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经济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经济要素

城市经济要素范文1

【关键词】 城市生态安全 环境要素 影响 研究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话题,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激增,很多大中型城市陷入了严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能源匮乏等恶性循环中。同时,随着我国工业的复苏,工业能源消耗巨大,废水、废气的乱排放现象严重,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城市生态安全。

1 解决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1.1 城市生态安全的介绍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对于生态安全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并且考验着区域生态环境是否有足够能力抑制重大的自然灾害。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土地、水资源、大气污染、生物安全等,当区域的生态环境能够维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时,就说明当地的生态是安全的。

1.2 保护城市生态安全及其环境的重要性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生态安全危机逐步呈现出来,例如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事件,由于人口密度过大,城市建筑密集,出现的严重的热岛效应,现在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等,这些生态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切身利益,所以,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2 环境要素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表现

2.1 自然资源的低效率使用

(1)非农用建设用地增多。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建筑用地和工厂用地等不断增加,很多城市在前期规划时,没有结合当地情况,缺乏设计的合理性和前瞻性。并且,随着房价的日益增长,给外来务工人员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2)水资源的匾乏。我国局部地区缺水较为严重,大量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造成水资源紧张,加上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人们的节水意识淡薄,节水设备不完善等因素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使用率低。

2.2 环保部门监管不到位

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管理方法不到位,考核指标不明确,加上地方政府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上,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了监管力度与法律法规不协调,产生较大的实施阻力。

2.3 尾气的大量排放

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重要的交通工具,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加重了环境污染。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气体严重影响人的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汽车尾气的排放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农业发展和城市环境。

2.4 城市中的动物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城市中,大量的流浪动物影响着城市环境和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很多城市对于流浪动物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安全。

2.5 人为因素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大量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水资源浪费、工厂排污等严重影响着城市生态安全。

3 防范措施与对策

3.1 加强环境治理,控制污染

改变传统的防治观念,加强预防工作,加大整治污染源力度。城市污染的主要源头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因此,相关部门应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提高排污能力,将排污量降到最小。强化群众的环保理念,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保市场出现了各类环保产品,如生态厕所、节水淋浴等节能产品,可以大力推广和普及。对于工业污染,企业内部必须加强排污设备的更新换代,保证设备的排污能力达到最优。

3.2 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城市规划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二、三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并逐渐向生态经济方向发展。生态经济能够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初期,应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自然环境与建筑物协调统一,保存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

3.3 完善立法,加强管理力度

相关部门应结合城市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执法程序,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对重点企业进行实时监控,对违规企业和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大力施行赏罚制度,进行责任分工,将责任明确到部门或个人,对出现的环境问题做到有章可循,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并及时解决。

3.4 引入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目前用得较多的是生态承载力分析方法,最新的方法是生态足迹法。利用生态足迹法可直接分析某城市在给定时间内占用的地球生物生产率的数量,通过地区或国家的资源消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与能源的比较,判断该城市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其生态系统是否安全。同时应该注意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在作评价的时候应增加或者减少一些指标,不同的城市的具体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全相同的。

3.5 加强人口管理,提高人口素质

计划生育制度的推行,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来自人口的压力,但人口的整体素质亟待提升。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建立完善系统的人口管理体系,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外来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在一些贫困地区深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将环保的理念融入到教材中,环境保护从娃娃抓起,同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保的社会氛围,通过公益广告等形式,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4 结语

解决城市生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件非常复杂并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解决城市生态安全问题,需要我们提高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政府方面应加大整治力度,狠抓落实,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达到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朝蓉,孙永玉,朱清科,叶文.中国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8).

城市经济要素范文2

摘要: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进程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如何使造价良性地为经济服务,是工程造价管理的热点问题。文章结合实际发展需要,探讨了如何使工程造价管理适应经济发展。

关键词:工程造价;经济;需求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工程投资项目正在不断地扩大。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在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需要适应宏观经济自身发展的要求和遵守经济发展的规律。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基建投资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计划性,消除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现象,使建设项目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进程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如何使造价良性地为经济服务,是工程造价管理的热点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途径,离不开科学的管理、雄厚的技术力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优良的技术装备等优势,通过不断创新而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发展。作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工程造价管理,应从系统工程的原理出发,运用主动控制和动态控制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工程建设各阶段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建设项日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以期实现降低成本,获得更大效益的目标,它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协作配合,共同努力完成。现就如何使工程造价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谈几点认识。

一、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商品价格的机制,健全商品价格调节机制

积极培育和规范金融市场和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逐步实现由市场形成要素市场,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关键。通过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和物价监督,规范流通秩序,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反对不正当竞争,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发展和规范市场中介组织,组织严格资源认证,发挥好服务、沟通、公正、监督作用。只有不断完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才能使工程造价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全团队造价管理

全团队造价管理由于工程建设分工的不断细化,专业中介机构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中涉及的利益主体越来越多。业主、设计方、施工方、监理、供应商等各方之间经常由于信息传递和沟通不畅,造成工程进展和管理上的困难,引发利益冲突,因而工程造价、质量、工期也难以得到保证。全团队造价管理就是要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以此来推动项目完成,最终实现“多赢”。进行全团队造价管理的关键环节是确定全团队的合作促进。它处于合作各方的中央,与任何团队成员均无经济利益关系。各团队成员按照合作伙伴关系协议的要求,围绕合作促进开展工程项目活动。这种管理方法要求团队成员协商、指定一系列的造价管理合作文件,以此来规范管理活动,保证信息交换,避免和化解纠纷。管理活动的中心是适时地开展团队成员间的思想沟通与信息交换,保证全面造价管理团队的成员之间的真诚合作,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实现建设项目造价的全面降低,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三、按比例分配设计费用

