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网络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网络的理解

对网络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 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互联网+的浪潮已经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教育资源,还是以“饿了么”为代表的生活配套保障平台,都大大降低了信息和资源的获取门槛,也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之,也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对于网络更加依赖,一些学生群体中也蔓延着“宅文化”、“二次元文化”等亚文化,部分同学在网络中迷失,在宿舍中“腐化”,令人扼腕。

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要求,随之,、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也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全面启动和广泛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希望通过宣传倡导和活动引领,培养正确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笔者作为基层辅导员和宿舍的指导老师,就此谈些看法:

一、倡导大家走下网络,要强调走出自己习惯的“舒适区”,并逐渐脱离“自我中心主义”

较之于上个世纪后期大学生所兴起的“诗歌文化”和“摇滚文化”,“网络文化”对学生的知识获取、生活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也使得一些同学的主要阵地从图书馆中、校园内外,趋向于宿舍之内。过度地沉迷网络游戏和视频动漫会蚕食学生的身心,消磨学生的意志。对此,我们应该强调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走出自我的舒适区,使其称为成长的工具,而不是被其奴役。

走下网络除了习惯的改变之外,还有很多更深层的含义。我们的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而大学阶段正是个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一个关键的阶段。现在我们很多同学看待社会多是以自己的视角,普遍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而部分的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会使得我们的社交更加的虚拟化、娱乐化、碎片化,往往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有所偏差。变被动为主动的大学教育模式带给了学生一定的自由,但是学生应该加强自我的教育、自我的管理和自我的成长。

二、倡导大家走出宿舍,要强调多亲身去体验大学的校园文化,在更广阔的平台中找寻自我的价值

我们的宿舍,应当是休憩的驿站和心灵的港湾,不应该成为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寄居壳。当下的教育模式和人才选拔及机制下,智商往往决定平台水平,而情商决定成长高度。而高校的社团普遍分为有严密组织结构的学生组织和兴趣爱好类的社团两大类,在学好课程之时之余,在校内外组织中锻炼工作能力,在兴趣爱好社团中培养爱好,结交好友,应是学生学习为人处世、锻炼情商的理性选择。

大学校园的学生应该是校园的主人,而这些主人们应该是一群知悉学校历史,熟悉校园文化,富有精气神的逐梦之人。校园里最宝贵的,不是大楼操场,而是大师和同学。应倡导同学们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去彰显属于时代的大学精神,去广阔的天天地中去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三、走向操场,就是要大家多去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强健的身心并培养受用一生的习惯

笔者近些年多次参加新生军训工作,发现同学们比较以往,身体素质普遍有下降的趋势,确实令人堪忧。笔者在这里给学生们一个建议:每个学期,至少定期一项体育运动,至少参加一个兴趣社团,至少结交一个知心朋友。因为擅长体育的人往往健康乐观,有用兴趣爱好的人会有自己的朋友,而志同道合朋友往往是陪伴一生的最有价值的财富。

对网络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有线电视;传输网络;防雷

1.引言

雷击是网络设备运行的最大杀手,它能造成大面积的传输信号中断和网络设备运行瘫痪,因此准确判断出雷击原因,及时对网络系统采取规范的避雷措施,是人身安全、光电设备和网络正常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在现行的各种防雷措施中,最为有效而且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接地,也就是将雷击中产生的电荷完全或部分引入地下,以避免雷击事故发生。

2.雷击的危害特点

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日常生活中的电视机已经从老式的显像管调整到平板电视机,不同种类的等离子、液晶电视机被大幅度应用到各家各户当中。平时有线电视在进行维修时,工作人员接上机顶盒会发现液晶屏幕上有交流干扰现象,有线电视的声音嘈杂、屏幕上出现横杠滚动等等,都是由于雷电干扰造成的影响。下面来掌握以下雷击给网络带来危害:

