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范文1
1留守农民培训工作的发展现状
1.1 政府逐步出台留守农民培训政策方针,着力解决农民素质提升问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的发展困境,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必须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强化农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各级政府建立农业技能培训机构,针对留守农民设置技能培训项目和农业创业项目等等。国家加大对农民技能素质培训的财政投入。截止到2010年,我国留守农民约有1亿人接受了系统化、专业化的农业科技和转岗专业培训。
1.2 留守农民培训积极性高涨,培训无法满足目前培训需求
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发现,95%的调查者对农民专业技能培训表达了强烈的意愿和需求,留守农民渴望掌握新型农业生产技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率加快,农民认识到农业发展需要全面更新技术和生产效率,然而现阶段,农业技术人员在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太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而政府提供的相关技术培训无法满足现阶段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农业科技人员拥有高级职称仅占农村科技人员比重的6.26%,无法满足农业科技人员的发展需求。由于农业生产种类和项目繁多,相关农业技术培训无法囊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方面,只能重点培养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和相关的优势产业和作物。现阶段的农业培训主要针对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和养殖,忽视偏远地区或小规模家庭农业生产的专业培训。
1.3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匮乏,经费不足,培训模式只能以点带面
现阶段,农业科技培训主要通过选拔优秀农业人才,选择农业技术骨干进行专项培训,利用骨干的辐射作用,对留守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带动地区农业技术的发展。培训项目主要针对当地主要农作物种植技术和现阶段普遍性生产技术。
2留守农民培训凸显的弊端与问题
2.1农业劳动力高素质农业人才流失,培训效果不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2014年农民工人数达27395万人,相比于2013年增长了1.9%。劳动力单向向城市转移速度加快,回流率低,进城务工农民往往年轻力壮,文化素质相对高。留守农民培训对象选择成为培训难点,导致整体培训效果不佳。调查结果显示,经过专业农业技能培训后增收明显的仅为25%,并其中部分转向其他产业。
2.2留守农民培训重技能,忽视道德文化
为了建设新农村,必须推动留守农民全面均衡发展,然而政府提供的农民技能培训以技术为主导,忽视了相关文化素质培训与管理技能培训,导致新型农民的培训目标无法有效实现,筛选培训对象是优先考虑中青男性,忽视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针对农民工进行的转岗技能培训也缺乏覆盖新,51.1%的进城农民工未接受相关技能培训。
2.3留守农民素质下滑,培训流于表面,领域狭窄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农民素质整体下滑,留守农民的构成主要为老弱妇孺。这部分留守农民或缺乏培训意识,或限于水平,缺乏对农业技能培训的诉求,固守传统精耕细作。而政府进行留守农民培训工作时多流于形式,其培训供给无法与农民培训需求契合,导致培训流于表面,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素质和技能。
3留守农民培训方案与措施
3.1 严格筛选培训对象,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法,全面提升培训效率
在进行留守农民的培训工作中,必须全面把握农民培训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比如留守农民培训的需求欲望,需要何种培训,需要如何培训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进行具体培训工作中,必须明确农民在培训工作中接受到什么样的具体技能,以及这些技能对农业生产的具体作用。政府要准确自身在农业技能培训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制定规范化的留守农民培训规范与制度,全面鼓励和引导留守农民参与农业培训的积极性与热情。全面提升培训效率和培训效果,全面了解受培训的农民的知识能力结构和社会背景,因材施教,提供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方案与计划,全面提升农民的培训效率,引导留守农民成为学习型农民。
3.2 丰富和调整培训手段形式与具体内容,保证培训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
政府应注重创建专业化的新型农民培训系统与体制,全面培养与提升留守农民的综合素质。现阶段政府提供的留守农民培训方案仅限于农业技术方面,缺乏相关文化道德素质培训,要想全面提升培训效果,必须全面提升留守农民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注重培训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基层组织针对培训经费有限的问题,可采取定期聘请技术人员与专家进行亲临农田进行技术指导,或选派基层干部与农村技术骨干进行深造与专业化、系统化的技能培训,通过技术人才的辐射作用,将技术逐渐推广,实现技术的全面普及。
3.3加强对培训人员和培训项目的管理,强化培训的绩效
为了提升农业培训效益,必须制定严格的监督体系与调控策略,并时刻保持培训人员与项目的跟踪。与此同时,建立培训人员严格的考评机制,督促和激励培训人员提升培训效果。表彰培训过程中培训效果突出的先进单位与个人。既要有专业性的培训教材,还要有灵活多变的培训手段。寓教于乐,加强现场指导和技术传授。目前,我国留守农民素质偏低,培训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综合协调的新型农民培训规划与管理体制。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留守农民培训,充实培训内容,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民培养的长效机制。
3.4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强化政府在农民培训中的地位
从现阶段发展状况看,我国农业生产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要展环境,加快制定现代农业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及开发的对策,培养新型农民。强化政府行为,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培训中的主导地位。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培训机构职能,增强新型农民的主体意识,调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加快立法步伐,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供法制保障。
3.5吸引外部人才返乡创业,整体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要想转变留守农民低素质化趋势,必须创建激励机制,招募和吸纳高素质人才进入农村创业,提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长期的依赖培养农村内部人才难以迎合高素质劳动人才发展需求,鼓励农民工回乡务农的同时还必须吸引专业化的农业技术高端人才和管理人才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管理等工作,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制度创新和改革,鼓励大学生村官回乡支援农村建设,实现回乡创业等等。
4结语
