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范文1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河流;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河流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水资源的开发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单纯从城市建设以及休闲娱乐的角度考虑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这是城市与社会发展带给我们的新挑战[1]。如何理解城市河流的全面价值,并应对建设中面临的挑战,采取合适的城市河流治理之道,已成为了当今城市建设的新热点。

1、城市河流的全面功能

城市河流是城市系统中的自然要素。首先具有一般河流的普遍功能.如供水、行洪、水运、灌溉等等。同时,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还具有了多种特殊功能[2]。

(1)城市的生态廊道。城市河流是城市蓄水的载体,是各种乡土物种的栖息地,是改善气候功能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底(图1);(2)城市的休闲游憩带。城市河流提供广阔多彩的空间和丰富生动的内容,是居民休闲的最佳场所,是城市旅游的特色之地[3];(3)城市的形象界面。城市河流是城市形象与特色的体现,是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和界面,也是当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流场所;(4)城市的文化廊道。城市河流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地,也是城市故事发生的重要场所,富有含义的河流本身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图2)。

图1图2

2、 城镇化对城市河流的影响

城镇化过程中剧烈的人类活动,使得城市河流成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人类利用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人工景观构筑物强烈改变了城市河流的自然景观,产生了许多影响,如岸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栖息地的消失、裁弯取直后河流长度的减少以及河岸侵蚀的加剧和泥沙的严重淤积、水质污染带来的河流生态功能的严重退化、渠道化造成的河流自然性和多样性的减少以及适宜性和美学价值的降低等。

城镇化对城市河流具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增加城市不透水表面积,从而使城市地表雨水径流量增加,而暴雨径流速度和流量的增加又使河岸受到侵蚀、河槽加宽。土壤侵蚀与河流的渠化的复合作用是增加河流沉积物的含量、破坏水生栖息地,从而使河道变得不稳定,并导致河流下游地区洪水的增加。因此“在当今世界上经济活跃的地区,任何一条河流都不是自由淌流的”(Pedroli and Harms 2002.01)[146]。

3、城市河流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法

3.1面临的挑战

多年来的城市建设中,人们单纯从经济利益出发,往往忽视了城市河流对城市的全 面功能,使得城市河流治理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1)安全挑战:洪水与断流;(2)健康挑战:水环境生态恶化;(3)活力挑战:公共空间缺失;(4)形象挑战:景观营造混乱;(5)传承挑战;历史延续和遗产保护危机;(6)发展挑战:周边土地开发无序。

3.2应对方法

针对以上这些挑战,有如下的应对方式:

(1)保障河流安全,解决洪水和断流问题。优化水资源管理,抑制不合理的水资源需求、缓解供需矛盾。确定河流保护和开发范围,保证河流自然过程的安全。(2) 恢复河流健康,维持水系生态安全,强化河流自然作用。促进水系廊道的生态恢复和净化功能。恢复河流自然蓄滞雨洪、净化水体功能,恢复河流湿地,以多种形式保证河流基本生态需水量[4]。 (3)改善河流滔力。提供游憩和公共空间。建立滨河地区便捷、连续、多元化的游憩交通体系,增加河流可达性。建设滨河地区“开放的、有人性化、有地方性”的公共空间。(4)营造河流风貌,打造滨水景观带。充分利水岸线的各种资源,体现城市特色。突出城市形象.是其成为城市个性和地方特色的代表。丰富滨水带景观,注意分区的连续性.强化各段分工与互补,细化局部节点设计[5]。 (5)强化河流文比性,延续历史。建立沿江文化走廊,创造有特色、有个性、有内涵的滨水区,维持滨水的市民生活带。传承城市人文社会发展的脉搏。(6)提升河流周边价值,重视土地利用。合理调整沿河用地性质,有序以及复合开发,预留可升值土地。带动城市产业转型和品质的提升,创造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契机,发挥更好的综合效益。

