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绘画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绘画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绘画教学

小学生绘画教学范文1

关键词:儿童绘画心理;小学美术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44-02

所谓儿童绘画心理,从生命哲学起点来看,首先关注的是儿童生命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儿童为艺术而存的价值。从学科属性来看,儿童绘画要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处于什么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学习相应的美术知识。从美术心里研究对象来看,研究的应是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心理文化问题。由此看来,想要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儿童的绘画心理,更好地进行美术教学

一、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美术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地方,究其根源就在于不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变革教学方法,开拓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地实现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探求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最佳出路,从而使美术教学更好地促进每个小学生的发展。总体来说,在美术教学的新形势下,对美术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了解儿童的绘画心理,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需加强

1.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位学生。教师应注意学生在美术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使之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自身的发展过程,进一步发挥创造力。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游戏中更能体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在体验中感受美、创造美。

2.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就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教学要求,借助电脑软件、游戏谜语、录音等多种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精神饱满,积极参与。总体来说,创设适合小学生发展的教育氛围和教学环境,就必然能够激发小学生内心的主动求知欲。

3.留给小学生充分的表现空间。只有充满活力的美术教学活动,才能够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创造性人才。第一,材料选择要开放。鼓励学生随意选择材料,让孩子们知道除了蜡笔和水彩笔,还有各种各样的实物作画材料,如厚纸片,还有常见的树叶树皮、废旧物品等。第二,教学氛围要开放。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为学生创造具有现实意义,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与幸福。第三,指导方法上要开放。这要求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小学生,使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接受美术教学的最佳方法。

三、解析学生绘画心理,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

1.设置游戏环境,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据调查,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进一步来说,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能满足他们爱玩的内心需求。同时,游戏能激发小学生大脑最有创意性区域,使小学生把美术活动和创新能力有效结合起来。像“猜一猜”、“我是小画家”等,这类游戏都可以激起小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2.进行美术作品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对美术作品都有自己的观点,但由于大部分学校忽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很多小学生都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实,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如果运用比较法,则便于小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有利于调动其参与美术教学的积极性,加深对美术作品基本形式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审美能力。

3.了解小学生接受美术知识的水平的差异,使他们各自得到发展。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结合有效的分步教学法,层层深入,同时,教师还应举一反三,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的创造能力。

4.剖析小学生乐于讨论的心理,给予自由讨论空间。讨论法能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判断、总结。但是要注意,讨论并不是让几个学生随便坐在一起说几句,而是应该像节目主持人一样,先分好小组,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再进行调控、引导;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升华。总地说来,讨论法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会判断、学会推理、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5.深入调查,了解小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看法。这就要求改变只重教师不重学生传统教育观念,采用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等评价手段,加强小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尤其要注意小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一堂课的活动,使之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主动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其学习美术的兴趣。

总之,美术教学是一门优秀艺术,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创新。要实现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就要认真了解学生的绘画心理,剖析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差异,研究其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对儿童绘画心理的逐一分析,找到有效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绘画兴趣,增强其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万宇.关于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6).

[2]石剑青.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0,(30).

[3]洪诗彬.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1,(4).

小学生绘画教学范文2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生物化学;绪论教学

一、引言

生物化学是高职院校医学生必修课之一,它属于医学基础课,与其他医学基础和临床科目紧密相联系。但是,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组成和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它的内容普遍比较抽象,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联系繁杂,学生普遍都对生物化学望而生畏。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开心学,积极学就显得相当重要。绪论是生物化学的第一堂课,是从整体的高度来对生化的教材进行一个说明,讲的好,学生才有兴趣往下学,而讲不好,学生便从第一堂课就开始弃课。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论述绪论教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就如何讲好绪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讲好绪论的重要性

第一,,讲好绪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积极性。生化的绪论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生化的内容、发展历史以及它与医学的关系,是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跟随老师认识生物化学。然而,我们国家的高职院校一直在压缩医学基础课的课时,因此很多老师想当然的认为要让学生多学知识就必须把绪论砍掉,直接不讲。这样做的后果是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心理准备,不知道生化究竟是怎样的学科,也不知道怎么去学。而突然专业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一头雾水,积极性直接被打击。相反,如果我们花费两个课时认真的讲解绪论,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事半功倍。第二,讲好绪论可以树立教师的威信。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教师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行为方式引导学生朝教师期待的方向前进[1]。如果在讲解绪论时,教师刻板教学,照本宣科,势必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古板无趣。而如果一个教师在讲解绪论时,对本科目知识性手拈来,能熟练的将书上的内容结合临床和科学前沿知识做深入的介绍,学生势必会在第一堂课就对老师肃然起敬,对老师渊博的学识,横溢的才华佩服不已,从而充分树立起了教师在学生中的良好的教学形象。

