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1

近年来,我市坚持科学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努力提升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和营销品牌化“三化”水平,经过抓起步、打基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提升水平、加快发展各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立产业、扩基地、强龙头、活市场、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探索出了立足资源、面向市场、优化机制、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协调推进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加,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923家(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9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4家,市级332家。)占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十分之一强,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61家,过十亿元的8家,过百亿元的1家。实现销售收入894亿元,出口创汇14亿美元。龙头企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6万个,农民工就业岗位14万个。中介组织1254家,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39家。全市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71%,农民通过产业化经营创造的收入占年纯收入的72%。

(一)主要经验做法

1、抓龙头企业建设,培育辐射带动优势。农业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活流通等功能。近年来,***市高度重视农产品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致力于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一是鼓励龙头企业集群式、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市建立了以55家企业为主体的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以736家企业为主体的蔬菜加工产业集群,以356家企业为主体的干鲜果加工产业集群,以388余家企业为主体的茶叶加工产业集群,以412家企业为主的草柳编制品出口产业集群,以1100家企业为主体的人造板材加工产业集,以789家企业为主体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盛能乳业为龙头、40多个自动化挤奶站、46个奶牛养殖场为主体的乳制品加工产业集群。***新程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现有员工近3万名,拥有总资产68亿元,在全国各地设有14处生产基地,依托核心企业先后建设了大豆分离蛋白厂4家、纸箱厂5家、淀粉厂2家、肠衣厂4家,承租了外省市国有、集体大中型企业13处,是国内最早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9年销售收入260个亿,所在镇因该企业的发展而成为全国著名的小城镇。实践证明,一个龙头企业能够带活一方经济,能够带起一座小城镇,能够带起一个产业的发展,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注入了强大活力。二是推动龙头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和改革创新。注重引导龙头企业加强现代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创建活动,增强龙头企业发展动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整体素质;指导龙头企业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督和激励机制,推进现代企业经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行联合协作,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截至目前,90%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开展了企业文化创建活动,75%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2009年,我市龙头企业研发新产品近千个,龙头企业产销率达97 %。三是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针对有些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导致企业生产加工没有稳定的原料来源,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等弊端,引导龙头企业牢固树立“农民兴、企业兴,基地存、企业存”的观念,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合同基地,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把企业的产品需求与农户的生产经营通过契约合同固定下来。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呈现多样化、规范化、稳定化、紧密化等特点。主要有合同关系(定单关系)、合作关系(按利润返还)、股份合作关系(按股分红)及其他联结关系等。

2、抓产业基地建设,培育规模发展优势。多年来,***坚持用集约化的理念指导农业产业化,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一是聚集特色产业规模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积极推行连片种植和适度规模养殖。围绕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对100万亩以上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集中建设粮食优势产区。围绕建设 “特色农业产业带”,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围绕建设“六大畜牧业生产区”,大力发展特种养殖,推进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转变。围绕建设网箱养鱼和池塘养鱼“两大渔业生产区”,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品牌渔业、高效渔业。在此格局引领下,全市已建成600万亩商品粮生产基地,100万亩花生生产基地,100万亩高效蔬菜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30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20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15000万只肉鸡、鸭生产基地,1500万只兔生产基地,1万亩淡水鱼生产基地。二是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在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的前提下,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有形市场体系,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探索出了龙头企业租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亲友转接、农户间互换租赁四种主要流转形式,将分散的土地化零为整,形成了 “一社一大片、一企一基地、一户一大块”的土地经营格局。全市918万亩家庭承包土地中,实现有序流转的58万亩,占土地承包面积的6.3%。其中,千亩以上连片耕种的大户33个,百亩以上连片耕种的大户150个,50亩以上连片耕种的大户1600多个。三是膨胀产业镇、专业村规模。坚持把培育专业村、特色镇作为发展农村规模经济的重点,依托优势,因地制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较好地推动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产业化经营催生了一大批亩收入过5000元、过万元甚至更高的专业村镇,一大批人均收入过万元、几万元的村庄,一大批村企一体化、就地城镇化的现代化新农村。目前,全市共发展专业乡镇89个,占49%。 苍山的蔬菜、郯城的银杏、平邑的金银花,临沭、郯城、河东的杞柳,莒南、临沭的茶叶已经叫响全国,成为知名的特色之乡。共发展专业村4550个,占63%,其中种植型专业村2400个、养殖型专业村790个、加工型专业村220个、流通型专业村610个、旅游型专业村440 个。

3、抓合作组织建设,培育产业承接优势。近年来,***市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顺应农民群众的愿望,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因势利导,精心培育,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1868个,入社成员84万人,吸引和带动农户99万户,年销售农产品664万吨,年经营服务总收入259亿元。一是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面。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年一次现场会、一年一次表彰会,完善政策,推广经验,鼓励引导农业大户、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基层站所、供销组织、农村干部、学会协会领办联办合作组织,促进了资源集约型、资产经营型、技术服务型、市场对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资金互助型、综合互助型等七种类型合作组织竞相发展。这些合作组织既有劳动、产品、土地的联合,又有知识技术、资产、资金等要素的联合;既有经济项目的联合,又有农业设施项目的联合。蓬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涵盖农业农村发展的多领域、多层次。全市参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达到70%以上。二是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对已组建的合作组织进行了严格的规范,重点指导合作组织建立健全议事决策、财务管理、资产运营等内部管理制度。对有一定收益的合作组织,指导其健全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实行按交易额分配、按股份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促进了合作组织的规范有序发展。目前,我市合作组织在工商部门登记2506家。三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发展。通过建立投入机制、实行税费优惠和人才扶持等政策,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走规模化发展路子,做大“航空母舰”,相继组建了一批辐射带动力强、服务功能齐全的专业合作社。目前,我市合作组织经营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有100多家,100万元以上的近1000家;合作组织成员100人以上的占合作组织总数的三分之一。蒙阴县文友养殖合作社是一个跨县域、跨市域联合的的合作社,拥有社员360多户,建养殖大棚380多个,合作社固定资产达到440万元,流动资金300多万元,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为养殖户创造利润1000多万元。

