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经济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经济关系范文1
近年来,国内外展开了新一轮的利用外资竞争,广东利用外资的龙头地位已被后起的江苏全面超越,并且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明显趋缓,越来越多的省市正在追赶广东。
让广东省更担忧的是,中国2010年实际使用外资突破千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5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而相比之下,2010年广东全省新批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额246.01亿美元,增长40.11%;实际投资额202.61亿美元,增长3.72%.广东吸收外资增速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2009年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我省的进出口也全面下滑,因此有必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对广州经济的影响情况。
二、实证研究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2010,其中进口(ex)、出口(im)和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数据用当年的汇率折算为以亿元为单位的人民币。因为数据的自然对数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且能够使其趋势线性化,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各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对GDP、FDI、EX、IM分别取对数,得到序列LNGDP、LNFDI、LNEX、LNIM。再分别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1.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法来检验平稳性。由表2-1的检验结果可知,所有变量在5%的显着性水平上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是平稳的。
2.协整检验
根据上文的单位根检验,时间序列是平稳的,LNGDP、LNEX、LNIM、LNFDI是零阶单整序列,由于零阶单整同样符合协整的前提条件,对变量做协整分析是用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同趋势,至于这种协同趋势的有效性还要通过检验,并且通过误差修正模型修正。因此LNGDP、LNEX、LNIM和LNFDI之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本文将采用Johansen检验,在协整检验前必须先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由于五个评价指标LR、FPE、AIC、SC和HQ全部认为应该建立VAR(2)模型,因此,确定滞后阶数为2。Johansen检验,结果如表2-2和2-3所示。在5%显着水平上,协整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表明四个变量之间存在最多3个协整关系,因此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和趋势。从上面的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在长期内,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进出口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和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由表2-4可以看出,在90%的置信水平下,EX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和IM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拒绝了原假设,说明EX是GDP的格兰杰原因,IM是GDP的格兰杰原因,出口可以引起经济增长的变化,进口可以引起经济增长的变化,但FDI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接受了原假设,外商直接投资不能直接引起GDP的变化。反过来,GDP不能够称进口、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格兰杰原因。
4.脉冲响应分析
对外经济关系范文2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运行态势
我国经济增长概况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增长了49倍多,年均年增长9.4%。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1%左右提高到近4%,在近30年时间里保持这种高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现在,我国的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六位。迄今为止,只有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3个经济体在20世纪连续40年保持年均7%以上增速的记录。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概况
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7%。我国的外贸规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2004年的第3位,利用外资也连续12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至2004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600多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70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308亿美元。
继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后,2005年更是达到14221.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3.2%,相当于2001年的2.8倍。 2005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98.1亿美元,创当月进出口总值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0%。2005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5948.1亿美元,增长21%。 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与前6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均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分别突破2000亿美元。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2005年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见图1)。
综合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运行轨迹的趋势基本一致,即当经济发生波动时,对外贸易也随之发生波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而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往往不景气。由此可见,二者呈现出较为密切的依存关系。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
日本经济学者小岛清的观点是,要揭示贸易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把贸易量的扩大同国民经济的增长加以对比更为合适。因此,本文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上加以分析。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包括外贸整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三种。就世界范围来看,在2000年当中,世界总贸易依存度为25.1%,发达国家为21.8%,发展中国家为35.6%。货物贸易依存度:世界为20.5%,发达国家为17.4%,发展中国家为30.1%,中国为21.1%。服务贸易依存度:世界为4.6%,发达国家为4.3%,发展中国家为5.5%。
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30%以上,2000年达到历史的最高峰44%。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当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51%,2003年进一步上升到60.2%,2004年上升到约70%,2005年上升到80%(见表1)。
表1说明,我国外贸依存度不仅大大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水平,也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目前的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为保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出口贸易的问题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结论与对策建议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具有很明显的时期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进口是对经济增长的漏损,进口的增加将减缓经济的增长,加重进口国的失业,对经济增长起负面作用,但经济的增长将会拉动进口的增长;出口则是对经济增长的一个纯拉动,出口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国内的就业。
