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范文1

【关键词】CRF;首次透析;焦虑原因;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R692.5R45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3-0069-02

血液透析使许多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但依靠肾脏替代疗法来维持生命也使患者产生心理上的问题。透析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有矛盾心理、人格改变、抑郁等。心理学认为抑郁是丧失的结果,包括肾功能的丧失,稳定家庭生活的丧失,社会功能的丧失,经济保障的丧失,生命安全感的丧失等[1]。在当今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住院费用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当病人得到必须透析治疗的信息时,对疾病的应激以及如何应对治疗,上述心理反应尤其明显。为更确切了解每位病人的焦虑原因,做针对性的疏导,自2004年11月~2006年2月,对在我科住院的32例首次接受透析的病人进行透析前后心理反应调查,并针对其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疏导前后心理状态综合评分有明显变化。结果显示:医护人员及时了解首次透析病人的心理反应,做出相应的心理疏导,对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减轻其心理负担十分重要。

1调查对象

被调查的32例CRF病人,男20例,女12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8例,高中及以上4例;职业:农民及个体劳动者22例,职工6例,退休4例;病程6个月~3年。均经过反复的门诊及住院治疗,仍有以下指标中其中2项:①全身浮肿,血CRE>800umol/L;②BUN>30mmol/L;③血K+>6.5mmol/L;④无

尿2d或少尿3d以上;⑤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均符合透析指征。

2程序及结果

对确定首次透析的32例病人,透析前,与其交谈并填写调查表,以问卷式调查,调查表为自行设计。其内容是在工作中发现多数病人所担心的项目,病人在相应的项目打勾,对调查表能自行填写的自己填写,不能填写的,病人陈述,医护人员填写。包括对透析的心理反应,平静还是担心。担心的内容包括:①经济承受能力;②对透析治疗作用不了解;③透析后对饮食休息等日常生活的影响;④惧怕疼痛等方面总评分共100分。调查结果经统计分析,病人明显存在担心焦虑及家属不支持透析者得<60分,对透析有部分担心得分为60~80分,心态平静家属支持好得分为80~100分。调查表内容详见表1。

经以上调查,有50%的病人存在严重的心理负担,表现为对透析治疗的无奈配合。针对每位病人所担心的具体问题,医护人员作针对性讲解及心理疏导,使其对透析有正确认识,了解在其治疗过程中透析的必要性,对家属不了解透析的也同时给予讲解,指导病人咨询其他规律透析且心态平静的病人,亲眼观看透析过程,以及讲解透析后的注意事项等,使病人减轻心理负担,以轻松的心态应对初次透析,以配合治疗。经针对性疏导后,病人能较放心愉快的接受治疗。在病人治疗后胸闷憋气、食欲等自我感觉得到改善时,再次给予透析心理反应调查,结果经统计分析,两次调查结果见表2。表1首次透析病人心理反应调查表调查项目心理反应您对透析感觉害怕有点怕不害怕家庭经济条件不能承受勉强承受有社会保险您对透析的认识认为能成瘾不清楚不成瘾透析有无危险担心没考虑不担心透析后有何不良后果怕传染病及感染没考虑无担心惧怕疼痛程度见血就晕有时晕针针头太大怕疼对血透护士技术怀疑不了解放心透析后饮食注意事项不知道部分了解了解透析后休息注意事项不知道部分了解知道家属是否支持透析不支持服从治疗支持表2心理疏导前后病人得分比较得分结果<60分60~80分80~100分疏导前人数16142疏导后人数41216注:t=51.52p

