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东北地区 县域经济 问题 对策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而就整个东北地区而言,县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已成为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比较单一

东北地区县区相较我国其他省份,在占地面积和资源占有量上相对较高,然而相较其他省份尤其是东南沿海省份的县区而言,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比较单一的,首先,县域主要仍以基础的第一产业农业经济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且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呈比较粗放的发展方式。其次,在县区没有第二产业作为支柱,没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同时相较东北沿海城市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而言,东北地区县区的第三产业发展也极为缓慢。这种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出现瓶颈期,进而制约了整个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展。

(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在整个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存在差距,尤其是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和发达城市像沈阳、哈尔滨、大连等大城市存在很大差距。首先,城市地区经济发展对县区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比较小度。其次,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城市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差距很大,县区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发展速。再次,在某些情况下,还存在城市与县区之前争夺资源配置的问题。

(三)综合实力差,缺乏竞争力

东北地区县区经济发展,无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区或者是城市相比,都缺乏竞争力,综合实力较差,就整体而言,东北地区县区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资金投入也较少,进而导致缺乏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东北地区县区中,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都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没有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同时与东南沿海人才济济现象不同的是,东北地区县区缺乏优秀的人才,很多优秀的人才都乐忠于向经济发达地区发展。

二、针对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

限制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关进因素就是产业结构设置的不合理。因此,东北地区应发展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支柱,第三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同时扩大对农业经济的科技、技术投入。提高农作物经济的产量,是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同时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尤其发展的优势,同时国家也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政策,在政府的扶持下,推动第二产业的飞速发展,同时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形成和重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相配的产业链条。

(二)调整政府对县域的政策,增加资金和投入

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投入一个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保障,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缓慢,就非常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政策上的扶持能够,就能够是当地经济发展得打很大程度上的保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招商引资,提高东北县区对外商的吸引力,进而推动县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县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往往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可以推动东北地区县区资源的开发。

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东北地区县区企业的发展,在可能条件下,加大技术方面的扶持,推动企业技术上的创新,努力在当地企业中发展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大型企业,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而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模式。

(三)结合本地资源,发展龙头产业

要实现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一个支柱性的产业作支撑。而东北地区县区经济发展还比较缓慢,因此发展当地的支柱型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东北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产业,同时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

三、结语

东北地区,尤其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潜力,只要我们能够妥善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利用当地的资源,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支持,创新科学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龙头产业,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东北县域经济必将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才马廷玉杨晓慧《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西部地区 县域经济 问题 对策

    一、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的论断。而又如何有效地统筹西部地区城乡的发展,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西部区域经济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

    西部地区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12个省区市。中国要实现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化,实现城乡统筹,重点是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难点则在于西部农村。西部的突出问题是农村人口多。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8.75%,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严重依赖于农业,农村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61.7%,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技术落后;传统农业经济和自然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工业结构处于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的阶段;产业技术水平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优势在于有着丰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气,煤以及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草地,植物等旅游资源相对都比较丰富,而且这些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的水平还很低,但发展的潜力很大。

    西部地区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有效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二、西部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它还是西部有效城乡统筹的基点,也是其落脚点;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虽有了飞速的发展,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据统计,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29.5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44.25元。以西部大省甘肃为例,其县域经济gdp超过29.5亿元的县却只有9个,仅占全省县域单位的10.5%;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7个,占其县域单位的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44.25元的县域25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29%。甘肃省内绝大部分县(市)财政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基本上都靠是财政补贴。

    1、西部县(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县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且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2、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进程缓慢。部分城镇由于近年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等,小镇建设步伐放慢了,建设相对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更加困难。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

    3、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使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相对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很难吸引银行贷款。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西部地区县的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级企业工作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强久吸引力,80%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三是对外开放程度偏低。西部地区除了少数大城镇外,许多县域单位很少吸引外商的投资,而且产品也很难外销。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国际联系及其产品国际市场依存度是较低的。

    4、经济自主增长乏力,县级财政运转困难。经济自主增长乏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县域投资面临困境。西部县域自然资源相对较丰富,但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限制,却很难吸引社会投资。二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西部县域工业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市场活力明显不足。三是县域消费市场低迷。以上原因,综合造成西部县级财政运转比较困难。而西部县财政刚性支出直线上