4、国内外河流治理的发展阶段

4.1国内外河流治理的阶段

对于河流治理。国内外都经历了初级、工程和环境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以供水、航运、防洪等基础工程建设为主;工程阶段以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为主,利用工程措施控制污染并改善水质;环境阶段以防洪、改善环境为主,结合景观、生态理念进行河流的综合治理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逐步放弃了以往河流治理工程性的建设目标,进入到环境阶段,以营造环境和生态保护为目标。在环境阶段,河流治理中所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除防洪和生态治理以外,地区形象与活力的营造,城市文化与当地特色的传承,以及地区的转型和开发越来越多的纳入了河流治理的视野。

4.2城市河流治理阶段

对于城市河流的治理,在符合环境阶段河道治理的前提,人们的治水方式逐步从专项治理往综合治理、一体化运营(开发治理)发展,将单纯的治河转向滨水地区的开发上来。不同的治理阶段,其不同区别如下:

专项治理

着眼于实际问题,采取各种专项技术,重点解决城市河流的洪水与断流,污染与等破坏等问题,以达到清洁水体、保障水源、重塑堤岸,维持城市良好生态与环境质量等目的。

综合治理

在解决城市河流洪水和生态问题的同时,打造一个滨水的景观带和文化带,将单纯的治水目的,扩充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和形象塑造,同时满足市民生活的需求,重塑城市形象,延续城市历史,恢复城市活力。

(3)—体化运营

采取整体的一体化经营策略,整合河道治理、景观建设、市政道路建设以及土地开发为一体,系统完成策划咨询、规划设计、施工和土地开发等一系列问题。该模式低投资风险,减少不同阶段沟通中出现误读和衔接不畅问题,可以应对滨水建设面临的各种挑战,提升滨水区的活力,并为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和城市空间发展提供契机(表1 )。

表1 三个治理阶段的对比

5、中国当前的选择

5.1中国城市河流治理的机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政府便开始关注城市河流问题,近年来,政府更是加大城市河流治理的力度。然而,一些工程也暴露出当前城市河流治理方式的弊端:

(1)行政管理复杂:“政出多门、多龙管水 ”的行政管理体制削弱了城市河流治理的效率

(2)工程手段为主:过多依靠工程性措施,不重视柔性建设及社会资本积累,无法平衡各方利益。

(3)治理目标单一:将河流治理视为单一任务,忽视城市河流的全面价值,无法统筹兼顾地解决城市河道的相关问题。

综台考虑水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考虑城市河流的全面价值,考虑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潜在机制,同时借鉴城市水环境建设其他方面的运作模式[6],一体化经营无疑是解决以上弊端的良方。通过一体化运营,以专业公司为治理主体,政府部门为监管者,可以解决河流行政管理杂乱之过。同时,出于效益考虑,一体化运营必然以生态模式替代工程模式,以复合型目标代替单一目标模式,从而考虑到各方利益,并将河道治理纳入到整个城市大系统中来,统筹兼顾取得多方面的成效。

5.2中国当前的选择

直到20世纪末,中国河流治理的重点才从功能性建设,逐步转变为追求复合效益上来。中国的城市决策者已经开始关注各种河道专项治理的技术,也逐渐接受综合治理的思维。更关键的是,如同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地发生的跨越式发展一样,中国更多的城市也可选择更成熟的一体化运营椎略,跨越之前专项治理和综合治理的阶段,以高瞒远瞩的视角,利用后发优势,取得更好更广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新山,王朝生,汪永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环境问题.

科技导报,2O04,(2):29—32.

[2]岳 隽等.城市河流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概念框架[M].2006,06.Vo1.25.No.6:1422-1429

[3] 张一平.城市化与城市水环境.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l1 (2):2O一22,27.

[4]王欣英.基于实证的城市内河综合治理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14:191- 192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范文2

