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汉语对比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汉语对比分析范文1
一、教学对象的对比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指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其教学对象大都没有汉语基础甚至是零基础,这些人不熟悉汉语与汉字,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而语文学科所面对的是长期生活在中国并一直都使用汉语的学生,他们对语文学科有一定的了解,会写会用汉字,了解中国文化,能够很好地运用汉语使用规则。所以,对外汉语所教的学生在知识迁移方面会比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生困难的多。因为在语文学科的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都是同一年龄层,有着相同的文化环境。但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学生文化背景存在差异,教师需要了解各国文化,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
第一,对外汉语教学与传统的语文学科教学的教学目标都对词语的掌握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选择生词和对词语的掌握程度方面却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高中课本中《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生词“阜盛、敕造、紫檀、雕梁画栋”等,这些都是一些比较生僻,在生活中不常用的词语,教师在课堂上不会细说这些生词,认识生词往往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工作。对外汉语高级教材《我们天天在说谎》中的生词列出了“大手大脚、将心比心、炫耀、无所不能”等词语,而这些词语是不会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但在面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者时,教师需要落实到每个字的读音,例如“手”是第三声,学生可能会发不好这个音,教师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示范并且一遍遍地纠正读音,直到他们读准。除了要学生读准读音外还需解释字词,“大手大脚”这个词学生会理解为人的手和脚都大,对外汉语老师就需要向他们解释“大手大脚”的引申义为花钱、用东西都不节省,比如说“这个人花钱大手大脚的”,这是在指责这个人浪费钱,不懂节约。在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的小学阶段,语文教师会着重讲解生词,要求学生会写;初高中阶段,教师只会指出那些生僻字的读音和意义,很多是学生提前自学的。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生词的学习是贯穿整个教学阶段的,需要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能够正确使用词语进行对话。对外汉语的学生对于词语的掌握程度在于能否正确运用,学科语文中对于词语的掌握不同于对外汉语的要求,它还需要学生了解词语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词语的色彩意义,比如虚伪是贬义词。
第二,两者的学生都会接触到语法学习,但是对外汉语教学更加重视语法规则的讲授,而语文学科教学接触到的语法知识是粗线条的。例如“就”这个语法点,语文教师会简单地说明它是一个时间副词,而对外汉语教师会在其词义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它的用法,包括“就”在句中的位置和经常跟它搭配的词,也会归纳出其在句中的结构“主语+时间状语+就+动词”,用“就”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或者事情发生的早的时候句子末尾要加“了”,这时结构就是“主语+时间状语+就+动词(+宾语/补语)+了”。可见,对外汉语教学更加重视语法知识。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从小接触汉语,他们知道如何使用汉语,但第二语言习得的学生不了解汉语的规则,而汉语中很多词语有不同的用法,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这方面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汉语使用的规则。
第三,两者都要求学习者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感情,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推测理解词义,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中级课程《小议食文化》中的教学目标有一点是锻炼学生的猜词能力,“阿里来中国留学三年了,他说的汉语很地道,大家可以向他学习学习。”这句话中的“地道”一词便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这需要学生根据词所在位置的前后句来推断词在文中的意思。再如《雷雨》中周朴园用了“贤慧”、“规矩”来形容梅小姐,这对于有着牢固的语文基础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从零开始学习汉语的人来说却不容易,更因为文化的差异,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词语,教师在讲解时便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
最后,语文学科教学是将学生的终身发展纳入教学目的,而对外汉语教学则更多的是将汉语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工具,这是两者教学目标差异的根本所在。语文学科教学除了要教语言知识,提高学生们的语用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应用汉语。
三、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上完一节课之后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并不是因为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而往往是因为没有选对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想要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师就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前需要根据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选择不同的方法,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学方法是为完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对外汉语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二者的差异首先反映在教学目的和任务上,任何教学方法都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语言交际,语文教学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身心健康的发展。因为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外汉语教学注重发音语法教学,语文教学注重阅读和写作。所以,根据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的不同,二者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二者存在着区别,但又有些方法却都适用于它们两者,只是在运用时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像情境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也可以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学生没有到过三峡,他们很难想象有关三峡的画面,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纪录片作为课堂导入,不仅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到不同时间段的三峡时,教师还可以用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将文字与画面相结合,在脑海中出现秀美的三峡与险要的三峡,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同样,练习法也适合对外汉语教学,俗话说的好,“光说不练假把式”,对外汉语教学也同样需要学生多做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在《小议食文化》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训练学生依据上下文推测词语含义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些选择题,如“地道的菜要做几天几夜( ) A、道理B、真正的C、地下通道D、好吃”,或者是给学生一个句子“这幅画很出名,被很多人津津乐道”让学生分组讨论“津津乐道”的含义。适当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
当然,有些教学方法更适合一种教学内容。比如语法翻译法,因为语法翻译法的特点,它并不适合语文教学,但是它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更能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要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听说法、归纳法、对比法等方法,让学生快速正确地掌握语言知识并能够熟练地使用汉语普通话进行日常的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形式是小班教学或者一对一的教学,而我国的语文学科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加之教学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不同。语文课堂以讲授法为主,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随着中国教育理念的变革以及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经验,中国的课堂正在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迈进,讨论法正体现了这一点。
语文学科教学历时长,实践多,经验足,无论是理论的积淀还是实践的总结都能给仍处于探索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同时,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接触到不同教学理念,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在其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与传统语文学科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向语文学科教师取经的同时,传统语文学科教学也可以对照对外汉语教学,反思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吕必松.汉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志伟.中学语文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比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2.