我国现行的设计取费标准是按投资额的百分比计算,使得造价越高,收费也越多。这样的取费办法,难以调动设计者主动地考虑降低造价、节约投资,更不利于工程造价的控制。若在批准的设计限额内,将设计部门通过认真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在保证安全和不降低功能的前提下,依靠科学管理技术、优选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材料、新工艺所节约的资金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给设计部门,以奖励调动设计部门积极性。这样的做法是大有潜力的,也是控制工程造价行之有效的办法。设计金额的有效控制,必然对经济适应性产生不可避免的重大影响。

四、加强全面风险造价管理

工程项目全面风险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过程,造价管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不确定性造价的管理。

全面风险造价管理是在信息不完备理论、成本不确定性理论、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包括四个相关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这四个阶段发生于项目的全过程。而全面风险管理则强调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发生于项目的全过程,它应该是一个连续的环状结构。工程造价的不确定性是绝对的、客观存在的,其确定性是相对的。对于影响造价的风险事件,可采用风险规避、风险分担、风险转移、风险、化解等具体方法予以控制。在控制过程中,不断地调整造价目标,以使其满足工程项目和抵御风险的要求。

五、发挥定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有一个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换言之,即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形成市场价格,实现市场交易行为。

从长远的观点看,建筑产品的价格也要由市场形成。然而,定额是确定建筑实物工程消耗量的依据,也是建筑工程标准化管理在造价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定额应当成为国家规范建筑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当充分发挥定额的指导作用。要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建筑市场,实现国家对工程造价的宏观调控,就要充分发挥定额的指导作用。

六、分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工程造价改革

按照我国经济改革的总体目标,结合建筑行业的具体情况,采取稳步推进、分步实施的方式非常必要。

“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是造价工程改革的第一步。这种计价方式首先将量、价分离,由国家制定统一的工程量控制标准,权威性的建筑材料、机械、人工、建筑产品等国家指导价格,让企业在国家的指导和市场竞争的环境中自主确定建筑产品价格。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三量”和“三价”进一步开放,按“指导量、市场价、竞争费”思路将“三量”由控制变为指导,把“三价”由指导价变为市场价。

城市经济要素范文3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设计是不仅是种艺术,更是一种科学。适宜的城市居住区环境能够提高城市的区域的环境质量。要科学严谨的进行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以达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效果。

一、构成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要点

景观的使用基本上覆盖到了居住区环境的每个角落,其构成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要点主要如下:

1、驳岸。河道驳岸能起到防护堤岸及防洪泻洪的作用。利用河道的宽窄和形态控制水流速度,形成急流、缓流和静水,达到动与静相结合、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景色,同时配备灯光、假山、喷泉、护栏等装饰,就形成了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艺术景观。

2、道路。道路设计的漂亮可以成为城市居住区美丽的风景线。道路和路边块石、路牙、休息的坐椅、路灯、植物等一起组成了居住区基础艺术景观。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就必需要对装饰、道路曲线、铺材、宽窄和分幅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

3、小品。其内容有园艺小品、设施和雕塑小品,在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中,小品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设计精良的小品能成为小区的标识及人们视觉的焦点,并能成为城市居住区耀眼的闪光点。

4、广场。广场是人们常逗留的场所。设计时要通过它的地坪高差、颜色、材质、图案、肌理等因素的变化,综合考虑设计环境艺术景观。

5、绿化。绿化是将花、草、乔、灌结合,用草类塑造背景,并用乔木、灌木、花卉进行点缀,形成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并且要加强围墙、阳台、屋顶和悬挂绿化等;将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进行艺术设计时还要注意构图的颜色、对比和质感,以形成从绿点、绿带到形成绿廊、绿坡、绿面的绿色景观,丰满城市居住区绿化的内容。

二、主要设计理念

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居民对居住区的环境要求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在进行艺术景观设计时,要注重对人的关注。其主要内容有交流空间、活动场所、艺术景观小品等,努力创造出更健康更生态、更以人为本的城市居住区环境。

2、遵循自然生态的原则。在保护和尊重自然资源的条件下,利用地区内原生态的山水地形、土壤、花草树木和阳光、空气等因素,精心设计出具有绿色自然的艺术景观环境。

3、遵循经济适用的原则。进行设计时,还要尽可能减少资金的投入。不仅要考虑到建设景观的费用,还要还要考虑到建成后的管理及运行的费用。

4、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时还要突出它的地域性特点,充分体现居民区所在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特色。

三、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中的重点

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在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的意识前提,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便于居民的各种活动,在居民的休闲和交往过程中,让居他们体会到环境的美。

1、注意对植物艺术景观的创造

注重依靠植物进行造景,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其中的点是指城市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它是居民在户外进行活动的公共空间;线是环绕居住区周围的防护绿化带;而面是指城市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且与居民日常生活最贴近的住宅绿地。

应加强植物的多样性。增加植物种类及绿量,形成层次和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艺术景观,能大大增加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因而在对植物的进行选择时,特别注意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土地的树种。这种由本地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不仅结构稳定且长势良好,最能展现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地方特色。

还要提高城市居住区的绿化量并注重生态效果。增加绿地面积,对屋顶、墙面、阳台和窗台绿化,同时将绿色艺术景观与建筑相结合,使它们相护交融并渗透,同时改变建筑平直的线条,使建筑和绿地达到自然过渡,减低屋顶和墙面材料的热辐射,从而达到改善城市居住区的小气候,最终达到生态的环保节能效果。

