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防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道感染防治

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1

有时会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肾小球肾炎。因此,本文通过滥用抗菌药、流行病学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等现实背景,讨论科学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背景 防治原则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81-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的概称[1]。本病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有自限性。组织学上可无明显病理改变,亦可出现上皮细胞的破坏。可有炎症因子参与发病,使上呼吸道黏膜血管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者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

1 探讨背景

1.1 滥用抗菌药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另有20-30%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细菌感染引起,可单纯发生也可继发于病毒性感染之后发生,以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氏阴性菌。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预后良好。但是在问诊采集病史的时候发现好多患者在发病初期自主服用过备用的抗菌药物,或者到就近诊所用过抗菌及激素类药物,因为疗效不太理想,才到医院就诊,以免影响到工作、学习。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抗生素滥用,因此而带来的机体的损伤以及细菌耐药性所带来的不量损害更是无法估量的。滥用抗菌素使我们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2]。

1.2 流行病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能自限的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是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病毒性传染病之。全年皆可发病,但多发于冬春季节,多为散发,且可在气候突变时小规模流行。主要通过患者喷嚏和含有病毒的飞沫经空气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大多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多种类型病毒,同时健康人群也可携带,且人体感染后对其产生的免疫力较弱、持续时间短暂,病毒间无交叉免疫,故可重复发病。

1.3 患者对待该病的心理。青壮年社交广泛,应酬较多,因此,会有吸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不良的嗜好,再加上重体力劳动,加班加点的工作,使机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免疫力低下,病毒、细菌乘虚而入。但是,青壮年往往自以为身体好,不加以重视,耽误病情。许多老年患者患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基础病变,当上呼吸道感染以后会加重这些病变,但老年患者往往重视基础病变,不重视上呼吸道感染。

1.4 上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部分患者也可继发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是约半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怠倦感,即所谓的“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2.1 健康教育。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由于发病时症状较轻常易忽视。因此地,做好健康教育,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是十分必要的。国家要加强社区居民的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广泛开展预防疾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疾病防治意识,改变人们不重视上呼吸道感染的观念。工作人员要讲解药物预防和接种疫苗的重要意义,指导正确使用流感疫苗,强调遵医嘱用药及用药注意事项,介绍多饮水和物理降温的意义。

2.2 生活、饮食要规律。

2.2.1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如坚持慢跑、晨起户外散步、打太极拳、做操或爬山等,可提高机体预防疾病能力及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衣服切勿骤增或骤减,做好防寒工作,避免发病诱因。

2.2.2 起居有常,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劳,特别是晚上工作不要过度;尽量保持室温相对恒定,早晨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1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要吃好早餐,体内产生足够的热量可增加御寒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吃食物之前,一定要先把手洗干净。

2.2.3 感冒多发或流行时少外出。在感冒流行或多发期间,尽量减少外出和到人口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可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

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3.1 治疗原则。患者应充分休息、戒烟、多饮水、支持营养治疗。对症解热止痛治疗;对因抗病毒治疗、抗生素治疗。治疗过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给予治疗,尤其在传染病多发季节,注意排除其他传染病。同时要治疗其他的基础病变。

3.2 药物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一般采用一些对症处理措施。合理使用抗菌素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死致病菌、制约感染,同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3.2.1 抗病毒治疗。病毒进入鼻孔,随后感染上呼吸道的上皮细胞,48小时为病毒复制高峰。故早期(48小时以内)抗病毒治疗效果更好。常用抗病毒药物:①双嘧达莫(潘生丁,persantine)对RNA病毒及某些D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每日3~5mg/kg;②三氮唑核苷(病毒唑,virazole)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可能通过不同的靶点抑制病毒的合成酶,疗程为3-5日。如病情重、有继发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者可选用抗生素,常用者有复方新诺明、青霉素,疗程3~5日。如证实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既往有风湿热、肾炎病史者,青霉素疗程应为10-14日。利巴韦林有较广的抗病毒谱,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奥司他韦对甲、乙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缩短病程。金刚烷胺也可选用。

3.2.2 解热止痛药物。对于上呼吸道感染轻微症状患者,经休息多饮水,或口服解热止痛药物可缓解,对高热引起患者明显不适症状者,给予解热止痛治疗,同时需补充水分及预防电解质紊乱。常用抗感冒药品种中,绝大部门都含有解热镇痛药,使用最多的为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也可用银翘解毒片。