对外汉语对比分析范文2
关键词:对外汉语;师资培养;三地;硕士班
一、师资培养的意义
为了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能力,使汉语走向世界,需要加快建设一支“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校、富有活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培养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国大陆的师资培养
(一)大陆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
中国大陆在1956年开始创办并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但长久以来并未在大学学科中设立以对外汉语教学为名的独立学科。2007年根据国务院指示开始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各高校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安排硕士、博士导师来进行对学生的培养。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全日制学生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专业硕士为两年、学术硕士为三年。本地生修学时间为三年且必须进行教学实习,教学实习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跟从导师观摩课堂等。学生可以选择报名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也可以申请国家汉办或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志愿者教师,以及到各大高校实习听课与教课。在完成修满规定学分和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才可以授予其学位。
三、中国香港的师资培养
(一)香港师资培养的现状
香港的大学院校正式开办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的机构不多,大多是与中国大陆大学合作开办。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开办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课程。在香港城市大学中设置了与语言相关系所的课程。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香港高校中的必修课程大多包括语言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交际理论及中文语文测试等五门课程。选修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与非对外汉语教学两种课程。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三方面的专业认识及能力。毕业前所有学生都必须实习,学生需到国外实习10周或15周,指导老师需要教导学生有关备课、上课教学及自我学习等各项教学活动。实习结束后学生将总结经验,完成教W实习报告,报告需要写出对实习的反思和自己亲身体验的教学实际情况总结。香港的大学中对外汉语教学普遍缺乏语言教学实习的环境,因此学生大多到国外进行实习。
四、中国台湾的师资培养
(一)台湾的师资现状
1995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成立华语文教学研究所;2002年起在教育部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成立了华语文教学学科。对外华语文政策委员会成立后,各大学纷纷响应设立华语文系所、应用华语文学系及华语文教育硕士学分班。据教育部最新统计,至2009年3月31日,台湾高校共设立28个华语文教学中心。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硕士班必须修满30学分并且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才能得以毕业。毕业学分中的21学分必须是修习学位学科的核心课程,其余分为个人的专业科目,经专业老师或导师核查后认证。必修课有汉语语言学和教学实习,选修课包括汉语语言学类、华语文教学类和华人社会与文化类。台湾华语文教学专业的硕士班目的都是在于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能够承担起跨文化交流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因此台湾华语文教学重视语言学能力、华人社会文化、华语文教学与教学实习和外语能力并重。
五、三地高校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为了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是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从师资培养结构来看,台湾是最早设立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学位的地区,并且学位的培养比较独立。相对于大陆和台湾来说,香港的师资培养大部分还是与大陆学校来合作发展的。我认为,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取长补短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因此,需要校与校之间真正实现合作化,创立大陆、香港、台湾高校之间硕士培训集中营等,来积极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学老师。从课程内容来看,香港增加了中文语文测试和外语学习为必修课,目的是在于考察学生自身的语文专业能力,审视自己是否具备基础能力去对留学生进行教学。另外,香港的环境独特,大部分人从小受到双语教育,因此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时,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汉语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可以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台湾则是要求学生学习好必修课的同时学好选修课,使其术业有专攻,可以针对留学生课堂的某一科目来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莉萍.台湾华语文教学述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02.