2、设计布局要因地制宜

设计布局时要考虑到当地风土人情。在了解该其历史和现状同时,遵循其发展趋势,因地制宜进行设计,与历史环境相结合,遵循生态和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这样容易被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 还要考虑到原有地形和地貌形态。要始终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时,维护和保持地区原有的形态,在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设计布局。

考虑外部自然景观资源时。采用多种造景手法,将城市居住区周边有观赏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艺术景观资源纳入到城市居住区的艺术景观中,努力创造出适合城市居住区的自然山水景观。

3、加强艺术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良好的居住环境,能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和舒适。因而要对艺术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进行创造,满足不同年龄、家庭背景、爱好兴趣及居民进行多种户外活动的需求。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要开与闭相间,动与静结合。对地下及半地下车库的地形进行处理和架空层的利用等,创造多层次的绿色景观活动空间。

为了使城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在一片绿树丛中,应使用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花草树木、山石小品和花坛坐凳,使户外活动空间在景观、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更加生态化、便捷化、景观化、功能化、多样化。

4、注重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设计的首要目的是让每户住宅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因而在规划设计时,应更多的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来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都能够享受到这些优美环境,达到居住区环境资源共享;同时还要增加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来丰富居住空间的,给居民提供休息和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城市经济要素范文4

1992年我国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如今取得的成果令世界瞩目: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由1978 年时的第10 位上升为如今的第2 位;将大批的“无产者”培育成为合法的“有产者”。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但是还不完善、不成熟,表现在制度体系的建设及其能力上。其中关于人力资源的养老待遇存在两种不同的制度(以下简称双轨制),造成了养老待遇上的不公平。导致人力资源流动不畅,应该还给经济主体的自主权还攥在政府的手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现阶段已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困难。双轨制的问题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双轨制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1、双轨制背离了市场经济关于效率优先和公平的原则,严重地干扰了人力资源的流动秩序,打击了市场信心市场经济首先是法治经济,公平是最基本的准则。市场运行需要公平的制度予以规范和维护。制度建设必须站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这一关乎全局的高度去设计,使之确保经济在整体上的协调性和持续性。对人力资源这个要素(以下也称城镇职工或劳动者) 来说更加需要提供良好的流动环境。

养老保险双轨制本身就反映出在养老待遇制度建设上存在不公平。同为城镇职工,在养老待遇方面对不同领域的人力资源群体使用不同的政策,违背了市场关于公平的原则。拉开并逐步扩大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与直接从事社会财富创造的产业领域退休人员在养老金待遇上的差距。到了2013 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替代率已达到企业的2 倍。这种不公平,一方面打击了产业领域的积极性和创造财富的动力,对人力资源的流动形成了逆向引力。这里有一组数据:2008 年到2013 年国家招考公务员,参加报考的人数与招录人数的比例分别是57/1、76/1、67/1、87/1、74/1、75/1。所以,双轨制的存在必然会迫使人力资源放弃当期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造成当期市场上竞争机会公平性的丧失。导致效率优先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中一些曾经有流动到产业领域想法的人力资源,也因为双轨制的持续存在打消了念头。所以,双轨制割裂了人力资源在这两个领域之间的流通渠道。削弱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遏制了市场需求。

2、削弱了内需动力,影响了消费与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人民日报》登载的《老有所养定成真》一文介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800 万以上的规模激增。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55 亿,2033 年突破4 亿,2050 年达到4.83 亿。届时,社会总抚养比由目前的45%上升到98.8%。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由此进一步加大了人们对‘我的晚年谁来养’的担忧”。另据央行数据显示,2013 年8 月我国居民储蓄额已连续3 个月突破43 万亿元,仅在最近的5 年里居民的储蓄额就增加了23 万亿元,这期间还有24 个月是负利率。其中养老保险制度不公平是主要的原因。

养老保险制度的“邀约”影响着人力资源对他们当期消费的安排。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相应提高是必然的。我国的养老传统决定了劳动者对未来的养老保障是规划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双轨制的存在,产业领域的劳动者会做出未来在养老金待遇上将遭遇不公平对待的预期,进而推导出未来在购买力上存在较大差异的预期。特别是在对相同服务的购买能力上低收入者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例如,家庭养老请人照顾的费用、进养老院的费用等)。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预期的发生,他们必然会在当期增加对储蓄的安排以备养老之需。巧合的是,与最近5 年我国居民储蓄猛增23 万亿元相对应的同一时期,正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水平与企业养老金水平差距明显拉大的5 年;也是全社会消费意愿也在不断下降的5 年。从2008 年到2012 年的5 年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在扣除价格因素后分别为15.9%、16.4%、14.5%、11.1%、11.5%(基础数据从国家统计局网站查询)。这还是在“4 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刺激下的结果。“保障不到家,挣钱不敢花”。现在是以家庭养老为主。显然尽量增加储蓄额是个体唯一能够做到的可以让自己在晚年多一份保障的安排。

社会消费是实现社会生产持续和提升的唯一动力源泉。养老制度不公平必然引发消费不充分,导致货币和产品流通速度的降低及其流量的下降,迫使生产停滞。

3、不利于政府机构的有效改革,影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近几年来,政府在实施机构改革的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是精简下来的富余人员如何分流出去。由于双轨制的存在客观上向拟分流的富余人员提供了对未来养老预期的选择,造成了富余人员流出机关事业单位的出口不畅。因此,精简下来的人员只能留在本体制内消化,因人设事。结果是该下放的职能没放下去,需要取消的职能取消不了,该交给市场做的事情还攥在政府手里。导致经济主体想要办成一件事情常常需要消耗许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到政府部门办理行政审批,造成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机会的丧失,市场意见很大。中央电视台曾经在2013 年6 月24 日的《新闻联播》里报道了“行政审批的‘万里图’”这样一个事例。反映办一个企业、上一个项目,要盖上百个公章,要用去700 多天的时间。市场的机会是转瞬即逝的。它对政府综合服务效能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但是人员分流不出去,职能就难以整合。行政审批事项就难以下放或取消。政府职能就难以转变、难以实现精简高效。

