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小组合作教学案例

生物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1

有效性教学是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主要的教学理念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将全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准确把握具体的学习内容;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能力实施科学的教学引导。

二、基于有效教学下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探析

2.1精心导入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这样阐述:初中生是处于十二到十五岁的青少年,该年龄段的学生个性较为突出,心理发展较为敏感。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性教学,生物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精心”导入课堂。具体而言就是将教材内容和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认为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采用情境假设、悬念设置等科学的教学策略导入课堂,从而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教学案例分析:在人教版初中生物课本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其中一个知识点是“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该课时教学中主要涉及较多抽象的理论概念,比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循环等,学生普遍表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笔者认为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利用承上启下的教学策略进行导入性学习。首先,生物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向学生们展示生物链的整个过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从而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们展示生物链中的各种动物,比如老虎、老鹰、山羊等各种动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通过该方式进行课程导入,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象展示,加上生物教师的引导,学生对于原先那些较为枯燥、抽象的理论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小组合作

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传统的“教师说、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教学,笔者建议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在小组合作中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学习的大氛围中;其次,小组合作是一个开放性、互动性极强的教学形态,学生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最后,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收获友谊,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情感。所以,小组活动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构建有效性学习系统,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案例分析:依旧以“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为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实现有效性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各组成员推选组长;其次,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小组合作的纪律守则;最后,生物教师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一定的总结。

2.3重视实验教学,优化教学质量

生物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06-3

笔者和本校陈咏梅老师主持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经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立项的第八期课题。该课题于2009年12月正式实施研究,2012年11月结题。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成果,该课题成果获得江苏省2013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课题研究背景

新课程的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诸方面较之以往有实质性的突破,对所有参与课程实验的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有全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能否发生质的飞跃。从这个角度来说,探索适合新课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历史赋予中学一线教师的使命。

为了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真正在课堂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我们提出了《“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略)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教师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学法引导、思考讨论、技能训练等。

学案导学:就是以学案为载体和线索,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将学生学习行为前移,课堂上学生交流展示、师生互动探究,教师精讲点拨、及时反馈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为手段,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几个环节所构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也是一种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六环节:是指为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将课堂教学归纳为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六个环节。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师教学实践的“桥梁”。本课题研究就是探究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教学结构的各环节内部关系的功能,并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和线索,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在学案引导下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主动完成知识吸收、能力培养和方法习得等各个学习步骤;课堂上学生展示交流、师生互动探究,教师精讲点拨、及时反馈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为手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四、课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本课题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研究目标为:

1.探究出“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总教学流程图。

2.集结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课堂实录,形成专辑。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成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查阅文献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了解当前有关“学案导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时使用此法。

2.调查法: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等手段与方式,了解师生对导学案编制、学生学习小组建立、教与学效果的评价等的意见和建议,以指导本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开始阶段及实施过程中使用此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及时总结、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导学案编制要求的培训、学习小组建立及评价培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等等。

4.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案例,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反思。

5.总结研究法:对课题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形成课题研究论文和课题结题报告等等。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创设适切的课堂生态环境,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化建构的课堂生态,让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内化、互教互学、共同提升,尊重和倡导学生有不同的进步与发展。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发现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尽量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3.“有意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处理教材内容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他认为,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既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使原有“认知――知识结构”得以改造或重组。

4.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的两条衡量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花费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不超过既定的标准”,用“师生花费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

1.建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总教学流程图。

2.建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门学科“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

3.“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2月)(略)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2月~2012年7月)

1.学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全程参与集体备课、听评课、课题研究等。课题组量化了听评课的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周听评课2~3节,并逐周汇总听评课情况及教研活动效果,写出听评课记录,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在全校上下形成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

2.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细化出不同学科的具体课堂模式。考虑9门学科的特点,探究具有学科特点的学科模式、不同课型的模式。