参考文献

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2

【关键词】 反复呼吸道感染;健脾固表方;补肾;小儿;黄芪;太子参;熟地黄

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为儿童常见病,好发于6岁以下小儿,近几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频繁发病,严重影响了小儿健康、体质和正常生长发育。目前本病尚未找到有效的疫苗和特效的防治药物。笔者运用健脾益肺补肾法拟健脾固表方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临床观察资料比较完整的115例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5例病例来源于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患儿,均符合1987年成都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中,男性43例,女性20例;年龄1~7岁,平均(3.25±0.34)岁,88.9%的患儿发病始于3岁之前;合并有营养性贫血者31例,活动性佝偻病15例,食欲不振者35例,自汗或盗汗者44例;其中单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占62%(39/63),单纯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占9.5%(6/63),反复上、下呼吸道感染占28.5%(18/63);病程0.5~3年,平均(2.23±0.6)年。对照组52例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1~7岁,平均(3.17±0.29)岁,82.6%的患儿发病始于3岁之前;合并有营养性贫血者23例,活动性佝偻病16例,食欲不振者25例,自汗或盗汗者34例;其中单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占65%(34/52),单纯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占12%(6/52),反复上、下呼吸道感染占23%(12/52);病程1~3年,平均(2.11±0.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于急性感染期均根据病情予以中医辨证治疗和西医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间歇期治疗组予以健脾固表方,药物组成:黄芪15 g,太子参10 g,茯苓10 g,白术10 g,防风8 g,熟地黄15 g,菟丝子10 g,鸡内金5 g,甘草3 g。纳食减少者加焦山楂、炒麦芽各10 g;夜惊盗汗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10 g。上药隔日1剂,水煎,煮沸后改文火煎15~20 min,两煎共取汁200~300 mL,兑匀后分3次服用。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以上中药为3~7岁小儿剂量,其他年龄段小儿可酌情增减剂量。对照组予西药免疫调节剂左旋咪唑片1.5~3 mg/(kg·d),分3次服,隔日服用,连续服3个月。

1.3 观察指标

两组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3~6个月间分别采静脉血查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血红蛋白,服药期间记录患儿发病情况、症状、体征,两组均于停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随访1次,观察两组患儿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次数及每次发作的病情轻重,并进行比较。

1.4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观察期1年内未发病或偶有上呼吸道感染;显效:观察期内呼吸道感染每年减少5次以上;有效:观察期内呼吸道感染发作减少3次左右;无效:病情无改变,发作无减少。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将数据及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用?字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31例(49%),显效24例(38%),有效5例(8%),无效3例(5%),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痊愈16例(31%),显效15例(29%),有效10例(19%),无效11例(21%),总有效率为79%。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所有病例均未见药物不良反应。

2.2 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及血红蛋白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IgG、IgA及血红蛋白均有升高,对照组IgG、IgA有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M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1。

2.3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临床主要症状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症状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3 讨论

临床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称为复感儿,据统计,我国儿科呼吸道感染占门诊患儿的80%,其中30%为反复呼吸道感染[3],现代医学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免疫功能缺陷,此种缺陷与营养紊乱、年龄、药物、感染等因素有关[4]。由于呼吸道感染的反复发作,影响T细胞功能,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免疫球蛋白降低而更易于发病,形成恶性循环。中医学认为此症属虚证感冒、咳嗽、喘证范畴。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肌肤嫩,藩篱疏,卫外不固。肺为娇脏,小儿肺尤娇,易于受邪,加之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对营养需求量相对较多,若调护稍不慎,则易损伤脾胃,脾常不足,纳运失常,气血生化乏源,土不生金,致受邪后易于反复,缠绵难愈;反复受邪,易伤及肾,肾为元阳之根,肾气亏虚致肺脾更不足;由于肺脾肾的不足,造成小儿的正气亏虚,卫外机能不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减弱。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本病的发病机制关键在于正虚。临床所见,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多见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纳差多汗,大便不调等症状,提示此类小儿正气不足,尤以肺脾气虚更多见。根据小儿生长发育时期“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气尚未充盛之特点,予益肺健脾补肾之中药增强患儿正气,减少复感患儿的发病及缩短病程。方中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固表,健脾和中;防风祛风解表,与黄芪配伍固表不留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鸡内金健胃消积,与白术并用为消化瘀积之要药;菟丝子、熟地黄滋补肾阴、肾阳。诸药合用,使脾健胃强,气血化源充足,肺气得养,肾气充足,卫外之气随之而壮,正气足则邪自除,外邪难以入侵,病患自然减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显著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具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尚可明显提高人体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的功能[5];太子参、白术、茯苓、菟丝子等能不同程度地增强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显著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改善贫血,从整体上调节机体各脏腑功能,改善症状。故经上药治疗后患儿IgG、IgA及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使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状态得以纠正,以发挥正常的抗感染及免疫作用,从而达到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吉仪.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

