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应用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应用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应用案例

教育心理学应用案例范文1

【关键词】案例教学;信托与租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案例教学法已经成诸多经济学科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但如何在《信托与租赁》课程中有效地使用案例教学,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一直是困扰许多金融学教师和学生的重要问题。

一、《信托与租赁》课程的特点

《信托与租赁》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属金融专业的重要分支,主要负责系统地讲授商业银行信托与租赁业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它不仅是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而且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专业的重要课程。

《信托与租赁》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信托业务,具体阐述信托的基本概念与特征,信托的起源与发展,信托的职能与作用,信托的种类以及主要信托业务; 第二部分是租赁业务,具体阐述租赁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租赁业务的基本操作程序,租赁的资金筹措,租赁项目的管理,租金及相关费用的计算及其他业务。一般要求学生先修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具备一定的金融学专业知识。

如何讲授《信托与租赁》课程,培养企业需要的相关人才,是高等院校迫切需要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长期以来《信托与租赁》的教学基本上以理论学习为主,而对学生解决信托与租赁业务的操作程序、业务管理等方面的训练几乎没有。而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准备和讨论,来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和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案例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在《信托与租赁》中应用案例教学,将更有助于学生吸收和消化专业知识,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专业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介绍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1870年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训练中,后经由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的推广,逐渐扩展到商业、医学和管理学的教育领域中,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学中[1]。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从此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且被广泛地运用到不同学科的教育中,也成为进一步改革本科教育,解决其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希望所在。

国际上以案例教学而著称的哈佛工商学院曾将案例教学法界定为:一种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其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2]。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方法。小劳伦斯·E·列恩(Laurence.E.Lynn)[3]认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在我国,王珏辉(2007)[4]认为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讨论,就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萧毅鸿等(2012)[5]认为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背景材料为出发点,在教师培训者的引导与组织下,学习者通过调研并查阅相关资料,对案例材料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王永桂等(2013)[6]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平台、以问题为基础、以讨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际上,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的特点如表1所示。

综合来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对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所感悟和认识,并且对一些难以掌握的理论,也能有所理解。

三、案例教学在《信托与租赁》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信托与租赁》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挑选案例,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讨论和进行总结。而学生则需要阅读相关案例资料、思考其中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讲解、辩论和表达,承担了更多的学习任务。显然,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中心,而教师是教学的参与方和引导方。

然而受课时的限制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为了学生能更快的掌握信托与租赁的相关专业知识,会不自觉的主导了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有时教师会将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和观点讲解一遍,不给学生充分自由讨论的空间;或是放任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提示和总结,这就使案例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也习惯了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或是害怕自己的观点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质疑,而不愿意参加讨论,这些都会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

(二)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对开展案例教学的制约

虽然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引入了案例教学法,但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体制,案例教学方法的改革迟迟难以推进。一种观点认为本科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技能可以在日后工作培养,而理论知识的讲授更适用于传统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无用武之地。也有人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事例教学”,只是传统教学的一个补充,为了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目前的案例教学依然注重结论的获得,轻视知识的探索过程。

同时,在现行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都是围绕考试的内容进行的,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预成的,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必须掌握与考试有关的内容。那么在现行考试体制未变的情况下,案例教学耗时耗力,可能会被教师和学生所排斥。

(三)《信托与租赁》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问题

要使用案例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择合适的案例,因为案例的适宜性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8]。案例需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问题性等特征。多年来,我国在信托与租赁领域出现了不少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典型案例素材,但这些案例都处于动态发展和变迁过程之中,收集到相对稳定又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比较困难。

目前,对信托与租赁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的工作仍存在不足,案例资源不足且质量不高[9]。有些教学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案例,由于国内外经济制度和环境的差异,国外的案例不一定适应中国的国情,这就增加了学生分析案例的难度。有的虽然使用国内自编的案例,但这些自编的案例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具有典型性和时效性的国内知名企业案例比较匮乏,且许多企业案例并不对外公开,这给案例的搜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对案例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教师为节约时间,会逐一说明其中的知识点,使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成了摆设,似乎只要知道了相应的规则,事实就很容易得出结论,而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锻炼也无从谈起。

四、《信托与租赁》案例教学体系创新的主要设想

(一)教师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对《信托与租赁》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案例教学基本方法和案例教学保障措施等基本问题进行不断探索,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社会关注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方法。例如,对于信托的种类和分类这种比较容易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提前布置求解性案例让学生调研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评价;对于信托的资金筹措和管理这类比较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可采取教师提前布置经验介绍性的示范性案例让学生学习和分析,在课堂上以“学生问、教师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对目前还存在争议和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让学生研究思考,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教师总结的等方式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案例教学进行严密的组织,一般有以下几个重要环节构成,如下表2:

