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强网络舆情应对

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范文1

安全生产舆情监测分析及应对工作的实践表明,很多地方性安全生产舆情事件或舆情人物、突发生产安全事故和肇事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重要敏感负面涉安言论等,如果在事件产生初期,没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舆情应对和引导,极有可能扩大影响,演变成为全国性舆论事件,不但错失进行舆情应对处置的最佳时机,还会给全国安全生产舆论的整体形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陷于被动局面,更不利于后期舆情应对工作的开展。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应对、引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全国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所有涉安企事业单位,要树立安全生产“大舆情”观念,深刻认识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及其应对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对待舆情、真诚应对舆情。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应对、引导工作应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渠道,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密切联系群众,不但要转变观念,还应注重运用科学的应对策略和方式方法。根据安全生产舆情监测分析以往经验,借鉴国务院新闻办等机构部门应对方法,我们应坚持并不断完善“四讲”策略。

第一,争取“尽早讲”。在安全生产舆情事件被曝光后的4小时内,舆情态势轮廓初现,整体可控性较好,是舆情应对处置的最佳时机,适宜第一时间表态,主动争取话语权,抢占舆论信息发酵制高点。

第二,必须“准确讲”。信息力求全面准确,真实可信,争取公众的认可和信任。

第三,坚持“反复讲”。秉承积极主动、诚恳谦恭的处置态度,坚持在舆论发展与应对引导工作交织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瞄准合适时机,主动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自媒体等多样平台,消除误解、舒缓情绪、答疑解惑,争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做到“持续讲”。及时持续披露安全生产事件或者事故进展情况和舆论关切,给人们以希望,直至公布调查结果,舆论平息。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应对、引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作,既需要建章立制、科学规划、讲究方法、高效有序,又需要建设深化积极向上的安全生产文化来团结和凝聚推进全社会安全发展的大局意识。一方面,以平等、积极、开放的态度,坚持信息公开,接受媒体舆论监督,主动与主流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和谐友好的关系。与主流媒体建立联络沟通机制,推进日常安全生产宣教工作;与主流媒体建立合作互动机制,进行安全生产宣教主题栏目创建,组织重大安全生产新闻报道;与主流媒体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在重大舆情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上,发挥积极的沟通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密切联系群众,打通与民沟通联系的渠道。建立网络意见建议吸纳机制和网络监督机制,发动网民进行网络监督,积极采纳建设性意见建议。这样,发动媒体、网民等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建设巩固和谐先进的安全生产文化,实现提高全民安全意识、鼓励全民参与安全监督,助力安全发展的互动循环。

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范文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税制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社会公众对税收问题的关注度逐步“升温”,税收领域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度敏感的地带,甚至成为不少矛盾的汇集区域。例如“馒头税”“月饼税”“房产证加名税”等等负面事件的聚焦、炒作和放大,让所谓“重税猛于虎”“税负痛苦指数”等负面舆情充斥各大媒体,让税收问题立于风口浪尖之上。同时,微博、网络、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也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声、飞速传播的信息平台,这些都加剧了税务部门舆情事件的放大、升级,甚至扭曲、变形。在如此多平台大数据充斥的时代,如果不加以预防和控制,其负面影响将更加严重。作为基层税务部门,如何掌握、利用好大数据,科学应对涉税舆情,迅速化解与疏导舆情负面影响,把握税收舆论主动权,便成为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审时度势:认识大数据时代网络涉税舆情新形势

大数据,意味着我们可以掌握、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大量增加,但同时,有效管理和科学驾驭海量数据的难度也显著增大。因此,网络舆情管理既面临新的机遇,也不得不接受新的挑战。作为直接关系广大纳税人切身利益的网络涉税舆情,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网民对于税收政策法规、税务机关和税务工作人员的意见、态度和倾向,同样具有网络舆情的诸多特点。

(一)全力以赴,应对网络涉税舆情管理新挑战

一是处理海量信息难度加大。海量的网上信息给有效掌控提出了数量庞大的挑战,而大量政治、经济、社会等相关性因素的融合使涉税舆情更加包罗万象、复杂多变,想要有效把控数据变得异常困难。二是应对极速传播挑战重重。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证明,大众对于负面信息的关注和恐慌程度较高,因此大众对于负面信息的敏感度也更高,更容易相信负面信息的真实性,进而放大和强化舆论上的偏激情绪。

