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范文1

关键词:农业 非农技能的培训 劳动力转移就业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得农民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相关劳动技能,从而不同程度地制约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所以,逐步加强对农民非农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劳动力素质与就业能力,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新时期我国农业政策顺利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加强农民非农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

1.加大非农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已经单纯是土地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更重要的是技术水平、劳动技能和知识素养的提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主要问题就是农村的问题,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当前所急需解决的就是如何提高农民劳动素质的问题。只有经过非农技能的培训,才能使掌握一定的技能,从而更容易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2.开展农民非农技能的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据报道,当前我国约有5亿农村劳动力,而其中就有1.5亿是没工作岗位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是其首要原因,因而,只有充分对其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由农业领域向非农领域的平稳转移,并充分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局面。

3.加强农民非农技能培训,是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

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与文化素质的高低与农民的收入状况息息相关,也就是劳动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其人均纯收入相应较高。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使得非农产业俨然成为我国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此外,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我国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现代农业以及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历史要求。

二、农民非农技能的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措施分析

1.建立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网络体系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以县和乡镇为实施主体,切实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努力提高农民非农技能的培训效率。同时,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类社会办学力量和办学资源,充分发挥各种农业教育机构作用,并要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此外,还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前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培育和发展灵活有效的培训市场,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

2.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领导组织体系

不断构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领导组织体系,根据具体实际执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计划,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同时,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一心一意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切实地领导好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走向,使之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局面。

3.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资金投入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完善我国农民非农技能培训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各级财政支出中,应该明确安排专项经费主要是用来扶持农民工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此外,对于承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相关培训机构,国家应该给你大力的支持与补助,对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的学员,其培训费用可适当减免或者直接由国家来承担。

4.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率

对于农民非农技能的培训,应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并探索出一种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创新型培训模式。这就要求相关培训机构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结构以及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科学地确定相关培训内容和培训规模,从而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要坚持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储备”、“定向”等培训模式,以输出带动培训,并要开展渠道、多元化的培训。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培训设备、场所、师资等资源,开展短期培训班、远程教育、专题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使农村农民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农民非农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对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丛山.以培训促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途径和方法[J].职业,2009

[2]王家祥.农民工培训问题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范文2

农民培训计划6600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3600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000人,转移农民就业2400人。

二、工作措施

(一)抓好培训体系建设。一是健全组织协调机构。调整县“千名干部当教员、十万农民提素质”工程活动领导小组,充分利用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平,分解落实工作职责和任务,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农民教育培训的强大合力。二是要抓好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管理机制,加大对培训基地的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县农民培训工作规范》和《县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机构不良行为和黑名单记录制度》,定期公布定点培训地的培训合格率与转移就业率,对于一些培训程序不规范、培训质量欠佳、受训学员意见较大的定点培训机构将勒令停课整改,甚至取消培训资格。三是抓好培训信息平建设。充分利用“农民网”等信息平,促进培训与就业信息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提高培训就业率。

(二)加强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主要以农村中的生产能手和乡村科技以及能工巧匠为培训对象,通过培训,提高其实用技能;农村创业人才培训,主要以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领办者、行业协会带头人、家庭工业创办人、小企业经营主、农家乐经营主、农村经纪人等农村经营能人为培训对象,通过创业技能培训,带动更多的农民转移就业、增收致富。真正将这道“农民点菜、培训机构下厨、政府买单”的惠民大餐深入民心,培养出一大批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三)继续加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形势下,按照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培育高素质新型农民的要求,注重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业专业技术的培训,开展全程式、系统性的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把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的经营方式及时传授给种养殖专业农户,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鼓励农民参加农学类成人学历教育,根据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的要求,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增加文化课学习内容,使参训学员同时获得相应学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

(五)深入组织实施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主要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开展以计算机、电工、电焊工、钳工、车工、育婴师、商品营业员、数控车工、机械维修、SYB(创业)等专业技能为主的理论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培训,为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转移就业服务。按照我县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中长期培训专业,培训后考证率、就业率达到80%以上。抓好培训劳务品牌化,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瞄准对岗位技能要求较高的特殊工种开展战略型培训,适时、有重点的拓展一些有基础、有特色的行业工种,培训内容分类化,按照市场各行各业的需求和企业需求,着力提高农民培训针对性,提升培训档次,促进农民就业。鼓励成职技校与杭州绿城集团订单式培训(石梁滑雪场员工培训),探索培训学校走进企业培训模式。

(六)加强培训管理工作。整合现有培训学校的资源,以“上门服务、技能培训、政府买单”的市场化培训格局,充分调动各类培训学校的积极性。重点从规范培训标准、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学员动手能力和实际技能入手,推进培训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同时进一步完善培训经费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培训经费的激励作用,使有限的培训经费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

