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的心理疏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强迫症的心理疏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强迫症的心理疏导

强迫症的心理疏导范文1

强迫行为有时明知故犯

在上海一家贸易公司担任网站管理的王小姐说“每次下班打卡前,我脑子里老想着,今天领导签字的版面上错别字究竟改过了没?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总是想着这件事,做梦有时会梦到考评部的老师在明天的评报上指出了我版面上的错误,我因此被扣罚了当月绩效工资,还被办公室公布出来丢了人。”很多人像王小姐一样,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和经历:刚刚整理好的手提包又觉得东西没带齐、走到家门口楼下突然不能确认自家防盗门是否锁好,于是返回检查一番

据专家介绍,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功能性疾病,虽然大家明知一些举止及做法不对,却无法控制。

引发原因主要是――信息时代,通讯工具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也有不少人在海量信息前迷失了自己,而出现了信息强迫的症状;职场竞争激烈,由于过度做人情,整天想着发展关系,有些人身心疲惫不堪,有了社交强迫症的表现。

强迫症帽子别乱戴

现代职场,工作压力过大、追求完美,会使得都市人有一些强迫症状。但要注意的是,出现强迫症状大多并不是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精神科疾病,多起病于中青年,带有强迫症状的常人与强迫症患者的差别就在于,强迫症状的严重度,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冲突的程度。而有强迫行为的人,过于专注于细节、规则、计划,属于完美主义者。有时,可能会出现僵化和固执,总是期望别人十分严格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专家介绍说,由于总是苛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使得这样人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以下的职业的从业者较容易出现强迫行为:企业高管、银行职员、业务员、网站编辑、软件研发人员、医生。由于这些从业者所处的工作环境压力大,并且竞争激烈,淘汰率也较高。在这种状态下,急躁、自制能力差、内心脆弱且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非常容易产生强迫的心理。

虽然每个人可能会有或多或少的强迫症的表现,但不要随便给自己下定义,眼下许多到心理诊所就诊的人都怀疑自己得了强迫症,而事实上强迫症不是那么容易得上的。但是,强迫倾向长期不疏导,焦虑与恐惧的心理越来越严重,那么,就可能发展为强迫症。

发泄需要一个突破口

强迫症的心理疏导范文2

我们在矫治强迫症过程中总结出“顺迫法”。其做法就是顺着患者的特定心理欲望,给以超量、强迫性的满足,促使患者对本人由特定欲望导致的不安产生厌恶,逐步淡化。

这种疗法在生活中是有基础的。如贫困年代,在一个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贫困家庭中,作为女主人的母亲,看到自己子女对别人家过年吃的猪肉、豆腐实在馋得不行,可又无能为力时,她可能这样做:把家里仅有的几升豆子全部做成豆腐脑,让孩子不加盐醋,尽情饱食一顿,这样一来孩子便终生再不馋豆腐了,但这样做并不符合膳食平衡原则,举这个例子只是说明一个道理罢了。

我们运用“顺迫疗法”治疗强迫症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共治疗10多例,强迫症状大多得到了有效矫治。

例如,有一女青年,32岁,上高中时,由于学习用功,身体消耗比较大,这时一个男生追求她,搞得她心里很矛盾:一方面想集中精力考学;另一方面青春期朦胧的异性吸引又分散了她的注意力。她由此生病了:时时处处老想自己得了癌症,时间长达8年多,虽经医院多次检查证实无病,又经厌恶脱敏治疗也不能奏效。针对她总是摆不脱反复想、怀疑癌的念头,我给她安排了顺迫想象三个疗程,每疗程3天,第一疗程每天想4个小时,第二疗程每天想5个小时,第三个疗程每天至少想6个小时,对疗程规定的时间还可以延长若干小时,主要目的是满足患者的欲望。一是想象本人得了癌症;二是想象癌症几十种类型、各种癌症的病理特点及持续时间;三是反思自己早该被癌症夺去性命了,怎么不吃药不打针至今还好好地活着;四是归结出这样一个认识:自己患的“癌症”不危及生命,不予理睬,听之任之。结果第二个疗程,她跑来说,有点不愿想了,烦了。第四个疗程下来,她说:“现在,我一想自己的症状就很烦。”自此,她的强迫怀疑症基本消失。

