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

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范文1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guidance)是指在团体情境下,依据团体动力学理论,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者,通过一定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帮助团体成员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行为,从而形成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在国内,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不长,但从长远来看,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和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青少年期既是个人性格形成、人格完善、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又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特殊转折期。自我认同的危机、依赖与独立的矛盾、接受与拒绝的冲突都是青少年时期存在的问题。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是立足于发展性层面还是治疗性层面,都意义非凡。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逐渐兴起的、能有效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心理教育形式,刚好符合学校班级制的客观特点,不仅能使参与者在团体互动的条件下,通过自我体验、相互学习交流,促进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而且还能帮助整个团队(班集体)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合作能力。

笔者也在基层学校从事初中生心理课教学实践,通过对全班学生的书面调查发现:90%的学生都一致期望在心理课上能多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多一些交流和讨论,以便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以及形成健康的心理。目前,上海市初中生心理课一般在预备年级或初一开设,目前的心理课教学,虽然也融入了一些游戏和活动,但常常流于形式或者一阵热闹过后留不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因此笔者认为,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课教学现状,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初中生心理课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在游戏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分享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体,在团体中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可以选择以下四大板块。

一是自我完善篇。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等相关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我自己”、“自我保护”、“控制自己的行为”、“责任心培养”、“应对挫折”等主题。

二是人际关系篇。主要包括如何掌握沟通技巧、如何更好地与人进行交往方面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了解他人”、“宽容待人”、“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男女生交往”等主题。

三是情绪情感篇。主要包括如何更好地了解情绪情感,更好地调控自我情绪、培养美好情感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和掌控情绪”、“合理宣泄情绪”、“自信心训练”、“学会分享”、“学会感恩”、“珍爱生命”等主题。

四是学习认知篇。主要包括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应对于学习相关的一些普遍问题,具体可以选择“了解和提高注意力”、“学会记忆”、“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习策略”、“应对学习(考试)焦虑”等主题。

对于以上这些主题内容,心理课教师(辅导者)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因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始终是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环节

严格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全过程大致都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规范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而每一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一般可以分成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部分。针对初中生常规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的现状,在实际运用中,每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预热。这一环节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活动开始前的热身活动,一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来达到活跃气氛、营造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或揭示主题的目的。常见的一些热身游戏包括“大风吹”、“松鼠和大树”、“解手链”、“传话筒”等,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以保证接下来主题活动的充分进行。

2.主题活动体验。根据每次不同的目标和主题内容,可以设计1~2个全体学生参与的游戏或活动。活动的设计可以参考一些比较成熟的团体辅导活动,如“认识我自己”这一主题内容常见的活动有“自画像”、“生命线”等。但注意不要生搬硬套,例如有些活动是针对成人设计的,那就要根据对象的不同适当降低活动难度。也可以借鉴一些班会活动形式自行创设一些适合青少年的主题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尽量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

3.交流与分享。在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了活动的基础上,辅导者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这是一个开放和分享的环节,辅导者可以事先从活动中提炼几个讨论主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分享;也可以让学生先围绕活动自由展开讨论,最后辅导者进行总结。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学生说、教师听。例如在“生命线”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完成活动后,辅导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过去的事情对你现在或未来有什么影响?现在的事情是不是和未来的理想有联系?对比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没有需要调整和改变的地方?

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是团体的核心活动,两者之间有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点,常常是交叉进行的。

4.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阶段一般都要进行总体效果评估,通过一些相关量表和测验,评估学生是否在相关方面得到发展。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辅导者可以给予学生一定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总结该次团体活动,激励学生期待下一次的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者在课堂上采取过“代币制”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效果甚好。

三、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分类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适用于初中生心理课上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纸笔练习。纸笔练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特别设计的练习用纸,学生用书写的方式完成全部练习,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生命线”这一活动就是利用了纸笔练习,要求学生在一根“生命线”上划分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首先回忆过去最痛苦、难忘和快乐的事情并写在纸上,然后思考最近三个月要做的事情,按“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两个维度分别写出三件事情,最后设想一下未来,按照“我20岁、30岁、40岁”等不同年龄阶段写出自己计划要实现的事情。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由学生通过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真实表达情绪和内心感受,是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提高移情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形式。例如,在“认识和掌控情绪”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情境剧表演,让学生真实体验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从而能宣泄和应对消极情绪。

