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范文1
通过对农户技术需求的选择、接受服务情况和服务意愿调查分析表明,农户对农业科技有着较强的需求,其中家禽养殖技术需求占66.12%,居第1位;其次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优良品种;农民对储藏保鲜加工技术、农业气象和产品供应信息等也有一定的需求(表1)。数据表明,家禽养殖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优良品种是农户最重视的项目类型。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土地替代型农业技术及其物化形式,对农业科技的需求逐渐从产中向产前商品市场信息的提供和产后的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领域扩展,农户对农业科技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精细化。
1.1农户对农业科技应用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产业,农户不仅要经常面对难以预测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农产品还受到市场价格浮动的影响。农业技术对包括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在内的外界环境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是指农业科技应用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的科技需求偏好和行为与其社会经济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紧密相关。调查表明,农户对农业积极应用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在采用农业科技面临风险时,65.75%的农民表示不能承受风险,30.28%的农户表示能勉强承担风险。在面对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时,多数农户对新技术顾虑重重,不敢贸然接受新技术,往往处于徘徊观望状态,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2]。
1.2农户获取农业科技服务的渠道日益增多目前,河北省基本上形成了以省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核心,以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纽带,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为基础,以科技示范户为基本辐射源的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形成了省、县(市)、乡(镇)各级政府机构相衔接的纵向农业科技体系,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企业等参与的横向农业科技体系,拥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4315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37万人[3]。调查显示,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业科技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51.23%;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地方政府部门、农资经营单位和科研教育机构分别占36.89%、23.56%、15.36%和7.45%。农户获取农业科技服务的渠道日益增多,但农业经营单位、科研教育单位等提供的技术服务覆盖范围还比较小,大部分农户仍然游离在非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之外[4]。
1.3农业技术培训内容难以满足农户的需求技术培训是农户了解和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的最主要方式,其中93%的农户对农业技术培训投赞成票。农户喜欢的技术培训方式依次为现场示范(59.13%)、咨询培训(20.30%)、技术承包(15.94%)和发放资料(4.63%)。由于受资金、技术和人员等因素的限制,农户接受科技服务的次数较少,1a中农户没有接受过技术指导的占52.36%,只接受过1~2次技术指导的占31.56%,而接受过3次以上技术指导的农户仅占14.69%。当前,农业技术培训主要集中在良种、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比重分别达到了31.23%、29.18%和13.86%,针对这些培训内容,认为提供技术不贴近当地实际需要的农户占48.67%,认为技术服务过程不连贯的占26.98%,认为技术服务时间和农户劳作时间有冲突的占21.45%。农业技术培训内容和结构与农户需求还存在一定偏差,要求增加畜牧和家禽养殖技术培训的农户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2.87%和21.45%,远远高于养殖技术培训实际所占的比重。61.57%的农户认为农业技术培训的效果一般,但是仍然希望获取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服务,希望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业、农村和农民[5]。
2农户农业科技成果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十一五”以来,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因素。
2.1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是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决定因素当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FAO的数据显示,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耕地面积为60.9hm2,日本为1.9hm2,韩国为0.8hm2,印度为0.6hm2,而中国仅为0.4hm2;与其他产业也有较大差距,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同时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2005~2009年农村家庭经营用工日工资年均增长16.9%;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6]。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是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决定因素,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目前我国有2.3亿多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到0.67hm2,小农户分散经营将长期存在。地块分散、经营规模过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途径[7]。
2.2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直接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52.0%,农业科技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与否、农村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8]。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是影响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直接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的科技需求。当前,农户吸纳新技术积极性不高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问题。从需求主体的视角而言,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主要受利益的驱动,农户希望通过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应用获利而致富。但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并没有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户采用新技术难以取得预期的收益,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从根本上抑制了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9]。
2.3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主体因素农民是实践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有直接关系[10]。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是我国农业发展可贵的资源优势[11]。但是,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相当大的比例,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1%,其中中专以上学历人口所占比例仅为3.9%,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大量转移,部分地区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接近或超过50岁,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低、后备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造成对新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户的农业科技消费行为[12]。
