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经济与贸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经济与贸易范文1
内容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广州市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目标指导下,努力克服外部市场萎缩不振的困境,在对外经济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了一定的创新和发展。“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应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这一主题,加快实施外经贸发展战略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改善调整贸易和进出口结构,培育完善营商环境,促进外经贸的平衡、协调和永续发展。
关键词:广州市 外经贸 存在问题 对策 展望
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广州而言,面临的机遇和应对的挑战并存。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增长出现放缓势头,发达国家复苏力度普遍减弱,外需不振的状况日益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摩擦日渐增多,这都对广州外经贸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从国内看,首先,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和长期发展趋势并未改变,其宏观经济持续发展的深厚潜力、强劲动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并没有削弱,这就为广州促进外经贸平稳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其次,国家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外经贸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在合理利用外资、促进服务外包等方面的激励政策等。这些都对于广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降低外商投资门槛,拓宽引资渠道,发展服务外包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了推动作用。
广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存在问题
1.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发展问题。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受欧洲债务危机、日本地震和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外部不利影响,广州市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多困难。具体而言,由于原材料、能源以及用工、经营成本的上涨,导致中小型企业资金需求增大,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而外部传统市场的低迷萎缩使得出口订单减少,且订单以小单、短单为主,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逐步收紧,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增强,这些企业承受的出口压力进一步增大,进而影响到其生存和壮大。在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散去,全球经济增长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问题,将对广州外经贸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进出口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转变问题。“十一五”期间,广州市进出口和贸易结构有了不同程度变化。以2011年为例,2011年前11个月,出口增加17.5%,进口增加8.7%。其中,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进出口保持一定程度增长,但增长势头放缓。但值得注意的是,资源、能源型产品出口大幅减少。一般贸易增势整体上优于加工贸易,而一般贸易的增长也体现出广州自身品牌和优势产品出口能力的提升。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十一五”期间广州进出口和贸易结构正处于转型调整中,在保持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持续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中高端、低碳产品的进出口比重,并通过促进技术和服务贸易来推动贸易的稳定增长。
3.投、引资领域的市场多元化问题。“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欧美市场萎缩不振及日本地震带来的负面影响,广州市对于传统贸易伙伴进出口面临严峻挑战。据海关资料统计,2011年前11个月,广州面向欧洲出口、进口的数额分别下降了2.6%和25%;面向美国则是出口数额仅增加10.5%,进口数额却下降10%。因此,如何巩固和维护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增强广州外经贸发展的持续动力和竞争力将成为今后工作的新着力点。
(二)相应对策
1.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问题。首先是制定适宜的行业规范。通过行业规范的制定和引入,完善中小型外贸企业生存及发展的外部环境,规避无序、过度竞争,努力为其创造宽松的经营条件并提供必要的政策、税收、信息上的帮助,如坚决取缔不合理收费,简化审批手续,建设服务和信息通报平台及时相关信息,给予其更多税收和经营优惠等。
其次是通过建立职能不同的中介机构,发挥其服务纽带和商机联接作用。这些机构包括具有各种非官方色彩的贸促会、招商局等;以商会形式出现的行业组织,如进出口商会等;具有专业知识的中介机构, 如市场调研公司、律师事务所等;此外,还有一般类型的中介机构,如国际经贸资讯中心等。
第三是建立扶持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的特殊金融系统并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部门应在地方中小型外贸企业担保基金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广州市情和发展需要的中小型外贸企业信贷担保制度,同时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为其融资贷款提供多重便利;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培训和服务机构,并在法律顾问、信息收集与沟通、技术开发、资金融通、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2.关于进出口和贸易结构调整和转变问题。首先,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三自三高”的出口主导产业,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此来带动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增大资助力度,支持企业推进科技研发和打造知名品牌。通过建立本地化的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打造本地区国际技术交流服务载体,加快国际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其次,按照“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先易后难、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目标,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应逐步推动外资企业建立本地运营管理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延长加工贸易增值链,强化和完善出口载体建设。同时,要着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形成具有广州特色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到海外直接投资设立机构,鼓励企业积极承接技术含量高,能够带动设备、技术出口的大型工程项目,进而提高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水平。在此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南沙新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发挥其在港口加工、物流配送、在地改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再次,加快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推动服务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应在巩固旅游、运输、酒店餐饮等传统服务贸易基础上,大力支持软件技术、文化出版、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发展,并尽快完善相关统计体系,加强对其监测、分析和预警。具体而言,应以本市四大服务外包示范区为主要承接载体,不但从重点国家引入知名服务外包企业,而且要积极开拓以印度、巴西、中东、非洲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和地区市场,促进服务外包良性发展,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引入在业界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海外领军型留学人才归国创业,形成专业人才梯队。
3.关于投、引资领域的市场多元化问题。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 应努力增加新兴贸易伙伴以促进市场多元化。进一步加强与美、日、欧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在资金、技术、劳务等方面关系的发展无疑很重要,但从长远角度看,增强与新兴国家和地区合作将成为今后发展方向。加强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各类经贸合作,有利于其开发潜力市场,充分强化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结构分工与产业合作,实现多赢,从而降低单一依赖传统市场带来的各种风险。对于不同地区和国家,可以采取差异化策略和措施:
对于拉美市场而言,由于拉美地区拥有多个自由贸易协定,如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等,客观上消除了贸易壁垒限制;同时,随着金融危机影响逐步消退,该地区国家对于机械设备、纺织纱线、化妆品等消费品传统需求逐步恢复性增长,这会为广州扩大对该地区的进出口提供便利条件。
对于非洲和中东国家而言,要充分利用“广交会”平台。在历次广交会中,特别是近几年,来自非洲和中东的客商逐步增多。这些国家对中国价廉物美的日用品和消费品有着稳定需求;同时,非洲和中东地区与广州在产业结构上也存在很强互补性,广州在外经贸转型中需要转移的大量技术和设备能够为其所用。这些因素都会对广州加大对该地区的投引资合作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
后金融危机时代广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展望
(一)建设具有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商贸中心
以此营造拓展投、引资的良好环境,为外经贸工作的平稳协调发展提供软硬件条件。为此,首先需强化广州作为枢纽性基础设施的支撑功能,加快构建世界级空港、海港、铁路和公路枢纽,完善内外连接的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建设;其次要通过建构竞争有序、活力充足的高端服务产业体系。具体而言,应加快建设琶洲地区、城市新中轴线南段地区、珠江新城-员村地区、白鹅潭地区、白云新城等重点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并规划建设金融创新服务区,有序适度开放金融市场,分类引进外资注入的金融、保险、证券等机构,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充分利用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角色,特别是借助南沙新区和“中新知识城”建设的良好契机和政策、税收等优势,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大型企业设立总部、地区总部或职能型总部机构落户广州,并大力促进具有本地特色和品牌效应的总部企业发展以形成根植珠三角,辐射广大亚太地区的总部经济基地。
(二)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促进自身外经贸发展战略的转型升级