表2 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

步骤 项目名称 注意事项

1 案例选择 教师要慎重地选择合适的案例,注意案例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启发性及难易程度;

2 教学准备 教师要熟悉案例的相关内容和背景知识,并进行事先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要提前阅读和思考案例,对案例有一定的理解

3 课堂讨论 可采用个人发言、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形式;讨论内容可包括影响因素分析、方案比较和选择、最终实施方案等几方面

4 效果评估 可由教师或学生自行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要求学生写出书面研究报告,可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

(二)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不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案例教学,都是为了能让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信托与租赁》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以便于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托与租赁中的实务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这不意味着它不涉及到任何理论,其内容性质决定它必须要首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7]。比如,在讲述租赁项目的管理的时候,需要对租赁的定义与特征、种类与分类、租赁的资金筹措、租金及相关费用的计算等概念和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如果对最基本的概念及各个环节的内容等都不了解的话,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就无从下手,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同时,在《信托与租赁》课程考核中,要针对案例教学制定与传统教学不同的考核标准。可以将期末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先将考核标准告知学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采取将每个学生在案例分析与讨论时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在期末考试中加入案例分析题型或是辅以论文、口试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10]。

(三)丰富《信托与租赁》案例类型,保证案例教学需要

首先,要在充实传统理解性案例的基础上,增加知识创新型案例。传统案例一般都比较简单,用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和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但目前,我们已处在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还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还必须增加知识创新型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要密切关注国内外信托与租赁行业的发展变化和重大事件,及时抽选出适当案例,确保紧跟社会热点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

其次,还可以将一些暂时还没有最佳解决方案的案例,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或是作为科研项目的一部分,运用案例研究法来完成论文的撰写,提高论文的原创性,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论文抄袭现象,也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一批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编写适合本科教学需要特别是本校使用的《信托与租赁》案例库。案例的编写,既可以参考他人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也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去信托公司和租赁公司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在实践中编写案例可以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忠如.试论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2]Katherine.K.Merseth.Case Studies in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M].New York: Longman,1997.

[3]小劳伦斯·E· 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王珏辉.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实验视角[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1).

[5]萧毅鸿,周献中,凌海风,唐建.案例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师教育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

[6]王永桂,刘洪,汪远旺.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定位与行为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3).

[7]黄爱双.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9).

[8]吴升.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界,2010(8).

[9]朱尔茜.我国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3(3).

[10]程鸣,冯梅芝.本科阶段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思考[J].财会通讯,2013(5).

基金项目: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信托与租赁》(项目编号:KCP2013-05)。

作者简介:

高晓燕(1964—),女,河北鹿泉人,博士,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教育心理学应用案例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鉴于课程的特殊性,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些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授和分析,让学生学到“活”的知识。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它既能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深入实际案例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训练中提高,增强学生分析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1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基本宗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把实际的心理案例引入课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方式,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可以使学生成为活跃在课堂中的真正主体。

1.2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任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以具体、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比如讲到人格障碍中的强迫性人格障碍,如果只是从概念和特征等理论层面对强迫性人格障碍进行阐述,一则枯索乏味,二则艰涩难懂。但假如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个案分析,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1.3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比传统教学方法增加了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这种活跃、和谐的氛围正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条件之一。

1.4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助人自助,促进身心和谐

大学生的心理有其特殊性,他们思想上趋于独立,对外界的看法常常带有质疑和批判的倾向,乐于在心理上进行自我反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大学生引入心理问题情境,让其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和探究。这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深入案例情境也能更好了解社会并融入现实社会事件中,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

