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存在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民培训存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范文1

[关键词] 新型职业 农民培训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298-01

1 存在问题

1.1 农民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当前许多农民对“要我培训与我要培训”观念模糊,参培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民在生产中还严重依赖传统和经验,接受现代农业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等方面缺乏主动性。“我要培训”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或者说农民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尤其对理论学习兴趣不大,有的地方还存在被动培训现象。

1.2 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外打工,留地农民基本上是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较为低下,这些人参加过培训的仅占35%,对农业专业知识学不会、听看不懂,培训效果不佳。

1.3 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其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前景也需不断更新,但农村的培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仅为300个农户1名教师;另外,部分培训教师知识不更新,授课不生动,农民学习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佳。

1.4 各地政策支持力度不一。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成效的大小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如:广元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到市政府大力支持,并拿出资金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同时还出台相应激励政策,使该市农民培训工作取得出色成效。而一些地方则忽略农民教育培训工,没有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使这些农广校工作开展相当困难。

1.5 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不适应新形势需要。办学资金和实力严重不足是困扰部门办学机构多年的难题,许多培训机构依然使用的是相当简陋的培训教室和设施,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人员也不够稳定。尤其是事业单位改革机构分类未定期间,办学人员流失不少。

1.6 农民教肓培训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地域因素的制约,农户居住较为分散,农民对外界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而农民教育培训宣传却跟不上,宣传途径狭窄,地方的主流媒体宣传就更少。

1.7 非技术性培训成为城乡统筹下农民教育新的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电商知识、文化艺术、农村政策、社会保险及旅游、节能、生态等方面的培训成为农民新的需求,城乡统筹下的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已呈多样化趋势。

2 应对措施思考

2.1 加强领导,成立农民教育培训领导机构

农民教育培调是“三农”加工作的重要内容,应由政府成立农民教育领导机构,领导和协调农业、教育、财政、人事、就业、扶贫等部门,共同抓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使各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考评、有奖惩、有措施,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供领导和组织保障。

2.2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牵头实施农民教育培训

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对外联络和对内协调,各级农业部门的涉农培训应由农氏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牵头,制定规划、提出措施、划定职责、落实责任。科教、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种子、植保、合经、农药、质量安全、农机等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搭建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形成资源统筹、共享,专家教师相互交流、市场信息相互沟通、技术技能相互切磋、教师学员积极互动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

2.3 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职能机构

涉农教育培训基本上有四大体系:一农业院校教育培训体系;二农技推广教育培训体系;三农业科研教育培训体系;四民间教育培训体系。但是。当前这四个体系仍未形成合力,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教育培训在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合理,教育功能不协调,技术转化到位等,与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要求,以及农民对科技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其健康发展。

2.4 顺应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农民培训方式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分别选择在稻麦主产区、畜禽养殖区、蔬菜种植区、农机合作社等,建设不同类型的田间课堂或流动课堂,以提升农民培训实效。同时,整合农业系统农技人贯,以农广校为主体,充分调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力量,以田间课堂(学校)为载体,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专家和教师人员服务基层,扩大农民培训效果。另外,采取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完善教学实习条件和课程体系设计,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多样化和规范化水平。

2.5 研究制定《全国农民教育科技服务平台》

按照“一主多元”的思路,将体系现有教育培训资源集中起来,建立省、市、县联办集合体,构建全省农民教育系统服务平台,统一调配资源,统一目标任务,实现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同时,建立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将系统的专家、教师信息纳入教育培训服务平台,根据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开展政策法规、农技推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与之配套的技术:技能、教材等服务,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农村经济活力,让农民在网上就能获得教育、培训、就业、认证、社会保障等信息。

2.6 健全机制,增加投入

进一步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组织,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强化职能,并由责任部门牵头,加强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做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同时,在政府主导下,增加农民教育培训专项投入,保障农民教育培训健康稳定发展。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范文2

关键词:农民科技;培训;问题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farmers' technology training market is not too mature, training supply is relatively weak in general, supply shortages, and even more serious problem of supply and demand misplaced. With the occupa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peasants, farmers occurrence of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ontent and level of the training needs of modern farmers.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in the Liaoning Province farmers Technology Training simple.