[2] 谷翠敏.芪双抗感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4,10(22):1 946-1 947.

[3] 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86.

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3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常见于2~5岁的儿童,因其反复发作,病程迁延,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中医认为,营卫失和、肺脾气虚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应用加味补中益气汤防治RRTI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选自2007年3月-2009年6月期间本院儿科,共138例。诊断依据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1]。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1~3岁39例,>3~5岁23例,>5~12岁6例,平均(3.2±1.4)岁。对照组70例,其中男46例,女24例;年龄1~3岁43例,>3~5岁22例,>5~12岁5例,平均(3.1±1.2)岁。2组患儿呼吸道感染的类型均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其症状为反复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气喘等,均排除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及与肺、气管及心脏先天性畸形、胃食管反流等疾病相关者。2组在性别、年龄、呼吸道感染类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观察方法

全部患儿均于呼吸道感染控制1周后在门诊治疗观察。对照组单纯给予转移因子口服液(长春精优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60303、20070830,每支10 mL),每次10 mL,每日1次,8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单纯给予中药加味补中益气汤(黄芪15 g,党参10 g,白术10 g,防风15 g,黄精15 g,当归10 g,陈皮6 g,升麻3 g,柴胡3 g,炙甘草5 g,生姜3片,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取汁浓缩药量至100 mL左右,1~3岁每次10 mL,>3~5岁每次15 mL,>5岁每次20 mL,每日2~4次口服,8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如出现呼吸道感染暂停服药,待病情恢复再继续口服上述药物。

2组患儿在治疗8周后,随访6个月,期间对发病总次数及平均病程进行对比。

3 疗效标准

参照相关文献拟定[2]。显效:疗程结束后6个月内发病不超过1次,每次病程不超过5 d;有效:疗程结束后6个月内发病不超过3次,每次病程6~10 d;无效:服药后6个月内发病4次以上,每次病程11 d以上。

4 结果

治疗组68例,显效26例,有效3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70例,显效14例,有效29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61.4%。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小儿营卫失和、肺脾气虚是RRTI发病的重要原因。培土生金法为治疗该病的基本原则。

补中益气汤是益气升阳的代表方剂,具有扶正祛邪、益气固卫、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方药中党参、白术、炙甘草、陈皮、当归益气健脾、养血和中、补血和营;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防风偏行周身,通治一切风邪;黄精补肾润肺、益气滋阴、填精髓、助筋骨;佐用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肺、益气固表之功效。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党参、白术、防风、黄精均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其活性成分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其中黄芪对免疫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使紊乱的免疫功能恢复;党参、白术能使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玫瑰花环形成率明显升高;黄精具有明显抗菌作用;同时配伍当归,有抗氧自由基的作用。总之,该方具有免疫双向调节作用,可调节紊乱的免疫功能使之趋于正常[3]。

小儿脾气健旺则气血运化正常,四脏之气皆受馀荫,脾气强则肺气盛,营卫功能增强,表固则邪不可干,故以加味补中益气汤防治小儿RRTI,在减少患儿的发病次数、缩短平均病程、改善机体状态等方面,确有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胡仪吉.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8, 26(1):40.

