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培训行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培训行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培训行业

艺术培训行业范文1

第一,众所周知,CETTlC是国家的一种认证制度,颁发的是职业上岗证书,不是给“大师们”挂的头衔。况且,“师”和“家”有明显的区别。我所理解,“家”应是有专业学历和多年丰富实践经历,是领域或行业里的权威或有影响的人,是制订或参与制订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人,有专著和学术成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艺术品质,并得到国家和行业权威部门或协会认可的人。而“师”则应该理解为:有数年工作经历、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得到行业和部门的重用、懂得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有文章发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志终生从事艺术行业的人。显然这两者的差异是巨大的,一个是造就专家大师,一个是培育专业人才。如果把“家”和“师”混为一谈,让人难以苟同。何况,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培训能够育出几个“家”来。CETTIC培训的只是初、中级专业人才,而且要想拿“师”级证书是有门槛的,看看“中国文化经济职业网”,便可一目了然。

第二,艺术品市场里的鉴定、评估和经纪人才,一直处于有岗无职的状态。据文化部门资料统计,全国艺术品市场从业人员达到300万人,其中有多少正在从事艺术品鉴定、评估和经纪业务的人呢?他们虽未挂“师”之名,却在行“师”之实。有的在行业或圈子里颇具名气、小有业绩,眼力比某些“家”还要强一些。有的发表了许多专业文章和著作,有的甚至做到艺术公司的老总,但他们没有“名份”,没有行艺的“资格”,这种有岗无职的状态才是艺术品市场混乱的根本原因之一。为了改变这种无序局面,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人才战略的角度出发,推出文化经济职业岗位技能培训项目,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的大好事,我们为什么要忧虑呢?有效规范艺术品市场的秩序,培养专业人才,不是“亡羊补牢”,而是当务之急。

第三,关于师资。据悉,该项目培训办公室已和故宫博物院、中国画研究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等机构达成合作,将组成强大的专家队伍和师资队伍,并和国外多所艺术院校达成交流意向,未来学员不仅在国内“出徒”,而且还将与国际市场接轨互动、继续深造。如果泱泱文化大国连培训初、中级上岗人才都闹“师荒”的话,那么市场上的那些专业培训班岂不是误人子弟吗?一句话,职业上岗培训,国家不办,社会也要办,企业也要办,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第四,关于培训质量问题。这是大家最关注的,也是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只要培训机构按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的职业标准和教学大纲,编好基础教材和专业教材,组建过硬的专家和师资队伍,严格考核制度,把握“师级”培训的合格率,就可以保证质量。据悉,该项目要求学员考试合格后还必须写出结合实际、有独到见解、达到发表水平的论文,而且还要为历届学员组建一个学习型的团体,采用长期互动学习、定期参加实践活动、常年开办专家讲座的方法,保证学员的艺术水平和技术水平持续增长。况且,国家级鉴定专家徐邦达、冯先铭、刘九庵等前辈早已写出鉴定专著,从理论到实践都为鉴定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早已培养出众多高徒,这些"师源"正是培训质量的基本保证。

艺术培训行业范文2

关键词:“双师型”;校企合作;艺术设计;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55 -03

引言

1998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的“双师素质”内涵标准,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既具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 又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如工程师、会计师、(高级)技师等。既要持“双证”(即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书),又要有“双能”(即知识能力、岗位能力)。从国家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情况分析,高等职业院校需与企业合作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拓宽了高等教育的教学领域,加快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企业(行业)渗透的进程,为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一、利用假期下企业实践锻炼促进教师向“双师型”人才转变

经调研目前我国高职教师“学历达标”可能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学校不乏硕士及以上高学历教师,但高职院校多数教师缺少在企业或生产岗位工作的经历,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相对不足,这将严重制约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水平,制约我国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国家规定高职院校在职专业教师必须轮流到生产企业一线锻炼,五年内必须有累计两年以上在生产单位进行生产实践的经历。青年教师必须有至少半年以上的实践经历,才能承担教学任务。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利用寒暑假或其他假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在艺术设计相关行业和企业,教师将与企业一线的营销人员、技术员、设计师、设计总监、总经理、施工员等一起对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动画设计、工业设计等项目进行调研、策划、设计与制作。从中积累知识与经验,实实在在地为行业和企业服务,为企业解决问题。假期中教师到对口企业顶岗,带着教学中的难题和困惑走向设计与制作的一线,既能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又有机会向经验丰富的相关技术人员请教,开阔理论视野,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双师型”人才转变,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走向“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行业的需求,按照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现状和条件以及专业的鲜明特点,对该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做出新要求与新标准。

