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1

【关键词】 县域实体经济;问题;对策

所谓实体经济是以生产或制造物质产品和提供直接服务于生产或生活劳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对应,虚拟经济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主要是指以资本运作为核心的经济,其本质上是实体经济的“影子经济”。两者有一定的关系,既互相影响有互相依存。近几年来,虚拟经济过快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曾经一个时期内,不只是制造业等产业脱离实体经济,一些金融企业也参与其中,更加助推了这一趋向。在地区分布上,不只是大型央企、大中城市的企业,就是县域甚至农村也出现了这样的苗头,必须引起重视。本文仅就如何支持支持县域实体经济谈一点认识。

一、县域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资金过度脱离实体,进入资本及房地产市场

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部分实体经济受到市场竞争冲击,不少资本转向民间借贷、房地产等市场。县域一些小型企业及民间资本将仅有的资金转入房地产市场,而房地产市场目前已经是高风险行业。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还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特别是县域经济也受到影响。2011年下半年发生的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以20-40%的高息诱饵,互相拆解民间资金,暴露出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困境:一些企业正常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深陷高利贷的泥潭无法自拔;还有一些企业在高额利益的诱惑下,放弃了原先赖以立身的主营业务,成为专门向银行融资再转贷出去的“融资平台”。

企业为什么会脱离实体经济?随着我国制造业进入后工业时代,企业做实业艰难,竞争激烈,多数传统产业进入了淘汰期,净利润率达不到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多数企业无法介入。县域及农村传统的种养业、渔业及牧业等由于系弱势产业,自然资源影响较大,利润非常低,所以加上一些高息诱饵,致使部分企业、农民、牧民等主体脱离主业,将资金进入企业拆借圈中,以钱生钱,谋取高额利润,一旦某个链条出现问题,就形成了风险。

2、县域民间借贷发展过快,但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应当看到,民间资本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制度性的管理,过度发展潜在风险很大,民间借贷的高利润诱使企业把生产经营的资金投入到民间资本的拆借关系中以获取更高的短期利益,这种借贷本身有一定风险,另一方面民间资金较为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个体工商户将仅有的一点点资金拆借给投资家,总体来看,资金规模有限,不能有效支持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县域实体经济资金依然匮乏。

3、银行惜贷、慎贷、严贷,县域小企业资金紧张

近年来随着对银行审慎监管措施的强化,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越来越强调担保、抵押品和贷款终身责任制的追究。推崇风险管理理念各项措施的落实使得许多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支持的难度大大增加。县域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企业主体、担保不落实等原因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不得不忍受高出银行同期贷款率2-3倍甚至更高的财务负担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一旦经营出现问题,将无法归还借款,形成恶性循环,随之出现企业之间连环债务,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4、金融衍生品创新过快,分流了实体经济资金

20世纪70年代后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出现使其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据统计在金融市场上的外汇交易有90%以上是和投机活动相关的。县域也不例外,县域一些金融机构由于其实行高度统一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设立在县域机构大多数实际上只是储蓄窗口,将筹集的资金上存上级行,再逐级以同业拆借及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方式在资本市场谋取高利,使县域有限的资金流出,进入资本市场。由于虚拟经济的价格形成更多会受到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如果出现对虚拟资本过高的预期,使其价格脱离自身的价值基础,从而会导致实体经济中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也脱离其价值上涨,形成虚假的经济繁荣,诱导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金融市场和房地产等领域,分流了参与实体经济周转的资金,严重影响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和投资资金供给不足。

二、支持县域实体经济的对策

基于对上述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分析,要切实做好金融支持县域实体经济,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多种渠道培育企业树立“勤劳创业、实业致富”观念

实体经济多数是工农生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应以主业、实业为主,决不能利用实体经济的平台到银行借钱,借钱以后炒房地产,放高利贷,拿去做股票,这样做实体经济就不务正业了。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随后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也提出金融业要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央提出要堵住央企下属公司高息放贷不务正业之路,除了制定有关制度和措施之外,还要正面宣传和引导,培育企业树立实业致富,回归常态的意识。县域各类企业、包括小微企业,应转变观念,切忌跟风脱离主业,切实做好实业,才可以稳健长久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农行,要认真落实我行授信执行制度,落实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坚持贷款资金受托支付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转移用途,挪作他用,可以有效防止企业将信贷资金不能用于实体经济问题。