对外汉语对比分析范文3
摘要:
秉持共时描写与历时演化相结合的研究策略,文章先采用对比分析法确定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难点,然后从语义、语用及语法功能“三个平面”对近义词展开共时辨析,并对多义词和成语进行追根溯源的历时分析。这样便可帮助学习者在充分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共时与历时;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策略
一、引言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作为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人,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语言研究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为现代语言学理论系统的建构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撑。在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体系中,共时与历时的观点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所谓“共时语言学”,是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所谓“历时语言学”,是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1]136。按照索绪尔的观点,一种语言现象总是处在共时和历时的交叉网络中。因此,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去观照存在的语言现象,语言研究和语言应用才有价值和意义。将共时与历时分析的方法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能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学习之目的。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拟从共时存在描写和历时演变分析两个维度,探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近义词、多义词和成语等词汇教学的策略。
二、共时分析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共时性研究是研究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对外汉语共时性教学策略就必须涉及到对比分析、语义、语用和功能等方面的探讨。
(一)对比分析把握词汇教学的重难点
对比分析,源于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是将目标语同母语的语言系统进行共时性对比研究,寻找相互之间的异同点,揭示各自的本质特征。目标语与母语的相似部分少干扰,易掌握;目标语与母语的相异部分多干扰,难掌握。教师将学生的目标语与母语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
1.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有利于对外汉语的教材编写和课堂设计
只有教师在深刻了解自己所教语言和学习者的母语之后,才能编出好的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同时,它也能“帮助学生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有利于他们排除母语习惯的负迁移作用,发挥正迁移作用,从而达到正确运用外语的目的。[2]1”比如:汉语中有许多兼表“从事某职事”和“承任该职事的人”这两种意义的双音节词,例如:导演、指挥、看守、督查、编辑、翻译等。这些双音节动词能够较为自由地将动作转指为施动者,通常不需要在形式上作标记,这与较为能产的派生语言不同,如,英语中有大量的构词前、后缀,动词将动作转指为施动者时,通常要加“-er”或“-or”,因此汉语中许多兼表“从事某职事”和“承任该职事的人”的多义词对应英语中的两个词:翻译:interpret/interpreter;导演:direct/director;督察:inspect/inspector;看守:caretake/caretaker;指挥:conduct/conductor;编辑:edit/editor。许多学习者没能克服母语词汇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进行了错误的类推,按照母语派生词的结构特点仿造出了导演人、指挥人和编辑人,等等[3]。又比如:汉语中有些成语是和其他语言中的一些成语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的。如“熟能生巧”对应“practicemakesperfect”、“晴天霹雳”对应“aboltfromtheblue”、“趁热打铁”对应“strikewhiletheironishot”,像这些在英语中基本对应的成语,就可以通过英汉对比的方式来增强记忆。再如日语中有很多字形、语义和用法都与汉语基本相同的成语,如:一诺千金、一举两得、泰然自若、温故知新等,对于这类成语,教师应启发学生发挥其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另外,还有一些同字形而不同语义的成语,如日语中用“落花流水”比喻男女之间的相爱相思;“一刀两断”表示迅速地采取果断措施,对于这类成语教师可以提供大量例句,让学生在语境中熟悉并理解成语,帮助他们排除母语的负迁移作用[4]。
2.对比分析的诊断功能有利于对外汉语的水平测试
语言测试通常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测试项目进行测试,一般集中在外语学习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困难的项目。这种困难主要来自外语本身的特殊性或母语与外语的差异点,从而确定测试的重点和难点[5]。比如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部分试题的设置就是依托对比分析的理论。对比分析不仅能完善语言学理论体系及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还能更好地为外语词汇教学实践服务。作为一种基本的语言教学理论模式,它的预测功能和诊断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从三个平面辨析近义词
所谓“三个平面理论”,是指在汉语语法研究中要区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而在具体分析句子时又要将三者结合起来的思想。1981年,胡裕树先生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中率先提出这一理论,指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6]337尔后,文炼、胡附《句子分析漫谈》对此作了进一步阐发,认为“虚词的作用也有语义的、句法的、语用的区别”,并指出“必须区分一般主语(陈述对象)与话题主语(脱离句法控制的话语焦点)”,“独立成分”与“提示成分”都属于语用成分[7]。正式提出“三个平面”这一名称,并从理论上首次进行全面阐述的当推胡裕树、范晓合写的《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8]。三个平面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汉语语法理论上的一个杰出贡献,它在1980年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这一理论视角也用于汉语研究和应用的其他方面。汉语中的近义词是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瓶颈问题,也是HSK汉语测试的重点内容。下面我们选取汉语学习者在使用中容易出错的几组近义词,从语义、语用、功能三个平面进行共时辨析。
1.辨析语义细微差别
“科学地分别、准确地辨析近义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引导外国留学生从本质上认清相关近义词语义各个方面的异同,是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正确使用近义词的必要前提。[9]”例如:
(1)“感受”和“感觉”:“感受”是内心的活动,“感觉”是除了内心的活动以外还有感觉器官的活动。如,我感觉(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感觉(感受×)有点儿冷。感觉(感受×)这个人怎么样?
