进行整合,利用多种软件来制作我们所需的教学用具.
二、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人们经常会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该种研究方法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其实,所谓的文献研究法就是利用相关文献研究具体问题的一种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等.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应将文献资料与现实结合在一起,重新认识已有的文献资料.就一般来说,收集文献的地方不外乎于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
(二)访谈调查法
访谈调查法比较侧重于实践,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通过对特定群体的访问、谈话获得相关数据资料.在访问调查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不仅要和访谈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同时还应观察访谈对象的表情变化、肢体语言等.那么就几何画板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存在怎么样的效果这个问题,也可通过访谈调查法来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再对其进行总结以及改进,更好地把几何画板应用于数学教学当中.
(三)课堂观察法
课堂观察法是指调查相关人员可以携带一些辅助的用具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收集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料.笔者在进行几何画板研究的过程中,就真正走进了课堂,真真切切地观察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了课堂教学情况.相比于其他两种方法来说,该种方法获得的数据资料最为真实,可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实际以及理论上的支撑.
三、几何画板在教学中的作用
借助几何画板进行高中数学教学,可以更好地将计算机技术引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达到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新课改下,借助几何画板教学,还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借助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还可以更好地打破传统尺规的教学模式,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便利,使课堂教学充满无限的活力.在变动的情况下,借助几何画板还可以使原有的数学关系保持不变,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氛围.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可以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在其中扮演了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从而有效地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学案例
笔者使用的数学教材是人教B版,教学案例如下.
案例1直线l过点A(2,1),该直线和双曲线相交于两点,一点为P,另一个点为Q.弦PQ的中点为A,请根据上述条件给出直线l的方程.
通过上述的介绍不难发现,点P在双曲线上,而点A(2,1)是固定不变的.在求解的过程中可以构建圆形,将点A视为圆心,将AP视为半径,延长PA直到其与双曲相交,相交的这一点即为Q,上述这一过程可以通过移动鼠标完成.而在移动鼠标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双曲线上只有一点与PA所在直线相交.在上述求方程式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降低了解题的难度.
案例2在讲解函数图像时,如果没有几何画板的支持,教师只能人工画图,这种方式不仅浪费时间,同时学生也在理解图像的生成过程中存在难点.但如果利用几何画板,那么上面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教师在动态地演示画图的过程中,也能够引领学生去真正地理解原理,以此解决本节的难点问题.教师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生成图的演示,把存在于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形象地展示在了学生的面前,教学质量由此得到了提高.
五、结论
就目前来说,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把几何画板成功地运用于数学课堂当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同时,应用几何画板还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此外,应用几何画板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李琼.简谈《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线上教学教育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数学教学;追逐型应用题;推广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3-03
在中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常遇到一类以“追逐”形式出现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遍及小学、初中、高中,有时还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成为数学生活化的典型。“追逐”型应用题的原形是这样的:甲与乙在同一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其中,甲先走,但速度较慢,乙后走,但速度较快,问多长时间或多远路程时,乙可以追上甲。
这类问题尽管五花八门,形式多样,但解决方法却非常简单,那就是抓住
一个关键:两个人所走的路程相差为一个常数(成为追逐路程);
一个公式:追逐时间=追逐路程?摇两者速度差
一、直线上的追逐运动
例1:小红从生活小区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步行去学校,半小时后,小玲也从同一小区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跑步追赶,问经过多长时间,小玲追上小红?
解1(算术解法):小红先走的路程为5×0.5=2.5千米,小玲之所以能追上小红,是由于小玲速度较快而实现的,因此,小玲追上小红的时间应为
2.5÷(10-5)=0.5(小时)
解2(方程解法):设x小时后,小玲追上小红。则小红所走过的路程为5×0.5+5x;而小玲所走过的路程为10x,依题意,得方程10x=5×0.5+5x;解得x=0.5(小时)。
二、圆周上的追逐运动
例2:圆园与宁宁在半径为50米的圆形运动上进行长跑训练,圆园先跑5圈,宁宁再起跑,已知圆园2分钟跑1圈,宁宁1分钟跑2圈,问经过几分钟,宁宁追上圆园?