2.1准备阶段

2.1.1教师课前准备

(1)确定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应达到的效果,即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参与讨论,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增强助人自助的心理调适能力,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搜集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关键在于案例,重点是案例的分析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实用性和典型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案例有其特殊性,某一个心理案例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个心理问题,并且造成的问题产生的因素也是多元的。这些案例素材十分丰富,既包括心理实验、典型心理个案分析,也包括了学生身边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等等。(3)选择并制作案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将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及恋爱心理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我们在案例的选择上也将以上述重点、难点为依据,选择信息体量大且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在选择案例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所讲本章节的内容外,还要考虑课程前后的连贯性,以便学生能通过案例讨论分析系统掌握所讲授的心理知识。选好案例后,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和案例篇幅、难度的需要,灵活选择视频、文字、口头阐述等案例形式,力求达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1.2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组建讨论小组。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案例进行自主探究、群体合作式的学习,讨论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为了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适当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设立组长,设计组名、旗帜和口号。分组的时候,任课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们设置一些和上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选择自己队伍的成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学生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能够事先考虑到全体小组成员的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预期等关键问题,会大大缩短小组从组建到规范阶段的磨合期,从而促进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的彼此信任、配合默契,使讨论活动能够更加有效进行。(2)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熟悉案例。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精心设计案例的问题。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问题既要难度适中,又要和所学过的心理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要对可能超出预计内容范围的一些问题有所预备。由于课时有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应提前将文字、视频等案例材料给予学生,好让学生形成对心理案例的基本思考,提前做好准备。

2.2实施阶段

2.2.1教师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施引导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参与心理案例讨论的过程和把控上课节奏,任课教师要注意引入心理案例的时机。最好是在上课之初抛出部分心理案例,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继而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再将心理案例的其他部分呈现给学生,用当节课所讲的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正如上文所述,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呈现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如视频、角色扮演、口述等,而不同的方式各有其利弊。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使用案例呈现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根据实际心理案例和学生课堂中讨论的情况,任课教师可选择其中的关键点和争议的焦点进行反复的呈现,以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目的。

2.2.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最关键的环节是案例的讨论过程。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讨论效果,要对小组内部进行责任分工,并要求小组成员根据不同的心理案例问题实时调整所担任的角色。通过分工协作,角色转换,小组中各个成员将自己的知识、见解转化为小组成员之间共享的学习经验,使成员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进步。另外,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讨论过程的重视而更加努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监督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讨论时出现的偏差,予以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2.2.3开展班级交流讨论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将本组的观点和结论在班级进行分享,其他组可以对此发表看法,从而使全班各组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为营造一个热烈而又有序的课堂交流环境,任课教师要提醒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做好笔记,同时以温和的态度对发言的小组做出正面评价和鼓励,甚至可提供一些物质奖励。这样使学生能更加感受到教师对于其观点的重视,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之后的讨论,此外能够保证其他小组保持较为高度的注意力,营造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实践表明,这种引导方式对于此后的课堂交流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此外,针对班级交流的过程中讨论偏题或陷入僵局的情况,任课老师不应立刻打断,因为离题、偏题也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表现。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任课教师首先采取鼓励的方式,然后再告诉学生其思路过于发散,比较适合其他章节或其他学科的内容,可以留在课下与同学探讨,从而及时将学生引回正确的方向,使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交流能顺利进行。

2.2.4教师对案例讨论的总结

案例的总结评价对于案例教学而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任课教师应及时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评价和引导,指出其表述不严谨或错误的地方,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能够提出创新性观点的学生,任课教师要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有争议的观点,则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正确合理的理论依据;对于明显错误的观点,研究者一般不会明确指出是哪个小组的观点,因为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点,如果教师刻意指出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甚至整个小组的积极性。

3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3.1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案例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它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在传统教学中主宰整个课堂的教师也发生了角色的转变,他们在教学过程更多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

3.2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案例,其关键是案例讨论的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在选择上要满足实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另外,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案例还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且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3教学条件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学条件也是有相应要求的,首先是教学班的规模不宜太大,一般控制在50人以内为宜。其次是需要活动桌椅的教室,且须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不仅是大学生认知与情感的需求,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案例教学法以案例讨论为载体,让学生深入案例情境,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实现心理教育“助人自助”的目的。

作者:黄修明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教育心理学应用案例范文3

关键词 薪酬与福利 管理教学 应用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Case Study in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HUANG Jiazhen

(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Abstract"Compensation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with a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ense.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interrelated steps: thought guiding, theory learning and practice conducting. These three steps formulate a calculating circle in which Case Study plays a key facilitating role.

Key words"Compensation Management"; teaching practice; case study

《薪酬与福利管理》是一门研究企业薪酬福利的理论思想、管原则和实践方法的学科,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选的核心课程,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薪酬与福利管理活动的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而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整合平台,通过案例中的情景分析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换位思考,从教室走出去,更有效的去学习知识,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薪酬与福利管理》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该过程可设计成以下三大阶段,这三阶段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而案例教学法则扮演着承上启下、助推教学循环上升的关键作用。

