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识字教学经典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识字教学经典案例范文1
【设计理念】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当前中文专业大学生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感到大学课程学习对于将来工作无用,这实际上是对所学专业知识与将来工作内容之间的联系知之甚少的缘故。主讲这个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所学基础知识,具备先行经验,切实感受到学以致用,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其中90%以上学生来自云南农村地区,80%左右学生期待能成为中小学教师。学生生源水平一般,课堂教学应重视趣味导向。学生已学习《古代汉语》课程1个月,接触过诸如甲骨文、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之类的概念、术语,未接触过语文教育学。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为授课人主持的校级课题《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与中小学教学的衔接阶段性成果,为适应微课教学需要,遴选其中“象形字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部分内容设计而成,属于跨学科教学。
【教学目标】
1. 感受象形字的直观、魅力,喜欢象形字。
2. 感知象形字的3个特点。
3. 对象形字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能认同、思考。
4. 课余关注象形字、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象形字的直观、魅力,对象形字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能认同、思考。
难点:辨认象形字,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没有感性经验,难于认同。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激趣导入
1. 猜猜下面的甲骨文,您能猜对几个?(多媒体展示6个象形字)
■
(1)教师导语:今天我们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六书”并非“六本书”,二是“六书”是讲汉字形体结构的。之所以加上“古代汉语”,是为了让大家感受到学以致用,也感受到古代汉语并非只是教会大家学习讲授文言文的,甚至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都有直接的关系。
(2)教师提问,并请同学独立思考以上6个字,同桌交流,之后请2位学生发言,尝试辨认。
(设计意图:这6个象形字来源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1,目的有2个,一是引出下一个片段,展示识字“口耳目”和识字4“日月明”,学生会好奇、惊讶,充满学习兴趣;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象形字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间的密切关系。)
二、“六书”简介
1. 教师展示并讲解“六书”的出处、班固和许慎对六书的解释。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周代掌管教育的官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贵族子弟)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班固《汉书・艺文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教师讲解:“六书”的“书”本义为握笔书写,“六书”指汉字的六种形体结构,采用班固使用的顺序、许慎使用的名称。是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本次微课集中学习的是象形字。
2. 教师展示3个象形字的图片,请学生辨认,感受象形字的直观性;讲解许慎《说文解字・叙》对象形字的解释。
■
教师展示并讲解:许慎《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3. 师生共同总结象形字的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展示象形字图片,遵循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顺序,由感性经验概括出象形字特点的理性经验,学生在有趣的过程中,悟会象形字的特点,为下一步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作好铺垫。)
三、象形字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设想
1. 提出设想:认识生字;认读和辩解象形字作为声符的读音或者作为形符时本义的范畴。
2. 案例枚举:页字旁常用汉字、月字旁常用汉字
(1)“页”字偏旁和头部有关
教师提问:“页”字在学生学习经历中,常见的地方是作为“页码”“书页”的意义,那么小学阶段常用字中“页”字做偏旁的汉字也这样吗?
■
带着这个疑问,教师出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页”字偏旁汉字统计:颤、颇、颗、领、颠、额、颈,7个字都和人的头部有关,前三个呢?教师出示《说文》的解释:“颤:头不正也。颗:颗,小头也。颇:头偏也”。可见,也和头部相关。
明确:教师教学“页”字旁汉字时应引导学生关注其和“头部”意义相关的特点,以方便识记汉字和理解其意义。
(2)肉与月易混淆
“月”字、“肉”字作为偏旁,都写为“月”字,那么究竟怎么分辨?教师展示“月”字、“肉”字的甲骨文、小篆字形,解释形体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常用汉字中有44个汉字用‘月’字作为偏旁,这些汉字到底和“月亮”还是“肉”有关系呢?”