3.制定“学案导学・六环节”课堂模式评价标准。为了对课堂教学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案导学・六环节”课堂模式评价标准。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高效,更关系着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深入持久,是否具有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因此课题组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促进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组织观摩课、公开课、赛课活动。学校坚持“以比赛促教学,以竞争促成长”的方针,分年龄段进行教师的赛课活动。教师在比赛中收获了成长,培养了重视教学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意识,明白了“学案导学・六环节”课题模式的评价标准,初步掌握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6.课题组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和总结实验研究情况。

(三)课题检查和总结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1月)(略)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总结出符合各学科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总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以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对话为主要方式,引起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知识建构,课堂不仅是交流、对话的场所,更是交流、对话的载体,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生”、“教师”、“课堂”三位一体的总体结构框架。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导学案为交流、对话的载体,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方案、目标达成的路线图,这就对导学案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等;教师与课堂之间以教材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编制好导学案,在教学设计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活动内容的设计;学生和课堂之间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度的关注课堂,真正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活力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

教师通过该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体现出学生自己的思维与发展;学生通过该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实现生成与知识建构;课堂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师生、生生的互动及对话。让“学生”、“教师”、“课堂”的“三位”以及“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生成”、“知识建构”、“课堂互动”、“交流对话”六个进行方式实现“六环节”的循环。

“自学质疑”环节: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在学案的引导下,在课前或课内通过自学、小组内的交流及互助学习,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提出疑难问题。本环节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求教师能够认真设计学案,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展示“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等。交流展示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交流,也可以是课堂对话讨论交流,还可以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交流展示等等,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展示交流,促进学生及时思考,共享学习成果。

“互动探究”环节:“互动探究”的内容可以是“自学质疑”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交流展示”中生成的或未解决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互动探究”的形式可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可以是学习小组成员间互动、不同学习小组间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是本环节的重要形式,问题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让组内成员共同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案,可以选派代表进行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探究素材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

“精讲点拨”环节: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惑点进行点拨,要注重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过程;也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选用,注意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等环节中都可以适时地体现精讲点拨。

“矫正反馈”环节:矫正反馈要注意突出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即可以在批改学案时,也可以在复习巩固时,还可以结合到其他“环节”的学习当中去。

“迁移运用”环节:是对学生一节课学习结果的检验,主要以“巩固案”的形式反映。巩固案的选择要体现难易结合,即要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实现学生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

(二)建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门学科“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略)

(三)“学案导学・六环节”各科教学案例(略)

(四)课题组成员发表、获奖论文(略)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改变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与学习方式。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是学生“学案”的编写者,是课堂“学习”的引领者,是学生“疑惑”的点拨者。目前,海州高中的课堂充满了学生“交流展示”的身影,师生、生生“互动探究”的智慧碰撞,教师“精讲点拨”的感悟生成,学生“矫正反馈”的大彻大悟,师生“迁移应用”的提高升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是课题研究的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笔者获得省特级教师、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市政府特殊津贴、市名师、市“521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等荣誉称号。陈咏梅老师获得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蒋红娟老师获得市优秀教育园丁等荣誉称号。王聿奎老师获得省教学基本功大赛总成绩贰等奖、省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壹等奖、省名师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徐进勇老师获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三是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课题研究的实践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促进了课堂民主氛围的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获得了很多荣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四是课题研究的成果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应。

生物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3

教学活动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组织,整个过程分为6个阶段:①课前准备;②情境导入;③自主探究;④网上交流;⑤归纳小结;⑥小组评议,教师评价。在这6个阶段中,不仅拓展了课程资源,同时还指导了学生如何开展探究、如何开展合作和交流、如何进行探究后的反思。

一、课前准备

(1)学校的网络教室。整个教室配有一台服务器,一条ISDN专线,供学生上网用。一台配有多媒体教学控制系统的教师机,56台多媒体电脑作为学生工作站,所有电脑均连接在学校校园网上,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2)学习材料。自制的网络课件,同时还提供了一些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相关网站。