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上升,加速通货膨胀,此时的国民收入的提高取决于供给能力的改善,这时的进口会增大本国的供给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而进口产品又分为进口消费资料和进口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进口会提高国内的暂时供给,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生产资料的进口能增加国内的长期供给能力,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出口则会降低国内的供给能力,加速通货膨胀,并不能增加国民收入,而出口初级产品和大量的原材料则会降低国内的生产能力,导致国民收入下降,这就是有名的“贸易贫困化”理论。但另一方面,出口能增加进口,从而增加国民收入。
对外贸易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总量和质量。经济发展要求对外贸易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如果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这些目标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对外贸易才能实现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外贸易结构失衡,效益低下。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大多是附加值低的产品,而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尤其是纺织业,大大超过世界水平,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所占比重寥寥无几。因此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是当务之急,了解世界的需求并顺应需求,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质量,增强其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重要途径。
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不能忽略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占有。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主要依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经营理念、经济管理经验等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水平和能力,通过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但一个国家的经济若长期依靠“外力”,不加快由导入型经济向内生自主型经济转变,将会给这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来问题。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一方面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国际比较优势,走开放型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发挥国内市场的作用,以国内市场来支撑对外贸易的发展。 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加快,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合日趋紧密,全方位的竞争将明显突破地域的限制,我国只有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才能在国际交换中取得最大的利益。而我国的对外贸易才会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作用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对外经济关系范文3
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着。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着重于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
(―)国际贸易视角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绝对成本说开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他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初思想。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书中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成本没有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经济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应运而生。李嘉图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保证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增长均得到提高。
与H-O理论推断相反的“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贸易自由化理论的新篇章。约翰.穆勒首先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促使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析方法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此阶段主要理论有需求偏好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美国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提出“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出口较为单一且大量的开放型发展中国家,由于改善某些出口商品的供应能力会降低其世界市场价格,也就是经济增长可能使贸易条件恶化,从而造成该国经济贫困化。
20世纪上半叶,凯恩斯主义盛行,掀开了宏观经济学的历史篇章,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和国家应对经济实行干预的观点。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是哈伯特、劳森、梅茨勒等人将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扩展到开放经济条件,提出了国际收支调节的乘数分析法。其结论是一个国家通过贸易顺差所获得的收益与贸易顺差量成正比,与对外贸易乘数成正比。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创立了规模经济贸易学说,用以解释二战后经济增长迅速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特点。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默里?肯普在其1964年出版的〈〈国际贸易纯理论》一书中构建了“肯普模型”以证明规模报酬递增理论。此时出现的新贸易理论还有不完全竞争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说明了资源禀赋和技术相似的国家间以及行业内贸易急剧上升等新国际贸易现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马克斯?科登则将对外贸易与宏观经济变量联系起来,从供给的角度剖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关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率影响的理论被称为“供给启动”论,该理论特别强调对外贸易对生产要素供给量的影响和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马库森和斯文森(MakusenandSvenson,1985)将技术作为外生变量以研究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即使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技术的差异也会引起同行业产品之间的贸易。“技术外溢”、“干中学”以及“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理论是将技术视为内生变量来分析其作为生产和贸易发展的结果对贸易模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代表人物克鲁格曼和卢卡斯。
总之,一国的资源和技术水平决定其在国际贸易与分工中的地位,加强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可以缩短各国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成为保证该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手段。同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战略贸易理论”等新贸易理论也为如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引入了新思想。
(二)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