4、抓农业品牌建设,培育市场竞争优势。近年来,***坚持把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紧密结合、与培育名牌农产品紧密结合、与农技推广紧密结合,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扎实开展,强壮了农业产业化的筋骨。 一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本着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全市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标准化示范企业、标准化示范市场,加快标准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组织制定了蔬菜、果茶、中药材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推行了“一册、两书、三证”管理制度,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共建成农业标准化基地350多处、面积300多万亩,其中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二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全市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植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高度出发,以打造品牌农业大市为目标,突出特色,创新理念,健全体系,搭建平台,积极培育和发展品牌农业,推动农业资源大市向农业品牌大市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农业品牌发展路子。目前,品牌经济已占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40%以上,注册农产品商标2400多个,认证省级及以上名牌农产品12个,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66万亩。其中,国家名优农产品5个,***名牌农产品7个,市级名优农产品140个。6个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23个商标被认定为著名商标。“金锣牌”高温火腿肠、“鲁洲牌”淀粉糖等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 “平邑金银花”、“苍山大蒜”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莒南板栗”、“临沭柳编”、“塘崖大米”、“蒙阴蜜桃”等正在积极申报注册地理标志商标。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杞柳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苹果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板栗之乡、中国西瓜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香椿之乡、中国长毛兔之乡、中华蜜桃之乡相继花落***。兰山、***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创建优质人造板产品生产基地先进区(县)”。“沂蒙之星”劳务品牌被评为“***省首届驰名劳务品牌”。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监测体系。加强了市、县区、乡镇、企业监测机构及设施建设,在全市已形成了以市农业质量检测中心和两个省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依托,以县区监测中心为骨干,在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标准化生产基地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的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积极开展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全方位检测工作,为实现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质量监控提供了保障。同时,搞活投入品市场监管,开展农业综合执法活动,对农业投入品进行专项整治,对影响农产品质量较大的农药、化肥市场进行整顿清理,从源头上杜绝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等禁用农业投入品进入市场经营。

(二)存在问题

尽管龙头企业发展加快,但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从推动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值得考量和亟待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

1、多数龙头企业存在竞争能力弱,抵御风险能力低,缺乏大规模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多数是规模较小的初加工企业。这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壮大。 我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较少,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产值税收比小,具有深加工能力的企业少。同时,品牌和区域影响力不够强,知名度不够高,造成外地客户对我市肉鸭、粮食加工及罐头加工等产业了解少,影响了产业进一步扩大。

2、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形不成商品优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注册专业中介组织较少,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在高中以下,素质低。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4、妥善处理企业与基地的关系,中介组织需要加强。有些企业开始与基地合作时关系良好,经过一段时间,在收购、利益分配上往往就发生分歧,甚至分裂,给双方造成损失。中介服务组织不但数量不多,而且专业性不强,服务功能差,有时难以担当联系企业与农户的桥梁。

5、经济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军,应给予更多扶持和理解。目前还存在优惠措施不到位、政策扶植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6、缺乏科学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益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经营层次不高,企业与农户就会经受双重风险。在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与农户与基地的利益连接,大多数还停留在松散的结合上,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法律约束力,企业按市场价收购农户的产品,不与农户承担风险,农户也没有参与意愿和合作要求,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一旦市场稍有变动,企业与农户将会双双受损。

(三)面对新困难与挑战,为保证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适当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很好的整合全市农业产业化千万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我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二位,而产业化主管部门每年仅获得300万元用于龙头企业发展的财政扶持资金,不足济宁市的十分之一。

2、强化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应与龙头企业同呼吸共命运,适度放宽条件,降低门槛,实现双赢。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应加大对我市龙头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

3、加强龙头企业运行管理及产品质量监管。对已命名的市以上龙头企业加强管理,定期监测,定期淘汰,定期补充,使全市龙头企业群体始终保持健康活力。龙头企业要积极建设安全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相关标准的要求,采用国际标准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并不断丰富产品种类。

4、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积极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增加科技开发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从主要局限于少数产业、产品及加工、销售环节,逐步向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工副业的多产业、多产品扩展,产业链条逐步向科技、教育、生产、基地、加工、运输、营销、服务等多环节延伸,向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的大产业体系方向发展。

5、合理布局,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针战略,发挥我市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引导全社会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倾斜。各县区之间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避免同业竞争,全市共下“一盘棋”。

6、加强国内外市场开拓。每年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农产品展会多个,因资金不足,我市参与度有限,从去年我市参加深圳展会情况看,效果很好,是集中扩大市场知名度,增强品牌效应的很好的平台。

二、“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牢牢把握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力争农产品精深加工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产品。