(二)抢占先机,把握网络涉税舆情管理新机遇

一是拓宽网络涉税舆情管理维度。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从更长时间、更广领域获取网上涉税舆论和数据,强化比对分析,预判舆情发展趋势,提高舆情管理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二是提升舆情管理的技术支持力度。借助大数据获取、分析技术,推动涉税舆情掌握的多元化和分析的精准化,努力实现“理论指导实践,更好地为实践服务”的目标,推动税务机关对网络涉税舆情的精准把握与高效应对。

(三)积极作为,适应网络涉税舆情管理新要求

一是部分向整体的转变。过去的网络涉税舆情管理侧重于针对个别涉税舆情事件如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和管理,大数据则能够更好地把握网络涉税舆情的整体态势和相互联系,实现从部分到整体的转变。二是应对向预测的转变。大数据的核心是利用海量数据进行事前的预测,在海量的数据中通过比对、分析,发现背后隐藏的密切关系,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提前做出部署、预防和有效应对。

由于税收工作与纳税人的密切关联,使得税收工作日益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重点。税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一些看起来微小的失误和瑕疵都有可能在网上快速放大、传播和炒作,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和议论,甚至可能发酵,形成较大的舆情浪潮,损害税务工作人员及税务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进而诱发涉税舆情危机。因此,需要我们有效把控、辩证分析、积极应对、及时处理,善于运用大数据来强化网络涉税舆情管理。

二、思维变革:数据思维创新网络涉税舆情管理

为最大可能减少网络涉税舆情的负面影响,应积极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涉税舆情管理,将大数据理念和手段贯穿于其中,做到大数据和税收工作领域的高度结合。

(一)用大数据思维管理涉税热点焦点问题

网络涉税舆情本质上是民心民意的体现,是热点焦点问题的汇集,加强网络涉税舆情管理就是要加强对涉税热点问题、对纳税人诉求的密切关注。要运用大数据强大的“关联分析”能力,把各方面数据整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和重点剖析,挖掘网络涉税舆情和民情民意背后的深层次关系,实现网络涉税舆情管理的有序推进。

(二)用大数据思维开展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工作

当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政务公开应当从单纯的重视“信息公开”推进到强化“使用分析”,要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涉税大数据政务公开系统,强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使用、分析,让数据发挥最大价值。

(三)用大数据思维强化日常舆情管理

要探索运用大数据,突破传统舆情管理的领域,建立网络涉税舆情大数据管理共享系统,实时记录网站、博客、微信、论坛等各个网络平台数据,全面监控、深入分析涉税舆情的存在状态,及时跟踪、了解其传播动态,从海量相关的涉税舆情数据中找准管理重点,以“数据驱动”来推动网络涉税舆情管理。

(四)用大数据思维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在大数据时代,社会突发事件的放大常常与互联网如影随形,网络往往给突发事件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探索建立多种数据分析模型,综合分析突发事件的性质状态、发展趋势、传播平台、浏览人数、网民倾向等各方面数据,快速准确地确定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做到科学研判、快速处置、妥善应对。

三、体系建设:多管齐下推进网络涉税舆情管理

在大数据“双刃剑”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要积极适应大数据时展要求,从体制机制建设、技术手段更新、人才队伍提升等各个方面加快创新,积极构建完善的网络涉税舆情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网络涉税舆情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一)健全大数据舆情管理体制

一是要健全内部沟通交流机制。建立由信息中心牵头的大数据网络涉税舆情管理体制,统筹征管、核算、法规等各部门数据的汇集、管理和利用,打破各部门之间“各管各数”的数据缺陷,推动税务机关内部大数据的全面收集、分析工作。二是要建立外部信息共享机制。数据只有整合利用起来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要探索建设统一高效的大数据基础平台,实现财政、统计、外经贸等相关领域数据的统一存储、互相交流、规范管理,进一步强化分析,密切实施监控,实现对大数据的高效利用。三是要建立舆情监控机制。各级税务机关要制定网络涉税舆情监控和搜集上报的工作方案和细则,指定专人负责网络涉税信息的收集、整理、共享,随时了解网络涉税舆情动态,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科学妥善应对。