升,目前有许多县级财政入不敷出,运转十分艰难。

    三、西部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对策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相差巨大;与东部相比,亦没什么优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西部县域经济落后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又有历史方面的原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对西部县域经济发展都是无能为力的。发展西部县域经济,有效西部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有全局性、长远性及具有战略的眼光,要立足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实施整体战略来解决。

    1、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差异化竞争,打造特色产业。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其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因此西部地区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中,应始终注意自身的比较优势。总体上来看,在西部县域经济中,农业资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因此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式上不能强求一致,其关键是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各地优势资源、技术优势及传统优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毒无污染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加快城镇化步伐。城镇化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反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3、政府强力介入,以放宽相关政策为基础,推进科教兴县,释放增长潜力,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驾护航。在新时期,我们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在政策上释放县域经济增长的潜力。一要拆除一切有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藩篱,加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少数能人集中,从法律法规上保障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推动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二要放开一切制约民资难以进入的投资领域。要重点放开传统上由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投资领域,特别是重点放开城镇供水、供气、教育、医疗、电力、农田水利及道路设施建设等领域,以此来激活民间的投资需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三要办好一切有利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事务。加强与县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组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科研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4、尽快构建县域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改变县域市场与城市大市场脱节的状况。县域是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快本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创新营销方式,通过现代流通网络,快速抢占大中城市市场,最大限度地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培育各种形式的流通组织,壮大农村营销人才队伍,发展各种专业市场、综合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形成功能齐全的商品流通体系。另外,着眼与国外,加快引资步伐,面对wto的挑战与对外开放格局,有效施行“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推动西部经济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增安.二元经济结构——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阻滞因素.学术交流,2001.6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3

一、创新农村信贷产品的具体实施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张家界中支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拓展张家界市动产抵押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张家界市推广联保基金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等措施和办法,积极推动信贷产品创新,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大对 小企业和“三农”贷款的信贷投放。

(一)推广农户信贷产品,着力缓解农民贷款难

一是创新开办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缓解了长期困扰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小额农户信用贷款采取一次评级授信,随借随还的信贷方式,自央行1999年出台了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后,小额农贷在该市农村信用社普遍推广,至2008年3月末该市共评级授信337016户农户,评级授信农户占全市农户的92.51%,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115907万元,占该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的43.99%。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推广极大地支持了粮食种植、牲猪养殖等传统农业和烟叶、柑桔、反季节蔬菜等农业支柱产业,提升了农村金融在地方政府的地位。二是金穗惠农卡的推行让农民感受到金融电子科技支农的便捷。该市农业银行2008年9月份开始推广金穗惠农卡,采取3年1授,周转使用,授信额度500元-30000元。授信后贷款不需任何审批和申报资料,凭卡随借随还。至2009年3月末该市农业银行共发放金穗惠农卡20256张,授信4773万元,用信3408万元。

(二)创新保证产品,有效解决大额农贷无抵押的问题

一是农户大额联保方式快捷地支持大额农贷。农户大额联保是指经营同行业的2-3个大额农户,贷款采取相互担保的方式,信用社对联保客户团体统一授信,周转使用,贷户在授信额度内各自申请贷款。同行业的贷户相互了解,便于监督,有利防范风险,2009年1月该市慈利农村信用联社对庄塔茶厂等3家茶叶加工厂共同授信100万元。二是联保基金保证方式高效地支持区域行业发展。采取公司(农户或个体户)+协会(商会)+联保基金+银行机构(农信社)的模式,以联保共同体共同设立的联保基金作为质押,银行机构以大于担保基金的数额进行授信,联保客户在授信额度内各自申请借取贷款。武陵源区农村信用联社对宝庆商会下的蜘蛛王、美特斯邦威、梦特娇等三家专卖店,发放联保基金贷款业务,每家出资联保基金1万元,授信20万元。淋溪河乡客运车队共9人,每人出资1万元建立联保基金,桑植县农村信用联社通过联保基金发放贷款90万元。