Key words: farmers Technology; training; problem

中图分类号:F30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农业技术的适用性不强

1、针对性不强

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农技推广的基础单位,在开展科技培训和支农活动中,没有选择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或切合农民自身利益的培训项目或培训内容,而是做足表面文章,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有的等真出了问题,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后,才举办“总结教训经验”的培训班。极个别的培训班还存在传播虚假信息,误导农民购买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一些新技术在培训前,没有充分的进行市场考查论证,先试验后推广。

2、时效性不强

每年的春冬季都会开展一些季节性的培训,然而时间短,培训的面也广,实际上培训的专业性并不强。培训的内容往往是一些政策性、方向性的东西,指导生产、推广技术、增强技能的实用性的东西并不多。有些培训机构在开展培训工作上,存在着任务式倾向,甚至以参训人数定奖惩考核,由此而造成培训质量的不确定性。加之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员不多,有的也并不专业。在培训内容上,一个培训教案教材用若干年的现象不少见。教员的知识不更新,培训的内容又有什么新意。

二、科技培训的供需关系脱节

辽宁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对农业的影响仍然很大,部分地区在生产管理上还留有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子,现代农民科技培训市场发育还不是太成熟,培训供给在总体上比较薄弱,供给短缺、甚至供求错位的问题比较严重。随着农民职业分化,农民对现代农民培训的需求内容与层次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培训需求不再是仅仅局限于种植养殖领域,非农中的建筑、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成为了农民学习的热门选项,即使在种植养殖领域内传统的粮食作物的培训需求也有下降趋势,特种养殖、水产养殖等多种养殖方式的培训科目渐渐成为新宠,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趋势。农民除了需要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之外,还对各种职业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政策知识、法律知识、人际关系、文化娱乐等内容有着一定的需求。但目前对新型农民的培训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得农民培训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不对称性。

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及观念

1我省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通偏低

①农村基础教育中缺乏素质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匮乏,致使大量农民子弟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施缺乏等原因,大部分地区、学校没有有效的开展素质教育。

②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目前各级领导普通认识到了提高农民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但对农民的素质教育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其实这个是误区,素质的提升涉及到人的方方面面,没有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方位提高,单单的只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效果上要大打折扣,有些地方甚至发生过学员前脚刚了解假农药假种子的制假过程和辨别方法后,后脚就参与到制假过程中去的反向例子。

2 我省农民的观念较为落后

在我省,相当数量的农民和现代农民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距离,一部分农民表现在学习意识淡薄,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尚显不足。许多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那块十地上,习惯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经营模式,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而另一部分农民又表现在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模糊、观念认识不清,跟风盲目种植养殖现像严重,对市场经济中的存在的风险估计不足。由于经济支付能力差、承担风险的能力差,大部分农民面对新技术、新措施往往是一等二看三才干。还有不少认为参加学习不仅花时间、花培训费,学完后是否管用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主动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科技培训制度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完善

1农民科技培训制度不健全

①培训制度缺乏可持续性

辽宁现行的农民科技培训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而且大部分都是以项目、工程或示范基地建设的形式推进的,如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等,从些工程和项目本身的特点来看,都是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而开展的培训,带有明显的计划性和限制性,就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来说,其实原则上一般为2-3年,那么当这个培训项目在一个地区实施两年以后,如果继续任务下达则这个培训将继续下去,如果没有则可想而知了,还有很多项目或工程也是一样,只是时间长短不同,有3年的,也有5年的,这些都取决于国家及当地政府的中长远发展规划。

②缺乏规范的制度约束与长效发展机制

当前,我省一些地方市县农民培训工作时快时慢,缺乏详细规划,执行部门千差万别,部门联动机制尚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资源尚未得到整合。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我省培训主体单位职责不清,部门之间协调不足,培训工作缺乏必要的管理体制约束。因为农民培训工程是各种资源的有机结合的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使农民培训工作与制度性建设相结合,建立长效的规范的发展机制。

2农民科技培训体制不健全

农民科技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很广,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培训的组织机构,加大协调力度才能形成培训合力。目前辽宁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省农委、人保厅、科技厅、农科院、科协、团省委、高中等农业院校等单位,由于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缺乏统筹规划,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各个培训机构往往各自为政,造成了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培训活动的组织难度增大,形成了:一方面乡镇不愿费时费资去组织;另一方面农民不愿接受培训。