(七)突出特色,狠抓精品班培训。20xx年,我们将继续与大学、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合作,拟举办“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专题研修班”、 “农业管理干部现代农业发展知识更新培训班”、“村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农家乐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茶艺(茶道)中高级培训班”、“高级评茶员专题培训班”、“来料加工经纪人高级研修班”、“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高级研修班”、“茶叶营销师”等精品培训班。

三、主要工作安排

1、三月上旬,分解落实培训任务,科学编制对乡镇(街道)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三月上旬,与旅游局联合举办导游高级研修班;三月中旬,组织举办扶贫干部高级研修班。

2、四月上旬,修编农民培训日常工作规范;四月上旬,组织举办农家乐经营业主高级研修班;四月下旬,组织举办村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

3、四月—11月中旬,指导七个山区乡镇开展专题培训;抓好日常培训管理,配合做好各培训班次的考试考核工作。

4、五月上旬,组织举办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高级研修班;5月中旬,组织举办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长高级研修班。

5、七月,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半年度检查。

6、7月中旬,茶艺(茶道)中级培训班。

7、八月中旬,组织举办来料加工经纪人高级研修班。八月下旬,组织举办中级评茶员专题培训班。

8、九月下旬,组织举办第二期新任村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

9、十月下旬,组织举办农业管理干部现代农业发展知识更新培训班。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范文3

1留守农民培训工作的发展现状

1.1 政府逐步出台留守农民培训政策方针,着力解决农民素质提升问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的发展困境,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必须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强化农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各级政府建立农业技能培训机构,针对留守农民设置技能培训项目和农业创业项目等等。国家加大对农民技能素质培训的财政投入。截止到2010年,我国留守农民约有1亿人接受了系统化、专业化的农业科技和转岗专业培训。

1.2 留守农民培训积极性高涨,培训无法满足目前培训需求

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发现,95%的调查者对农民专业技能培训表达了强烈的意愿和需求,留守农民渴望掌握新型农业生产技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率加快,农民认识到农业发展需要全面更新技术和生产效率,然而现阶段,农业技术人员在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太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而政府提供的相关技术培训无法满足现阶段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农业科技人员拥有高级职称仅占农村科技人员比重的6.26%,无法满足农业科技人员的发展需求。由于农业生产种类和项目繁多,相关农业技术培训无法囊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方面,只能重点培养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和相关的优势产业和作物。现阶段的农业培训主要针对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和养殖,忽视偏远地区或小规模家庭农业生产的专业培训。

1.3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匮乏,经费不足,培训模式只能以点带面

现阶段,农业科技培训主要通过选拔优秀农业人才,选择农业技术骨干进行专项培训,利用骨干的辐射作用,对留守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带动地区农业技术的发展。培训项目主要针对当地主要农作物种植技术和现阶段普遍性生产技术。

2留守农民培训凸显的弊端与问题

2.1农业劳动力高素质农业人才流失,培训效果不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2014年农民工人数达27395万人,相比于2013年增长了1.9%。劳动力单向向城市转移速度加快,回流率低,进城务工农民往往年轻力壮,文化素质相对高。留守农民培训对象选择成为培训难点,导致整体培训效果不佳。调查结果显示,经过专业农业技能培训后增收明显的仅为25%,并其中部分转向其他产业。

2.2留守农民培训重技能,忽视道德文化

为了建设新农村,必须推动留守农民全面均衡发展,然而政府提供的农民技能培训以技术为主导,忽视了相关文化素质培训与管理技能培训,导致新型农民的培训目标无法有效实现,筛选培训对象是优先考虑中青男性,忽视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针对农民工进行的转岗技能培训也缺乏覆盖新,51.1%的进城农民工未接受相关技能培训。

2.3留守农民素质下滑,培训流于表面,领域狭窄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农民素质整体下滑,留守农民的构成主要为老弱妇孺。这部分留守农民或缺乏培训意识,或限于水平,缺乏对农业技能培训的诉求,固守传统精耕细作。而政府进行留守农民培训工作时多流于形式,其培训供给无法与农民培训需求契合,导致培训流于表面,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素质和技能。

3留守农民培训方案与措施

3.1 严格筛选培训对象,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法,全面提升培训效率

在进行留守农民的培训工作中,必须全面把握农民培训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比如留守农民培训的需求欲望,需要何种培训,需要如何培训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进行具体培训工作中,必须明确农民在培训工作中接受到什么样的具体技能,以及这些技能对农业生产的具体作用。政府要准确自身在农业技能培训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制定规范化的留守农民培训规范与制度,全面鼓励和引导留守农民参与农业培训的积极性与热情。全面提升培训效率和培训效果,全面了解受培训的农民的知识能力结构和社会背景,因材施教,提供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方案与计划,全面提升农民的培训效率,引导留守农民成为学习型农民。