强迫症的心理疏导范文3

[中图分类号] R74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c)-110-02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精神科一种常见的神经症。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强迫症是心理冲突与心理防御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临床表现常以强迫观念所支配的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1]。据调查国内OCD的患病率为0.13%,约占神经症门诊总量的2%[2]。特点为长时间反复出现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明显干扰病人正常活动和功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普通人群中OCD的终生患病率为2%~3%[3],多于青春期发病。OCD的病因可分为三类: ①促发因素:许又新[4]认为,一部分OCD病人心理社会因素起明显或主要作用;②易感素质因素:包括遗传、人格类型、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易病倾向性;③生物学因素:精神药理学,脑影像学和精神外科的研究均提示OCD 与某些疾病具有共同生物学基础[5]。此文是对OCD的第一类病因,即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对影响OCD发病的文化因素的研究,有利于从心理、社会等方面了解OCD发病的病因病机,提高本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妮认为,环境既是形成人格,也是导致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她分析了导致神经症患者内心冲突的社会文化基础,认为正是文化的冲突导致了人的内心冲突,文化的特殊性质决定了神经症的特殊性质[6],所以有必要对强迫症的发病有影响的东方历史-文化因素进行研究。

1 强迫症患者性格特点

强迫症是由特殊的个性演变而来的,其特征多具有“过分”性。MMPI测试的结果显示,强迫症患者多有具有抑郁情绪,缺乏自信,焦虑,紧张,追求完美,不安全,敏感多疑,不适应,自卑,自责,强迫观念,刻板等等特征[7]。这与鲁龙光教授认为[8]的强迫症患者性格特征多为严谨、拘泥、心地善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不善应变、认真刻板、做事有序、负责有恒、原则性强、伦理道德观念过强、追求十全十美、情感幼稚、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执拗教条、追根求源,甚至作自我牺牲等等的观点相一致,提示强迫症的发生有个性基础。这些特征原来是正常的,在许多健康人身上也都具有,但在强迫症患者身上往往发展过于极端,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是幼年起在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社会环境影响下,潜移默化形成的动力定势,是根深蒂固的。

2 强迫症性格特点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

2.1 人情面子观

中国人非常讲面子,儒家思想《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面子”虽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但可以肯定西方人没有中国人那样极强的“面子心理”。中国人讲面子是因为面子有很多的功能,很多中国人都知道,在中国社会,一个“有面子的人”,拥有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对人,有更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会得到他人的赞美、羡慕、尊敬;对己,可以提高自尊和信心,并成为自己进一步行动的重要驱动力[9]。在这种面子文化的指引下,很多人都会产生凡事喜欢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行为方式,特别是与自己相当的人,确保自己在其中的领先地位,保证自己在其中有足够的面子。有了面子的需要保全面子,没有面子的努力获得面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在子女教育方面父母的面子来自于子女的优异,也就是所谓的“出人头地”,投射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面就会看到,很多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分严格,要求完美,给孩子巨大的学习压力,产生恐惧失败的不安心理。岳冬梅等[10]认为,父母过于频繁、严厉的惩罚、责骂和苛刻的要求,促使子女形成“高道德”标准的超我,这时,子女在评价自身的行为、态度和欲望时,往往过分苛刻和严厉,从而产生明显的罪恶感、耻辱感和自我谴责,为神经症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会潜移默化的,长此以往,孩子会习惯于父母的行为方式,并内化为自己的。这种教养模式下,孩子的心理常会呈现这样的发展历程: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失败,给予其很大的学业压力,并通过种种方式来督促其更好地完成学业,在父母的能力尚能承受时,他们会亲自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若能力不及时会借助外力,总之为了避免出错,他们会一直督促着孩子,而忽略了对其独立性的培养。到了青少年期,从人的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孩子开始希望独立,但在长期的父母取代式的教养方式下,他们对父母又存在相当的依赖性,在这种心理冲突下,孩子为了避免犯错,开始不断重复父母以前帮他们做的事,如反复检查作业等等,以确保万无一失。刘金同等[11]研究发现,父母采用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可能促使内向、情绪不稳及胆小怕事等个性特征的形成,这些人可能易患神经症。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如过多惩罚、拒绝和过度保护等与患者过度使用神经症性和或不成熟防御机制有关。已有报道[12],同情、支持、爱护关心和通情达理的父母(包括一般性教育) 培训出来的孩子,很少动用具有“破坏性”的防御机制,并善于处理各种冲突与应激,对自己充满信心,也能够对自己的得失正确认识。反之在冷淡和受惩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常过度应用中间型或不成熟防御机制,而产生心理障碍。