1 学科思维与价值定位引导阶段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从其起源思想开始教学;因为学科的起源,正是该学科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它回答了――为什么要有这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课程的主流范式是哪些,课程的历史发展透露出什么样子的学科逻辑,还有更重要的,该门课程在当今的社会实践中处于什么位置,有何学习与实践的意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学习具体的课程知识之前,将薪酬研究对企业管理的战略重要性、薪酬福利研究的学科性质等重要内容与学生沟通说明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明确了学科脉络和价值定位,学生才不会在以后繁杂的公式、模型、理论的学习中迷失在微观的操作里,失去了分析问题的明确立场和逻辑框架。

2 理论教学阶段

本阶段教学主要采取“先老师后学生、交叉互动”的教学模式,先由老师向学生讲授相关的核心薪酬理论,从理论体系上为学生构建好清晰的逻辑框架,再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习题和演练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消化理论知识。薪酬与福利管理涉及繁多的公式、理论、模型和核算技巧,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大量的讲解与练习。首先老师要完善理论模块的脉络架构,提供明晰的课程提纲让学生理解各种复杂理论背后的逻辑联系。其次,老师的理论教学不能唱独角戏,必须进行交叉互动――老师讲先行性的引导知识;再由学生上台补充细节性、具体性的理论内容,通过学生的讲演,分析学生对该部分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知识盲点,并及时给予纠正和补充,确保每一个理论知识点都能够被学生掌握后,再进入下一个理论的学习,这样循序渐进,师生互动,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保证。最后,在完成所有理论知识点的讲授后,老师必须回到总体的理论知识框架上来,结合学生讲演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个知识点学习的薄弱环节,通过理论串讲的形式,再一次巩固加强――既强化了之前的理论学习又为下阶段的案例分析打好理论基础。

3 案例实操阶段

通过第一、二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对薪酬与福利管理的课程知识有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初步理解,由于薪酬福利是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这一阶段是学生将学科思维和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本课程教学质量形成与检验的重要阶段,而案例教学法在本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教学作用,是教学效果的有效保障,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可分成两个方面:

3.1 企业案例分析与解读

由教师选择知名企业的薪酬与福利管理模式作为案例来分析,通过成功案例向学生分析具体企业的薪酬管理策略的选择逻辑,重点讲解案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和抽象模型在实际企业中的运用方法。首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案例分解成为逻辑联系清晰的若干核心部分,给定范围却不在案例细节上束缚学生的思维,不给任何先入为主的具体措施建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完成细节上的分析填补。这样,学生既能体会到企业优秀案例的成功逻辑,又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毕竟,分析问题的思路比解决问题的细节技巧更重要。其次,成功的历史个案并不是永远正确的先例,在案例分析解读中, 必须启发学生跳出案例中既定方案的束缚,发挥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思维去分析该案例的可推广性,鼓励学生对成功案例进行批判和改进,拓宽学生的思维,做到既能深入案例又能从案例中走出来。

3.2 学生角色扮演与薪酬福利制度设计

通过模拟企业实际,要求学生分组扮演营销类、管理类和研发类人员;通过扮演体会企业不同员工的工作实际,再借助工作分析、岗位设计和薪酬因子分析等方式,确定不同类别人员的薪酬福利设计。绩效定薪、岗位定薪和能力定薪是目前主流的三种企业定薪模式,利用学校的企业管理实验室和模拟公司等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就职一次,体会不同工种人员的工作性质,有助于深化对薪酬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动手能力。

这样,第一个环节通过成功企业案例的分析和解读,为学生展示如何在管理实践层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成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全面体会不同类型员工的工作特征与付薪特征,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深刻体会薪酬制度设计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运用案例教学法,既深化了抽象的理论知识,又在案例互动中活跃了学科思维也丰富了学生看待实际问题的思考角度,是对第一、第二阶段教学的检验、巩固与提升。

4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4.1 班级规模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控制合适的班级规模很重要。①我们认为,合理的班级规模应是50名学生左右,有利于场面控制和组内、小组间成员的交流和分享意见。

4.2 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

(1)学生的准备工作。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案例与所学课程知识的联系。其次,明确分析问题的可用框架和逻辑分析的出发点。第三,选定适合分析此案例所需采取的一般分析方法。第四,明确分析的系统与主次关系,并找出构成自己分析逻辑的依据。第五,确定分析和拟扮演的角色。②

(2)教师的准备工作。首先,选择案例,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的、有争议的、有参考对策的案例。其次,明确案例讨论的议题,列出学生必须(但不仅限于)回答或解决的问题列表。最后,根据案例特点,选择学生分组,必要的话对案例资料进行有差别修改,如劳资谈判案例中,扮演劳方角色的学生所掌握的资料和立场比如和资方的有所不同, 在案例准备时候,教师必须尊重这种不同,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内容。