关键词:中小河流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147-01

1 中小河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河流总数约为5万余条,多数为中小河流,其中,平原地区的河流占1/4,山区的河流约占3/4。可见,中小河流是我国水利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中小河流地域特点形式多样,所以,其治理是一项较复杂的工程。当前,我国的中小河流所造成的水灾占全国水灾的80%,中小河流引发的山洪灾害千万的死亡人数占全水灾死亡人数的2/3。如:以蓟县为例。蓟县属于天津市管辖,地处京、津、唐、承四市的中心地带,蓟县境内的地表河流分别有州河、句河、蓟运河、漳河以及兰泉河等一、二级河道。蓟县山区平均径流深241 mm,汇水面积为2461 km2,径流量将近6亿立方米,其中,蓟县境内的产水量近1.3亿立方米;蓟县境内的丘陵区径流深为230 mm,再如:句河流域的丘陵区面积近1762 km2,州河流域丘陵区面积近2000 km2。全县的丘陵区径流量4.6亿立方米,本县产水量为0.55亿立方米。从上述数字可看出,中小河流的地形主要以山区和丘陵为主[1]。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力争在近10年内完成对重点中小河流流域的主要河段的综合治理,河流流域面积为200~3000 km2。治理过程中,遵循“轻重缓急”的原则,以耕地较多、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的河流流域为重点。目前,我国的中小河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缺乏有效治理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河流都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治理,防洪标准过低,抵御灾害能力严重不足,多数河流的防洪标准仅为5年一遇,有相当一部分中小河流完全不设防,遇到洪水抵御能力非常脆弱,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形成了严重威胁。如蓟县下辖的26个乡镇多数河流都没设防,已经设防的乡镇河流防洪也多数在5年一遇的标准上。

1.2 河流泥沙淤积现象严重

导致我国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差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多数中小河流泥沙淤积现象非常严重,由于多数中小河流流域的绿化水平较低,水土流失严重,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中小河流的年土壤侵蚀量达到了4000~6000 t/km2,中小河流河道有着“洪峰量大、汇流时间短”的特点[2],如果降雨量集中在汛期,所形成的降水径流进入河道后,就会造成河流河床内的泥沙淤积不断增高,成为水灾发生的主要原因。

1.3 环境污染恶化

中小河流附近的工厂、居民较多,河流的河道成为日常生活、生产垃圾的主要排放场所,这不仅对河道的造成了环境污染还形成了大量的垃圾淤积。所以,由于中小河流沿岸的垃圾污染以及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很多地区的中小河流都存在着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现象,长期下去,就会导致河流基本功能的退化,影响中小河流流域的生态平衡。

1.4 资金投入不够

由于长期的投入不足,我国的中小河流治理没有健全的投资机制,缺乏有效的渠道,资金存在很大的缺口。近年来,由于农田水利的人员组织和投入机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民群众对于河流的投资积极性普遍不高,当地政府根本就组织不起来有效的河流治理工作,使我国的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2 中小河流的治理措施

我国的中小河流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苦的系统工程,它关系河流以及沿岸的生态、水资源利用、防洪安全、人员财产保护等多方面,所以,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工作要必须有序、有理、有节的推进,合理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充分发挥中小河流理的综合效益。

2.1 做好河道清淤和环保工作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先开展好地质勘查工作,做好每条河流防洪标准的预算工作,对于影响河流防洪的建筑、树木以及其它设施,必须责令责任单位和个人限期进清除或整改,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依法追究当事人或单位的责任。对造成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如果短时间内无法治理需强令其停产,以减少对河流及地下水的污染。同时,做好工业“三废”(废渣、废料、废水)的二次利用[3]。

2.2 建立健全机制,加大投资力度

应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引导群众、企业、个体经济积极投入到水利工程建设当中,使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政府相关部门做好政策扶持、技术服务和质量督查等工作。同时按照地区规划,遵循“集中资金支持、区域整体推进,干一批、完一批、发挥效益一批”的原则,开展规划内治理项目建设,切实提高防洪标准。

2.3 加强建设管理,提高防洪标准

要在水利工程综合治理过程中,应加强建设管理,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各项缺席,如招标制、合同管理制、建设监理制等,严把质量关。要统筹考虑防洪除涝、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科学设防、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采取加高加固和新建堤防、河道疏浚、河势控制、护岸护坡等措施推进工程建设。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兼顾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需要,最终实现防洪、除涝、抗旱、生态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多种效益。

2.4 加强宣传,提高治理和保护意识

当地政府应把有关河流治理的水利知识宣传工作做精、做细、做实、做到位,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宣传平台将水利普法宣传、水利知识教育进行大力宣传,做好深入人心,确实提高群众中小河流现状的认识,激发起人们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引导全社会来共同爱护和保护水利工程。