3.2 丰富和调整培训手段形式与具体内容,保证培训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

政府应注重创建专业化的新型农民培训系统与体制,全面培养与提升留守农民的综合素质。现阶段政府提供的留守农民培训方案仅限于农业技术方面,缺乏相关文化道德素质培训,要想全面提升培训效果,必须全面提升留守农民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注重培训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基层组织针对培训经费有限的问题,可采取定期聘请技术人员与专家进行亲临农田进行技术指导,或选派基层干部与农村技术骨干进行深造与专业化、系统化的技能培训,通过技术人才的辐射作用,将技术逐渐推广,实现技术的全面普及。

3.3加强对培训人员和培训项目的管理,强化培训的绩效

为了提升农业培训效益,必须制定严格的监督体系与调控策略,并时刻保持培训人员与项目的跟踪。与此同时,建立培训人员严格的考评机制,督促和激励培训人员提升培训效果。表彰培训过程中培训效果突出的先进单位与个人。既要有专业性的培训教材,还要有灵活多变的培训手段。寓教于乐,加强现场指导和技术传授。目前,我国留守农民素质偏低,培训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综合协调的新型农民培训规划与管理体制。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留守农民培训,充实培训内容,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民培养的长效机制。

3.4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强化政府在农民培训中的地位

从现阶段发展状况看,我国农业生产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要展环境,加快制定现代农业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及开发的对策,培养新型农民。强化政府行为,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培训中的主导地位。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培训机构职能,增强新型农民的主体意识,调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加快立法步伐,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供法制保障。

3.5吸引外部人才返乡创业,整体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要想转变留守农民低素质化趋势,必须创建激励机制,招募和吸纳高素质人才进入农村创业,提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长期的依赖培养农村内部人才难以迎合高素质劳动人才发展需求,鼓励农民工回乡务农的同时还必须吸引专业化的农业技术高端人才和管理人才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管理等工作,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制度创新和改革,鼓励大学生村官回乡支援农村建设,实现回乡创业等等。

4结语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范文4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机技术 培训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27-01

我县非常重视农机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为抓手,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机技能人才培养,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具体农机技术培训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通过对农机驾驶操作、营销、维修等行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了农机从业人员管理,提升了农机化管理水平,使农机管理部门的职能得到有效拓展;其次,增强了农机从业人员的转移就业能力,通过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机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使其具备了转移就业条件,择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最后,通过开展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了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驾驶操作、维护、保养等技能水平,增强了机手安全意识,消除了大量影响农机安全生产的事故隐患。

1 新形势下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培训内容滞后。现阶段,农机技术培训只注重对农机手现有农机技术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技能、机械维修保养以及操作人员法律意识和安全常识的教育和培训,而对于新机械技术、新机具以及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培训教育不足,降低了农机技术培训的先进性和吸引力,严重影响了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高效开展;其次,农机技术培训对象范围不广。很多农机推广人员存在着就农机抓农机的思想,在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只对农机操作者、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忽视了农机技术培训工作面向全社会的职能作用,造成了培训对象单一,影响面不足,导致了农机培训事业发展滞后;再次,农机技术培训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在农机技术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农机技术培训的质量和效果。现阶段,农机部门培训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社会分配和行业差距的影响,农机技术培训教师工作不专注,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深度研究,自身的业务能力荒废,另一方面农机技术培训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不足,只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当遇到突发问题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最后一个方面是部门农机技术培训专业教师不对口,并不是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这就对农机技术培训的专业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后,农机技术培训方法十分单一。目前,由于农机技术培训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在培训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工作场所和设备,培训教学只能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机技术培训的质量。

2 新形势下农机培训思路分析

2.1 转变思路,树立市场化意识

任何被称为商品的东西都需要在市场中销售,农机技术培训也一样,同样需要树立市场化意识,在进行培训过程中,要结合中市场人才需求,培养市场需要的农机技术人员。保证农机技术培训和市场需求紧密相连,让学员通过农机技术培训能够学习到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并保证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到实际的生产操作中,从而将农机技术最大程度的转化为实在的生产力,同时,还要积极与学员进行沟通交流,关注学员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并做好及时反馈工作,不断总结问题,提高农机技术培训效果。

2.2 积极拓展农机技术培训对象的范围

农机技术培训是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把农机服务体系做大做强,保证全方位服务社会,就要求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面向全社会积极开展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对农机操作人员和管理者进行专业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对社会其他成员进行培训,保证社会大众都能够掌握基本的农机知识、技术和信息,拓展农机服务的领域,从而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农机推广工作中,推动整个农机事业向前发展。