2、正确引导县域民间资本投向实业,有效管理民间借贷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进几年县域民间借贷总额中有70%左右的资金流入了房地产及资本市场,而用于县域及农村的个体工商经营、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商品贸易市场建设的资金仅30%左右,可见县域实体经济资金的分流程度多高,所以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应正重视民间借贷,要通过法律的、制度的形式规范民间借贷操作行为,借贷范围、最高利率、甚至贷款的用途等,政府及投融资管理部门要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向当地实体经济投资,要将分散的民间资本通过有效的引导管理,形成规模优势,投向实体经济。

3、立足三农,创新产品,支持县域实体经济

作为农业银行要以三农为主要阵地。首先是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县域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应以农户、农业、农民为信贷投放主体。目前农行已经出台了不少三农信贷产品,像小额农户贷款管理办法、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管理办法、近期还出台了《中国农业银行城镇化建设信贷政策指引》等,这些产品已基本能适应县域客户的融资需求。其次是创新担保方式,拓宽抵押品及质押品范围,探索开展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等债权、股权质押业务,尝试林权抵押担保、知识产权质押担保等。加快完善各项资产和权益的抵质押登记和评估工作。三是提高三农行业的贷款比例。银监会提出对农行当年新增贷款投向提出了两个不低于的要求,要求对小额农户贷款增速、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得低于同期各类贷款平均增速,在信贷工作中必须予以落实。四是强化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农行要重点加强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寻找新的载体,助推县域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4、金融业要提供对县域实体经济支持的稳定资金

我国政府在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上正在转向侧重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侧重发展实体经济是一个重大的、长期的战略选择。因此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政治任务,更是关于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现在我们银行很多资金大部分是去了实体经济,但是还有一部分是在金融机构内部倒来倒去,这个是银行的一个问题。作为业务主阵地在县域和农村的农行,信贷投放重点应以县域三农为重点,要大力筹措资金,将有限的资金,信贷计划向县域倾斜,县域支行应进一步减少上存资金额度,逐步降低将在县域吸收的资金逐级上存、进入同业市场拆出、或用于金融衍生产品投资的比例,将筹措的资金向当地实体经济投放,从资金供应渠道保证县域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促进县域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2

【关键词】财经新闻教育;现状;思考

一、中国财经新闻教育的现状

相关调研资料显示,中国最早于1996年在高校开办了财经新闻专业,由于当时处于新闻业的加速发展时期,财经新闻专业在此环境下以飞快的速度在各高校发展起来,甚至成为某些财经类、新闻类院校的“王牌专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随着财经新闻专业的迅速发展,在不到二十年的发展时期内,全国范围内开设财经新闻专业的高校已高于三十所,而且当前仍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纵观这些院校,不难发现,他们都是某某财经大学或者是某某新闻专业下面的某个分支,都与财经与新闻两者紧密相关。

财经新闻专业的发展可谓是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时间之短、质量之高。经过高校的精心培育,这些财经新闻专业类毕业生纷纷走向各种新闻媒体单位或者企业,向人们传递着每天发生的财经类新闻,充实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满足了大部分人的新闻需求。为社会的健康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财经新闻教育随着财经新闻专业的发展逐步成熟,开设此专业的相关院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与改革,借鉴外国的先进做法以及国内其他院校成功探索之后的成熟经验,形成各具特色的财经新闻教育模式。这不仅培养了更多专业基础牢靠、职业技能强硬的高素质学生,更是促进了此专业在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为整个财经新闻专业的教育提供了科学合理而且成熟的借鉴经验,最终有利于促进新闻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二、我国财经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财经新闻专业在中国得以存在的根基不牢,加上其发展速度之快,在其成长道路上必然存在着各方面的不足,也就是所谓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这对矛盾的存在既不利于财经新闻的健康长远发展,更是不利于相关人才的培养,制约中国新闻媒体业的进一步发展。各高等院校应当正视财经新闻专业之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集政府、学校、社会等综合力量弥补不足,改正错误,实现财经新闻教育的良性发展的宏伟目标。