三、如何讲好绪论

第一,从已知到未知,变学习为探究。我们在进行生化概念和具体研究内容的备课时,一定要做好课堂提问的设计。新时代的教学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创新,进行探索式学习。先从学生已知的知识来入手,当老师提问学生时,学生都可以以自我已知知识来回答,学生自然觉得很有成就感,兴趣也就随之提升。然后再一层扣一层的提问,让学生不停的深入问题的实质,探索问题的根源。比如我们在陈述生化概念里面的研究对象时,可以先提问学生,在以前的高中或者其他医学学科里面,所谓的“生命”是什么?学生会很开心的回答你高中生物学老师怎么怎么说的,生理学老师又是怎么怎么解释的等等。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然后教师再最后总结并得出,所谓的生命就是有生命的物体,具体包括一切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而这些仍然是概念性的知识,有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记住却无法充分理解。这时,老师可以直接指向上课的讲台,将讲台上的桌子和老师自己做一个直观比较,让学生思考究竟哪个是生命体,哪个是非生命体。当这个强烈的对比出现时,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生命是什么了。接着,老师就在这个对比下继续让学生思考,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在特征上有什么区别,进而继续提出新陈代谢的概念。在这样的提问中,从已知的知识入手,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探索,学生们就非常牢固的掌握了新的知识。第二,以人为本,激发学习热情。我们在讲授生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时,可以结合从古到今的优秀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生化的热情。比如我们在讲解胰岛素在临床上的出现时,给学生重点介绍胰岛素的发现者--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FrederickGrantBanting)。他是加拿大的医学家,为了在实验室里面提取胰岛素,他甚至变卖自己的家产换取实验资金,日日夜夜工作在实验室里面,食无定时,居无定处。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因此在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2]。这些从古到今的历史人物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到生化的艰苦发展历史和这些科学家为生化所作出的艰辛劳动,自我精神得已净化,甚至可以唤起自我的科学使命感[3]。第三,个性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我们在讲解生化与医学的关系时,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教学。甚至可以超越教材,将最前沿的生化知识介绍给他们,开拓学生们的视野,让学生们充分明白生化是一门和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联系的医学基础学科。比如在三年制临床大专的课堂上,我们侧重介绍如何进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以及什么基因芯片等,将临床上的最新的关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实例介绍给学生;再比如在三年制检验大专学生的课堂上,我们则要重点介绍临床上的一些常见病比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最新用于疾病检测的生化指标有哪些,具体如何实施,结果又如何去判断等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讲好绪论就是生物化学教学的第一步,是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良好开端,其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视。如果我们在绪论教学中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第一堂课就开始探索式学习,对后面的具体内容的讲解将会有莫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钟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郑凯迪王建光毛孙忠等.讲好绪论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J].大学教育,2013(13):118-119.

小学生绘画教学范文3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信息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社会责任意识。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通过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保护珍稀动物”这一课时,教师可对小学生开展深刻的生命教育,教会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这样对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创设有益的教学情境

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因此在课堂引入生活化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更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学案设计,应以小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创设他们熟悉、了解、喜爱的环境。例如,在学习制作word表格时,教师在课前设计了一份“你最喜欢的学科”调查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完成该表格的数据收集和输入过程,呈交一份完整的word表格。这样,原本单调的制作表格过程中,融入了学生了解的生活化环境,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发挥课堂评价的重要作用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数学、语文等传统学科存在较大差别,教师应在评价手段、评价方法方面加以改进,将课堂评价与生活化相结合,既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注重学生实践水平。在开展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单独准备一个记录本,其中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及教师评价等内容;学生每完成一次作业,教师就应组织开展一次评价活动,并设置相应标准。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评价,让学生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客观地认知自我。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他们期望得到表扬和肯定,教师评价应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并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解决问题。

另外,在开展课堂评价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入“档案袋”的作用,注意收集学生优秀的信息技术作品。对于档案袋中的作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在课堂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课堂主人的效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进而对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强化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活化,除了注重课堂教学之外,更要将视角拓展到课堂以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就在自己的身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以此激发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富有生活特征的情境作为教学背景,给学生布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或者问题。例如,在每学期开学之后,让学生利用Email给家长和好朋友分别写一封信,在信中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通过信息技术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表现出浓厚的热情,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回归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结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在充分了解教材基础上,挖掘与生活化相关的知识或情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并逐渐将视角拓展到实践活动中。只有不懈努力,才能顺利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峻英.基于主题实践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4).