“十二五”发展重点:

(一)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创新在企业中的整体效应。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

(二)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品牌意识,推动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通过品牌企业聚集效应,培养形成区域品牌。

(三)抓好产业链条延伸,构建龙头企业分工协作体系。以主导产业为导向,明确产业延伸的方向和重点,发展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及其他生产业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

(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有效供给。充分发挥商业银行金融主渠道作用,积极搭建银企互动平台,逐步建立政府搭桥、企银对接、合作多赢的机制,加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与各类金融机构对接与合作。

(五)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龙头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探索推进面向龙头企业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我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

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5个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关文件。特别是2008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明确要求从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其中26项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进行技术改造、开拓国内外市场,膨胀了龙头企业规模。

1、加强财政、信贷扶持。设立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给予扶持,对农民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服务、技术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营销等给予补助。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扶持。

2、金融信贷服务。各银行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在资金安排上给予一定倾斜。

3、提高企业品牌意识,积极培育国家、省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大力宣传和重点扶持。

四、对各级龙头企业申报和动态监测管理的建议

1、加快对各级龙头企业的监测和淘汰速度,建议每年至少一次淘汰替补的机会。

2、对企业的动态监测设立具体标准,严格按指标监测,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按要求整改,整改不达标的尽快取消并递补。

3、建议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动态监管力度,把真正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不拘泥于名额限制,向上推荐申报。扎实落实对企业的各项优惠措施,扶持资金及时到企业账户,减少中间环节。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2

一、全乡概况

××乡地处金沙江畔,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公里,乡域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东邻万德乡和发窝乡,南接田心乡和高桥镇,西与环州乡接壤,北与元谋县姜驿乡隔江(金沙江)相望,是××目前唯一的民族乡。境内居住着汉、傣、彝、苗、傈僳、拉祜、白等7种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1%。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勐果河、沙拉河、环州河三河南北纵贯全境,形成四山夹三河的低热河谷地形。立体气候明显,最低海拔950米(甲利),最高海拔2240米(大荞地)。年平均气温25—28℃,年平均降雨量580—650毫米,气候炎热,常年无霜,宜广泛种植香蕉、香巴蕉、花生、番茄、洋葱、玫瑰茄、芒果、人生果、酸角、冬早包谷、冬早蔬菜等各类多种经济林果及热区作物。20**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60个自然村,75个村民小组。有4003户,14389人。其中,农业户3659户,农业人口14032人,占总人口的95.7%。现有耕地面积14845亩,其中水田5335亩,旱地9510亩,人均1.05亩。粮食总产量598万千克,人均有粮353千克,工农业总产值517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全乡经济总收入为30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缓慢,乡级财政收支困难重重等诸多原因,故是一个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典型的民族贫困乡。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以优质香蕉、优质稻、冬玉米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认真总结我乡近十多年来冬农开发和热坝作物栽培经验,细化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河谷优势。在“优质化、市场化、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在“优质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点,狠抓优质香蕉、优质水稻、优质菜豆、冬早玉米、热区水果基地建设,培育拳头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稳水稻,保香蕉,增定单,重冬季农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到20**年优质稻面积达到3640亩,产量205.5万公斤,产值3**.25万元;优质香蕉面积4020亩,产值350万元;冬玉米面积由1200亩,产值112万元,优质菜豆面积1000亩,产值161万元,花生1280亩,产值62.5万元。我乡已经发展为全县最大的香蕉生产基地,粮经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明显优化。

2、科技措施、良种良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上成效显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做好新型农民培训。20**年共组织各种培训350场(包括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黑板报48期,合计受训群众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二是水稻良种桂朝系列、楚粳系列面积达4000亩,多蘖壮秧、扣种稀薄、单行条栽、双龙出海等措施的应用率达98%以上。三是做好特产农业、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配合县农广校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24场次,培训农户215人,合计150人毕业获得“绿色证书”。

3、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依托低冬季热河谷光温水资源,注重冬季农业开发,形成了河谷冬玉米、冬番茄、优质菜豆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带,20**年发展种植了1100亩冬玉米,1000亩优质菜豆,350亩冬番茄。利用夏季光热资源,在河谷两岸发展优质花生1200亩,玫瑰茄450亩,优质柑桔300亩,龙眼150亩,大青枣450亩,石榴450亩,形成了河谷热区水果种植带。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乡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乡投资带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我乡农村水、路等基础设施滞后,造成“有水不能用,产品运不出”,旱季河水从谷底流过,半坡农地缺水严重;雨季时常断路,造成农产品滞压,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四、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当前,我乡的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内需、移民搬迁扶持等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突出特色和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乡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基地建设(即优质稻、优质香蕉、冬玉米、优质菜豆、优质河谷水果基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依托我乡低热河谷资源,重点发展优质香蕉、优质稻、无公害菜豆、双低油菜、中药材、热区水果等特色主导产业,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要求,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育主导产业。一是发展优质香蕉。在所所卡、××、东甸、白马口、庄房发展优质香蕉3500亩。二是发展优质水稻。在所所卡、××、东甸、白马口、庄房、达卧6个村委会夏季发展高档优质稻4000亩。三是发展冬玉米。9月中旬在所所卡、××、庄房3个村委会利用秋热发展地膜冬玉米1000亩。四是发展无公害菜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在东甸、白马口发展无公害菜豆1000亩。五是发展玫瑰茄。在白马口、以赤叨、东甸发展优质玫瑰茄1000亩。