进入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专职教师本身有着专业研究方向,但在实际教学安排中不可能所有的教学任务都是围绕着自身的专业,教师专业课和基础课同时承担,甚至跨专业授课的现象也很普及。因此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开拓教师培训渠道,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拓展培训平台( 如校企共同开发或实施项目、校内教学基本功培训、校企合作软件培训、高校相关专业深造、师资培养基地培训、出国访问考察等),同时还需加强教师的岗前岗后素质培训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促进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与知识结构的拓宽。既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认知与素养,又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使他们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其教育水平和执教能力。同时学校应该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年龄、学历、兴趣、研究方向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让教师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证书和其他系列职称,加快“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速度。[1]

三、着力培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专业带头人

所谓专业带头人是指那些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某一专业的前沿领域和实践方面有所造诣,具有突出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并善于培养青年教师的高职称人员。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领路人,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和核心。学校要重视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参与教学改革,国内外进修、科研课题等活动,保证各专业有1~2名专业带头人,从制度上保证他们履行职责,制定具体的任期考核指标,实行动态管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教学科研活动,鼓励他们在社会学术团体担任领导职务,提高他们在行业企业技术服务领域的影响力等,充分发挥他们的能量和作用,以此带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和整体水平的提高。[2]

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为例,该系艺术设计专业实行“青蓝工程”专业带头人为“蓝方”,青年教师为“青方”,每位蓝方教师每年带一到二名青年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题研究等方面对教师加以指导,实施“传、帮、带”活动,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同时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带头人,还配合相关企业指导项目实施,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到企业为兼职教师或企业一线人员讲解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四、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规范,增加“双师型”队伍的活力

高职院校应建立“针对性强、方式灵活”的兼职教师“双师型”培训体系,提升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这既是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需要,更是不断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新鲜血液的需要。兼职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聘任高校教师中那些理论层次高,对学术前沿领域和生产一线熟悉的教师,他们会对提高职业院校理论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积极从行业或企事业单位、校外实习基地,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设计师、设计总监等。由于不同类型兼职教师在专业水平、技能和工作时间上均有较大差异,校方对兼职教师应进行分类培训,比如客座教授的教学常以讲座等方式进行,其他兼职任课教师的授课往往兼有理论和实践内容,教学任务较重,应为他们明确教学目标,设计规范详细的教学方案供其参考,让他们发挥其专业优势。同时高职院校成立教学督导室,并在各系部选出二级督导员,同时聘请行业专家担任校外教学督导,及时了解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趋势,并对专业教学提出建议和指导。[3]

高职院校通过评选优秀、专业培训、课题奖励等方式激励兼职教师,增强其工作成就感,为他们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开展“优秀兼职教师”评选活动,当选的兼职教师除获得物质奖励之外,还可以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增强其成就感和归属感。

五、强化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激励机制

当前高职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仍然是按普通教师系列职称来享受福利待遇,走的仍然是“单行线”即专业教师评价模式。在此评价模式下,“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技能与技术资格被视而不见,对其职称评定和待遇的提升不起任何作用。这种评价制度,对于非“双师型”教师来说,没有对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形成任何动力与压力。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使教师的努力得到充分肯定,使教师的潜能得以挖掘。学校应结合具体情况,制订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通过激励将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水平转化为其本人的内在需求,使“双师型”教师标准成为专业教师自觉的行动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人事部门应参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业人员评定办法,着手研究、制定高职院校教学系列职称评定标准,与此同时,还要在工资、奖励、福利、津贴、进修、晋升、信任、荣誉、地位等方面采取个性化激励形式,最大限度地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源,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4]