2.2 中国人的自我观

中国的文化是“抑我”,而西方的文化是“重我”。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社会取向,是集体主义文化,个体从属于集体,而导致了个人的“非个性化”的自我结构。从“仁者,人也”一语可以看出,只有在“二人”的状况下,才能给任何一方下定义,这表明在中国的文化里,任何一个人只有在与另一人组成的关系中才能定位,“无他即无我,由他才解我”,表明中国文化强调做人要有“共生”的取向。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也比较有特色,较常见的:一是内省式自我认知;二是观照式自我认知。观照式自我认知足见中国文化的社会取向特色,人人以“观他人之行为正己身”,中国有很多俗语表明了中国人行为的集体主义取向,如“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不敢为天下先”等,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人在自我表现时怕“出格”的思想[9]。这个“格”也就是在传统文化里认为的适宜行为的标准。传统的求同的思维方式讲求得过多、过度,在我们教育的初期就会助长一些比较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善改变等性格特点,而这些不良的性格基础就是强迫症的性格基础。具有这种性格特点的人,在遇到某些特殊刺激后,易患强迫性神经症。

总之,强迫症的发病与历史-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大众传媒等渠道实现的,在每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者们都应该注意“度”的把握,在严谨、认真等基础上也应该学会灵活,以避免矫枉过正。

[参考文献]

[1]郝伟. 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1.

[2]杨德森.行为医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0.188.

[3]Wayne K, Goodman MD. 强迫障碍的诊断与治疗[J].精神医学论坛,2000,2(1):37-41.

[4]许又新.神经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05-132.

[5]Rasmussen SA,Tsuang MT.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mily history in DSM-Ⅲ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AmJ Psychiatry,1986,143(4):317-321.

[6]葛鲁嘉.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M].武汉:湖北教育出社,1999.

[7]管新丽.强迫症的MMPI测试结果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115-117.

[8]鲁龙光.心理疏导疗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87.

[9]汪凤炎,郑红著.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41-114.

[10]岳冬梅,李鸣皋,金魁和,等.父母养育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7-101.

[11]刘金同,张敬悬,翟静,等.父母养育方式对个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2):96-97.

[12]Vaillant GE.Theoretical hierarchy of adaptive ego machanisms :a 30 - year follow up of 30 men selected for psychological health[J].Arch Gen Psychiatry,1971,24(2):107-118.

强迫症的心理疏导范文4

“我立场不稳,害了妻子和女儿。”心中的恐惧感和罪恶感折磨得他痛苦万分,在他的感染下,妻子也变得越来越狭隘,全家失去了正常的生活秩序,沉浸在痛苦之中。

引起这一切的真正原因,是张立柱的“性病恐惧症”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心理学家把对性病产生的强烈恐惧。从而引起心理和行为的失常表现称为“性病恐惧症”。这类患者并不少见,他们大多从未患过性病。有的因一次与婚外性对象发生关系,便认为自己被传染上了性病;有的将生殖器官的其他疾病误认为是性病;还有的曾患过性病,虽然已经彻底治愈,但仍然认为自己的性病已经扩散。患者对卫生常识知之不多,他们常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把性病的危害看得过于严重,而忽视了医疗技术对性病的防治作用,从而对性病产生恐惧感。再加上近年来社会上一些江湖游医打着“专治性病”的招牌,危言耸听,更增加了患者对性病的误解。

“性病恐惧症”按程度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一为恐惧症,患者对性病产生顽固持久的恐惧,明知不对,但又无法摆脱;二为疑病症,患者过于注重自己的感受,把一些自我感觉和体征认定为是性病的表现;三为强迫症,患者不由自主地出现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动作。三种症状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并存。从张立柱的情况来看,他是混合型患者。