3、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在达卧、××、发展优质柑桔300亩,石榴300亩。在××、所所卡、东甸、白马口发展优质芒果200亩,大青枣350亩。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3

1自然地理概况

(2)地形地貌 复州湾镇郭屯村依山傍海,自然景观秀丽。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千山余脉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形成低山、 丘陵、平原、陆地和滩涂结合的多种地貌类型,自然构成大体是六山一水三分田。东部低山叠翠,山峰连绵,河流湍急,谷地狭窄;西部丘陵低缓,溪流短小,谷地开阔;沿海岛屿坨礁密布,海域滩涂开阔平缓

2农业发展

1【特色农业】

3工业基础

二 、复州湾镇在改革开放前的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

根据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镇农业产业化按照重点抓龙头、抓重点龙头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以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为核心,以培植一批骨干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继续强化政策扶持,着力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档次和水平,争取在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一)加快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种养基地,力争每一个种植品种都能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每一个主导产业都能形成较大规模,推进农业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突出抓好水产养殖、优质果品、肉蛋鸡鸭饲养、奶肉牛饲养、精细瓜菜种植六大特色农业发展。

(二)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调整优化农业投入结构,整合农业投入资源,集中更多的财政、金融和社会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二是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和指导。四是加快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采取培训考察、专题讲座、举办论坛等多种有效形式,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

(三)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档次水平。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管用足用好镇里对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卫生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

(四)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农业产业化组织载体功能。把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措施。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好标准化原料基地农业第一车间,发展订单生产、合同收购、股份合作。

(五)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农业产业化运行秩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利益联接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和行为约束机制。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扩大扶持对象、调整扶持内容、增加扶持规模。对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认证奖励、规模种养基地建设补贴等扶持项目,及早谋划安排。

(七)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和服务。搭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平台,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形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和升级。

三、 近年来,复州湾镇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具体思路

1、市场化: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等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

2、区域化:即农业产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以防生产布局过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产不稳定。

3、专业化: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等,把小而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在保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稳定的基础上,扩大农户外部规模,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的适度规模之间的矛盾。

4、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农业产业化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

5、是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主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处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所在。

6、集约化: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要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效益高。

7、企业化:即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要求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

四、关于xx镇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突破农业建设资金

科学技术的引进

几年来,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在做好常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基础上,主要推广了以下几项新技术和新品种,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黄瓜、甜瓜嫁接生产技术。通过嫁接可有效解决黄瓜特别是甜瓜不能重茬的问题,防治各类土传病害的发生。现全市推广面积已达2万亩,亩增产达10%以上。

二是推广使用垄鑫、氯化苦等土壤消毒技术。为解决保护地连作重茬障碍,该项技术可有效解决保护地因连作重茬而导致的各类土传病害的发生与蔓延。现全市推广面积XX亩,亩增效达15%以上。

三是推广种植森列尔黑花生。森列尔黑花生具有品质好、高产等优点,比常规品种亩增产达35%以上,深受广大农民喜爱。

四是引进优质糯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 XX年共引进优质糯玉米、甜糯玉米新品种共14个,为农民带来较高收益。

五是保护地综合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20多项新技术,

六是推广使用新型杀虫、杀菌剂。随着无公害生产技术的不断推进,在生产中需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各类新型杀虫、杀菌剂,以满足无公害生产的要求。

七是各类复合肥推广使用。复合肥的使用推广力度也得到进一步加强。由于其n、p、k配比全面,使用简便,且增产效果显著。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复州湾镇是以建筑材料制造、地下采矿、海上养殖和盐化生产为主导产业而闻名东北三省的老建制工业重镇。业基础雄厚,包括盐化、轴承、水泥、陶瓷等12大门类的各类工商企业150多家。近年来,复州湾镇已成功踏上经济飞速发展的快车道,除振兴本镇企业外,还成功引进大化碱厂、大连水泥厂、韩国服装厂、大连环鲁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自XX年起这些大项目陆续建设投产,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至此,工农业完全可以达到互利互助,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为工业提供了大量原料,同时,工业也为农业创造了大批量的发展资金和技术支持。

五、复州湾镇农业产业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典型实力分析

xx市xx镇提出用工业化的成果反哺农村和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让更多的农民加入现代农业生产,让重点乡镇成为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

xx市xx镇郭屯村农民刘斌前几年在南方打工,看到很多村里人养牛比自己一年在外地打工赚钱还要多,他去年也回到家乡,与建在家门口的省级龙头企业雪龙集团签订了小牛养殖合同,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为雪龙公司养两头牛。经过培训,他学会了一套现代养牛技术,成为雪龙公司工厂化养殖的一名编外产业工人,一年下来赚了4万多元。目前,已有1000多农户与雪龙公司签订了养殖合同。

六、农业产业化造福复州湾镇的表现

农业产业化给村镇人民带来巨大效益,经济的发展给全村各方面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曾经落后的乡村如今已经踏上了繁荣的开阔之路。回首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复州湾镇郭屯村的前途充满了光明。现代农业的建设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农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步入了新的新层次。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在我村形成,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人居环境得到优化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饮水、垃圾、污水、粪便处理等五个方面的建设任务,以及实施新能源利用、信息化、农村防灾体系建设等惠农工程。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正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当家作主,不断推进我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

