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汉语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汉语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言外之意 语用理解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 教材考察
一、对外汉语教材中传达言外之意的途径和手段
本文参考徐盛桓对“含意”的定义,同时为了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即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外之意”,笔者将“言外之意”操作性地定义为“存在于话语的概念意义、命题意义之外,但又确实为语言单位的音和义所承载的隐性意义,包括说话者通过该语言单位传递给听话者的各种间接信息,如言语意图、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等,听话者不可能由字面意义直接整合而获得,必须结合语境进行语用推理才能获得。”
通过对20种对外汉语教材及HSK相关书籍的考察,我们得到了451个具有言外之意的例子。本文由所得例子总结和归纳了汉语教材中传达言外之意的常见途径和手段,并依据这些途径和手段将所考察的言外之意分为四大类。对于这些途径和手段的了解,有助于加深留学生对汉语言外之意的认识,有助于寻找帮助留学生理解汉语言外之意的方法,进而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语用理解能力。
这四大类汉语中常用来传达言外之意的途径和手段是:采用修辞、使用熟语、使用本身具有某种语用含义的词语或句式、采取某些特定的会话策略。下面就对这四大类途径和手段进行详细地说明。
(一)言外之意的传达途经一:采用修辞
1.采用婉曲
采用婉曲手段传达言外之意的现象在汉语中还是较为典型并且常见的。如:爷爷恐怕要不行了,咱们得开始准备后事了。(《HSK真题及分析》)
2.采用反问
邵敬敏认为任何疑问句式都可以构成反问用法。其中是非问句的反问用法最为常见,其次是特指问,最少见的是选择问与正反问。
a)是非问句的反问用法
(1)你整天呆在房间里,口语水平能提高吗?(《汉语听力教程》第二册)
b)特指问句的反问用法
(2)我不愿意住在学生宿舍,那么多规矩谁受得了? (《汉语听力教程》第二册)
c)选择问与正反问的反问用法
(3)女:你看,那个人是刘佳吗?
男:不是刘佳是谁啊?(《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应试指南》初、中等)
3.采用反语
(4)男:大妈您看,我的菜多新鲜,刚从地里拉来的。
女:哟,你也太会赚钱了,你这是卖菜呢还是卖泥呢?《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4.采用夸张
(5)瞧我这表妹多孝顺,怪不得我姨妈姨夫把她夸成了一朵花。(《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
5.采用比喻
(6)女:你太幸福了!我妈妈检查我的作业时简直就是一只老虎。(《阶梯汉语——中级听力课本》第二册)
6.采用比拟
(7)肚子也提意见了。(《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
7.采用双关
(8)男:我们这是打折商品,不能退货。
女:商品能打折,可服务不能打折啊!(《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8.采用主宾重复判断句
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警策”也是修辞格的一种。“主宾重复判断句”即“A(就/总/毕竟/还)是A”,虽然字面并不能传达任何新信息,但实际上包含了丰富的言外之意,含有警策之意。
(9)妈,名牌就是名牌,穿上名牌感觉就是不一样。(《汉语听力教程》第三册)
(二)言外之意的传达途径二:使用熟语
熟语是汉语中久经沿用,基本定型的短语或句子,一般只能整体表义,不能随意变动。按其结构特点、雅俗程度以及运用方式的不同,通常将熟语分为: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也有学者提出,应该再分出一种“口语习用语”,如“我说呢”“又来了”“说不过去”等可以在特定语境下使用的相对固定的语句或框架式结构,这样的语句和结构显然不能归入成语和谚语,与惯用语也有很大的区别。还有学者认为,在熟语中应该给“俗语”也划出一席之地。本文接受“口语习用语”和“俗语”这两个概念。
1.使用惯用语
李行健先生指出,惯用语的特点有三个:第一,它的语义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必需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第二,它的结构是固定的;第三,在句法功能上它同成语近似,在修辞功能上它有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色彩。这样的分析指出了惯用语具有言外之意的特点,理解时不能仅仅理解其字面意义。我们认同这样的分析,并从教材中找到了大量使用惯用语的例子。如:
(10)毛新简直就是个夜猫子。(《汉语中级听力教程》第二版 (上册))
(11)小王这个人,每次一起吃饭他都不出钱,真是个铁公鸡!(《HSK真题及分析》 )
2.使用口语习用语
常玉钟先生在他的《口语习用语功能词典》代序中指出,“在口语交际中,有这样一类语句,功能多样,使用广泛,人们对它们习以为常,但这些语句的含义,常常不能凭借构成成分的语义和语法上的逻辑义推导出来,如‘你看你’‘有的是’‘真是的’这样的句子”,常玉钟把这样的句子称为“口语习用语”。习用语应具备三个条件:表达的应是受一定语境制约的语用含义;其结构形式和含义形成了固定联系;构成成分和组合形式固定。如:
(12)铃木:志强,只带这点儿礼物合适吗?
志强:瞧你,多少是个够啊!(《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第一册)
(13)女:大哥,你家里也不富裕,我们怎么能拿你的钱呢?