二、加速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是确保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换的必然要求

1、加速推进并轨是当前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必须由统一的制度体系作保障。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建设中,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

当前,建立全国范围内更加公平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设中必须先行的部分。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最基本的特征是各种要素资源在这个体系内能够自由的流动。其动力是在公平的条件下由市场形成的价格。在所有的要素资源中人力资源要素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影响着其他要素资源的流动方向和速度。

对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公平的价格。这个价格从本质上讲就是收入分配制度。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期的劳动报酬;二是未来的养老保障的预期。特别是未来养老金待遇的预期。因此,必须建立公平的养老保险制度让他们能够看到对未来可以放心的公平的保障预期,才能确保市场对人力资源流动和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的统一。

2、加速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是市场对相伴而生的政府有效性的必然要求政府的有效性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上。即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和市场体系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制度体系建设的能力上。

政府与市场是无法分割的统一体。没有政府市场不可想象,没有市场政府难以存活。如果政府不能按照市场的要求发挥作用,就会被市场抛弃。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实践中,政府机构的不断改革,职能的不断调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以,政府必须成为这个统一的市场体系中有所作为的组成部分。必须履行其职责。这个职责就是通过建立公平、统一的制度体系,以有效地维护市场体系的秩序。能够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政府是市场的政府、是有效的政府。

一个有效的政府应当是市场中最积极、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因为一切要素资源的活力都会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政府的干预有两种结果:当它符合市场的要求时,市场是健康的,市场失灵的缺陷是可以克服的;反之,就会引发市场失灵、经济秩序混乱。存在了20 多年的养老保险双轨制就属于不当干预的典型之一。现在,新型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均已建立。它们之间的转换渠道已经打通。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至今几乎原地踏步,导致人力资源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动力不足。客观上对我国经济运行起到了不当干预的作用。所以,必须加速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以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发挥其有效性。

三、市场经济是流动经济

我国从1992 年开始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首先是从制度上解决流通问题:1、在人力资源的流通方面,制定《劳动合同法》确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建立《社会保险法》确保契约关系作用的发挥;农民被允许自主地进城务工;2、在物的流通方面加速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截止2012 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比1978 年增长88.8%;公路里程增长3.8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增长21 倍;同时新建高速公路里程9.62 万公里,新建高速铁路运营里程9356 公里;3、信息通信业的建设突飞猛进。截止2012 年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03.10 部;手机普及率为每百人82.50 部;互联网普及率达42.10%。4、在资本的流通方面。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经济活动;不断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以提高资本的流动速率。其成果是,截止2012 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由1978 年的1.8%提高到11.5%。(《人民日报》)。

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就如同一个人体。人力资源是其中的血液,其流通渠道如同人体的血管。如果血管不通畅,血液的流动就会受阻,机体就会出问题,人体就会生病。所以,政府要积极承担“清道夫”的责任,始终确保“血管”的畅通。所谓“水流则不腐”,“通则不痛”。工具是建立公平的制度。

总之,加速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从本质上说是要加速推进公平制度的建设,以满足完善的市场治理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目的在于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满足市场经济对人力资源流动性的要求。养老保险制度本质上是人力资源在市场中的价格。统一了人力资源的价格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结构的顺利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转换。

城市经济要素范文5

关键词:城市景观环境;自然要素;低碳;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city changes pace to accelerate, already entered the city intensive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Thus, in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had hitherto unknown challenges and crisi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material standard of living improve, residents living concept has changed greatly, from simple living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high quality living environment, pursuit, hope to return to natural selection, in the home is from the previous focus on residential area, utility, price and other facto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natural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greening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In the city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e ecological concept, make full use of hill, water, plants and other natural elements, to respect the natural law,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realize person and natural unity.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environment; natural elements; low carbon;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经济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但是与此同时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现代化的城市居民,离大自然越来越远,甚至苦心孤诣地将花草树木调教的背离了本来的面目,人类本身也陷入了枯燥单一的工业化,这是一种悲哀,更是―种恐怖。 城市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师应该不断寻求居住空间与自然界的阳光、水、空气相和谐的方法,在最大程度将小区环境向自然回归。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指住宅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追寻将自然元素引入居住生活空间,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向自然回归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小区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

在此引用俞孔坚先生的学术论文中,调研人群对理想居住地景观的典型描述的内容如下:“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抱;”“ 眼前是草地和宽阔的水面,草地上有许多花,水中有白鸭嬉水,使人感到心旷神怡;”“一条小路穿过水域通向对岸的树丛,曲折幽深,水中可以游泳,草地上可以休息,林中可以散步。”“水在房子和山之间,远可观山丘及树林,近可观水中之倒影,一条小路过桥之后,通向山林。”“一条小路穿过树丛,曲折幽深,来到一水面,开阔舒畅。”“我想屋前有片树林…..我想屋前有片小小的空地,我可以尽情地活动;”“最好有清清的小溪从门前流过。”从这一组具体的语言描述中,不难发现人们在日益工业化,飞速的现代现代化进程中,对自然元素,和谐的生态环境的追崇与向往。