七、启示和总结

以上便是这次事件调查活动获得的一些具体调查情况。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中国化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一下此次在xx镇新农村的实践活动,以便更好地达到实践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建设。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4

一、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1、农业生产结构分布状况。南部山区以干鲜果品为主,城乡结合部和平原地带以花卉、鲜食瓜类、蔬菜类为主,二环路、104国道和103省道两侧以肉蛋奶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形成了“南抓林果、北抓菜、中间发展肉蛋奶”的格局。种植业主要是井家沟、陡沟、大庙屯一带5160亩的葡萄基地;十六里河镇南部山区5000亩的“红荷苞”杏和5700亩的“济丽红”杏基地;杜庙、小庄水晶梨、中华寿桃等2600亩特色果品基地;十六里河、党家庄两镇南部干旱区速生薄皮核桃、冬枣、雪枣等5400亩干杂果品基地;党家庄镇两个平原办事处5000亩“四鲜食品”基地;七贤、党家庄、十六里河三镇保护地栽培5000亩的蔬菜、花卉基地。

2、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全区科技示范园区、示范点已建成12个,基本形成集生产服务、科技示范、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基地,辐射带动了104国道以北2万多亩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改瓜、菜、果3000亩。其中,投资400余万元的区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共建成39个高标准冬暖温室;包括12个果树和花卉大棚、8个食用菌大棚、2个育苗大棚、8000平方米的鱼池及其它附属设施的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

3、专业村发展情况。形成了井家沟、陡沟等葡萄专业村,九曲、南康、岳而等养猪专业村,大涧沟、小庄等养鸡专业村,南红庙、党西等奶牛专业村,文庄、尹家堂、董庄、红卫等加工、运输专业村。

4、经济群带建设情况。在104国道两侧、103省道两侧、西、南二环路两侧已形成三条以小城镇改造、房地产开发、市场建设、三产设施等小城镇经济发展带。

5、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目前呈现“三多三少、两个不平衡、一难、一薄弱、一偏高”的局面,即:传统大路货占农业生产的比重多,粗放型农业生产、加工项目多,零散小规模企业多;精品、名牌农产品少,精准农业、科技含量高的农副产品少,规模化、产业化龙头项目少;南部山区和交通干线两侧发展不平衡,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科技投入、融资难;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特别是水利、交通设施薄弱;传统粮食作物所占比重较大,粮经比例偏高(3.8:6.2),作物品种单一、老化,效益较低。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1、发挥近郊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是以园区、基地为依托,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一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点建设,强化引导和服务功能,以点带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全区12个区、镇、村三级示范园区、示范点已培育了国内外十几个优良品种的蔬菜和果品。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区里加大了扶持力度,规定凡进农业产业园学技术的村民,每天发补贴12元;凡承租园区大棚的,每个大棚只收承租费1000元;为鼓励农民自建蔬菜大棚,区里对每个自建大棚补助1000元,同时无偿提供技术、信息和种苗服务,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了种植业基地建设,在山地丘陵地区退耕还林还果,在平原地区退粮还菜,突出抓了优质杏、葡萄、鲜食食品、特色果品、干杂果品、花卉等六个种植基地建设;同时兼顾创汇型和订单型农业的发展,已种植圆葱800亩,与市农业高技术开发区联合发展大蒜135亩。目前,六个基地种植总面积已达3.11万亩。

二是以专业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广和优化养殖业。我们本着稳定食粮畜禽、发展食草畜禽、强化特种养殖的原则,加大了养殖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充分发挥传统养殖优势,巩固和发展10多个养牛、养羊专业村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消费需求,积极发展奶业生产,新建奶牛饲养小区2个,全区奶牛饲养量已达到4600头。同时,我区还积极吸引多方投资,发展特种养殖,引进了美国落地王肉鸽、双阳梅花鹿、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建起了肉鸽、梅花鹿养殖场。

三是以培植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扩大农牧加工业。围绕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增值、市场化增效,提高农业产出效益,重点扶持发展了圣都食品、尹家堂豆制品和文庄面条等一批加工基地。现在全区已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9家。在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带动下,形成了井家沟、杜庙、九曲、大涧沟、董庄等一批种植、养殖、加工专业村,走出了一条龙头带基地,基地连专业村和农户的发展路子,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四是实施“市长三号工程”,切实搞好荒山绿化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整鱼鳞坑63.5万个,雨季造林植树127万株,综合治理荒山头39个;对南部山区的老化果树品种进行了改良,作业面积17488亩;退耕还林还果1.25万亩,植各类果树125万株。在斗母泉、大东、渴马、而头、西东、土屋、张庄、义和等村钻井8眼,埋植管道5000米;在义和、郭家、郑家、石崮、王家等村新建了蓄水量在300~350立方米的蓄水池5处;维修了侯家村1000立方米、兴隆村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加大节水力度,在岳而、陡沟、红星等村新建防渗渠3500米,维修、检修灌渠、农渠11000米;同时,党家庄镇6000米长的丰齐路已基本完工,渴马路700多米长的浆砌石排洪沟已基本完工。

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1、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水利设施条件差,是制约南部山区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仍有部分村人畜吃水困难。

二是科技投入经费、上项目经费较少,农业融资较难,影响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是科技服务力量不足,市场信息不畅,造成有些高新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新品种的引进,老品种的更新、改良步伐较慢。

四是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尚未形成规模,成本低、效益好、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较少,规模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小,辐射面窄。