“性病恐惧症”患者多有头痛、失眠、心悸、乏力、不适、排尿不畅和尿道口疼痛等现象。男性患者还会出现遗精、和阳痿等,女性患者则会出现月经不调、减退、疼痛和阴道虫咬样痛等。患者惧怕性病,往往将自己错误地“对号入座”,反复要求检查治疗,不相信检查结果,恐惧心理越来越强烈。并对性病的某些传染途径高度警惕、回避,不敢与亲人接触,以此来减轻精神负担。如果患者的恐惧心理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矫治,部分患者则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出现,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悲观绝望,难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强迫症的心理疏导范文5

摘要: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疏导的作用。方法:选择在我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人20人,比较两组心理特征的区别以及观察组心理疏导前后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理疏导前的SAS、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心理疏导后SAS、SDS评分明显下降,与心理疏导前比较差异显著(P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心理特征;心理疏导

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高剂量化疗已成为当今针对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某些自身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实体瘤等疾病的有效措施[1,2]。但是移植过程中的放疗、化疗等处理会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特别是严重的不良反应非常容易造成患者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使移植手术的顺利完成以及预后受到严重影响。成功移植后并不表示所有患者均能完全康复,移植后还有发生各种并发症或白血病复发的可能[3]。尤其是接受预处理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各种相关并发症发生可能性高,患者承受着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根据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间在我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0例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8~48岁,急性白血病17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0例;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13例,对照组为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人20人。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向调查对象详细说明调查量表相关事项,取得患者同意后请患者参与此次研究调查,分别于患者心理疏导前和心理疏导后进行问卷调查,负责调查的调查员在调查前均经过统一的培训。发放量表后由患者独立填写,如果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独立完成,由调查员通过询问协助完成。

1.2.2心理疏导

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视、听、触、问、交谈,观察患者言语、情绪、思维与行为变化,给予健康宣教和心理支持,树立信心,减轻抑郁、焦虑的心理。

1.3问卷调查表

1.3.1焦虑自评量表(SAS)

量表共20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方法,得分范围为20~80分,正常:70分。分值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重。

1.3.2抑郁自评量表(SDS)

量表共20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方法,得分范围为20~80分,正常:70分。分值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重。

1.3.3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由Derogatic编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共有90个条目,包含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情感、感觉、意识、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饮食睡眠、人际关系等方面均有涉及,包括9个因子,即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恐怖、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1.4依从性评价标准

评价患者在移植过程中对治疗护理的依从程度。较好依从:移植过程中,基本或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治疗;一般依从:有时会按照医嘱执行治疗,但直觉性不高,需护理人员督促;不依从:时常不按照医嘱执行治疗,对治疗护理有抵触心理,需护理人员强制性执行。

1.5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心理疏导前的SAS、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观察组患者心理疏导前的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性、焦虑、抑郁、偏执等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治疗技术,但在移植过程中,患者积极的配合、良好的心态同样是保证移植顺利完成,实现最终成功的关键因素。心理问题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江美銮等[4]调查指出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以焦虑和抑郁为主,心理问题不仅影响疾病的治疗,而且对疾病的预后和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会产生影响。疾病本身已经给患者身体上带来痛苦,再加上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适反应,使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忧郁等负性情绪,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需要特殊的环境,需要患者在狭小的层流舱独居l个月~2个月,亲人无法陪伴,患者机体容易进入焦虑、紧张、恐惧的过度应激状态,严重的心理问题会影响患者的遵医行为,降低机体免疫力,如果不及时实施心理疏导,不仅影响整个移植治疗过程,而且还会加重病情,延缓疾病的康复[5-7]。因此,需要把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从满足患者睡眠、饮食的基本生理需要到自我实现和爱及归属的需要,渗透到患者需要的各个层面,使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处于最佳生理、心理状态。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面临死亡威胁、反复化疗带来的身体和精神痛苦及经济负担,惧怕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仍未能缓解,或是对移植效果的期望值过高等,增加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负性心理状态。许玲[8]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应用SAS和SDS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治疗阶段焦虑和抑郁症状同时出现,病情缓解后以焦虑症状为主,治疗无效或复发阶段以抑郁症状为主。赫洋等[9]对接受治疗的 11 例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进行深入访谈,结果显示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绝望、恐惧等负性情绪。本研究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观察组患者心理疏导前的SAS、SDS评分分别为56.3±7.5和49.7±6.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6.3±8.8和38.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信心会受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影响,移植后患者可能出现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以及乏力、疲惫、厌食、体能降低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切实做好心理疏导,改变患者原认知过程中引起不良情绪反应、行为的错误认知观念,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孙丽敏等[12]对2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采用系统化整体护理程序,使患者的遵医行为、服药依从性、自我监测依从性得到改善。本研究患者经心理疏导,从之前4例较好依从上升为10例,较好依从率显著提高。