男:妹子,咱们谁跟谁啊?(《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应试指南》(初、中等)听力部分)
3.使用俗语
俗语可分为广义俗语和狭义俗语。广义俗语是指除了成语、惯用语和谚语以外的熟语;狭义熟语是指“通俗而形象地描述人情世态的定型语句,它们主要流行于民间大众,通常用比喻、形容、夸张或直接说明来描写表述出怎样一回事,怎样一种人。”(见王捷、徐建华、刁玉明主编的《中国俗语·前言》)本文所涉及的俗语均是狭义俗语。如:
(14)有的公司经营不好,不考虑其他原因,先想把名字换一换,那不是换汤不换药吗?(《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第一册)
(15)现实生活中不讲忌讳还真不行,你要是给老人祝寿时送钟,结婚时给人送伞,那是专往枪口上撞,人家不把你撵出去才怪呢。(《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第一册)
(三)言外之意的传达途径三:使用本身具有某种语用含义的词语或句式
很多词语或句式本身就具有某种语用含义,如“才,就,何况,都,连……都……”等。对外汉语教材中指出“才”表示说话人认为事情发生或结束得晚,往往暗含了责备或埋怨的意义。如:
(17)你说马上来,怎么现在才到啊?(《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就”后面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其基本含义是“只,仅仅”,表示一个非常有限的范围,从“有限”这个隐含意义可以引申为说话者认为所论述的“NP”在诸如数量、质量、重要性等方面很有限,从而带有轻蔑义。如:
(18)就这点儿事,你都说几遍了?(《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都”后面如果跟着一个表示时间点或时间段的词语,那么可以传达出说话者主观认为某情况发生得晚或某情况持续的时间过长,有不满的意味。如:
(19)你还没睡够?都休息一个星期了。《汉语商务通——口语中级教程》
“连……都……”这个句式的语用含义和“何况”差不多,指出了一个实现某情况所必需的最高标准或最低标准,听话者须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或语境信息判断被比较的另一方是否达到这一标准,从而推理出说话者的隐含意义。如:
(20)他的歌也能受欢迎?真奇怪!他连调都唱不准。(《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
(21)男:我听说老张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
女:别说老张了,连我这个去过那儿的人都说不清楚。(《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四)言外之意的传达途径四:采取某些特定的会话策略
在对教材的考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些传达言外之意的方式比较灵活。这类对话使用了几种类似的会话策略,迫使听话者运用语用推理,从明显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中捕捉其隐含信息。这样的会话策略有:不直接回答而举出相关事实、提出假设、做比较、欲言又止、转移话题等。现分别举例如下:
1.不直接回答而举出相关事实
说话者对发话人的问话不直接予以回答,而是举出一个与正在谈论的话题相关的事实,让听话者自己从中判断,运用语用推理能力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22)女:哎,老赵,你了解张立吗?
男:这个人光去年一年,就换了4个女朋友。你说他怎么样?(《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2.提出假设
说话者不直接对发话人的问题进行答复,而是假设某种情况发生,让发话人从自己的假设中推理出他想要的信息。说话人可以选择某些固定的话语结构作为表达某些言外之意的工具。如:固定模式“要是……就好了!”,这个句型表达了说话者强烈的愿望,但是也往往含有不能实现的隐含义,因此可以表达说话者对自己不能实现该愿望的无奈或惋惜。如:
(23)我要是能像她那样常回家看看就好了!(《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另有一个固定格式:“(要是)不……才怪呢!”,这个句型可以表达说话者非常自信地认为某情况必然发生,常用来预言某事,和“一定……”比起来,这个说法可以暗示说话者的心态是非常自信的,并暗示了说话者富有经验。如:
(24)小张今天出车又发生意外了,他开车那么快,不出事才怪呢!(《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还有更多的假设模式是没有固定结构的,但是从逻辑上讲,说话者往往作出这样的假设:如果甲情况发生,那么一定导致乙情况的发生,而乙情况的发生明显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暗示了“甲情况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含义。如:
(25)女:你不想再读一遍我写的诗?
男:假如我再读一遍,至少又得一天吃不下饭。(《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3.做比较
说话人不直接表态,而是通过提起其他事物来做比较,从而暗示出自己的观点或态度。如:
(26)小强,你老嫌妈做的饭不好吃,明天让你爸做,你就知道谁做的好吃了。(《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4.欲言又止
说话人出于羞愧或尴尬而不把话说完,只说一半,让听话人自己识别其话语意图。如:
(27)老李,最近手头不方便,能不能……(《高级汉语口语提高篇》)
5.转移话题
说话人可能通过转移话题的策略提醒听话人注意某种现象。这种现象是听话人忽视而说话人注意到的,但是出于某些原因不愿意由说话人自己说出来的,因此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提起一个新的话题,吸引听话人对这一未被注意到的现象进行重新思考,从而理解说话人提起这一新话题的动机。如:
(28)女:你看小李穿上那条牛仔裤的样子有多可笑?