(一)开设财经新闻专业跟风现象严重

在十几年这段短暂的时期内,全国三十几所高校设立了财经新闻专业,进行大量的招生工作,并且此种现象还有蔓延之趋势,更多的院校投入一定的物力、财力、人力于此专业的设置之上,跟风潮流泛滥。跟风办学虽然为新闻业的快速发展供应大批人才,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培养的人才专业素养不全面、职业道德不到位等。纵观这些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或者致力于不久的将来开设的院校,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很多院校尚不具备开设这个专业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条件,只是为学校多赚取几个招生名额而已,盲目跟风现象极其严重。

(二)师资力量难以得到保证,教学效果不明显

财经新闻学专业是财经与新闻的结合体,其教育需要教师不仅懂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术,更需要教师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熟悉经济学的各种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于新闻报道之中,也就是说,对教师的要求是复合型的。纵观我国开设财经新闻专业院校的教师,既懂新闻学又有经济学知识储备的教师少之又少,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才。很多高校给此专业的学生配备的教师只是新闻学教师或者只是经济学教师,很难配置复合型的教师。因此,师资力量上的不足给财经新闻专业的教育带来极其不好的影响,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将此二者紧密联系起来,课堂教学效果低下,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难以得到较大提升。

(三)新闻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融合不够

当前财经新闻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形是这样的:财经与新闻相互分离,是两张皮。原则上来说,财经新闻专业是复合型专业,是经济学与新闻学的结合。可是实际情况却与之分道扬镳,截然相反,经济学与新闻学的教育相互分离,相关学校只是聘请某经济学教授或者新闻学教授进行知识的宣讲,将两者简简单单地割裂开来。这种割裂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实践性教学欠缺,理论与实践脱节

众所周知,新闻学教育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也需要实践检验教学成果。作为财经新闻专业的学生,更是应当对时事财经、国家的财政政策、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财经热点问题的分析论证能力、与财经从业人员的交流与对话能力等技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只有具备这些专业素质,才能够顺应时代对财经新闻工作者各方面的要求。而当前很好院校在课程体系中包含实践这一环节,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已经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但还不能尽快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不利于他们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合理地运用,难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对我国财经新闻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加强财经新闻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

师资力量是衡量财经新闻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竞争的考核指标。要想某个学校财经新闻专业取得稳健发展,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新闻学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经济学知识,或者对财经专业教师进行新闻学方面的培训,以增强此专业教师的综合水平,为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提供保证,从而让财经新闻专业的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方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尽责尽职,奉献力量。

(二)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财经与新闻的融合

有了良好的师资是第一步,健全的课程体系才是教育的核心。财经新闻专业的教育必须是新闻学和经济学两者的融合,而且应当是以新闻学的教学为主导,经济学知识为补充,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注重两者之间重要性程度,否则财经新闻专业的地位将难以界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顺应社会的需求。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之中,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做法,采取“二学位”的培养方案,让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辅修经济学的二学位,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既能掌握新闻学知识,也能辅之以经济学常识,此课程设置方案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此外,中央财经大学采用的独特的财经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也有可取之处,其以“财经新闻概论”、“国际财经新闻”、“当代财经新闻实务”共三门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值得相关学校的借鉴。

(三)将“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运用于财经新闻教育之中

新闻专业的教学需要大量的实践来巩固、充实和提高,否则,课堂上所学的“死知识”难以变成活的工作经验。与外国相比,我国高校财经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很欠缺,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还不能满足于工作之需要。因此,在实际教学之中,相关高校应当努力与相关新闻传媒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岗位进行锻炼,从而提升他们的操作动手能力。只有让学生“走出去”和相关专家学者“引进来”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财经新闻教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设置财经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只有在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实践操作等方面做进一步提升,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此专业的社会意义,遏制此专业设置上的跟风随大流现象。

参考文献:

[1]邓涛.新时期中国经济新闻教育述略[J].今传媒.2010(08)