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4

【关键词】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复感儿;益气增免冲剂;IgG;IgA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指在1年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过于频繁,超过一定范围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为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其发病因素涉及多方面,发病机制极其复杂,与内在、外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其中免疫功能的紊乱或IgG、IgA水平下调占据主导地位[1]。该病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治疗的重点在于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复发频次,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的根治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观察在西医一、二级防治基础上加服自拟益气增免冲剂治疗本病,同时探讨其作用机理,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纳入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非急性发作期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2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排除病例:近2月内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等药物治疗的患儿,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严重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剔除病例:观察资料不齐全无法判断疗效,治疗中途服用其他药物,家长或患儿治疗依从性差,不按规定用药或未完成整个疗程即停药退出者。

1.2一般资料

研究组男38例,女24例;年龄分布1~3岁10例,3+~6岁31例,6+~12岁16例,12岁以上5例,平均(7.59±2.01)岁;病程1~6年,平均(2.63±0.98)年;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鼻炎、鼻窦炎等)42例,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20例;年发作频次5~11次,平均(6.95±1.82)次;每次感染持续时间4~16 d,平均(8.14±1.84)d;病情分级Ⅰ级44例,Ⅱ级12例,Ⅲ级6例。对照组男36例,女25例;年龄分布1~3岁8例,3岁+~6岁29例,6岁+~12岁17例,12岁以上7例,平均(7.81±1.96)岁;病程1~7年,平均(2.76±1.04)年;反复上呼吸道感染45例,反复下呼吸道感染16例;年发作频次5~12次,平均(7.24±1.94)次;每次感染持续时间5~15 d,平均(8.23±1.91)d;病情分级Ⅰ级45例,Ⅱ级10例,Ⅲ级6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诊断标准和相关概念界定

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4月成都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2]。急性发作期指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发作期。非急性发作期指呼吸道感染基本控制后的一段时期,包括迁延期、缓解期和恢复期。0级:无发病。Ⅰ级:平均每月发病0~1次,每次发病2次,每次发病>10 d,病种为急性支气管肺炎。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非急性发作期参照文献[3]方法对患儿进行随访和社区健康教育,注意保健,避免受凉,预防感冒等。在急性发作期,针对感染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予抗生素、抗病毒和降温退热等常规综合处理。

1.4.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加服自制益气增免冲剂。药物组成:黄芪(3)、防风(2)、炒白术(2)、党参(2)、丹参(1)、羊藿(1)、巴戟天(1)、麻黄(0.5)、杏仁(2)、炙甘草(0.5)[“()”内为比例]。由我院制剂室遵药典规定制成冲剂,每袋重10 g。5岁以下,0.5袋/次;5岁以上,1袋/次。3次/d,疗程3月。

1.5观察指标

研究期间由专人记录急性呼吸道感染次数、持续时间、病种,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记录同上。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IgG、IgA,检测时点为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第3,6个月。

1.6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Excel电子表,导入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s)描述计量资料,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IgG、IgA变化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并绘制趋势变化轮廓图。

2结果

2.1完成治疗情况

研究开始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123例患儿中,3月疗程结束符合方案集(PPS)共115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是56例和59例,分别剔除6例和2例,差异无统计意义(χ2=2.070,P=0.150)。

2.2 疗效判定指标及标准

参照文献[2]疗效标准结合病情分级拟定。疗效指标:①治疗后不再发病或发病次数减少Ⅰ级以上;②治疗后病程缩短Ⅰ级以上;③治疗后病种减轻Ⅰ级以上;④治疗后免疫指标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疗效判定标准:必备①、并同时具备②、③、④中任何2项以上者为显效;具备4项中任何1~2项者为有效;4项均不具备为无效。

2.3 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显效、有效和无效率分别是58.93 %、37.50 %和3.57 %,对照组分别是32.20 %、49.15 %和18.64 %,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3.255,P=0.001),见表1。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4两组IgG、IgA动态变化比较