(2)“检查”和“检察”:“检查”是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检察”是检举核查,考察(犯罪的事实)。如,应该定期检查(检察×)身体。加强对大案要案的检察(检查×)工作。
(3)“欣赏”和“观赏”:“观赏”是以愉快的心情看,用的是视觉;“欣赏”以愉快的心情看或听,用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另外还有认为好,喜爱,表示肯定的意思。如,观赏(欣赏√)精彩的杂技表演。大家欣赏(观赏×)他的才华。他的休息方式是欣赏(观赏×)古典音乐。
2.深入语境,区分不同语用色彩
一些留学生因为不清楚词语的语用色彩(感彩、语体色彩)而出现近义词语用偏误,所以学会辨别语用色彩,对学生正确使用近义词会大有帮助。感彩主要分为褒义、中性、贬义。通常带有赞扬、喜爱、肯定等感彩的为褒义;带有憎恨、厌恶、否定等感彩的为贬义;不表褒贬的为中性。如“成果、后果、结果”这一组词,都有“结果、结局”的意思。不同的是,“结果”是指事情发展的最终状态,既可以指好的状态,也可以指坏的状态,为中性;“成果”是指取得的成就或成绩,带有褒义色彩;“后果”是指糟糕的结局、不好的结果,含有贬义色彩。还有,顽强—顽固;机智—狡猾;教诲—教唆;宠爱—溺爱;赞扬—吹捧;果断—武断;团结—勾结。语体色彩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例如,“恐惧”和“害怕”,“恐惧”常用于书面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表达“万分恐惧”、“恐惧不安”等;“害怕”多用于口语,“害怕天黑”、“害怕考试”。再如,高兴—愉快、长处—优点、小气—吝啬、还是—依然。
3.区分词性和搭配对象,通过组合关系认知语法功能
词性不同,词语在句中位置不同,语境搭配也就不同,因此,帮助学生区别近义词的句法功能是词汇教学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比如:
(1)“忽然”和“突然”:在动词前可以相互替换,“突然”是形容词,既能作定语,也能作补语;“忽然”是副词,就没有这种语法功能。如:突然(忽然√)下起雨来了。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忽然×)。
(2)“清楚”和“清晰”:“清楚”是动词也是形容词,且可以重叠;“清晰”只是形容词,不可重叠使用。如,耳机的声音很清楚(清晰√)。我清楚(清晰×)他的情况。风景看得清清楚楚(清清晰晰×)。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注意区分词性,还应抓住词语的搭配对象来指导学生辨析近义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规律性的词语组合,指出近义词在搭配上的不同特点,进而帮助学生确定近义词的语义范围,使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体会近义词之间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近义词使用的准确性。例如[10]:
(1)“期望”的对象在未来;“希望”没有这个限制,且可以作“有/没有”的宾语。
(2)“从未”否定说话以前的动作和情况,常与“过”搭配使用;“从不”表示对意愿的否定,可以否定说话前和说话时的动作、情况。
(3)“消除”的对象为抽象的事物,“清除”的对象多为具体事物。
三、历时分析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历时性研究是关注同一语言要素或关系,在不同时间层面上的状态以及状态的演化。虽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现代汉语的词汇知识,但是由于现代汉语共时层面的某些词汇特征源自有规律的历时演化,词语现代的含义与古代的含义之间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所以不论是词汇研究还是词汇教学,都应力求沟通古今,了解词义的演化过程。将词语的历时演化与共时特征联系起来,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词语。提高词汇习得质量,减少反复机械记忆的负担,许多因字面意思而引起的困惑也可以得到解决,真正提升语言学习者的词汇能力。
(一)源流关系梳理强化对多义词语义理解
在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对词语现代使用情况作细致描写外,还要对词义的来源及其发展变化进行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旧词语的消亡,新词语的产生,词汇演化是历史必然。同时,作为新词语产生的一种方式——旧词赋予新义,也是汉语词汇历史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些词语常常由单义发展为多义,让词义内涵更加丰富,使语言可以更经济高效地运转。因此,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我们应以一种发展的眼光,从历时的角度去探索词的意义,进行词源教学,寻觅具体词的来龙去脉。分析不同义项间的源流关系,才能拓宽词汇教学的思路,增加学生的词汇知识,加深他们对词义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在课堂上讲解词语的产生和词义的具体演变过程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利用词义演变的规律来引导学生进行义项归类,从而强化对汉语多义词的理解性记忆。在词典中,多义词的若干义项逐个排列,但实际各个义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它们有的是词语最初的本义,有的是最常用的中心义,还有的是通过派生出来的引申义、转义或比喻义等。因而,在本义与派生义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构成了词义的历时演化。以“老”为例,《说文•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我们可以认为,“老”字的本义为“年龄大”。