男:这我倒没觉得,不过你还是看看你自己吧。(《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下)》)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上述各种言外之意的情况在教材中分布广泛,普遍存在,共计出现了451次。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各途径产生的言外之意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分布情况,笔者特将各类型的言外之意统计、汇总,制成下面的图表: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我们所考察的汉语教材中,通过各种修辞手法传达言外之意的现象最普遍,共出现了294次;使用熟语而产生言外之意的现象,共出现了107次;采取某些会话策略传达言外之意的现象出现了61次;词语或句式本身固有语用含义的现象出现了19次。如果结合下面的图2我们可以发现,修辞部分的反问句有242次,占了绝大多数。由此可见,反问句确实是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特殊的疑问句形式。其次是出现了107次的包括惯用语、口语习用语和俗语的各种熟语。因此可以说目前汉语教材中出现的言外之意主要是通过使用修辞和使用熟语来体现的。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各种修辞手法中,反问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居于第二位的是婉曲。这样的分布情况比较符合自然语言的事实。因为在自然语言中,中国人乃至其他国家的人确实常常使用反问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情,发问者“心目中已有明确的看法,利用疑问句的形式,在曲折地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显示某种特殊的感彩,实现某种特定的语用价值”。正是由于反问句有如此丰富的功能,所以它与反语、夸张等修辞手法比起来更为常用。
由图3可以看出,依靠口语习用语传达言外之意的现象较为突出,而使用惯用语和俗语的数量基本持平。常玉钟指出:“在口语交际中,有这样一类语句,功能多样,使用广泛。我们在交际中,每时每刻都要使用到它们,以至于习以为常,感觉不到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们就是口语习用语。”既然口语习用语这类熟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如此广泛,那么由这些口语习用语传达言外之意的现象也理应较为常见了。而惯用语和俗语只是起到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但都并非日常交际所必需,它们完全可以由能够直接表达其言外之意的语言形式所替代,因此出现的次数也相对少一些。所以如图3所示,熟语类的言外之意在教材中的情况可以代表熟语类的言外之意在自然语言中的存在状况。
交谈时双方需要遵守合作原则,如果一方明显违反了这一原则,听话者就要注意,因为说话者只是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实际从深层次上仍然遵守合作原则,那么这种表面上的违反其实是在向听话者传达言外之意。不过说话者到底采取什么方式或策略来实现这种表面上的违反呢?我们发现,说话者通常会采用图4所示的五种策略。其中比较常用的是不直接回答而举出相关事实的策略和假设一种不可能发生的情况让听话者推理的策略。另外三种策略的使用频率相差不大。
二、本次考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分析对外汉语教材中言外之意的考察结果,我们发现要想提高学生对汉语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重点放在使用修辞和使用熟语这两大类途径上。下面就这两大类别中的重点和难点分别进行说明,并提出一些较为具体的办法供大家探讨,以期对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语用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一)使用修辞手法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出,婉曲这种表达言外之意的手法在汉语中比较常见,但是对留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其中除了语言问题,还有很大程度上的文化问题。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多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委婉表达方式,同时也增加一些汉语文化和学习本国文化的对比讨论,比如对于哪些话题,中国人认为是不宜直接提及而需要做一些委婉处理的,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 “警报系统”,当谈到此类话题时,能够想到这可能是中国人的一种婉曲的表达,就会调动语用推理能力来分析其中的言外之意。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汉语中婉曲方式的言外之意。
综合前文对反问句言外之意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虽然反问句的教学早已经进入了教材,并且出现的频率还比较高,但是如果仅停留在告诉学生反问句语义和形式上的相反关系这个水平上,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帮助学生理解说话者使用反问句的目的是什么,即表达了说话者怎样的情感态度或交际意图,反问句背后隐藏的言外之意可能比其语义和形式上的对立关系更为重要。我们应该强化训练学生对反问句言外之意的理解。一种较为方便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来朗读课文,老师在朗读反问句的时候可以把用稍作夸张的语气,让学生体会该反问句中隐含的情感态度,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反问句的语用含义。
对留学生来说,要想理解反语的言外之意,一定要仔细观察语境,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此外,说话人话语里强烈的讽刺意味也是值得留学生好好体会的。但留学生如何知道什么情况下作正常理解,什么情况下要反意理解呢?这就需要老师协助学生识别反语出现的特殊语境,帮助学生建立汉语的语用推理能力,使学生最终能够识别在不同的语境下,话语应该从哪个方向去理解。理解反语的言外之意的关键是对语境的识别,一旦语境识别出来了,说话人是褒是贬的态度也就识别出来了,留学生就不会被说话人话语的字面意思所迷惑了。
在遇到使用夸张手段表达言外之意的时候,教师应该帮助留学生透过夸张的语义看到说话人真实的交际意图,是表达不满还是表达赞扬,亦或表达其它情感态度。总之,不能停留在夸张使语言生动活泼这个认知水平上,还应该看到说话者使用夸张的深层用意。
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也存在文化负迁移的可能,因为不同的文化可能选取不同的喻体。如果学生按照自己母语文化中的比喻习惯来理解目的语中的比喻句,就很可能出现偏差。因此,对外汉语教师所能做的可以是介绍汉语中比喻句的一般思维习惯,或对同一语义场的词语(如动物、颜色等)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加以介绍,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中使用比喻手法的言外之意。
和前面几种表达言外之意的修辞手法相比,拟人或拟物的手法对留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只要学生理解了字面意思,那么按照一般的语用推理就能理解其言外之意。
双关的手法在日常语言中出现的机率相对前面几种手法来说较小,因为只有当特定语境使某些词语碰巧具有了双重含义时,才会产生双关它的实现并不那么容易。因此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的数量非常少也是合乎语言规律的。双关现象在别的语言中也是存在的,所以这种手法本身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
“重言句”也存在于英语中,所以对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来说也不陌生,理解起来也不困难,只要在语境的帮助下,稍微调动一下常识,运用简单的语用推理就能得知其言外之意。
综上所述,在以使用修辞为手法传达言外之意的类别里,对留学生来说相对重要、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教材编写者和汉语教师格外重视的是婉曲和反问,反语、夸张、比喻、比拟和“重言句”次之,最后是双关。
(二)使用熟语
惯用语的形象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言外之意,因此惯用语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如果学生在语境提示下发挥想象力和语用推理能力,对一些形象性比较强的惯用语还是能够理解的。另外,教师也可以把一些生活中常用,又比较生动形象的惯用语以游戏竞猜的形式教给学生,还可以帮助学生把看起来相似的惯用语区分开来,如帮助学生区分“一阵风”和“耳边风”等,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汉语惯用语的理解能力。
口语习用语不仅有难以从表面意思推知言外之意的特点,同时还具有随语境变化大,可以有多种言外之意的特点。这两个特点决定了靠口语习用语传达言外之意对留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而口语习用语恰恰又是日常口语中很常用的,所以教师应该把此做为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给予特别的关注。口语习用语的数量比较固定,结构形式、含义、构成成分和组合形式基本固定,这对教学来说比较好操作,教师在讲解时注意强调结合语境来理解,就能基本解决这一难题。在教材方面,已经有一些专门的习惯用语教材面世,这样的集中学习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俗语跟惯用语都需要发挥想象力、联想能力和语用推理能力,并根据语境来理解。虽然俗语不像口语习用语那样在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但是也有一定的存在比例,起到了使语言生动形象的作用,教师可以把俗语教学作为常规教学的补充,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其语用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常玉钟.试析反问句的语用含义[J].汉语学习,1992,(5).