五、农业科技培训师资力量不足

1基层培训单位数量锐减

乡镇职业(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教育部门开展新型农民培训骨干和支撑,但近年来数量上逐渐减少。据统计,我省2008年有乡镇944个,有行政村11822个,乡村从业人员1164.7万人。而2008年我省还有乡镇职(成)学校909所,接近一个乡镇一所学校,而到2010年乡镇职(成)校只有576所,减少了333所。另外,2008年我省有564所村级职(成)校,2010年我省有行政村11764个(辽宁统计年鉴2011),仅有4.8%行政村有职(成)校。

2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与教学质量差

目前,辽宁省开展农民培训的主要师资力量来源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广播包视学校、乡镇农校等,这些机构一般直接承担培训任务,而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学院也开展培训,但一般都是围绕课题或项目以基地为中心开展培训。据不完全统计,辽宁县乡两级从事农村科技服务的农业技术员有6万多人,仅占农业人口的不到0. 5%,而且这些人员中普通存在学历层次低、职称低的现象。农技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也致使一些新技术无法得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一些技术人员存在知识老化、水平落后等问题。而且由于经费匾乏,待遇较差等因素,从事农业技术培训的教师队伍不稳定。这些现象都会导致培训质量的下滑,影响培训的效果。

六、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农民培训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投入在农民培训中虽然有很大比例,然而财政预算内农民培训经费占整个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份额增长缓慢,国家对农业财政预算总额比例偏小,而用于农民培训的资金更是寥寥无几。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用于农民培训的经费基本上依赖政府拨款,地方政府和农民自身对农民培训投入十分有限,加之,国家对农民培训的政策不配套,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各种外援资金、民间资本无法有效投入农民培训,农民培训规模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范文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领域不断拓宽,现在已经涉及建筑行业、工程行业、制造行业、服务行业等,自2010年1月31日,我们国家第一次正式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以后,新生代农民工就成为了全国上下关注的热点话题。党的十报告中强调:“让3.2亿名农民工感受到温暖”。这3.2亿农民工年龄大致在16―30岁之间,所占比例较大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力量。主要特征有:和以往年纪偏大的农民工相比教育程度高,对于职业的收入情况期望值相对也高,实际的精神和物质享受程度高,但是工作强度和工作耐力较低。他们渴望融入城市,并把城市市民的生产生活作为基本的行为取向和奋斗目标。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是很艰难的,使得他们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水平、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等方面。因此,准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对他们的教育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的问题

(一)户籍制度的限制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是农民工的一个缩影,但却有利的揭示了我国户籍制度中的不足。

众所周知,户籍制度把我国的国民严格分成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这两个版本的户口人员在实际生活中的多方待遇相差很多,尤其表现在教育方面。王春光教授的研究表明:在外出务工农民工当中,只有2.65%的农民工完全免费享受政府提供的培训,还有7.31%的农民工在进城务工所在地参与民办机构提供的培训。在用工城市,农民工享受到的培训相对比较少,免费培训就更少。但是那些城市的正式职工们,不仅有劳动合同作为保障还可以充分享受用人单位和社区街道的各种免费培训政策。

(二)教育培训支出较少

首先,国家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支出方面经费投入比例和实际情况不均衡。国家虽然很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来保障他们教育培训的权利,甚至投入较大的资金进行教育培训工作,但是由于实际的现实情况,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很多,国家不可能一个不少的在资金方面照顾周全。其次,虽然全国各地现在兴起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迅速发展,培训效果也较好,但是费用高农民工承担不起。再次,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虽然技能培训和教育是获取、造就人才的主要途径。但是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社会团体,追求的是经营利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资金投入方面严重不足。而且,中小企业内员工流动性大,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收,他们担心“投资零效能”,为此也拒绝为农民工实施教育培训。最后,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来讲,他们大多属于非正规就业,没有签过劳动合同甚至根本没有劳动合同更谈不上有劳动保障,工资本来就很微薄,除去被克扣、拖欠部分和日常消费之外,很难再拿钱接受教育和培训,尽管其接受教育培训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其具有的实际支付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二、改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充分发挥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的政策扶持和导向作用,也就是流入地政府