(1)直击雷的危害:雷云对网络线路中的有源和无源器件、钢铰线、线缆外导体等直接放电。其特点是破坏力大、设备损坏严重。但直击雷大约只占网络线路中雷击事故的10%。(2)感应雷的危害:雷暴区内雷电流的强大电磁感应作用引起金属导体上产生高电压而放电的现象。它分为电网感应雷和线缆感应雷。实践表明,感应雷约占网络线路中雷击事故的90%以上。(3)雷击中的二次放电:如果避雷设计不符合技术规范,虽然在网络线路中采取了一些避雷措施,但雷击中的二次放电现象仍会对网络线路中的有源器件和无源器件造成损坏。其原因是:通常在发生雷击时,雷暴区内的雷电电流波峰值可达10~30kA,持续时间几十ns,假设防雷系统接地电阻是10Ω,在接地极上则会产生100~300kV的高电压,引起引雷导线上电位上升,对附近的电力线或有线网络设备形成二次放电,造成危害(同样,网络线路中的直击雷和感应雷也可引起多处网络设备的二次放电现象)。

3.有线电视网络系统遭雷击原因分析

3.1在传输网络中放大器的抗雷电能力弱

有线电视系统与其他信号或能量传输网络相比,在抗雷电方面的能力,可以说是最弱的。而在传输网络中放大器的抗雷电能力,又是最弱的。有线电视系统从天线到前端以及到传输系统,直至用户终端口,首尾相连,这种网络形式决定了只要一处遭受雷击。就会连带到整个网络一大片的设施特别是放大器将受到危害。

线电视系统由于传输线路长,很多传输电缆明线架空高悬走线,牵引电缆的钢绞绳和放大器外壳以及机箱都是金属导电体且在外。而这些传输传缆又大多架设在野外电杆上,很多处于开阔地面或高于周围50m内的所有物体时。极易受直接雷击。

就其放大器本身而言。其耐雷能力十分低下,它的输入输出口耐雷能力只有几十伏。而其电源入口的耐雷能力只有几百伏。由于长距离的信号电缆传输线,较大的电源网线路,所受到的感应雷电将是数十倍甚至数百倍高电压,且在雷电放电时,其放电电流可达数十千安甚至数百千安。放大器显然是不能承受这些高电压大电流的袭击的。

雷电的频谱范围很宽,从极低频(ELF)到超高频(UHF)均有分布。而在有线电视系统放大器所传输和放大的电视信号中,恰恰对应雷电频谱分布最大值的低频段范围,这样,雷电将给有线电视系统和放大器造成威胁。被损坏的放大器通常是输入输出接口、电路板、晶体管以及各种模块,变压器也可能被烧毁,尤以分散供电为甚。

3.2其他原因

(1)局部网络线路遭雷击后,雷电电流经网络中的导体(吊线或线缆金属外套)传至远处的网络设备。(2)网络线路处在一个重点雷区,此处的网络设备会经常遭受雷击。这是由线路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造成的。(3)HFC 网络设备中既有有源器件又有无源器件,而雷击中的二次放电很容易击穿有源器件和无源器件内部的主电路板,造成设备损坏。(4)网络传输线路接地电阻达不到规范要求。

4.对有线电视传输网络防雷接地的措施

4.1利用供电局电力杆的避雷地线

有线电视网络的干线、支干线可与供电局的电力杆同杆架设,在电力线下约0.8m处,供电线上有良好的避雷地线,可对有线电视传输网络起到很好的避雷作用,供电避雷地线的接地电阻在4Ω以下。

4.2将支撑电缆的钢绞线多点接地

在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施工中,采用直径6.6mm的钢绞线作为电缆、光缆架空的支撑线,再用35mm直径的挂钩将缆线挂在钢绞线上,在每10个杆档处(约0.5km)接1根避雷钢绞线沿电杆下至接地处,再将1.5m长的50mm×50mm×5mm的角钢作为接地体打入地下,避雷钢绞线与支撑钢绞线用铁扎头扎紧成为一体。为改善接地效果,在接地处埋入降阻剂,使避雷线接地电阻小于4Ω。这样,整个网络多点接地,组成接地网。