[2]王晓乐.全国财经新闻专业本科教育调查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2)

[3]刘大毅.财经新闻的创新之道[J].记者摇篮.2011(01)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3

关键词:德育环境;现状;对策

人的社会化理论,强调以人本为中心.提倡教育回归社会生活、要关注入本性的发展的生活教育思想也逐渐涌现和发展。这些思想的发展为德育社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高校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德育社会化语境中的“社会化”,泛指学生个体经历的一切社会生活形式,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人的德育行为的引导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社会,家庭的影响也日渐突出。其涵盖了人的日常饮食、起居、学习或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德育社会化就是要使德育恢复其人性化的本来面貌,使德育回归到人们的行为中去,这样才能够使社会生活与德育的引导性相统一,从而不会把学生德育仅仅局限在课本和理论上,而是树立“大德育”的观念,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因素对个体品德的影响。

特定社会总是希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道德目标的新一代公民。因此,德育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核心。所谓大学生德育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个人逐渐接受被现存的道德体系所肯定和实现的道德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其包括三个层面的基本内涵:

一、在德育认知层面上,学习并构建德育理论框架

德育认知是德育主体对德育现象、德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是个体德育心理的基础。大学生个人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了解当前社会的德育现象、德育体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构建自己的心理认知结构,提高其认识能力与参与意识。

二、在德育心理层面上,养成德育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形成德育态度

德育情感是德育主体在德育生活中对德育体系、德育活动、德育事件及德育个体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及感受; “德育态度是在德育主体认知和情感发生的基础上表现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体现为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一系列状况,它集中反映了德育个体对德育系统的心理认同程度,是德育社会化强弱的重要指标。”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德育观点、德育立场、德育价值标准及德育心理等具有潜在的、隐性的特点,是极为重要的导向性因素,决定着大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和德育行为的选择。

三、在德育实践层面上,培养和形成参与德育生活的行为习惯

德育实践是公民通过多种合法方式参与德育生活并影响德育体系的构建、运行方式和规则的行为,是基于德育理论认知上的实践行为。实现大学生个体积极有效的德育实践行为是德育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目标之―。参与德育实践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德育社会化,使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改造社会的同时改造自身,从而实现大学生德育上的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在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着重使用说服教育法,忽视其他德育方法的使用。何谓说服教育法呢?说服教育法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树典型等方式,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弄懂道理,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

情感陶冶教育是把学生情感的培养过程理解为如同把金属投入炉中熔冶的过程,以塑造学生的良好性格、坚定学生的信仰为目标。它不同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理论观点教育时间比较集中的特点,而是要充分利用环境、活动、言传身教的条件,寓理于情,反复进行,在校长的时间内逐渐对学生进行熏陶。运用情感机理,以情调动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由于大学生有着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世界,热情奔放,容易激动,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用真实的情感去帮助和激发他们的情感世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以诚心相待,引起感情共鸣,使他们能够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闲难,积极投身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各项活动中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注重德育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实践的体验,这种做法不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德育方法只重视灌输,长期以来,由于在指导思想和教育内容、教育职责上存在着问题,致使人们断章取义地理解列宁的“不会自动进入人们的头脑.它需要灌输”这一名言,想当然地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只有灌输。而且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课时少并且安排不尽合理等原因,导致灌输方法演变为脱离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至于越来越多地遭到学生的不满和抵制,显然这种灌输方法是不能搞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因为社会实践是培养高校大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的有效教育方法。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而言,躬行实践是最重要的途径。即通过参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勤工俭学、军事训练等各种社会实践,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使之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认识和信念,使他们在实际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因为德育不同于一般的纯知识教育,它要遵循“知、情、信、意、行”相统相协调的发展规律。大学生的德育如果只靠书本知识和有限的课堂教学.既无法满足大学生德性完善的主观心理需求.也不能真正达到提高大学生德性水平的客观目的。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德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悟性”,使其充分认识到如何做人。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坚持一元化,使学生明白价值的阵地在于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白我价值,都要通过自身劳动来实现。归根结底,人的价值就是更多地为社会创造和奉献。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人为什么活着,如何生活和生活的目标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理想教育,理想是动力.也是激励,从学生生活的最贴切处人手,激发出学生强烈的职业理想,把社会理想、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理想上。使学生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王雨.加强与推进高校学生公寓内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0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4