经济学界将投资、消费与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述了经济增长原理。经济增长理论一般以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为研究对象,探讨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的途径以及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从古典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到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保罗?罗默(PaulRomer)和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在肯尼迪.阿罗(K.Arrow)“干中学”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将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罗默1990年提出的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是:(1)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3)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鼓励新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在经济中的广泛运用,促进了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已让位于知识和技术进步。罗伯特?卢卡斯发展了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的假设前提是:人力资本,不同于有形资本,它能够不断增加边际收益而不是递减边际收益,因此人力资本允许经济无穷地增长。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动力是,摆脱了新古典增长模型技术进步外生化的束缚,认识到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极为重要的,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将人力资本扩充到物质资本的概念中来,构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增长引擎理论,又称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认为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适当配置的手段,它实际上是通过对外贸易把中心国家的经济成长传递到其他国家,即中心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引起的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大量需求,引发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二、实证分析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运行的环境及体制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因此,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
经济增长原理历来是经济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研究范围及主要观点综述
当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热点问题后,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和不同层次进行实证研究,促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发展成为贸易强国,为经济寻找到新的增长模式。
首先,大多数学者从全局的角度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情况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论证。兰宜生、孔恫恫(2006)通过实证,证明了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提出应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广泛地参与多边或区域经济组织,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田素华、尹翔硕(2006)从限制经济持续增长的要素约束入手,探求对外贸易在克服制约经济增长的特定要素约束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我国选择合适的对外贸易政策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对策建议。
其次,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出发,验证服务贸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胡勇(2008)通过实证检验服务贸易对浙江GDP增长的影响,发现浙江服务贸易出口会促进经济增长,进口则会制约经济增长。白雪飞、岳金梅(2007)利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省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即辽宁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但推动作用较弱。
第三,从服务贸易角度,探寻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模式。唐宜红、林发勤(2009)认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模式的四点问题,即:一是我国整体贸易结构还不合理,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二是货物贸易的增长是粗放型的,以数量扩张为主;三是货物贸易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不利于技术创新;四是服务贸易本身竞争力不强。此外,从加工贸易角度分析,王珍、齐艳霞、王惠钦(2007)对加工贸易增长模式对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扩大内需,降低对外依存度;积极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在金融和财政上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加境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以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
第五,从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角度分别进行论证。黄凌莹(2008)对我国1978年~2006年的进口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分析,结论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并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得出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姚树洁、韦开蕾(2007)发现,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大的正面效应。
第六,从国际知识溢出、技术进步角度进行探讨。魏婷(2007)以Coe&He1Pman的经典计量模型为基础,以我国的进口贸易为国际技术溢出的渠道,考察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主要选取了进口前十位的贸易伙伴国或地区)的技术溢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最后,从贸易开放度和贸易自由化角度进行分析。黄新飞、舒元(2007)通过实证研究说明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并不会直接带来长期的经济增长,因此单纯依靠贸易的增长很难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郭熙保、罗知(2008)认为,贸易自由化通过经济增长对减轻贫困的影响度随贸易自由化程度加深而提高。
对外经济关系范文4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75-02
引言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理论界备受讨论的一个论题,其理论主要分为三种,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例如亚当・斯密的“剩余产品出路”学说,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以及E.哈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来寻找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克鲁格曼阐述了在规模报酬的前提下,通过出口可以扩大产量,降低成本从而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近年来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重新论述。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对外贸易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是进口或者是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较大则莫衷一是。
本文利用协整理论对福建省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包括ADF检验,PP检验,Johansen检验和Granger检验,其目的是研究福建省的进口,出口以及GDP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和短期的波动关系。从而验证福建的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的或者是进口导向型的。
一、模型
由于所用的历史数据可能是非平稳的数据,因此,首先对数据进行单位根过程的检验,如果检验的过程发现确实是非平稳的数据,则我们利用协整来检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两个变量是协整的,那么它们之间存在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在协整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利用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而在非协整的情况下,任何的推断都是无效的。