明确:“月”字旁常用汉字,主要和“肉”(身体)有关系,教师在教学“月”字旁汉字是可引导学生关注与“身体”相关这一特点,以方便识记和理解汉字。
四、课堂小练习
1. 案例分析
教师展示2个案例:
案例A:有小学生问到“好”字怎么理解,有老师说:“男的和女的结合在一起,当然是美好无比的了。”有老师教“朋”字,对学生讲:“两个月亮耍得好,靠拢了,就是朋友。”
案例B:“礻”与“衤”的强调,如果教师对汉字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凡“礻”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凡“衤”与衣服相关,学生就会分辨出含有这些偏旁的字来。
提示:小组讨论;可利用智能手机登陆“汉典网”查阅“好”“朋”“示”字的字源字形。
2. 师生交流
明确:识字教学中拆解汉字是常用的方法,如果能依据汉字学字源字形拆解的话,教学就会更科学、合理。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突出实践性、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思考和举一反三。尤其是尝试引导学生利用手机登陆专业学习网页,查阅资料,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辅助学习。)
五、课外拓展
1. 课外上网观看经典动画片《36个象形字》;了解云南丽江东巴文,感受活着的象形字的魅力。
2. 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角度:
识字教学经典案例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4—0072—0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其精髓又集中于国学经典。学校是传承文化的主阵地,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场所。长期以来,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掀起了弘扬传统文化,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潮,笔者所在学校也开设了以学习国学经典为主题的课程。
一、以诵读经典为载体,接受传统文化滋养
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中华文化,从中汲取精华,受益终生。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在许多青少年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包括依赖感强、自理能力差、不知感恩、不懂合作、无创新精神和冒险意识等。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小诵读经典的习惯,让学生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古人的道德标准,影响自己的言行。如,开展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活动,在学生熟读经典的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班上举办的背读竞赛、配乐朗读等活动。这样,学生不仅能会读会背这些经典,而且还能弄清像“解、仇、区” 等字作为姓氏时读音的变化。开展诵读活动,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专注的习惯,感受到语言美、音律美,使学生增加识字量,增强写作能力。
二、以道德典范为榜样,提升学生道德修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经典诵读虽然优点颇多,但毕竟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对这些经典读物所蕴涵的思想不知所云。对此,教师可以将专家引进课堂,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等名人名家解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的视频,通过专家通俗易懂的解读,使学生读懂国学经典的教育思想,使学生领略到名人名家讲课的风采。如,《弟子规》中描述的孝道楷模 “卧冰求鲤、黄香温席、鹿乳奉亲、毛义捧檄慰母心”,悌道典范“孔融让梨、赵孝争死、陈昉百犬、程门立雪”等一系列的传统育人故事,都能给学生很好的教育作用。教师在让学生诵读这些经典著作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情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使学生学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这对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以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内化学生文明言行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懂得自律、懂得感恩。当学生不认真学习时, “幼不学,老何为?”等话就会浮现在头脑中;当学生和父母顶嘴时,“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话就会萦绕在耳边;当学生间发生矛盾时,“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等话就会让学生明白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学经典能让学生懂得体谅父母、感恩他人;能让学生懂得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回报;能够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中遵守社会公德,保护环境,礼让他人;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举止文雅,语言文明,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四、 以家庭为辐射点,净化社会道德环境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心,也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时,应鼓励学生把学到的内容背给父母听,把典故讲给家长听。当学生在家里摇头晃脑地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经典著作时,能够使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事理,提高道德素养,明白为人处事的原则。千百个孩子走进千百个家庭,能够影响千百个家庭的道德意识,这千百个家庭中的人又会以良好的道德素养,文明的言行举止影响身边的人。到那时,我们就能看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景象。
识字教学经典案例范文3
一、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专任教师 人,其中本科学历 人,专科学历 人,中青年教师中省级骨干教师 名,地区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 人。我校专任教师60%以上已经参加了新课程的实验,100%接受了新课改的通识性培训,但一部分教师没能灵活掌握新课程的策略,缺少自主研修,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研修主题
1、“有效”教学的理论及相关策略。
2、“有效”教学课题研究
3、学生识字、习作方面的问题与研究
4、学生的养成教育
5、教师二笔字
四、研训形式
1、学习名家的业务讲座,课堂实录,领悟教学艺术。
2、加强课题研究,提倡协作研讨。
3、教研组就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
4、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实行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
五、研修内容
1、师德修养
利用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时间以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和现代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优秀师德、典型等内容,通过培训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形成以德治学、规范执教、精益求精、关爱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师风,使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提高,以适应新课改与发展的需要。
2、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
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大力倡导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实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修读书相结合、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研修书目有:《有效教学》、《建设理想的课堂》、《中小学班主任经典案例评价》、《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
3、新课程
(1)组织教师以践行新课程,大练基本功为契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转化成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在全体教师之间开展“互帮、互听、互学”活动,搞好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示范课及年轻教师的汇报课,做好“传、帮、带”工作。
(3)以反思查摆问题为突破口搞好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通过定主题----(备课说课)----呈现(讲课、汇报、示范、总结)----研讨(评课、汇报)----反思----改进模式进行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4)配合中心校做好“xx”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互动》课题的立项与研究工作,做好子课题的研究开发与实施,做好《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的开发。健全校本教研工作组织、完善,校本教研的工作制度,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5)指导正在进行新课改年级的教学,学年内做好新教材的解读、备课、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解决低年级识字、写字方面的问题。做好毕业班复习工作的管理。
识字教学经典案例范文4
关键词: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成人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近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真善美”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习,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习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角色
语言功底是进行所有学习的基石,包括积累和表达两个部分。根据科学实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养成,14岁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培养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大多是三五成组,易诵读易记忆,朗朗上口。经常听到和朗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谦让的意识,而语言词汇和故事积累的丰富,也会使孩子在向他人讲述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学多识。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角色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比如夏是怎么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商纣王为什么成了亡国君?他的贡献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维护八百载的统治的?被任用的贤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结合到思维领域就是从思考中成长。通常思维的理解习惯是按顺序,按逻辑,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的浅近教材入手,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生活习俗、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进而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发展的线索和变迁规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建构,确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以上几种角色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启蒙功能和通识教育传递功能应该保留,新的多媒体形式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听书、PPT文档展示、电子书等形式……也就是说,传统国学的内容+现代科技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考虑问题,比如不能过度扩大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先进设备把有温度的文化变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气象出版社,2005.