4.3 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1)角色分配与确定。在案例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组合搭配,尽量让学生小组内部保持高异质性而学生小组间保持高同质性,这样有利于小组间的互动讨论和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估,这种安排既可以是正式计划好的,也可以是即兴的。正如上文薪酬课程的案例,通过学生模拟企业不同类型的员工进行工作体会,这类角色扮演有助于将案例人格化,可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2)小组意见。按照一定的讲演要求,通过学生小组指定或者自荐形式,选定若干同学代表其小组作意见,主要阐明小组的案例分析思路、运用的理论和最终一致(或不一致)的小组对策。

(3)案例的课堂讨论。根据其他小组所的意见,本小组的学生进行组内的讨论分析,并对自己小组的方案进行修正或对其他小组的方案提出质疑或争论。课堂讨论对于学生来说是整个案例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为它不仅包括了个人或本小组结论的梳理和总结,还涉及其他小组不同意见的交流、整合和妥协,是思维碰撞,提高学习效果的核心环节。

4.4 总结归纳

案例讨论不是漫谈,课后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③案例讨论的目的不是要得到所有人都同意的一致结论,而是通过案例激发学生的个体创见。因此,案例讨论更应该注重分歧而不是共意,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见解、不同方案设计恰恰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不同理解和对现实问题的不同分析角度。我们应该鼓励这种不同,通过案例讨论的课后总结,梳理归纳分歧的意见,分析各个观点的优劣,才能够做到长短互补,让思维的火花在学生间共享传递。

5 结论

《薪酬与福利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可分为学科思维教学、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三大阶段,其中案例教学是前两阶段教学效果的检验、巩固和提升阶段,也是整个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保障。运用好案例教学发,能够承上启下的将该课程链接成为一个有益才课程循环(如图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先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把握科学的宏观视角,再扎实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案例分析与实操将其融合到学生自我的动手技能中去,在案例中建构牢固的理论联系,在案例中加深学科思维,既扎进案例中又跳出案例来,实现良性的学科教学循环。

图1薪酬与福利管理教学循环

注释

①李松庆.“管理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9):58-60.

②钟杏云.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吸引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22-123.

教育心理学应用案例范文4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案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采用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非总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二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对总结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案例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 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找到符合标准的多媒体案例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考虑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拍摄相应的情景剧。情景剧取材于中职生中职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拍摄。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使用

我们在北京某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剧案例他课堂常用的“纪录片”式案例不同,由于与真实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际沟通知识也是内隐性的,并没有将主题用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观看中注意的焦点不够集中,在后面的讨论也只能限于肤浅的表面理解,导致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深度。

其次,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开展的方式已经有了预期,一般的课堂开始时,学生是从下课时的“松”进入上课时“紧”的状态,随着课堂内容的开展,教师会适当地让学生再“松”,然后再次“紧”。但是在B班,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呈现视频,让学生直接进入“松”的状态,打破了学生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来不及调节自身的状态,导致对多媒体案例注意不足,对随后讨论的兴趣也不高。对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学生觉得更加枯燥,出现了完全不在状态的情况。相反,对于A班来说,文本案例的呈现方式与平时较为接近,提供了一个缓冲调整的时间,后面的多媒体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授课形式、师生互动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强调体验式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常用游戏、训练,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但是传统课堂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其它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对课堂的呈现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猛然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心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往往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但如果是在放学后的课外活动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就能够非常积极。两者的差别正是由于学生对“正式课堂”和“课外课堂”的预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必须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中设计一定的过渡环节,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活动、讨论的参与程度。

二、基于多媒体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多媒体案例为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其优势,还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和精心的教学设计。Dooley & 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是进行通常宣讲式的教学,而是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即教师只批评与提问,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采用以案例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交互为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熟悉有关视频片段,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沟通理论和技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3-5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在15-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致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

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学生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目标有了解,知道本课的内容,最好在课下有过相关的观察和思考。

(二)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在教学开始时,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这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提问、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讲授、让学生进入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思考状态,以便学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学习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三)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并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冲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冲突场景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对该问题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体案例之后,教师根据多媒体案例,结合本课的内容给出几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开阔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再次重复播放多媒体案例材料。学生第一次观看多媒体案例时,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未能抓住案例的重点。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形成了对问题新的看法,这时再次观看案例,学生能根据讨论所形成的想法更仔细地观察多媒体案例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体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只播放多媒体案例中普遍被忽略的重点细节,引导学生去体会、思考。