2.3 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保证农机技术培训的质量,首要工作就是解决好农机技术培训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要引进专业人才,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提高办学条件,选拔一批有学历、有水平、懂技术、热爱农机事业的专业教育人才,以此来提升农机技术培训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同时,对现有的农机技术培训教师应该做好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定期和不定期的举办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班,加强现有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进修和学习,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业务能力,增强实践能力。此外。政府部门还要重视和支持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建设,从财政中划拨专项资金,提高农机技术培训的整体质量。

结语

在新形势下,农机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新形势也给农机技术培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必须时刻保持清新,分析好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提高农机技术培训的质量,最终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闫立国,荣长武,程权,陶泉林,杨春财. 县级农机培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J]. 农机化研究. 2001(02)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范文5

关键词: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创新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8-0007-01

农业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改革措施,与时俱进增进学校教学的实用性,开拓创新促进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健康发展,不断为社会贡献新型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

一、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多数农业从业人员知识水平比较低下,没有充分发挥出农业在社会中应有的价值。我国农业科技人员数量比较少,结构不够合理,社会急需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关的农业人才。农业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受高校扩招的影响,生源不断减少。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人认为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农业知识。农业中等职业教学受市场运作的影响,市场对专业性农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专业信心不强。学校办学模式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差距,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机制和培养目标没有与经济市场运作接轨,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市场经济环境中。

二、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方法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应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积极引进农业技术方面的人才。职业学校教师多是本科学校毕业,其理论知识比较过硬,但是技能操作水平明显不足。因此,要加强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应有计划地把专业课教师派往实训基地或企业中学习,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操作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帮助农业中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形成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办学机制,推动技能教学社会化。学校应对具有“双师型”能力的专业教师给予一定待遇,不断吸引能力过硬的专业技能人才进入农业中等职业教学队伍,激发教师向“双师型”教师队伍看齐。建立多层级、多方位、多结构的教学规模,着力提高农业职业教学质量,提高农业职业学校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农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思想。

(2)加快实习基地建设。农业职业教学要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在校内、外创办教学实践基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要积极主动地建立与农业职业专业相配套的实训基地,增加农业职业教学实践性。开创高起点、高标准等示范性专业,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防止实践教学出现萎缩。学校应根据现代社会对农业职业的要求,建立农业职业媒体教学中心,建设计算机室、模拟实验室等实习场地,使用先进的设备和实用的现代化教学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学生和社会服务。培养能操控现代化设备和工艺的新型农业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一个开放的互利互惠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逐步建立稳定的深层次的教育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联系农业实际,提高教学质量。农业中等职业学校要秉承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要以“实用、适度、合理”为原则,在教材内容中加入新技术、新工艺,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吸引力。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应组建经验丰富的教学改革班子,在本地区、周边地区进行职业进修和企业参观考察,着手安排学生进入到乡镇农业活动中进行跟班学习,结合学校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提前接触农业活动,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会计、市场销售、农产品经纪人、现代企业管理等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农业技能培训奠定更稳定的基础。

三、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受传统认知观念束缚,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学生底子比较薄,有的中等职业学校是从普通教育改办为职业教育。因此,不少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设施比较简陋,学校的综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能有效实现职业学校的智能型和一专多用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拓宽经费渠道,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技能培训条件,以优异的教学内容适应当前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帮助企业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树立“技能教学优先”发展策略,逐年扩大技能教学设施和师资培训投资比例,放宽教学办学机制和体制,有利于农业中等职业教学实现超前技能教学互动,推动学生和学校适应现代化发展。

四、结束语

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更新教学观念,不断调整专业技能教学,以突出教学技能实用性。要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把技能教学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增强农业职业教学的生命力,提高农业职业教学的办学效益,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悦耳.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02).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范文6

一、拓展培训渠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人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一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差的劳动力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及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二是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旺的技术工种培训;三是对有创业愿望和相应条件的人员,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引导他们开发特色产业,创办经济实体;四是加强培训基地与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劳动力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五是积极鼓励园区、企业举办以招收本地农民工为主的定向委托培训班。

在采用传统培训方式的同时,努力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如利用电视、广播、农村大喇叭、印发技术资料等方式扩大培训范围。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职业技校等各种渠道提高教育培训水平,根据个人需求得到较全面的培训。

二、创新培训模式。在农民教育培训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突出技能、注重实效的培训理念。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在教材开发上,既要规范统一,又要立足农村和农民实际,编写一些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乡土教材”。在培训资源上,把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动员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业职业技能学校积极参与农民技能培训,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取得明显成效。

三、拓宽技能培训内容。在抓好用工量大的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焊工、计算机应用、驾驶与维修、服装缝纫与加工、建筑装饰、餐饮旅游服务等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农村服务业等相关技能培训,鼓励和督促培训机构积极引导受训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促进农民转岗、就业,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