解:设经过x分钟,宁宁追上圆园。
则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宁宁走过的路程为2×2π×50x,圆园走过的路程为5×2π×50+0.5×2π×50x,依题意,得方程2×2π×50x=5×2π×50x+0.5×2π×50x。
解之得x=■=■(分钟)
三、时钟上的分针、秒针与时针的追逐运动
时钟上的时针,分针,秒针不停地作追逐运动,分针追时针、秒针追分针、秒针追时针,这些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律,现在提出一个问题:在零点到12点的十二个小时内,①时针和分针重合多少次?在什么时刻重合?②时针和秒针重合多少次?在什么时刻重合?③分针和秒针重合多少次?在什么时刻重合?
我们知道,时针,分针,秒针作的是匀速圆周运动,时针走得最慢,十二个小时走一周;分针速度次之,一个小时走1周;秒针走得最快,一个小时走60周,这三条针不停地运动,分针赶时针,秒针赶分针,重合了又超,超了又重合,不断地重合,又不断地超,是一个典型的数学应用题中的“追逐”模型。按每运动一周就是走了2π弧度,那么,设时针速度v1,分针速度v2,秒针速度v3分别表示为:
v1=■=■/小时;v2=2π/小时;v3=120π/小时
假设运动时间为t,则
1.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规律是(v2-v1)·t=2nπ?圳t=■
即(2π-■)t=2nπ 解之得 t=n+■×n
由于一天十二个小时分针走了12周,故n的可取值为
n=0,1,2,3,…,11.
也就是说,在一天十二个小时内,时针和分针重合12次,这12次重合的时刻分别计算如下:
当n=0,则t=0时=0时0分0秒
当n=1,则t=1■时≈1时5分27秒
当n=2,则t=2■时≈2时10分55秒
…………
当n=11,则t=11■时=12时≈12时0分0秒
将计算结果列表如下(略)
有趣的是,这12次时针和分针的重合时刻构成一个等差数列,首项是0,末项是12,公差是■.数列的和是S=■=72(小时).
2.时针和秒针的运动规律是:(v3-v1)·t=2nπ?圳t=■
即(120π-■)t=2nπ 解之得t=■n.
由于秒针一个小时走60周,十二个小时内走720周,故n的可取值为:
n=0,1,2,3,……,719.
也就是说,在一天十二个小时内,时针和秒针重合720次,这720次重合的时刻分别计算如下:
当n=0,则t=0时=0时0分0秒
当n=1,则t=■×1=■时≈0时1分1秒
当n=2,则t=■×2=■时≈0时2分2秒
…………
当n=719,则t=■×719=12时≈12时0分0秒
将计算结果列表(略)。
这720次时针和秒针的重合时刻也构成一个等差数列,首项是0,末项是12,公差是■.数列的和是S=■=4320(小时).
3.分针和秒针的运动规律是:(v3-v2)·t=2nπ?圳t=■
即(120π-2π)t=2nπ 解之得t=■×n
由于秒针在每个小时内走60周,故n的可取值为:
n=0,1,2,3,……,59.
也就是说,在每个小时内,分针和秒针重合60次,在一天十二小时内重合共720次,其中0时—1时重合的时刻分别计算如下:
当n=0,则t=■×0=0时=0时0分0秒
当n=1,则t=■×1=■时≈0时1分1秒
当n=2,则t=■×2=■时≈0时2分2秒
当n=3,则t=■×3=■时≈0时3分3秒
…………
当n=59,则t=■×59=1时=1时0分0秒
以后的每个小时,分针和秒针重合的时刻都遵循以上的规律。比如
1时—2时重合的时刻分别计算如下:
当n=0,则t=1+■×0=1时=1时0分0秒
当n=1,则t=1+■×1=1■时≈1时1分1秒
当n=2,则t=1+■×2=1■时≈1时2分2秒
当n=3,则t=1+■×3=1■时≈1时3分3秒
…………
当n=59,则t=1+■×59=2时=2时0分0秒
11时—12时重合的时刻分别计算如下:
当n=0,则t=11+■×0=11时=11时0分0秒
当n=1,则t=11+■×1=11■时≈11时1分1秒
当n=2,则t=11+■×2=11■时≈11时2分2秒
当n=3,则t=11+■×3=11■时≈11时3分3秒
…………
当n=59,则t=1+■×59=12时=12时0分0秒
时钟的时针、分针、秒针作不停顿的“追逐”运动,而每一条针又是作各自的匀速圆周运动。这种运动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眼前,似乎那么简单,又是那么平凡,然而,它体现出来的数学问题却是那么有趣,那么生动,那么奇妙,那么引人入胜。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增长我们的见识,让我们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样的教学案例值得我们探讨,从中不但使我们享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孟坤.钟表里的数学问题[J].高中数学研究,2006,(9):7-9.