造血干细胞移植带给众多血液病患者治愈的机会,但移植过程的痛苦和艰辛也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及时发现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做好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车红.1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调查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2): 62-63.

[2]Muszer K, Bailer J. Effect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on course and treatment outcome of behaviour therapy in an outpatient sample[J].Psychother Psychosom Med Psychol, 2011, 61(7): 303-310.

[3]Grassi L, Rossi E, Caruso R.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in cancer outpatient clinics on routine screening for emotional distress:an observational study[J].Psychooncology, 2011, 20(6): 669-674.

[4]江美銮,吴玩如,陈彩芳.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 6 (2): 194-195.

[5]赵小明,秦 晶,马筱慧,等.白血病患者心理干预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22): 52-54.

[6]Mc Pherson CJ, Wilson KG. Feeling like a burden: exploring the perspectives of patients at the end of life[J]. Soc Sci Med, 2007, 64(2) : 417-427.

[7]王洪梅,管伟,刘爱,等.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术前的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 2011, 25 (6): 1672-1673.

[8]许玲.实体瘤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4) :176-177.

[9]赫洋,王昕,薛敏.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心理特征质性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9): 4-7.

[10]王英,邱玉贞.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12): 1184-1186.

强迫症的心理疏导范文6

【关键词】 军校新生;心理健康;SCL_90;家庭因素;属性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3

1、问题提出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得在一般心理问题领域,存在的心理安全健康问题就显得更复杂、更多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7]。所以,关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内容也呈现多样化,取得许多有益的成果。从普遍性角度看有些也适用于军校的学生,但中国军事院校的入校新生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特殊在高考成绩是拔尖的,四年大学的所有费用不用自己和家庭操心,毕业后的工作军队分配。但他们也知道,他们是我军现代化、正规化、信息化建设的后备人才库,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随时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应有其特殊的地方。为了使这个群体在整个培养期内的心理健康发展,他们在进入学校之初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是学校必须掌握的第一手资料。

有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校发生的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8]。本研究也从家庭因素入手,分析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家庭因素内涵选择有别于其它文献[8]的研究。

本研究设定家庭因素及内涵为:

1.家庭地区:边远农村、农村、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

2.家庭结构:普通、多代、单亡、离异、双亡;

3.家庭氛围:和谐、冷淡、溺爱、争吵、其他;

4.家庭月收入:200元以下、200-500元、500-800元、800-1500元、1500-2000元、2000-5000元、5000-10000元、10000-25000元、25000元以上。

本研究通过对新入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这些家庭因素的关联性统计分析,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档案,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心理疏导和干预的原则和方法,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被试对象为某军事综合大学2012入校新生的945名。其中男生907人,女生38人。

2.2研究工具

Scl_90症状自评量表:分为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11项5分评级[2];

家庭属性表:家庭地区(边远农村、农村、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家庭结构(普通、多代、单亡、离异、双亡)、家庭氛围(和谐、冷淡、溺爱、争吵、其他)、家庭月收入(200元以下、200-500元、500-800元、800-1500元、1500-2000元、2000-5000元、5000-10000元、10000-25000元、25000元以上)。

2.3研究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使用多元统计分析中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MannWhitney(曼-惠特尼)秩和检验法[2]、KruskalWallis(克鲁斯卡尔-沃利斯)单向秩次方差分析法[2]对量表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3、结果分析