从古至今,在东西方的文化著作以及建筑遗址中不难看出千百年来人们对于自然元素,生态环境的向往与追求。西方罗马时代的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曾对空气中阳光、风向、水流等环境因素作了深入的分析,并着重阐述了建筑选址的要素。我国明代记成所着《园冶》,是一本环境学的重要典籍。他在造园、作景、选石和四季种植以及利用自然环境来选景等方面作了深刻的叙述。现代人的生活忙碌,地点转换频繁,但是每天的活动都离不开自己生活的空间――住宅小区。同时人们生活在小区内,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这些环境为居住在小区中的人们日常交流提供了一个空间载体。城市小区景观环境设施正是为了满足这种交流而进行布置的。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空间的利用和交往的效果,从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和心情。

基于对人类在追求理想环境中从古至今的本质的认识。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理想小区景观的设计原则:首先要尊重自然。建立人与自然之间亲切友善的关系。在近万年的城市历程中,在城市建设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年代的人都走过很多的弯路,从屈服于自然,走向试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不和谐的一端,走向不和谐的另一端。如何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然界的风、水、山、植物、动物,就是尊重自然的地形以及自然的格局。再者,就是要尊重人。这里的人不是一个泛泛的集合名词,而是具体的人,普通的,平等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是实实在在的城市中生活的普通个体。尊重人本质上就是尊重人性。尊重人性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要素的向往与依赖。两者缺一不可。 缺乏对自然的尊重,必然要付出代价。特别要指出的是,几乎在全国的每一个城市,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自然形态的河流被任意的拓宽变窄,裁弯取直,被改变方向甚至被水泥包裹,河流不再有原本的生态功能,一切的水系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就在水与一切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要指出的是:小区中的尺度不适宜景观道,切割小区景观机体;小区中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广场,暴晒于烈日之下;展示性的水景、花坛,大量的物质投入确仅供参观而无可持续和根本性改善环境的功用;彰显商业特点尺度不宜的构筑物,都带有机器性和展示性景观的特点,都是缺乏对生活于其中普通人的关怀和尊重。人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与生俱来的欣赏自然享受自然的本能和对自然的依赖。违背了这种本能和依赖也就违背的人性的需求。

城市小区中的自然元素主要包括山、水、植物等因素: 1、山、水是自然中重要的元素。 人类对山的感情从古至今,无论中国的古典园林的蜿蜒曲折,借山势高低起伏来营造园林的曲径通幽,还是西方园林中的山体运用,都体现了山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的文化地位。在现代城市住宅的场所中,山则被转化为地形的起伏变化与空间环境的多样。 水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既能够满足人的最基本生存需求,又能以自身与世无争又千变万化的特殊形态给予人美的精神享受。

丧失水的自然形态,对于人的精神损失决非能以量来计算,水的美在于其丰富而多变的形态,以及在滋润万物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一切生物的万千联系。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于多,而在其动人之处――自然。

水体还有重要的功效――净化环境:经过水体的冲刷,许多环境中有毒有害的复合物被在水中分解转化为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这就使得水体澄清,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2、植物对生态环境的贡献。 城市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城市居民越来越厌倦城市的拥挤,污染,和噪音。自然景观越来越少,到处都充斥着人工环境,人们体味不到大自然的阳光、空气、鸟语花香和一望无际的视觉感受,越来越多的人想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希望在生活中能重新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去农村寻找没有雕琢过的绿色的自然环境。但即使在现代有限的都市环境中,我们也要尊重自然的特点和规律,发挥地块本身的生态优势,采用象征,融入,引入等手段,让人们领略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清新愉悦的美感。

贴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层次丰富,视觉语言与色彩相协调的绿色景观系统。居住区的环境绿化是居住环境形象的外在体现,不仅能起到遮阳、杀菌防病、隔声、防风沙、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等诸多功能,而且能美化环境、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增加植物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

植物是构成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元素,不仅是重要的视觉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态元素。规范合理的植物种植对一个城市生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绿色植物的应用不但能节约人工合成的建材,而且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但是不同形式和不同设计风格的植物景观碳汇效率差别很大。自然式的植物景观明显高于人工式。像模纹这种植物景观形式是强烈的需要维护管理和人工干预的,因此,从碳效应来考虑是不合理的。 植物种植结构不同(疏密、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如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固碳效应不同。其树丛多为复层结构,从高大乔木到中层乔木再到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这种复层结构植物景观模式的叶面积系数大,因此光合效率高,同时因为有高大乔木,所以碳固定的时间周期也比较长。植物配置也要考虑季相和年相的变化,达到更好的视觉艺术效果。增加植物多样性,包括植物景观层次上的多样性,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景观色彩上的多样性。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增加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布局。一是能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二也是植物造景的需要,可以形成层次、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为形成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长势良好,还能体现出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地方特色。所以城市小区景观需要进行植物形式、风格和结构的各方面的协调配置。