[2]王宏梅.由“黄金椭圆”联想“黄金双曲线”[J].中学教研(数学),2006,(8):14-15.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改项目“民族地区高校数学教师教育中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11JGB108)
线上教学教育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 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能力;在线培训
中图分类号: U283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远程教育按照筹建中的国家开放大学提出的思路,将聘请一批国内外高校的著名专家教授,以及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行家里手,担任课程主讲;聘请数以万计的高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专家担任课程辅导教师,从事基于网络的导学助学活动;远程教育教师的地位作用特点,直至其专业发展与成长路径,许多基本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我国远程教育的基本定位,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面向各类社会成员,尤其是从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长期处于体制边缘的继续教育,同时,在远程教育发展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各方面对人的关注似乎远不及对物的重视。推进远程教育及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包括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探索远程教育对教师队伍成长的规律和机制都是当务之急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看来不是轻易就能解决的,但学校教师及各相关方面又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本文不针对全面阐述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仅就远程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谈几点看法目标: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被视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由之路。
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理解:一是从教师成长的外部环境讲,主要涉及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方面,所关注的问题包括教师的专业资格审定、专业组织、专业守则、社会地位等。二是从教师个体的角度讲,强调教师内在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意识的提高,更关注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
当然,无论是哪个方面,因为目标的长远性和终极性,毫无疑问,教师专业发展是个自主的过程,关于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的学者还明确点出了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严重问题:政府、社会和大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衡量往往倾向于学科专业的学术研究,大学教师唯论文是真,大学教师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教学等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这也为研究远程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这些措施都指向了教师专业发展,不但为普通高校教师而且也为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路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的目标,结合目前远程教育发展实际,这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要明确远程教育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教师有其特殊的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研究人员要加强对这些知识素质能力的标准的研究推广和宣传工作。
第二,远程教育教师包括广播电视大学或者开放大学的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学术 。其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传统大学对于学术的追求,而学术又被狭隘地理解为学科研究,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相当普遍,其代价自然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不少学者认为有必要在我国高校推行教学学术理念并作出相关制度安排教学学术。对于远程教育实现质的提升可能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正在向作为新型大学实体的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学术显然应该比在普通高校受到更多的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学科研究能力和水平无疑有待提升。
在远程教育对高校教师的知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远程教育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理念的践行者,同时要学会知识管理,即注意获取有用的信息促进知识共享创新知识应用,等等。无论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都必须强调远程教育对教师培训的持续性和终身性,这是因为人力资源不是一种可以不断再生的资源,如果开发得好,完全可以做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从学习型社会建设和远程教育高校发展的需求来看,随着人们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远程教育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这种培训必然是伴随着教师终身的。
显然,必须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分阶段地对整个系统的教师进行培训,比如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培训师重点:提高教学能力和支持服务能力,远程教育对教师在素质能力和结构以至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方面。显然都有些迥异于传统学校教育的地方。比如广播电视大学早就提出,专任教师除了应该具有胜任相应层次教学工作的学科水平和业务能力外,还要接收相应岗位远程教育教学。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主要做法是:a.进一步准确把握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深入研究把握教育的规律性及不同培训班次的特殊性,加强培训工作的前期调研,确保培训计划的针对性和科学性;b.加强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及研究性学习,加大对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力度,加快开发建设培训教学案例库,积极实施案例教学,加强教学考察基地建设,开发考察基地资源,丰富学习考察形式;c.积极引入体验式培训、现场教学等培训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应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确保培训工作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无论是院校还是企业的在线培训,在讲师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方面,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采取在线培训形式也是远程教育对教师的工作特点所决定的。关于远程教育对教师能力的应用研究应该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这种较为深入的应用研究,既是对教学效果研究的视角创新,也对远程教育对教师能力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优化和提升作用。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当然教师必须具备上面所说的开展远程教育教学和学习支持服务的能力,而为达此目的而开展的远程教师培训,这种培训很自然地同时也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或体验式培训。当然,强调远程教育培训应该采取线上的虚拟培训的方式,并不是排斥线下的面对面的培训,两者结合的混合培训应该是个现实选择,安排两周时间进行面对面的集中培训,大部分时间为在线培训和自学基于网络的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研修平台及培训课程建设也在推进中有理由期待,这个研修平台将在远程教育教师培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超等.发展学术视野下的大学老师专业发展及其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2,(1).
[2] 严冰.开放大学的教学学术与学习资源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1,(8).