4.3特殊地段要特殊处理

在有线电视线路经过的特殊地段(如山冈、丘陵等)要增加接地体的数量或将接地体焊接成地网,对电阻率大的土壤应采取换土、加降阻剂等方法减小接地电阻,使接地电阻小于10Ω,在地埋位置特殊的地方应架设专用水泥杆并装置避雷针、地线、接地体等。

4.4有线电视传输网络中的设备应接地

有线电视传输网络中的设备(干线放大器、光接收机、电源供给器等)外壳都要与支撑钢绞线连接,并在设备两侧加装地线、接地体以增加避雷效果,在干线、支干线线路终端处加装地线、接地体。

4.5有线电视传输网络中要接防雷设备

有线电视传输网络中的干线放大器、光接收机、供电器、楼栋放大器、输入输出口部位都应安装低压避雷器、DL型避雷器或其他放电保护设备,这些设备的供电电源线(220V)可加装速熔保险丝、低压避雷器,以防止雷电从供电电源线窜入造成设备损坏。

4.6楼栋放大器接地

楼栋放大器安装处用角钢接地体打入地下,用钢绞线与“楼放”外壳相连,该地线与整个网络的支撑钢绞线相连,这样整个网络就有近万个接地体与地相接,总接地电阻很小,构成了庞大的地线网。

5.结束语

雷击是网络设备运行的最大杀手,它能造成大面积的传输信号中断和网络设备运行瘫痪,因此准确判断出雷击原因,及时对网络系统采取规范的避雷措施,是人身安全、光电设备和网络正常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林永强。有线电视网络防雷的探讨[J],大众科技,2009年03期

对网络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社会网络;结构洞嵌入;创新能力;倒U型曲线;知识情报共享;Logistic模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9.006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9-0029-06

创新企业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具创新动力的“竞合源体”,其内部创意知识资本的共享水平对于创新能力的提升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进入知识社会(Creative—Society),知识的萌生被视为企业最具价值的资源,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新陈代谢的孵化基体。

作为创新生成的核心,创意知识的共享是创新得以催生、孵化的有效路径。学术界早期对创新能力的研究更多的是聚焦于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政府、银行、行业协会等)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外部社会资本或内部员工的社会网络水平对创意知识共享的效应。目前,已有关于创意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社会交往联结[1],经济刺激福利[2-3]及信息技术[4]3个方面,然而国外已有实证研究论证经济刺激福利对于创意知识共享行为产生负面效应[5-6],信息电子科技作为传播载体极大的缩短了员工间的时空距离,但却无法成为员工间创意知识共享的诱因[7]。因此,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研究的方向及焦点映射到社会交往联结领域,即从社会交往联结视角分析社会交往与创意知识共享水平之间的交互效应关系。

社会网络作为社会交往联结理论的分支,日益成为组织分析的有效研究范式。近几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社会网络在知识共享中的效应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然而更多的是将社会网络作为企业获取资本的显性寄生体,对知识共享水平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社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上[8-9],缺乏对创新企业社会网络内部机制是如何影响创新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将组织(或个体)所处的社会联结关系及社会结构看成是网络状的空穴(结构空洞),企业或员工作为社会网络的联结节点,因自身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企业及员工通过社会网络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不尽相同,占据社会网络“结构空洞”有利位置的个体,将有可能获得与知识生成相关的隐形及显性资源,实现创意知识共享,提高创新企业的创意知识共享水平[2,10]。

对网络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网络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目前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

档案资料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和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因此,档案资料的管理尤为重要。但是目前人事档案管理尚存若干问题,亟待思考和解决。

(一)档案材料缺失

收集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必须及时,档案内容必须完整。现各企业管理的人事档案,普遍存在档案材料缺少现象。造成档案材料缺漏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由于人事档案材料形成涉及的部门较多,收集范围较广,在相关规章制度尚未完善时,档案形成部门不明确材料的归档范围,该归档的材料没有及时移交档案部门;其次,人事档案部门管理工作一直以来处于较被动位置,档案管理者缺乏收集意识,没有通过档案材料归档制度的建立,积极主动去收集材料,而是坐等档案形成部门把材料送上门,发现材料缺少而及时补全的力度不够,破坏了人事档案材料的完整性