以此为外经贸发展提供机制基础和策略引导。外经贸发展战略转型关系到其发展的根本和长远,必须从全局高度把握。具体到不同领域和层次,第一,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方向上看,“引进来”要从单纯吸收资本为主向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方式、人力和智力资源转变,过度依靠要素禀赋和政策扶持向依托市场需求和软环境建设转变;“走出去”则是要把重点放在资源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研发设计等领域。第二,通过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开拓新兴市场和需求。在此,应主动依据国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列促进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制定出符合广州市的相关配套政策,利用政策、金融、税收等杠杆要素,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出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影响大的创新性出口企业,进而构建研发-生产-市场三级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实现由被动接纳国际分工向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转变(李瑞林,2009)。
(三)通过战略性基础设施和发展平台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以此为外经贸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计划,这为广州促进外经贸发展提供了契机。广州市应根据自身外经贸发展现状,一方面以建立重大产业基地为载体,促进中高端新兴产业发展,包括依托国家汽车及相关零部件出口基地,深度拓展汽车产业链;积极申报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发展壮大船舶制造、加工产业;依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医药出口基地,推进软件技术升级、生物医药研发等发展;推进国家动漫基地、广州设计港等项目建设,构筑根植广州,辐射全国的创意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突出战略性平台的公共服务效能,支持重点机构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项目中心、工程研发实验室等,进一步推进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完善具有广州自身特色的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在信息技术、生物能源、新材料应用等重点领域扶持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与此同时,应充分发挥重点产业园和物流园区的比较优势和集群化效应,特别要以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南沙保税港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为重点,加快推进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建设,完善保税物流体系,为外经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外经贸局.广州市2011年进出口统计简报
2.广州海关.广州地区2011年1至12月进出口简报
3.2011年广州市外经贸发展白皮书[M].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
4.广州市发改委课题组.加快广州产业升级转型的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11(10)
5.黄静波, 张安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动因类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9(7)
对外经济与贸易范文2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经济增长;面板数据回归
基金项目:农业部软科学“县域经济发展与中部崛起研究”(项目编号:Z201011)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持续推进,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动性明显增强,东部沿海地区尤为明显。作为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山东在2009年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80.10亿美元,占全国FDI的8.90%,货物进出口也占到了全国进出口总额的6.27%。研究山东FDI、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不仅对我国其他地区有重要借鉴意义,也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要求。对外开放是手段,国内发展是目的。对于FDI、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学者进行广泛的实证研究。康赞亮、张必松(2006)通过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FDI与GDP为双向因果关系,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带动作用,进口对GDP的促进则不太明显;进(2007)对福建省的实证分析表明,出口和进口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尽管后者的效应较弱,而FDI与福建GDP之间有双向因果关系;孙秋霞、高齐圣(2010)对山东省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进口与山东GDP之间有双向因果关系,而出口并不是GDP的Granger原因,FDI对GDP增加具有一定作用,但不够显著。因此,他们认为与福建等地不同,山东省经济增长并非外向型。
综上可知,现有对FDI、对外贸易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方法为Granger因果检验或协整检验。这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从整体上研究了我国(或省市)经济增长与FDI及对外贸易的关系,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时间序列仅强调了整体而忽略了区域内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因此,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会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偏差。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本文通过对山东省1999~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FDI、进出口与山东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模型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经济理论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FDI、进出口都存在关联性。因此,为了研究山东省FDI、进出口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建立以下面板数据模型: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在截面数据上,本文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作为研究样本;在时间跨度上,选取对外开放快速发展的1999~2009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为山东省统计年鉴(2000~2010)。FDI为实际使用外资数据。对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以消除量纲及削弱异方差,数据处理由计量分析软件Eviews6.0完成。
三、实证分析
(一)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为了防止伪回归,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走势图显示山东省进口和FDI并不具有明显的趋势,故对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时,仅选择具有固定效应的检验方法。本文的检验类型选用Summary,滞后期由Eviews软件依据施瓦茨信息准则(SIC)自动确定,检验结果见表1。(表1)由表1水平值检验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LC检验表明面板数据不存在同质单位根,但IPS、ADF和PP三个检验有两个都没能通过,可以认为面板数据存在异质单位根,需要对数据进行一阶差分检验。一阶差分所有检验都通过,表明经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平稳,可以对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
(二)协整检验。由单位根检验值,面板数据满足协整检验的假设前提。一般而言,判断变量的协整关系,主要有Pedroni、Kao、Fisher等检验方法。本文选用前两种,得到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面板数据的Pedroni和Kao协整检验的原假设都被拒绝。这表明FDI、EX、IM与GDP存在协整关系,山东区域经济增长与FDI、进出口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可以对方程(1)进行回归。
(三)实证结果。运用面板数据广义最小二乘法,使用截面固定效应和截面权重模型对方程(1)进行最小二乘回归估计,结果见表3。(表3)
回归结果显示,尽管程度不同,山东省的FDI、出口、进口都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带动作用。但是,出口和进口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而FDI则没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另外,回归方程的R2和调整后的R2分别为0.9131和0.9032,方程对数据的拟合良好。F统计量检验也显示回归方程整体拟合情况良好,由于面板数据回归时D.W.检验意义不大,不再对其进行分析。具体来看,EX的系数为0.412,IM的系数为0.145。由于已经对各变量数据取自然对数,根据双对数模型的含义,自变量的系数可以代表弹性,因而由实证结果可以发现:山东出口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引起区域经济增长约0.412个百分点;山东进口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引起山东区域经济增长约0.145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对外贸易对山东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达50%以上,因此可以认为山东省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山东省FDI、对外贸易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山东省各地级市的FDI、进出口贸易和区域GDP的面板数据不存在同质单位根,但存在异质单位根。经一阶差分后的面板数据是平稳的,各变量之间相互影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传统观点一般认为,出口和FDI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作为出口的抵消,在测度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应予以扣除。本文实证发现,FDI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并不显著,而出口和进口对山东省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尽管进口的这一作用较小,但这一结论与进(2007)对福建省的研究结论相似。
针对上述结论,结合现阶段山东省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现状,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招商引资和以创汇为目标的对外开放观念,探求一些更为有效的对外经济贸易措施,形成“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促进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一方面由于目前FDI并不能显著提高山东省各地区经济增长,在引进外商投资时太多的“超国民”待遇不仅没有必要,还会由于“挤出效应”导致一定程度的国内投资的减少。当然,在制定FDI相关政策时,它与进出口的联动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另一方面由于进出口对山东区域经济的增长都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出口更为明显,因此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扩大出口,合理化进口,以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全球产业升级和山东省东西部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大背景下,山东省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不仅要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进出口质量,也要侧重对外贸易在协调和平衡区域经济方面的作用。总之,山东省需要积极拓展经济社会领域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继续提升对外开放环境竞争力,在“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战略的开放取向下,实现新阶段对外开放的新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进.福建省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10.
