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绘画教学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绘画教学理念范文1
“师生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是现代教学过程的显著特点,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努力学习现代教学技能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努力实施创新教学,逐步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及时将课程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如在旧教材中讲氯气时,通常是观察氯气的物理性质,在新教材教学中,笔者尝试先讲有关氯气发现的史实,并将氯气的某些性质也加进故事中,然后和学生交流从故事中了解氯气是怎样的一种气体,这种改变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加强了学生的思考和交流,也使学生了解化学史实,并从化学家的身上学到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所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条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会”化学知识走向“会学”化学知识。这就对化学教学有了新的要求:
1.教师要善用、巧用教材,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但不依赖教材。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删除了许多“难、烦、偏、旧”的内容,加大了学生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高质、高效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将活动的顺序适当调节:先实践“水果电池”然后体验锌│硫酸│铜原电池,最后进行科学探索,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另外,在教学中也应多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充分利用各种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鼓励、信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多种形式的体验中,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在探究、交流中互动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如在“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中利用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分组实验,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紧密联系生活和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无定法,教师要探索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在讲“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时,“西气东输”这个学生熟知的工程以及近来媒体频频曝光的矿难事故入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
4.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化学教学的开放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善于发现、肯定、总结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鼓励肯定,并将这种闪光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如开设课后的兴趣小组以及研究性学习,并对学生的成果给予展示和鼓励。
三、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将教学中每一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应变,善于将“问题”转变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目标,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把充足的课前准备、积极的课堂活动、及时的课后反思作为优化教学活动的重点,提高教学效果。如Ba(OH)2・8H2O与NH4Cl反应的演示实验,通过课后的反思,将实验改为烧杯盖上多孔塑料板,塑料板上放置浸有稀硫酸的棉花,进一步体现了绿色化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四、重视化学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化学教材中的图片、图形、图表是化学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图形、图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积极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优化化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五、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绘画教学理念范文2
笔者认为教师应深入钻研教学理念、精心编写教学设计、交流教学方法、总结高效课堂教学结构、总结和改进教学资源。笔者认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结合我校几年来化学教学调研、教研活动,针对进一步领会课改理念,优化教学过程谈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教学预设必须转变理念,争取水到渠成。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根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使预设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因为预设与生成都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少的两个方面,预设高水平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因此,教师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追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达成。
二、教学方法多样,不拘一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方式。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六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要根据教学内容定方法:如陈述性知识通常采用启发式、讲授式学习方式教学,有多种理解可能的知识要采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境界,可用一句话概括为:焕发出生命活力。所谓活力,即师生生命的创造力,其课堂特征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理想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归宿,以师生有效参与为载体,以学生学力提高为目的。重情感,学习环境贵在和谐; 重情景,问题设置贵在有度;重参与,学生思维贵在有效
因此,教师要善于重组教学内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规律的相应的教学序,使知识与能力的发生、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序进行,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智能链,使学生的思维有序的展开、发展、收敛。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教学过程中,还要随时反思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生成的有序进行,促使学生学会建构、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为,“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才是“活”知识的源泉。
四、教学媒体融入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拓展教学视角