;最后,对档案材料的缺漏进行核查的工作量较大,重复性的脑力工作多,占用档案管理人员相当大部分的工作时间与精力,难免出现“漏检”现象。

(二)档案内容空泛

按照中央组织部关于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人事档案包括十大类别,这些材料中,反映个人的政治历史、家庭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相对较多,尽管这些材料反映了个人的基本情况,也在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干部时起到一定作用,但内容普遍过于形式和空洞,考核、考察、鉴定、评价等内容大同小异;而反映个人工作能力、科研领域、研究成果等材料记载得较少,千人一面,共性和重复性太多,不能从档案中突出每个职工的个性,使档案的利用价值度大大降低。奖励材料严重缺少是人事档案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原因有:奖励材料涉及的归档部门较多,有科技类、人文类、学术类等,收集的范围和难度较大;许多奖励材料只有个人保存的荣誉证书,在个人对人事档案的重要性意识还不够强的情况下,很难做到个人自觉移交奖励材料,而且如果由档案管理部门逐个对档案进行审查并要求个人补全材料,工作量较大,管理可控性较弱。造成人事档案利用价值不高。

利用信息化技术,策划建设一个B\S 网络系统架构的职工奖励登记信息平台。信息平台的理念在于:职工可通过Internet 填写自己的荣誉、奖励等信息,间接地将人事档案第七类“奖励”类别进行信息补充。信息平台建立的优越性在于:从广大使用者角度看,让职工合理地认识个人档案,改变人们以往对档案神秘性的印象,教职工对自身奖励方面内容的补充,能从主观方面提高个人对人事档案的重视程度,使个人形成归档有责的意识;从档案管理人员角度看,信息平台的建立,在丰富个人信息的同时突出了职工的个性,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收集奖励的信息数据和实体材料,大大降低了材料收集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为挖掘档案材料的价值性提供原始数据。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人事档案整理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因此管理过程中涉及手工劳动的较大,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而且由于人事档案具有高度保密性的特点,在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与保密性。现使用2001 年由省委组织部研制的基于C\S 系统架构的“干部档案目录管理系统”,基本满足当时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但随着近几年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档案管理对管理信息系统又有了不少新的需求,系统的升级更新势在必行。以信息化推进档案资源整合信息化是档案资源有效、科学整合的重要手段,而数据库的整合是信息化资源整合中一种主要方式。三者共同搭建并整合一个综合数据库,作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有力的数据支撑。

二、档案管理与网络接轨的相应对策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与网络系统的结合趋势给目前的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只有对原有的管理工作思维更新换代,才能使人事档案发挥出应有的服务价值。

(一)重视档案人才培养,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广泛应用,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已不再只是单纯的收集、整理、保管,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基础,还要注重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只有不断拓宽知识面、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因此,档案管理部门要重视加大对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针对不同水平的档案管理人员,制定不同的学习培训形式,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请进来讲座研讨、走出去学习参观等多种培训形式,帮助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开阔眼界、提高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使每一名档案管理人员都能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多向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多方向、多角度、综合性地去探求问题,善于从左右联系、上下贯通和纵横对比中收集、整理、汇总、分析相关档案资料,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价值,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二)完善档案基础设施,促进档案现代化管理

在充分利用档案室现有的硬件设备和技术力量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资金的投入,做好各项基础设施的升级工作。在设立独立档案室、配置专用档案柜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及时安装档案管理系统软件,配

备计算机等专用设备,对所有须归档的资料经过细致整理后,全部输入计算机进行管理,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档案资料的检索速度,更为提高档案的查全率、查准率奠定了基础。无酸档案盒的使用使归档

资料降低了被腐蚀、变质的可能,利于档案的保存。随着时代的变迁、事业的发展,档案包含的范围和种类也越来越多,档案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何种档案资料在我们的各项工作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档案管理在硬件上有了保障,适应了现代化档案管理的需要。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带来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活力,保证了档案管理全面持续的新发展,促进了档案资料的深入开发和利用。