[2]刘同山,王曼怡.OFDI对国内资本形成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0.11.
对外经济与贸易范文3
张立光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山 东 济 南250100
作者简介:
郭妍(1977―),甘肃兰州人,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和企业管理;
张立光(1974―),山东临沂人,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出口激励型战略的指导下,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由于我国主要以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环节,正在陷入贸易条件恶化,竞争优势减弱,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进展缓慢的“比较优势陷阱”。因此,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及外贸发展中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我国建立能够促进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的可持续外贸发展战略。
关键词:进出口;经济增长;金融危机;外贸战略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3-0004-07 收稿日期:2009-09-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就业、技术进步、竞争力提升等的主要动力。但我们在享受经济全球化果实的同时,也面临全球市场波动的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了三次对外贸易大幅下滑:第一次是1989~1990年,GDP增速和外贸增速同步下滑;第二次是亚洲金融危机时期,GDP增速持续下降,进出口贸易增速由正转负;第二三次是本轮美国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快速下滑,并波及投资、就业、FDI等众多领域,给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研究历史上三次外需大幅下滑时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外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得失,以期对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有所启示。
一、外贸下滑的表现
(一)“1989~1990年时期”外需快速下滑
1989~1990年,我国GDP增速从1988年的11.3%分别下降到4.1%和3.8%,进出口增速则从1988年的22.4%分别下降为8.7%和3.4%。其中1989年的出口增速仅为10.6%。比上年下降9.9个百分点;1989―1990年进口增速分别为7%和-9.8%,比1988年下降20多个百分点。
(二)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外贸下滑
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持续高速增长近20年的外贸出口在1998年首次出现停滞局面。一是进出口额明显下滑。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东南亚各国和日韩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工人收入大减,贫困现象加剧,购买力显著降低,大大减少了进口需求;另一方面,亚洲各危机国家纷纷推出了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减少了总需求,也减少了进口需求(李春英,1998)。199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239.5亿美元,同比下降0.4%;其中,进口1402.4亿美元,同比下降1.5%,出口1837.1亿美元,同比仅增长0.5%。二是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持续下滑。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货紧缩趋势加剧,企业资本筹措能力下降,对外投资活动严重受挫。大量国际资本回流到欧美等其他地区,造成我国利用外资规模萎缩。1997~1999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分别为8.5%、0.5%和-11.3%,连续两年下滑。1997年我国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为83.8亿美元,增速为8.9%,降至十年来最低。三是外贸企业效益下滑,社会失业率上升,城镇就业人数下降。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外贸企业订单减少或没有订单,效益下滑,员工工资和用工需求下降,导致社会失业率上升。1997年和1998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为3.1%,比1996年提高0.1个百分点。1998年我国全社会从业人员622.2万人,比1997年减少33.6万人。1999年又减少了3.6万人,连续两年净下降。其中1998年、1 999年城镇从业人员分别为463.2万人、456.1万人,分别比上年减少35.5万人、7.1万人。
(三)美国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贸下滑
1 进出口增速持续大幅下滑。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金融危机再次蔓延,我国进出口增速快速下降,到11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进&2009年增势下滑趋势进一步加剧,截止6月末,我国外贸进出口持续8个月负增长,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长记录。
2 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下降。贸易下滑带动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下降,2009年上半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430.1亿美元,同比下降17.9%;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419家,合同外资837.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8.4%和25.1%。
3 加工贸易明显萎缩。2009年上半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口、出口分别下降29.9%和22.3%,同比分别多下降43.5和38.9个百分点,降幅分别高于全部进口、出口增速4.5和0.5个百分点。
4 对主要贸易伙伴国进出口急剧萎缩。我国三大贸易伙伴国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在过去两个季度已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居民消费愿望大幅下降,而且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造成我国出口难度加大,出口量持续下滑。2009年上半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同比下降20.9%;中美双边贸易总值同比下降16.6%;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下降23.1%。
5 主要出口行业出现大幅下滑。我国贸易结构较为落后,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在出口总额中占有相当比重,虽然经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机电设备、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有所提高,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主要依赖进口。2009年上半年,我国纺织服装、农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等主要行业进出口均出现较大程度下滑(见表1)。
二、外贸下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外需下滑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
1 第一次外需下滑。1989年,我国改革开放刚满10年,外贸依存度为25%,与世界经济联系增强,外贸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外贸下滑明显影响经济增长。按照支出法计算,1989年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名义贡献率为1.79%,拉动GDP下降0.07个百分点。
2 第二次外需下滑。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改革开放20年,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36%,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地位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开始发挥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功能。1998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速的贡献率为1.6%,比上年下降26.3个百分点;1999年进出口进一步下滑,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速贡献率为23.8%,对外贸易贡献率由正转负,并拖累经济进入周期谷底。
3 第三次外需下滑。本轮金融危机爆发时,外贸依存度接近70%,对外贸易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外贸下滑对经济发展造成沉重打击。按国民经济支出法核算,2008年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分别拉动GDP增长4.2、4,0和0.8个百分点,外贸拉动力较上年下降1.5个点。2009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和出口下降了25.4%和21.8%,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从2007年的19.7%急剧跌至-41%,大幅下跌了60.7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上半年消费拉动GDP增长3.8点,投资拉动6.2点,而净出口下拉2.9点。
4 三次外需下滑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1989~1990年”时期外需下滑影响经济增长仅为一年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低值为一1.79%。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对外贸易影响时滞延长至四年,最严重时期(1999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培%,下拉经济增长1.81个百分点。本次外需下滑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2009年上半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为-41%,下拉经济增长2.9个点,外需下滑成为2009年经济增长最大的障碍,也是能否实现全年经济“保8”目标的关键。目前,金融危机引发的实体经济衰退仍在延续,外贸和经济完全恢复增长仍然难以预期。
(二)外需下滑明显影响投资增长
数据表明,外需下滑往往伴随着投资的显著下降。国家统计局研究发现,出口每增长1%,拉动投资增长0.74%;反之,外需下滑也将拖累投资。
1989~199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实现增长-11%和4.5%,远低于1978年以来近20%的增长水平,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4%、1.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7、0.1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历史同期水平。
1997~2001年,我国投资分别增长10.1%、14.1%、5.2%、9.3%和12.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1 8%一26%区间,而危机前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5%~50%之间。