提高高职 “双师型”教师的待遇与地位,以稳定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加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地激励高职教师,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工作。

六、结论

学校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办多年,大都与当地企业有着较好的互动关系,并且在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以基地为平台,以校企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依托,学校是理论教学基地,企业是实践培训场所,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实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宏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5]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形式,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评价体系。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和实训基地的拓展,参与学校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等工作。同时教师参与企业的广告策划与制作、新产品开发、展示设计与制作,帮助企业设计、研究、探索,解决在调研、策划、设计、制作第一线遇到的各种问题,既验证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又开阔了眼界,锻炼提高了实践能力,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中提高 “双师型”队伍建设的质量。[6]可见,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下转第45页)(上接第56页)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教师队伍内涵建设的重要模式。它将在实践教学环节,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艺术设计专业在职教师转化为“双师型”教师创造了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增红,周雪莉.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J].职业技术,2009,(01).

[2]王丽霞,刘金华,成玉莲.高职院校行业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04).

[3]李广坤.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08).

[4]刘艳青,张磊,李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指向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及实践[J].职业技术,2010,(04).

[5]朱海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其举措[J].高教高职研究,2009,(11).

[6]林杏花.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3).总第203 期.

艺术培训行业范文3

摘要:“90后”艺术类家困生属于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也导致了“90后”艺术类家困生的就业帮扶工作更为严峻,本文针对这一群体,进行了小范围调研,以期待为艺术类家困生的就业帮扶工作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家庭困难;就业

党和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90后艺术类家困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专业特殊性以及家庭经济的紧迫性相互交织的特点,所以必须准确把握其群体求职特点,才能更好推动高校就业工作。

一、“90后”艺术类家困就业情况调研

本文抽取了湖南某高校2016届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中60位家困生的数据,调研通过调查问卷形式进行,涉及毕业生目前的就业情况的各方面,以期在为艺术类家困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寻找对策。

(一)参与就业满意度调研的“90后”艺术类家困生的基本情况

湖南某高校“90后”艺术类家困毕业生目前的就业情况。调查统计显示,在被调研的60名艺术类家困毕业生中,38名毕业生已落实就业单位,占总人数的63.3%;4名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占总人数的6.67%,8名毕业生选择自由择业、8毕业生升学,均占总人数的13.33%,2人未就业,比例为3.33%,艺术类家困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仍需继续加强做好毕业生就业促进和指导工作。

(二)“90后”艺术类家困生的就业满意度调研数据分析

1、艺术类家困毕业生已落实的就业单位和用人单位是以何种形式的录用关系。调查发现:14名毕业生签订了毕业协议书,占就业人数的23%;24名毕业生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或其他形式录用,均占40;0名毕业生通过用人单位开具接收证明落实录用关系。整体而言,艺术类家困毕业生在求职签约上都比较积极,但由于接收设计类专业毕业的民营企业、私人企业比较多,较多企业没有人事权,不愿意与毕业生签订长期的劳动合同,艺术类家困毕业生大部分只能通过开具接收函于证明与单位落实录用关系。

2、艺术类家困毕业生就业区域,所在的单位所属于的行业。调查显示,艺术类家困毕业生绝大多数在中部省会城市和东南沿海城市工作,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分布的较少。所属行业中,从事设计、广告、策划影视等其他行业的学生为24人,占就业人数的40.00%。从事交通行业的毕业生4人,比例为6.67%,从事建筑行业的毕业生有6人,比例为10%,从事IT行业的有9人,比例为15%,从事教育事业的有5人,占就业人数的8.33%,从事金融与装备制造行业的毕业生各3人,比例各占为5%,由此可见,大部分艺术类家困毕业生还是从事的本专业领域,且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向IT行I倾斜,希望寻求与互联网结合更紧密的工作。

3、艺术类家困毕业生在工作单位上所获得的报酬情况。调查得知:3名毕业生的月薪为1001-2000元,占总人数的5%;11名毕业生的月薪为2001-3000元,占18%;月薪为3001-4000元、4001-5000元及5000元以上的共计38人,占63%;没有毕业生的收入在1000元以下。综上可见,艺术类家困毕业生基本找到与预期工资水平相当的工作,总体收入状况较好。