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老”共有17条义项[11]:①<形>年岁大(跟“少、幼”相对):~人|~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②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敬~院|扶~携幼;③<动>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了人了;④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手|~于世故;⑤<形>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⑥同):~厂|~朋友|~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了;⑥<形>陈旧:~脑筋|~机器|这所房子太~了;⑦<形>原来的:~脾气|~地方;⑧<形>(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⑨同):油菜太~了;⑨<形>(食物)火候大:鸡蛋煮~了|青菜不要炒得太~;⑩(某些高分子化合物)变质:~化|防~剂;⑪<形>(某些颜色)深:~绿|~红;⑫<副>很久:老张近来很忙吧,~没见他了;⑬<副>经常:人家~提前完成任务,咱们呢;⑭<副>很;极:~早|~远|太阳已经~高了;⑮<形>排行在末了的:~儿子|~闺女|~妹子;⑯前缀,用于人称、排行次序、某些动植物名:~王|~三|~虎|~玉米;⑰(Lǎo)<名>姓。研究表明:辞书义项的排列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词义演进的历史。下面我们就从“老”的本义出发,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中所列的这些义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词源与义项归类相结合的方法,对以上17个义项进行归类分析。通过义项归类,学生会发现通过①能推出②,进而再推出③。这些义项的共同语义特征是“年龄大”,引申含义是“经历时间久的”。再以这一特征为联系点,可以推出⑤⑥⑦⑫,又因“经历时间久”,而导致“程度、状态发生变化”,从这一联系点上,又推出⑧⑨⑩三个义项。接着指出,“老”字作为形容词,经常与名词搭配,构成名词词组,天长日久,在词组凝固成词的过程中,前面的修饰部分“老”发生虚化,由一个词变成了一个语素,[12]词缀“老”(义项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然后,教师再补充对学生而言的新信息,如④⑪⑬⑭⑮,让学生自行归纳整理。[13]语言是一个开放、不断变化的系统。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人的思维不断精密化等,都会在汉语的词汇中留下痕迹。尤其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词汇教学不可能涵盖所有,包括一个词的所有意义。因而,指导学生运用词源与义项归类相结合的方法来自主学习多义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充分利用词语本义,构建一个动态发展的词义脉络,结合词源学习与义项归类,准确掌握和灵活运用更多的多义词。
(二)追根溯源识记成语
汉语成语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每一个成语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因而,对成语进行追根溯源,不但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成语的意义,也能让他们在成语教学中学习中国文化[13]-[14]。在成语教学中,把成语的“源”介绍清楚了,其引申义、比喻义也就一目了然了。比如:守株待兔、瞎子摸象、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塞翁失马、愚公移山、黔驴技穷、精卫填海、狐假虎威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极强的故事性,采取播放短片或讲故事的方式来阐释成语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学生增进理解,加强记忆。例如“守株待兔”[16]218,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收获的现象。通过探索和分析成语的来源,既可帮助学生掌握“守株待兔”的含义,也能助其明白“只有踏踏实实地付出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从而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此外,许多成语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呈现出了明显的模式化形式结构,“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语素,便可引入一系列同格式的成语。教学时可依据这些具有派生能力的格式,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成语。”[17]如在讲授“弦外之音”这一成语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相同结构的成语还有“莫逆之交”、“前车之鉴”、“惊弓之鸟”、“等闲之辈”、“用武之地”等,根据这一模式化形式结构,学生便可推导这些成语也都是定中式名词性成语,这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使其准确应用相同结构的成语,又加深了他们对词义的理解,强化了记忆。
四、结语
在索绪尔理论体系中的共时和历时观点的指导下,通过对词语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追溯,加深了我们对词语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也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在理解“共时”与“历时这两个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时,也不能机械地将二者对立起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要注意结合词语的共时特点和历时演变,在教学活动中,要认同二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语义、语用和语法功能这三个平面入手展开近义词的共时辨析,有选择性地对多义词和成语进行追根溯源,帮助学生强化词汇的理解性记忆,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博.汉语词义衍化规律的微观研究及其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9(3):355-368.