3.行为训练。行为训练就是通过特定的练习,学习并强化适应行为或者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这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例如在“自信心训练”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说出你的优点”这一练习形式,给每个学生一个再次认识自己的机会,学会发现和欣赏自己的优点,可以重塑或增强自信心。

4.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也是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坦诚的、深入的团体讨论达到交流思想意见、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几乎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都可以运用到这一方法。例如在交流与分享这一环节中,其实主要就是使用了小组讨论这一方法。

5.娱乐游戏。娱乐游戏常在预热环节使用,这一方法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趣的集体游戏,达到活跃团体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增进学生之间互动的目的。除了预热环节常用的热身游戏,在主题活动中也常常使用游戏的方式。例如在“学会合作”这一主题活动中,采取“拼图游戏”、“踩报纸”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懂得合作的意义和策略。

6.媒介应用。媒介应用就是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物,如道具、磁带、录像、幻灯片等,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这一方法是其他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的有效补充,运用时注意适可而止。例如在“应对挫折”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经典幻灯片“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的演示,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了三种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

此外,团体心理辅导一般要求参加人数在10~20人为宜,最多不要超过25人,但一个自然班有时候人数多达40人以上,这时可以利用分组来解决这一矛盾,同时分组也有利于开展小组讨论和进行小组评价。一般可以随机分成每小组4~6人,也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将小组合并成大组,或者按性别、特质等进行分组。学生最好按小组围坐成圈并面向辅导者,便于营造课堂轻松氛围以及开展活动和交流。辅导者还可以给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取一个有意思的名称,如“用好我的耳朵”、“我的地盘我做主”、“果汁分你一半”等,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范文2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118-01

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尤其是作为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的不同等原因,都会导致多重压力,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

1.生活方面

不少新生在进入大学前的生活琐事都是由家长代办,因此自理能力都比较欠缺。个别同学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如铺床叠被、洗衣服等;大学课程较少,很多新生面对较多的时间往往不知所措,终日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大学里很多家长都是一次性给学生一个学期或者一个月的生活费,而很多新生缺少理财观念,花钱时大手大脚,往往在学期初或月初就将生活费挥霍一空,余下的时间便举债度日[1]。这些日常问题使得新生容易出现自卑、紧张、焦虑、茫然等消极心理。

2.学习方面

高中时期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就是考上大学。很多同学进入大学后都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随之而来的是失去目标的空虚感。由于缺乏学习动力,很多同学不认真听课或者干脆逃课,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并且同高中的“灌输式”学习方法不同,大学的学习更讲究学生的自主性,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面对这一变化,很多新生感到不知所措,无法适应。这些变化使新生容易出现茫然、消极、焦虑等负面情绪。

3.人际关系问题

在进入大学前,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忽视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进入大学后,同学们朝夕相处,有很多时间相互交往。大学的同学大多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性格、思考方式甚至语言都有很大差别,在高频率的交往中,难免会产生摩擦,处理不好就会给自身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 79.8% ),其次是向母亲( 45.5% )、同学 ( 38.6% ) 等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2]。而作为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和对师长的本能敬畏心理使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后会更多的向同龄人求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优势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经过培训或督导后的非专业人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朋友和同学,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情感沟通、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等,帮助同龄人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提高彼此的自我管理能力,推动群体的互助、关怀和支持,实现“自助”的成长模式。因此针对大学新生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与心理咨询老师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朋辈心理辅导员更易于同新生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高校里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多数由高年级同学、学生干部担任,作为曾经的“过来人”,在面对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学业甚至同样的老师时,他们往往与新生有着相似的经历和体验,接纳度高,说服力强,因此这些同辈人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更容易产生共鸣。这个优势是辅导员、家长和心理咨询老师无法比拟的。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来访者更容易敞开心扉,与同辈心理辅导员迅速的建立起信任关系。这样的咨访关系更轻松,双方了解更深入,咨询效果事半功倍。

2.朋辈心理辅导员数量多,覆盖范围广

目前不少高校专职心理咨询老师的配备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并且一般心理咨询老师只能接触到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而这部分学生只占所有需要帮助学生的一小部分[3]。而朋辈心理辅导员主要由高年级同学、各班心理委员、心理协会成员等组成,广泛分布在各个年级和班级中,这都有助于他们提供安慰、鼓励和劝导等心理支持,便利高效的拓宽了心理辅导的覆盖范围。