教育心理学应用案例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数据结构;教学法

0.引言

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和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积极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及实现网络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基础。另外,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经验的目的。案例教学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相互协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有效地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增强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知识体系

数据结构与算法是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设计等课程的重要基础,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概念多、高度抽象、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这些因素给教学带来了较大难度,教学效果是否良好将直接影响学生数据抽象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综合了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协作学习、综合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自学能力均有较好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究式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此课程中开展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研究。

该课程的教学体系以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主线,以线性表、树、图等为分支,以不同逻辑关系的逻辑结构特点、存储结构以及操作算法和算法实现作为基本知识点,每种逻辑结构都有其实际应用,知识体系结构层次清晰,示例丰富,适合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因此,我们从中选取了“栈”“队列”“二叉树”及“图”的应用等内容作为教学单元开展教学研究。

2.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取适合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单元进行方案设计,针对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创设教学环境,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施案例教学,最后进行教学效果的评测与总结。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我们按照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途径,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知识迁移等步骤对该教学方式予以实施,如图1所示。该课题已于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分别开展了2个学期、4个班的教学实践。

下面以“哈夫曼算法的应用”为例阐述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过程。

(1)明确学习目标与要求。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掌握树的带权外部路径长度的计算,掌握哈夫曼算法的主要思想及哈夫曼树的构造,掌握哈夫曼编码。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情境指学生在问题教学中所面临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即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急需解决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例如,教师提出在电文发送系统中,如何设计电文编码,使发送的码长最短?发送邮件附件的时候,经常进行文件压缩,如何实现文件压缩?

(3)分析问题。学生明确要探究的问题之后,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习“哈夫曼算法”相关知识,如二叉树、树的带权外部路径长度、哈夫曼算法思想、哈夫曼编码等,拟订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4)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明确哈夫曼树是带权路径长度最短的二叉树,并作哈夫曼编码,得到的码长最短。因此,在电文发送系统中,利用哈夫曼算法设计电文编码,使发送的码长最短。同理,也可以使用哈夫曼算法对文件进行压缩。

(5)知识的迁移。哈夫曼编码在数据编码中的应用是哈夫曼算法应用于各项技术中的典型实例。此外,由于哈夫曼树具有带权路径长度最小的特性,它还能应用于其他具体的事物决策中。

①图像压缩问题。大数据量的图像信息会给存储器的存储容量、通信干线信道的带宽、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带来极大的压力。单纯靠增加存储器容量、提高信道带宽和计算机的处理速度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不现实的。此时需要考虑压缩,压缩的关键在于编码。对于数据进行编码时出现频率较高的数据,编码器输出较短的码字,而对于出现频率较低的数据,则用较长的码字表示,从而实现压缩。通过对哈夫曼树的原理及应用的研究,我们可以在遇到某些具体应用问题时获得启示和解决思路。

②二叉查找树。例如,成绩表有10000个分数,学生成绩在5个等级的分布如表1所示,要求设计查找树。

根据分数比例(当做权值)设计出哈夫曼树,如图2所示,即为二叉查找树,靠近根的结点表示大比例分数段。通过计算,在查找成绩时时间性能上有很大的提高,类似的问题可以通过二叉树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6)教学实验。教学实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训练的一种基本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编程中的问题往往比平时的习题复杂得多,也更接近实际。编程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达到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编程也是对学生软件设计综合能力的训练。本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实验。

①实验目的:了解哈夫曼树的应用,掌握哈夫曼树的构造方法及哈夫曼编码的应用。

②实验步骤:

a)输入一串字符,模拟电文发送系统中的发送字符,统计其中所有的不同字符及其个数,得出每个不同字符在文中出现的频率。

b)根据每个字符频率建立哈夫曼树,输出字符的编码,模拟电文系统中的编码系统。

c)输入一个0.1字串,得出其译码,模拟电文系统中的译码系统。

③实验要求:按组完成实验,填写实验报告,汇报程序运行过程、结果等。

(7)对本次案例教学结果进行检验。教师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后,应重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外,教师还应该定期检查每个小组的团队学习情况并打分,对协作效率较高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在收集、整理分析教学结果的基础上,要对本单元专题的教学试验进行反思,肯定成功的经验并推广;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依据反思结果,及时调整和修改后续学习单元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以期在下次教学试验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测评

在课题的实践中,我们对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包含两个方面:对学生而言,主要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和是否能独立地应用数据结构与算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能否动手实现具体的应用等指标来进行评价;对教师而言,主要从教学效果方面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各个因素。因此,提高对案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客观准确地评估案例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案例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中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也获得教师们的好评。