[2]张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M].
[3]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J].学科教育,2014(3).
识字教学经典案例范文5
一、关于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思考
似乎一谈起设计教育的现状,我们都避免不了谈扩招,避免不了抱怨学生基础差,确实很多学生考入艺术院校之前只进行了两三个月的绘画训练,基础薄弱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是如何应对的呢?一谈到艺术设计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成为各个院校、各位老师热衷研究的话题,“创意”“个性”等词汇为师生所津津乐道。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对于学生入校时基础差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重视并去解决了呢?我们的教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名目较多,缺乏统一性、延续性,加之课时过短,学生刚进入状态甚至还没进入状态,课程就结束了,导致了“走马观花”式的教学。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的原因。他们往往在一个设计项目面前,思维活跃,创意不断,然而到执行的时候,却无法落实,最终所有的创意都成为了空想。笔者认为,基于本科学生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应少谈创意,多抓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其他的一切才能实现。加强专业基本功训练是当下设计专业学生的首要任务。基本功不扎实则“眼高手低”。学校培养人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人才,尤其是平面设计需要实用型的人才,即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如果学校只强调所谓的“创意”或“个性”,那么,对基本功的训练就会被忽视。用人单位没有“教学”这个义务,他们的用人原则是能“直接上阵厮杀”。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如同一名上了战场的士兵,扛枪扛不动,射击瞄不准,注定要失败!
在本科教学中,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容忽视,但前提是把基础打牢固。基于学生的状况,我们不应该放松对基本功的训练,面对改革的呼声,我们应当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冷静思考怎样改革。缩减课程名目,加长课时,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改变“走马观花”式教学的现状,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基本功的设计人才是改革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年轻者容易接受“术”,年长者容易悟出“道”,有经验的设计师都明白,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历练的,“术”和“道”在设计道路上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不应本末倒置。
二、加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临摹教学
笔者认为,平面设计专业在减少课程名目、加长课时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临摹教学。也许有人会对学习现代设计从临摹开始这个观点感到可笑,然而,我们人类从出生开始,对许多事物的学习都是从临摹开始的。婴儿学习说话、学习走路、接受新鲜事物,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画家都是通过临摹进入绘画的艺术殿堂,步入伟大艺术家行列。以中国画的研习为例,中国画的学习、创作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师古人”,即学习传统;“师造化”,即写生;“师心源”,即个性创造。其中“师古人”就是通过临摹学习优秀的传统作品,感悟经典作品的精髓,并逐渐掌握其表现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学习中国书法亦然,从临摹入手,通过临摹历代名家名帖,从中探索艺术规律,掌握各种复杂的技能技巧,了解传统,从而逐步入古出新,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临摹的目的是通过模仿优秀作品,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方法,掌握其中的创作方法和规律,从而避免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应当融入更多的临摹教学。通过大量一丝不苟的临摹,让学生在优秀的案例中体会经典作品的奥妙,从而为今后的设计创作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设计的道路上得心应手,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靠谱”。
平面设计一般主要涉及以下三大类别:视觉识别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目前每个课程的时间设置一般都不长,只有 60 到 80 学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都会分析一些优秀的案例,但是由于课时较少,学生细致临摹一个优秀作品的锻炼机会相对难得,一般学生听完教师的分析后,也进行少量的临摹,但往往是草率了事,然后就要自己亲自动手设计、做作业了。每个课程均如此,便造成了学生对所学内容都是蜻蜓点水一般。这种教与学的方法其实是急功近利的体现,最终没能解决学生入校时基础薄弱的问题。学生直到毕业甚至进入工作岗位后,面对一个设计项目时仍然会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眼高手低”,无法完成设计任务。
平面设计的基本功包含对文字的把控、对色彩的把控、对图形的把控、对版式编排的把控。日本著名设计师松永真说:“平面设计百分之九十九的工作是在做整理工作,百分之一的工作是创意!”对文字、图形、色彩、版式编排的把控就是松永真所讲的“整理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扎实的基本功是一个优秀设计作品能够诞生的重要保证。