3.朋辈心理辅导员不囿于时空限制,能够更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问题

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异常表现。作为当事人通常不会因为这些表现主动寻求专业帮助,并且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人也很难意识到这跟心理异常有关[4] 。但朋辈心理辅导员正好能弥补这一不足。他们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和生活,交往频繁,时空距离都非常接近,当身边同学出现异常表现的时候,他们往往能及时发现,给予心理支持或劝说其寻求专业帮助。

4.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也能得到成长

朋辈心理辅导员都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他们自身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技能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学会了更多应对心理问题的经验,增强了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的开展

一支优秀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是顺利开展朋辈辅导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拔

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应遵循公开自愿的原则面向全校招聘,应聘学生应具备如下品质: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良好、乐于助人、有较强的同理心和责任心、情绪控制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较强、理解和热爱心理健康工作[5]。同时也应考虑性别、专业、年级、班级和宿舍等因素,尽量做到均衡分配。

2.培训

要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和内容,及时评估培训效果并修正完善。培训内容应包括:①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如大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基本特征;②朋辈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和常用方法,如辅导中的态度、基本谈话技巧、常用咨询技术等;③ 团体辅导活动的主要方法和技术;④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处理方法等。

3.考核

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考核制度和工作章程,规范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行为,对优秀的朋辈辅导员进行激励,对不符合要求的同学进行劝退或调整,从而不断优化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提高朋辈辅导的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虽然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对于构建平安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定能成为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琪、马艳.朋辈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性介入探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16):101-102.

[2]宋振韶,徐蕾.朋辈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展望[C]. 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 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2012(1):211-216.

[3]张藏云,飞.论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消费导刊,2009(8):166.

[4]崔彬,曲晓丽.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J].中国科技信息,2006(05):268.

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范文3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员;素质要求;专业督导

顾名思义,朋辈心理辅导员是与学生处于同一辈份,经过一定培训和督导后,能为学生提供一定心理帮助、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准专业或半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志愿者。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别于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因此在开展工作、活动及其他心理辅导工作时发挥协助和心理支持及信息沟通的作用。他们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所掌握知识有限,为此他们开展工作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而且要经过严格选拔、培训、督导及后续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是院系辅导员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的触角,是协助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助手,也是发现班级、寝室问题的气象员。

一、“作用决定开展工作的必要性”――朋辈心理辅导员重要性认识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完善,朋辈心理辅导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朋辈心理辅导员是专业心理辅导队伍的重要补充。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学生是同龄人,在日常学习、生活、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情感沟通、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中方便快捷顺利,它是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简便高效模式之一。

第二,校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能够营造一种互助友爱的校园氛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同学容易互相理解沟通,普通的同学因为得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帮助,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也会帮助别人。

第三,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力量。朋辈心理辅导员来自同学,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并能把专业心理辅导的触角延伸到学生心理危机的最前沿,弥补了传统心理辅导“被动等待”“干预第一”等原则的不足,是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的重要力量。

二、“素质决定工作质量”――朋辈心理辅导员基本素质

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虽然是“半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但对其素质要求是不能放松的。

(一)“PC”精神――“五心”精神即爱心、耐心、细心、诚心、虚心

爱心,爱人爱己之心。对需要帮助的同学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表达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耐心,耐心地倾听与关注。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心灵长期陪伴的思想准备。诚心,真诚对待需要帮助的同学。不摆架子、不讲空话、不以权威自居、不做无保证的承诺,以真实的自己示人。细心,任何细微的环节都是需要了解的,只有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为别人提供帮助。虚心,充分尊重接纳别人,不以个人好恶、是非标准做判断和决定。

(二)良好的心理品质

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具备如热情、良好团队意识、自信、乐观、灵活等心理品质,这是开展工作的基础,更关系到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在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和培训中要注重心理品质的挖掘和培养。

(三)工作原则及伦理守则

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和伦理标准不仅可以保证不同方的权益,同时也可以使工作顺利开展。工作原则有:辅导与预防相结合原则、转介原则、遇到重大或危机事件及时上报原则等;伦理原则有:保密、避免建立双重或多重关系等。

(四)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

作为半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掌握相关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其中心理咨询的谈话、倾听、沟通、语言、反应等技术及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及处理方法、心理危机的识别等要重点理解。

(五)自我成长的意识

朋辈心理辅导员首先是一名学生,自然也会遇到问题,也需要关注和帮助。所以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要有不断成长,自我完善意识,这样才能“助人自助,共同成长”。