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范文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农不兴则国不稳。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都必须以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特别是在国际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落后低质的农业生产根本无法与先进国家的农业相抗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导致低素质的农业,低素质的农业无疑是没有竞争力的。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问题是提升国际竞争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破之题,同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重大障碍。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教育培训
一、研究的背景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大批经过良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才,是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西奥多・舒尔茨从长期的农业经济问题研究中发现,促使农业生产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是土地、人口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什么农村会长期无法摆脱贫困,除了环境、条件、传统观念等因素之外,根本的原因是农民缺少足够的知识,没有掌握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文化知识的贫困,是导致农民精神和物质双重贫困的根本所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农不兴则国不稳。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都必须以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导致低素质的农业,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问题是提升国际竞争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破之题,同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重大障碍。
二、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的理论与实践
对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农村教育是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点与重点。可以说农村教育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对最迫切需要教育的人口完成政府及国际社会对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教育使命。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的困境,显然不只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问题。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格外重视。
朱炎洁、王志毅认为:虽然我国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民收入获得了逐步的提高,但是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为农村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充足的后备梯队力量应当是农村普通教育的目标;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人员数量少,并且素质有待提高。杨全士认为:农业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农业和农业职业教育的关系,探讨农业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是非常必要的。朱述斌认为:农业科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改变农业弱质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生产要素。农科教的结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崔继顺认为:应大力提高对农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切实保障进城农民的权益。在课程设置方面,黄如兰、唐玉认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着课程目标“离农”、课程内容“离农”、课程效果“离农”的现状。
三、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调查
(一)农民的培训意愿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大部分的农民对参加培训的愿望比较强烈。这些人群中,多数农民表示愿意参加免费的实用性的技术培训,少数农民表示只有内容符合自己需要是才会参加,只有极少数的农民表示对培训不感兴趣。当前所举办的培训绝大多数是免费的,甚至有的培训还给农民误工补贴,所以农民基本没有参加培训需缴费的概念。大部分农民的可承受区间在200元一下,其中仅能承受100元一下的情况占半数以上。大多数农民表示最欢迎科技人员到生产现场指导,最不受欢迎的是农村黑板报,因此应在此方面进行较大的调整与改革。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农民对培训的时间要求不高,但对培训的地点有较强的要求。农民普遍要求把培训班办在离自己家比较近的地方,可以节约时间、节约费用,又不耽搁农业生产,在田间地头培训则更容易学、更容易记,效果比较好。
当前,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内容的需求仍然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对系统的基础知识培训的需求较小,对实用新技术培训、农业新品种培训、养殖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需求较高。
(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的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敏感性,师资配备的问题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师资紧张,专业对口的教师更为紧张,“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缺乏。同时,教育实训基地与设备缺乏,许多专业多为理论讲授,实践严重不足。同时,由于国家及各级地方财政投入不足,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严重缺乏专业实验设备、仪器、图书资料等教学必需品,专业教师只能从理论上给学生讲解,无法给学生演示或示范,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最后,实训基地严重不足,很多学校没有实习基地,大部分学校实习基地的实习设备落后,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导致职业学校的学生校内实践严重不足。
四、国内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和启示
福建省提出“六个强化”促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即强化政府职能、健全目标责任;强化政策措施、健全培训制度;强化基础工作、发挥基层作用;强化资金运作、落实培训经费;强化技能培训、注重就业对接;强化典型示范、创新培训模式。同时,建立和完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配备村级劳动保障助理,完善省、市、县、乡(村)培训工作体系,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增加资金投人,着力组织对当地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企业,以及管理用工较规范的企业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