2.4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建国60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产品供给状况持续好转,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与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仍然不高[13]。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历经改革,但并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框架,存在推广主体单一、推广手段陈旧、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不足、服务效率低等弊端,难以满足农业发展新阶段农户的多样化技术需求[14]。
3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供给模式,对于改变农户的农业科技消费行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
3.1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在我国,农业产业属于弱质产业,农业生产效益偏低,农产品的利润空间较小,再加上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16]。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耕地、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突进农业现代化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比较优势不断降低,依靠大量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和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效率,拓展农产品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17]。
3.2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同时又是弱质产业。世界各国都在坚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支持农业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多数农业技术属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成本总体上要远远高于工业或其他行业,私人部门和企业不愿意进入农业技术研究的投资领域,因此,应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责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18]。
3.3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促进农民向职业化发展农民是直接承接应用农业科技和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有生力量,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加快培育职业农民,以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依托,深入开展“绿色证书”培训,重点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骨干人员等。改善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和手段,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促进农民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范文2
[关键词]劳动者素质 农民 培训 实用技术 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S-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238-01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最终还是要靠科学解决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科学技术的直接采纳者和受益者。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决定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吸收能力和消化能力,直接影响着“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民增收问题是否能顺利解决。
马谷田镇位于河南省泌阳县东南部,距县城17公里。全镇辖22个行政村,285个村民小组,1.1万余户,4.3万余人,总面积224平方公里,耕地12.4万亩,属浅山丘陵区。据有关部门统计我镇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特别是具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绝大多数未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劳动者素质不高是影响我镇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是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状况的唯一出路。到目前为止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仅局限于县级有关部门,而真正需要科普知识的农民都在农村,所以乡镇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迫在眉睫,它是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发展农业经济的首要工作。办好乡镇农民培训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关部门要把搞好农民技术培训当作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不能只求形式,走过场,为培训而培训,要注重实效。
二、要立足长远,在各乡镇设立长期的农民技术学校,有计划地、系统地、规范地抓好培训。
三、要转变农民的观念,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农业新技术。
四、建立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户的传、帮、带作用使更多的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
五、必须提高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更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为农的服务能力。农业科技在广大农技人员的言传身教和积极参与下,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培训内容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原则,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动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开展农业科技“110”服务、专家现场咨询、示范基地观摩、图片样品展览展示、发放技术资料和播放VCD技术光盘等形式,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比如为适应发展无公害瓜果菜生产的要求,重点抓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技术培训,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让农民看得见、学得快、用得着。
2.农民技术骨干培训。组织农村优秀青年重点学习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畜禽饲养技术、农业经济经营管理和农村政策等知识,熟练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使他们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也成为农村基层科技推广队伍的主要力量。
3.普及农业科普知识。为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实用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编印农业实用技术小册子及各种科普知识宣传折页,着重介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技术、高效低毒农药施用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等知识。制作农业实用技术VCD光盘,由专家现场操作讲解,易学易懂,直观性强,农民可以随时播放观看,使之成为普及农业实用技术的“家庭教师”。
