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物理项目式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项目式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科学探究;实施;课程;讲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103-03
《物理课程标准》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完善,新标准于2012年开始执行。其中,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亮点,但由于是新事物,在这几年的试验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疑惑,其中既有认识层面的,也有操作和技术层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认识和处理好探究与讲授的关系
讲授式教学是我们的传统教学方式,其地位根深蒂固。新课程引入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目标,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教学内容。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并不矛盾。
1.讲授式教学的特点。所谓讲授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板书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式。其优点是把前人长期总结的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转化为学生的认识。讲授式教学对知识技能目标比较有效,所以是老师们最常用的教学方式。缺点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单一,学生的自主性差,被动地接受知识,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2.探究式教学的特点。《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索科学作为活动线索的教学方式。其优点主要是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其局限性主要是花费的时间较多和知识容量不大。
3.处理好讲授和探究的关系。两种教学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讲授式教学的优势是知识与技能传授比较高效,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目标容易达成,着重于结果;探究式教学注重能力的培养,着重于过程。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千秋,我们要从全面的课程目标视角来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在讲授式教学中,要克服传统教学过分偏重结果和满堂灌的倾向――重视科学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也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两种方式相互渗透,每种方式都要关注着全面的课程目标。科学探究不是唯一的方法,不是什么都要采用探究或适合探究,也不是每节课都要有探究,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案例问题:“我们看到翟志刚在太空中挥动五星红旗的情景,他为什么穿特制的宇航服?”这个探究问题根本就无法探究,连验证性实验都不能做,学生连宇航服有什么特别都不完全清楚,甚至连老师都不太清楚,只能是借助互联网向学生讲授。
二、正确认识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科学探究在试验期间有一个误区,就是把学生的科学探究等同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其实,《标准》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跟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在目的上有所不同,《标准》中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理智与情感的体验,积累科学知识与方法,是把提高学生能力作为重要目的的,而不完全是探究的结果,甚至有时不必要求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学生的科学探究不是为了发现科学规律,他们的一两次科学探究也不可能得出什么科学规律。而科学家的探究重的是结果,而且是正确的结果,科学家的探究是一个对要探究的问题反复进行证实与证伪的过程。
三、处理好课堂中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两个矛盾
从《标准》试验的这几年来看,反映比较多的一是在科学探究实施中存在探究过程多、课堂时间不够用的矛盾,即在课堂上无法完成探究任务。二是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矛盾,即完全让学生自主可能完不成探究任务,而教师指导太多,就又回到讲授的模式上去了。
两个矛盾的解决办法:学生的探究尤其是课堂上的探究要侧重部分环节,不必面面俱到。科学探究有七个基本要素,探究课题的主要能力目标是哪个要素,教师要十分清楚。属于本课题能力目标的要素,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属于本课题的过程目标,教师可以大胆指导。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事先设计需要强化的要素上。一个课题究竟需要强化哪一个要素,应该根据探究课题的特征、学生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合理和全面规划。虽然一节课只突出了某一两个要素,但不同的课题分别突出了不同的要素,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所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发展。如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个探究就只突出了“提出问题”这一要素。
四、准确把握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的不同特点
我们可以把探究分为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试验期间,我们没有认识到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的区别,将二者等同对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下表是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的对比。
表中对比给我们的启示:一是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要进行功能互补,课内完不成的课题要素可以放在课外探究中完成,学生在课外探究中完不成又需要强调的要素可以放在课内探究中完成。如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科书第十一章第三节安排的课内探究是“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但仅凭这个探究不足以引入“密度”的概念,还需“探究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才行。教材把这一问题放在了“想想做做”栏目中,教师可放在课外探究。而课内对“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进行探究时,可侧重“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两个要素。二是完整的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数量的控制,不要太多,也不可能要求太多,建议一学期可进行一次完整的探究即可。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上册只安排了一次完整的课内探究:“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五、准确理解《标准》对科学探究课题的总体规划及侧重要素
修订后的《初中课程标准》提出20个学生实验项目分为三大类,分别是:
第一类:基本测量类7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知识,会用相关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第二类:测定性实验4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知道实验的原理,会测量、会记录、能处理得到的数据,算出相应的结果。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三类:探究性实验9项,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每次探究活动侧重不同的探究要素。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设计实验)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数据)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与论证―归纳规律)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分析与论证―归纳规律)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发现问题)
六、不能机械地实施科学探究,避免将科学探究模式化
一种情况就是前面提到的在开展探究时对七个要素没有侧重,想面面俱到。二是对科学探究的步骤、顺序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将科学探究模式化。《标准》中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可以灵活运用,七个要素的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不要求所有的探究都是完整的,大部分探究可以是部分要素。其中“交流”可以贯穿整个探究过程,并随时可以产生出新的探究问题。如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也只安排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三个探究要素,以及后面的“探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等探究活动均是如此。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时,学生就会提出一个“为什么用的是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的新问题。
七、关于科学探究中探究问题的提出和选择
科学探究主要是探究未知的科学规律,物理概念(如密度、压力的方向、压强等)不是探究出来的,但形成物理概念过程中的重要规律可以是探究内容。在一些教学案例中所提出的诸如“探究浮力”、“探究浮力大小”这样的问题都是不对的,“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就可以。又如提“探究压强”就不行,压强是为描述“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而引入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数学手段,应改成“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另外,虽然提出的探究问题正确,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或从安全等因素考虑,不适合学生探究或者根本无法探究。就像阿基米德要用杠杆撬地球一样。
八、科学探究教师应身先历行
要求学生开展的科学探究,老师应该先做。这样教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对出现的各种情况能很好地掌控,这也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九、科学探究既强调协作活动,也要关注每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