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充分保证虽然存在着户籍制度的限制,但是也要享受教育培训的合法权益。此外,要大力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相关法律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如德国1927年颁布的《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范围,美国形成的《人力开发与培训法》、《再就业法案》等将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纳入了法制轨道。我国也应该借鉴西方国家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纳入法制轨道。成立专门的培训教育机构,加大考核和奖惩力度,打破现有的教育培训格局,完善培训教育体系,推进技能培训和持证上岗的考核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健全法律法规,使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有法可依,从而实现他们与本地市民同城同待遇。

(二)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经费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范文4

【关键词】 三农问题;职业教育;农民工;就业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的主要根源是农民就业问题。农民工就业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 5亿人,每年还新增600~700万人。如果都滞留在农村,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无法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因此,农民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成为农民,而是向城市转移,成为产业工人的一分子。而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关键在于加强农民工的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其人力资本,这只有教育培训才能解决。加大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力度,让他们掌握进入城市的本领,使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本,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

《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就业研究》一书,在大量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我国农民工就业现状,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农民工就业难的原因,作者经过系统性的分析,进而得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民工就业的重要途径"的科学结论。该著作条理清晰,论证详尽,言简意赅,浅显易懂,读来像是面对面的切磋交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在最后还附了作者近几年来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十余篇,这些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我国当前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见解和对策,观点新颖,切实可行。由此可见,作者在就业问题研究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首先,本书深度剖析了农民工就业现状,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找出了当下我国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对"症"下药,明晰地指出农民工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是教育水平偏低,就业能力偏差。并用大量的调查数据阐明了农民工中初中毕业或初中未毕业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四分之三,大多数农民工没有过硬的职业技术,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偏低的教育水平和技术素质导致农民工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任由买方"宰割"。农民工法制观念淡薄,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通过合法手段保护自己,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过激行为。本书还清晰地分析了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结构、法制缺陷、政府管理不到位等客观原因,使得农民工在就业问题上遭遇了各种困境。如:从社会结构找原因,指出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在根源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反应在就业上就是农民工遭遇的一系列就业歧视,最终形成就业困境,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结构是造成农民工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从法律建设找原因,指出一些地方政策的歧视性倾向造成了农民工就业权事实上的不平等。如根据中央的精神,各省市按照"先本地、后外地,先城镇、后农村"的原则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限制了农民工只能从事什么工种,不能从事什么工种,政策缺陷是造成农民工就业困境的法制原因。

其次,本书在全面系统分析农民工就业难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大量有说服力的数据,论述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就业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书中明确地阐释了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农民工很难有序外出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自发的愿望,也是适应国内产业升级的要求。书中给出数据显示:84%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导他们适应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范文5

[关键词] 皮山县 玉米机械化收货作业 推广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225-01

为促进玉米机收技术的推广应用,皮山县把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为补贴重点,优先进行补贴,优先提供技术培训、作业信息、现场指导等服务,帮助新购机户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力开展合同作业、订单作业和跨区作业,积极推行玉米联合机收--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提高玉米机收的综合效率和效益,提高机械效能和农机户收入,促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通过近几年宣传推广,农民群众对玉米机收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玉米机收作业市场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皮山县农机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加保有量,尽力保证农户用机需求,实现了玉米机收示范推广、机械总量、实施面积、作业效益的新突破。

1 皮山县玉米机械化收获作业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1.1 玉米收获机和地区玉米种植农艺不配套

目前,在皮山县大部分地区玉米种植的农艺要求是窄行距、高密度种植模式,而玉米收获机大多数都是对行收获,并且受到机械结构和强度的限制,不可能无限缩小收获的行距。尽管最近几年,一些农机生产厂家结合实际情况,生产出来了可以调整行距的机型和不对行收获的机型,机械的适应范围增加,但是由于机械设备调整部位较多,就要求农机操作人员具备熟练操作和调整机械设备的技能。

1.2 农民群众传统生产观念根深蒂固

虽然最近几年,地区积极宣传推广玉米机械化收获作业技术,农民群众的生产观念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但由于农民群众长期受到传统耕作方法和耕作理念的束缚,其人工收获玉米的习惯一是不能改进,在玉米种植和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大随意性。同时,农民群众对玉米收获机械设备认识程度不足,认为玉米机械收获的玉米损失率大,破碎率较高,从而对积极应用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1.3 玉米机械设计建造过程中本身存在问题