1)学生成绩评价。

(1)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情况。图3是2008-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数据结构与算法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图。

从图3可以看出,采用以问题为中心案例教学法的2010级学生总体考试成绩比2008级和2009级要好,及格率及平均分普遍都高。

(2)形成性评价——实验作业及分组汇报情况。图4是2008-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验作业及汇报情况比较图。

从图4可以看出,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的2010和2011级学生平时学习表现总体比2008和2009级要好,优秀率及良好率占的比例都较高。

2)教师表现评价。

经过课题研究组成员的多次探讨,教师们编写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并在课堂上加以实施。学生在网上评教时给相关任课教师的评价达到优秀等级,课题研究组教师授课表现也得到上级领导及教学专家的好评。例如,2010年,案例教学“二叉树”获得学院讲课比赛第一名;2011年,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图的应用”获得学院讲课比赛第二名;2012年,课题组一位老师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Kinect的应用”在学校讲课比赛中获得全校第二名。

教育心理学应用案例范文6

关键词 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80-04

21世纪以来,伴随着职业教育和心理科学的快速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类师范生的教师教育模块必修课程,职业教育心理学在教材出版、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尽管如此,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仍不容乐观,特别是在课程定位、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的困境

(一)课程地位边缘化,缺乏应有重视

在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生存处境艰难,基本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1]。相应地,作为职教教师教育模块的核心课程,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地位也未得到应有体现,表现在忽略课程建设,忽视学分学时设定、任课教师选择、教学时间安排、学生编班规模等。一些高校在遴选重点课程、精品课程时,往往优先选择专业课程,忽略公共课程,极少关注教师教育类课程。在安排教学任务时,通常优先安排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讲授专业课程,只安排教学经验与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讲授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公共课程。任课教师往往也认为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似乎“低人一等”,对课程教学的准备、实施与评价投入的精力不足,不重视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为了节约教育资源,一些学校通常将多个专业的一两百名学生合班上课,将授课时间安排在下午或晚上等“边缘”时段。此外,很多学生认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公共课程“没有用处”,导致在课堂上出现诸多问题现象或消极行为,甚至厌学逃课。

(二)教材体系庞杂化,缺少课程特色

当前国内出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内容庞杂缺乏特色。有的教材内容就像一个“大杂烩”和“拼盘”,在共性的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的基础上,体现“个性”和“特色”,各取所需地加入学生心理、管理心理、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教师心理等章节,使得教材内容“大而全”。二是形式单一难显活力。部分教材的文字叙述过多,直观形象的图表较少,不符合心理学的认知规律,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理论晦涩难以应用。有的教材偏重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文字表述晦涩难懂,即使吸纳一些认知实验研究成果,但可能限于篇幅而断章取义。四是取材陈旧脱离实际。有的教材体系仍是“新瓶旧酒”,对心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吸收不足,而且脱离当前职校教育教学的实际。

(三)教学内容普教化,忽视学生所学专业

首先,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只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过程,忽视学生特点。如果忽视学生因素,备课必然会降低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有的教师备课时即使“备学生”,但未能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征,可能导致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脱节。其次,教师教学时重“基础理论”轻“职业实践”。大多数教师熟悉普教、高教系统而对职教系统较为陌生,特别缺乏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情况的了解,往往“想当然”地进行教学。有的教师重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影响因素等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理论的实际应用。最后,教学内容重“学习”轻“教学”。受普通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影响,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重“学”轻“教”,更为关注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学习过程、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等学习模块知识,轻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师心理等教学模块知识。

(四)教学方法程式化,忽略技能应用

首先,从教学方法看,由于课时少、学生多,再加上部分教师缺乏经验,缺少充分的课前准备,使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教学难以做到多样化,而更可能表现为程式化的教学,形式单一,以灌输式、讲授式的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过程中,缺少心理测验、心理实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与形式。其次,从教学手段看,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课件制作仍表现为翻版讲稿,缺少图表、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载体,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从实践教学环节看,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教学还比较薄弱,很多心理测验、心理实验难以安排到位,观摩教学、微格教学、现场教学等组织起来也困难重重。第四,从考核形式来看,为了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课程考核通常采取闭卷考试形式,但考题多为考核识记、理解等较低认知目标的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等,表现出重基础理论,重记忆能力,轻问题解决能力,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师资队伍单一化,缺乏有效合作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需要来自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其他学科教师、职业学校教师甚至行业企业专家的有效合作,但目前各方面尚未形成应有的合力。首先,任课教师多毕业于师范院校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化、同质化,缺少“双师型”教师。课程组教师在教学内容编排、教学进度安排、课件制作、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方面缺乏有效合作,导致教师在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各自为政。其次,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缺乏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了解,缺少与专业、学科教师的交流,特别缺乏与各专业的学科教学论教师、见实习指导教师的深度合作。最后,在师资队伍中极少有职业学校教师乃至企业相关人员的参与,也使学生难有机会了解职业教育和企业生产的一线信息。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重视程度,突出课程地位的重要性