(二)强化舆情管理大数据技术支撑

大数据既有全面、动态、开放等优势,也有价值密度低、分析难度大等难点,必须加快技术升级,提高数据筛选、分析、利用的能力。一是提升数据监测技术。提高对媒体、论坛、博客、微信等网络平台数据的全面收集、高效融合、去伪存真的能力,特别是要提高对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的自动识别、科学分析能力。二是提升数据存储挖掘技术。建设具有海量存储能力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存储、读写、分析和交换。从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精准抓取有价值数据,并深度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三是提升数据分析技术,包括关联分析、语义分析、聚类分析等等,自动分析网上言论蕴含的意见倾向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揭示并预测舆情未来发展趋势。

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范文3

(一)政务新媒体建设

一是进一步落实上级部门政务新媒体管理相关要求,严格内部审核机制,做到每“自然日”更新,对要求转发的及时转发,不断提高政务信息内容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二是充分运用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矩阵工作群,督促各市(州)生态环境部门加强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两微”)日常管理、运营并及时下发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做到集中发声、上下呼应、协同联动,形成良好舆论效果;三是运行好厅政务“两微”平台,努力提升原创比例,主动设置议题,如持续推出《物种100·贵州智慧》、策划《黔线站“疫”》、“典型案例”、“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六五系列活动、“2020世界环境日特别报道”、“2020贵州生态日特别报道”等系列内容。四是策划制作“微视频、一图读懂、H5、原创海报”等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宣传品,提升网络传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贵州辐射电子科普馆系列科普动漫视频、一图读懂“垃圾分类及保护臭氧层”、十三五以来贵州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展(H5)等新媒体产品。截至6月28日,在厅政务“两微”平台各类生态环境信息2330余条(微博1275条,微信1060条)。

(二)强化新闻

围绕五场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工作,拟定了省生态环境厅厅2020年例行新闻工作计划。为增进社会公众对六五环境日的关注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为六五环境日活动做好宣传预热,6月3日上午,省厅在省政府新闻办支持下召开新闻会,《2019全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就全省在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双十”工程治理、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等情况向新闻媒体进行详细介绍并现场回答提问。

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范文4

【关键词】网络涉腐;引导舆论

一、网络涉腐舆情的利弊分析

(一)影响范围比较广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网民已经突破5亿,手机网民也达到了3亿多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矛盾集中,传统的民意表达渠道不够畅通,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一个不太大的事情,经过网络发酵放大,都可能演变成一个大事件。”原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交通事故现场的面含微笑被人拍照上网,在热议中不断被爆料和“人肉搜索”,相应获得“表哥”、“皮带哥”等称呼,在一片争议中,陕西省纪委介入调查,杨达才被,又一个违法违纪的官员在网民大众“一丝不苟的拷问之下,无所遁形”。

(二)信息比较便利、及时。只要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网民都可以用电脑、手机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尤其是将有关政府官员违法乱纪的事情公之于网上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就会获得众多网民的声援,从而在短时间里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和舆论攻势。正因为可以非常便利并且随时随地就可以自由地发表关于对腐败现象的看法、意见,并在第一时间里关注、监督事件处理动态,从而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参与网络监督的热情。

(三)公平性、隐匿性和透明性。受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多数人对现实中的腐败现象是敢怒不敢言,缺乏举报和揭发的勇气,但是在网络里,个人身份、地位被隐藏,在很大程度上使举报人在心理上祛除后顾之忧,保护了举报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人身安全,使得网民可以畅所欲言。

二、当然, “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还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它对舆情的推波助澜使得网络反腐具有两面性

(一)对他人隐私的侵犯及诽谤。有些人仅仅因为个人的喜好或利益,故意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恶意诋毁、造谣,但却借着网络的广泛传播性,导致一些别有用心的舆论具备巨大的“杀伤力”,使网络舆论价值发生偏离,结果对无辜人员造成比较大的伤害,甚至演化上升为“网络暴力”。

(二)影响涉腐案件的查处及判决。网络举报是一个公开的形式,而反腐案件侦查取证在很多时候都是秘密进行的,但因为举报信息过早并且及时公布在网上,为被举报人销毁涉腐证据敲响了警钟,无形中导致案件查处难度及成本都大幅增加;同时,对于一些案件,虽然法律上有相关规定,但更多人还是从道德、个人情感等方面看待某些事情,当网络上对这件事情的众多声音形成一种“民意”的时候,司法机关在判决时就需要考虑到这些民意,否则,就会引起网民的声讨,这就导致反腐败案件的处理受到影响与干扰。