[2]常玉钟.口语习用语功能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3.
[3]陈晓华.谈谈“言外之意”[J].淮阴师专学报,1997,(1).
[4].言外之意的暗示[J].修辞学习,2001,(6).
[5]陈作宏.对语用能力的认知与综合知解[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1).
[6]陈作宏.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合理利用[J].民族教育研究,2004,(1).
[7]程凯.浅谈语境中的言外之意[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8]丁安琪.欧美留学生实施“建议”言语行为模式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9]龚海燕.论言外之意的产生[J].云梦学刊,1996,(3).
[10]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何自然.什么是语际语用学[J].国外语言学,1996,(1).
[1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13]洪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
[14]洪岗.语际语语用学研究[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3).
[1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6]黄汝干.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5).
[17]姜望琦.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18]李怀奎.国内关于学习者外语语用能力的实证研究调查与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9]李怀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李行健.惯用语的研究和规范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1).
[21]李秀梅.形式与语义不相容的语用效果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5,(4).
[22]刘金文.言外之意探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4.
[23]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3).
[24]刘绍忠.国外语际语用学研究现状与我国语际语用学研究的思考[J].现代外语,1997,(3).
[25]刘颂浩,田俊杰.留学生汉语语用情况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1999,(1).
[26]鲁健骥,吕文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用失误[J].汉语学习,1993,(1).
[27]卢小群.关于“言外之意”的语用考察[J].湖南社会科学,2003,(3).
[28]吕俞辉.对外汉语教学的语用观[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
[29]毛嘉宾.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成因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7).
[30]彭增安.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
[31]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2]沈家煊.语用·认知·言外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4).
[33]唐元忠.浅析“言外之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增刊·研究生专辑),1996.
[34]王得杏.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4).
[35]王凤兰.语用能力、语境和对外汉语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6).
[36]王捷,徐建华,刁玉明.中国俗语[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7]温洁.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
[38]吴慧坚.对汉语语篇重言外之意的文化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3(3).
[39]吴云.论“言外之意”[J].昌潍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40]项成东.言外之意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7,(12).
[41]徐盛桓.会话含义理论的新发展[J].现代外语,1993,(2).
[42]杨素珍.基础阶段应培养语言语用能力[J].外语界,1995,(3).
[43]杨文秀.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
[44]袁嘉.汉语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7).
[45]张风格.口语习用语研究的两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5,(2).
[46]张武英.言外之意的类型及其推理[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2).
[47]张颖炜.浅谈言外之意[J].南通师专学报(社科版),1998,(12).
对外汉语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语音意象 汉字意象 典故意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21-01
1、语音意象
语音意象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汉语语音相同或相近的特点,使诗句产生明暗两层含义,一层是字面含义,一层是暗含的意义,而后一层意思才是作者表达真意所在。语音意象体现了很强的文化内涵。
1.1 “柳”,“留”的谐音双关
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枝以送别友人,借“柳”、“留”谐音,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汉代《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1.2 “丝”和“思”谐音双关
丝与思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李商隐的名篇――《无题》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首诗写女子对情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和至死不渝的爱情。其高明之处是在于巧用谐音,通过“丝”谐音“思”,巧用谐音,以蚕丝谐情思,以烛泪喻相思之泪,春蚕吐丝,连绵不断,吐之既尽,命亦逐亡,蜡烛流泪,流之既干,身亦成烬。表明女子对爱情执著不渝,至死方休,其情足可以感天地,泣鬼神。这些谐音双关的妙用把强烈的爱深厚的情表达地形象具体、生动感人。
1.3 “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即“怜子”。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我国一些传统的习俗,也是利用谐音双关来体现民俗文化的意蕴。例如在新婚床上撒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以“枣”谐“早”,“生”与“生”同音,“桂”谐“贵”音,“子”同“子”同音,取“早生贵子”的吉意,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古典诗歌语音意象属于汉文化的一个范畴,作为一种谐音文化,它反映的是一定的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它在历史上也是变化发展的,不仅在古代诗歌中出现,而且到现在也没还没消亡,它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大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国粹。
2、汉字意象
2.1 月亮
月是我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作为我国古代诗词中的常用意象,诗人借明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如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2 水
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往往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虞美人》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亡国之君的李煜愁绪之长愁绪之多,写出了亡国之君的无限哀伤。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也是借流水来抒发离愁之情,以水喻愁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汉字的象形特征对于诗的意境的营造,还是大有裨益的。汉字意象正是借助一个个代表物象的词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3、典故意象
中国古诗词之所以难理解,最大的难点是因为这些意象富含独特的中国文化,而这些富含独特的中国文化的意象更难以被西方人理解,我们把这些富含独特的中国文化的意象叫做典故意象。常见的典故意象有长亭、红豆等。
3.1 长亭