要采取有效措施将职业教育心理学从课程体系的边缘拉到中心地带,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等方面向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适当倾斜,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教材编写、实践教学环节的扶持力度。学校要在保证课程基本学时的前提下,精心选择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在此基础上,成立课程组或教学团队,相关负责人领导并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加强集体备课、组织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此外,尽可能将来自同一专业的学生编班教学,以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的适切性。

(二)体现职教特点,凸显教材体系的先进性

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编写应以“研究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为出发点,坚持立足本土,放眼国际;立足职教,创新体系;立足职校,指导实践等编写原则,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思想性、体系的科学性和内容的先进性。编写教材应努力做到:一要内容精练。对教材内容加以高度凝练,适当整合、精简和优化部分章节与内容,避免过多地介绍基础理论知识,使教材尽可能“薄”而“精”。二要知识新颖。内容选取尽量体现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职业学校一线教师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及时充实和更新职校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心理、心理教育等内容。三要形式生动。图表的呈现效果通常优于大段的抽象文字,因此要尽可能采用图表、提要、专栏等形式概括教材内容,使学生阅读教材时能赏心悦目,对教材内容能“一目了然”。四要讲求实效。围绕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与活动,加强针对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体现实用、注重实效。

(三)以学与教为主线,注重教学内容的职业性

课程教学内容应以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与教学心理为主线,在重点关注学习心理的基础上,还需关注教学心理、职业心理等模块知识,特别要加强学习心理与教学心理的有效衔接,体现“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职业心理”之间的有机融合。处理教材内容是一种情境化的行动,教师必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2]。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继承课程稳定的、公认的一些基本内容,并增加一些与职业教育改革关系密切,更好地贴近职业学校教学实际,贴近企业行业生产实际的内容,从而使得课程具有较好的职业性、应用性。在加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设法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学习与教学技能。此外,课程教学在理论应用、问题解决等方面还须考虑学生不同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特点,并把握当前“90后”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需求因材施教。

(四)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首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既要重视理论教学,还要关注实践教学,既有理论讲授、练习讨论,还可增加影视观摩、尝试教学、心理测试、心理实验、案例分析、微格教学、现场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未来几年里,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是,关注将从已经积累的心理学知识得到的解决方案投入实际应用[3]。教师要突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关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可组织学生到职业学校去参观考察、教学观摩,给学生增加了解职校生的机会,增强感性认识,为理论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分析与解决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课堂教学与计算机网络教学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方式,进行教师团队与学生的在线答疑与交流讨论,使教学由课堂拓展到课外。最后,传统课堂教学与开放教学密切结合。教师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课堂化教学环境,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创设尽可能与职业岗位实际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室与车间、课桌与岗位、学校与工厂的有机融合。

(五)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建设的有效性

从课程师资队伍而言,要加强有效合作与团队建设。课程教师要加强与专业学科教学论、见实习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听取他们对课程教学的需求与建议,以更好地更新与拓展课程内容,优化与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职业教育实践环节。课程组要定期组织教师到职业学校去观摩教育教学情况,组织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查分析,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此外,学校还可通过选派部分骨干教师以兼职挂职、项目合作等形式,深入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其次,课程组还可从职业学校、企事业单位聘请相关人员,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作为理论课兼职教师、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参与课程教学。

(六)强化教学研究,提升课程发展的科学性

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是提升课程发展科学性和教学有效性的坚实保障。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研究可重点关注:一是教学内容研究。教师要关注教材体系内容的现状分析与科学建构;结合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当前职业学校实际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更新;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环节安排等。二是教学方式方法研究。教师可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方法形式,还可采取实验班控制班前测后测实验设计形式进行教学实验研究。三是教学对象研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专业教学、分类教学、分层教学,可关注对口单招师范生、技能特长师范生等特殊学生进行个案研究、追踪研究。四是教学评价研究。课程考核形式可由传统的纸质闭卷考试拓展到上机考试、口试、现场教学等。课程考核还可采取“基本分+技能分”,“基本分”是指考察学生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分是考察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