3分析

当病人被告知需透析治疗时,他们都会经过极大的情绪波折,普遍存在对治疗失去信心,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32例病人30例占93.75%的病人表示经济不能承受或勉强承受。有28例,占87.5%的病人因怕引起透析依赖不愿接受透析。因为社会上许多人对透析治疗存在误区,认为透析会成瘾。有25人占78.1%的病人认为透析治疗预示生命安全感丧失,不愿意接受现实而不敢接受透析治疗。有24人占75%的病人因惧怕疼痛不敢透析。CRF病人大都经过冗长的治疗经过,饱尝口服药物、肌肉注射、静脉输液之痛苦,生活质量已较常人有明显下降,对各项治疗措施都会产生恐惧感。又加上看到自身的血液引到体外循环和血透机的转动,2枚粗大针头的穿刺,都会加重病人惧怕透析,不能愉快接受治疗,医护人员根据以上具体原因给予响应指导及解释对病人能否配合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4讨论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范文2

在现代高血压的治疗方案中,心理治疗已逐渐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用药物治疗辅佐心理治疗的方法,治疗高血压病人,收到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对象为2006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人80例,均符合《内科学》(第五版)老年高血压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58~73岁,平均65.1岁,高血压病史4~10年;对照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57~74岁,平均65.4岁,高血压病史4~11年。两组病人基本情况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所有病人均给予卡托普利片25~50 mg/d口服,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试验期间,盐摄入及非药物治疗措施保持不变,并禁用其它一切可能影响血压的药物。

1.2.1 干预方法:(1)病情认知疗法:由医护人员向病人讲述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对其病情进行正确、合理分析、解释,使其重新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病情,改善心情,采取积极的态度配合医护人员治疗;(2)暗示疗法(信心疗法):医护人员和高血压病人交流时,态度要诚恳,语言要温和,用语要恰当,解释要恰如其分、合乎逻辑,充分发挥语言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使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建立良好感情,树立权威性,通过提示、例证及其带有权威性的劝慰和保证,使病人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3)情绪疗法:由于高血压病人的情绪波动会造成血压在高水平上的急剧变化。如Ⅱ期高血压病人突然受到不良利激,引起情绪急剧变化,会导致脑溢血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和病人谈心,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对待社会负担,学习应对突况的能力,鼓励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不良情绪和突发刺激的影响,引导其保持乐观情绪,有利于早日康复;(4)松弛疗法:利用音乐欣赏、心理调节、家庭成员的心理疏导等手段消除病人的精神压力,缓和其不安情绪。

1.2.2 评定指标及统计学分析:测定病人心理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按国际标准要求测血压,由统一的医护人员测量,每组病人均在休息30 min后测血压,每次测坐位血压3次,每次间隔3~5 min,计算其平均值。有效率以χ2检验进行统计处理,P

1.2.3 降压疗效的评价:显效:舒张压 (DBP)下降≥10 mmHg并降至正常 (90 mmHg)或下降20 mmHg以上。有效:DBP下降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范文3

【关键词】少数民族 结核病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167-02

自80年代中国政府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以来,在全国推广了肺结核病人“医务人员面视下的,不住院免费短程化疗”即DOTS治疗。DOTS技术的开展在减轻农牧民负担、保护社会生产力、控制结核病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DOTS”治疗成败的关键是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在基层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中,我们发现一部分病人缺乏肺结核病的保健知识,同时由于宗教文化差异对药物治疗存在一些偏见,或因家庭经济、工作生产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坚持吃药,擅自停药,造成病情反复发作,治疗失败。2008年起我们在,少数民族肺结核病病人心理护理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汇报如下:

1 基本资料及相关概念

1.1 资料来源

我中心2008年1月~2010年12月发现登记的肺结核病人2614 例,其中98.8%为农牧民,99.5%为维吾尔族;男性1233 例,女性1381 例。年龄最小的6 岁,年龄最大的90岁级以上 ,其中45-岁~60岁的是肺结核病人高发病年龄段,而此年龄段也是最具社会劳动力的人群。

1.2 相关概念

涂阴、涂阳、初治、复治、治愈、治疗失败等概念及病人治疗方案的确定、调整等,均遵照《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手册》相关技术规范。