(三)创新质押产品,利用资源优势缓解产业难发展问题

一是利用旅游资源创新景点经营权质押。2008年末张家界市国家等级旅游区(点)13个,其中5A级1个、4A级8个,年平景点门票收入达10亿元,该市各金融机构采取利用景点经营权质押方式共发放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8.77亿元。二是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创新林权质押贷款。退耕还林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期限16年,前8年按125元/亩补贴,后8年减半执行,林权质押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张家界市农村金融机构采取林业资源+退耕还林补贴的林权质押模式。至2009年3月末全市已办理林权贷款3笔,贷款370万元。三是利用水电资源优势创新水电经营权质押。慈利县联社给兴达冶化有限公司办理水电经营权质押贷款1笔,金额500万元。四是利用矿产资源创新采矿权质押。该市桑植县农村信用联社贷款给桑瑞铁矿290万元、撒合平煤矿50万元,分别以铁矿石采矿权和煤炭采矿权作为质押。五是利用交通线路经营权创新线路经营权质押。该市农村信用社以各类线路经营权为质押发放贷款4笔,金额1040万元。六是利用股份所有权资源创新股权质押。该市慈利县农村信用联社以企业股份所有权为抵押给张家界莱顿酒店股东贷款100万元。七是利用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贴收入创新合作医疗收入质押。该市桑植县农业发展银行利用农村合作医疗补贴收入来源发放合作医疗预期收入为质押县中医院贷款1800万元。八是利用稳定工资收入来源创新工资质押。全市农村金融机构利用工资收入发放工资收入质押贷款55笔,金额256万元。

(四)创新审批流转环节,提高审贷效率

一是优化审批流转媒介。该市农行、中行、建行均由传统的纸质化流转审批改为电子网络化审批,工行目前运行网络化和纸质化双轨并行。二是简化审批流程和环节。该市各国有商业银行将大部分贷款项目均由先评级授信审批、贷款时再次审批改为评级授信审批后即可贷款,部分银行对小额贷款项目凭一张纸既可列入贷款项目库。三是实行“点穿”式授权政策。农业银行由以前逐级授权,改为省分行可直接授权到县支行。如省农行直接授权给桑植县农行单独办理200万元以内小型企业贷款。四是审批制度创新。各家行相继实行独立审批人制度,由行长授权审批贷款,使审批业务更具专业化。

(五)创新信贷支持方式,发挥整体联动效应

一是农村信用社推出“三个一工程”,由省联社、省联社张家界办事处、县联社各重点支持一家当地品牌和特色的涉农企业,起到以点带面效果。二是启动社团贷款。对贷款需求较大项目和客户,单个联社受资本金限制或资金势力有限时,启动社团贷款方式支持,该市农村信用联社2009年计划对桑瑞铁矿、天子公司、永鑫玻璃公司、艮州建筑公司等企业发放社团贷款。

二、创新信贷产品成效的启示

(一)法律法规对抵质押品范围的拓宽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带来了广泛的空间

《物权法》在《担保法》的基础上,将应收帐款、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列为抵质押品,极大地拓宽了抵质押品范围,人民银行《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银发[2008]295号)更进一步提出“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这些规定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

(二)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定位催生了创新动能

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充分发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中国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适当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将相关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进行了定位。会议精神出台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均迅即加入农村金融支农队伍,加快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支农贷款投入。

(三)金融职能部门的推动加快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进程

2008年10月份以来,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的意见和实施细则,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结合各地实际进行试点,农村金融创新试点工作予以全面铺开,对推动农村金融创新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政府职能部门的配合是金融创新的催化剂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大都需要相关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对抵质押资产进行评估、登记,贷款清收、抵质压品处置均须通过司法部门司法程序处置,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工作的推动、费用收取、债权的维护等都需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存在的问题

(一)弱势产业及弱势群体致农村金融创新动力不足。农业由于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影响较大,是天生的弱质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规模化、科技化发展难度较大,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贷款投入“三农”风险较大,农行由退出“三农”到再回“三农”,对新放“三农”贷款能否按期收回仍心有余悸,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逾期率达40%以上,受金融危机等其他因素影响,市农业发展银行支持的农业产业化十大企业中1家关闭、1家停产、其他8家资金周转困难,效益大幅下滑。

(二)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影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性。目前全市四大商业银行除了农业银行新近有金穗惠农卡贷款投入外,其他各行均没有支农贷款投入,一味地商业化运作,难以引导各家商业银行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改变我国现阶段城乡差距较大的局面。

(三)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受行业经营风险影响较大。2008年9月以来暴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几乎对张家界所有行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有色金属等资源性行业价格大幅下滑,旅游主导产业受到重创,以相关金融创新产品作为抵质押品发放的贷户相继出现资金流动性困难,到期贷款本息不能按期偿还,风险不同程度开始显现。