小学生绘画教学范文4

方式。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方法

一、溯源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案例:三八妇女节这天,某广场上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哭闹着让母亲买玩具,母亲以家里已有许多玩具为由拒绝了。男孩当场恼怒,大喊大叫,其他人前来制止,被男孩大声喝退。男孩转而又打又踢,直到母亲答应了买玩具为止。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情况堪忧。现在太多的小学生缺乏爱心,见到老人不让座,见到乞讨者吐口水,甚至虐待小动物;不遵守交通文明秩序,在大街上嬉闹,撞到行人不道歉;甚至对待长辈不礼貌,不关心父母,对人冷漠等等。

这些案例均表明一个现实:当前小学生道德界限的模糊以及德育教育的缺失。

而我国品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说教式。教师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在讲台上说得口干舌燥,学生翻开书,眼睛看着课本,好像在听老师讲课,其实心思不知道飞到了哪里。这种说教式教学方式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收效甚微。一例例鲜活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要贴近生活,以生活为教育的课堂,以生活现象为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把品德需要传授的知识输送到学生的心里。

因此,将生活化教学方式代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中,

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式。

二、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

1.大量搜集生活案例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为生动形象地开展课堂教学做了基础准备。尤其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备课更需要精心准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搜集大量案例,把最真实、最鲜活、最及时的案例搜集起来,然后经过仔细分析辨别,筛去不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和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负面感官和负面影响的案例,再结合教师自身特有的教学特性,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呈献给学生。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

除了网络上、新闻中报道的真实案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也可以作为案例搬上讲台。而且,以发生在学生身边或者就发生在某个学生身上的故事为案例进行讲解,更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课的凝聚力,这时,教材中需要解说的道理就通过学生之间的故事的分析和解决,随之融入学生的大脑和内心。

例如,班里的王×小朋友不小心碰了李××一下,却没有说“对不起”,李××随手回了王×一拳,结果两个人你一拳我一脚打了起来。在西师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讲解懂文明讲礼貌时,我把这个打架事件拿来作为案例,教小朋友学会养成及时说“对不起”“谢谢你”“没关系”等词。

3.做学生品德的榜样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为学生的茁壮成长时时修理着嫩芽歪枝。同时,教师也要做学生文明行为和道德规范的榜样,为学生良好行为和优秀品德的养成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要想让学生使用礼貌用语,教师首先要学会使用,在和学生的交谈接触中,时时使用“你好”“谢谢”“对不起”等词,在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之下,学生也会很快学会。在教学生爱护公物、不浪费资源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粉笔不能用一点就换一根”“不拿粉笔乱丢学生”“黑板擦要轻拿轻放,不敲击破坏”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这样学生才能做到爱护公物,在课间追逐打闹时不学老师的样子拿粉笔或黑板擦丢同学。

4.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是爱的教育,是用心教学,是用情教学。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和身边的小事教育学生,让学生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道德意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学生回归生活,把这种行为无意识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例如,在讲解“珍惜粮食”这一课时,正好我校品德课与劳动课教师进行合作教学,在学校操场的一角开垦出一块小菜地,带着学生种菜。讲课时,我讲到粮食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回想起自己种菜时一天天的等待、浇水时的辛苦、拔草时的认真仔细,再联想到“自己种这么一小块地就如此辛苦,那农民伯伯要种那么多菜供我们吃,农民伯伯太累了”,就这样,学生理解了农民种菜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学会了珍惜粮食。而这如果仅靠教师干巴巴地口传教导,而没有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是很难理解收获粮食的辛苦的。

总之,生活才是教育教学的活教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而要以生活为教学基础和教学案例,把课本上的知识通过社会现象、通过生活事例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有效理解,高效接纳,以生活化教学方式让学生爱上品德课,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懂文明、讲纪律的高素质小公民。