3 结语

总之,我国的中小河流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苦的系统工程,它关系河流以及沿岸的生态、水资源利用、防洪安全、人员财产保护等多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对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不仅可以抵御自然灾害,还可保护生态生态环境,可见,它是一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 全力做好水利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步伐 水利部在京召开推进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会议.浙江水利科技,201l.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范文3

关键词:河流;统筹管理;措施

水是循环的,从雨水、地表水到地下水,城市里的水是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在河流治理中,如果没有各个环节的统筹规划,城市里的水将是孤立的。只有从统筹治理、协调推进的角度出发,河流才会在健康与人水和谐中流动。城镇水系作为人工和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是由无数个相关的子系统有机构成的。如果只孤立地着眼于单个水问题的解决,有时只能使整体水环境陷入更为严重的恶性循环。因此,河流的治理应综合考虑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排涝和文化遗产、旅游等各种功能的有机结合,与城镇的园林绿化紧密相联,才能真正形成城镇水系统的良性运转[1-2]。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对于河流的治理正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功能的需求拓展,从过去只重视防洪排涝、治污,转向综合考虑防洪排涝、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多种功能,引入国际通行的多自然河道整治理念。然而,这种转变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即从初期的主要是满足防洪排涝的需要,堤岸工程采用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直立式挡土墙逐步开始建设亲水平台,保持景观水位;之后开始从引入生态堤的理念,采用简单的护脚防冲措施,突出自然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实施综合治理,人水和谐相处的生态水系目标。近年来我国在城市规划、河道的保护、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涉水、临水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生产项目规划布局进行防洪评估、水资源论证和环保评估,减少对城市河流的人为干扰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1运用市场机制管理

运用市场机制对河流进行治理,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建设管理方法。我国一些城市运用了滚动开发筹集建设资金的模式,实现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其中关键的问题是“统筹规划”,政府作为项目的组织者,积极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配置社会资源。除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外,还建立了专门机构和工作制度。在工程实施中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公平竞争招投标,发挥广大民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保证工程的进展和质量[3]。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水在被开发之后可以成为商品,水的自然属性与城市河流综合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可以借助市场机制来优化河流治理的生产效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以及园林绿化、拆迁安置、土地开发等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但河流治理同样不能失去政府的监管和统筹规划。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的手段,加强对河流治理的监管职权,强制性地保护城市水系生态和防污治污设施用地。

2协调管理

对于流域的上游、中游到下游,都有关于治污“代价”的议论。因此,一条河流的治理不能仅是流经城市的部分,还应该将上游和下游作为治理重点,只有全流域的环境改善了,才能使河流的水质保持健康。许多城市在整治河流之初大都将目标确定为“一湾清水,两岸绿荫”,结果在“两岸绿荫”之间却是“一湾浑水”。原因主要在于上中游过度砍伐森林、开荒种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河水变得日益浑浊,洪涝灾害频发;随意筑坝、建库将河流分割成“连塘河”,改变了河水的时空分布,导致水生物的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河流的污染由上而下逐渐加重。其原因主要是流域上、中、下游和相关利益方各行其是,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统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行全流域综合治理。

为彻底治理水污染,需要从江河源头抓起,全面实施科学规划、综合治理。需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工业污染防治、提高经济质量的治本之策,在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需要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政府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4]。流域内的区域协调共同治理河流是一项很现实又重要的工作。做好流域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是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这是共同探析流域治理的基础和约束遵守条件,通过制定统一规划,使用统一法规,共同消除上游污染、下游治理的尴尬状态。在全流域内开展城市群流域环境质量联合监控工作,成立城市群环境监测联合体,实施流域各河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监测数据、环境监测科研成果的共享;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资源利用,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建设,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技术管理手段。对于流域新建工程项目,逐步推行上下游联审制度,如果下游不同意建设的污染项目,上游部门将不得随意批准。流域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化工、制药、造纸、电镀等严重水污染项目,禁止新建含磷洗涤用品生产项目,已建的限期转产或关闭;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等,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政策法规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魏萍,刘李刚.浅析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J].新疆水利,2005(2):19-21.