2 方法

利用每季度结核病防治例会,对县、乡、村三级结防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强调D0TS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规范心理护理的方法、内容和措施,针对不同病人的不同心理表现开展心理护理。县级结防人员按《项目手册》对各治疗点进行督导的同时,对乡、村防痨专干DOTS病人心理护理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县疾控中心将DOTS病人心理护理内容列入了对三级防痨人员考核标准,与年底评优选先挂钩。

2.1 病人心理表现及护理

2.1.1 宗教文化差异 由于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广大农牧区宗教文化氛围浓厚,农牧民缺少卫生健康知识、防病意识淡薄。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使广大农牧区的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农牧区全民信教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农牧民患病后,有尽早治愈的愿望,一方面接受化学药物治疗,另一方面思想精神上祈求宗教神灵保佑,对机体发生的一些生理、病理改变和药物超敏反应用非科学的迷信思想来曲解,而自行停止药物治疗。特别是每年一个月的穆斯林“斋月”期间,部分患者不顾个人身体状况盲目封斋造成了不规律用药和停药现象。针对这一情况,防痨人员要主动对患者详细结核病防治知识,使病人在第一时间内就能了解结核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耐心地交代病情,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迷信思想,并通过治愈病人和治疗失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来教育他们,提高他们对结核病预后的认识,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初治肺结核病人 由于对结核病的知识及病程缺乏足够的认知,谈“痨”色变;另有些病人经过一段化疗,疗效不佳或恶化则悲观失望,不安心治疗,以为得了结核病就是得了一种不治之症。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应该用良好的神态和语言,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安抚为主,主动对患者详细讲解有关结核病的治疗方法、各种注意事项和自然疗程,耐心地讲解病情,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并通过治愈病人的实例来教育他们,提高他们对结核病预后的认识,从而提高“全程、规律”治疗的依从性。

2.1.3 复治肺结核病人 由于治疗不及时或中断治疗等因素而使病情又复发、恶化而再次就诊;有些病人在生病期间家庭易出现矛盾,生活上出现波折,往往会给病人造成很严重的精神创伤,甚至使病人产生绝望的心理,均给治疗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应耐心向病人讲清治疗不及时或中断治疗和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以引起病人的重视,使其安心治愈。此外,要细心观察和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变化,耐心倾听病人的心声,在精神上给予安慰,满足其被认识、被尊重的心理需要,从而减轻病人的思想负担和思虑过度的情绪,配合医生做好治疗。

2.1.4 老年肺结核病人 由于老年肺结核患者体弱,因生理功能衰竭而在性格上的改变,如固执、烦躁、沉默、迟钝及行动不便或身边无子女,致使病人易产生厌倦不满等暴躁情绪,遇事不冷静,性格怪僻或孤独。我们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潜在的积极性,用恰当的语言增强病战胜疾病的信心来加以疏导与解释,使病人从孤独、精神不快等心理障碍中解脱出来和使病人情绪稳定,调动病人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尊重老年患者,注意讲话的方式及态度,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耐心地解释,从而得到病人信任,使病人异常心理状态发生转化,同时,帮助病人了解病因及转归,正确地对待疾病,以消除病人的异常心理状态,调整机体的内外平衡,提高疗效,以达到治疗目的。

2.1.5 有并发症的肺结核病人 晚期重症肺结核病人往往都有并发症,如肺心病、大咯血、肺气肿、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认为有无并发症直接反应病情的轻重,加之疾病折磨的痛夺,因而产生种种变态心理,如不及时给予消除,则严重影响疗效。我们主动向病人说明疗效乐观的结果,使其坚定治疗信心,说清有关合并症与原发疾病的关系、预后、转归,尤其说清积极的方面,消除其思想顾虑。