(三)加强档案管理,制度是保障。

明确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档案工作职责和任务,以及归档范围和整理要求,可以使各部门对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收集、整理有据可依,档案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当前,纸质档案仍是收集、归档的主流。做好档案的归档和移交工作,仍然繁重,除配备具有较高专业素质人员任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建立档案室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各

兼职人员协助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档案管理工作网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检索和查找更加方便、快捷,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也给档案管理工作提出

对网络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社会网络特征;知识转移;KIBS企业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3―0043―04

一、引言

回顾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虽然国外学者最早提出了知识转移对提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对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以下简称KIBS企业)社会网络角度如何提高知识转移水平,以及知识转移在KIBS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什么作用则缺乏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尝试从社会网络特征角度分析企业创新能力,希望对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

Wiik(2008)认为:企业社会网络为知识获取提供平台,其作用方式主要依靠企业网络的特性来进行。本文对KIBS企业社会网络的特征分析采用“关系一位置”分析方法,将社会网络特征分解为网络结构、网络关系两个维度,并进一步从联结密度、网络中心度、结构洞来分析结构维度,而从联结强度、互动频率来分析关系维度。

1 社会网络特征结构维度与知识转移。中心度是分析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Granovetter(1992)的网络结构观。他认为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关系都会对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中心度是关于主体在社会网络中处于何种位置测量概念,以此区别主体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和优势,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更可能得到知识。Burt(1992)认为结构洞促进了企业间知识、理念、资源的流动,进而会提高知识获取、消化吸收的可能性。结构洞即当存在甲与乙存在联系,乙与丙存在联系,而甲与丙之间无联系的情况时,甲、乙、丙之间有着非冗余的联系,也就是甲、乙、丙之间存在一个结构洞,乙是这个关系结构中的中间人,乙在这一关系中比网络中其他位置上的成员更具有竞争优势。

根据上述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的假设:

H1:网络中心性对KIBS企业间知识转移有正向影响;

H2:联结密度对KIBS企业间知识转移有正向作用;

H3:KIBS企业在网络中处于结构洞节点位置对其知识转移有正向作用。

2 社会网络特征关系维度与知识转移。KIBS企业的特点决定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因此,大多数KIBS企业在社会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这类企业可以称为网络中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之间往往存在技术创新的竞争剧烈,不容易建立关系紧密的强关系,更多的是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的弱关系。一方面,创新需要多样化的能力和更加全面的信息,员工之间的弱关系决定着个体的异质性强,能极大地促进企业创新。另一方面,网络成员间的交流越多越频繁,就越容易产生亲密信任的氛围。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联结强度与KIBS企业知识转移负相关;

H5:互动频率对KIBS企业知识转移有正向作用。

(二)知识转移与KIBS企业创新能力

Miles等(1995)将KIBS企业定义为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从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的获取和转移是KIBS企业的核心。一方面,企业除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以外,发现、获取并使用企业外部的知识,也成为企业创新性资产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创新也是知识转移的过程。另一方面,知识转移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知识技术资源,是企业将知识整合为企业动态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知识转移对KIBS企业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三)社会网络特征、知识转移与KIBS企业创新能力

很少有研究关注企业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过程。KIBS企业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企业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越中心,与周围的联系越多,越占据有利的位置,其在网络中就越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和信息,这些资源和信息通过交流和分享,进而使行动者与其他的行动者有更好的绩效表现。企业社会网络特征和知识转移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它们共同作用并影响KIBS企业的创新能力。

本文大胆提出假设,验证知识转移在社会网络与KIBS企业创新能力中起中介作用,即:

H7:知识转移在社会网络特征对KIBS企业创新能力影响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一)研究设计

1 数据收集。本文对北京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集方法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和在线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91份,占回收问卷的75%,占总发放问卷的22.75%。

2 信度和效度检验。通过信度检验,判断不同题项是否能准确反映观察变量的特性,CITC相关系数全部都大于0.30,Cronbachseα系数都大于0.70即可。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本研究的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模型可以被接受。在信度分析的基础上,对量表进行效度检验,预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网络特征、知识转移和创新能力的KMO系数都处在较好水平,所有变量量表的KMO系数均高于0.7,均通过了Bartlett's检验,证明本研究量表结构效度非常良好。