[4]王美玲.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5]张利.浅析对比分析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7):76-77.
[6]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7]文炼,胡附.句子分析漫谈[J].中国语文,1982(3):161-167.
[8]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2):7-16.
[9]刘雅文.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的若干对策[J].新西部,2012(12):159-166.
[10]杨寄洲,贾永芬.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郭作飞.汉语词缀形成的历史考察——以“老”、“阿”、“子”、“儿”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6):50-56.
[13]程天添.原型理论视野下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以“老”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9):143-144.
[14]祝东.论诗词读诵吟唱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4):149-152.
[15]杨光.论土家族民间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的内涵与途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6):105-107.
[16]季静,王增坤.中国成语故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对外汉语对比分析范文4
1.引言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赵金铭(2004)指出,语音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首要前提。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笔者以近年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关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文章为参考,对语音教学的内容、特点做一概述。
2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内容研究
2.1 教学工具的研究。《汉语拼音方案》在帮助外国人学汉语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外国人学习语音的重要工具。赵金铭(2009)认为,《汉语拼音方案》具有科学性、权威性、优越性,是国际汉语教学的基石。在实际的教育学习实践中,初学者发现《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某些注音和实际读音并不完全相同,针对这些疑问,王理嘉(2005)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对《汉语拼音方案》中有些韵母的拼音设计作出解释,并建议汉语教师要开导学生不要把字母拼音和实际读音完全等同。刘振平(2010)从汉语国际推广的背景下对提出对汉语拼音改写规则的改革意见:"一是与辅音声母相拼的iou、uei、uen不必省略为iu、ui、un,二是以ü开头的韵母与j、q、x相拼时不必省掉两点。"在面对汉语拼音方案的问题时,学术界分为两派,一是在教学中由老师引导学生避免发生语音偏误,二是对汉语拼音方案本身进行改革。
2.2 语音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对外汉语语音教学针对汉语语音系统,主要从声韵调、轻声、儿化、重音和语调几个方面进行。
(1)声母教学。对外汉语声母教学的研究采取了国别化对比研究的方法。国别化的研究有利于对不同国家的学生针对性的教学。
傅氏梅、张维佳(2004)对越南留学生的汉语声母发音进行偏误分析。文章对留学生听觉和发音能力进行语音测试。研究发现,汉语声母声学特征的相似性是发生听力偏误的主要原因,发音上受越南语的干扰主要是缺少塞擦音,用塞音来发汉语的塞擦音,用浊音声母发汉语的清音声母。王功平(2008)同样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印尼留学生汉语声母感知,找出印尼学生感知汉语单音节声母的偏误规律,分析原因,提出了针对印尼留学生的声母教学建议:一是科学地确定声母听辨教学难度等级序列,二是声母对比教学网络化,三是考虑韵母的组合情况。
(2)声调教学。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具有表达意义的作用。这对于母语是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大难点。然而声调教学本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关键(2000)指出语音教学计划薄弱,缺乏层次性和有序性,教材薄弱,教学手段薄弱,五度标调法和手势只能描画声调的状态却不能教授怎么发出不同的声调,学生无法理性认识声调。所以应该制定语音教学等级大纲,改进教材。声调教学应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感受发四声时声带的松紧变化。
宋益丹(2009)在关键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初期的声调教学没有和现实的语言交际结合起来。建议以交际为原则,分层次教学。初级阶段的练习材料使用简单的日常会话,如"你好""谢谢""再见"。此外,作者还提出使用Praat软件辅助教学。把自己的录音和标准音对比,对调型和调域的错误进行自我纠正。
严彦(2010)用Praat软件测试美国学生习得汉语上声过程中的情境变异情况。对声调教学的意义在于要在课堂教学中贴近生活的情境,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心理环境。
(3)轻声教学。实验语音学对轻声调值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声学特征来看,轻声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综合表现,与音高的关系更为密切。