五是部分基层干部素质和群众对近郊整体规划把握不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2、发展建议

一是切实加大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教育力度,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发展符合城郊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化农业,由二元向三元或多元调整种植业结构,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园区化新型农业发展。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硬件”。采取蓄水、节水、发展设施农业相结合,修复山峪小水库,每20~50亩耕地建一个50立方米的三级全硬化封闭式集雨蓄水池、窖,发展大棚或拱棚等设施农业,采取滴灌或微灌等节水技术;搞好荒山绿化、减少水分的蒸发,涵养水源;同时,建设好从二环路到兴隆、巩村、涝坡、侯家等村40余公里的乡村路,104国道到渴马村、吴家村、卧虎山一线的道路,确保巩村佛峪旅游资源、南部生态园林旅游资源、卧虎山水库旅游线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是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实现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综合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同时,积极吸引多方资金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生产中,逐渐形成产、供、销互相衔接、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格局。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5

一、狠抓观念转变,确立乳业兴县战略

我县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冷静分析县情,深刻熟悉到种草养畜既是全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又是实现全县农业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关键所在。为此,县委、县政府把开发饲料、饲草资源,突破发展乳业为主的畜牧业,列为振兴*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提出了“乳业兴县、乳业富民”的战略决策,确立了打造*北乳业经济第一县的农业发展目标。为同一熟悉,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中开展了念草经、兴奶业的大讨论、大宣传,召开规模盛大的全县畜牧工作会(“八.七”会议),各级各部分层层召开党委(党组)会、干部会和群众会,在有线电视台开辟"乳业富县"专栏节目,出动宣传车巡回宣讲,引导广大群众“三破三立”,树立新的观念,为乳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破除种植业就是种粮食的观念,树立人工牧草是“绿色黄金”、奶牛产业是“朝阳产业”的观念;二是破除农业就是以粮经二元结构为主的旧观念,树立以粮、经、饲三元结构为方向、以乳业发展为主的新观念;三是破除以生猪为主的牧业发展旧观念,树立以乳业为主的牧业发展新观念。目前,全县上下形成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业苦干的可喜局面。县委、政府顺应民心的决策和干部群众对种草养畜的新熟悉,铸就了*“种草养畜”***的掀起和短时间见效的成功,并进一步展示着可喜的发展远景。

二、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乳业带动主体

县委、政府非常注重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条各个经营环节的带动作用,把引进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奶业经济的首要任务来抓,着力引进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进进种草养畜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浙江省重点骨干企业--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落户*。李子园公司现已上两条全自动生产线,日处理鲜奶能力达40吨,现已生产出纯牛奶、甜牛奶、特浓牛奶、发酵酸奶、果味花色奶五大系列22个品种32个规格的系列产品。公司充分利用总部健全的销售体系和"新新鲜鲜李子园"的名牌效应,其产品不仅很快占领了*及周边市、县市场,而且远销成渝两地。投产至今产值已达4500万元,实现利税近350万元。同时,引进重庆客商任大明在复安乡投资1800万元,新建日月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它是*县委、政府招商引进的以畜牧良繁为主,集种养、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综合示范园,是目前全省最大的畜牧科技龙头,也是西南农业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该公司走科研发展之路,与西南农业大学联姻,聘请了博士生导师、硕士研究生等专业技术职员15名,直接参与公司的高层治理和从事高新技术开发。采取胚胎移植新技术,已成功培育出了波杂一代、波杂二代山羊新品种,波杂三代正在培育之中;拟在年内开展奶牛胚胎移植新技术,快速提升公司奶牛的数目和质量,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县乳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5年,公司可实现奶牛存栏500头,年产优质羔羊30000只,建成西南片区奶牛、山羊良繁基地,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利税250万元。

三、延伸产业链条,夯实乳业发展基础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链条”的思路,把龙头、基地、奶农有效连接起来,形成奶业产业链条。一是建基地。以加快自繁牛、稳住县内牛、选择省外牛、引进国外牛的工作方法,在以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为中心的25公里范围内,重点围绕“三线”(国道212线、西射线、西古线)“一圈”(*)建立以县城近郊、212国道线和省道沿线乡镇为主的20个奶牛生产基地,圈存奶牛150头以上的乡镇已达10个(其中*镇奶牛存栏总量达300余头)。二是抓大户。扶持和培育奶牛养殖大户,靠大户的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奶牛基地建设和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全县养殖奶牛50头以上的大户达10余户,10头以上的大户达90余户,养殖量占全县养殖总量的63%。三是建小区。建立奶牛养殖小区是推动奶牛产业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进步生鲜牛奶质量、增强乳制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奶牛养殖小区遵循“集中建场、分户饲养、业主建站、机械挤奶”的建设原则,推行“同一供料(配合饲料)、同一供精、同一防疫治病、同一机械挤奶、同一收购”的物业治理模式,实行联户饲养、委托饲养或同一饲养的多种养殖方式。正在建设的奶牛小区10个,每个小区养殖规模200头以上,力争两年内完成20个奶牛养殖小区建设任务。