[2]万育生,张继群,姜广斌.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探析[J].中国水利,2005(7):16-20.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范文4

关键词:浅谈 ,中小河流, 问题,对策

Summa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 management job, related to the safety of the lives and property of the peop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alleviation of the ability, in relation to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y.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is generally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rotection from river dredging engineering measures and non-structural measures of flood control, and puts forward some solving countermeasures of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governance, security regional flood safety and food securit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support area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showing,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941.7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长期以来, 大江大河治理工作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但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却相对迟缓, 大部分中小河流尚未治理或治理标准较低, 工程质量较差, 洪涝灾害频发。按现有240a洪涝灾害历史资料统计, 平均每4a就出现1次中小河流的洪水灾害。中小河流具有局部暴雨强度大、洪水突发性强、涨势猛、洪峰流量大、预报预防难度大、发生频率高等特点, 极易造成泥石流、堤防决口、冲毁村庄和道路、淹没农田等重大灾害, 且我省大部分中小河流两岸土地肥沃, 人口密集, 洪涝灾害损失较大。因此,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必须按照中央统一部署,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一、目前中小河流普遍存在的问题

1、防洪基础设施薄弱, 河道萎缩严重

中小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 洪水暴涨暴落。由于许多中小河流, 特别是河流沿岸的县城、重要集镇和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设施少、标准低, 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 遇到常遇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一些中小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加之不合理的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 多年未实施清淤, 致使河道萎缩严重, 行洪能力逐步降低, 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现有水库年久失修,防洪排涝的标准不高

大部分现有水库都是上世纪60~70年代建成的,经过多年运行, 都存在年久失修, 主要建筑物毁坏严重等问题, 实际抗御洪水能力远远低于设计标准, 许多水库大坝存在重大隐患, 自身安全难以保障, 直接威胁下游防洪安全, 急需除险加固。

3、分布比较偏远,地质条件复杂

中小河流大多分布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城镇,交通不便利,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得不到充分的开展。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治理中小河流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再加上一些中小河流流域地质条件复杂,如泥石流、山体滑坡、喀什特地貌等都严重制约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

4、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强,河流人为污染严重

由于现阶段民众受到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限制,使得整体环保意识不强,民众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水、生活和生产垃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都是对中小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

5、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机制落后

长期以来, 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 治理资金严重不足,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近年来, 有关“两工”政策取消, 群众投劳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河道清淤和堤防加固等)日趋减少, 许多的水利设施的管理水平还是停留在上世界80年代,水利专业技术力量薄弱,高水平的水利技术队伍严重不足。

6、干支流综合防洪能力亟待提高

中小河流众多, 控制面积较大。受局部地形气候条件的影响, 部分地区突发性暴雨洪水产生的机率很高,干支流洪水遭遇概率较大。目前流域防洪体系的建设存在重干流轻支流、重骨干轻配套的问题, 骨干防洪工程若得不到有效保护, 长期受到中小支流的冲刷, 影响其防洪能力。只有在治理好中小河流, 通过控槽固滩, 控制河道主槽的摆动, 才能保证骨干防洪体系安全, 发挥其防洪能力。因此, 通过中小河流的治理, 对其洪水进行有效的控制, 使河流顺畅,这不仅能够起到滞洪、蓄洪的作用, 而且对干流洪水的不利遭遇起到部分减缓作用。

二、中小河流的治理对策

1、认真贯彻水利部印发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的颁布,对于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对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监管力度,提升基建财务管理水平,规范中小河流项目的资金使用管理,切实保障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的使用安全,提高使用效益,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综合治理, 统一规划

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必须科学论证, 全面规划。根据防洪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 按照相应规范标准, 给洪水足够的通道, 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逐步治理最终根治洪涝灾害。规划要针对河流治理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按照统一规划, 综合治理的原则, 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 提出中小河流治理的原则、任务、治理目标和规划方案, 选定治理的总体方案及主要布局和实施程序。规划过程中, 需要注意整体与局部, 上下游, 左右岸, 各地区、各部门的关系; 需要协调近期与远景的关系;干支流治理、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的关系;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关系; 河流治理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必须加强实事求是, 强调重视河流的基本情况的搜集、整理、分析, 充分利用以往规划治理的成功经验,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 分批次、分重点地进行有序、有效的规划治理。