广东省倡导“健全法制、市场导向、增加投入、注重实效”的培训方针,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事业,建立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好关系。同时,不断加大投人力度,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促进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相衔接,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大力推进省、市、县、镇四级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引导,优化配置教育培训资源,积极组建不同类型的行业性或区域性教育集团,实施集团带动战略,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新的培训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关于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作用的建议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职业的教育的目标就是面向市场需求,为企业培养大量技能型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动力,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及时调整专业的方向,促进劳动力充分稳定地就业。
根据专业适当缩短学制。可根据专业情况适当缩短学,对于就业岗位比较明确,专业定向较强的;产教结合,实行订单培养的;技能要求比较单一;经济欠发达地区,亟需“短、平、快”培养领域尤其可以制定更有效率的培养模式。
加强实训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培养实践技能。建立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紧密结合专业,科技含量较高的校内外生产实习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首要条件。
注重实践以提高办学质量。提倡农村职业教育以重视实践为导向,重构职业教育课程框架,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中心。特别注重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到生产一线接受真实的职业岗位训练,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初步形成职业能力。
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从而调动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打破教师的终身制,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聘为相应的职称、职务,建立教师评聘分离制度,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提高政策的扶持与资金的倾斜力度。建立良好的风险保障机制,减少风险可能给农民带来的损失,提高农民学习新技术、使用新技术的意愿。同时,要不断加大对农民培训政策、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在政策上的支持,项目上优先考虑,资金安排上重点倾斜。并适当提高学员补助标准,适当增加主管部门工作经费和培训机构建设经费。
参考文献
[1]姬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2]邹鸿、张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4(15)
[3]李艳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
[4]石猛、刘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回顾与展望[J],职教论坛,2014(3)
[5]徐彤宝、刘春兰,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农机,2015(10)
[6]张怀峰,浅谈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J],山西农经,2015(9)
[7]尤惠卿,关于农村教育的思考[J],科学大众,2014(7)
[8]姜虹,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3(3)
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范文3
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2013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农办财〔2013〕36号),给我省下达了13.4万人的培训任务。主要按三个层次组织实施,即农业专项技术培训7.6万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5.6万人、农业创业培训2000人。
一层次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培训。一是培训粮棉油糖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骨干农民。根据2012年国家粮棉油糖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域分布,每个示范片培训骨干农民100人左右。全省共培训40600人。二是培训“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骨干农民。根据《全国蔬菜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定的吉林省15个蔬菜生产重点县,榆树市、德惠市、农安县、公主岭市、梨树县、伊通县、吉林市龙潭区、舒兰市、磐石市、前郭县、扶余县、长岭县、大安市、洮北区和洮南市,每县培训骨干农民500人左右,全省共培训4500人。三是培训肉牛、肉羊、奶牛、生猪生产大县骨干农牧民。根据《全国肉牛、肉羊、奶牛、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从列入规划的吉林省19个重点县中选择50%的县,德惠市、九台市、公主岭市、双辽市、桦甸市、蛟河市、东辽县、柳河县和通榆县等9个县,每县培训骨干农牧民200人,全省共培训1800人。四是培训渔业生产大县骨干渔民。根据2010年主要渔业统计指标,从本省年产1万吨以上水产品的渔业大县中选择50%的县,培训任务由省水利部门培训基地完成。各项目县还可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安排培训科目,培训28600人。农业专项技术主要全省53个项目县分别认定培训基地,组织农民根据农时和生产中问题开展培训。
二层次是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开设的培训科目有6个方面。一是种植业生产服务人员。包括病虫害专业防治员、肥料配方师、蔬菜园艺工、果桑茶花药园艺工、种子经销员、农药经销员等。二是畜牧和渔业生产服务人员。包括畜禽繁殖员、畜禽养殖员、兽药经销员、渔业船员、水产养殖员等。三是兽医服务人员。包括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等。四是农机服务人员。包括农机操作员、农机维修员等。五是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人员、沼气工、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信息员等。六是涉农企业从业人员。包括农产品贮藏加工和流通企业技术工人,乡村旅游服务员等。
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范文4
培训前准备全面。培训前要做到以下“五备”,理清工作思路。
备计划。培训机构根据农业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类别、对象和数量,科学论证,精心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专业、课程安排等,培训开班前5天报农业主管部门审批。
备教师。根据阳光工程各培训班的对象和内容,从阳光工程培训师资库中,遴选本专业最适合的专家为阳光工程培训教师。
备教材。培训机构要组织编写或采购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免费发放给培训农民,确保每人一套。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不得以简单的讲义、明白纸等代替教材。
备学员。严把培训对象关。要求学员农村户口,年龄男不超过60周岁、女不超过55周岁。培训前采集学员照片、身份证复印件和学员信息等,初步整理学员花名册、点名册等。培训开班前一天把学员花名册报送至农业主管部门,以备抽查。
备场所。农业创业培训集中在培训机构培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原则上集中到培训机构或有吃住条件的乡镇培训,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在村内培训。培训前,要选好场所。室内培训,桌椅摆放整齐,卫生打扫干净;田间地头观摩培训,要选好场地,便于观摩和听讲。