三、选拔、培训、指导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培训前期可以通过海报、报纸、校园广播电台、讲座、校园招募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这是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与培训工作的基点。同时,学院的选拔、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后续培训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工作实践中,我们探索了一套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培训、指导三位一体的培养工作模式。

(一)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标准

1.心理健康,乐于助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2.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热爱并自愿承担此项工作,能保守保密原则。

3.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意识。

4.情绪乐观稳定,有良好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

5.能够协助辅导员开展学院、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6.能够协调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较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1.注重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关心同学,对有心理困惑的同学积极热情地提供关怀和帮助。

3.处理同学纠纷,为同学良好习惯的养成发挥带头作用。

4.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并将重大应激事件、行为异常同学的情况上报学院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引导需要帮助的同学及时接受心理咨询。

5.协助辅导员做好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6.主动学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各级心理培训,掌握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识别、干预的有关常识。

(三)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及培训流程

1.新生心理普查及回访完成后,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采取辅导员推荐或班级民主选举或自愿报名等方式确定每班1名朋辈心理辅导员,同时填写《朋辈心理辅导员信息统计表》上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需在大一下学期选修《朋辈心理辅导》课程,共计2学分,36课时。

3.新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本着自愿的原则,选拔部分朋辈心理辅导员担任中心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协助中心做好日常接待工作。

4.辅导员要做好班级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管理,使其在学院心理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

5.为了进一步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及工作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成长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团体技能、团体沙盘、小组成长等。

(四)朋辈心理辅导员必要的“个人和工作指导”预防心理枯竭

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也会出现职业枯竭,作为“准专业”人士偶尔出现职业压力、工作瓶颈心理枯竭甚至出现职业枯竭也是自然的。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成长,预防心理枯竭和职业枯竭持续的工作指导和专业督导十分必要。

专业督导是指:由督导人员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个人成长、工作业务及实践操作上的指导与监督,对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惑等给予及时的、具体的、恰当的帮助与指导,以不断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操作。

朋辈心理督导有多种形式,以专业老师督导、有经验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督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团体督导及自我督导为主。

朋辈心理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和实践中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要掌握应有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获得专业本领,更要加强对自己的角色认同;关注自我成长,健全人格,获得更多的助人资源,同时要积极发挥骨干力量,成为同学身边的心理保健员;努力在校园中建立一种互相帮助、体现人文关怀的良好文化氛围,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健康环境。

参考文献:

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范文4

[关键词]参与心理辅导 职业优势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①夸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作用;②心理健康教育片面针对心理有困难的大学生,而不是以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同时,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很多高校只能聘请心理学专业课教师或政工人员参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足的现状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峻与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不足的矛盾,我国很多高校建立了三级心理辅导体系。由于工作的职责、任务、性质、原则都与大学生有密切的联系,辅导员在学校心理辅导三级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一、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有着较强的职业优势

(一) 辅导员工作的亲近性

首先,在大学生的眼中,辅导员不仅要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又要成为其知心朋友。大学生刚入学的时间,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与周围同学交流的比较少,在学校没有知心朋友。同时,离家比较远,来自家庭的支持相对性的大量减少,又与社会真正接触的比较少,而来自宿舍同学、社团、以前同学的影响相对增加。此时,大学生最需要来自与他们平时接触比较多的辅导员老师的帮助和支持。而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是由留校或外校聘任的优秀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生担任,这些辅导员求学期间,绝大多数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秀,相对地更加了解大学生的内心诉求。同时,辅导员与大学生年龄相差无几,其比较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随着年级的增长,辅导员应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帮助大学生解决其在学习、情感、求职就业、人生发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心理辅导方面发挥重要的教育职能,做好大学生的知心朋友。

其次,辅导员工作范围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就业、人生发展等方方面面。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学风建设、团建等)、贫困生评定与勤工助学、安全维稳工作、社会实践的组织、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求职就业辅导等。因此辅导员应该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学习现状、生活情况、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有针对的、有计划的、有步骤地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

再者,目前我国各高校辅导员的选聘和配备的制度决定了辅导员原则上到其专业背景相近的院系任职。因此,辅导员相对熟悉本专业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性选择心理辅导的内容和方法,这极大提高了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的可行性。