总之通过农民进行农业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着力打造“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尽快开拓“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碧俊,柳立新,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思考[J],江苏农机化,2013(2):51~52.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范文3
一、主要实施和完成的项目工作
1、玉米新组合示范种植工作:结合我州生产实际与州种子站合作,对选育出的玉米新组合组织安排在*县*村示范种植100亩。
2、州级农作物高产创建工作: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我单位共派出技术骨干四名,组织泸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老窝乡和鲁掌镇农技站十六名技术人员在泸水县老窝乡荣华村委会的下白嘎自然村和箐地自然村建设了100亩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和在荣华村委会建设1000亩玉米高产连片展示区,带动全乡8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在泸水县鲁掌镇的鲁掌村委会建立了一个100亩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和1000亩的玉米高产连片示范区,建设5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以带动全镇12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示范区11800亩玉米全地膜覆盖栽培;5000亩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000亩实行统一病虫害防治。指导全县12万亩玉米生产。以两个乡镇的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和万亩示范区带动全州35万亩玉米生产。示范区参与农户5905户,涉及人口23000人,实现增产50万公斤玉米,示范区人平均增产玉米13公斤以上。
在*县组织了1000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在贡山县组织了1000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目前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面积共计种植完成22000亩,完成计划的110%。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已进入苗期中耕除草管理阶段。四个示范区共组织现场培训221场次,参加培训人数4753人次。其中鲁掌150场次,培训2123人次;老窝51场次,培训193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531份;*贡山组织20场次,培训700人次。
3、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工作
结合高产创建、农作物间套种、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2009年上半年我单位组织和参与以现场为主的培训201场次,参训群众4053人次,发放技术培训材料5400多份。同时根据工作情况我们和兰坪县农业局于2009年3月30日联合组织请*农大教师对79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以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为主的技术培训;于2009年4月2日与泸水县农业局联合组织请*农大教师对75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以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为主的技术培训。
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情况
按州农业局的安排,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对“推广农业科技”问题的再认识,把“推广农业科技”工作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事来抓,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全体农业科技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进农村破解农村经济发展难题、走近农民破解农业发展难题、走进农业生产一线破解农业生产技术难题,早谋划、早深入、早安排、早落实,突出六个重点,全面做好农作物高产创建、间作套种工作,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实现。2009年5月13日州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三督导组组长牛裔光和州农业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主任胡学花等一行五人到州农科所检查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检查指导组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查看了党支部的学习档案,同时还到州农业局科技示范园、泸水老窝乡荣华村和分水岭对州农科所玉米高产创建、间套种核心示范区现场进行了检查指导。检查组对州农科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对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提出了要求。
5、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通信、宣传单、组织干部进村入户等宣传方式,积极宣传中央和省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技术的宣传力度,目前已在电视上宣传报导高产创建、间套种相关新闻泸水县3次,兰坪县2次怒江农业信息网15次,省农业信息网4次,*农大网1次,中国农业信息网1次,新农村商网1次,农博网1次,第一食品网1次,印发技术资料5450份等使示范区家喻户晓,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范文4
1.1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生源问题当前接受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一些农民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抱有消极的态度,这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上构成了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隐患,导致农机使用中出现各种安全事故、维修频繁、费用高等一系列问题[2]。1.2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创新问题农业机械技术培训需要有针对性和新颖性,没有创新的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不能起到指导的作用,不能吸引广大农民接受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1.3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结构问题当前很多地区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知识结构、培训结构、培训方式都存在僵化问题,不能够根据区域实际切实地展开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1.4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支撑问题很多区域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缺乏必要的支持,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局限于传统的内容,由于没有先进的机械培训设备,导致农民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也没有了必要的保障。
2新时期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措施
2.1树立新时期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新理念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要为大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要树立“为农民服务,为广大农机户服务”的理念。由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广大农民对先进农业机械知识、农机设备的渴求不断加强,而目前我国多数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仍然偏低,所掌握的农机技能也相对落后,农机培训部门应满足农民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不断提升农机培训的质量。2.2更新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方式我国农村的出路在于精耕细作农业,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方式,使劳动者掌握农业机械正确的使用方法,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劳动者负担。因而培训地方、培训方式的选择,应该视各乡镇的实际条件而决定。2.3创新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教材内容要不断提升培训队伍的能力和素质,从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内容上着眼,培训机构只有不断革新教材,不断完善和更新机械设备,才能使农机培训跟得上农机科技发展的步伐。