本轮外需下降后,企业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大幅减弱,为防止外需下降给经济增长带来过度冲击,政府启动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并配合信贷供给刺激投资增长。在政府强有力的投资推动下,我国2009年以来投资不降反升,似乎并没有受到外需影响。但从信贷数据看,全国2009年以来增加的3.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中,大部分投向了政府背景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民间投资意愿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如统计显示,上半年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对三大基础设施行业的新增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为1.6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人民币中长期贷款的51.6%,民间投资意愿不足依然严重,反映出外需下滑对实体经济投资的影响力度。
为进一步揭示对外贸易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本了计量检验。我们分别选取1980―2009年的出口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并定义三次外需下降为虚拟变量,然后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因变量,出口增速与虚拟变量为自变量,利用广义差分法构建回归模型(见图1),回归表明(见下面方程及检验结果),出口和三次外需下滑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三次外需下滑对投资的影响系数达到一20.6,而出口的影响系数为0:62。
invest=39.12+0.62expoS-20.61dum
(5.92)(2.07)
(-2.99)
Adj-R2=0.19 DW=1.93 F-value=3.26
(三)外需下滑严重影响就业和消费
金融危机后,外需大幅下降导致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关闭,工人失业、农民工返乡等问题十分突出。年初农业部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在1.3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总量来看有15.3%、大约2000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
据国家统计局研究,出口每增长1%,可以拉动消费增长0.68%;反之,外需下滑也将拖累内需,比如1998―2001年我国出口年均增长不到10%,消费年均仅增长6.8%,是多年来的低点。本轮危机以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居民的财政补贴,外需下滑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还没有显现,但去年以来沿海地区居民及农民工大量失业返乡对消费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将会体现。
为进一步揭示对外贸易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选取1980―2009年的出口增速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数据,并定义三次外需下降为虚拟变量,然后以消费增速为因变量,出口增速与虚拟变量为自变量,利用广义差分法构建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见下面方程及检验结果),三次外需下滑对消费增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影响系数为一7.4;出口对消费的影响尚不显著,系数未通过t检验,这可能与消费影响因素较多,外贸部门收入水平低,对消费的拉动效应不明显有关。
Consum=18.21-0.02export-7.43dum
(8.17)(-0.30) (-2.63)
Adj-H2=0.43 DW=1.96 F-value=6.07
注:Consum为消费增速,export为出口增速,dum为虚拟变量
(四)外需下滑影响利用外资
三次外需下滑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明显。
1989年和1990年,我国FDI实际利用金额分别为33.9亿元和34.9亿元。分别增长6.2%和2.8%,分别比1988年增速下降31-8和35.2个百分点。
1997~2000年,我国FDI实际金额增速分别为8.5%、0.5%、-11-3%和1%,增速不断下降,远低于危机前15%以上的年均增长率。
2008年10月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际吸收外资连续9个月下降,其中6个月降幅超过两位数;合同外资有7个月下降,最大降幅超过50%。2009年上半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430.1亿美元,同比下降17.9%;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419家,合同外资837.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8.4%和25.1%。与80年代末及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相比,这次外需下滑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明显严重得多(见图2)。
(五)外需下滑长期内影响技术进步
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测算,改革开放以来,进口对我国生产率进步的贡献率约为46%。同时,外国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转移,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产品结构(包括进出口产品结构),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培养技术劳动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世界各国实践经验也证明了利用外资可以获取技术进步,并以较短的时间实现发达国家通过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外需大幅下滑将直接影响我国吸收外资,进而影响我国相关产业的技
术进步。
(六)外需下滑伴随贸易摩擦增多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实体和第二大出口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2008年11月15日G20峰会以来,20国中已有17个国家实行了47项新的贸易限制措施。
2008年我国出口额约占世界出口的8%,但遭受的贸易保护诉讼却占全世界的15%;全年遭遇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10起,分别占全球案件总数的35%和71%。2009年上半年,我国有82.76亿美元出口产品陷入贸易官司,远比2008年全年62亿美元的涉案金额高。
三、外贸下滑对经济增长负面影响不断增强的原因
(一)外贸依存度过高
1978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9.8%,1991年上升至33.4%,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后,进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到2006年时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67%,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依存度下降到58.2%,但仍然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外贸依存度过高在反映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程度的提高和实力增强的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和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
(二)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和粗加工产品占绝大比重
2008年,我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比已从1980年的49.7%上升到94.6%。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已经摆脱了低收入国家常有的特征,完成了以初级产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结构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但从商品要素密集度来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层次依然落后。截至2007年,我国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占比依然高达47.7%,而且对于不少从我国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说,仍然存在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等问题。据统计(朱涛等,2008),目前,我国医药产品的95%、芯片的80%、数控机床和纺织机械70%以上、汽车的95%以上的专利都是国外的。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严重匮乏,自主品牌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不足10%。我国每年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约为20%,其中形成规模效益的只占15%,仅占成果总量的3%。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到万分之三,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我国拥有商标的企业不到40%,自有品牌出口比重不到10%,名牌产品只占我国出IZ1500强企业销售收入的6%。这就意味着未来10一20年里,这些市场将被外国大公司所垄断,这将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出口构成严重的知识产权壁垒和市场准入障碍。
(三)加工贸易是出口贸易的主要方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加工贸易占比一直保持在55%左右,进料加工贸易占40%左右。但加工贸易结构落后,承接加工贸易产品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下游,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绝对比重,即使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主要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装配环节,研发和营销两端均处于弱势,国内采购配套率也较低(彭斯达等,2008)。加工贸易推动了贸易经济的增长,但掩盖不了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中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进口的这一事实。这种低层次的加工贸易使得我国陷入事实上的国际加工“车间”,资源和利润外流,资源和环境遭受破坏,整体国民福利并没有多大提高。
(四)外资企业是出口贸易的主要经济实体
外资企业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并且在2004年超过国有企业成为我国出口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外资企业进入拉动了就业并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但外资企业的跨国性质决定了其进入我国一是为了利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能源及环境资源;二是进行全球战略布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水平。因此,外贸企业不会轻易地将研发、关键部件生产等环节转移到我国;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利用财务手段将高额利润通过子公司转出我国,造成福利外流,助长了我国劳动密集型特征突出的非均衡外贸结构。