两组4个时间点IgG、IgA水平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00);组间比较差异也有高度统计意义,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00);两组IgG、IgA的趋势变化不平行(P=0.000)。见表2,3,4;图1,2。表22组IgG、IgA动态变化比较 (±s,mg/dL)表3IgG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结果表4IgA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结果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机制主要与小儿呼吸系统局部防御机制不足及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小儿的鼻腔、咽鼓管、咽部、气道管腔、肺弹性纤维、胸廓、肺功能指标等均发育不完善[4],气管纤毛运动不良[5],当机体抵抗力下降、长期滥用抗生素等打破呼吸道“正常菌群”之间平衡后,菌群在数量及种类上失衡,防御屏障受损,外源性病原微生物侵入,或者内源性某种细菌大量繁殖,引起呼吸道各种微生物反复感染。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其亚类在RRI的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小儿血清IgG总体水平下降,致使机体免疫内环境紊乱,从而导致RRI发生[6]。此外,分泌型IgA有抑制病毒在局部增殖的强大效力,且同时具有抗病毒和抗菌的抗体活性,在呼吸道黏膜上发挥局部免疫作用,是抵抗微生物的主要物质。因此,IgA降低增加呼吸道复感机会[7]。另外,被动吸烟,居住拥挤,空气污浊,大气污染,气候骤变,失治误治,滥用抗生素、激素和退热药物,调护失宜等均可导致复感儿临床症状反复加重,病程迁延缠绵。相关研究表明:有92.3 %复感儿存在明确诱因[8]。因此,提高和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消除诱发因素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至关重要。本研究采取社区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及其家长能够全面系统掌握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尽可能地改善居住环境,避免被动吸烟,精心护理,加强体质锻炼,适时户外活动,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减少诱发因素,当RRI急性发作时应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积极临床干预,使其尽快进入缓解期。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属祖国医学“体虚感冒”“咳喘”“久咳”等范畴。气虚邪感是RRI发病的内、外因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不密,卫外不固,稍有不慎外邪侵袭,娇肺遭伤,肺虚邪恋,病情缠绵,正与邪的消长变化,导致呼吸道感染反复发生,这些观点与现代医学的儿童生理功能特点和病理机制不谋而合[4-7]。祖国医学“正气”的概念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免疫调节功能,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上工治未病”的中医理念,治疗本病关键在于提高机体正气,加强防御功能,防治结合,以防为主。黄芪、防风、白术为玉屏风散,是益气固表代表方剂。黄芪属经典补气药,具有扶正祛邪、补气固本的功效;党参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益气健脾,实后天之本而培土生金;羊藿、巴戟天补肾固表,可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有助于加强免疫功能[9-10];丹参祛除瘀血之邪气,改善肺循环,增加细胞吞噬功能;杏仁、麻黄润肺平喘,减轻急性发作时临床症状;炙甘草甘温益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其含有活性较强的多糖类、皂苷,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淋巴细胞转化功能[11];羊藿可以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的功能,提高机体对各种诱因刺激的应激效应[12];丹参具有抗炎作用[13]。

本结果显示:西医常规一、二级预防联合中药益气增免冲剂防治RRI可使感染频次减少,急性期病程缩短,疗效较单纯西医常规干预更具优势。益气增免冲剂作用的机理可能是通过上调复感儿IgG、IgA水平,纠正免疫功能低下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孙京惠.玉丹荣心丸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气阴两虚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胡仪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

[3]程秀敏.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健康教育[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2,4(6):56.

[4]叶启慈.反复呼吸道感染[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9,14(6):361-362.

[5]杨彩云,申昆玲,郎志奇.14例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气道粘膜的电镜检查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0,18(4):220-222.

[6]李凤敏,王爱华,张海燕,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免疫球蛋白IgG亚类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412-1413.

[7]张志明,周明琪,韩爱萍,等.参芪煎剂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效果与机理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7):136-137.

[8]杨辅直,李伟生,钟汝玲,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诱因和非药物预防[J].中国基层医药,2002,9(2):153.

[9]陈宗波,于俊生,刘红,等.增免合剂对气阴两虚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儿T细胞功能障碍的调节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6):508-510.

[10]沈自尹,蔡定芳,张玲娟,等.补肾和健脾对免疫系统不同作用方式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6):351-352.

[11]李进,鲍依稀,祝绚,等.云芝黄芪有效组分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8):924-927.

[12]赵福东,董竞成,崔焱,等.羊藿对哮喘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若干指标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9):44-46.