(一)法制不健全,妨碍金融依法维权。一是现行的《破产法》规定的企业破产清算次序,金融业处于弱势地位,金融依法保全债权难;二是少数企业借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金融债务;三是金融机构在司法维权中存在执行难,标的变现难、诉讼费用高等问题突出。

(二)经济环境较差,抑制金融业再发展。东乌旗属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以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地方财政支出靠转移支付,金融服务对象大多以“牧”字类为主,现仅存中小企业处于“半关门”状态,一方面造成金融业服务对象分散、金额偏小、成本过高,金融业在县域难寻“黄金客户”,出现贷款难现象;另一方面因管理水平低、财务混乱、产品缺乏竞争等因素,出现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中小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扩大生产等因素受限制,导致企业生产恶性循环。

(三)社会信用意识淡薄,经营风险放大。一是县域社会信用基础较差,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风险意识淡薄。二是少数企业由于受自身利益驱动,借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金融机构债务,使社会信用环境恶化,一度“守信受打压,失信得实惠”大行其道。三是银企串玩“鼠猫游戏”。在银企借贷业务中,一些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时,就不考虑贷款到期如何还贷;有些金融机构为了应付眼前利益,应付业绩考核,对有不良贷款的企业办理贷款倒据,实行“贷新换旧”帐务处理,将不良贷款转化为正常贷款、扭曲正常借贷关系,破坏游戏规则,倍增金融业经营风险。

(四)县域社会服务体系缺位,增加信贷成本。一是企业办理抵押担保贷款时,需要办理财产的抵押、登记、评估手续,县域中介机构在服务中存在手续繁杂,收费偏高,以及存在重复评估、重复登记等问题,无形中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和障碍;二是县域评估、担保机构发育迟缓,出现中小企业和困难群体在实际借贷活动中,因贷款担保对象缺乏,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成为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推广难的主因之一。

(五)地方征信体系滞后,银企信息共享难。目前人民银行开发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只能登录、查询在金融机构有贷款的企业情况、对没有贷款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情况没有录入。同时与工商、税务、质检、公安、司法等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系统未能实现互联互通,缺少统一、完善、全面的企业个人资信系统,造成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个人的信息沟通出现瓶颈,在经济活动中增加交易成本,延误银企投资机会。

二、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共塑金融生态发展环境。一个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好,不仅能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有利于金融的稳健运行和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银行、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战略全局和宏观高度出发,各尽其责,科学地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地方政府首先要充分发挥其法律赋予管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切实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制订县域金融生态环境长远目标和工作任务,积极探索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奖罚机制,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社会风尚;其次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普及金融法律知识,提高社会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认识,争取社会的支持。金融机构要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已任,打造工作亮点,创新业务,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小企业要强素质、上规模、上水平、完善财务制度,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观念,做到诚实经营,信誉立身。

(二)加快法制建设,拓展金融生态法律空间。建立良好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加强对金融债权的法律保护。一是尽快完善《企业破产法》,解决破产企业清算中涉及有抵押、质押的金融债权在清算中的次序问题,切实保障债权人的权利;二是积极争取法院、公安等强力部门支持配合,加大依法清收力度,形成“司法维权”高压区,夯实金融生态建设司法基础。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5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制度

一、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济管理是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简言之,经济管理就是经济管理者对经济活动的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例如:通过经济管理可以使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系统、经济管理可以使科学技术这个最先进的生产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以及经济管理制约着生产力总体能力的发挥等。由此可见,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的潜力。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集团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但我国还有很多的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和不足。其主要问题和不足有:

1.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的作用和影响,例如:提高员工士气、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等。但在我国,很多的企业尤其是一些民营家族企业,由于观念、认识等因素的制约,企业难以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即使部分企业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但也犹如美国安然企业一样形成以赚钱为目的的不良企业文化。现阶段,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