[3] 乐传永,王清强.企业大学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1,(1).
线上教学教育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思路
1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
1.1教学与就业相互脱节
由于当前的教育体系中许多院校为了成绩和院校排名,依然沿用应试教育模式,导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全部根据考试内容和教学考评标准而定。成绩和院校排名固然重要,但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育人育德,除了教授专业知识,我们还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任,计算机专业教育亦是如此。但是很显然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欠缺与计算机工作岗位要求错位的问题,许多学生并不清楚学习计算机知识对其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发展有何价值。
1.2实操课程比例很少
目前虽然各所大中专院校中都配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由于这些教学设备造价不菲,出于保护节省和保护教学设备的目的,学校只按照课程计划限定教室的开放时间,甚至刻意减少上机实操课程比例。这样一来,教师只能看时间安排教学内容,一些费时间的岗位实践项目因为操作流程复杂基本上不会涉及,最终的教学效果必然是学生只能按课本学会基础性的计算机操作方法,但是可能直到学期末也无法学到利用计算机设备来处理计算机岗位的工作项目的技能。
1.3实践型师资力量薄弱
要培养能够胜任岗位实际工作的技能应用型计算机人才,高职院校首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师资条件。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教师虽然都是获得了本科、研究生或硕博学位的教师,但严格来讲,他们都是学术型教师,真正进入网络信息公司从事过与网络科技工作的屈指可数。如果教师无法准确定位计算机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用人要求,将如何培养具有岗位实践技能的毕业生?这点值得我们深思。
2就业导向下的计算机教育改革思路
结合就业导向下实践型人才培养要求和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1)完善教学内容。既然教学目标是就业,那么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剔除一些对职业技能教育无价值的理论,从知名企业中引入其计算机岗位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案例充实课程教学内容,从根源上解决教学与就业相互脱节的问题。(2)优化教学体系。要彻底改变以往理论式授课模式,在原有理论式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做一些调整,扩大实操课程比例,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投入更多物力、财力建设实训基地,资金来源一部分是教育部拨款,一部分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获得。(3)校企合作工件实训基地。目前高校独自拓展实操课程面临着资金和师资结构不完善的困境、建设实训基地需要大量资金注入,并且要有具备实践操作经验的师资条件。针对这两点问题,笔者认为建设实训基地的资金一方面可以向教育部申请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提供资金和实训案例,共同完善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这样可实现教学与就业零距离。除开设校内实操课程以外,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使学生直接接触计算机行业相关岗位的工作项目,并在实习教师和企业领导的指导下,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在校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积累岗位实践经验,为将来顺利毕业与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企业可以直接从参加实训的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补充企业中的岗位空缺,在选人用人方面的效率会非常高。而关于高校缺乏具备岗位经验的师资条件的问题,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可以邀请企业中的技术精英来校任教,通过外聘将计算机行业中的前沿资讯和先进技术不定期地引入课堂,解决教学内容理论化的问题。(4)构建“MOOC+SPOC+翻转课堂”多元化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构建“MOOC+SPOC+翻转课堂”多元化教学模式,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方面来组织课堂教学体系,一改以往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支撑一节课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在组织形式上,如何构建“MOOC+SPOC+翻转课堂”多元化教学模式?如何使这种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进入课堂?综合目前中国大学MOOC上的尝试和实践,笔者认为,线上线下教学组织与分享体系可以在课堂内采用“MOOC+SPOC+翻转课堂”多种模式的组合。(5)SPOC的教学组织架构主要有同步、异步和独立组织3种形式。①同步SPOC组织架构。同步SPOC组织架构就是引用一门正在开课的计算机专业MOOC学期,教师无需调整其教学内容,但是可以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需求增加知识点。教师通过与MOOC教学团队共享MOOC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来考核学生的MOOC学习效果与SPOC成绩。学生可以参与MOOC学习者高活跃度的广泛讨论;得到学校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并通过学习获得课程证书。②异步SPOC。异步SPOC是拷贝一门已经结课MOOC学期内容,教师可以对其内容做调整,也可以新增自己的内容。教师可以灵活应用MOOC资源,同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由安排教学进度;自主设定SPOC内评分规则;获得学生视频等学习数据。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参与SPOC小班学习。③独立SPOC。教师可以获得一个独立的教学空间;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从零创建一门SPOC课程;有机会成MOOC。
线上教学教育教学案例范文6
一、“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之不足
(一)教材选择单一