小学生绘画教学范文5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的必要性

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必须融入学生的生活中,生活才是孕育德育品质的土壤。这门课程将社会知识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融合成一体,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发展性。它用社会做背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积极引导他们主动体验生活,从中获得丰富的社会知识经验,更好地促进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文明的生活习惯与良好的责任心。因此,探究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的实践性

1.“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小学生处于懵懂时期,对事物有好奇心与探索欲,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要慎重考虑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年龄、心理,不按照道德发展规律的进行教育是不可取的;教育方式不与现实生活结合,只照本宣科、脱离实际也是不可取的。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正确目标的引导下,将课堂教学融入生活背景,不拘泥于书本知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捕捉汲取有意义的内容。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认识品德的修养。比如,教材中有篇《平安回家》的课文,教师可以进行生活化讲解,利用多媒体方式展示各种未遵守交通规则带来的后果,以此在学生心中深植正确交通法规的观念。

2.“生活化”的课堂活动

新课改实施后,倡导教师培养学生自主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各种活动。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若教师常常采用说教方式,难免会让学生觉得品德与社会课程枯燥乏味,从而使精力分散,产生厌学情绪。一味地“听”与“看”远远比不上“做”的效果明显,教师只有真正引领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才会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才会让学习效果更加明显。仍以《平安回家》课文为例,教学中,可先让学生熟悉课本内容,然后勾画学习重点,再发言描述交通违规的后果。之后,可让学生进行表演展示,这会让学生记忆犹新,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

3.“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中,“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首先,体验式教学。它指的是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体验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学的生活空间与社会背景、教师的组织能力、学生的自身感受。其次,情境式教学。它指的是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生动形象、具有情绪色彩的具体场景,以此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最后,讨论式教学。它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中,合理安排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促进、树立自信。

三、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的反思性

小学生绘画教学范文6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其职业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分析了职业规划教育对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以及实践活动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践职业规划大学生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用人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计划机制转向了市场机制。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从书本上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资源,而且还必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真实的了解社会,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因此,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有意义的。

一、新时期开展高校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进行阐发:

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规模及大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出发,创造性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创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个人智力和体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发展。第二,人的发展还包括人在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正常发展,其核心是人的体力与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最完美的形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遵循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必然规律,适应了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依据: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个,即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这三者共同配合相互补充,同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起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实现德、智、体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紧对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自己,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规划教育要求高校开展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分为二个层次:一是建立职业意识、理念和培养职业能力;二是找到合法的职业,从学生转为职业人;三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做到人职匹配以实现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目的只是要使大学生能够找到工作。这种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理念、职业匹配则很少涉及,而且也很少重视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针对大学阶段职业准备期的特点来进行。首先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使之能站在较高的角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素质。其次才是以实现人职匹配为目标的职业规划教育。也就是要指导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使其在对决定其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评和分析,确定最优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现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因此,职业规划更离不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

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职业规划

第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自我评估要求个人遵循“深入”、“客观”两个原则对自己进行全而的剖析:弄清自己为人处世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价值目标;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剖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等个人情况,以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实践中跟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等的接触,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中,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更切合实际的判断,并逐渐克服对别人评价的抵触、防卫的心理,也不因他人的评价而无端否定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全面的自我认识是职业规划的基本前提。

第二,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作用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考察:(1)性格和职业匹配。职业规划需要考虑与职业选择相关的性格特征。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性格有更进一步了解。(2)兴趣和职业的匹配。根据霍兰德的“类型论”,大多数人可以被分为六种人格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你才能确切的知道你的兴趣类型。(3)能力和职业的匹配。职业选择与人的能力、特长息息相关。能力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的。所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以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通过自我性格、兴趣、能力等三方而的定位,明白三个问题:我想往哪此方而发展;我能往什么方向发展;我可以往哪此方而发展。

第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职业选择。职业选择阶段就是在可供考虑的职业中选择最好的,其主要是进行职业路线的选择和职业自标的设定。选择职业路线应把握四条原则: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己所需,并在保证了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追求就业收益最大化即择己所利。要特别注意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工作能力和发展机遇的平衡。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对社会职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在初步考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选择路线,设定比较科学的职业目标。

第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制定可行的措施。制定行动措施是落实职业目标的具体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而的措施。它有两方而的内容,一方面是直接的实施措施,也就是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需要具体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等;另一方面是间接的措施,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提高自己,也就是为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去做的事情。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知道自己该在哪些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充实自己,并以实现职业目标为最终目的自觉地参与一些教育和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1]孙庆民.关于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