(二)数据分析

1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可以考察变量是否相互影响,初步判断模型假设是否合理。表1给出了社会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的QAP相关分析结果。联结强度与知识转移呈现显著水平为0.01水平上的负相关,研究将以此资料进行下一步的回归分析。

2 回归分析以及假设验证

(1)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回归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将网络特征的五个层面:网络中心度、联结密度、结构洞、联结强度、互动频率逐一带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进一步分析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模型一检验网络中心度与知识转移的关系,模型显著,对应的标准化系数达到0.001显著水平,R方调整为0.230,说明网络中心度对知识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假设H1成立。

模型二加入自变量联结密度后,对应的标准化系数达到0.001显著水平,解释能力达到0.424,说明联结密度对知识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假设H2成立。

模型三加入自变量结构洞,对应的标准化系数达到0.001显著水平,解释能力达到0.542,说明拥有越多结构洞的组织,知识转移效率就越高,即假设H3成立。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14。在社会网络特征的5个指标中,结构洞对模型的贡献最大。

模型四加入自变量联结强度,结果表明强关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是负向的,因为强关系带来的是知识的重复,即假设H4成立。

模型五加入自变量互动频率,结果表明互动频率对知识转移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假设H5成立。

(2)知识转移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知识转移对创新能力呈显著正向影响,其对应的显著性概率值为0.001,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638,即假设H6成立。

(3)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

为了验证知识转移在网络特征与创新能力之间是否起着中介作用,本文对社会网络特征、知识转移和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回归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见表4。

加入知识转移后,网络特征对创新能力仍具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以断定,在网络特征对创新能力关系中,知识转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假设H7部分成立。

四、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北京91家KIBS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验证网络特征的五个特征中,除联结强度外,与知识转移均有正向相关关系。知识转移在社会网络特征与KIBS创新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从而假设H1、H2、H3、H4、H5、H6、H7均得到支持。

(二)提升KIBS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KIBS企业通过社会网络互动促进知识转移;另一方面,知识转移为KIBS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KIBS企业决策者应积极运用以下两种策略:

对网络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翻译能力;网络辅助;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78-02

划时代的全球通讯系统——因特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译者查字典、跑书店、进图书馆这些传统的工作方式;网络上的丰富资源为译者工作提供了便利。现代社会中译者工作方式的改变,对高校翻译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指出,“笔译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笔头翻译的基本能力”。翻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因此,翻译教学就应该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目标。当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社会需求和时展有了新的内涵时,翻译教学也应随之调整。

一、翻译能力

学界对“翻译能力”一直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国内外多数研究者把翻译能力看成语言转换及交际能力。Bell[2]认为翻译能力(translator competence)是“译者必须掌握的进行翻译的知识和技巧”,具体分为“理想的双语能力”、“专家知识系统”和“交际能力”。姜秋霞等[4]根据翻译活动涉及的各种成分将翻译能力概括为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审美能力、转换能力。文军[5]将翻译能力归纳为语言能力、语篇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评估能力。但也有研究者提到运用翻译工具进行翻译辅助的能力。Holmes[6]提出应用翻译研究包括译者培训、翻译辅助和翻译批评。对翻译过程的观察表明,译者会使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任务,如特定题材方面的知识、研究技能、认知方面的潜质,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翻译能力并不只涉及运用语言本身进行交际的能力,还包含翻译过程中使用工具协助完成翻译任务的能力。网络技术给翻译提供了诸多便利,起到了有效协助翻译的作用,因此网络辅助也应属于翻译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网络辅助翻译能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因特网对翻译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大;译者可以利用因特网“资源共享”、“搜索查询”和“信息交流”的功能来辅助翻译,极大地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可以说,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已使得网络信息技术辅助翻译成为翻译能力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其翻译能力的内涵和构成也得到拓展。网络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提高译者的理解能力。网络上的百科全书、术语库储备了大量的知识,遇到陌生领域的翻译,译者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查阅所需信息,大致地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提高译文质量。之后,这些知识会内化成译者的知识储备,在以后翻译实践中,会拓展和丰富译者的理解能力。网络帮助译者准确使用目标语进行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遇到表达困难时可以利用网络查找恰当的表达。即使存在多种译文,也可用网络选择地道准确地表达。另外,网络对翻译能力的拓展不仅表现在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上,还体现在实际的翻译操作中,帮助解决具体的翻译困难。当源语和译出语在词汇或句法上难以一一对应,字面翻译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转换时,便产生了翻译困难[2];例如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术语翻译等,而这些都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查找到对应的译文。