目前为止,“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教材较少,仅有4个版本的教材,其中3种是国内专家编写,1种为国外专家所著。按照国内外先后顺序排,分别有《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陈华彬、梁玲编著2003年编著)、《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张红霞2004年编写)、《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刘德华2009年编写);《新小学科学教育》(宋戈翻译,美国萨玛•沃泽曼编著)等。前三者均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视觉入手,着重是让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但缺乏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有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体现实践性;后者是一本外国教材,教学案例较多,也注重了教师教法与学生技能的培养,但由于国外教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小学教育目标与我国小学教育有很大差异性,书中的小学科学教育案例都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现象,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甄别,同时对教材“本土化”,这些都对教学产生了比较多的麻烦,故大多数学校仅将其当成参考资料供补充使用。
(二)学科知识缺乏整合
从小学科学课程的角度看,小学科学课程涵盖了化学、生物、物理和地理等自然学科,需要科学教师掌握自然科学领域的系统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能够融会贯通地将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介绍给学生。“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的课程体系中,仍然沿袭着根据单一学科知识讲解小学生三维目标培养的模式,未涉及通过自然科学学科间整合、综合课程开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小学科学教学的认识。实践教学中,在课程功能上,对课程本身深度和宽度的挖掘不足,没有发挥好提升课程价值,向课程本体本质追问的作用。从课程与教学论视角看,由于“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仍然处在不断发展阶段,本身还没有建立起公认的科学体系,知识体系化、模块化不足,与其余学科相比课程涵盖了大量琐碎的复杂的理论知识,信息广度过大,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从理论上讲,承担“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教学的教师应该特别注重教学策略,帮助引导学生内化课程知识,但大量承担此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实践中却延续使用满堂灌的方式教授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许多学生埋怨学习是“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忘笔记”,让学生不能从本质上认同课程内涵,课堂缺乏教育策略的使用,仅仅停留在平铺直叙地讲授书本知识。教师教学时未考虑课程信息广度大的特点,还是将课程按照常规课程定位,教学中不注意将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两者相互割裂的体系结合起来,不善于从包摄性、抽象性和普遍性等方面组织教学资源。[2]教师简单粗暴地把异常庞杂、陌生和一定难度的,同时包含国内外同一时期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解的知识“填鸭式”传递给学生,加重了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的负担。“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在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上均面临着知识整合的挑战,这对教授和学习本课程的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三)实践活动欠缺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是学生职前教育中加深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理解和关联学科间知识的必要环节。“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本应结合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师的示范讲授课、参加小学科学教学见习、观摩优质课录像、教学讨论等)来加深相关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自觉,让学生进行最基本的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反思活动。但许多高校在开设本课程时,机械地将“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理解为一门专门讲授学科教学理论的课程,忽略了课程结构中的实践性,将其当作纯理论课设置,又或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的方式设置,没有将课堂教学的外延和内涵扩展到实际教学去。同时,由于教学资源的欠缺、教师能力的局限和实训场所的限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论是学校还是授课教师都很少考虑建立起以学生教学实践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由此导致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缺乏必要的实践活动,很少得到升华理论知识、检验理论的机会。
二、“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有效教学对策
(一)注重专业研究,整合学科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教授者也是研究者,他们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更是发展课程最积极的参与者。“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系统结构、知识内容和理论支撑等基础性支架都在不断发展前进,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研究共同构建、发展和完善理论体系。其重点是“研究小学各科之目的、材料及其处置方法”。[3]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研究特指带有“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特点与专业语言的研究,通过研究,严肃地区分通俗认识的东西,摒弃“民间式”的经验。[4]同时,研究者需要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合理地把它们放到适当位置,从“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内部将其不同侧面、各个功能和机制整合,构建成为具有显著民族、地域特点的统一整体。具体的来说,不论是研究还是教授“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均需要做到:1.统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是一个整体,这已经是国内外专家达成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为了能够“讲清楚”知识,有意无意的将课程和教学拆解分离,试图分别讲清知识,违背了教育理论发展的规律,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误导学生建构割裂开的知识建构。要避免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谨记:教学是一种课程过程,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5]在讲解的过程中,应从文化的整体性出发,进行系统化、类型化或模型化的分析,并做出价值辨析、实践建议。