最后,作为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可以将心理辅导的理念融入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可以利用班级、年级、学校的各种可以的力量,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组织班会、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并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并重,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德育与心理辅导的相关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属于学校德育的工作范畴,这也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心理辅导时,辅导员要把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协调统一;如果心理问题是由认识层面导致的,这就需要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协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取决于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心理活动的协调性与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的了解和把握。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同时也引起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是因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承载了家庭和社会巨大的期望,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引起极大反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但这些心理问题是由于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学业上的优势不在、学校生活不适应、爱情方面的困惑、人际关系的紧张、就业方面的困难、人生发展定位不准等等,甚至在心理上感觉到不适应,这些其实并不可怕,这只是大学生在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即发展性心理问题,不属于心理不正常范畴,根据ABC理论,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大学生对事件的认识问题。在认识改变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十分明显,即辅导员经过短期培训是有责任、有能力参与到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的。

二、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存在的不足

(一)心理学知识结构和心理辅导技能等方面的先天不足

心理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不仅需要有很强的发现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意识,而且还必须掌握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原则、技能、方法,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工作要求,同时也是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的短版。学院选聘辅导员一般录用相关或相近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因此,很多辅导员在校学习时,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另外,高校辅导员也面临着很多心理问题和职业发展问题,这也影响了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的差异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时,辅导员和大学生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辅导员是站在国家、学校、教师的角度进行工作;而心理辅导时,辅导员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辅导员是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为大学生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时,辅导员和大学生的谈话,有可能作为大学生入党、奖学金评定等方面标准;而心理辅导就没有这方面的利害关系。再者,思想政治教育时,辅导员解决的是大学生目前面临的生活、思想多方面的问题;而心理辅导时,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分析并解决其面临的深层次的问题。

以上三方面问题反映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在工作的原则、性质、手段、任务和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这就给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产生了很多的障碍,辅导员不仅要提高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重新学习心理知识和掌握心理辅导技能。这就使得辅导员不仅要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和繁杂的学生事务管理,而且要抽出大量的时间,解决大学生发展中出现的心理不健康的问题,与此同时解决辅导员自身的心理问题。

三、将心理辅导工作寓于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中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也存在着较强的职业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和劣势。即高校辅导员年龄普遍比较年轻,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学知识结构和心理辅导技能的先天不足,社会经验比较少,心理危机处理能力比较差,存在着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定位的偏差,所以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在对辅导员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培训,并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育和疏导方式,不仅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给大学生以指导,并在相应产生的心理问题加以辅导和疏导,以此,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范文5

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充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一切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提出的理念包括:(1)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心理辅导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2)相信人是有能力、有价值、有责任感的,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信任。(3)心理辅导是一种民主性的助人自助的过程。

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舞台上大显身手,放射出异常夺目的光芒。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层力量,朋辈心理辅导组织有序建立,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和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形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一、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途径

1.坚持与巩固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可以每月一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这项工作可以由心理健康教育室的教师承担,也可由各班热心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创办、承办。由他们组建成朋辈心理辅导组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展览、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漫画比赛、心理征文比赛、趣味心理测验等活动。

2.分阶段分专题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绝大多数由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举办,但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分年级有层次地举办。如初一年级结合政治课教学,让学生辩证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初二年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不求人人皆优,但求人人有功”,防止分化,促进优化。初三年级让学生掌握“考试前的心理调适”,克服焦虑情绪,增强心理承受力。高一年级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与教育,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为高中三年乃至今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高二年级结合文理分科,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成才的目标并确定将来的就业方向。高三年级,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升学或就业,坦然面对,学习方法科学合理,克服考试焦虑,全力拼搏以此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3.结合成长记录袋,建立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由朋辈心理辅导组织的成员负责,结合成长记录袋,建立心理档案,朋辈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把课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和班会分别解决学生的心理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问题,二者有机结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在课堂上,采用师――生或者生――生谈话、讨论、主题班会或角色换位、社会摸拟等多种形式,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5.开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空间

从网络的开发、设计、技术维护到内容更新,朋辈心理辅导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发挥主体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校园网络,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校的博客主管就是某位在校学生。

二、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形式

1.互助式心理训练

这是一种群体式的心理互助活动。同学之间的督促、提醒、启发和鼓励有时比教师更重要。在互助式心理训练中,学生既是受训者,同时又是最好的训练者。他们会在接受别人的训练时,通过情感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帮助其他同学。他们在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时,会主动纠正自己和别人不正确的训练方法,会纠正别的同学的心理偏差,从而达到互相训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互助式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是角色扮演训练法。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 如扮演班长、班主任、教师、家长等角色。让每个学生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场合,不断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学会社交技巧和应变能力。