此外,当前对网上举报、网络监督、网上反腐等缺乏一套成熟的、规范的、系统的法规或条例,导致网络涉腐舆情出现时未能有规范的运作程序、工作流程及接纳和回馈机制,使得当前应对网络涉腐舆情的形式比较简单。

三、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

近几年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从湖南屡发“火箭提拔”,多位官员子女简历空白被一再提及到受贿、案在网上的全程跟踪报道等等,“人肉搜索”成为网民投身监督的一把利器。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网络涉腐舆情越来越成为从政府到网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这也标志着我们的反腐工作逐步迈入信息化时代。虽然,这一新兴的反腐形式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受到方方面面的质疑,但是“网络反腐作为舆论监督的广阔平台已是大势所趋……网络反腐的积极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的体现。”

(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维护网络健康环境。一是加强对各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及技能培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控制和引导网络虚假信息和网络舆论,全力向大众提供真实、快速、全面的信息。二是广大网民要切实提高自律意识,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不能肆意侵犯他人合法权利,更不能逾越法律底线。同时,要不断提高鉴别力,对部分涉腐舆情要有自己独立慎重的分析、判断,根据事实理性发言,不能只是“跟着感觉走”,更不能捕风捉影、污蔑陷害。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应适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对网民群体在公开网站系统性地开展法制、道德和责任意识教育,增强广大网民发表网络舆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从而减少负面舆论的产生,不断提高网络涉腐舆论质量。

(二)整章建制,规范监督,强化网络反腐的制度化与程序化建设。 一是结合现有互联网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反腐方面的法律法规,如网络民主监督制度、信息回馈制度及奖励制度等,为网络反腐规范化、程序化提供制度保障,使网络反腐能够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有序进行。二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反腐制度平台,切实加强廉政相关网站建设,不断加大政府网站透明度,提高网络舆情应对速度,充分保证公众参与权与知情权,保障举报信息能及时处理与反馈,并及时公布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动态,把廉政网站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廉政文化教育警示平台。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舆论监控系统加大对涉腐舆情的收集、分析力度,推动政府部门及时掌握舆情动向,制定合理决策。

(三)尊重事实,纠正心态,正确对待网络涉腐舆情。舆情是民意的综合反映,网络涉腐舆情也是如此。一些政府部门尤其是国家公职人员无法正确看待网络舆情,一有此类信息要么是全面封杀要么是不闻不问,结果是政府的公信力逐渐在丧失。因此,各级党委及政府部门应当纠正心态,正确看待网络民众意愿表达,正确对待网络涉腐舆情,敢于并乐于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坦诚客观面对已经披露的涉腐舆情,及时找准问题根源与关键,客观分析并在事发第一时间内主动阐明立场,从源头上控制舆情的进一步扩散。

(四)加强沟通协调,确保网络涉腐舆情能够得到及时处置。对网络涉腐舆情的处置归根结底必须有体制内的积极跟进和对接,一旦出现相关舆情,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应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根据舆情性质、涉及范围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查清事实,该追究责任就追究责任,并及时通报相关事情处理情况。

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范文5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监测;预警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

当前中国网民的规模突破5亿,也就是说有5亿多中国用户通过网络这个渠道表达着诉求和意见。早在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就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1]可以说,网络舆情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它不仅仅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平台,也是各级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基础。

1、重视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民意的聚集地,尊重并重视网络舆情是地方政府转变传统观念,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重要步骤。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近年来,我国政府网络问政建设步伐逐年加快,截止2010年6月,我国政府网站数量已经达到23081个。2010年也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地方官员开始重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以后,网友在网络上对事件进行传播,是舆情的形成初期阶段。地方政府必须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积极介入,第一时间占领话语权的制高点。有的地方政府由于对网络舆情缺乏客观、正确的判断和认知,致使舆情响应速度滞后,丧失了占领舆论高地的最佳时机,结果导致工作上的被动。

认清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要一改往日的漠视态度,重视民众的自由表达权,吸取网民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并利用网络舆情,达到既塑造地方政府的良好形象又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的双赢结果。

2、客观看待网络舆情

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地方政府在重视网络舆情的基础上,还要在态度上客观看待网络舆情,不要视网络舆情如洪水猛兽,谈及色变。