为做好乳业产业链的前端工作,快速夯实乳业经济发展基础,我县通过三个结合大力发展优质牧草:一是将牧草种植与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利用退耕退林政策,种植优质牧草1.6万亩。二是将牧草种植与国家自然草原与建设相结合。依托该项目,在晋城、常林、*、复安等奶牛生产基地乡镇发展优质牧草1万亩。三是将牧草种植与奶牛小区建设相结合。在奶牛养殖小区四周,鼓励、扶持种植专业大户。20*年已培育种草100亩以上的大户10余户,种植黑麦草、墨西哥玉米等优质牧草2.6万亩。

四、创新运作机制,增强乳业发展活力

面对进世的严重挑战,我县主动适应市场要求,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机制,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特色农业之路。一是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在政治激励方面,县上选派10名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干部到乡镇建

设奶牛小区养殖规模200头以上,按组织程序回机关担任副科级领导职务;选拔10名发展奶牛有功的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优先回县级机关任职;选拔10名乡镇事业干部到农村建小区集中发展奶牛200头以上或自养奶牛在100头以上,可转为行政干部或提升为乡镇领导干部;破格招聘10名建奶牛小区规模200头以上或全村发展奶牛300头以上的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为乡镇干部。在经济激励方面,奶牛养殖户每购进1头奶牛县上奖励1000元,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贴。在市场激励方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李子园公司在三年之内以2元/公斤的保护价收购牛奶,切实保护奶农利益。二是高效益的生产经营机制。我县在继续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奶牛、晋城奶牛等协会的典型示范,引导农民组建自我治理、自我服务的多种专业协会和民间经济合作组织。三是多元化的投进机制。坚持“以业主、农户投进为主,信贷扶持(每头奶牛提供贷款7000元)、项目资金补助为辅”等多元化投进机制,确保乳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我们与北京中盛投资公司合作,达成引进1000头优质奶牛协议。四是深层次的土地机制。按照“同等、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通过转让、租赁、变卖、进股等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培育种草大户,服务奶牛养殖小区,推进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对牧业用地简化手续,办理土地使用证免征税费。

五、强化体系建设,完善乳业配套服务

随着牧业结构的深进调整,我县加快了对良繁、防疫、服务三大体系的建设步伐。一是强化技术服务。采取走出往,请进来的办法,在全县建立一支心系奶农、技术过硬的畜牧兽医队伍;采取传、帮、带的形式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进步奶农饲养奶牛、种植牧草水平。二是强化防疫服务。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的实施为契机,按“四同一”(同一防疫流程、同一用药时间、同一组织防疫用品、同一标准收取防疫用度)的办法,搞好医疗注射、圈舍消毒、驱虫、检疫和防疫监视。三是强化保险服务。对全县奶牛实行强制保险,奶牛养殖户按450元/头.年的标准交纳保险费,赔保7000元/头(残值属保险公司)。县上专门成立了“奶牛死亡鉴定小组”,专门负责奶牛死亡原因的鉴定工作,为索报、赔偿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金融及养殖风险。四是强化良繁体系建设。由畜牧部分同一负责良种冷冻***的引进和供给,进步奶牛配种质量;促进日月高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依托西南农大进行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起自己的良繁体系,提升奶牛品质。

由于措施得力、政策到位,我县乳业经济步进了良性发展阶段。一是更新了种植观念。全县已有500余户养殖户发展奶牛3276头,很多农户已由过往的“要我养”变为“我要养”,这是我县发展乳业经济的最大收获。二是延伸了产业链条。20*年上半年,全县种植优质牧草6.1万亩,产值达750万元,粮、经、饲结构比例为5:3:2;乳业龙头企业--*李子园公司实现产值2000万元,销售收进1700万元,实现利税180万元;同时,带动了包装、彩印、运输、饲料等产业迅速发展,以天龙彩印厂、光大饲料厂为主的加工企业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实现利税300万元。三是增加了农民收进。全县乳业产值达3.52亿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8.5%,奶牛产业吸纳务工职员1200余人,奶农人均增收3000元,从业工人人均增收1500—2000元。回顾*乳业经济发展历程,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抓带动主体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龙头企业是一、二、三产业的结合点,是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他们带动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成效。要打破所有制、部分、行业和行政区域界线,引导各类企业特别是有条件的工商企业进进农业领域,开发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产业,充当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要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治理和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企业团体,增强竞争能力。

二、抓机制创新是农业化产业化经营顺利推进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证。运行机制是农业产业化体系有序运转的"软件",要建立起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稳定的利益连结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经营大户+农户等多种连结方式;要大力培育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步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善于运用政府的调控职能,公道确定具有区域特色和规模效益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切实发展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6

1.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1.1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突显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认真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逐步走上了产业聚集,集群发展,稳步提高的发展之路。2008年经省政府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发展迅速。这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原有的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较完备,龙头企业较多,尽管建区时间较短,但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很快,在产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吉林省九台龙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金锣集团实施的“粮变肉”工程,全部达产后可带动发展养殖户5万户。天景集团30万吨鲜玉米扩产项目已发展玉米种植面积3.5万公顷。榆树五棵树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规划在未来的5~10年,打造“一区、六园、五大基地、主导产业”。敦化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7亿元,全面完成了土地规划、电力规划、道路、给排水和供热管线以及绿化美化规划。白城市全市上下采取项目资金扶持、外商投资兴建、龙头企业领建、民间出资自建等不同形式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全市投入园区建设资金5.7亿元,新(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白山市政府启动“6211”工程,推进标准栽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八道江区以大山合集团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计划用3~5年时间,把本区建设成为“长白山地区”香菇、木耳暨林特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吉林省长白山食用菌菌种良繁中心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心。据初步统计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28.5%。