(五)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一直以来,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从1996~2008年,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香港、韩国、台湾、欧盟和东盟这七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的转口贸易比重很大,最终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
这种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外资企业为主体、低技术含量为特征、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要出口对象的市场结构决定了其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价格。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度难以提高的条件下,这就促使我国将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以适应因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而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市场,这样的后果是不仅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与发达国家易发生贸易摩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价格竞争和发生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可能会陷入一个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带来的恶性非均衡循环。
(六)重要能源和资源进口依存度较高
加入WTO以来,我国全球“加工车间”的特征更加突出,进口结构发生了突出变化,国内急需的原材料和石油等战略性资源进口大量增加。2008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到17888万吨,对外依存度也将超过50%,同时铁矿砂进口数量达到4.44亿吨,价值605.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同)增长15.9%和79.1%;进口平均价格136.5美元/吨,上涨54.6%。能源和矿产资源是一国的经济命脉,进口依存度过高将会增加我国经济风险。而且这类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无论国际市场价格发生怎样的变化,进口都将保持一定的增长。我国又是一个需求大国,对原材料的高依存度易引起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容易因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而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这将进一步恶化贸易条件,降低经济福利,制约经济发展。
(七)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依存度大
从进口产品结构看,大部分进口产品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高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2008年,我国电子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分别进口161 1.56和796.66亿美元,合计占高新技术进口总量的70.42%。从长远来看,技术密集型产品过度依赖进口会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尤其是像精密仪器仪表这类决定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关键性技术和设备,如果长期依赖进口,可能会使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受制于人,甚至长期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末端,严重影响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四、对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现行外贸发展战略已不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为刺激经济增长和拉动就业,从中央到地方都把鼓励出口、吸引外资放在突出位置,并采取了
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如1978~1990年外贸体制转型期。我国出台了“三来一补”和“大进大出、两头在外”进料加工政策,促进了加工贸易快速发展。1999~2000年外贸体制改革深化时期,我国先后提出了“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大经贸”、“科技兴贸”等战略,改革汇率制度,进一步放开外贸经营权,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鼓励政策。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清理各种法规和部门规章,大幅降低关税水平,推进外贸加速发展。在当时环境下,外贸战略适应了国内外经济环境及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技术进步、就业增长、要素积累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助推经济成功起飞。但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长期的出口导向战略带来了资源配置扭曲、福利外流、贸易摩擦、贸易条件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贸易成本不断增加,收益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现实要求对贸易战略进行调整。
(二)“出口至上”外贸战略使我国面临“比较优势陷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上是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具体来说,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也即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凭借这种“比较优势”,我国产品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如果长期按照这样的比较优势战略进行国际贸易,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即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和资源型产品为主,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环节,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技术进步、制度创新进展缓慢。前面分析表明,事实上我国对外贸易目前正面临这种困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国际化分工不断深入,一国对外经济利益的取得主要取决于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如果其要素禀赋较为落后而且使之静态化,那么在国际分工中就处于不利地位,贸易大国就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从而损害国家长期发展的可能性。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外贸战略既要立足于现有成熟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同时又要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兴支柱产业,使二者协调发展,不可或缺(李计广等,2008)。
(三)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19世纪中叶,英国是“世界工厂”,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达到20%以上。但随着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英国经济逐步走向衰退,失去了贸易领先地位。主要原因就是英国完全按照静态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造成了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当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其工业结构难以相应变化,而且由于过分依赖国际市场,面对外来产品的冲击,无法马上实行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丧失优势。后来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看清了这一点,它们都注意在实行自由贸易的同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既促进了外贸的发展,又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如美国诞生之际正是自由贸易理论和政策盛行之时,按照美国当时的资源禀赋,应当以农业国身份加入国际分工。但美国人更加重视李斯特的理论,对内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工业,对外实行严厉的关税保护,即使当1913年美国已经成为工业出口国和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时,仍采取高额保护关税政策。因此,美国经济是在40%~50%的高额关税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日本经济发展则是一个贸易一技术引进一生产发展一贸易发展的互相促进过程,日本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通过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引,创建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四)建立可持续外贸发展战略,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目前,我国离贸易强国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建立可持续外贸发展战略,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外贸和生产是相互促进的,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关键时期,而经济全球化又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因此,现阶段我国制定和实施的贸易战略必须是既能促进工业化,又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现经济和外贸良性发展的要求(任静,1989)。具体体现为:
一要促进技术进步,使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国际专业化分工格局相适应,并跟上国际产业升级、转移的步伐。这要求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引进,并加强自主研发,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
二要有利于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推动本国的工业化过程。这要求我国对民族工业及新兴支柱产业采取适度保护政策,尤其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要防止外国工业品对本国工业的冲击,顺利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三要有利于就业稳定。因此,现实的贸易战略还要求我们在继续保持我国中低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又要有意识的提高和实现向中高端国际分工环节的发展,并打破区域行政垄断,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国内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促进区域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