如浙江省委政法委书记王辉忠所说:对网民的舆论监督和情绪宣泄,甚至是一些非理性言论,要以更加开放、包容、坦诚的态度来对待,冷静分析应对,依法依规处置,而不能不管什么都一律删除,一味删帖并不能解决问题。网络舆情具有非理性的特点,但不能否认它依旧是地方政府了解民生、民意的良好途径。一个开明的、负责任的政府不能害怕网民的质疑,对网络舆情持仇视心理,要客观看待网络舆情,认真分析其本质和来源,剔除网络舆情的非理性部分,抽取出公众监督的社会力量,为地方政府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完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是地方政府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关键。它指的是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潜伏期要尽可能地收集与突发事件相关的网络舆情,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出可能导致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并及时上报给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从而形成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案,把危机扼杀于萌芽状态,减弱或消除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1、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构

完善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要由各级地方政府牵头,加大资金投入,组建专门机构,负责常态化的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工作。该机构必须包含具有新闻传播教育背景或者有媒体工作经验的专职人员,这些人往往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能够快速及时的捕捉突发事件的苗头。[2] 36-38机构的职责就是持续对传统媒体、重点网站、重点论坛以及点击率较高的博客进行密切关注,注意公众讨论的热点、敏感事件,并能从字里行间区分出哪些是不良分子的恶意造谣、哪些是网民的情绪发泄、哪些是网络推手的炒作、哪些是“打酱油”的无意识围观等。地方政府从人力、资金等方面提供的保障,能够保证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正常运作。除了专职人员外,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等技术的支持也是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构的重要保障。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是建立在对信息的浏览和统计的基础之上,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每天的信息数以万计,从这些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分析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仅仅依靠人力是行不通的,必须依托科学合理的网络技术。例如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发明的方正智思知识管理平台软件,可以实现对海量文本、图片、影音等数字化内容进行智能采集、分析及自动处理。

2、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使人民群众的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出来,以便能够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关注的问题。”地方政府要合理利用上述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机制。

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落幕后,山西省省长反思到“没有敏锐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动向,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是处理此事件的一个深刻教训。事后,山西省政府迅速应用了方正智思网络舆情系统,开始加大对地方网络舆情的监测。危机事件发生后,互联网媒体因为较低的门槛往往会率先反应,之后传统媒体才会介入。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发现网络舆情热点出现前的征兆,是各级地方政府发现化解危机的关键。

3、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基于舆情的监测分析,指在网络舆情事件爆发前,地方政府对搜集到的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根据网络舆情发生的规律,找出可能导致危机事件的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预警,制定出应对危机事件的计划对策,从而最大程度的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预警的作用,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其提前告知预防的功能。

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已迫在眉睫,利用技术手段明确“预警体系”,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合理解决突发事件的关键。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预警等级的设定、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流程,其中以网络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最为重要。

网络舆情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界定预警对象、确定警情产生的根源、密切关注舆情发展、向相关部门预报舆情。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敏锐地发现网络舆情,以及尽可能准确地判断舆情的发展动向,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做好应对网络舆情的准备。[3]39

(三)地方政府要完善网络舆情问责制度

一个真正心怀人们的政府应该是服务型的政府,“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公民和社会服务为宗旨并承担责任的政府。”[4]78地方政府要不断完善网络舆情的问责制度,避免网络舆情的处理方式不当,反而导致更大的舆情危机。

1、建立合理问责制度

地方政府面对网络舆情时,要积极主动介入,从网络舆情中发现公共的关注点和问题的敏感点,严肃对待,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无恶意的情绪化、非理性的网民要耐心解释,防止其被居心叵测者利用;针对恶意炒作、刻意破坏社会稳定和谐的不良分子,要在第一时间否定并删除其在网络上散播的谣言,防止负面言论的进一步扩散。[4]如2012年6月11日,武汉发生10年一遇的雾霾天气,网络上出现谣言系企业锅炉爆炸或化工厂有毒气体泄漏事故所致,引起部分市民恐慌。武汉市安监、环保等部门迅速核实,调查分析显示雾霾是由周围农民焚烧秸秆造成,并迅速将这一结果通过武汉官方网站、微博、短信及新闻媒体对外,平息了谣言。之后公安部门经过技术侦察,查获并拘留造谣者喻某、宋某。