(四)地方政府个别部门及金融机构自身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做得不够。一是少数司法部门和抵押登记部门对金融创新支持不够。辖内县级人民法院金融类经济案件执结率仅40%,依法维权效果较差,个别县房地产抵押登记部门收费偏高,贷款费用增加,对贷款抵(质)押评估实行垄断。贷款企业既要满足银行评估标准又须政府部门垄断评估公司评估,造成一次贷款两次评估。二是金融机构自身金融创新做得不够。设置金融创新准入门槛太高,致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信用等级不够,应收帐款、订单质押、专利权质押等相当部分金融产品创新难实行,部分金融机构抵质押贷款比例仅为抵质押物的40%-50%,难以满足贷户的合理贷款需求。

四、创新信贷产品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支农贷款投放的政策激励

国家应进一步出台对“三农”和小企业贷款免征或减征营业税,对“三农”和小企业贷款增长突出的机构给予一定奖励等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三农”和小企业贷款的投入。

(二)明确商业银行信贷投入反哺农业的硬性规定

为改变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县域经济“三农”投入不足的距面,国家应明确规定各家商业银行投入县域经济和“三农”贷款具体额度及范围的相关指标,有效发挥资金供给市场配置失灵时政府的调剂职能,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三)强化管理有效防范金融产品创新风险

一是加强行业发展引导。金融信贷部门要加强行业发展前瞻性分析,适时指导贷款企业在行业过热或产品供过于求时既时改变发展策略,压低库存或改变产品结构,确保发展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二是在金融危机期间对企业多支持。金融机构要主动替贷户出主意,想办法,通过借新还旧、贷款展期,追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启动资金等措施,帮助贷户度过难关。三是金融产品创新要与时俱进。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产品要立足符合实际,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及时推陈出新,确保创新的农村金融产品易执行、风险可控。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县级 质量管理 数据 环境管理

周生贤局长指出,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做到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满足环境管理需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数据可靠是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全面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监督与管理[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监测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是保证监测数据满足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要求的重要措施,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执法和科研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根本前提。可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

江苏省环境监测系统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展计量认证工作,在90年代后期又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适应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实验室认可工作。目前江苏省内的环境监测站全部通过计量认证,省市级的监测站全部通过实验室认可,部分县级监测站通过了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促进了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建设,管理从单一、简单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逐步发展到全面、系统的质量体系建设,将原本单一、独立的环节性质量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包括组织机构、工作程序、人员、职责、资源和信息等在内的、全程序控制的、并具有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功能的管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2]。

2.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放松、意识淡漠

部分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的评审后,存在放松的思想,认为已经通过了评审就可以少抓、甚至不用抓质量管理了,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体系文件未根据实际工作及时修订,经常出现实际工作与体系要求脱节,造成日常监测工作中不能严格遵循质量管理要求,建立体系和执行体系两张皮,体系形同虚设,质量管理缺乏预见性,不能积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些工作人员、甚至管理层人员没有树立“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生命线”的质量意识,忽视监测质量管理,致使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2.2技术力量薄弱

技术力量薄弱,人员流动性大是县级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监测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监测领域不断拓展,环境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基层环境监测人员身兼数职,疲于应对,加之缺乏系统的质量教育培训,大部分县级监测站只有几个人接受过市级以上的正规质量管理培训,质量管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不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制约了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2.3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缺陷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实验室内已经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如密码样、平行样、加标样、全程序空白样、室内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质控图控制等,而现场监测工作环境复杂,人为影响因素较多,各个现场千差万别,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滞后,存在漏洞和缺陷,制约着监测数据准确性的提高。

二、加强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1.领导带动、全员参加、共同提高

领导要带头学习领会准则,组织全体人员不断进行准则的宣贯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执行准则,强化质量体系的运行管理。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准则都已经陆续改进和换版,只有持续、深入地学习、宣贯,提高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准则的精神,搞好全面质量管理。

2.强化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管理体系覆盖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所有环节和工作运行的全部要素。要强化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加强内审工作和管理评审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纠正措施、落实改进措施、补充预防措施,从而使管理体系达到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全员综合业务素质