六、结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飞跃式发展,成功实现从贸易小国向贸易大国的转变,并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国内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地位和话语权,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力量。
对外经济与贸易范文4
关键词:对外贸易;绿色壁垒;贸易政策;应对策略
一、绿色壁垒的成因
1.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提高为其产生提供依托
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使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趋于复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对环境越来越重视,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而带来的环境破坏已屡见不鲜,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臭氧层破坏、生态失衡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巨大担忧,因此,重视环保现已经成为了全球人们的共同呼声,这种呼吁也就为一些国家绿色壁垒的开展提供的契机。
2.传统的贸易壁垒优势已不明显
绿色贸易壁垒虽然打着保护资源、环境、人类健康的幌子,但其实质是一种新兴的贸易保护政策。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在减少和取消关税的要求下,直接征收关税等一系列传统的贸易壁垒优势已经大大的减弱。然而,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贸易的发展,一些国家和地区就顺应了人们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趋势,推行了更加具有隐蔽性的绿色壁垒取代了传统的贸易壁垒。
3.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标准不同
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各国人们对待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制定的评判环境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据调查研究显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人们环保意识要强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由于环保意识较为薄弱,所制定的环境标准通常较低,环境标准的不同,所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时,自然易形成绿色贸易壁垒。
4.贸易规则和协定为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
一些重要的贸易组织也十分重视绿色发展,如WTO就制定了一系列的绿色条款推进绿色发展、绿色贸易,但这些绿色条款却被一些国家所利用推行了绿色贸易壁垒,而这些贸易规则和协定的不完善性无法识别绿色壁垒的贸易保护实质,对其缺乏一定的约束力。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1.合理性
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因此,人们对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越来越抵触,对那些能改善环境、提高人类健康的行为越来越认可。人们的这种环保意识和心理就使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合法性
WTO等一些贸易组织和国际会议上制定的一系列绿色条款、环保协议和规则为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依据,使其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3.歧视性
发达国家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发展慢、环境标准低的历史原因和其对资源环境破坏更严重的现实,利用其较高的环境标准制定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其市场,这无疑具有歧视色彩。
4.随意性
作为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者,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其国内市场和本国贸易发展,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解释具有随意性。
5.广泛性
绿色贸易壁垒涉及的贸易产品多种多样,不论是农副产品还是工业品,只要是进行贸易的关系的资源、环境、健康的产品,均会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6.隐蔽性
首先,绿色贸易壁垒顺应了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的趋势,且其披上了为资源、环境和人类资源着想的外衣,因此使人们很难察觉其本质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其次,很多法律、法规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合法性依据,因此人们也无所挑剔,反而更易于接受,仅这两点就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制约
首先,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我国产品出口数量减少、产品国际市场缩小。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出口的产品价格较低,具有很强竞争力,然而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我国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不得不经过多重审查和认证,每个环节增加的费用体现在产品价格上使原本拥有的价格优势丧失,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使我国产品出口数量减少、产品市场缩小。例如,厦门的一家丝绸进出口公司由于纺织品环境标准的实施而使其出口数量大大降低。
其次,致使很多企业的发展缓慢甚至破产,使我国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我国产品受绿色壁垒影响出口减少,这对我国出口企业的直接影响就是使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发展缓慢甚至破产,增大我国的就业压力。例如,我国苏南一家服装厂因被检出出其拉链的材质中“含铅过度”,损失了十几万元,最终该企业以破产告终,厂内工人全部失业。
再者,致使产业转移,加剧我国的环境污染程度。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较高,因此其他国家的企业进入其境内的门槛较高;而大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环境标准低,企业准入门槛较低,因此,很多发达国家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下,把其国内不符合绿色贸易的产品或者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一来,又会进一步加剧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程度。例如,发达国家会把一些有污染的鞋子加工厂、造纸厂、印刷厂等工厂转移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最后,使贸易摩擦增多,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绿色贸易壁垒的实质就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当发达国家随意使用这种壁垒来限制外国产品进口且“阴谋”被对方识破时,双方处于各种利益的着想就会产生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严重的甚至会引发贸易战,这对双方贸易关系甚至是外交关系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我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农副产品因含有的农药残留量不符合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的准入标准,屡次申请认证、仲裁。
四、对于遭遇的绿色瓶颈,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我国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标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制定的环保标准较低的确是不争的事实,要应对发达国家制定的绿色瓶颈,于内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树立起我国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正确的环保意识作为指导,才能引领我们的实践走向成功。要做到此,需要我们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的努力,加强环保宣传和内部宣导,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把环保的理念贯彻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2.善于运用科技的力量,大力发展我国环保行业,优化我国的产品出口结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善于利用科技的手段发展环保行业是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把科技的力量运用到产品生产、调整、转变等各个环节。同时留意世界科技的发展,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创新,发挥科技在环保行业的潜力。例如,利用科技的力量变废为宝、治理污染、减少资源投入提高效率、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放率。当我国环保产业壮大,我国的产品出口结构自然也就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发达国家制定的绿色贸易壁垒也就不攻自破了。
3.支持企业处境投资办厂,特别是到发达国家
企业直接在发达国家投资办厂不仅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科学的管理经验、及时了解其科研和市场动态,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的避开我国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遇到的各种贸易壁垒, 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
4.积极的做好相关产业的主要指标认证
与环境相关的标准认证主要有ISO14000认证,如果我国企业能得到此项认证,这就相当于得到了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绿色标志”,这会使我国被认可的企业产品在今后的出口时减少很多的障碍和麻烦,能有效的规避对我国外贸行业影响大的绿色贸易壁垒。目前我国已经得到此项认证的企业仅200多家,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应大力的推行此项认证工作,以力求我国外贸行业能稳步发展。
5.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力争减少贸易壁垒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我国应多参加双边或者多边谈判,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同时积极的团结发展中国家,坚定的拒绝承担发达国家制定的歧视性或者不公平的环境条款。
6.利用WTO等机制、法律、法规抵制贸易中的绿色保护主义
要充分的利用WTO中的非歧视原则以及对发达国家的特殊优规定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当因绿色贸易壁垒发生不可避免的纠纷时,要依据WTO有关原则规定进行交涉,力争和平解决争端,学会用合法的途径应对我国外贸中遇到的绿色贸易壁垒,推动我国外贸行业腾飞。
参考文献:
[1]苏科五.国际贸易[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赵玉焕.贸易与环境[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3]黄卫平,程大为.发达国家贸易壁垒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思索[J].国际贸易问题,2001.