长亭是陆地上送别的场所。李白《菩萨蛮》写道:“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的《雨霖铃》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诗句;李叔同《送别》词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长亭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3.2 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写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在唐时流传甚广,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3.3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对外汉语的含义范文3
一.中华才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1.中华才艺有助于汉语言教学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迅猛发展,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中华才艺是中华文化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承载千百年来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与中华才艺有关的很多词语,我们无法在其他语言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含义和表达形式,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中华才艺,一方面有助于学习者了解相关词语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汉语教学的发展。
2.中华才艺有助于中华文化传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华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有以柔克刚的太极拳,有行云流水般的书法,有形象生动的剪纸,还有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和民族乐器等形式。这些中华才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智慧结晶。我国在国内外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个汉语推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在汉语教学中开设中华才艺课,有助于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起到一定作用。
二.中华才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华才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华才艺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单一,形式简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才艺课多局限于剪纸和书法、中国结、太极等课程。这主要是受到以下条件限制。
课堂限制。太极拳虽然不需要工具,但是对教学场地要求较大,由于是班级教学,不适宜室内进行。而书法需要笔墨纸砚等工具,教学时也需要一定的场地书写。
教师限制。中华才艺门类众多,内容庞杂,专门从事中华才艺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在国内高校中,承担留学生中华才艺的课程教学的老师多是有某方面中华才艺特长的语言学、文化学的教师,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会什么才艺就上什么课,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在国外,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力军是汉语志愿者,这些教师绝大多是在读本科生或研究生,在派出前,接受短期集中培训,基本掌握了一种或两种中华才艺,但是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汉语教师在教授中华才艺多采取讲授法和视听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讲述中华才艺的相关内容。视听法是通过视频、音像和图画来进行中华才艺教学。讲授法虽然可以使教师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但是中华才艺是一门技能课,学生仅仅听教师说不够的,要掌握一门中华才艺更需要学生亲身体验。视听法能够带给学生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要想真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亲自教学指导。
3.考核简单,流于形式。中华才艺的课程考核比较困难,对于学生的掌握程度难以量化。有些学校开设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作为放松娱乐的手段。这些汉语学习者不能很好地掌握中华才艺的的技能,更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样也就达不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4.国内重视不够。我们在希望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中华才艺传播中华文化,但是在国内的高校中,中华才艺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华才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但是国内高校中大多将其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学习,并且集中在少数专业中。课时少,教学内容简单,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实际操练机会少,在教学和考核中也是流于形式,这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内中华才艺教学的现状。所以,多数学生不能真正掌握中华才艺的技能。国内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学生对中华才艺知之甚少,这样的现状难以为我国在国际上推广中华才艺提供有力的保障。
5.教材缺乏。综观国内,专门从事中华才艺的教师不多,所以真正实用的教材也就少之又少。
三.中华才艺教学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有志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在其本科阶段,加强中华才艺的教学比重,严格进行考核,确保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或两门中华才艺。在汉语志愿者选拔过程中,优先选择具有某种中华才艺的候选人。
2.编写和选择合适教材
分别组织各类精通中华才艺的专家编写合适的教材。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阶段,将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对应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学生选择实用性强的教材。教学对象为低年级学生的应以趣味性为主,教学内容为高年级学生,应以技能性为主。以书法教学为例,低年级学生的教材应以书法欣赏为主,而高年级学生的教材则要加入技能训练的内容。
3.加大国内重视程度,完善课程设置。
随着汉语热的兴起,我国高校纷纷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其课程设置还不完善,很多高校并未开设中华才艺课或者只是作为选修课开设。学校应该完善课程设置,开设形式多样的中华才艺课,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或者来华留学生,学校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开设课程,例如西北地区可以开设民歌类课程,而西南地区可以开设一些民族舞蹈类课程。
4.举行各种形式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外汉语的含义范文4
摘 要:随着近年来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一直是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笔者认为,第二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本文简单阐述了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间的关系,并就如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内容提出了一点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流与教育国际化正在蓬勃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大趋势下,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直接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交流、碰撞。因此,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成果,能够对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产生积极作用,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一、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
1.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