培训期务求实效。细节决定成败。培训期间要按制度办事,要注意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两严两活两配合”,是培训期间的主要工作任务。
“两严”。严格学员管理。一要选好配强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二要选举建立班委会,引导、强化学员自我管理;三要实行一天两点名,监督学员学习,保证学员受训时间。严格培训要求。一要严把培训时间关。按方案要求,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全年不少于2次,每次培训在50人以上。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累计不少于4天,每天培训时间不少于6个小时。农业创业培训累计不少于14天,每天培训时间不少于6个学时。二要严把培训质量关。培训要按培训方案要求实施,要按课程表授课,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同时强化案例和实践教学。三要严把结业考试关。结业考试是检验受训学员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试时实行单人单桌,对考试不及格的学员,列为下期培训对象。
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范文5
[关键词]广西;劳动力;模式;项目培训
一、2001~2005年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近年来,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如表1所示,2001至2005年间,广西外出务工人数从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7%增加到25.2%,年均增长2.5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上年新增人数从2001年的7.2万人,到2005年新增85.8万人,增长11.9倍。2005年广西转移农村劳动力达756.84万人。但是,与全国相比,2005年广西农村转移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较全国低12.2个百分点,农村就业占全部就业比重较全国高近11个百分点,农业就业比重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2005年广西城乡收入差距3.72倍,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这都说明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仍然非常大。来,广西外出务工人员性别结构、文化程度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和提升。从转移者的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逐年上升。2005年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人员占72.2%,比2003年提升4个百分点。在这部分人中,接受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占26.7%,说明了教育与培训因素在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因素人手,分析广西教育与培训的现状,并提出具体的模式。
二、当前广西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模式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是指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民的要求,为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及其知识技能水平而开展各种职业技能训练活动的方式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目前广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散见于“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和“百万中专生计划”中。“绿色证书工程”主要是按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对广大农民开展培训,培养骨干农民的一项基本科技培训制度。“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由农业部、财政部和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为目的,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制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由农业部等六部委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的,旨在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引导性和示范性培训的制度。“农业远程培训工程”是一种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迅速传播农业科技成果的做法。“百万中专生计划”是农业部从2006起开始组织实施的,依托农广校、农业中专学校等机构,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用lO年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的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实用型人才计划。
目前广西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主要有:从培训主体角度看,有院校培训模式、行业培训模式、民间培训模式、用工单位集中培训模式、师徒制培训模式、远程教育培训模式等;从培训对象角度看,有岗位培训模式、就业引导培训模式、创业培训模式、晋级履职培训模式;从培训内容角度看,有订单培训模式、即学即用培训模式、课程中心培训模式、特色技能培训模式、热点项目培训模式等;从培训手段角度看,有课堂教授培训模式、程序化教授培训模式、案例分析培训模式、网络培训模式、现场培训模式、参观访问培训模式等;从培训管理角度看,有学分驱动培训模式、自学考试培训模式等。模式分类较多,都突出了短期性、分散性的特点,整体效率不是很突出。
三、当前广西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广西农业教育发展主要存在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教育内容、方式脱离实际,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薄弱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
农业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农民和农民家庭、农业干部和中央农业服务人员三类。但是,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因此农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和农民家庭。国外许多国家,如荷兰、日本就非常注重对农民和农民家庭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广西农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国家农业技术管理干部,他们较多关注的是与政府目标相关的部分,对农村发展的关心程度不高,这与国家农业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二)教育内容、方式脱离实际
在教育内容上,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农户小规模经营,专业化水平较低,兼业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广西许多农业教育单位只顾模仿发达国家设置专业,教育中过分专业化,设计的课程很难适应农户小规模经营的需要,导致农业教育与农村现实需要错位严重。在教学方式上,农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与农业实践的紧密结合性。农业教育应该在教授学生农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十分强调实践教学。但是广西多数农业教育机构和教学单位主要以传统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实施教育,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不够,同时也缺乏实践教育,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很差。