以yt代表经济增长变量指标,而xt代表着出口变量的指标,如果xt与yt是I(1)的(即它们本身是非平稳的,但是其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向量α,使得yt-αxt=εt是平稳的,则称xt与yt是协整的,序列xt与yt有一种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的关系。
如果xt与yt是协整的,可以利用误差修正模型ECM来识别变量xt与yt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为:
对于协整检验,一般有两种方法,EG两步法通常用来检验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但是对于多个变量则不适用,对于两个以上的变量,常用的方法是一种向量自回归的方法――Johansen检验,它可以用于检验多个变量,同时也可以求出它们之间若干种协整的关系。
在现实中,进出口的数额与GDP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是进出口影响着经济变化还是经济变化影响着进出口?还是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就必须进行Granger-Causality检验方法进行识别。其基本原理为:在做Y对其他变量(包括自身的过去值)的回归时,如果把X的滞后值包括后能够显著的提高对Y的预测,我们就说X是Y的Granger原因,类似的定义Y是X的Granger原因。为此有一个检验方程:
二、数据分析
1.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来自《福建省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其样本来自于1985年到2004年的年度的福建GDP,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进出口值由当年的平均汇率进行换算为人民币进行计算。之后 GDP ,进出口值通过物价消费指数(CPI)进行换算成为以1978年为不变价格的值,之后取自然对数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并且使其数据线形趋势化。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其数据必须是平稳的,否则会产生“伪回归”的问题,然而我们用于经济分析的数据往往是不平稳的,破坏了平稳性的假定。因此,我们在分析数据时候,为了使得分析有意义,使其平稳化,常常对水平序列进行差分。
2.协整分析
由于 LOG(GDP) LOG(IM) LOG(EX)都是一阶单整的变量,可以利用EG两步法来检验两两之间是否存在有协整的关系 。
从上表可以看出,LGDP与LIM不存在有协整关系,但是,LGDP与LEX存在有协整关系,LEX每增长1个百分点,对LGDP的贡献为0.51个百分点。同时,LIM与LEX之间也存在有协整关系。LEX上升1个百分点,对LIM的贡献为0.82个百分点。
通过模型选择的联合检验,可以确定常数项约束在协整空间内且协整方程有截距的模型为最合适的协整检验模型。
3.Granger因果检验
现在我们来分析LGDP LIM LEX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各个变量的滞后阶数为2。
由表2可以看出,LEX没有引致LGDP的零假设的概率为0.0436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这一假设被拒绝。
结论
本文通过福建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出口总额与实际进口总额进行协整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分析经济增长,出口增长与进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以下结论:
(1)实际GDP ,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存在有唯一的协整关系,即三者之间存在有长期均衡的关系,从系数来看,出口前的系数为4.96,对GDP的拉动能力稍稍胜过对进口的拉动。说明了出口导向,是福建省的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大规模的出口,扩大经济活动范围,可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2)从因果分析来看,出口并没有对福建省的GDP有单向因果关系。可以说明出口对福建经济的重要性,基本上符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出口导向理论。说明了福建的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
参考文献:
[1] 李子耐,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 杨秀琴,熊启泉,江华.广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华南大学学报,2005,(4).
对外经济关系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 对外贸易 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 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 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 促进科技进步,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 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 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 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 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 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 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 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对进口方面来讲, 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 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 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 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 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对外经济关系范文6
(一)地理格局:亚洲国家(地区)占主体的对外经贸关系
我国已与世界所有国家建立了经贸关系。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经贸关系迅速发展。2009年,我国已同世界上2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对外投资目标国达到102个,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对象国达到183个,对外援助对象国(经常性援助)达到123个,并与1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并实施了自由贸易协定,经贸关系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亚洲国家(地区)在我国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是从亚洲起步的。1978年,我国贸易伙伴国仅为40多个,其中,亚洲占16个,对亚洲贸易占外贸总额的49.2%;利用外资主要来源于日本、东盟、香港和澳门,约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70%以上。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集中在伊拉克、埃及、索马里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尚未起步,对外援助主要面向亚洲周边国家和部分非洲国家。2009年,亚洲国家占我国对外货物贸易总额的53.1%,亚洲十国(地区)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63%,亚洲占我国对外投资流量的77.9%(2008年),占我国工程承包总额的51.1%(2008年),占我国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的79.2%(2008年)。从对外开放三十年来发展变化的态势看,我国对外经贸关系正在逐步从亚洲向全球更广泛的区域拓展,但以亚洲国家为主体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
(二)领域格局: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领域各有侧重的经贸关系
1 以货物贸易为基础形成的对外经贸关系全方位格局。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格局是从发展双边货物贸易关系开始,逐步形成的。目前,我国货物贸易往来对象遍及全球所有国家(其中包括25个没有外交关系或已经断交的国家)。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贸易规模持续扩大。1978年至2009年,我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扩大至22072.7亿美元,共计增长了105.9倍。