识字教学经典案例范文6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校本课程;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的成果
成果1:校园文化,异彩纷呈
通过本课题倡导的“书香溢校园,阅读助成长”的方案助推,经过课堂改革的推进,以和谐文化建设为主线的弥勒校园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弥阳一小:以“创建书香校园、共享读书乐趣”为目标,营造了人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有力践行了“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学习理念。
弥阳二小:借助“国学经典教育”这一平台,以“华夏诗篇伴我行”、“国学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书香雅韵传文明、国学经典润心灵”等系列国学教育活动,营造充满浓郁文化氛围气息的“书香校园”。
弥勒一中:确立课程文化的主体――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学习共同体。经几年实践现已形成自己的课程文化体系。高考成绩在州内一级完全中学中独树一帜,深厚的高考备考文化景观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学习交流者。
弥阳中学:通过不断地挖掘和开发,逐步形成了学校自身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通过各种活动推进,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了系列化和规范化,增强对校园文化活动规律性的把握,从而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内涵。
弥勒四中: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延安精神在校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构建四中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师生精神灵魂,促进校园先进文化的养成,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分别荣获“弥勒县延安精神研究先进集体”,“红河州延安精神研究先进集体”和“云南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先进学校”称号。“延安精神在校园,春风雨露润心田”这就是延安精神在四中的真实写照!
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模式不胜枚举。
成果2:读书活动,多姿多彩
通过本课题推进,营造了全县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喜读、爱读、想读”课外书的良好氛围。在课题推进下,各学校成立创建课外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并将“书香校园”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有胜者,有的学校把读书活动的效果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使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更充分,内容更丰富,使书香校园建设,成效更显著,特色更鲜明。
成果3:校本教研,硕果盈枝
在课题研究的推进下,学校校本教材开发成果显现。
高中:在课题组的引领下,编辑《高考研究专辑》,收集高考信息。课题组成员白凤鸣老师组织弥勒一中数学备课组编写了高三数学辅导资料《2009年全国数学高考(二卷)考点归纳与预测》;2010年6月又参与湖北青于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高考数学‘核按钮’”的编审并参与《2010高考数学‘核按钮’》和《2011高考数学‘核按钮’》两书的编审;2010年7月白凤鸣老师与数学备课组又编写了《高三数学总复习-直击高考》一书,目前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初中:课题组成员陈艳芬、韩丽仙老师组织教师开发了校本教材:《廉洁文化进校园》、《熠熠的团徽 青春的光芒》。弥勒五中在课题组成员赵伟老师的组织下,在《高中政治趣味哲学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初中政治趣味哲学案例》教学研讨,并通过学校校刊《阳光》进行交流推广。
小学:课题组成员李吉华、彭桂菁、王彦及武英老师组织备课组编写了五年级下、六年级上《小学生前置作业》,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实验学校古城小学在雷英老师的带领下,以书香校园活动为载体,编写了校本教材《每周一诗》及《书香溢校园、阅读助成长――古城小学课外阅读记录》。其他学校在教科所的倡导下,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成果丰硕。弥阳二小张玉菊老师带领数学教研组,编写了小学一至六年级《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论文集、《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教案集及《优质课》教学录像、《片段教学》录像等;庆来学校英语教学课题研究中心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编写了《少儿英语学习与训练系列――TEXT BOOK》一、二年级校本教材。温泉小学结合教学实践,编写了二、三、四年级小学语文《单元主题作业设计》校本教材。
教科所:通过倡导学校读书活动,倡导师生写作,课题组在2010年编辑出版了《弥勒县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教科所还同时编辑出版了教科研系列丛书:《弥勒县教育科研成果汇编》、《弥勒县教研员优秀论文集》、《教师优秀论文集》,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科研。课题组编辑了《弥勒县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集》,课题组成员张琼老师还独立编写了《小学生趣味串联识字读本》。
二、研究的反思
1.领导参与课题,通过行政方式推进课题是本课题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
2.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