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5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多发常见病,多见于6个月~6岁,尤其2~3岁最为常见。小儿呼吸道感染大多为病毒引起,而病毒多变异。运用西药很难做到对症下药,而小儿形体未充,脏腑娇嫩,用药稍有不慎或过量,致药物排泄不畅而引发急性肾功能损伤等严重后果。因此,笔者近年来,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探索用香囊“熏治”配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自本院门诊6个月~6岁小儿上呼吸道感染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病程均为3日内;病症以发热、鼻塞、流涕、咳嗽为主。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的病程、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香囊“熏治”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口服。香囊制作:炒苍术、辛夷各30g,白芷、丁香各20g,花椒、沉香、艾叶、薄荷脑各15g。粉碎过筛混匀,用小塑料袋封装,每袋装药5g,再选用透气性较好的彩色乔其纱作面料,0.2cm海绵衬里,做成鸡心形,佩戴于胸颌下,有利于口鼻吸收。黄芪桂枝五物汤基本方为黄芪9g,桂枝5g,白芍药10g,生姜3g,大枣5枚。若风寒型则加荆芥、防风,若风热型加银花、连翘,若有咳嗽则加杏仁、浙贝、前胡,若咽喉肿痛者加薄荷,腹痛者加葛根、黄芩。水煎,日2次口服。

2.2 对照组:君而清(7∶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每日2次,每次20~30mg/kg。均5天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显效: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有效: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但四项中有一项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临床症状、体征无好转或加重。

3.2 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4 病案举例

王某某,男,2岁。患儿发热38.8℃,鼻塞、咳嗽、咽痒、喷嚏3天。伴大便水泻,频次无度,诊断为“肠胃型感冒”,社区曾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及阿昔洛韦”静脉点滴2天,症状未解,转来本院。予香囊“熏治”以及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葛根、黄芩口服,次日体温正常,鼻腔呼吸通畅,咳嗽减轻,咽痛好转,大便已趋于正常,再服2日病愈。

5 体会

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6

【关键词】 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 对于患儿今后的生长发育也极为不利[1]。鉴于此, 为了探究临床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有效治疗方法, 本文总结了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人民医院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实践经验, 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取的136例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 男性86例, 女性50例, 年龄8个月~5岁, 平均年龄为4.56岁, 患儿病程为4~22个月, 平均病程为13.24个月。随机将患儿分成两组, 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8例患儿。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的治疗方法为口服利巴韦林片+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口服参苏颗粒;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为口服左旋咪唑片+口服鲨肝醇片+口服硝苯吡啶片[2, 3]。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实施不同治疗方案后的再发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与持续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且以 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再发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与持续时间比较结果 两组患儿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再发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与持续时间比较结果如下:治疗组68例患儿实施治疗后, 再发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为(2.15±0.57)次, 对照组68例患儿实施治疗后, 再发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为(3.27±0.79)次。治疗组患儿的发生次数显著的低于对照组, 且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807, P

2. 2 两组患儿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结果 两组患儿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结果如下:观察组68例患儿治愈9例, 显效37例, 有效19例, 总有效65例, 总有效率为95.59%;对照组68例患儿治愈3例, 显效28例, 有效24例, 总有效55例, 总有效率为80.88%。总有效率组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显著的优于对照组患儿,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833, P

3 讨论

在临床实际过程中, 反复呼吸道感染属于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 从临床数据资料上统计分析,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发病率可以达到20%左右的水平。从患儿的发病原因上分析, 一般情况下, 患儿发病主要由于先天性因素或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导致, 也有一部分患儿是由于喂养方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导致发病。患儿一旦发病,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往往会导致患儿出现诸如哮喘、心肌炎、肾炎等其他疾病, 严重的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4, 5]。

临床的相关研究和报道结果显示[6]:针对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口服利巴韦林片+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口服参苏颗粒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同时在降低患儿再发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与持续时间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促进意义。

因此,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临床针对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 采用口服利巴韦林片+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口服参苏颗粒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是临床针对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实施治疗的可靠选择。

参考文献

[1] 卫重侠, 席卫平, 杨建平, 等.3~6岁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0, 6(1):14-17.

[2] 龚轶欣. 中西医结合防治120例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3, 12(5):187-188.

[3] 廖寒林, 刘浩, 刘艳荣. 中西医结合防治120例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 当代医学, 2012, 18(16):155-156.

[4] 谌朝霞, 郭维文, 夏令琼, 等. 三伏灸配合捏脊法在防治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护理研究, 2013, 27(32):3671-3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