质量管理工作关联到监测工作的全过程,监测点位的布设、采样、样品运输、检测、数据处理、审核、综合评价、报告报表以及后勤保障等每一环节都不能忽视质量管理,任何环节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业务水平、工作能力都影响着工作质量,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专题进修等渠道搞好全员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工作使命感,自觉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中去,使质量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4.强化质量管理人员能力水平,全面搞好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业务管理水平、综合业务素质等直接决定了质量管理水平。试想一下,一个能力不强、素质不高、业务水平差的人员,甚至连基本的技术方法、原理都搞不清楚,他怎么去监督和管理,怎么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质量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还要掌握其它学科的知识,如管理学、心理学、计量学、物理学等,才能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另外,质量管理人员更需要加强对准则的学习和领会,吃透准则的精神,掌握准则的精髓,才能做好监督管理,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5.加强现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全面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现场监测工作中客观的、主观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布点和采样等现场监测影响较大,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现场监测工作中应该强化监测点位、采样时间、频次的管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确保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好、计量合格;开展现场监测的现场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等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现场监测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气象学、物理学、化学、流体动力学等繁多的专业学科知识,确保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固定、保存和运输等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三、结语

县级环境监测站是环境监测系统的基层单位,全面加强环境监测全面质量管理对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公正、准确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全力提升基层环境监测整体水平,提供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预警数据、信息,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5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总体情况看,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质量有了极大地提升,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管理模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这种改善是相对的,与国际大企业相比较而言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以下:

第一,缺乏创新意识。

企业每天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面对的客户也是不计其数,这就要求企业每天必须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就需要创新,创新是企业的核心思想,是企业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崭露头角的关键,一个企业若果没有创新,一成不变,必定遭到市场的淘汰,不能长远发展。目前,国内众多企业对创新的意识不够强烈,只停留在纸上文件,并没有真正的付诸行动。这就导致了企业文化的匮乏,没有自身的独立特色,难以在众多的企业中冒头,管理模式也只能沿袭传统企业。没有进步就谈不上发展。

第二,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市场的瞬变,这些都使企业随时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对于企业,如果没有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一担风险来临就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在我国众多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没有防范风险的意识,企业自身没有对整体市场变化预测的高水平能力,也没有准备各项应对措施和补救方法,这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第三,没有树立成本观念。

粗放型的经济管理模式是当前企业的一个共性问题,造成企业的巨大浪费,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而成本管理作为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标志,在我国企业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深入的今天,企业面临的困难会不断加剧,成本控制工作显得更加重要。成本控制需要全员参与,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大、最优的经济效益。对生产企业来说,就是以较少的劳动耗费,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

第四,缺乏人才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很多事实证明,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文化的支撑,增强企业团队的凝聚力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文化源于人才,人才的创新思想,促使企业文化的不断更新。所以,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增强竞争力的直接因素。但是,每个人在一定的阶段都会有个瓶颈期,在瓶颈期,工作状态会削弱,对工作内容会失去兴趣,缺乏激情。这时候企业就需要引进新的人才来打断这个消极期,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增强企业的活力。

第五,缺乏核心竞争力。

企业绩效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能否走向成熟,能否取得成功。要想在众多企业中占据优势,就必须要有核心的竞争能力。如:人才、成本、品牌、创新等。提升这些能力会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会增强人力资源优势。成本的控制和压缩是取得利益最大化的根本。品牌就是企业的巨额资产,无形中提升企业影响力。创新是企业生存能力的体现,关乎企业的长久发展。这些都是企业的核心能力。

二、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对策

第一,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人才的竞争是企业的主要竞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利用人才优势提升竞争能力,并且可以创造出适合企业自身的优秀文化。注意人才的开发和培养,要求给企业员工比较安逸的工作环境,以便于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对员工的素质培养不能落后,全面提升员工综合能力,扩大公司热力资源优势。

第二,增强创新意识。

我们处在的信息社会,时时刻刻都在飞速发展和更新,这就使得企业想要立足社会就必须要更上步伐,创新企业各项模式,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和其他企业竞争的同时,增强适应能力。创新经济管理体制,建设全新的经济框架,增加企业活力。创新给企业带来全新面貌,使企业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风险管理。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经管学科;教学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157 -02

一、经管类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对经管类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研究相对欠缺

如今,许多高校并没有针对经管类学科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方法。经管类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而国内外目前对课堂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科学学科旨在说明自然, 最多是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经管类学科则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是关于人的科学或者关于人际关系的学科。因此,我们大多数高校所采取的采用自然科学学科的管理方法来管理经管理类学科是不合理的。虽然近些年对经管类教育教学进行着不断的探索,但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在该领域的探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经管类学科教学质量评估标准难量化