玉米收获机械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由于研究条件和制造条件限制,再加上基础理论研究和调研考察工作不足,一些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就存在问题,其适应性不强。有不少玉米收获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关键零部件变形、断裂、早期机损严重等故障,在作业过程中,收获结构会出现堵塞,玉米采收率不高,籽粒损失严重超标,玉米穗分离效果较差等技术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到农民群众使用玉米收获机械的积极性,对于玉米收获机械推广工作产生了极大的不利。

2 皮山县玉米机械化收获推广对策分析

2.1 坚持按照农机推广程序开展推广工作

首先,试验。试验是做好玉米收获机械推广工作的基础,也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试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查玉米收获机械在当地玉米田间的适应能力,检查其作业效果能否达到相应的农艺标准。在试验中不断总结玉米收获机械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检验玉米收获机械的经济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分析农民群众对应用玉米收获机的接受程度;其次,示范。示范是在做好试验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地区玉米种植区域和行政划分分布,进一步扩大玉米收获机的试验范围,在这个程度中要保证选择好示范户,做好示范户技术培训指导和使用调查工作;最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是在对玉米机械设备进行试验和示范的基础上,更大范围和普批量的推广应用。玉米收获机械推广工作必须坚持农民群众自愿原则。在该阶段,还要做好农民群众技术培训,帮助农民群众熟练掌握玉米收获机械的操作技术。并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农机使用过程中存在困难和问题,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收。

2.2 提高玉米收获机质量,做好售后服务

解决玉米收获机质量问题,是做好玉米收获机械化推广工作的关键,更是提高农民群众使用玉米收获机械积极性的关键措施,农机部门要严把玉米收获机械质量关,帮助农民群众做好农机评价、引荐、示范和推广工作。结合本地区玉米种植模式和种植制度,为农民群众引进高性能、高质量的玉米收获机械,同时还要做好沟通工作,加强和机械生产是厂家的联系,结合当地玉米种植情况对玉米收获机械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造,此外,玉米收获农机生产企业还要建立完善农机售后服务体系,及时解决农民群众农机使用过程中的配件和技术问题,做好技术服务工作。

2.3 做好技能培训,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综合素质

农机手操作技术水平对玉米收获机作业质量和效率影响最大,通常说来,经验丰富,操作技术娴熟的农机驾驶员其作业质量更高,作业效率更好,玉米损失率小,漏穗率低。而缺乏操作经验和技术生疏的农机驾驶人员在操作玉米收获机过程中,作业质量较差,作业效率较低,常常会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玉米损失率升高,机械作业效率低下,零部件早期出现严重磨损,严重影响到机械的的使用寿命。因此,当地的农机部门在做好玉米收获就选型的同时,还要做好农机手培训工作,制定强制措施,保证每一个农机手都能接受专业农机技术和农机安全培训,提高农机手的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水长,张勇,李磊. 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现状及对策[J]. 农机化研究. 2008(10)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范文6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东部地区;GEM模型

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量农民工返回家乡,其中一部分人利用在外打工学到的技能、积累的资金与人脉,选择自主创业。本文基于GEM模型和对山东省胶州市的实际调研数据,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知识,深入探究东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对问题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

一、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结果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东部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207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为180份。表1反映了此次问卷中的几个重点问题,后文会依据此结果对东部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二、基于模型和数据分析东部(山东省胶州市)返乡农民工创业活动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GEM研究的内容是分析创业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虽然分析的是创业活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

GEM修正模型中对创业研究的部分是可以借鉴的,恰好能够指导本文研究农民工的创业活动。本文着重依据返乡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基于对其他学者的借鉴做出以下分析。