[4]叶汝求等著.环境与贸易[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对外经济与贸易范文5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 环境 对外贸易 战略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快速的发展起来,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世界经济也进入到了全球化的时代,金融、投资和贸易都已经趋向自由化,其中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各个国家参与我国经济贸易的主要途径。我国贸易自由化速度的加快主要是在加入WTO之后,给我国的度外贸易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也受到了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影响。那么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也应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战略,促进对外贸易业务的发展,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因此探究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国际贸易的整体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波动较大。国际经济贸易整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成长的速度也在逐渐的加快,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2000年达到了增长的最高点,此时的国际经济贸易总额就达到了64560亿美元,增长率就达到了12.5%,但是在2001年的时候,“911”事件的发生严重后果影响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导致世界贸易数额极具下降,比2000年减少了2650亿美元,增长率变为了负值,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随着“911”事件的淡化,世界贸易又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在2004年有达到了一个至高点,世界贸易额达到了92181亿元,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又使得世界贸易发生了巨大的波动,2009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就下降了22.3%,之后世界贸易额又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来越缓慢,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美、日、欧占有重要的地位,约占整个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但是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就逐渐变得缓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为3.5%,欧洲为2.2%,日本经济的增长率为1.3%;在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里,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为2.5%,欧洲的晶晶增长率为2%,日本为1.5%。很明显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主体的降级增长速度就变得十分缓慢。像美、欧日等这样的发达经济体由于经济发展的起点比较高,世界经济贸易呈现出金融化、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高福利和需求不足等状况,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缓慢,但在此时,一些新兴的经济体正在崛起,例如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经济总量已经占据了世界经济总量的35%左右。
(三)多边贸易的发展缓慢。世界经济贸易逐渐向自由化的趋势发展,但是以往的贸易形势都是存在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两种政策,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缓慢,贸易政策之间的冲突在不断的加剧,新兴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这样也使得多边贸易谈判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多边贸易谈判的发展很缓慢,但是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还在发展,世界贸易组织也在不断的协调各国的立场,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当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已经加入了区域经济组织,那么在亚洲像这样的区域经济组织有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欧盟、还有南部非洲共同体,并且数量也在逐年的增加,合作的方式和深度也在不断的扩展。
(四)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较为迅猛。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主要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了二十世纪就是年代,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率就为7%,而商品贸易的增长率仅仅为5.9%,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服务贸易的年增长率达到了9.5%,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对外贸易的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贸易形式越来越自由化,对外贸易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贸易战略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完善。在1990年以前,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性结合的对外贸易战略,但是在1994年,由于“大经贸”战略的提出,更加加快了我国对外贸易业务的发展,“大经贸”战略指的就是商品贸易与劳务、资金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对外贸易战略。我国在加入了WTO之后,对外贸易业务发展更加迅速,并且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渐适合发展的综合战略,以及能够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贸易策略。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那么在2011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就达到了36000亿美元左右,在世界中居于第二的位置,仅仅次于美国,其中出口总额居于世界第一位,进口总额居于世界第二位,同比增长了22.5%,显然我国已经成为了对外贸易的大国。因此我国作为贸易大国,在国际经济贸易的新形势下,就应该结合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以及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制定出符合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等实际情况的对外贸易战略,将我国的对外贸易推向自由化、全球化的阶段,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水平,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增加对进口业务的重视程度。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都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进口贸易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法,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进口不仅能够满足我国市场的需求,还能够不断的促进企业的技术水平,对于出口业务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增强对进口业务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进口业务的重视程度,就要不断的扩大进口业务,并且调节进口的结构,采用先进的技术,完善政策、设备和各种部件,应特别重视我国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实现进口资源的多元化,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调整出口贸易的方式和贸易结构。出口贸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导向,改革开放之后,出口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的出口贸易业务一直是以规模取胜的,产品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并且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也是比较低的,这就导致出口的市场比较单一,因此市场竞争力就较差。对于我国目前的情况,再结合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我国应该调整出口贸易的结构和方式,改变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增长方式,改造和完善重要出口部门的技术,从而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逐渐从以数量增加为主向以质量为主的方向转变,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技术密集型的产品的出口给予一定的税收倾斜,不断加强我国对外贸易的技术水平。
(三)将比较优势逐渐转变为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在对外贸易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那些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国家,可以利用比较优势谋取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对于中国来说,比较优势就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出口产业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但是这种出口导向型的产业与国内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的密切,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这样就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厂。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正在不断的推动者市场结构的转变,使得原有的粗矿型增长方式逐渐转变为技术含量和竞争力较高的方式,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顺应我国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我国已经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展,那么在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甚至成为了劣势,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必须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从而将比较优势转变为有利的竞争优势,具体的措施主要有:扩大出口贸易、加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调整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占据对外贸易的优势和制高点、不断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策略,进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
(四)发展双边、多变等贸易。我国贸易合作对象主要是美国、欧盟、东盟、日本和俄罗斯,但是近几年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以及发展中国家不断兴起,中国的合作伙伴也逐渐发展为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和韩国等,尤其是与东盟之间的合作,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再依靠于发达国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诉,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我国也要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国对外贸易要掌握世界贸易发展的整体方向,不断推进我国产业和贸易结构的变化,逐渐开阔出广阔的国际市场,并且及时的推进贸易与投资的结合,多参加国际谈判,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际贸易的风险,大大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业务法发展,存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玉荣.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 发展研究,2013,01:19-23.
[2]董涛.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3,10:209-210.
[3]邱王锦.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分析[J]. 中国投资,2013,S2:20+15.