三、网络辅助翻译与翻译教学

1.网络辅助翻译的教学可行性。翻译过程包含两个阶段:理解与表达。理解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字、词、句)的理解,二是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在表达阶段,译者需要将所理解的内容用准确规范的目标语表达出来。在理解和表达这两阶段中,因特网都是大有可为的。(1)借助因特网加深对原文的理解。首先,译者可通过查询网上丰富的词典资源化解难词难句。有的理解问题需要查询多本词典才能较好地解决。很多时候,翻译的困难并不是由难懂的词句造成的,而是因为缺乏背景知识造成的,这时就可以通过查询网上百科全书或搜索相关专题资源来加深对相关主题的理解。除了文字信息外,还可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图片信息或音像资源,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通过查询网上词典、百科全书以及专题资源,翻译中遇到的理解问题大都可以得到解决。但有时候,要么是因为网上没有相关信息,要么是因为查找的方法不当,有一些问题仅仅通过网上查询并不能解决。这种情况下,不妨利用因特网的交流平台,通过翻译论坛、电子邮件等途径向同行求助,甚至向作者请教。(2)借助因特网准确贴切地表达。理解之后的表达阶段中,为使译文准确、贴切,译者一方面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来查询、验证译文,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译文质量。首先,可利用搜索引擎来查询网上参考译文。具体来说,在搜索框中同时输入需要翻译的词或词组以及“译文关键词”或“译文相关词”,然后进行搜索。这里的“译文关键词”指的是译者猜测译文可能包含的关键词,“译文相关词”指的是译文可能并不包含与所查询的内容密切相关的译语词汇。其次,可利用搜索引擎来验证译文。当译者对一个词语的翻译不确定时,可通过搜索引擎查看该译法在网上是否常用;或者,如果一个词语有一个以上的翻译,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验证一下不同译法在网上的使用频率。如果其中一种译法比另外一种使用频率高,某种程度上这种译法比另一种在表达上普及得多,更易让目标语读者接受。当然,一个译法在网上的出现频率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要判断一个译文是否准确,还需看网上来源的权威性与时效性。一般来说,来自官方网站、学术网站或专业性较强的网站的内容比较可靠,语言也比较正规。另外,信息的时间长短也是译者应考虑的一个因素。最后,还可参阅网上可比文本或者通过交流平台向同行专家、外国朋友请教,使译文的表达更得体贴切。

2.网络辅助翻译的教学局限性。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往往良莠不齐,所以在翻译实践中盲目使用网络资源有时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学生还不具备翻译基本能力素养的情况下就引入网络辅助翻译,可能会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过分依赖网络资源,更严重的会使学生无法对网络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而造成其翻译能力无法提高。毕竟,网络辅助翻译本身是译者翻译时借助的一种辅助手段,决定翻译质量高低的还是译者本身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因此,目前翻译教学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应该将网络辅助翻译融入于教学中,但此项教学内容应在传统的翻译教学内容之后。

不可否认,网络辅助翻译拓展了翻译能力,提高了翻译效率,也是现代译者必备的素养和手段。因此,高校的教学也应以向现代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为目标,在翻译教学中,引入网络辅助翻译;同时在教学设置时,需要考虑网络辅助翻译融入教学时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5.

[2]Bell,T.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 1991:38-43.

[3]姜秋霞,权晓辉.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关系的理论假设[J].中国翻译,2002,(6):11-15.

[4]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200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