2 依托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深化的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利用外资是我国深化与其他国家经贸关系的重要纽带,以发达国家为主体,投资与贸易相互促进成为当前经贸关系格局的主要特点之一。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前10位投资来源地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0%。1992-2009年,美、日、欧发达国家占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虽然没有显著提升,但我国与上述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比重却从35%提高到43.4%,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的更快发展。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来源国(地区)约有190多个。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累计设立外资企业近68万家,实际使用外资9850亿美元,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跨国投资东道国,在国际投资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
3 依托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迅速发展的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与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结构相比,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对外投资及对外援助等各种形式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均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对象。2008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91%,对外劳务合作的86%,对外投资的93%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对外援助也以“南南合作”为主要特色。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仅促进了东道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为进一步密切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1990年至2008年,我国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货物贸易年均增速达到21.4%,与非洲发展中国家贸易年均增速达到28.6%,均高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增速。
(三)产业格局:依托制造业分工合作形成的对外经贸关系
制造业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载体。从贸易角度看,一是货物贸易发展规模大于服务贸易,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22072.7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为2868亿美元,前者相当于后者的7.7倍;二是货物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2009年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82.1%。从投资角度看,一是外商直接投资以制造业为主,2009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占比达到52%;二是对外投资主要体现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下游环节的对外延伸。虽然2008年我国对外投资产业类别中商务服务业的占比达到29.7%,居第一位,但这些领域的投资大多是制造业下游环节的对外延伸。因此,我国当前的对外经贸关系发展主要是以制造业为载体形成的。
产业分工合作是当前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一特点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我国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已经由1981年的5%提升至42%。其中,加工贸易进口主要来源于日本、韩国、东盟和中国台湾,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57.4%,加工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占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61.9%,这一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的对外经贸关系主要体现为美欧发达国家与亚洲周边国家在产业梯次转移过程中形成的多层次的分工合作关系。
(四)发展模式:双多边合作共同推进的对外经贸关系
1 世贸组织框架内机制性开放条件下推进多边经贸关系。2001年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经贸关系发展模式从双边框架下的自主选择性开放,转变为多边框架下的规则机制性开放,对我国经贸关系发展规模、水平及经贸关系处理方式等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有利的方面看,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的经贸发展环境更加开放和透明,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2002年至2008年,我国外贸总额从6207.7亿美元增加到25616.3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6.6%,高于1978-2001年的年均14.9%的增长速度。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527亿美元增加到1083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12.8%,高于1979-2001年的年均11.6%的增长速度。大型项目、高技术含量的投资项目显著增加,对外经贸关系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从不利的方面看,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贸易摩擦的数量显著增多,从加入世贸组织前年均22起发展到目前的年均82起。据世贸组织统计,自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成员方反倾销立案中涉及中国产品的调查案件占总数的七分之一左右,且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反倾销案件针对中国。2008年全球
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中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占总数的35%和71%。中国已连续十四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三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2009年1至8月,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0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3起,特保7起),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贸易摩擦的增多对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 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下更为紧密的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关系。自2002年中国签署《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我国对外经贸关系发展形成了新的推进机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目前,我国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并实施了自由贸易协定,加快了双边和区域合作进程的发展。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加快了我国与有关国家的关税减让和领域开放进程,提高了领域开放程度,对发展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中国一东盟自贸区为例,2002年以来,我国与东盟各国货物贸易年均增长率达到27.1%,高于自由贸易区成立前年均17.4%的增长水平。中国与东盟的相互投资也取得了较快增长,2009年,东盟主要国家对我国的投资额达到43亿美元。2008年,我国对东盟各国的投资额达到24.84亿美元。东盟在我国对外经贸关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以货物贸易为例,我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额占我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2年以前的8.2%提高至9.1%,在亚洲国家(地区)中的地位从第四位提高到第二位。我国的对外经贸关系格局呈现出“多边框架下全面推进与区域、双边框架下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局面。
二、我国对外经贸关系格局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平衡”的经贸关系格局