3 讨论

目前“DOTS”肺结核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还未被基层结防人员广泛认知,特别是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乡、村防痨专干对“心理护理”工作存在应付、走过长和抵触情绪,认为开展DOTS肺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看不到经济效益,是人为增加了工作量。对心理护理工作“低投入,高产出”的长期社会效益认识不足。我们的体会是:(1) 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迷信思想,及时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建立起科学战胜疾病的信心,是保证南疆少数民族地区DOTS肺结核病人“全程、规律”治疗的基础。(2) 把DOTS病人“心理护理”列入结核病防治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使“心理护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心理护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3)持续有效的“心理护理”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系统工程,应贯穿于DOTS肺结核病人治疗的始终。

参考文献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范文4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护理;社会能力;抑郁情绪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常遗留社会功能缺陷,尤其是长期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1],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通过系统药物治疗,病程由急性期、巩固期转入康复期。康复期病人阳性症状基本消失,往往以阴性症状为主,加上精神科病房封闭式的住院环境和看管式的护理模式,病人主动性缺乏,药物治疗虽然对急性期病人阳性症状控制较为理想,但对患者康复期的抑郁、阴性症状及社会功能的恢复有所欠缺,为发挥护士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改善,对其社会功能方面的作用及抑郁情绪的改善,我们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介入心理护理,并对其研究与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1月--12月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六病房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均为男性,入组标准①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病情稳定,无重大躯体疾病及药物不良反应。③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及心理护理(实验组)。实验组40例,年龄20~65岁,平均42±6岁;对照组40例,年龄22~66岁,平均44±8岁;病程3~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治疗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

1.2 方法 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评估,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介入心理护理措施,给予一系列个体化综合护理,即采用个性心理与共性心理及有意识心理与无意识心理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方法。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包括:①提供舒适的住院条件:亮化、美化环境,装饰病房,墙壁贴有风景图画,打造温馨、舒适的居住氛围。②针对病人个性特点,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采取个别心理疏导等健康教育方法,解决个体化护理的心理问题。个性化护理,增加探视频率,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征求患者意见和建议,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准确的解答,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同时,鼓励患者相互沟通和学习,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注意用鼓励性、安慰性语言沟通,适时安抚患者,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信心。③对病人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采取集体健康教育方法,针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潜在的共性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及预防性干预。发放疾病指导手册,观摩DVD,举办健康教育宣传栏,组织学习精神康复知识,指导患者总结学习心得,并以现实例子激发患者接受治疗与护理的积极性。组织患者对共性问题共同讨论,并对此类问题达成共识。④护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语言和行为对病人心理支持、心理调控,将心理护理运用到护理程序 每一个环节中,要求我们的护士的一切操作及言行都力求成为病人身心康复的增强剂。⑤康复训练:开展生活技能,职业技能、人格健全训练及社会适应与沟通技巧,如个人卫生培养,开展医疗保健操、手操,糖尿病、高血压保健操,做手工。安排户外游玩、参加社会活动、打牌、健身器材健身等,进行音乐治疗等活动。让患者能够接触现实社会,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而对照组只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1.3 评价方法 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精神症状,包括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各7项,一般精神病量表16项,每一项按1-7级评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采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2]中与社会功能有关的3个项目,采用5级(0-4)评分法。由两名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经过心理护理培训的护师,与实验前和实验后给予评定,对2组病例分别进行评分。

2 结果

经过三个月的护理,通过PANSS比较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康复。实验组在阴性因子、阳性因子、一般病理因子、总分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通过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分,能较好的反应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变化及抑郁情绪的改善。2组比较显示:心理护理的护理措施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抑郁及社会功能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观察结束后,2组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均有显著性。其NOSIE评分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常有特殊的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往往迁延而缓慢进展。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迟滞,无兴趣、无价值感、无援感、甚至有的患者有自杀言行。治疗重点除积极的药物维持治疗外,更重要的是根据病人的心理变化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随着认知功能的恢复,患者对自身症状认识加深,患者往往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和压力,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所以这一时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部分都渴望得到心理支持,以消除其恐惧心理,使其回归社会后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过程中,从患者的临床特点出发,尊重患者并与患者建立互相信任感,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患者进行支持性心理护理和社交技能方面的训练,改善患者与家庭和周围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增强患者对社会和家庭的认可感,提高治疗信心[3],.通过心理护理,舒缓了他们的不良心理和压力,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和心理平衡。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护理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病情及焦虑抑郁情绪,而且对其社会适应能力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所以康复期患者在药物巩固治疗基础上,应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为回归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渔邨 精神病学【M】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16-522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范文5