张艳来(2009)提出轻声教学的改进思路。构词法产生的轻声词的语音教学要结合词汇教学进行,找出其中的规律。另一类习惯上要读轻声的词"伙计、窗户、先生、客气"等,可在教学大纲中制定一个轻声词必读表。听读轻声词的操练要在连续的语流中进行。
(4)语调教学。赵元任(2002)认为:汉语语调不是独立于声调的音高变化,而是声调和语调的复合体。赵元任先生先后提出了声调和语调的"代数和"理论、"大波浪、小波浪"、橡皮带理论。语言学介对语调的本体研究还存在争议。曹建芬(2002)指出汉语的声调和语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语调存在于声调之中,通过声调表现出来,声调又受语调综合旋律的制约。赵春利(2003)称其为语气教学。语调是体现语气的基本手段。他认为语气教学要突出人际交往的意义,语气表现心理状态,教师可以形象的展示,把重音、停顿、语速标注出来,在真实的语境中教学。唐玉萍(2008)注意掌握语调和语义的关系,同样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化,用演示和对比分析的方法,鼓励学生多用汉语语调表达内心情感。
3 现阶段语音教学研究的特点
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和技术拓展了研究的空间。实验语音学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傅氏梅、张维佳(2004)、王功平(2008)、翟燕(2010)都是运用实验的方法做研究。宋益丹(2009)用Praat软件对声调反馈式教学。严彦(2010)也用Praat软件测试美国学生习得汉语上声过程中的情境变异情况。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的介入,使语音教学研究更加的严谨和科学。
随着国家对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重视,派出的汉语志愿者,汉语老师增多,使教师接触到各个国家的学生,近年来国别化语音对比研究增多,提出了更加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对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法的研究基本都符合刘??提出的语音教学原则:音素教学和语流教学相结合,循序渐进,阶段性教学,声韵调结合,注重在具体的语境中练习,以交际性为目的。
理论范围扩大化。除了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为基础的二语习得理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还借鉴了心理语言学、生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如桂明超(2003)从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时英语语调对汉语声调的影响。王玲娟(2003)从认知心理学角度阐述了语感及语音感教学。
中介语语料库的建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手段出现。曹文、张劲松(2009)介绍面向计算机辅助语音/正音学习(CAPL)系统研发的中介语语音库的构建方案和标记体系,旨在为教学服务。
4 语音教学研究的问题
对外汉语对比分析范文5
关键词: 对外汉语 同形词 同形词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有其特殊性,我们不能把它和母语教学等同起来,母语教学的学习对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优势,语言规律早已耳熟能详,很多都是自然习得的,根本用不着教。而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外国人,属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者的母语有很大差异,很多母语学习者根本不会提出的问题,外国学生却无法明白,不断提出为什么。因此,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具备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把复杂的知识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的能力,同时需要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和把握进行不断思考。
一、重视语素教学
同形词进行的语素教学比较特殊,因为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异音同形词,在分析的同时,必须借助声调及声韵母进行语素分析。针对同形词,我们主要使用的语素教学方法为语素义法,刘在《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指出,语素义法就是“利用汉语构词法的特点,用语素义解释词义,把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词引到语素上来”[1]。
笔者曾对46名留学生进行了同形词的测试,其中“同行”这个词的出错率比较高,其原因是被试者没能理解这个同形语素具有不同意义。
例如:同行1和同行2,从词形上看,完全分辨不出他们的区别,而这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别体现在了“行(xín溃”和“行(hán溃”这两个语素上。“行(xín溃”这个语素的本意之一有“行走”的意思,而“行(hán溃”则是指“行业、职业”的意思。因此语素上语义的差异构成了这对同形词,“行(xín溃”与“同”这个语素构成“同行”时,着重指的是行走的动态,指一同行走。而“行(hán溃”是指行业术语,表示行业相同或同行业的人。
二、合理运用对比释词
教师在讲解词语时,利用学生已有的词语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针对同形词的教学,以下两种对比范畴比较适用。
(一)感彩比较。感彩不同,用法自然也不同。例如“安心”这个词:“好在教室、宿舍里都装有空调,大家可以安心地看书复习。”“他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不知道安的什么心?”