在材料的应用上也要体现城市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性。1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低碳建筑降低碳排放量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要想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能源是一方面,立足于国情,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更是当务之急。仅仅是开发还不够,还要形成产业体系,这样才能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高效和合理化。 2低碳材料使用。以全寿命周期的观点,计算建筑材料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时必须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材料的可再生性指材料受到损坏但经加工处理后可作为原料循环再利用的性能。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花岗岩,实际是不可再生的。我国石材矿山大部分是露天开采,对生存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且在使用当中,花岗岩的滥用已经到达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实际上很多复合材料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对低碳建材策略有着重要意义。 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聚居环境,环境景观设计先行。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有低碳生态设计的理念,要有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理念。景观的低碳生态设计要求我们的景观是低碳景观,单位景观的能耗低,具有较高的生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在许多的现有城市小区设计实例中里,景观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人造的环境,鲜花是盆栽的并且时效性很强。植物是用自来水浇灌着的,而雨水却没有任何的采集措施白白地从地下管道排走。这种城市形态和方式是发达国家城市在发展初期所采用的,今天它不幸地被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所运用。如此的景观设计的实施就像人造城市的其他部分一样,成为消耗能源主体。而非提供能源、并且能与其他城市系统紧密合作的环节。景观完全成了一种需要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去维护的环境设施,而失去了本应为城市社区居住小区提供自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反之,如果我们尊重自然过程,并且为我所用。而不是去剥夺它的自然能力,那么另外一种城市居住小区形态,乃至另外一种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将呈现在我们面前:废物和废水会被自然过程吸收和净化;鸟类和其他本地物种会和人类共同栖居在我们的后院;人们将会欣赏到真实的自然之美,而非高强度人工维护下的环境景观。当然这还需要整个城市景观设计观念的改变,而非小区景观设计可一蹴而就的。但是城市小区景观设计中也要有这样的生态意识,配合整体的城市环境。每个环节缺一不可。

一个小区,甚至一个城市,无论现代化工业化程度多高,都不可能是空中楼阁,而必须依托人、自然、环境三者的融合。人们是现实生活的主角,同时也是环境的主体,一切环境都是为人服务的,人们应该有能力、有义务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发挥自然元素的生态特点,更好的为人们创造优越的小区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俞孔坚 李迪华主编,《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

俞孔坚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0

吴峻.在秩序中寻求不规[J].ID+C设计与装修, 2003(6).

城市经济要素范文6

城市营销是创造性地运用企业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指导城市的发展。城市营销被界定为以城市在区域中的合理定位为前提,运用一系列市场营销的意识、机制和手段,对城市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满足目标市场(投资者、游客和居民等)的需求,从而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种社会管理活动或过程的总称。城市营销理论暗含一个观点,即如果城市希望获得成功的发展,就必须使用商业工具,因为区域内城市都在为吸引更多的游客、企业、优秀的人才而竞争,为获得上级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而竞争。城市必须要具有市场意识并以市场为导向,在某些特别的地方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力。为了像商业企业一样思考,城市必须发展并运用战略性营销规划方法。战略性城市营销规划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追逐“烟囱工业”为主要内容,一般以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低税收以及公共财政资金吸引投资。第二阶段是城市营销进入多元化的目标市场营销阶段,城市不再追逐投资的单一目标,而是转向了多元化的目标,如保留现有企业、创办新企业、吸引游客、促进出口等,城市营销从随意的漫无目的的方法转向基于竞争分析和市场定位的战略,强调为特定客户提供独特的产品,满足其特定的需求。第三阶段对产业发展和竞争利基的思考。城市针对特定的目标产业,发展产业集聚,试图使城市成为具有特别竞争优势的与众不同的地区,为目标顾客创造特殊价值的特定产品和服务,同时为降低城市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发展一系列多样化的产业。战略性营销规划一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地方评估、确定城市发展愿景与目标、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计划的实施与控制。

二、城市营销视角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原因分析

1.资源型城市顾客需求的变化

城市顾客的需求可以分为宏观需求、中观需求和微观需求三个层次。宏观需求是国家、社会对资源型城市的需求,包括政治需求、经济需求和社会需求,等等,中观需求是指某一特定群体对资源型城市的需求,如城市的居民、工商业、旅游顾客群体等对城市的需求,微观需求是特定个体对资源型城市的需求,如某居民希望城市能够提供满意的工作岗位,另一位居民希望城市能提供良好的教育体系等等。在资源型城市的早期,国家、社会对资源型城市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对资源型初级产品的需求上,由于资源型城市很好地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因而城市的经济发展暂时较为顺利,在资源储备没有枯竭、生态环境破坏还不严重的情况下,中观和微观的需求暂时都得到了满足,各种潜在的问题都没有暴露出来。随着资源持续开发,一方面可开采的资源枯竭,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越来越大,如植被的破坏、土地的占用、污染和土地塌陷、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等,其负面效应逐渐叠加,使各利益方的损失越来越大,因此,对资源型城市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居民在要求工作岗位的同时,还要求良好的生活环境;企业界也开始关注能吸引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城市生活品质;国家、社会要求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对资源型初级产品的需求被限定在不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外部市场对资源型城市的输出的产品提出了绿色、环保的要求。资源型城市如果忽略城市顾客需求的变化,城市居民中优秀的劳动力就会流失,旅行者就不会前来,工商业就会转移,外部市场就会对城市施加强大的经济和舆论压力,城市经济必然会进入衰退的通道,陷入发展的困境。

2.资源型城市传统优势的丧失

城市是一个大的有机系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存在,一般都需要利用城市相对优势为外部提品与服务,与外部进行交换以获取城市所需各种要素。当输出的产品与服务超过输入的要素时,城市获得贸易“盈余”,城市就能不断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当输出的产品和服务不足以充抵输入的要素时,城市就会面临贸易“赤字”,城市逐渐陷入困境,投资逐渐萎缩,经济发展停滞甚至衰退。资源型城市用以与其他城市竞争的传统优势是其拥有的丰富的某类自然资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众多的资源型城市在中央政府的产业规划下,往往基于区域特有的自然资源禀赋,将资源初级产品作为单一的支柱性产品向外部输出。在资源型城市形成的早期,资源型城市的核心优势是其拥有的丰富、优质的自然资源储备及较低的生产成本,这一优势不但吸引了中央政府在区域内投入大量的资源,资源型城市在与外部进行交换的过程中也获取了大量的贸易“盈余”,快速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后期,由于资源型城市赖以生产的支柱性产品主要是能源、矿产和森林,能源和矿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森林资源短时期内也难以有效恢复,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长期开发,资源型城市拥有的自然资源逐渐枯竭,其资源型城市传统的核心优势也随之消失,资源型城市在与其他城市竞争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难以继续与外部进行交换以获取贸易“盈余”,导致城市难以获取必要的生产要素而陷入困境。