2.企业管理组织结构松散

建立和完善企业经济管理离不开良好的企业管理结构组织。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在管理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单一。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家族企业,由于观念影响,大都采用直线化的管理方式,直线化管理模式虽然有效率高等优点,但却也有着人浮于事、机构重叠等问题;二是管理层缺失。松散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会导致企业管理层缺失,从而使的企业管理者难以及时、准确的掌握企业发展动态,进而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各个部门缺失交流和合作。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个部门、单位、系统乃至个人的合作与交流,但是如果企业管理组织结构松散,就无法有效的促进各个部分、单位、系统乃至个人之间的正常合作与交流,从而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3.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而且人员流动过于频繁

良好的企业经济管理离不开相应的人才队伍的支持。现阶段,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经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了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部分企业处于管理、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不重视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使的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限;二是经济管理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管理工程,需要稳定的人员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但有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制度,使企业各项经济管理计划得到了完整的执行,从而使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进程得不到可靠的保证。

二、完善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求得更好的发展,除了需要改进技术、扩大市场等以外,更需要改善企业的经济管理,通过优化企业的管理来整合企业有限的资源,使企业可以通过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建立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我国要想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应该建立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具体而言:一是立足自身实际。每一个企业的性质、规模以及发展方向都存在着诸多的不同和差异,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建立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例如:如果企业自身是一家大型的跨国企业,企业文化就不能是单一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中有许多其他国家的员工,企业文化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二是借鉴一些优秀企业的做法。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很多的优秀企业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企业文化。例如:中国老字号同仁堂药店的职业道德文化、海尔企业的质量文化以及麦当劳的服务文化等。企业虽然在规模、性质等方面存在差别,但在很多的方面也存在着共同点,如为顾客提高优质的产品、贴心的服务以及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等。为此,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遵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广泛的借鉴一些大型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建立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

2.优化企业经济管理组织体系

经济管理组织体系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一个企业只具有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由执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经济管理组织体系。只有具有相应的经济管理组织体系,企业的各项经济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实效。为此,企业一定要优化经济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组织体系。为此:一是结合企业实际建立适合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体系。我国企业数目众多,各个企业的规模都各不相同,因此,在建立企业经济管理组织体系时,企业应该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建立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组织体系;二是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制度组织体系。企业只是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组织体系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考核组织体系。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的经济管理制度都无法落到实处,难以发挥其功效,因此,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将经济管理责任落实到各个部分和个人,以便日后考核和监督是准备判定责任主体,从而保证经济管理制度可以落到实处。

3.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避免人力资源流动过于频繁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人才之间的竞争,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在未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一份胜出的把握。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不管是建立晚上的经济管理制度,还是把经济管理制度落到实处。都离不开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支持,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为此:一是企业应该做好人才招聘工作,严把人才招聘关。对于应聘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加强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训。例如:企业可以与财经大学合作,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使其可以及时掌握最新的经济管理知识,从而也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得以运用,以提高企业经济管理能力;三是健全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避免经济管理人员流动过于频繁。频繁的人员流动不利于经济管理工作得到完整的执行与贯彻,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这样就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从而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避免人员的频繁流动。

参考文献:

[1]陈霞,杨昌仁.浅析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1(10)

[2]瞿淦.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中国商贸,2011(30)

[3]孙建丽.浅谈工业企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J].机械管理开发,2010(11)

[4]史愿春.试论现代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6

关键词: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财务统计;存在问题

我市于2001年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改革运行十二年已取得显著成效,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推行,医保制度逐步实现了多层次,广覆盖的目标。目前基金的运行基本平稳,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随着改革措施的深入实施,医保财务统计工作中暴露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就近几年医保经办机构财务统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市医疗保险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存在的问题

1、多机构并存下财务、统计报表多头报送

为实现五险种缴费基数的统一,我市2005年成立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基金征收及增减员登记等,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基金的支付与定点机构的管理。同时,两经办机构分别设置账套对基金收入和支出进行单独核算,且由社保中心负责报送统计报表,医保经办机构负责报送财务报表。经运行实践,分开编制财务统计报表存在以下弊病:

(1)两个经办机构的财务人员均无法全面掌握基金实际运行情况,只能依据报表数字进行表面分析。

(2)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中均包括收入与支出相关信息,两个机构的会计人员每月都需互相提供数据,然后合并报表。部门间需花费大量时间沟通,不但延误报送时间,还降低了报表质量。

(3)编制基金年度预算报表时,一方编制收入数过于保守,另一方因担心基金支出增长过快而适当高估支出数。造成每年都出现基金预算“收不抵支”现象,无法准确进行预算编制。

2、财务报表内容实用性不强

(1)医疗保险基金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的会计核算方式,因此当期的收入和一次性补缴收入全部列示在报表收入项目中。

(2)财务报表中基金的累计结余数包含着历年来一次性补缴收入数,掩盖了基金运行真实情况,易造成基金结余率偏高的假象,从而影响管理者对基金使用效率的判断,使调整政策的带有片面性,影响基金的平稳运行。

3、财务软件版本、账套设置不一致影响大市统筹工作的开展

随着大市统筹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基层财务数据上传提出了高要求。今年本市已经按大市统筹要求对财务数据进行数据上传,由于基层财务软件及账套设置均与大市统筹要求的账套设置不一致,给财务数据上传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

4、定点机构费用结算时存在盲点

我市定点机构记账费用采用预拨与年终定额考核相结合的结算方法。目前一直延用此结算方式,但依然存在一些盲点:

(1)经办机构拨付环节与监督环节信息传递存在时间差。由于经办机构经费、人力物力、监控手段等不足,只能采用事后监督方式,难以及时发现、查处违规现象,无法合理、科学评判、监管医疗服务、管理、消费行为的规范、合理、科学性。即便发现问题,处罚通知下达至拨付环节,费用已经拨付出去了,无形中影响了基金的应用。

(2)经办机构衔接方式缺乏,难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无限膨胀势头。医保经办机构仅负责各险种基金的待遇支付,基金中心负责各险种基金的收入,两个部门机构缺少衔接,只有形成财务报表才能发现基金入不敷出情况。

二、解决对策与措施

1、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基金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医疗保险基金预警体系和医疗费用监测体系,提高基金利用率,对医疗费用的支出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基金的平衡,详细说明每项基金基础,方便财务处核算。设置中间环节管理部门,两个机构将财务报表、统计报表梳理后的信息汇集到中间管理部门进行统计,减轻每月相互传送数据信息时间;或进行区域划分,将工作任务量先分区进行,然后在汇集到一起,这样各区域工作量不大,分开编制财务统计报表时信息数据传输量也不会太多。编制基金年度预算表时需统筹分析信息数据,实事求是,两个机构应综合实际情况进行编制,不能仅单独依据一方情况。

2、统一财务软件版本和帐套设置

基层尽可能采用大市(地级市)相同的财务软件及帐套设置,并逐步过渡省级统一软件,以便进行财务数据传输,确保数据准确性。各经办机构之间加强沟通联系,探讨更快捷、实用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预警分析

为预防基金运行的潜在风险,应重视监测体系的建设,重点监测费用变化情况,加强参保人群结构、基金动态、异常数据、特殊人群的检测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网上公布市内大小医疗机构、医药价格等,实现宣传、监督作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预警分析,让财务统计工作控制贯穿于基金运行的全过程之中。

4、强化基金内审部门职能,对业务流程进一步规范

依据《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等完善财务流程,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工作职责,构建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严格监控基金的拨付、支出、存入各环节;依照会计制度编制报表,实施核算,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建立财务监督小组,审查财务收支情况,及时纠察问题。

5、完善报表结构,增强报表的实用性。

目前的基金财务报表只是粗线条地反应了一个地区医保基金的大致情况,只有细化报表项目,适当增加报表披露内容,完善现有报表的结构,才能更科学的揭示表中数据关系,让报表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参谋,增强报表的实用性。

三、总结

医保经办机构的财务统计工作在医疗保险基金运行中担任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科学、高效的发挥其职能,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等措施,才能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切实提高参保人员的待遇,确保医疗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