(一)外部环境特征因素。(1)金融支持。大多数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都面临过资金短缺的问题。创业者的资金通常来源于两个方面――正规金融渠道和非正规金融渠道。非正规金融渠道主要是家人及亲戚朋友的支持。目前金融市场逆向选择严,重银行会主动上门邀请规模较大的企业贷款,但起步阶段的小企业却需要忍受较高的接待门槛。因此,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业选择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2)政策支持。一方面,相关政策的倾斜有利于相关的创业项目、技术和资源向农村地区和农业领域流动,增加的创业的机会和资源,提高了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积极性,有利于改善他们的创业态度。另一方面,中国过去各种不合理的政策体制因素,直接影响了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积极性,也间接地增加了创业的成本。然而,通过对山东省胶州市调研我们发现,东部地区政府并没有太多倾向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政策。对此我认为有两点原因:第一,东部返乡农民工较少,未能够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政府重视。第二,相比于中西部落后地区,东部地区在人才、资金等各个方面都具有自身优势,返乡农民工的小规模创业为政府带来的利益相比外资、国有企业较少。(3)创业教育与培训。官方主动发起的培训大多不是特别针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群体的。(4)社会文化环境。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活动要受到其所处地区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东部地区机会较多,创业被人们广泛认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推崇。这使得东部地区的人们对创业机会更加敏感,创业能力也更胜一筹。(5)地区经济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仅影响着该地区创业机会的多少,同时也影响着创业的领域与行业。东部地区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层次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层次较高,尽管同样面临融资等问题,仍旧有不少东部返乡创业农民工有能力选择前期投资较大的行业领域,同时也有一些人选择新能源和高新技术领域。(6)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居民在就业、教育、保险、福利等多个方面都与城市居民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且也是导致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在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访谈中,农民工提及在城市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导致向农村回流。城市的工作经历使他们眼界更为开阔,对收入期待较高,因而创业就成为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二)返乡农民工个体特征因素。(1)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对创业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影响上。农民工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提高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而产生创业念头;同时创业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也是创业者需要考虑的内容。在两种意识的博弈最终决定了创业行为能否发生。(2)基础素质。返乡农民工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指家庭资源禀赋和个体资源禀赋状况。家庭资源禀赋包括家庭的劳动力状况、文化程度构成状况、收入状况等内容,个体的资源禀赋则包括个体的收情况与技术能力等内容。综合来看,东部返乡创业农民工在基础素质上的主要短板是思维方面,家庭文化程度偏低、小农思想残存使得规模扩大在主观上就受到了限制。(3)创业能力素质。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能力素质包括个体的机会发掘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机会发掘能力决定了返乡农民工能否迅速抓住商机,企业管理能力则对整个创业过程都有重要影响,决定了企业能否生存发展下去。东部的返乡创业农民工普遍拥有较好的机会发掘能力,在企业管理方面则随个体差异较大。

(三)打工经历因素。打工经历因素包括其外出打工的地区、从事职业以及打工年限。一般而言,打工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返乡农民工创业倾向越大。这是因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创业的活跃程度强,这种创业氛围更容易感染农民工。其次,农民工在外打工时所从事的职业对其今后创业有所影响。一是影响其创业能力,二是影响其创业领域。大部分返乡农民工选择在之前从事的领域创业,这主要是因为有了相应的技术、人脉积累,成功几率更高。另外,农民工在外打工时间长短决定其前期资本积累的数量,也对其创业能力有轻微影响。

四、政策与建议

(一)政府政策需要向返乡创业农民工倾斜。在这方面,东部可以借鉴中西部地区的经验,比如借鉴湖北省通城县的“回归工程”政策:(1)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从情感上感染创业者。建立务工人员档案,聚集外出务工人员,主动沟通引导。(2)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留住回归创业者。制定多项优惠政策,专班跟踪服务。(3)组织回乡创业人员担任村干部。

(二)组织有针对性的创业者培训。通过调查我们得知,不少返乡创业者认为自己的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十分欠缺,也有的创业者认为管理经验不足。由于大部分外出务工者学历不高,同时县一级的地区也很难拥有大城市的培训资源,仅靠个人力量很难寻找到最佳学习途径。而政府拥有资源上的优势,可以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搭建一个学习平台,聘请专家为他们培训。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培训需要长期持续,不能仅为政绩而做样子。

(三)完善融资渠道,改变金融市场逆向选择现状。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有以下集中措施:第一,政府提供信用担保,为农民工创办企业借贷;第二,灵活使用纯土地抵押、在建工程抵押、小企业联保。第三,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优惠政策,主动让利于企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