教师的工作成绩绝大部分体现在学生的素质提高上,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应通过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来体现。而教育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教育产品是有思想、有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同时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模糊性、迟效性、动态性的特点。因此从学生的全面素质角度去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是较为困难的。即使我们把可评价的范围进行一定的限定,如通过课程教学质量来衡量不同教师的教学质量。但我们传统的做法――用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的学科成绩是否科学?这是不是又会助长像高中阶段的死读书的现象呢?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多去参与社会活动,感受工作岗位?这些又如何来纳入我们的成绩考核系统呢?

二、经管类学科课堂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置和企业需求脱节

高校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然而,如今一方面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荒,另一方面大学生面临就业难,这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之间是有距离的。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大学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很长时间进入不了状态,常常表现出实际应用水平的欠缺。这就要求我们高校要与时俱进,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相关岗位所需的人才需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从而不断更新并完善我们的教学内容。虽然,近年来高校一直在倡导教学改革,但往往有浮于形式。从高校管理层面,鼓励教学改革无从下手;从课程教学层面,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老套。

(二)学生缺乏企业体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大学生中的大多来自于高中三年后,涉世未深,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验,没有体验就难以深刻。作为一个大学经管类学科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我深有体会,我在给成教班学生上管理课程时,学员们的眼神中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求,他们时而皱眉,时而沉思,即使课间也凑上讲台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提出各种问题。而同样的课程上给高中三年后的学生,学生们的脸上更多展现的是迷茫,听到动听处虽也动容,却往往课上哈哈一乐,课下却难有多少收获。

(三)实践教学环节虚浮

经管类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特色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经管类学科的教学内容应更加强调同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环节。但是现在大多高校的经管类课程,教学计划上设置了专业所必须的实践内容,可是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却只是停留在课堂讲授教材的层面上,而很少安排教学实践活动。甚至有的院校在毕业实习这个最重要的环节,由于经费紧张或联系不到接收学生实习的单位等原因,对学生进行放羊式管理,结束后拿回一个实习证明即可,从而使得毕业实习形同虚设。

(四)专注技能培养,而对综合素质重视不够

经管类学科外延广泛,更加强调应用性,相对于理工科来讲,要求学生涉猎的内容要更加广泛,要具有较强的发散型思维。如今,我们的教学内容在不断细化,要求每一门学科提炼出主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其实,不断细化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管理类学科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而我们的学科教学更多关注的是本课程的知识点,显然对相关学科和课程的涉及非常少。久而久之,就造成了经管类学生的“专而不全”,这样知识结构显然是做不好管理工作的。将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亦是如此,管理工作的成功,是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优秀的管理者是不能有“短板”的。

三、加强经管类学科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一)从领导到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从领导到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切实把专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打破传统的为考试服务、以教师为中心的思路,改变过去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只有领导重视,才能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只有教师重视,才能使工作落到实处。

(二)经管类学科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但更是素质教育。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构建管理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要全方位提高其执行能力。所以,经管类专业的课程应在对社会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广基础;专业课侧重学生专业业务素质的提高,强调适应性;实践课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应用性;素质拓展课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强调前瞻性。各高校还应依托地方经济,结合本校专业优势,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

(三)深化校企合作,改进教学方法

校企共建共同培养人才是学校和企业接轨是高校改革的方向。高校要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调整师资结构,鼓励企业专业进校园,安排学生有计划地深入企业,将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设专业专用实验室,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展,提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各类竞赛。

(四)提高经管类教师教学水平

学校的活动主要是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直接由教师组织和主持的,因此教师的思想态度,业务能力直接制约着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久的,也是巨大的。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使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教师的素质始终未受到真正的重视。事实上,大多经管类专业的教师从高校到高校,普遍缺乏从事经管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教学时泛泛空洞、坐而论道现象较严重,为此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就必须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大“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经管类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现代管理理念的普及和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对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变,使管理人员知识、能力结构有了新的标准。企业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综合性工作,它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管理工作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的整体工作水平和效率。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是具备大局观念,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钱方明.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J].实验室研究索,2008,27(12):122-125.

[2]杨晓,田源,田冠军. 理工类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基于重庆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改革思路的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1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