2.互助式心理激励

指同学之间相互给予积极的刺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工作、生活,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事、对人、对己。但“知人易,知己难”是常见的事实,学生需要别人帮助自己认识自己。一般情况下,“学困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优秀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开展互助式心理激励就是要让学生彼此给予积极的刺激。例如,发动全班同学帮助“学困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开展互赠格言活动,帮助个别学生战胜挫折,互相鼓励,共同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等。

开展互助式心理激励应当让学生广泛参与,主动投入。

3.互助式心理辅导

让每一个学生在寻求辅导的同时都充当辅导者。具体做法是:第一步,让每一位学生都写出自己希望得到辅导的心理烦恼或心理困惑。不署名,用代号。写好以后全部交上来。第二步,交错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对该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写好以后全部收齐。第三步,发回原来的学生,让其对“辅导者”的辅导予以评价、打分,写好以后全部收齐,教师对“辅导者”的辅导给予鼓励性评价。第四步,发还给“辅导者”,让其了解自己的辅导水平。第五步,全部收回归档,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和高质量的辅导在全班表扬,并请学生发表补充辅导意见。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是以充分信任学生为前提的,学生虽然不具备“心理医生”的资格和水平,但他们却具有真诚、友爱、热情等品质,加之同龄人之间心理上的相通、相容,很容易产生心理共鸣,所以互助式心理辅导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时,应注意保密,尊重学生的人格。

4.互助式心理暗示

学生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含蓄间接地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活动。同学之间的互助式心理暗示之所以效果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同学之间的关系密切,共同点多,影响力大。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和控制,所以,从效果看,含蓄的暗示要优于命令式的要求。同学之间往往命令少、要求少、强迫少,从众多、模仿多、默契多,所以同学之间开展互助式心理暗示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开展互助式心理暗示的关键在于把握积极的暗示,克服消极的暗示。

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范文6

【中图分类号】R395.6 G479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112-02

【关键词】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对比研究;学生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即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朋辈心理辅导因具有覆盖面广、简便可行、易于见效、发现问题及时的特点,在西方高校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我国一些高校也已经采用了这种方式。国内不少研究者在理论上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了探讨。由于军人心理辅导工作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专业机构缺乏和专业辅导人员不足仍然是制约军校心理服务开展的瓶颈。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考察朋辈心理辅导在军校的适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某军校指挥类二年级的2个学员队5个排的学员,共180名作为实验组;另外抽取1个平行学员队3个排的学员,共121名作为对照组。全部被试均为男生。

1.2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90个项目,采用1~5级计分,用于对身心症状的评估。本次研究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1~0.87之间,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2)自我和谐量表(SCCS)。由王登峰编制,包括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共有35个项目,采用1-5级记分。将自我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2个分量表相加即得出总分。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以上2个量表在往研究中,已被证明拥有较好的信、效度。本次研究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5~0.84之间,总量表的一致性信度为0.81,符合心理测量的要求。

1.3实施方法

1.3.1选拔 选拔工作在实验组展开,每个排挑选2名朋辈辅导员,共10名。采取学员队干部推荐和学员自愿申请2种方式报名。利用面试结合心理测试(16PF)对报名学员进行选拔。挑选标准:心理健康,具有亲和力形象,性格热忱、宽容,有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思维清晰,善于倾听和表达,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能力。

1.3.2培训 由学校心理辅导教员对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为朋辈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军校青年学员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心理辅导的主要技能。培训时间为6周,每周4h,共20h。

1.3.3前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问卷调查,要求所有被试完成2份问卷,备案待用。

1.3.4干预 辅导员在所在排开展辅导工作,时间为6个月。辅导可以采用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形式。辅导员要对辅导工作做细致的记录,每月由学校心理辅导教员牵头,召开案例交流会,及时沟通工作信息,解决棘手问题。

1.3.5后测 实验结束后,要求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再次填写2份问卷。

1.4数据处理使用SPSS16.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2 结果

2.1实验前后SCL-90量表得分比较由表1可见,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量表的所有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后,除躯体化、敌意、精神病性、其他4个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和总均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实验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2.2实验前后SCCS得分比较 如表2所示,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自我和谐量表各因子和总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总分、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实验组的得分明显下降(自我的灵活性因子采用反向计分,分数越低表示灵活性越强)。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