3结语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范文5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前言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也是科研机构、政府与农民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果显著,农业生产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多。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加强联系,实现农业生产新的进步。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推广机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够完善,推广“机构本身就缺少必要的建、墁、推广、验收机构,自然不能够保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获得实效。另外,推广机构的不完善自然会导致推广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人事分离,形成了“技术推广内容混乱,验收成果不能形成程序化”的混乱局面,对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来讲更是处于“主管局管不了,乡镇政府不愿管”的窘况,出现了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管理上的空档,出现“无人管”的局面。
2、认识不到位、缺乏统一性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只负责技术推广工作,其职务本身权利较小,加上部分领导干部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重视不够,因此导致上级农业技术推广失去了有效的技术指导管理,市级乡镇之间没有形成技术推广的合力。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明确,出现“渎职”现象。比如乡镇政府安排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某项技术进行推广时,缺乏积极性、责任心。使得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形同虚设,推广工作有名无实,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无法落实到实处。
3、推广经费不足,专项建设困难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经费来源一般都是需要政府投资,而县镇地区的财政收入紧张,往往会使得农技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在推广体系不健令的情况下,农技推广经费的严重不足使社会公益性事业服务的推广工作很难开展,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由于配套资金缺乏常常被迫中断、更不能做大做强,经费不足严重地影响着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而经费小足也使得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专项建设陷于不利状态,很多好的建设项目被迫停止。
4、信息技术落后
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推广机构的组织领导,受制于工作环境影响,办公条件有限,使得信息的接收、传送与城市相比偏慢。因此可能会导致农产品挤压、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市场导向不明确、流通不顺畅等问题的出现。
5、农民的学习能力不强
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我国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规避新技术的风险,往往采取比较保险的农业生产技术,高新技术在农村很难得到有效推广。此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具有严格的使用操纵技术,很少有农民可以快速的掌握。新的技术成果往往还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农民缺乏购买的能力和欲望。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包括人员队伍建设和推广条件建设。不仅要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素质,还要加强社会、人文、经济、法律、信息等综合知识的培训和社会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具备较高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更好地完成农技推广工作。为此应定期举办技术培训、进修、考察学习等,更新农技人员知识。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健全“管理在县、服务在乡”的管理制度。创新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职级晋升、待遇与实际工作业绩考核挂钩,增强其工作的责任心。
2、加强实用农业技术成果的研发
基层的农业技术要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农业技术科研人员要加强与农民之间的交流,对农业生产最迫切需要的技术进行调研分析,加强实用技术的研发,解决农业技术成果供需之间的矛盾。此外,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还可以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通过对高效生产模式和名优产品的展示来促进科技研发人员和农民对技术的推广,实现科研人员和农民之间长期有效的合作,为科技成果的研发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必须要有总体的培训计划,保证在3—5年内对基础技术推广人员实行全面的培训。形式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专业技术人员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超级高产栽培技术、良种繁育技术、有机农业及其发展现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测上配方施肥技术、农业信息查询与发送和农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对于不能进行脱产培训的人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传媒开展技术服务。同时在集中培训时间外要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同区的作用,带领技术服务人员参观先进的技术成果,深入农村实验基地进行农业技术的实际推广,保证技术人员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4、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配合,只有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民切实的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农业技术才能得到更快更有效的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成果的使用需要农民提高科技素质,农民可以通过参加技术培训、电视讲座、远程教育以及专家授课来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可以组织各种科技培训活动,加强与农民之间的交流,指导农民快速掌握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此外,农业生产的分散是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加强工作的力度,扩大科技成果的推广范围,以此来解决这一问题所带来的技术推广难题。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范文6
关键词:科技成果;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农业在我国又是相对落后的弱质产业。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5%,对农业(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因此,研究如何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经济增长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1.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和内容与农民需求存在差距
(1)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和内容一般都与已有的项目相结合,而一些宏观计划下的项目往往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偏离,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
(2)农民需求的复杂性造成的需求与供给的差距。农民对于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总体上还是持肯定的态度。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农民一般需求的是通俗、简单、易懂、易操作、易掌握、实用性强的技术。传统的技术推广以讲授为主要的推广形式,推广人员大多讲授的是比较复杂的、专业性较强的理论知识,致使农民无法学习和掌握,在实际行为中采纳、应用较少。