化学学科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教材、教辅资料、板书、实验、教具、图表、板书、多媒体、网络等。教材是很重要的教学媒体,它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知识的源泉。教学前必须认真研究,教学时必须回归教材并指导学生用好教材。板书是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的重要媒体,简单、明了。多媒体技术具有“微观问题宏观化,静态问题动态化” 、容量大、便于修改和保存,可以整合各种教学方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有效创设教学情景,能加快知识的生成、思维的启迪、探究的展开,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教辅资料是学生学习的延续,是知识巩固的重要载体,对师生成果交流的主渠道。它们都有自己的辅助教学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这就要求:(1)教学媒体要保证质量,不能流于形式(2)教学媒体要用到位而不能越位,否则就会障碍教学生成。如多媒体视频代替普通演示实验,造成学生无法更深入的体会自然科学的神奇和魅力。还有教师一节课幻灯片放了二十多张,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上课眼花缭乱,课后脑中一片空白。(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用教材、实例、教具等常规教学资源;若不能很好解决时应先想方设法设计实验去解决;若实验也无法解决,再借用多媒体和网络来解决。
绘画教学理念范文3
关键词:中小学;素质教育;理念;社会学
中小学素质教育是一种强调“基础”、“理想”及“养成习惯”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体现着现代化教育价值指向的教育思想,其目标在于使中小学生不仅具有相应的基础知识,还具较为广泛的认识面、向上的理想和良好的习惯,进而初步形成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本文拟从社会学视角探析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化。
一、当前素质教育在理念上存在的主要误区
第一,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升学教育。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一点也不矛盾。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有两个:一是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提升素质做准备;二是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就读的学生进入社会参与竞争做准备。让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本身就是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而且,通过升学培养和选拔人才是社会进步很有效的动力,随着考试制度、评价方式的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与素质教育应有的要求逐步吻合,素质教育实施得好的学校应该是升学考试成绩好的学校。现在,有些地方出现了“小学搞素质教育,中学搞应试教育”的现象,这是不懂何为素质教育的结果。
第二,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考试是教育评价的基本手段之一。无论是考试的筛选功能还是诊断功能,在现阶段都是必要的。通过考试进行筛选虽然不是最完美的方法,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是较好的和公平的方法。面对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不能放弃考试,就必须改革考试。在考试内容上,要从注重知识点考查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查转变;在考试目的上,要从注重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在考试分数使用上,要从用分数评判学生优劣向评价教育过程好坏转变。
第三,认为素质教育有统一的标准模式。素质教育是一种观念,一种理想,一种价值,一种境界,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它依赖教育者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环境、内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理念和技能。一个中小学教师可以运用一种甚至几种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与教师之间永远只有相互交流、促进,而不可能相互照抄照搬。
第四,把素质教育误认为是纯课外活动。有些人提到素质教育就想到课外活动,以为懂点琴棋书画就是素质教育,即所谓“课内搞应试教育,课外搞素质教育”。事实上,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先进的教育思想要在课堂教育中得以贯穿,完善的课程体系要在课堂中得以实施,教师良好的素质要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相互作用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
二、中小学素质教育理念深化的社会学分析
(一)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伴随着当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首先是科技教育综合化,这要求中小学教育切实克服经济绝对化和教育工具化的观念,立足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21世纪各门类科学和各层次分支不断交叉、加速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一步结合,科学和技术相互依赖和融合,科学和社会之间发生重大的相互作用。其次是经济全球化,要求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具备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合作竞争的精神,善于在现实和传统之间、科学和人文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以及民族和人类之间不断地协调和化解矛盾,应对各种挑战。再次是发展整体化,强调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发展都要以人为中心,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和依靠人的全面发展,它指的是一个人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德、智、体、美等都达到一定的要求。但由于发展是无止境的,加之每一个人的遗传特征、所处环境和接受教育的不同,以及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的不同,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每一个人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用全面发展来否认个性发展,也不能用个性发展来代替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鼓励拔尖,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不拘一格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从社会学角度看,创新是一种注重实效、立足长远的理念。中小学教育并不只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灌输和管理,它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中小学教育过程的始终,要建立师生的平等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要营造一个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动手去做、去实验。没有实践能力的人,绝不可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实践出真知,脱离社会实践来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社会学基本理论认为,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美等,其中德是第一位的,即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把思想品德教育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在当代社会,教师的首要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是教学生如何思考,再次才是传授具体知识。在当今,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何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已经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思想品德如此重要,可当前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并不尽加人意。具体表现在:教书育人没有成为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德育工作还不能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德育没有贯穿于中小学教育和学校管理全过程,未能体现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德育的内容和德育工作的方法较为陈旧和单一。对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它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两大巨臂