“第二语言教学是在学校进行的正规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者对第二语言能力的掌握,包括具体的言语交际能力和技巧……第二语言教学目标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培养出能用目标与进行交际的人才。具体到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培养出能用汉语进行交际的人才。”(周小兵,2004)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帮助学习者获得日常交际能力——也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目的,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出发点和直接需求。对外汉语是以汉语为目的语,教学对象为外国留学生或海外学生的教学。由于教学对象的母语、教育程度、个性等情况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差异,这正是将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作为母语教学区分开来的重要所在。而这些文化差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理解和使用上的问题,增加了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对象的学习者的学习困难。例如,“关系”、“意思”等词对汉语初学者来说难以理解,“出息”一词也较容易出现偏误。
2.跨文化交际
胡文仲(1999)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L.S.Harms(1973)认为,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而跨文化交际能力,W.B.Kim(1992)指出,就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
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促进交际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减少文化障碍,加强对目的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感。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恰当地、得体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规则,适应汉语语言环境,以达到顺利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因此,第二语言教学不能离开跨文化交际环境而孤立地存在,而是应该结合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处理好课堂教学、第二文化环境和跨文化交际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第二语言教学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架起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二、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些跨文化交际问题
由于语言及文化见存在着种种差异,教师与第二语言学习者都可能会面临着一些潜在的问题。只有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正确认识这些问题,通过训练与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尽量避免误解,减少文化冲突,达到比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1.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的概念现在比较为人熟知,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Kalvero Oberg,1958)
由于一个人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出于本国文化的影响,在目的国文化中寻找不到共同或相似的经历与经验,那么他可能遭遇文化挫折感,其生理功能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不论是外国留学生还是在海外工作的汉语教师及志愿者,他们都可能面临这个文化差异的问题,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
2.价值观念
在跨文化交际中,词汇、思维、行为等多种方式是不同群体或个人文化差异的外化体现,究其内在原因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不同,它决定了人们选择什么样的行动模式、方式及目的。这与人们的价值观——喜欢什么样的事态或观念,不喜欢什么样的事态或观念,这种大致的喜好倾向——密切相关。价值观主导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反映价值观。了解价值观是理解不同的语言、社会和文化差异的前提,也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因此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尤其是在海外进行汉语教学时,应该尊重与了解目的国的价值观,不能用本国的价值观标准武断地判断、评价或理解目的国的文化现象。
3.思维定势与偏见
Lippmann(1922)最早提出了“定势”的概念,他认为复杂的环境使人们无法全面地认识世界,因此未来节省时间,人们使用简化的认知方法,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人或民族、种族塑造成一定的形象。这种形象往往带有人的主观情感,有时非常执着。如果产生了误判,那么比较容易导致偏见。例如有人认为德国人、日本人呆板僵硬,法国人浪漫,黑人喜欢犯罪等等。
尽管思维定势与偏见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影响了第二语言教学的交际效果,甚至有可能引起交际失误。
4.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本文化优于他文化的心跳,是文化观念上的主观主义。它偏袒本文化,按照主观的标准给他文化分成等级,否定或贬低其他民族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成就。民族中心主义在任何文化中都存在着,反映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中,涉及语言使用、交际传播、社会结构与文化等多个方面。
民族中心主义不利于建立理性的文化认同与公正的价值判断,这种情感如果过度,就可能引起文化冲突,阻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三、对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第二语言教学的思考
帮助学习者提高跨文化意识,让其真正认识、理解并正确运用目的语语言规则,达成交际目的,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而在此之前,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清楚地了解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及文化的特点、差异以及预设可能遇到的冲突,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休克,度过文化适应过程,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利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之所以长盛不衰,正是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认识母语和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特性、差异,避免母语的干扰,对于那些大同小异、同中有异的语言和文化成分,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当然,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拥有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基础是必须的,同时也应该多花时间与精力了解学生的母语语言文化与汉语的差异所在,做到有准备、有应对的第二语言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对比分析的时候,应该把握好对比的思路和重点,词汇系统如,“朋友”和英语中的“friend”、“friendship”,“骨气”等;语言结构方面如“不大不小、不胖不瘦”体现出来的中庸思想;还有语用规则方面,如讨论比较多的称呼语等。
2)尊重学生、了解学生
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对象,首先应该遵循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互相尊重、平等待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各民族文化在价值上都是相等的。因此尽管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肯定与汉语文化存在差异,有时是巨大的差异,但不能骄傲自大、一叶障目,应该充分认识彼此,尊重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避免发生文化冲突。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到不同的学习者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性格、学习动机等,应该针对其特点,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等。
2.第二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引入
1)在内容上,循序渐进,坚持实用性,注意度的把握
不同层次的语言水平、不同需求的学习者,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对教学重点、方式需要作出合理的安排,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举例来说,在初级阶段,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做背景文化知识的介绍,例如打电话时,汉语中没有“这是某某人”(This is)的用法。针对日常生活,从较多交际练习中渗透,可以是课前导入的情景对话,也可以使用任务法,形式不拘一格。
实用性是指,引入的跨文化交际内容应该与语言知识、日常交际紧密相关。例如,对待恭维时,中国人往往比较谦逊,尽量少赞誉自己,“过奖了”,“哪里,哪里”——学生学了以后可以马上用得上。对于那些不经常使用的文化知识,在课堂上不需花费太多笔墨解释,如“地主”一词,可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电影《半夜鸡叫》、《白毛女》,课下去看。