(3)自制的生物论坛。该论坛包含以小组名义建立的6个讨论版面,小组成员将在自己的讨论区内交流、合作讨论。

(4)学生情况。全班学生共有45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1人,基本上都能熟练电脑操作和上网查找资料。

二、情境导入

在生物学教学中,从一个或几个惊异事件、现象开始教学,都会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在本堂课中利用了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放映一段录像《阳光下的魔术——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直观的动画及讲解,让学生进入情境,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自主探究

这一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首先教师和学生确立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案,然后鼓励学生参与论坛主题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交流。最后让学生围绕着讨论的主题利用教师准备的学习材料进行研究和学习,形成知识结构。本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把看完录像后产生的疑问作为讨论的主题,然后组织组内成员参与到这些主题的讨论中。同时我还对每一个小组讨论的主题进行引导和点拨,从诸多问题中归纳出几个大主题进行重点交流,将其余的主题作为课外兴趣小组交流讨论。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对这些集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等各小组对讨论的主题已有了一定的结论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再作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四、网上交流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笔者先把一些问题以固定的主题在各个小组的讨论区内显示,然后指导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同时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交流和讨论,并对学生的交流做点评和点拨,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附交流讨论的主题:

1.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植物是如何进行物质积累的?植物体内物质从哪里获得的?

2.海尔蒙特实验中为什么要用雨水浇柳树?

3.为什么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脱色时为什么要隔水加?

……

7.怎样证明光合作用最终产物是淀粉?

8.为什么对天竺葵先进行暗处理?

五、归纳小结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学生在网络交流的基础上,由小组的发言人将本小组交流的“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理清知识体系,并将内化了的知识或者技能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这个过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学习效果、进行教学评估、形成教育再生的形式之一。

六、小组评议,教师评价

生物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4

一、教师要领悟导学式教学理念,转变教学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提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这句话的核心词句是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同时,明确指出了教师的作用——指导学生学习。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我们把“教”改为“学” ,这三个问题则变为:“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一个字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变化,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方式变了,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变为以学生学为主,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也发生了变化,由关注我教得怎么样,转变为学生学得怎么样,有没有达成学习目标。这是理念的转变,也是最值得我们转变的理念。

二、在导学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握好角色

下面介绍我的生物教学案例,谈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1. 课前对话

主要围绕学教设计展开,明确导学的内容。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前提下,设计出“学教设计”。“学教设计”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内容、学法指导、达标训练等。学教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 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②学习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联系生产生活;③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课前把学教设计发给学生,学生可以个人也可以合作结合教材及其他资料自学学教设计出示的内容。若有疑难问题,要做记录,以便在课上对话中解决。

如讲述《花的结构》一节内容时,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先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7人不等,根据学生特长如生物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某种生物的观察或饲养等,选出组长(组长可根据学习内容选定),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再,教师布置可供选择的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各小组自主选择、接纳。如:要求学生课外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大多数学生会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多种多样,可是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课外让学生完成教材中“动动手”的内容,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课上对话

主要围绕新知探究环节展开。课堂上学生分小组进一步学习研究学教设计,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做到“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结合,小组代表综合学习结果向全班汇报。教师到各学习小组巡视,查询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指导。凡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

3. 课下对话

主要围绕拓展学习环节展开。教师结合课时内容,深挖教材,制定课后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宣传板报、小实验、进一步探究、植物栽培、小动物饲养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生物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5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能量流动的意义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本节内容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需使学生掌握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和会简单进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这些内容是对之前已学的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内容的延续,又为第二节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又是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2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过程中每个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问题;摄入量、同化量和粪便量的关系;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2 学情分析

2.1 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掌握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食物链和食物W等内容;并且已经掌握了能量、能量传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概念。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涉及到模型的构建,如用光合作用图解描述光合作用的主要反应过程、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

2.2 思维基础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3.2 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小组合作与交流能力、思维迁移能力、处理数据及运算能力、构建模型能力及动手能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生物科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4 教学过程