3.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衰落

城市经济发展必然面临区域内其他城市在各种资源方面的竞争,其竞争能力的强弱可以用城市综合竞争力来描述。城市综合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拥有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维持和创新自身发展,从而获得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资源型城市形成的早期,城市竞争力是强大的,其竞争力来源于其丰富的资源储备以及较低的生产成本,因而吸引了各类生产要素大量的流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资源型城市的中后期,由于长期的强力资源开发,资源储备急剧下降及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导致城市经济活动的相对优势丧失,资源型城市竞争力因而迅速下降,各类生产要素从资源型城市逐渐流失。同时,资源型城市长期粗放型生产方式,产品科学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效率低下,在国民经济普遍从资源投入型转向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时,资源型城市落后的经济体制限制了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加速了城市竞争力的下降。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下降,一方面,导致城市在同其他城市争夺外部环境中的各类要素时处于劣势地位,难以足量获取所需要的各类生产与生活要素,也难以获取各类优质要素;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的各类存量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源、资本等等从资源型城市逐渐流失,而且首先流失的是资源型城市存量的最优质的要素,引发资源型城市发展陷入空前的困境。

三、城市营销视角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质

1.满足城市顾客的新需求

城市存在的价值在于满足城市特定顾客的需求,资源型城市形成初期生产的资源型产品满足的国家与社会的需求,成为资源型城市存在、发展的基础。在资源型城市发展后期,一方面是资源的枯竭,难以继续满足国家与社会对于自然资源初级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资源开采的严重负面效应,促使城市顾客对资源型城市的需求发生改变,特别是国家与社会对资源型城市产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进而产生建设生态文明的需求,而资源型城市原有的经济模式难以适应城市顾客新时期的需求,资源型城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基础。从这个角度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要在新时期根据城市顾客需求的变化,调整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提供新的特定的城市服务与产品,满足特定目标城市顾客的新需求,实现城市的新价值。国家与社会对自然生态环境服务的需求决定,资源型城市首先必须要恢复、重建自然生态环境,同时由于生态效益产品在可预见的未来还难以通过市场或其他途径获得有效的补偿,资源型城市必须在不危害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生产新的产品与服务替代初级自然资源产品,满足城市居民、旅游者、企业和投资者的需求,以交换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持续实现城市的价值,巩固城市存在的基础。城市顾客需求往往具有多维性,资源型城市在探索满足目标顾客需求时,需要多方面的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城市居民与迁入者对城市具有衣、食、住、行、就业、医疗、子女教育、休闲娱乐等全面的需求;投资者对城市的水电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财政环境、制度环境、经济环境等具有综合的需求;旅游者对城市的餐饮、住宿、自然风光、历史与人文景观等具有多方面的需求。任何一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都有可能造成难以吸引足够的城市顾客,或者造成现有城市顾客的流失,也将导致城市存在的基础逐渐流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就是要重新选择服务的目标顾客群,研究其需求并予以满足。

2.寻找与构建新的城市优势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一个显而易见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城市经济重新焕发活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为了使城市与外部的交换系统重新运作,并实现贸易盈余。交换活动的顺利实施并获取盈余的一个主要条件是资源型城市能比竞争者更优地向交易对方提供某项产品与服务,而资源型城市曾经赖以生产资源型初级产品并实现交换的自然资源优势已经丧失,使资源型城市在与外部交换过程中处于极度的不利地位。从这个角度看,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质是寻找并重塑相对优势,并利用相对优势比竞争对手更优地满足城市目标顾客。城市的存在与发展,必然依赖于某一或某几个主要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相对优势,如北京主要拥有中央政府所在地的政治优势,上海主要拥有海外贸易的传统文化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深圳有临近国际大都市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昆明有四季如春的气候优势,等等。城市发展水平取决于优势的显著程度和开发水平,城市发展的周期长短取决于优势的存续时间。资源型城市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其存在与发展的主要优势建立在诸如森林、石油、天然气、铁、铜等自然资源的开采上,这些资源难以短时期内再生或不可再生的固有特征,导致资源型城市的优势会不可避免地逐渐丧失并陷入困境。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质是寻找新的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相对优势,或者部分替代原自然资源优势以最终化解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风险,或者完全替代原自然资源优势。前一种优势替代,一般发生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中前期,自然资源储备还比较充足,经济基础还比较强,是构建城市新优势的理想时期,但是由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惯性与改革的惰性,中国资源型城市很少有能够在此期间就未雨绸缪构建新优势的;后一种替代一般发生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后期,自然资源已经或接近枯竭,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陷入困境,被迫寻找新的城市发展能依赖的相对优势,但这个时期由于城市经济、社会基础的薄弱与形式的紧迫,构建新优势的难度大幅度提高。然而,无论在哪种情况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过程其实就是重新寻找新的城市优势的过程。