1.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都建立了技术研发或技术创新机构,并且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这些企业注重依托高校、科研部门,形成联合开发,合作攻关等“产加研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相继问世,科技已成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撑。目前采用的微生物发酵等高新技术,生产出玉米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出的精氨酸盐酸盐、高果糖、淀粉纤维、生化肥料等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有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水稻加工则利用新技术,朝着整粒米、米粉类制品和综合利用展开研发。大豆加工先后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引进了油脂、蛋白、磷脂、豆制食品及副产物加工生产线、组合设备与单机设备。如吉林蛟河豆制品公司利用高新技术使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保质期能达到180天,获国家专利,产品供不应求。大成集团、皓月集团、辽源金昌集团等研发技术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据省农科院测算,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达到68%,处于全国上游水平。高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1.3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多,就业难,增收渠道窄,是我们的实际。农产品加工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是扩大农民就业,为农民提供途径宽、成本低、易接受的就地就近就业的主渠道。现在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据调查,仅九台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就带动周边农户1万余户,解决就业3万余人。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解决近28.5万人就业。据统计去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安置就业253.8万人次,同比增长6.15%,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农民人均收入中31%来自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的劳动报酬。

1.4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辐射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产品。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团的企业85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58万户,带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580元,并且品牌培育,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20个,占吉林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51%。皓月“鲜冻分割牛肉”、吉林裕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好雨大米”、延边宇星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海兰江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公司“御泉大米”和吉粮“梅河大米”等7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延边宝祥蜂业有限公司“宝利蜂蜜”、集安市新开河有限公司“新开河人参”、吉林中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梅河中兴松籽仁”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还围绕杂粮杂豆项目,形成3大系列60多个品种,正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这些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充分证明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体系,竞争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虽然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5资金季节性缺口大,影响企业达产达效由于近期国家实行减缓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进一步压缩信贷规模,慎贷缓贷,尤其是缩减对一般性企业的贷款,使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制约。尽管前期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规模增加,利率下调,但是各银行的贷款门槛没有降低,还是实行抵押贷款,只有少数企业能够享受信誉贷款,门槛高、手续杂、申贷时间长的问题仍很突出,据调查统计平均办理贷款时间65天左右。因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强,多集中于季节性原料收购,资金缺口较大,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企业项目建设进度和达产达效。据我们调查统计,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自有资金仅能满足需求的45.6%,还有一半多的资金缺口。

1.6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科技储备不足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基础)研究较差,应用高新技术不足,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总体看,我省农产品加工还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消耗高、效率低的初级阶段。由于科技创新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低,科技储备缺乏,使得农产品加工业靠科技创新上水平的动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以致于市场上的食品等行业均被外省、外国的品牌所占领。此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没有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少数企业虽然建立了研发机构,但受技术人才和研发经费的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由于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农业的产中、产前领域,80%以上的研究力量和科技经费投入农业的产中,致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经费和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科技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1.7缺乏必要的产业发展规划,结构性矛盾显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潜在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没有规范的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管理部门多头分散,责任不清;企业得不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各地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倾向突出。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据调查了解,目前稻谷、小麦、大豆三大品种的粗加工能力大大超出省内粮源供应能力,平均开工率仅为60.6%;生猪屠宰产能过剩超过50%,如地处九台的金锣集团现有三条生产线,仅能开工一条,猪源还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企业盲目抢原料争市场,恶性竞争,引发价格波动,影响市场稳定。二是仍有“两高”项目上马投产。由于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一些不适合国情、省情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投产。例如,在缺水地区建设耗水较多、排放较大的玉米湿法加工项目和已投产的大豆分离蛋白加工项目等。

2.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1尽快制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法规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是粮食主产区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富民强省的主要途径。建议尽快制定强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推动其向聚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高效发展,而且要限制农产品加工业低水平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化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2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信贷支持的力度一是逐步建立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通过召开企业贷款现场推进会等载体,向金融机构推荐信用度高、管理规范、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解决企业贷款难题。二是增强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创新担保机构的体制机制。我省担保机构大多规模小、担保能力弱,而且机制不活。因此建议成立为农产品加工业担保服务为主的股份制信用担保机构,引入灵活的信用担保机制,真正搭起银企之间的桥梁。三是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力争取国家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的支持。

2.3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外销减少和部分产能过剩的实际,我们要在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上下工夫。一是引导和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重点引导和支持机制好、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大型龙头企业集团。二是加快品牌整合。农产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培育品牌、整合品牌、建设品牌、保护品牌,合力打响品牌,不断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各级龙头企业和基地的联结。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省有关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营销服务。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引导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通过合同连接、服务连接和资产连接等多种形式,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2.4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畜产品、林产品、乳产品、特产品等产业集群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但要在此基础上,制订发展规划,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工作,逐步吸引农产品加工及其配套企业向园区聚集,使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向示范园区集中,向块状特色经济推进。在园区建设中,突出产业特色,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并且与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力求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产品知名、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集群。

2.5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首先,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设立技术开发基金,提高新产品开发经费和风险调节基金的提取比重,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培养一支自己的研发队伍,建立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省里有关专项资金向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倾斜,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第三,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支撑体系。第四,引进推广新技术。各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为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提供技术装备、工艺、成果和政策信息。省里有关专项资金要扶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装备,大力推广,尽快缩小我省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