当代社会学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知识量激增,人文与科学彼此疏远、隔膜和分裂成“两种文化”,学生和家长普遍存在的“职业至上论”观念,使人们对书本以外的知识缺乏兴趣,知之甚少。同时,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往往缺乏批判性的思考,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这是当今中小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应当从加强文化知识素质教育入手,尤其应重视和加强直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精神力量并对发展人的心灵,形成和谐人格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的人文科学教育,另一方面科学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而科学教育不只是停留在经验性、知识性、技能性知识的传授,更应突出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批判谬论、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的熏陶。所以,素养的获得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相互贯通的。
(五)加强社会科学教育和理论思维,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
通过社会科学层面的反思,才能较好地解决人文与科学结合这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难点。根据的观点,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思考的,是关于世界的一切事物的最普遍的问题。黑格尔将哲学看成是人类精神的反思,马克思发挥了这一观点,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社会科学的思考可以帮助他们超越功利、摆脱狭隘、告别浅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体系,引导他们通过哲学思辨,去探索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掌握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形成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正确地进行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六)培养正确的情绪体验和健康情感的发展,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社会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应当把提高学生“情绪智力”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因为基础教育忽视情感发展的后遗症,另一方面,中小学生自身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面对社会,必然会引起众多的困惑与烦恼,使得情感发展、情绪调适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因此要因势利导,将情感教育和人格养成作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结束语
教育是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的最重要的手段,凡是人在后天习得的素质都离不开教育。社会文化作为人类创造活动所积累的文明成果,不仅可以充当人作为主体进一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能够为人自身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教育必须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教育必须进一步改革,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多种功能中,升学教育始终被置于显著的位置,教育的“工具意识”不断被强化,而教育应有的“教化意识”被淡化,如果两者失去“内张力”的平衡,就势必使中小学教育观念陷入“市场效应”的单一化误区。所以,教育改革和发展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中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全面素质的学生。我们要按照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观,围绕培养更全面素质和优良品质的学生,来改革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适应知未来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新一代中小学生。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郭振有.教育督导与素质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李玢.世界教育改革走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2007.
6、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7、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8、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绘画教学理念范文4
【关键词】机械制图 区别化教学 探索与体会
一 区别化教学是新形势下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实告诉我们,中职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对《机械制图》知识的领悟和掌握能力上的差距更加显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必然不能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根本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进行“区别化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校机械专业大胆地尝试了区别化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我校具体情况,机械专业办在本学期,首先对机械4 个班进行了区别化教学试点。将4 个专业班,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分为A、B、C 三个层次:A 层次为操作工人类,即培养的目标为工人,对他们的理论课知识要求难度较低,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B 层次为技术工人类,即培养的目标为具有一定技术的工人,该层次对理论课知识有一定要求;同时,也注重一定的动手能力的培养。C 层次为升学类,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并为以后升学做准备、打基础。
我们按层次分班的依据: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第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是根据学生填报的志愿而定。经考核后,共分出一个A 层次班级,两个B 层次班级和一个C 层次班级。这样既为基础差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动手能力的环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为想要学习的学生营造了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进行区别化教学试点后,也要求教师在教授不同层次的班级时,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制订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区别化教学试点的最大特点: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不同的学习平台和拓展专业知识的空间。