关键词:普外科 手术病人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03-02

手术是治疗普外科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在手术的过程中对病人的身体也会造成很大的创伤。手术主要是以刀、剪、针等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的操作,是外科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作为应激源的一种,会让病人产生较为明显的、强烈的心理性应激源反应,容易出现术前紧张、焦虑、恐慌、情绪低落等情绪,这可能会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和预后,甚至会引发术后严重的。笔者对2011年1~12月50例普外科手术病人在术前、术中、术后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对照研究,分析了心理护理对普外科手术治疗的具体实施措施及所产生的积极作用,通过心理护理能是病人在平静、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手术,并顺利完成手术全过程,在术后病人身体恢复良好,基本没有出现并发症现象,均痊愈出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2月在我院入住进行普外科手术患者5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13~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岁。两组之间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及病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胆囊切除手术12例、阑尾手术9例、膀胱取石手术5例、肠梗阻松手术1例、脾切除2例、肠息肉切除手术2例、疝修补手术10例、胃大部分切除手术9例。将其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组为25例。

1.2 治疗方法。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均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制度具体的心理护理实施方案,针对每个病人不同个性特点在术前、术中、术后加以实施。首先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背景、社会阅历等因素及其对自身病情认识的程度,从实际情况出发,掌握病人心理特点。护士不但要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和技术,还有具有医务人员的高尚品德,从而使护患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消除病人对手术的紧张、忧虑及恐惧心理,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手术治疗。

2 心理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2.1.1 病人术前心理。由于大多数病人都是从事和医学方面不相关的职业,缺乏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大多数病人听到手术就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自己的病情产生忧虑心理,担心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可能发生的意外或者手术医生技术不高,担心手术效果以及术后是否会有并发症等,家庭的经济条件差也会使病人担心手术费用的问题,从而导致病人食欲不振、影响睡眠,甚至严重的可能会放弃手术治疗,病人的压力大了,会对手术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2.1.2 应对措施。

2.1.2.1 在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方面,护理人员要具备爱岗敬业的品德,要建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对病人富有责任心、爱心、及同情心。同时还要掌握相应的临床护理技能,不断完善自身业务能力,积极维护好护患关系,这些都是做好心理护理之前的必要条件。

2.1.2.2 由于急诊病人的手术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病程短等特点,病人在做手术之前的思想准备不足,护理人员在简单初步了解病人病情之后,及时给予转移和疏导,安慰、体贴病人,尽快消除病人紧张、不安的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做好术前的心理准备。同时还要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使病人感受到真诚和安全感,鼓励他们战胜疾病。

2.1.2.3 相对于择期进行手术的病人,应热情接待,主动向病人自我介绍,并介绍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消除病人的陌生感,让病人之间尽可能的多接触,互相交流,倾听了解病人最担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病人提出的问题应耐心解答,强调手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让其尽快适应医院生活。

2.2 术中心理护理。病人在进入手术室后,面对基本从未见过的手术仪器和特殊装置时,会产生焦虑、恐惧以及紧张无助的心理,因此,为使好围手术期得到更好的效果,手术室的护士应在手术期的前一天到病人病房进行术中讲解,根据病人的病情向病人阐述麻醉及手术的简单过程。在手术开始时,要保持安静,当有意外状况发生时,切勿大声喊叫,保持冷静并及时处理,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