对外经济与贸易范文6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一、引言
山东省在确立外向型经济模式以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也在逐步地增强。从西方传统贸易理论代表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到现代自由贸易理论者赫克歇尔和俄林,这些理论学家都在自身的经济环境下探讨国际贸易与经济间关系,并且这些学说为我们当前研究两者间的关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当代经济领域,许多专家学者对二者间的关系论证观点不一,主要存有三种观点:即认为一国的对外贸易会促进、阻碍亦或毫无作用于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从山东省的实际出发,通过对非平稳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建立回归方程以及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来分析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二、计量模型理论分析
(一)经典理论
正如从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分析研究国际贸易如何增加一国金银的财富,到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明确指出:“确定国家经济进步的原因属于国际贸易的研究范畴”,这些传统理论论述了国际贸易给一国经济带来的促进与发展作用。
随后,在20世纪前半叶至70年代末,H-0理论(即要素禀赋理论)因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而成为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的典范。随后众多经济学家们用动态分析法研究国家间的对外贸易产生的各种新现象以及探讨与一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某种利益关系。在市场条件下,理论学家提出的技术差距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等都探讨了国家贸易给一国经济带来的经济现象等都会促进一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二)山东省实际情况分析
改革30多年来,山东省国民经济发展飞速。截止到2011年,山东省国民生产总值为245361.85亿元,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5343.24亿元,其中进口总额为7117.84亿元,出口总额为8124.40亿元,分别是1984年的212倍和168倍。山东省近些年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利用绝对的临海优势促进了山东省的进出口,同时也有加快山东省经济制度改革以及产业经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步伐。
三、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计量分析
(一)数据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山东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本文依据1984年到2011统计数据,选取山东省国民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经济发展情况,用出口总额(EX)和进口总额(IM)来反映对外贸易发展状。本文所有的计量分析,均使用Eviews3.1软件。为使模型趋于合理,对数据做了以下处理:
1.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将以美元计量的进口、出口额分别乘以当年汇率中间价,即计算公式表示为进口、出口额(人民币)=进口、出口额(美元)×当年汇率中间价,换算成亿人民币为计量单位,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汇率带来的数据本身的误差。
2.为了消除物价变动给数据带来的影响,本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1984=100)对所取数据进行平减,以此得到实际条件下的数据。
3.为增强数据存在的稳定性,避免异方差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所取数据分别取对数,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OG(GDP)、LOG(EX)、LOG(IM)来表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出口总额和实际进口总额。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均有逐年迅速增长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图二的数据是经过一阶差分以后的序列,从发展趋势可以看出这些序列是平稳的,可见LOG(GDP)、LOG(EX)、LOG(IM)都是一阶单整数列,说明山东省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发展关系。
图1 LOG(GDP) LOG(IM) LOG(EX)的趋势 图2 LOG(GDP) LOG(IM) LOG(EX)一阶差分
在研究对外贸易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协整关系前,为避免出现虚假回归问题,首先要检查变量间的非平稳性。本文选择ADF方法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1 ADF检验①
从上表数据中可以得知,原有的时间序列在1%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但是在一阶差分后的序列都是平稳的。
(三)协整检验与协整方程
协整检验从检验对象上可以分为两种,本文主要使用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为分别研究进口额、出口额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以本文共有两个协整方程,涉及解释变量也有两个即为LOG(IM)、LOG(EX),被解释变量为LOG(GDP)。得到的协整方程如下:
(21.03388) (26.71264)
R2 =0.96 DW=1,.88
(34.58004) (62.76792)
R2=0.99 DW=1.14
从协整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进口与GDP之间的可决系数R2达到了0.96,即有96%能被样本解释,DW值大于临界值(=1.30),消除了误差存在自相关可能性。然而出口与GDP之间的模型虽然拟合度较高,但是DW值小于临界值(=1.30),说明该模型的误差存在自相关,对此需对原变量做广义差分变换。
有广义最小二乘法得回归方程如下:
表2 LOG(GDP)与LOG(IM)间的广义回归方程
则原方程的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是:
(19.41169) (35.93999)
修正后的模型拟合度较高(=0.98),虽然现在的0.98比修正前的0.99稍低,但是DW值大于临界值,消除了误差存在的自相关。下面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AEG检验,就协整理论而言,当自变量与因变量存在协整关系,而由于存在一个残差序列,即为因变量不能被自变量所解释的这个部分序列,是对非均衡误差的估计,这个残差序列应该也是平稳的。AEG检验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协整方程的两个残差序列均小于1%/和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说明残差序列通过检验,可见估计的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这表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四)误差修正模型
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在短期,这些变量可能是非均衡的,所以需要误差修正模型予以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所以,我省对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示如下:
长期发展趋势:
短期发展趋势:
我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下:
长期发展趋势:
短期发展趋势:
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误差修正系数均为负值,符合误差修正的负反馈原理。这说明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稳定的趋势,且短期内也有均衡的发展趋势。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山东省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着正向的发展关系。分析进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弹性系数,我们可以推断出,当出口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同方向变动0.82个百分点;进口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民省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0.76个百分点。在误差修正模型下,当进口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非均衡误差将以0.016的调整力度影响下一年的经济增长;同样的,在出口的短期波动内,将以0.18的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均衡状态。
三、对策
综上所述,对于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协整检验表明,山东省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发展的均衡关系。从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进口和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着正相关的发展关系,并且,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略大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二)由于出口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省继续坚定大力发展“走出去”战略。企业要不断加快自己的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切实提升跨国投资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要支持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创立经济平台鼓励企业与跨国集团的合作,从而强化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
(三)由于相对出口而言,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导向作用略低于出口,所以应对进口贸易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应当适度扩大进口,进口国内短缺资源或高新技术设备,通过增加进口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等问题,保持国民经济综合平稳发展。由于人民币币值稳定与否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要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缓解因人民币升值而带来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四)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山东省在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地优化进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切实贯彻十中对外贸易发展策略,推动外贸进出口从扩展市场规模向追求高质量产品方向转变,从进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从注重贸易顺差向提高国际竞争优势方向转变,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综合利用国际市场,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从而不断促进我省经济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ADF检验由SIC和AIC准则确定。(*,**,***)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著水平,D表示一阶差分算子。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出版社,2006(01).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第三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09).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4).
[4]何剑.计量经济学实验与Eviews使用[M].中国统计出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