3.1心理问题统计

本研究对SCL_90评定采用1-5级,根据国内使用标准,确定因子分

结果表明被试对象的心理问题,“躯体化”为4%、“强迫症状”为9.1%、“人际关系”为4.8%、“抑郁”为4.0%、“焦虑”为4.6%、“敌对”为3.7%、“恐怖”为1.5%、“偏执”为4.3%、“精神病性”为2.0%、“其他”为2.5%。

3.2家庭地区差异比较

使用KruskalWallis(克鲁斯卡尔-沃利斯)单向秩次方差分析法,考查学生家庭地区SCL_90总均分及各因子均分的差异,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入校学生中来自边远农村和农村的比来自小城镇、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在“总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上的均分略高,但检验P值都大于0.05,应当接受零假设,即在0.05水平下,来自边远农村、农村、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SCL_90的上述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上,来自边远农村和农村的比来自小城镇、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学生的均分高,且检验P值小于0.05,应当拒绝零假设,即在0.05水平下,来自边远农村和农村的与来自小城镇、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

3.3家庭结构差异比较

使用KruskalWallis(克鲁斯卡尔-沃利斯)单向秩次方差分析法,考查学生家庭结构SCL_90总均分及各因子均分的差异,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入校学生中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在“总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上的检验P值都大于0.05,应当接受零假设,即在0.05水平下,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SCL_90的总症、各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3.4家庭氛围差异比较

使用KruskalWallis(克鲁斯卡尔-沃利斯)单向秩次方差分析法,考查学生家庭氛围SCL_90总均分及各因子均分的差异,结果见表5。

结果表明入校学生中不同家庭氛围的学生在“总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的检验P值都小于0.05,应当拒绝零假设,即在0.05水平下,不同家庭氛围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这些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家庭冷淡的学生心理问题最重,其次是家庭争吵的学生心理问题较重;在“敌对”、“偏执”、“其他”因子上的检验P值都大于0.05,应当接受零假设,即在0.05水平下,不同家庭氛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敌对”、“偏执”、“其他”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3.5家庭月收入差异比较

使用KruskalWallis(克鲁斯卡尔-沃利斯)单向秩次方差分析法,考查学生家庭月收入SCL_90总均分及各因子均分的差异,结果见表6。

结果表明入校学生中家庭月收入200元以下的学生各因子的均分都略高于其他家庭月收入的学生,但不同家庭月收入的学生在“总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其他”因子上的检验P值都大于0.05,应当接受零假设,即在0.05水平下,不同家庭月收入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这些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恐怖”、“偏执”因子上的检验P值小于0.05,应当拒绝零假设,即在0.05水平下,不同家庭月收入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恐怖”、“偏执”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家庭月收入200元以下的学生“恐怖”、“偏执”的心理问题最重。

4、讨论

本研究从军校新生的家庭地区、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四个角度研究分析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研究表明:

(1)来自边远农村的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较重,在心理健康总症状和其他因子上与来自农村、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2)普通、多代、单亡、离异、双亡家庭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只是单亡家庭的学生的心理问题略重一点点;

(3)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家庭冷淡的学生心理问题最重,其次是家庭争吵的学生心理问题较重,和谐家庭的学生心理比较健康;

(4)家庭月收入200元以下到25000元以上的学生心理健康总症上没有显著差异,家庭月收入200元以下的学生在“恐怖”、“偏执”上的心理问题明显重于其他家庭月收入的学生。

根据研究结果,在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中,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可以确定下面几个基本原则。

(1)对来自边远农村的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状况多关注一些,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也可以设计一些团队协作的心理行为训练,如合力冲击、依存共渡等科目,促使他们融入集体;

(2)不能主观认为单亡、离异、双亡家庭的学生心理问题重,对他们要一视同仁,不要让单亡、离异、双亡家庭的学生觉得与其他学生有什么不同;

(3)对家庭冷淡、家庭争吵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可以为他们设置一些心理行为训练,通过训练,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对家庭月收入200元以下的学生在“恐怖”、“偏执”上的心理健康要适当关注,可以为他们设置一些适应能力的心理行为训练,如信任背摔、生死时速等科目。

参考文献

[1]桂万宏,苏玉兰.教育社会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2]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洪炜等.心理评估.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刘海生,王涛,魏静.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统计分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41(19):75-81

[6]张冬梅,赵晓川.促进大学新生环境适应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8,31(6):1496-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