此外,在引入文化内容时,还应该注意度的把握。也就是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以及交际需要,注意文化知识的比重,不过分求深、求全,否则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引起负面学习效果。例如“周瑜打黄盖”、“刘姥姥进大观园”等惯用语,没有必要详细介绍周瑜、黄盖、刘姥姥的生平事迹,只要学生知道意思、如何正确使用,就足以完成交际。
2)在方法上,注意背景知识的阐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有些语言现象发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有特殊的含义。这些具有隐含或者联想意义的词语或句子有时会让学习者理解困难,不知所措。例如一些带颜色的词语“黄袍、紫禁城、红人”等等。教师应该结合历史民俗、思维方式等文化知识加以解释。这种方法也可以与汉字教学结合起来,适当地插入其造字理据的讲解,既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汉字构型的规律,也可以寓教于乐,例如“肉”在做偏旁时也写作“月”,“脑、臂、肺、肥、胖”;“女”做偏旁的字“好、妇、嫁”等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女性社会地位和对婚姻的看法。
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案例教学法。案例既可以是教师准备,也可以是学生写的典型案例;既可以是交际失误引发的问题,也可以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经验。在课堂上,使用案例为教学素材,教师将学生引入特定的真实的环境中去,开展对话和研讨。关键步骤在于分析讨论环节,如何创造良好的讨论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对教师的素质有不小的要求。
情景模拟法。围绕跨文化交际的一些具体问题,学生自主编写材料,老师加以修改、完善,例如如何向人请假、与人道别、请人帮忙等,再来讨论表演某个场景,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目的语解决问题,比较好地与目的语中蕴含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结合起来。
视听教学法。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方法是使用电影等影响材料作为教学素材,在观看过程中培养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如果使用这种教学法,那么应该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例如利用问答、讨论等互动热身环节,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一方面对影像材料的内容有所掌握。另外,试听影像只是手段,提高能力才是目的,因此观后的总结环节也非常重要,可以利用分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课下准备自己的观点发言,课上交流讨论。
互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探讨,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主要运用问答、讨论、游戏等多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的形式,经常与上面几种教学法结合使用。(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对外汉语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汉子难教原因;基本教学策略;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183-01
对外汉语教学包括语音教学、汉字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语篇教学、文化教学等诸多分支。众所周知,汉字是一种难读、难认、难写、难记的表意文字,对于来自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准确地说是非汉字文化圈零基础起点的留学生来说,他们没有任何汉字学习背景、母语是完全不同于汉语这种表意文字的另一种表音文字,汉字是他们学习汉语的最大的难点,方块字无异于天书,“每个汉字都像是一副神秘的图画”。所以汉字教学被认为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瓶颈”。在汉语国际热的大背景下,急需打破这个瓶颈,促进汉语教学更快更好地在国际范围内开展。
一、汉字难学的原因
(一)对汉字教学地位认识不明确
多年来,初级阶段汉字教学基本上采用“认写同步”的教学模式,即没有开设专门的汉字课,汉字教学大体上是沿用附属模式,即依附于口语课、听力课、阅读课等课型,留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也要掌握其中出现的汉字。比如说会话课第一课就会出现“你好、谢谢、再见”之类的词语,要求没有汉字基础的留学生识记这些复杂的汉字难免使其产生畏难情绪。近年来,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很多学校开始开设专门的汉字课,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汉字教材编写简单化,其中的汉字学生们在别的课型中已学过甚至会写,汉字课上便失去二次学习的兴趣。所以汉字教学在得到重视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开设的时机。
(二)汉字本身的原因
1、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文字是表音文字,采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中一个符号的语音面貌,人们基本上是“见形知音不知义”。方块汉字与此不同,往往能够“见形知音并知义”。习惯于在一个平面上按照一定线性顺序(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书写字母的留学生,接触到汉字这种立体的空间的方块组合确实会束手无策。
2、汉字数量巨大,《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共有2905个汉字,对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来说,绝大多数汉字需要一个个地学习记忆,任务极为繁重。同时,汉字复杂的方块结构限制了汉字只能靠笔画、部件、位置等来加以区别。独体字由笔画直接组成,合体字由笔画、部件组成。笔画较为抽象且变化多端、形象各异,不易掌握。笔画间的组合方式有相离、相交、相接等多种,部件与部件的组合方式有上下、左右、内外、包围等各种方式。
3、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理论术语方面的不统一现象,导致不同的教材设置内容上有出处。比如由基本笔画衍生出的派生笔画形体不一样或者名称相异,一些汉字的笔顺不同教材处理有别,而且市面上能够购买到的字典、词典不够规范,这样就会置教师于两难境地,学生会追问为什么不同的书上说法不一、何对何错。
二、汉字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教学策略
(一)基于汉字结构功能完整性的笔画教学策略
首先要打好笔画基础。笔画是汉字教学也是汉字书写的最基本单位,现代汉字的字形是由笔画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的,了解汉字笔画的类型以及运笔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举足轻重。笔画可以分为基本笔画和派生笔画也叫复合笔画。教学时边讲边示范并让学生模仿、练习,且要注意运笔方向。如果不教,很多学生可能无法分辨撇和提,还有的学生可能从右往左写“横”。其次,笔顺规则要及时跟上。汉字笔顺的基本书写规则包括: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撇后捺,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先进入后关门。
(二)独体字先于合体字的教学思路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所罗列出的2095个汉字可以简单地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独体字共有204个,占9.7%的比例,其中有古代的象形汉字,如:人手火日月;有古代的指示字,如:七八上下本末。汉字教学可以从最基础的独体象形字入手,既能激发留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掌握独体字作为汉字的常用构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独体字的教学是为了给合体字的教学奠定基础,很多独体字其本身可作为表义的“形旁”(如:人、心)和表音的“声旁”(如:且、其)。
(三)形声字为教学重点
《大纲》的2095个汉字,共有1902个形声字,占66.1%的比例。由此可知,形声字的教学应该是汉字教学的重点。首先,我们应该抓住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形声字形旁的表义性一般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表示大的义类,比如“亻”“木”“忄”。学生逐渐掌握更多形旁就能判断出该汉字的义类范畴,从而掌握同一形旁的一系列汉字。其次,我们应该关注声旁的表音功能对汉字教学的帮助,充分利用声旁来学习、掌握形声字的读音。比如“羊”作为声旁,引导出“样、洋、养”等。 最后,现代汉字的长期演变使得很多汉字无法从表面结构推断出其声音和意义,在形声字的教学中一定要避免形旁表义、声旁表音作用的过渡泛化。其直接结果就是会出现“形旁表义功能的负迁移”和“声旁表音功能的负迁移”。比如生造字:广+丁(厅),氵+皮(波),牛+乃(奶)。
三、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课堂教学技巧
(一)依形解字
根据汉字字形特点,对独体字以及合体字进行直观的解释。比如:“休”的字形表示一个人靠在树木旁,人在树下歇息,表示“休息”的意思。“早”上边是太阳、下边是十,可以想象成教堂顶上的十字架。太阳照在十字架上表示早上,还来得及去做礼拜。
(二)汉字溯源