3、坚持防洪优先、兼顾抗旱的原则

在水利建设布局上要加快现有水利工程的除险保安和续建配套, 使现有水利工程基本达到设计标准, 发挥应有的效益。大力加强防洪工程建设, 要在抓紧进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 加快沿河两岸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人口稠密区的河堤护岸工程建设。

4、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结合中小河流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处理好裁弯取直与理顺河势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 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部位, 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 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 讲求治理效益。目前,一些地方为了力求美观,裁弯取直空出河滩,将河道治理作为开发两岸的主要手段,改变原有河势,形成新的防洪隐患。

5、加强水利职工队伍建设, 建立高水平的水利技术队伍

积极主动的建立能吸引人才的用人机制, 为水利科技人才施展才华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同时, 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加大水利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力度, 努力提高水利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 培养和选拔一支思想过硬、作风顽强、技术精湛的水利职工队伍,以适应水利建设发展的需要。

6、广泛发动群众,广开投资渠道

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组织群众,遵循“谁受益,谁治理,谁投资”的原则,动员沿河单位和群众按照统一规划,对相关河段实施科学治理。广开投资渠道,增加河道治理资金来源。各级人民政府要从财政中划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引导和调动群众治理河道的积极性,可对有开发价值的河段进行租赁、拍卖,以求滚动发展。逐步理顺河道堤防工程维护管理费的征收工作,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征收及管理制度,逐步加大河道治理管理的资金投入。

7、改革水利设施管理制度

全面实施小型水利设施经营管理制度改革, 采取租赁、拍卖和承包经营等形式, 对小型水利设施经营管理全部实行业主责任制, 实现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搞活小型水利工程管理, 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水利服务。中型及其以上水利工程, 要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引入竞争机制, 在保证粮食生产用水安全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在水土资源、设备、技术方面的优势, 拓宽经营服务领域, 大力发展供水、水产养殖、水利旅游等产业, 同时拓宽水利的外延, 向管理、经营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实行以资本为纽带, 组建跨行业、跨行政区划的联营股份公司, 实现资本的最佳组合, 最大限度地盘活水利存量资产, 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水利资本经营的市场机制, 使各种水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结束语

中小河流的治理,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小河流的防洪存在的突出问题, 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规划。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 以保护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基础设施、大中型灌区的防洪安全为目标, 要统筹衔接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 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 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既有效防御洪水, 又安排好洪水出路, 要统筹处理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统筹协调好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流下游防洪标准的关系。要因地制宜, 区分轻重缓急, 分期分段开展治理。

参考文献

[1] 王勇强.抓好中小河流治理 提高综合防洪能力[J]. 山西水利. 2002(06)

[2] 李明,董丽荣,王念忠,于翔.加强中小河流管理 确保防洪安全[J].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0(01)

[3] 陈鸿飞.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 中国水利. 2009(06)

[4] 管振范.黑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问题与对策[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9(01)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范文5

【关键词】城市水利;河道治理;生态景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河流空间减小,水面窄小,水灾问题日益严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大量污水入河的问题产生,河流水质普遍恶化。城市化也增加了地表径流,洪水频繁,对市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人们不得不去通过堤防加高培厚,建造混凝土河床来改善水质。这些硬质铺装也起到了隔离污水的作用,还有采取“整顿”的做法疏浚,以增加河流的防洪能力。然而种种办法之下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河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活条件,地下水和地表水交换受阻,大大削弱了河流生态自然修复功能。

1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重点整治”。具体说,规划中对河道上下游及左右岸应兼顾,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要求,根据河道变化趋势,因势利导,掌握时机及时整治,重点河道先整治,整治一段,巩固一段。整治时应尽量利用河道上合理开发的已有整治工程,保护沿河城镇、农村、农田,使河槽远离洪水威胁的居民点。河道治理必须符合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其它专业规划相协调;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其他需求;扩展河道功能,在扩展人防、景观、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供水、排污、通航等多种功能;河道综合整治与岸线走向和周边地貌、环境相协调。

