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行业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影像行业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影像行业研究报告

医学影像行业研究报告范文1

过去数年,受数据、分析、云、移动、社交媒体及物联网的同步发展所驱动,IT行业一直不断地重组。作为世界上从事人工智能和认知计算研发的先驱者之一,IBM为何笃定地在认知计算与云平台的蓝海再度起航?我们所置身的IT环境与商业世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得认知这一相当烧脑的名词成为决胜未来的利器?

大数据,“烧钱”也“烧脑”的时代

认知技术的储备由来已久,将认知这一新兴市场点燃的,正是大数据。

今天的世界被数据所充斥。移动设备、社交网络及所有的数字化和联网产品、机器和基础架构,都会生成数据。然而滚滚袭来的大数据洪流中,80%的数据无法被计算机辨识。各类非结构化的数据尤其让系统困扰,他们包括人类的书面作品、对话、以及各种流媒体信息、照片、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等等。

大数据被誉为未来的“石油”,政府、公共部门、企业投入巨资,换来了仍在海量增长的数据。未来两年,医疗数据将增长99%,其中88%的医疗数据都将是非结构化数据,包括电子病历、化验结果、医学影像、视频以及病患传感器(如可穿戴医疗设备)。政府和教育数据也将增长94%,其中84%是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各类传感器、建筑物、道路、车队等;公共事业部门和媒体行业的数据增长也将分别达到93%和97%,其中82%是非结构化数据。

到2020年,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每分钟都将创建1.7MB的信息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流媒体数据。获取与存储这些数据耗费了巨大的开支,而CEO们非常关心的是能够读懂他们的设备,或者说“大脑”在哪里?大数据背后的价值如何才能挖掘出来?

对于CIO而言,大数据让业务部门对IT部门的需求极大地提升了,但在企业领导者对此并不以为然,预期的数据商业价值尚未兑现。大数据带来的麻烦似乎比成果还要多,会不会沦为一笔注定沉没的开支?

答案当然是不。大数据带给人们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在数据洪流面前业务人员手足无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缺少趁手的“工具”。置身于高速前行的商业世界,只有那些率先洞察环境变化的企业,有能力更深与客户沟通,提供更精准、高品质服务的企业和组织才能脱颖而出。IBM的专家发现,认知计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与大数据的结合可以充分满足“工具”需求,并引领企业进入认知商业时代。

认知计算,从数据中学习并改善服务

市场上对人工智能(A1)的讨论如火如荼,几乎所有人都免不了将AI与认知等量齐观。一种声音认为,认知计算包括之前的AI某些要素,概念更为宽泛;另一种则截然相反,认为现有的认知计算仅仅放入了AI技术所探索的人脑诸多智能的几种,诸如想象、创新这样的能力远远尚未涉足。

事实上,认知计算不是制造“为人们思考”的机器,而是与“增加人类智慧”有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做出更为全面的决定。人工智能的概念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从历史和研究角度来讲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机器表现得“更像人”。从技术角度上来讲,认知计算和人工智能是有很多共性,比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但认知计算除了要能够表现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更加自然流畅之外,还会更多强调推理和学习,以及如何把这样的能力结合具体的商业应用、解决商业的问题。

认知计算没有试图去挑战人、战胜人、替代人,相反,是把帮助人、增加人类的智慧当作了自身的使命。系统通过与人的自然语言交流及不断学习帮助人们做到更多,使专家可以更好地从海量复杂的数据中获得更多洞察,从而做出更为精准的决策。

全球第一位认识计算大使非IBM Watson莫属。早在2011年的“Jeopardy危险边缘电视问答挑战赛”,Watson就技惊四座:它会用自然语言进行深度问答,记住,是深度问答而不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经过几年发展,Watson日益强大,回答问题只不过是其现在具备的诸多项能力之一。这些能力被封装为数字服务或API,如同一种智慧的积木,IBM将依据这些积木盒子为社会走向认知商业时代搭建起越来越坚实的智能桥梁。

认知将提供更加智能的商业服务。更深入地与人互动,更强大的专业学习能力,使得一些新型产品与服务成为可能。知识的增加大大延长了培养专业人士的时间和成本,比如在美国,医生拿到行医执照需要11~16年。律师平均需要具备7~10年的工作经验,才能成为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因此,缩短将专业人员培训为专家的时间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认知技术不仅能改变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改善产品,同时还能改变企业运营的方式,甚至是业务流程本身。通过构建认知供应链,一家零售商的需求预测错误率可减少50%,甚至可以运用预测性分析技术来同时处理内部的结构化数据、及八种非结构化数据,包括社交媒体情绪、本地事件和天气模式,由此来预测以前看似随机的行为,这大大拉近了库房与商店的距离。

认知商战已经打响

医学影像行业研究报告范文2

(一)当前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市场规模

2l世纪90年代以来,外包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国际商业研究组织爱迪西(IDC)的研究报告指出,1998年全球企业外包总值为990亿美元,2003年成长至1500亿美元,2005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6000多亿美元,2006年达到8600亿美元,预计2007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未来几年全球的外包市场每年将以30%-40%的速度增长。美国相关咨询机构也估计2110年全球离岸外包业务将增长到500-600亿美元。这些还不是已经定型的统计,不同来源数据有一些差距,但是大体上差不多。