有些汉字可以用溯源的办法,把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介绍给学生,加深他们对汉字字理和演变的理解,提高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如:“册”和“简”,古人把写了文字的竹简编串起来,称为“简册”。甲骨文和金文“册”字的几条竖线表示竹简,横向的曲线是把竹简编串成册的皮绳子。“典”字甲骨文的字形是两只手捧着“册”,表示这是重要的文献和书籍,后来引申为准则、制度等意义。
(三)引入比赛形式
每个学生都有好胜的进取心,汉字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竞赛心理开展教学。如:“笔顺比赛”――教师不断教给学生基本的书写规则,这种枯燥的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教师可以把一批比较容易写错的汉字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要求用红笔描出每个汉字制定的第几笔笔画,限时完成,看谁正确率高。
(四)趣味汉字故事
有一些汉字尤其是合体字由几个独体字构成,相互之间可以串连成一个故事组成整字,通过把汉字拆分为故事的形式可以调动课堂气氛易于学生记忆。如:“留”:西瓜田里用刀切西瓜,一块给哥哥(瓜的第二笔)一块给弟弟(瓜的最后一笔),留下一块给我自己(瓜除去第一笔和最后一笔剩下的部分)。
(五)汉字笑话
教师平时可以注意搜集关于汉字的笑话,并通过讲笑话、读笑话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如:“早点”――大为刚到中国来学习汉语,有一天他对老师说:“我觉得中国人真努力!”老师问为什么,他说:“每天早上我去上学,都看见很多中国人在马路边吃早饭。那里都写着:‘早点’,提醒大家早点上班,早点上学。”
四、总结
尽管汉字是一种不同于大多数表音文字的另一种表意文字体系,数目巨大、结构复杂、变体繁多、不易掌握,但是作为世界上唯一一种自古沿用至今的、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独特文字,它自身蕴含的丰富文化历史魅力还是吸引着无数汉语学习者。汉字教学也并不是完全无法可依,相信经过无数一线工作者的努力汉字这个教学瓶颈一定会转变为教学的优势分支。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初级汉语教学,教师语言,语言艺术
第一, 对外汉语课堂语言艺术具有明确的示范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同时又是学生要学习的目的语,其示范作用不言而喻。教学的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要科学、正确。无论是组织教学、课堂指令,还是讲解、提问、朗读、对话、答疑,也就是说,无论是课堂用语,还是教学内容或者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师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学生目的语输入的来源,都具有学习和模仿的意义,对学生习得汉语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从而推动其中介语向目的语靠拢。课堂语言还要注意汉语独特的语气、语调、句调、重音、节奏、停顿等特点,尽可能把真实、规范的汉语展示给学生,把汉语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语言色彩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对培养学生汉语语感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示范性还包括要讲好教学有关内容,不讲与教学无关的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对外汉语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必须熟悉教材内容。
第二, 对外汉语课堂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必须鲜明地反映最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要能够以思想充实的语言武装青少年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心灵,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代新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一定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感情灌输给学生,把育人这一天职凝聚在教学中,灌输到学生的心中。实践证明,渗透着感情的道理更能激励青少年学生。娓娓动听的故事,扣人心弦的英雄业绩等远胜过干巴巴的道德说教。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地运用富有教育性的语言,把思想教育巧妙地渗透在知识教育之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受到道德的洗礼。
第三, 对外汉语课堂语言艺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指的是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要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逻辑地进行推理,还要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课堂上尽量做到词汇丰富,语言准确,简练明晰,防止语言臃肿累赘,更不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第四, 对外汉语课堂语言艺术具有层次的针对性。
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还要具有灵敏性和随机性。
第五, 对外汉语课堂语言艺术具有表达的丰富性。
对外汉语课堂语言,从语言结构形式和词语运用看,是一种大大简化了的语言;而从辅助手段的使用看,又是丰富多彩的。不仅要使用有声语言,还必须借助于实物、道具、图片、图表、板书等,同时还需要配以大量的体态语。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体态语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体态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体态语可以协助语言完成交际,有时甚至可以替代语言,从而使表达更简洁,表意更直观,使有声语言得以延伸,从而增加课堂语言的形象性和可接受性。
第六, 外汉语课堂语言艺术具有形象的直观性。
直观性的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活泼有趣。直观性的语言富有魅力,像欢跳的山泉,叮叮咚咚地流进青少年学生的心房,又像和煦的春风吹开他们的张张笑脸。形象有趣的语言又可以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再现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之感。语言的生动、形象、有趣是为了使青少年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但不能够以低级趣味迎合学生。
第七, 对外汉语课堂语言艺术具有潜在的发展性。
对外汉语教师要有自觉的课堂语言意识,这不仅是指要时刻意识到语言的使用是不自由的,处处受到制约的,而且是指要时时想到学生的汉语水平在不断提高、不断发展,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必须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不断加以调整,语音逐步向自然语言过渡,词汇越来越丰富,语法越来越复杂,语用文化逐步深化,也就是说课堂语言要与学生的汉语水平同步提高。否则,不仅影响学生自然语言能力的形成和词汇量的增加,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影响学生对汉语特点的整体认识,影响他们汉语语感的形成。汉语语音的抑扬顿挫,词汇的丰富多彩,语法的灵活多样,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的语言逐步展现给学生。总之,教师的课堂语言要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同步发展,逐步向真实的、自然的语言靠拢。
第八, 对外汉语课堂语言艺术具有丰富的启发性。
一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要设法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和学生感到困惑、易出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他们。教师的任务在于开导学生思路,且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结论交给学生,而是应该鼓励学生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细心捕捉,及时点燃学生处于朦胧状态的智慧火花。教师不能代替学生领会运用知识,只有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在智慧的峰峦上不断攀登,经过自己的思考咀嚼,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启发学生要抓住关键处,还要善于运用语言“引渡”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活跃思想、开拓思路及发展思维的目的。
二是激发学生感情。以情感人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讲台固然不是舞台,教师也不是演员,但执教者在课堂上如果不能饱含深情,其教学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其教学态度必然是冷漠无情的,不能感染学生就很难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所以,广大对外汉语教师要充分借助于教材的形象魅力,设法吸引学生细心体验和品味其中的情思,以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健康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为激发学生感情,教师的语言声调抑扬顿挫要得当,轻重缓急要适宜。真挚的感情、和谐的语言美才能扣击学生的心灵,敲开他们的心扉,把他们感情
参考文献
[1]蒋同林、崔达送,教师语言纲要[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1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