4.1 课堂导入――荒岛求生,设疑激趣

教师结合教材第93页“问题探讨”,课前找三名学生(一人扮演求生者、一人扮演母鸡、一人扮演玉米)彩排一个小的情景剧,上课进行表演。

求生者:我好饿啊,这里什么吃的也没有,我只能把你们(母鸡和玉米)吃了啊。

母鸡:敬爱的主人,别吃我,您用一部分玉米喂我,我能给您下蛋,这样玉米和鸡蛋您就都能吃到了。

玉米:傻主人,你应该先吃鸡,不然的话它就会和你抢着吃我啊。

求生者:我该听谁的呢?谁能帮帮我啊?

教师:为了帮到这位可怜的求生者,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从本节课中寻找答案。

4.2 能量流动的过程――问题导航,层层建模

教师围绕学生熟悉的一条食物链“草兔子狼”层层设问,引导小组讨论。

(1) 草的能量来自什么形式的能量,通过什么途径获取?

学生根据已学的光合作用相关知识回答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并且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就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构建能量输入过程的模型(图1)。

(2) 草固定的能量哪里去了?

教师通过幻灯片播放一段有关小草的Flas。

小草:我是一颗小草,我最矮,我的兄弟姐妹们都笑话我,我想长大,所以我利用体内的叶绿体拼命的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合成有机物。可我旺盛的生长一直在消耗我的有机物。唉,什么时候能长大呢?

老草:我是一颗老草,我马上就要入土为安了,地球上将不再有我美丽的身影,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的死将换来来年更多的生机。

死草:我是一颗死草,我死的好冤啊,我还没来的及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就被一只山羊一口吞进了肚子里,呜呜呜……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分析出草固定的能量去路,构建生产者能量去路的模型(图2)。

(3) 兔子摄入的能量全部流入兔子体内了吗?

学生根据常识回答兔子摄入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其余的才流入兔子体内。教师顺水推舟,告诉学生流入兔子体内的能量称为兔子的同化量,从而得出“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的关系,继续构建概念模型(图3)。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兔子产生的粪便最终也是被分解者利用,所以对生产者能量的去路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图4)。

(4) 流入兔子体内的能量又有哪些去向?

学生借鉴生产者同化量的去向分析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的去路,并构建模型(图5)。

(5) 每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的去路都一样吗?

教师引导学生:狼作为此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它的同化量没有哪个去路?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构建一个完整的能量流动的模型(图6)。

4.3 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小结,生成概念

通过以上5个问题,学生掌握了能量流动的过程。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小结:

(1) 能量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2) 传递渠道:食物链(网)

(3) 能量转化: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4) 能量散失: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4 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案例,巧构模型

教师用幻灯片呈现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每个小组有九块木板(图7),A1至A4四块木板之和表示生产者的同化量;B1至B4四块木板之和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木板表示次级消费者同化量。结合本图解写出每个小木板表示的能量去路及其数值,写完后将同一营养级的四块木板拼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最后将拼成的三块长方形木板按食物链的相对位置摆放。小组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并修正模型(图8)。

通过模型演示,学生定性分析能量流动过程的特点并定量计算此案例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学生通过变换模型的位置,构建能量金字塔(见图9)。

4.5 解决实践问题――释疑解惑,首尾呼应

为了更科学地帮助鲁宾逊做出决策,教师用课件提供以下实例:假设鸡自身重1.5 kg,按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策略1先吃母鸡;策略2中有1/5的玉米给鸡吃,剩余的玉米给人吃。则两种策略人的体重各可以增加多少?