2 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要改变过去工程水利的传统观念,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营造一个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河道联网”理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水贵在灵气。现在通常是单独一条河道或者一条河道分段治理,分段治之,相互孤立,活水往往被治理成“死水”,虽不泛滥,也无水趣可言。而将一个流域内的河道或一条河道的上下游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互为补给,则必将使整个水系活跃起来,“水网”通畅,如龙其中。“人水和谐”理念。城市河道的治理体现了河道景观与人类、生物及周围环境的和谐,维护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相处的共同利益,达到了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生态景观河道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代表了河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蓄洪涵水理念。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变的河床,利于减小河水流速,消减洪水的破坏能力。两岸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丰俭,缓解旱涝灾害。然而,水利部门往往出于安全角度考虑,采用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标准,建筑高坝雄堤,裁弯取直,结果却适得其反,洪水的破坏力被强化。原因在于没有顺其自然。生态美学理念。自然河道和滨水带由凸岸、凹岸、深潭、浅滩和沙洲组成。是各种生物适宜生存的境地,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生机勃勃的水际尽显自然形态之美,动、植物互相依偎,动、静互相映衬,自然且不凌乱,变化而不失秩序。审美统计实验表明,植物丰富的自然景观比人工景观有更高的美学价值,而且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也会提高。

3 城市河道治理模式的取向

滨水是城市最为宝贵甚至稀缺的空间。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河道治理的发展方向,紧紧把握住它的中心理念“师从自然,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实现河流的自我修复”。

河流平面流畅化、舒展化。自然河道整治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疏堵合理。 河道断面多样化、自然化。合理利用河流空间,在设计中可采用复式断面或不规则断面等多种形式,满足人们休闲、亲水、亲近自然的需求。

护岸生态化、景观化。避免使用单纯硬质护岸,选择生态型护岸材料与结构型式。

建设河流各河段特色性的水岸。河流各河段要根据自然风貌、经济用地性质、历史文化各异的特点,创造出有特色的秀美宜人的河流环境。

治理中,应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河道治理,逐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色面貌,还原水面、绿化河道,形成具有现代气息又有自然风貌的河道。

护岸形式的设计和选择,要充分考虑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态状况,精心构思,力求细致全面。为了保护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治理采用材料源于自然,使得整治后的河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4 工程实例

通过比较水系治理实例,充分反映出传统水利建设和生态水利建设两种不同理念下的建设成果。

案例1综合治理理念是注重河道行洪、排涝等本身的功能,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忽视了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和谐的问题,忽视了河流本身具备的自净功能,忽视了河流是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是大量生物的物种库这些重要事实。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护岸多采用直立式设计,走向笔直,护坡结构坚硬,材料为浆砌块石,没有亲水互动的连接段、平台和栈道,层次不清,没有注重生态合理性。

案例2水系综合治理树立融入自然、充分利用河流自我修复功能的工程设计理念,创新设计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使水利工程既体现水工建筑物的特点和功能,又与周边植被、地貌等自然环境相协调。在河道治理方面,充分重视生态的原生性,避免改变原有河道形态,实现了“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先进理念。景区水系生态建设呈现出生态层次清晰,分区明显,景观植物栽种因地制宜,设置亲水景观,拉近人水之间的距离。

5 结束语

通过对河道水系治理的对比,清晰地看到了传统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结果的迥异,充分暴露出传统水利的不足和缺陷,即没有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改变河道原有形态,无法满足人水和谐相处的要求。而生态水利的优势就日趋明显,既实现工程安全,又紧随自然和谐的景象,顺应自然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国舫.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J].2005.

[2]浦德明,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江苏水利,2003(5).

[3]李益健,任南.简述三峡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M].环境科学与技术,1993(2).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范文6

【关键词】生态 ;河道;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TV147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生态河道建设已经被提上新的日程。但是,由于老式河道建设理念的根深蒂固,导致生态河道建设步伐迟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河流生态文明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因此,对河道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已迫在眉睫。

二、生态河道的发展

生态河道是指具备某些自然状态要素与人为要求相融合的河道。生态河道在保障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要经济合理,并同时满足防洪、排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还能起到对水质的净化和水环境修复的作用。国外对生态河道的认识和实践,最早始于德国,1965年在莱茵河上进行了用芦苇和柳树生物护岸实验,获得较好的效果。后来,英国著名生物学家Sehlueter认为河流近自然治理要在满足人类对河流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保护或促进河流的生物多样性。1992年,Austria(奥地利)著名生物学者H olzmann从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角度,认为河流生态要达到整个系统平衡,在河流生态建设中,就要使河道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水生物种的多样性。