(3)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机制(体制)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者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使推广者不能积极参与到推广项目之中,造成技术供给不足。
2.农民自身的内在需求动力缺乏
(1)农民对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当前我国农业女性化趋势在增强,妇女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在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较低,在实用技术培训中,对于专业的术语听不懂,失去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质量的提高。
(2)农户的资金有限,限制了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以羊羔的育肥技术为例,虽然温棚羊羔育肥的方式经济效益比较好,但是需要有资本金购置羊羔和盖羊棚,很多农户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就无法采用这种技术。
(3)农民的需求是从现实的经济利益出发的,当面对自上而下的推广项目,需要相关部门投入一定的资源,否则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大。也就是说,不能将所有的外部支持转化为农民的内源发展动力,让农民不能积极参与到推广活动中。
3.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我国农业经营存在分散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以上各因素的交叉导致了当地农民抗风险性差以及信息来源不足的问题,限制了新技术在当地的推广、传播与发展。
二、曹县农业技术推广的途径
一般来讲,每一项具体的农业推广活动一般包括两大要素,即推广内容和推广方法。推广的内容要传播给农民,为农民服务的,必须是切中农民所需要的、有现实意义的、能被农民所接受的。而推广方法则是内容传递的必然过程,没有好的推广方法,再好的内容也不能起任何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推广方法往往比内容更为重要。内容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农民对内容的感受、理解、态度、接受则是多种多样的,要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同一推广内容可以遇到农民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推广人员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有效的推广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实施中转变观念,将参与式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过程中,技术的传播与推广是基于解决作为农村社区发展主体的农民的现实问题而进行。
1.通过扶贫小额信贷项目实施,从农业的主力军――妇女入手进行培训和技术推广,改变了培训时丈夫或孩子去参加,然后再通过丈夫或孩子回来传授,最后由农村妇女将实用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局面。解决了技术在多级传播导致信息失真和丢失的问题。
2.支持农民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和特长,选择自己经营的项目,给农户决定经营项目的机会、权力和动力,在项目的选择、决策及经营过程中让农户高度介入。激发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改过去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使项目的支持与农户的实际需求相吻合,促进了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3.将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提高推广效率。以项目为纽带,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建立起农民的自我发展组织及专业协会。通过组织,提供农民(特别是妇女)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从“农民组织――农户”这个技术扩散过程来看,是农民自己来传播农业技术,利用同一社区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结构,了解当地实情和农民实际,容易为农民所认同和接纳,特别是如果他们在接受信息后再加以利用,并取得良好绩效,这种“再传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是其它推广组织和推广手段难以替代的。通过农民组织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容易做到实用性更强,费用更低,影响更大,更为农民所乐于接受,从而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4.按农民需要进行技术推广。人类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些需要是激发人的积极性的最初源泉,是驱使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农民的需要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农民从事生产活动的原动力所在。只有承认它、尊重它、保护它,才能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农业发展。为了能够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通过问卷调查、项目推广员走访入户及结合信贷村组半月例会进行征集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农民的实际需求的同时,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满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需要。
(1)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为保证农村妇女能听懂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展了妇女的扫盲培训。扫盲培训内容也紧紧围绕农户的经营活动,接近她们的生产生活,妇女在接受扫盲培训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与经营项目相关的知识,使她们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更能自如地运用各种知识。
(2)根据农民的需求、大多数农户的经营活动内容安排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形成一套技术服务体系。在项目推广人员根据自身的知识和优势在项目的经营过程中,将一般的常规技术、常识、简单的操作技术本土化、实用化、使更具可操作性。再通过入户跟踪服务进行培训和指导,和不定期的进行系统性的培训。保证农户既能及时得到实用技术指导,又能获得系统技术培训,从而达到新技术推广传播的目的。
(3)邻里间的沟通、交流对技术传播和推广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见“农户获得生产技术的途径调查表”,57.2%的农户认为,自己的生产技术是通过交流而得到)。项目根据农户多种多样的需求,开展各种综合活动(包括文艺类、娱乐类、技能类、科技知识竞赛及扫盲类),为农民提供交流、沟通、学习的机会,促进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从调查中可以反映这样的综合活动尤其是扫盲评比和科技知识竞赛活动,使贷款妇女闲暇时既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又获得了新的知识,也增强了贷款妇女的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促进了新技术的传播和推广。
5、农村的社会经济情况,以及有关的知识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的过程中,在整个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和当地的农民要处于一种不断互相学习和交流状态下,这样推广者才能真正知道农民需要哪些知识、存在哪些问题、具有哪些优势和潜力,推广者从哪些方面或哪种方式进行指导和推广,才能做到推广效果显著、效益最大化。
三、结论、建议
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分析,一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绝不是简单的给予和接受的关系,也不是出售和购买如此纯粹的市场关系。对新技术的推广要作为一项涉及传播背景和传播各个环节的系统工作来考虑。首先,推广的技术本身与农民的需要相吻合,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其次,推广人员要分析选用的具体技术和方法是否适合农民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通过对外部技术和方法的引进等形式对这些技术和方法进行改进,使他们更适合在农民中自发地推广和使用。再次,在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与农民不断进行讨论和沟通,采取多种形式启发农民的思考能力,考察的要点要放在农民的知识、态度、行为变化上。使农民有兴趣和积极性参与和采纳技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