4、艺术类家困毕业生的所学的专业与工作岗位的对口程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11名毕业生所学的专业与工作的岗位对口,占就业总人数的18%;31名毕业专业与工作的岗位基本对口,占51%;11名的毕业生所学的专业与所在的工作岗位不对口,占18%。综上可见:艺术类家困毕业生大多数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大学里所学的专业对口情况与不对口情况基本持平。

5、艺术类家困毕业生所在的工作单位是否安排了各种类型的培训。据调查显示:45%的毕业生所在的工作单位给安排了培训项目,41%的毕业生所在的单位没有给安排相应的培训项目。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工作单位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企业培训,表明大部分公司比较注重员工的培训,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公司,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

6、艺术类家困毕业生对现在所在的工作单位的满意程度。毕业生对所在的工作单位非常满意11人、非常不满意2人,分别占18%和3%;比较满意的35人,占58%,综上可知:毕业生对现在所在的工作单位满意度比较高。

7、学校专业课程学习获取知识和能力能否胜任现职工作。艺术类家困毕业生认为能够完全胜任的有9人,占就业人数的15%;基本胜任30人,所占比率为50%,很难胜任的5人,比率为8%。由此可见,艺术类家困毕业生普遍感觉在大学期间获得了较好的培养,基本上具备了在社会上立足与发展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8、艺术类家困毕业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0名同学认为非常有用,18名同学认为较有用,这两部分同学所占比率为30%,31人认为不太有用,12人认为无用,这两部分同学所占比率为71%。由此可见,高校在就业指导课上,需要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于授课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受益。

二、针对“90后”艺术类家困生就业帮扶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家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

2.以增强学生自尊和自信为切入点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3.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因势利导。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与优势,转变观念,进行择业分流拓展自身的就业视野,向行业相关专业积极就业。

4.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分阶段、分重点的开展“全程”就业指导。

5.加强校企合作,助推毕业生就业。学校与学院应齐心协力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使学校和企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向真,陈祖标.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

[2]雷静,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

[3]鲁悦.“90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新西部,2011(21):173.

艺术培训行业范文4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要求各高校创新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确定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施行注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该学科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够在未来获得较好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教师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着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只有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理论基础知识、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技能水平,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1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现状

所谓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应用技术类的人才培养作为教学定位,根据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进行准确的培养定位,从而提高人员的专业性、技术性。

1.1 新生生源质量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为使更多的人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我国实施了高校的扩招政策,并收到了良好的反馈,许多高校学生数量大增。一方面,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学生数量增多,导致学生质量的良莠不齐,受不同生活环境及教育背景的影响,学生对艺术设计的认知程度不同。[1]有的学生,在艺术设计环境中长大,从小接触艺术设计,长期的艺术熏陶使其积累了一定的艺术设计知识,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为学习艺术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大部分学生缺乏对艺术设计的认识,认为艺术设计不作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对将来的发展益处不大,便对艺术设计专业不太重视。由于大部分新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不够、兴趣不高,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生源、质量下降。

1.2 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扩招之前,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数量较少,为方便管理,学生大多集中在一起上课,每位教师可担任两门到三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课堂任务完成后,会有大部分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答疑。而生源扩招之后,班级分设较多,为促进教师资源的有效应用,每位教师尽量的课程量增加,使得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导致教师忙于备课、讲课,很少有时间与学生交流和辅导学生。另一方面,高校为提高艺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不惜加大资金投入,聘请高学历的师范类硕士、博士、甚至留学归来的专业人员。虽然这类教师在学历上有优势,见多识广,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扎实,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技能,但往往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对各类艺术设计标准及规范不熟悉,在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指导时,不能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师资力量的薄弱、专业素质水平较低,十分不利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艺术设计教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滞后于艺术设计的发展速度,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是实现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体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艺术设计专业的很多教师,是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乏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对于所教授的知识还停留在教科书的理论层面,所以专业知识有严重的滞后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教师应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的实践能力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3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艺术设计教师素质提升的策略