[6]不能用文化图景概念统筹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不论是讲解哪个部分内容,均需说明它在整体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阐述它和其它部分的关系,从而达到帮助学生认识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构建起统一的课程与教学。2.统一感性经验和抽象理论的关系。虽然“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但是它并不只是以单纯的实践性事件累加而成,而是对基于经验事实的自然知识进行真假判断。教学中,教师易直接用自己的直接经验代替科学体系,将科学体系简单地处理成一连串的描述性语言,无法让学生掌握真正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教学效果欠佳。因此,特定的事件应该纳入整体的科学体系内,从实际的问题引申到普遍性的概念、从局部的问题推广到整体性的理论,将总结的东西严密地思辨,形成以感性支撑理性、用抽象统领经验的课堂。3.统一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关系。小学科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而“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是教育人们如何教授此课程的课程,这更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智慧和过硬的专业素养。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既有理科学习的严密和实验精神,又要用文科表达的丰富和思维的逻辑;针对课程中反映的概念符号、数量关系及自然知识,宜用抽象了“典型”的问题、故事等经验事实进行真假判断。即将原有知识背景渗透到现实教学,用跨学科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既有的科学结论,并用直观形式、意境与学生的生活感受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自我经历与知识之间建立关联,获得“体验”。做好这三个统一,即可将“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从教学理论和科学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给学生系统学习和理论联系实践打下基础。
(二)改革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方式
人要学会一种知识、掌握一种技能,必要的感知是基础。“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应该将教学实践活动纳入到课程体系。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特别缺少的就是对小学科学真实课堂的认识,往往采取的都是“隔空向望”的虚拟想象,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特别是对于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这类操作性技能,由于其含有隐性的、不可言传的、个性化的内容,是不可能通过老师教会,只能由学生“悟”出来,所以必须由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相关经验,再内化成为自己的体验,最后不断凝炼升华成为一种教学自觉。为此,应该在课程培养体系中更多的加入实践性课时,适量的充实学生教学实践,利用开放的体系使学生创造性的生长出完善的教师教育技能。在设计课堂时,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策略:1.开展微型课堂设计。展开一整堂课对于初学者有极大难度,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从针对教学一两个知识点进行设计开始,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的教学过程讨论和教学执行环节研究,指导学生合理设计教学方案、适时把控课堂教学、深刻开展课后反思和充分实施团队备课等方面,模拟教学全部环节,形成微型课堂。通过微型课堂的练习,让学生模拟一堂课的教授,由简及繁、由易及难,学生充分体验后,再一步一步增加知识点,完成一整堂课的教授。2.搭建“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实验平台。整合学校资源,建立课程实验室和网络空间交流平台。课程实验室是一个现实的研究场所,即提供给教师,也为学生开放。一是在课程实验室中提供纸质的课程资料、必要的参考案例、标准化的教室和教室办公室以及微格教学设备,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课程研究,特别激发学生自主实践,将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收集、围绕知识要点,组织图、文、声、像并有质感的多种内容,设计起可共享的真实案例。同时构建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网络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微信、qq群、博客等)开展教学活动,使小学科学课程在教师的课堂讲解后,通过互补和融汇,转换为合符人的记忆网状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在记忆、思考和课后的书面练习过程中提高感觉和思维能力的规律”;[6]二是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实验平台教学活动,分享实验资源、讨论实验经验和优化学习方法,营造出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学习氛围,运用网络教学模式使实验平台的智能交互特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与学的行动效率。3.建立定点实验学校。实践是知识的基础,一切知识形态都产生于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通过建立定点实验学校在政府、社会、学校、师生之间建立起了提高学习活动效率的主观解释和接纳关系。在制定“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有效教学对策中,不仅要以合作为目的,关注在各校主体之间组成的伙伴关系,逼近办学条件的可能性边界,培育和建立具有辐射效应定点实验学校,更主要的是通过合作,提高定点实验学校的效率。因此,一是在各校之间形成一对多的树形结构关系,并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规范、原则和运行机制协调各校的实验活动。确保“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有效教学整体提高;二而是在学校与实验基地之间,以提高“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质量为目标,建立社会分工与合作关系,通过“信任”协调相关部门的专业化与能力;通过“合作”将各校教师人力资源转化成实验创新人力资本,为开放性教学创建条件,为形成“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实验活动中心,带动各校“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实验课程的发展奠定基础;三是用多元的实验教学推动师生之间效用最大化,实现“有用知识集合”的扩张和重组,让学生在实验学校和真实环境中获得体验,“增强追求发展的内部动机,为学习来恒久的专注和巨大的能量,达到“流”(flow)的状态”,进一步促进“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实现有效教学目标。
(三)丰富教学策略,重视过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