二 区别化教学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本人在这学期接受了2 个层次、4 个班级的《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材的适当处理,逐渐摸索出对不同层次教学方式和内容改变的体会与认识,供大家参考。 由于A 层次的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明确,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且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差,上课睡觉的人数较多。因此,在该班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每次上课,让同学们与教师讲解的内容一边听、一边练,达到互动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在黑板上作图,让学生随教师的步骤进行操作,使学生的思路随教师的教学内容一起动。同学们通过亲手练习以后,较容易地掌握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同时,又避免了上课睡觉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B 层次的班级,在教学过程中,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直观式”和“导入式”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轴测图这一节时,为了树立同学们的空间概念,在教学中充分带领学生画基本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因为无论读图与画图都离不开立体,这就要求学习制图必须具备空间概念。开始时并不严格按照轴测图的要求画图,这是因为还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阶段,避开理论学生更易接受。但是也不能让他们任意发挥,而应在画图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画比较接近正等测的草图。学生在我的示范下能迅速画出棱柱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几何体,并很快转变为自己的技能。虽然这时学生所画的图形不规范,但是他们能通过线条的变化区别立体上不同的表面,同时对各种基本几何体的轮廓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树立了空间概念。
通过对学生直观教学的引导,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单纯理论知识的抽象难懂,也消除了学生对制图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画一些简单叠加或切割的图形。通过训练,同学们的作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都有很大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运用动态教学模式,将点、线、面的知识和体的形成融合在一起介绍,这就降低了知识难度,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08 级的教学过程中,学习了几何体的投影以后,安排了一次手工制作模型的练习课。这堂课同学们兴趣浓厚,没有一个学生睡觉。同时,还制作出许多几何体的模型。这样既加强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亲手制作以后,大家都加深了对基本形体的认识,并掌握了几何体的看图方法和画法。同时,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并掌握了怎样下料、排料、剪切和拼接等方法的操作。
绘画教学理念范文5
培养具有艺术思维和创作能力的人才,该专业以“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绘画艺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艺术思维与绘画造型的基本训练,具有绘画创作的基本能力。
绘画专业设有油画、中国书画、插图三个专业方向,培养有志于振兴中华艺术、有良好职业素质和独立创作能力的绘画专业人才。该专业以“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低年级主修绘画基础、绘画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高年级进入工作室,由相关工作室教授主持教学,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绘画教学理念范文6
关键词:高校教学绘画基础美术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美术专业课程,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绘画基础是高校美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讲述绘画基础的理论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该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也是绘画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美术是艺术的典型代表,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增强对绘画的感悟,感受美,发现美,掌握专业的课程内容。
一、高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绘画基础是高校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然而,随着高校的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难以较好地适应当下的教学环境,导致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对此,教师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保证教学质量。
1.高校扩招影响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大幅扩招,使学生人数大幅上升。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使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由于高考压力大,一些家长选择让学生走艺考这条路,其中部分学生是临时起意,其水平难以真正达到高校的教学要求,影响了部分高校绘画基础教学的质量。
2.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落后是影响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绘画基础的教学,部分教师认为应该主抓学生的绘图基础,让学生练好基本功。然而,高速的社会发展使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美术方面,创新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没有创新支持的创作将会阻碍学生今后的发展。3.理论教学不足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忽略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加上对学生个人情况不了解,容易导致教学脱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重要,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兴趣都能够提升人的热情。现在部分学生对于美术理论学习的热情不足,被动学习,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二、美术专业基础绘画教学改革方式
对于目前的基础绘画教学问题,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通过对当前存在问题的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1.创新教学理念
现在,部分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以往的基础教学法容易扼杀学生的创作能力。对此,高校的绘画基础教学要教出新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保证基本功教学的基础上加入创新元素。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把握课堂节奏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2.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现在,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课程数量减少,部分学生难以合理掌控自由时间。因此,高校应合理设计教学课程。教师在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中要进行细致讲解,保证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教学内容。
3.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无论从事何种行业,若想真正有所成就,必须掌握基础理论。在当下的课程学习中,教师应该提升理论教学所占的课程比例,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不是一味传授技巧。教师通过理论的教学,可让学生不仅能够加深理解,而且能够通过对理论的理解、升华,总结出属于自身的绘画技巧。同时,实践教学也必不可少。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创新元素,让教学更加生动。
4.创新教学手段
为了全面提高高校美术专业的绘画基础水平,高校在扩招的同时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避免因扩招而影响整体教学进度。同时,教师需要积极改革教学方式。以往的教师讲述、学生练习的方式过于死板,课堂效果不佳。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教师应将多媒体教学引入绘画基础教学,尤其是对晦涩难懂的抽象部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利用计算机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创建不同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