学生计算如下:

策略1:1.5×20%+15×20%=3.3 kg。

策略2:(15×1/5×20%+1.5)×20%+15×4/5×20%=2.82 kg。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据模拟,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了由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的方法。

5 教学反思

课堂导入采用角色扮演,创设荒岛求生的情境,设疑激趣,最后释疑解惑收尾,首尾呼应。

问题导航,层层设问,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构建概念模型的过程中掌握了能量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攻克了每个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和摄入量、同化量和粪便量关系这两大难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利用简易材料构建模型,既加深了学生对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同时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出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进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最后再利用模型构建能量金字塔。

教师注重学生的评价环节,采用小组竞争机制,在提问环节,学习委员记录各组答对问题的次数,评出最佳小组,模型构建环节,组组之间展示、评价及修正。

参考文献:

生物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探究学习 生物教学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这是许多科学家的共识,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探究的基础学科。许多生物热点问题就是探究性课题,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是当今世界科研热点之一,是尖端科学的标志,它的发展就是一个探究性式学习过程。本文对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谈几点想法供参考。

一、关于探究式学习

(一)探究式学习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活动,目的是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探究式学习的形式有: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探究、个人探究与全班集体讲座相结合等三种。

(二)生物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的作用:一是在探究式学习实施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交流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二是要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理解、关心和参与,开展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条件。三是采取有效手段对线索进行监控。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三)教师指导探究式学习的程序

(1)开展科普讲座,参观访问,做好背景知识铺垫,激发学生原有的真实储存,提供选题范围,诱发探究动机;(2)指导选题,选取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的切入口小的课题;(3)组织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4)实施探究,处理结果;(5)组织探究成果交流研讨。

(四)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2)实践体验阶段。包括收索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初步交流。(3)表达和交流阶段。

生物教学中选题的建议:范围不宜太大,针对每章节内容有针对进行,如:《新陈代谢》加酶洗衣粉洗衣的合适水温,光照如何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等等。生活实践选题建议:空气污染状况调查与对策,温室效应,植物和绿化,酸雨现象,等等。

三、探究式学习的实例

(一)课堂教学案例:癌症

在学习完细胞分裂的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了探究式学习课题――癌症,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了解癌细胞的实质,判断癌症的依据,诱发癌症的外部因素,治疗癌症的方法,癌症的种类等。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深入图书馆,医院大专院校调查研究,利用走亲访友之际调查癌症患者。

同学们经过调查研究,翻阅资料,走访专家学者,获得了关于癌症的知识:(1)癌症是无限增值的细胞,它的分裂失去控制。(2)癌症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3)致癌因素很多,如:物理致癌、化学致癌、病毒致癌等。有些学生从家人的切身体验,亲友的忠告和自己的探究中发现目前治愈癌症的成功率还很低,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生物学,将来投身到拯救人类的医学工作中去。最后将大家的报告在全班交流。

(二)实践生活案例:饮用水与健康

考虑到当今淡水资源日益匮乏,人类的饮用水日渐受到挑战的状况,我给学生布置了探究式学习课题――饮用水与健康,引发同学们对环保的思考,对我们居住的地球的关注,从而对市场上的饮用水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对某一群体作一次饮用水情况调查,分析你的调查结果,提出你的改进意见,同学们经过调查研究,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到纯净水厂参观通过对矿质代谢,微量元素作用的学习,写出质量较高的学习报告,在报告中指出:通过对饮用水中大肠杆菌指数分析,发现市场上饮用水有30%不合格,建议大家谨慎饮用,同学们还得出了在野外生存时,就地取用饮用水要采取的净化消毒的方法,物理沉降、化学消毒、生物灭菌。

当然,生物科学本来与我们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比如:我看到许多同学都喜欢用修正液,但我发现打开盖后,有刺激性的气味,于是我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修正液对人体有伤害吗?请全班同学分成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因为人与鼠同属于哺乳动物,因此同学们可以用小白鼠作为人的替代实验品,先提出问题,在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设想可能出现的现象、然后分析结果,通过自己的亲身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总之,缤纷多彩的生物界,为生物教学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生物科学的每个原理、每个发现、每个知识点均可以通过探究式学习区验证,去研究。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研究、探索的过程。探究式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生物学教学中,主要是选择问题,课题选准了,按照探究式学习的步骤、方法、程度去指导实施,按照课堂――课外――课堂的教学模式组织探究式学习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