2、完善网络舆情的处理方式

在网络舆情的处理过程,地方政府要让公众看到地方政府解决问题的诚意和能力,不能采用压制、封杀、无视等简单的处理,这样不仅会引起舆论强烈的不满和谴责,还会导致公众丧失对地方政府的信心。处理网络舆情首先做好“疏与堵”。“疏”的是民意,“堵”的是谣言。其次,政府要勇于承担,不推卸责任。例如,发生在2012年3月14日的哈尔滨“梦中强拆”事件,虽然地方政府在第一时间给与了回应,但最终因把责任推卸给“临时工”,成为了舆论的“众矢之的”。“临时工”作为挡箭牌已经不是新鲜事,早在2010年上海发生11·15火灾时,最终的责任也落在了“临时工”——无证电焊工身上。

(四)地方政府要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

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吸引广告商的投放,经常利用突发事件制造嘘头,给流言提供了空间,也为用心叵测的不良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地方政府施行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就必须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打造有社会责任感的网络媒体。

1、加强网络媒体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

法律法规建设是一种硬性监管手段。西方政府在计算机和网络立法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借鉴。世界上第一个颁布互联网法律的是德国,早在1997年通过的《信息与通讯服务法》就提出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三原则。新加坡政府在1997年出台的《互联网操作规则中》也明确规定到:“凡是有违公共利益、社会公共道德、治安秩序、国家稳定以及其它现行法律禁止的内容都不得出现在新加坡互联网中。当前,我国互联网立法还正处于探讨阶段,为了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我国在200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规定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2003年,《新华网》《人民网》等互联网信息单位签署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此外还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但整体上看更加具体(如违法信息如何认定、如何处罚)和具有法律效应的互联网法至今没有出台。[5]55强烈呼吁地方政府加快互联网立法的进程,为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提供强制力的保证。

2、加强网络媒体的道德规范

网络媒体道德规范旨在唤起互联网使用者的道德感、养成尊重知识产权以及个人隐私的习惯、规范用户的网络信息行为、维护网络信息秩序等方面能够发挥明显作用,甚至在消除有害信息方面可以充当“准法律”的角色。法律法规是强制的、硬性的;道德规范是自愿的、软性的手段,但这种手段却是有效的、必须的。道德规范应该连通法律法规一起成为地方政府加强网络媒体监管的两大支柱。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性,它一方面使公众在互联网上具有隐匿性,另一方面也给违法乱纪行为提供了保护。与政府利用法律法规直接干预的手段相比,加强网民的道德责任感与伦理意识自有其优势。

结语:

从躲猫猫事件到上海交通管理部门钓鱼执法再到四川什邡,频频出现的网络舆情引发的危机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应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以开放、公正的心态面对网络舆情,接受网民的监督,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工作,从而建设成为真正“以民为本”的政府。

[参考文献]

[1]总书记重视“虚拟社会”,如何实现扎实管理.人民网. 2011.

[2]冯春.新媒体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D].上海:复旦大学. 2008.

[3]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

[4]白毅.服务型政府的涵义与构建路径阴[J].求索. 2006(6) .

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范文6

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因此,实现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和引导,是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迫切需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牢牢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积极为转型跨越先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新机制。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侯马市委、市政府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在建立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机制上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成立网络新闻中心,组建网络管理机构。为应对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和日益活跃的网络舆情,在人员编制、经费保障、设施配备等方面予以保障,保证了机构的正常运转和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是建立“网络问政”平台,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建立了“网络问政”平台,对于网民留言,第一时间由宣传部长阅批后,分门别类批转有关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限期落实解决,并在政府网站公开反馈。

三是关注网络舆情,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网络新闻中心与公安网监部门配合,通过对负面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把不良影响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是建立网络宣传队伍,正确引导舆情。对热点问题予以舆论引导,从而做到重大问题不缺位、关键时候不失语,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权、话语权。

五是健全考核管理制度,强化意识追究责任。对舆情信息办理不重视、不敏感、不作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或后果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十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网络舆情是最真实和最高效的社情民意综合体,集合了多方权利和诉求。因此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至关重要。

首先,要树立新观念,把握新策略,在舆情管理处置上做到“三早三快”,即: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快收集、快研判、快应对。主动与网民进行交流沟通,释疑解惑,实现网络舆论正面引导效应的最大化。

其次,要正确对待网民的建议,认真处理群众诉求。对于网民的议论和群众的诉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正确对待,认真处理;民生困难,要妥善解决;党风政风的问题,要及时调查处理;建设性建议和意见,要分析研究、积极采纳并尽力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