3.重塑城市综合竞争力

资源型城市对引入外部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持续存在的,资源型城市陷于经济困境是因为城市竞争力低下,难以留住存量生产要素,也难以吸引新的生产要素从外部流入城市经济发展体系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重新塑造城市竞争力,一方面留住并激活城市存量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吸引外部优质生产要素的流入,突破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困境。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重塑需要结合资源型城市的实际,一方面挖掘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对优势,使其在区域资源配置过程中占据相对有利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应努力恢复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在重塑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时,应避免竞争力来源的单一性。资源型城市原有的竞争力大多构建于某一资源的丰富储备上,因而资源型城市的竞争力的大小严重依赖于资源的品质和储备量,城市经济状况也严重依赖于该资源的开发与市场销售状况,经济极其脆弱。重塑资源型城市竞争力应避免重蹈覆辙,通过人力资源、科学与技术、自然与人文环境、基础设施等综合因素的充分开发重构城市综合竞争力。

四、基于战略性城市营销规划流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简单而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就是要基于城市顾客需求的变化,重新选择生产能向外输出的城市产品,重新塑造城市竞争力,以吸引外部要素的流入,突破经济发展的困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为避免转型过程中的急功近利,降低转型过程中的风险,明确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应予以鼓励、保持、弱化或放弃的产业、服务和市场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应基于战略性城市营销规划方法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流程进行系统的规划。

1.评估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首先需要评估城市的经济基础、人口特征,如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人口的数量、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水平,等等。其次要识别城市在每个特别的竞争领域的主要竞争者。第三要认清重大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评估其影响。第四要分析城市的优势和劣势。最后,识别城市发展的机遇和威胁。从城市顾客群体需求看,不同的顾客群体需求差异大,如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需求,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需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资源型城市缺乏能力满足所有顾客各个方面的需求,因而有必要对资源型城市进行评估,分析哪些顾客的需求是资源型城市必须满足的,哪些顾客的需求是资源型城市可以放弃不予满足的。如各类城市顾客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是资源型城市必须要满足的,而部分企业对靠近主要销售市场、主要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是难以满足的。资源型城市应通过对自身的评估,对城市目标顾客进行识别,选择特定的城市顾客群体满足其需求。从城市产品的选择看,任何城市都需要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才能在和外部进行交换中有利可图。资源型城市在选择新的产业生产新的产品时,需要通过对城市进行评估,明确该产业领域中哪些城市是主要的竞争对手,和竞争对手相比具有哪些优势,选择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城市产品。如林业资源型城市伊春的主要优势是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主要是未成熟林),选择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林下种植和养殖;同为林业资源型城市的黑河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选择发展对俄经贸合作和国际旅游;大庆市具有良好的石化基础,位于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之间,选择引入俄罗斯原油做石化深加工精加工,融入哈大齐工业走廊。这些资源型城市的选择,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转型。

2.设立明确的城市发展愿景和目标

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的评估,能够形成对特定资源型城市的一个综合认识,明确城市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可选择资源型城市适宜发展的产业方向。在选择了产业发展方向后,资源型城市需要将其发展成为明确的各方认同的城市发展愿景,一方面,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需要城市居民的支持、工商业界的配合与协同、上级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另一方面明确的愿景是一种有效的行为导向,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对各种项目进行取舍和安排优先发展顺序。设立明确的城市发展愿景,实际是在综合评估资源型城市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未来最终的目标进行明确:即为哪类城市顾客提供哪类城市产品,满足其哪类需求,未来的城市竞争力呈现在哪些方面。合理的城市发展愿景有助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实施,不合理的城市发展愿景将导致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走进死胡同。国内部分资源型城市在没有明确的或者不合理的城市发展愿景的情况下,就开始实施经济转型,其采取的是一种“试错”机制,也是一种“看运气”的机制,这种机制蕴含巨大的风险。如辽宁省阜新市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尝试经济转型,先后尝试将阜新市建成化工之城、纺织之城和电子之城,目前确定将现代农业作为转型的方向。城市发展愿景的确立,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讨论和论证,既需要城市政府或城市相关管理者的管理与决策,也需要专家学者的研究与论证,还需要在城市市民中展开充分讨论。各方的广泛参与,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源型城市发展愿景选择的合理性,降低经济转型的巨大风险。

3.制定战略和行动计划

在明确城市发展愿景和目标后,资源型城市需要进一步识别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战略。资源型城市需要分析实现愿景和目标需要什么资源,目前具备什么资源,可通过什么途径获取更多的资源。资源型城市转型时机一般都较晚,此时城市发展都已经陷入困境,仅依靠城市现有的资源转型难度大,都需要制定适当的战略,从外部获取转型必需的资源。国内资源型城市普遍将获取中央政府的特殊政策和财政投入,作为争取的主要外部资源,如黑龙江省黑河市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功获批为国家首批沿边开放城市;辽宁省阜新市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黑龙江省伊春市1999年被纳入天保工程实施范围,2005年被确定为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2006年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获批,2010年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方案获批。这些城市争取中央政府支持的相关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给城市经济转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行动计划是将战略的实施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明确责任方,明确时间规划要求,便于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制定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和行动计划,是为满足特定城市顾客群体特定需求的城市产品的生产准备和计划,是确保经济转型的基本前提。

4.计划的实施与控制

计划只有得到有效的实施,才有价值。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相关负责部门需要定期进行沟通与协调,监控计划实施进度,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失败原因。更重要的是,需要监控资源型城市目标顾客群体的需求动态和主要城市竞争者的竞争动态,根据计划实施情况和环境动态变化,对计划进行调整,使资源型城市提供给城市顾客的城市产品,在与竞争对手竞争中始终保持适当的优势,重塑资源型城市竞争力,以获取更多的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类生产要素,推动城市的发展。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