虽然国内开展生态河道治理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近十几年中,建设了大量不同类型的生态河道,进行了多方面的技术研究和探索。例如; “生态格网”堤坡防护工艺,主要应用于路基的加筋、防止落石、喷浆挂网、拦护网等工程;“自嵌式挡墙”生态护坡中小水流河道边坡治理解决方案;“环保型绿化混凝土(能长草的混凝土)”技术的防护作用,修复与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类生态条件等。

三、生态河道的功能

1、输水泄洪功能。河流的输水功能可将地面短期积水及时排掉,并在不降水时起到汇集和调节功能,使河道中保持一定的径流量,也使不同地区间的水量得以调剂。

2、航运功能。河流的航运功能极大地方便了地区之间的人口、物资等的流动。为了开发河流的航运功能,往往通过修建闸坝、疏浚泥沙、堵塞干流、开挖运河等方法保证河流的航道水深。

3、供水功能。河道可为人类饮水、农业灌溉用水、工业用水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用水等提供保障。从原始的取水方式到现在的水库、管道系统供水,都涉及水质、水量和供水保证率等供水功能必须满足的需求。

4、自净功能。河流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然稀释、扩散、氧化等一系列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来净化由径流带人河流的污染物。河流的自净功能保证了各种物质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利用,有效地防止物质过分积累所形成的污染,使河流水环境得到净化和改良。

5、生态功能。河流为各种动植物提供其生存所必须的淡水和栖息环境。河流生态功能包括对生物生存繁衍的支持和对各种栖息环境的支持等方面,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栖息环境动态稳定的功能。

6、景观娱乐功能。河流景观娱乐功能是河流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景观的结构和功能由河流自身的内在特征决定,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扰动的影响。

四、生态河道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人为建设损坏河道,急需恢复河道生态功能

一些地区在城镇河道建设中,将断面全部采用标准断面,即河口同宽,坡比一致,断面单一均同,使原来的自然河道变成了人工渠道。一些地区在河道中拦河筑堤,壅高水位,不合理的形成人工景观,不仅破坏了原有河流生态系统,还严重影响了河道的净化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因此,应从最基础的河道断面和堤防建设上,恢复河道的自然性状。在已经被渠化的河道中恢复弯道,恢复滩地和岛屿,变均匀断面为宽窄不一、深浅变化的适合多种动、植物生存的河道。同时,改变堤顶同高、边坡均同的河堤设计方式。在满足水利规范要求的堤身宽度、高度、边坡范围内,充分利用天然堤防、自然地形、小丘陵地貌等条件,形成微地形堤防,亦可将防洪堤暗藏在绵延起伏的高尔夫地形中,满足城镇的景观要求。

2、加大生态河道建设技术应用

生态河道建设整治中,各种修复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水环境修复技术因经济性好、能源消耗少、管理人工费用低,可以持续发挥治污作用,在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水环境修复技术主要有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浮岛技术、土壤渗滤技术和稳定塘技术四种。通过人工湿地循环得等一系列修复措施,净化了河水;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实现对人工湖水体的原位净化,构建健康水体生态系统或水体自净生态系统。

3、加大河道建设的综合治理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疏浚、河流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二是在治理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要注重强调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和景观建设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体工程完成后,留出绿地和大片空间,以后通过非水利途径再去营造景观。三是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要当前特别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和建设进行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

4、加强河道保护,建设生态河流

要从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的高度出发,加强河道保护,规范人类行为,严格遵守自然规律,坚持预防为主,超前监管,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河流的各种资源,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建设生态河流。一是合理确定河流、湖泊、湿地的生态用水量,统筹生活、生态、生产用水,建立生态用水保障机制,保证维护河流自然功能的基本生态用水。二是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河道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工程生态化。

五、结束语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河道是水资源的重要承载体,加强对河道的管理,并采取生态型的治理策略,对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杰.适应多功能的城市河道整治[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