从字面上看来完全相同的两个词,感彩却不同。安心是一个褒义词,指心情安定。而安心是一个贬义词,它的结构比较特殊,属于离合词的范畴,中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
(二)语体色彩比较。如:“大夫”这个词。“大夫(dài fu)”和“医生”是同义词,属于口语词。而与它同形的“大夫(dà fū)”则是一个书面语词,是指古代的一种官职。
三、语境教学法
词在语言中的作用是造句,词的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明确,离开具体语境,第二语言学习者往往很难理解词的具体含义并掌握其用法,因此,语境教学法在同形词的教学中同样非常重要。陈志敏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初探》中提到“死板地讲解词汇的读音、含义、词性、用法,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即使他们记住了这些词汇知识,他们也很难自如地应用,即使会用,也很可能会因为不懂得词汇的感彩、文化背景、与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及语体而出现错误、闹出笑话”[2]。
四、综合讲解法
学习一个词并不是孤立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熟练运用这个词。
比如:在讲解“好吃”这个同形词时,它就包括了构成方式(偏正式)、近义词(可口)、感彩(褒)、语体色彩(口语);也包括了另相反的构成方式(支配式)、近义词(贪吃)、感彩(贬)、语体色彩(书面语)。
由此可看出,对外汉语同形词教学,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辨析,都必须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学习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懂得取舍,有些词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就应该给予适当扩展。有些词是古语词,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的专业决定是否应该纳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既掌握静态的语言知识,又学会词语的动态运用。
同形词是现代词汇系统中的一员,虽然在这个“大家庭”中数量不多,但是每一个成员都各司其职,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存在有其必然性,我们不应当忽略。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中,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一个词的时候,全面掌握这个词的特点及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不单单是对这个词本身进行讲解,还应该对它的“同胞兄弟”进行关联教学,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和教好汉语同形词。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对比分析范文6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这是因为语言教学的进行不能脱离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所教的语言本身就包含着文化因素,这些或体现时代背景、社会特色,或表现民俗风情、民族心理的文化因素,成为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语言与文化
文化的定义,至今大概有100多种,尚无定论。
人类学者戴乐尓(E.B.Tylor)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能为习惯”。在这一界定中,文化被视为一个多层次、多面向的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一类的思想信念;艺术、法律(文本)一类的表意符号;习俗、道德一类的规范。笔者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言是文化现象
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部分,即与“物质文化”对应的“精神文化”,指语言、艺术、文学等意识形态的积累。文化还可以分为表层文化观念和深层文化观念这是从文化的自身属性出发作出的分类,表层文化又有语言文化和非语言文化之分。不论是从概念还是属性来看,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它包括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语言只是其中一个符号子系统。文化和语言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语言隶属于文化的范畴。
2.语言记录文化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际的工具,而文化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交际活动,因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交流的基本工具,它是沟通世界的桥梁,人类依靠语言进行正常交往,使得文明成果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发展。文化的形成需要语言来表达,文化的保存需要语言的记载,而文化跨越时空的传播更需要借助语言来完成。
3.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
借助语言,人类的文化成果才能完整表达,永远发扬光大,一种语言是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文化的发展必定促进语言的发展,新词的产生就是很好的说明;语言的发展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一种语言,就无法理解该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又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结构、语言运用规律,从而制约了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二、文化导入的基本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并不是无据可循,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语言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与之相应的文化导入也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学习汉语知识严格按照大纲制定的计划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增长,并且相应层次和阶段的汉语教学,需要导入不同的文化知识。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不同的文化因素教学内容。在初级阶段的文化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汉语水平有限,不能过多地导入文化方面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化现象,学生进入中级阶段的学习时就可以增加目的语国家国情文化知识的介绍,例如中国基本国情、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同时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在高级阶段,大多数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和水平开设专门的文化知识课,开设这些文化课不是为了开文化课而开,而是首先考虑到对学生的语言交际有没有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课程的要依据语言教学阶段进行安排。
2.适度原则
适度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制定适应语言阶段的文化因素教学,适当导入那些理解语言所必须的文化因素。在基础汉语教学阶段,交际文化是主要的,当然不可否认,从远期目标看,知识文化也有助于交际能力的提高。在综合、阅读和中国文化课等教材中,编写一些介绍少数民族习俗、思想观念的文章,对外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更客观地看中国是有好处的。需强调的一点是,即使在中、高级阶段,知识文化的传授也应该有选择地进行。
3. 善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