(二)发达国家成为国际服务外包的主要发包国

美国90%的公司至少将一项企业业务外包,在美国2600多万家企业中,采用项目外包方式的企业大约占了2/3。美国1998年产出515亿美元的外包总值,几乎占全球外包总值的52%。在2005年度,美国的外包合同增长了9%,达到了293份,创下了单独年份外包合同数目的新高。欧盟国家也是国际外包发展的积极推动者。2004年欧洲外包市场的销售额达到了1173.1亿美元,2005年达到1436.8亿美元,2006年则继续保持21.5%的增长率,达到1746.3亿美元。德国是目前欧洲最重要的市场,占销售额的30%,紧随其后的是英国、北欧和法国;日本业务外包的企业迅速增加,外包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所认可,外包将在日本获得更快的发展。

(三)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国

国际服务外包的承接地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其中亚洲是承接外包业务最多的地区,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目前,印度是亚洲的外包中心,以呼叫中心、软件开发、工程及设计、后台运作和数据处理为主;墨西哥是北美的外包中心,东欧和爱尔兰是欧洲的外包中心,中国、菲律宾(以呼叫中心,动画,数据输入和医学影像处理为主)、俄罗斯(以软件服务为主)等国家也正在成为承接外包较多的国家。

二、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现状

(一)我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增势迅猛

中国近年来服务外包持续增长,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外包中心。2005年全国软件外包突破9.2亿美元,2006年达到13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70亿美元,年均增长将超过50%。2005年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18亿美元,进口16亿美元,顺差2亿美元;海关统计软件出口约7亿美元。承接国际商务流程外包(BPO)估计约为3-4亿美元;惠普公司在我国的采购和外包订单超过了100亿美元,思科公司每年交给我国企业的外包生产也有30亿美元。一些跨国公司的客户服务业务也外包给了我国企业。诺基亚公司把手机日本本土客户服务外包给了我国的呼叫中心运营商。我国已形成一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国内企业。

(二)我国一些城市已把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发展产业

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已确定了大连、西安、成都、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天津、南京、武汉、济南、苏州、无锡等一批具有服务外包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的中心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在宏观政策、规划设计、人才培训、招商引资、综合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基地城市的建设。目前,这些城市都瞄准了外包市场,制定了各自的承接服务外包发展计划。

(三)跨国公司在我国已建立了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公司

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业务规模扩大,同时受到我国快速增长国内市场吸引,跨国公司已在我国已建立一批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分公司、基地和研发中心。

(四)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日趋完善

中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和服务体系,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不断改善,使我国企业具有大规模承接服务业外包的客观条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使我国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世界较大的服务项目外包基地之一。

三、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

我们采用SWOT模型对我国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进行剖析,具体描述如下:

四、促进我国更好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

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投资环境的要求更高。我们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争取使我国成为国际服务业的最佳栖息地。一是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二是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通过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行为;三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降低市场软件盗版率;四是加强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力度,重点是提高服务质量,增大带宽,降低服务要价;五是各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加强现有政策的宣传推广并及时听取企业意见,加强制定服务外包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六是要加快推进专项扶持政策的出台;七是调整现有优惠政策适用范围,使之能覆盖服务外包企业。

(二)加快我国服务外包四大平台建设

一是打造服务外包集聚平台,吸引有实力的外包企业入驻;二是完善服务外包招商平台,积极利用国内国外各种资源和信息,动员海外华侨、留学生吸引国外先进服务业的龙头企业来中国投资;三是打造供求网络信息平台,也为国内国际发包商发包信息;四是打造技术服务平台,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专业化和精细化技术支持服务。

(三)重视人才培养,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鼓励大学和各类职业学校大力培养不同层次,既懂软件和相关技术又具备外语能力人才。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我国基层中小学英语和外语教员水平和能力,改变我国内地英语教学水平低、公民外语普及率低的问题。建议利用目前国家财力和外汇储备比较充裕条件,每年派遣大批包括县、乡级基层学校英文和其他外语教员到国外培训,通过一代人努力使我国英语和外语教学能力得到根本改进。

加大服务外包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现有大专院校开设复合型专业,如:外语+计算机+智能、外语+计算机+媒体、外语+计算机+设计、外语+计算机+信息、外语+计算机+建模、外语+计算机基础等;引进国外培训机构,特别是发包方所在国家的培训机构,建立培养研发设计,物流,金融后台服务等专业人才的专业学校;了解发包方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并接受语言训练等;鼓励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单项适用技能和课程培训,力争在短期培养一批服务外包专业人才。

大力引进服务外包高级人才,向服务外包紧缺急需的项目管理人才和关键技术领军人物给予政策倾斜,并对接收企业给予相应的补贴。

加大服务外包人员培训的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培训引导资金,支持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培训,大量培养适合外包企业实践需要的实用技能型外包人才。

降低服务外包人才的个人税负。针对服务外包重点区域内重点企业,对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的中高级人才,参照国家相关政策,给予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差额返还。做好稳定服务外包从业人员队伍工作。要从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上人手,认真解决从业人员办公、食宿、劳动权益保护、学习深造等方面的问题,要确保从业人员实际待遇不低于周边地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