2.3 术后心理护理。病人在成功做完手术之后,一般情况下会表现的很轻松、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是每位病人的个性特点不同,手术之后会由于担心手术效果及并发症,产生悲观、容易激动等不良情绪,影响食欲和睡眠。这些不良情绪会降低病人对疾病的耐受性,阻碍伤口的正常愈合。

3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4 结论

由于普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而手术是会给病人造成创伤性的一种治疗,普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与内科等非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有着较为特殊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需要护理人员及时的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对普外科手术病人进行心理辅导及护理。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对普外科病人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不仅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加强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根据围手术的各个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病人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干预,帮助病人认识疾病,了解手术,使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陆小英,张玲娟.如何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健康教育能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

[2] 费桂英.手术室术前心理护理作用[J].上海护理,2002(27)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范文6

脑梗死后抑郁症(PSD)是脑血管病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大量临床观察证明,脑梗死不仅可直接致病人产生抑郁症状,还间接影响病人心理情况,发生率高达20%~60%[1]。脑梗死病人常合并多种疾病,对健康或疾病效果感到忧虑,又因疾病本身常带来失语、表达、沟通等功能障碍,抑郁情绪发生率更高。本研究对我院住院脑梗死病人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帮助病人缓解抑郁情绪,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9月期间住院脑梗死病人598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排除有认知障碍的病人,再通过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2]进行评分,筛选确诊患有抑郁情绪的病人180例,均经过临床有效体征与CT确诊,全部入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多脏器功能损害、昏迷、听力或意识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等病人除外)。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0例,干预组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81.2岁±4.1岁;对照组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79.4岁±5.0岁。

1.2方法

所有确诊患有抑郁情绪的病人均给予原发病及合并症的对症和支持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脑梗死发病后第3天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包括提供基本信息、倾听、暗示、安慰、鼓励、帮助释放情怀等心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群体心理干预,在病人床边采用小讲课方式指导刚毕业或新入职护士如何做好脑梗死病人的健康宣教,内容还可以包括疾病的转归、治疗措施及自我护理等知识,边讲课边联系病人实际情况,并肯定该病人的可康复程度;表面目的是指导护士工作,真正目的却是暗示病人,提高病人的自信心;许多病人虽然一直没开口,但听完小讲课后绝大多数会受鼓舞,有意识尝试参与各项相关康复治疗。②个体心理干预,根据测评结果以及产生抑郁的原因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如有目的、有效地沟通及引导,让病人明白主动参与康复锻炼是恢复肢体功能的最好办法之一。③分散注意力,喜欢音乐的病人也可播放其爱好的乐曲,暂时忘却负性情绪,效果好的还能重新唤起对生活的梦想。④宣传家庭和社会给予支持,争取家属的配合,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4,5],让病人感受到关注与关爱的同时,明白自己也有为他人而活着的义务。⑤严防自杀,自杀观念与行为是抑郁病人最危险的症状,了解病人的精神需求及病情变化,采取24h看护及时发现问题,适当口服抗抑郁剂治疗,激励病人的求生欲望等有效措施。结果分别于1周及3周后进行疗效比较并详细记录。

1.3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病人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行心理干预后的SDS标准分下降>6分;有效:病人精神状态有所改善,干预后SDS标准分下降3分~6分。无效:病人精神状态改善不明显或加重,干预后SDS标准分下降<3分。总有效是显效和有效之和。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1周后进行SDS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周后进行SDS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脑梗死并发抑郁情绪的机制及因素

脑梗死后由于中枢神经元的损伤,影响了神经通路,导致代偿性的受体水平不能上调而产生抑郁;炎症细胞因子过度分泌导致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系统功能障碍而引发抑郁;左侧大脑半球损伤在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率更高[6]。突发脑梗死给病人带来自尊障碍、孤独心理、经济生活负担及躯体疾病、生活能力下降、甚至生命威胁等恐惧心理而引发抑郁情绪的发生[7]。

3.2早期心理干预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