(三)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薄弱
建国以来,我国始终把为高等教育培养生源作为中小学办学方向,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农村普通教育与城市普通教育实施相同的模式。由于学制和教学大纲限制,我国农村学校进行的农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没有学习过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在广西,这一点更加突出,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农村学校的升学率非常低,绝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只能回乡务农。因此,农村中就出现大量“科盲”。同时,农村成人教育非常薄弱,大部分县份的农民终身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活动。据统计,全区近2/3的行政村没有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只有15%左右。而且还存在培训面太窄、内容陈旧、培训方式落后等问题。薄弱的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是导致广西农村人力资源科技素质低的重要原因。
(四)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一是技能鉴定总量相对较少。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急需向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向比较效益高的农业各产业领域深度转移。但是,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总量较少,远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需求。二是技能鉴定发展不平衡。从农业不同行业看,种植业、畜牧兽医、农机、饲料、渔业、农垦、农村能源、农广校、乡镇企业等9个行业(系统),由于开展工作时间先后不一和各行业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技能鉴定工作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三是技能鉴定机构布局不合理。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分布来看,不仅数量少,覆盖面窄,而且相对封闭,尚未形成针对农民的服务网络。
此外,广西农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障碍性因素,如社会对农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教育管理体制僵化、农业教育现代化投入不足、社会对农业教育缺乏规范的法制化调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广西农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广西农业教育后续发展过程中,可以这些因素为突破口,寻求加快农业教育发展的可行之道。以充分发挥农业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
三、广西劳动力教育培训具体策略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
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农民工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系数达0.89(国家统计局,2004),农民工参加半年以上培训的通常要比只参加一个月内培训的工资高200元左右。由此可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非常关键。广西各级政府要把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把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的需求,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一要健全培训机制。进一步整合和优化现有农民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型、多元化、可持续、扩散型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通过项目带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手段,发挥县乡党校、农广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建立区、市、县、乡四级培训网络,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搞好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及岗位定向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结合起来,运用长、中、短期各种方式,大力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促进劳动力供求衔接。二要加大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大财政预算的支持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拓展培训内容和培训范围,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设置优势互补的培训模式
优势互补的培训模式是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人需求的优势,把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整合在一起,根据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岗位、工种的人才需求,进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一种模式。如广西的职业学校与广东省的各类企业实行联合培训,每年向广东省的企业输出6万多人。这种培训模式一方面在同一区域内优势互补,即农村与城市优势互补,农村出现人多地少,存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城市由于企业的集中形成聚集效应,不断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企业用人的岗位需求增多,可广泛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区域优势互补,即东部和西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发达地区具有企业优势,而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双向结合,使农村劳动力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的发展动态,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培训,满足个人发展需要。从总体上既可以推动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增加他们的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可以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大力发展项目培训模式
项目培训模式是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要求,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就业习惯等因素确定培训项目,以项目为依托,进行理论实践培训的一种模式。如河北省行唐县成为闻名的蘑菇种植基地,就是利用蘑菇种植项目和项目能人李文为培训师。对全村劳动力进行蘑菇种植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蘑菇种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产品远销广东,带动全村农民致富。
(四)完善政府、企业、个人分担职业教育培训成本的保障机制