1 地理分布不平衡的经贸关系格局。目前,我国经贸关系格局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地理失衡现象,贸易与投资的主要合作伙伴集中于少数国家。从货物贸易领域看,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前十大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印度及俄罗斯,与十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6.4%。从服务贸易领域看,也存在着贸易伙伴集中度较高的现象。2009年,我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依次为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与该五大伙伴之间的服务贸易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68%。从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看,截至2008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源中,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美国和中国台湾省居前五位,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68.1%。从对外投资发展看,截至2008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排名居前五位的分别为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占我国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83.4%。综合比较,美国、日本、东盟、欧盟在我国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高度失衡的经贸关系格局将增加我国对外经贸合作发展的风险。
2 领域分布不平衡的经贸关系格局。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而在世界投资格局中的影响力则相对较弱,表明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领域格局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从货物贸易发展看,2009年我国占世界贸易比重达9%,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其中,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进口则仅次于美国、德国,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从服务贸易发展看,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已经达到3060.3亿美元。其中,出口1471.1亿美元,进口1589.2亿美元,分别增长了66、57.8及82.6倍。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排位也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及进口在世界的排名已升至第五位。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看,2008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全球FDI流量的6.4%,截至2008年底,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6.6%。从对外投资流量和存量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占比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仅占全球的3%,而对外直接投资年末存量的占比仅为1.1%。由此可见,我国对外经贸关系以货物贸易为主的不均衡现象是十分显著的。这种领域分布的不均衡使我国在处理对外经贸关系和应对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方面的灵活性大大降低。
3 贸易收支不平衡的经贸关系格局。这主要表现在货物贸易领域,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额不断增加,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额已达1960.7亿美元;另一方面,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集中在美、欧等发达国家,而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韩国和日本。尽管贸易收支状况并不完全代表国际贸易竞争力和各国实际获益情况,但美、欧发达国家动辄以顺差问题作为其挥动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干涉人民币汇率问题等行为的口实,这不利于我国处理与美、欧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也不利于我国对外经贸全局的健康发展。
(二)“低层次”的经贸关系格局
1 加工贸易方式占据半壁江山,产业分工层次较低的对外经贸关系。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2%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完成的。其中,由外资企业完成的加工贸易总额近80%.这表明我国利用外资的较大部分也是以加工贸易为载体实现的。由于大部分加工贸易是以OEM为主要方式,附加值低,加工贸易企业利润率一般在5%左右,大部分处于价值链分工地位最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即使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所占比重也达到81.5%(2009年),这些都表明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产业分工格局仍处于较低水平。
2 关键设备和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贸易竞争力水平较低的对外经贸关系。从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看,我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达到94.5%,但同时,关键设备和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我国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的对外依存度达到85%,高端核心芯片与电子元器件99%依靠进口,石油化工装备的80%、数控车床的70%,光纤制造设备的100%依赖进口。这说明,虽然我国经贸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已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在对外经贸关系格局中,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中,我国的贸易竞争力仍处于较低地位。
3 以价格、资源、环境成本为主要竞争手段,综合收益水平低的经贸关系格局。作为全球第二贸易大国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但现有对外经贸关系格局主要是依
靠低价格的成本竞争力,并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成本代价形成的。因此,是低收益水平的经贸关系格局。以出口产品价格来看,我国主要商品的出口价格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很大差距。这说明现有经贸关系格局的扩张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不利于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从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看,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我国,在促进我国对外经贸关系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当前经贸关系格局具有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是综合收益水平较低的发展格局。
(三)“被动型”的经贸关系格局
1 外资企业为主体的被动型贸易关系格局。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外资企业完成的贸易额已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5.2%。其中,外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5.9%,进口占进口总额的54.2%。由于形成了对外资企业、加工贸易方式的高度依赖,使得外资企业成为左右进出口货物流向和引导外贸关系格局的主要力量,而广大内资企业长期缺乏自主营销渠道和国际化发展经验,市场格局的拓展受制于人,现有经贸关系格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动形成的。
2 “引进来”多于“走出去”的被动型投资关系格局。我国对外投资起步较晚,相对而言,“引进来”的发展规模、速度均大大超过“走出去”。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经贸关系的发展,特别是投资关系的发展更多地是以我国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为主要形式。尽管我国制定并多次修订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各级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大多制定了明确的发展定位,但从“被动型引资”向“主动型选资”的转变仅是近年来在部分沿海地区才有体现,而目前绝大多数地方的利用外资仍以被动型接受为主。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虽有较快发展,但主动配置国际资源的能力仍比较弱。因此,投资关系格局总体上仍处于被动状态。
3 缺乏明晰战略的区域合作关系格局。近年来,我国与有关国家自由贸易区谈判的进程大大加快,对提升和深化我国对外经贸合作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我国现行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并无清晰的布局,已经达成协定的国家在我国与该区域经贸关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显著,自贸区协定签署的进程更多地取决于双方合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对方国家的积极性),及协定对双方市场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因此,这样形成的区域合作关系格局也带有被动型的色彩,不利于我国优化经贸关系格局,提升经贸合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