教育和培训既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企业和社会。它可以使个人具备就业能力,并帮助他们获得体面的劳动和避免贫穷及边缘化;企业和社会通过其在人力资源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因此,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的责任应由公共和私营部门共同分担。但是,政府“必须始终承担投资于基础教育和初期培训的主要责任”,并分担向面临社会排斥或歧视风险的群体投资的最大部分责任。而投资于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和培训以及以工作场所为主的终身学习和培训,提高个人就业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属于个人和企业的共同责任领域,企业和个人是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受益方,因而被要求在学习和培训计划的投资方面承担更大的份额。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企业人力资本意识淡薄和在使培训投资回报内部化方面存在困难,投资培训的积极性不足;个人因培训开支和风险规避心理,参与培训的意愿也比较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政府将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负起更大的责任,同时制定适当可行的政策和鼓励办法以保证企业和个人开展必要的培训。
(五)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远程教育培训主要是指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中心开展的农民职业教育。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1980年创建,覆盖全国农村的农民职业教育学校,也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村远程教育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由全国15个部委联合办学,农业部主管。形成中央、省、地、县、乡五级办学体系。现设有种植、养殖、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等多种门类46个专业。教学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的技能培训,涵盖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台每周演播22个小时,为基层县装备了地面卫星接收站,配有文字教材、音像教学带、实用技术VCD光盘等。
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范文6
一、培育新型农民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目前的农民培训体制机制不能够满足新型农民培育的需要。一是培训内容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及市场化的需求;二是部分培训老师或缺乏实践经验,或知识结构老化;三是政府各级部门存在一种被动的、应付式地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效率有待提高,培训监督机制缺乏。(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实用人才“非农化”发展,农村“能人”大量外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严重,当前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乡村留守从事农业的这些人大多数是老年的,身体条件差的、思想意识保守的。(三)农业经营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低下。中国目前的农地经营规模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中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大约只有0.1公顷,农村户均经营规模不足0.33公顷,中国的农业生产规模远低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几百至上千公顷)。小规模的农业生产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而导致农民经济效益相对低下,大量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
(一)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一是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大力开展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一系列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农民进行包括现代农业知识、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培训。二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转变重学历轻技能的落后观念,进一步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调动企业、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三是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学员就业为导向,在师资培训上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并逐步建立完善以县、乡、村三级农村劳动力培训档案,使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四是以转移农民为出发点,加强引导性培训。加强对农民工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二)从农村以外引进人才,从中“发展”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除了要全面提高现有农村劳动者素质,更需要从农村以外引进人才,并从中“发展”新型农民。除了把广大农户培养成为现代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外,还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支持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创办现代农业企业。(三)培养新型农民需要营造良好环境。一是政策环境。各级各部门要将新型农民培养纳入现代农业建设整体规划,明确工作思路、目标任务、重点环节和政策措施。根据中央关于城乡发展“两个趋势”的正确判断,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格局,结合实际,出台惠农、支农、育农的政策措施;增加投入,加大对新型农民各类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农民教育培训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法制环境。加强普法教育,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让农民群众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同时,加强监督,确保与农民利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三是舆论环境。培养新型农民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全社会来关心支持。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阵地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新型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真正形成重视、培养、支持新型农民的共识。(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力度,政府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使更多的土地集中于大户,扩大经营规模,也有助于杜绝农村土地抛荒等现象。土地集中连片,农业机械可以有效使用,节省大量劳力成本,农业生产效率也可以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比较效益有了,自然能吸引更多的年轻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作者:沈建军 单位:慈溪市长河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