3.1 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培训机制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对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同,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艺术类的学科,受重视程度并不高。在专业教师培训中,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培训机会较少,造成了培训机制的不合理。因此,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应加强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培训,加大教师培训资金投入。例如,建立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活动室,成立艺术设计培训组织,定期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教学理念的深化,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在活动室内进行艺术作品设计活动,通过主题的策划和作品设计理念的讨论,引导教师独立完成艺术作品。

3.2 切实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有实践教学的素质。目前,教育界对于教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第一,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行业和职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职业和职业岗位群体的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应结合市场的实际发展需求,尤其是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技能要求。可以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的广告公司或者企业的相关部门进行设计实践,只有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提高教学和设计的指导能力。鼓励设计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能的培训,如设计软件的更新等,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3.3 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

高校教师本身学历较高,大多为硕士或博士,对专业知识掌握较扎实,更容易受到社会的认可。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艺术设计理念熟知,许多社会组织或企业在组织活动时,往往会聘请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作为艺术设计顾问和艺术活动的策划。教师以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进入企业或组织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在高校设计学院与企业之间形成桥梁,为学生提供行业内的工作和学习的机会。高校应该鼓励并支持教师进入社会,参与实践,有利于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增强师资力量,促进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3.4 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文化底蕴的积累及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学习、磨炼,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认清自身的不足,认识到自身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以高标准、严要求督促自己,不断修炼,敢于实践,使自己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上越走越远。

艺术培训行业范文5

1.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需求为重的理念。TAFE体系主要以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与变化,制定课程培训主体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设置需国家严格把控审批,国家制定有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行业组织能力标准,职业培养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基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提供的课程信息,兼顾就业市场信息的调查,确定主体框架和具体的培训的类、项和设置相应的课程,课程培训的项目主要遵循了市场的需求和方向并不断调整。澳大利亚TAFE课程,是以适应性课程为主。如,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在其50多个校区,课程设计有艺术类(Art):视觉艺术,珠宝设计,先修班,美发美容(Beauty);商业类(Busi-ness):商业,会计,财务,营销,管理,人事;英语课程类(ELI-COS):一般英语,商用英语,学术英语,专科桥梁课程;饭店管理类(Hospitality):餐饮,饭店管理;翻译及口译类;音乐;表演;舞蹈;旅游等800多门课程,每年有23,000名学生注册百种证书。澳大利亚TAFE课程设置多样化的正式与短期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来适应社会的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

2.校企合作促进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澳大利亚TAFE校企合作,TAFE学院在行业的引领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与企业为达到双赢的目的而进行的合作,提高了职业教育的产出效率,达到校企的双赢效应,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实践能力。目前,澳洲共有62所TAFE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导向,大力开展职业教育。TAFE学院的教育理想和终极目标是“毕业即就业”“,帮助每个学生尽快找到工作”。重型机械、纺织、造纸、电子等工业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墨尔本,就业率几乎为100%。北区TAFE学院有3.6万名学生、6个分校、3个农场、与75个企业联合9个国家合作办学,提高职教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对51所TAFE校企合作原因调查统计:88.2%认为校企合作能带来额外经济收入,82.3%认为能保持教师与行业的联系,为教师提供学生实践培养机会,67.1%认为因为教育与企业的竞争带来了合作,为了更好的为学生就业的占57.6%,其他原因的占32.9%。可见自发的层面较多,认为合作是为互利共赢。如悉尼TAFE学院动物养护与管理采用与悉尼塔隆加动物园校企合作方式,学院根据专业培训包开发具体课程内容,考核标准与教学材料,对于培训包要求有教师和动物园培训主管共同执行,学员自己记录、分析培训过程,动物园培训主管对学员进行考评,在具体工作地点考核,达到要求的发资格证书。

3.师生互助合作,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突显能力本位的职教体系。“能力”将经济、学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连接起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职教发展的核心目标。注重在能力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知识运用和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3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TAFE悉尼学院市场营销主管ThomasDunlop到国际交流处和动漫与艺术设计系考察学生作品设计情况,学生在教师对动漫与艺术设计作品的题材把握能力、设计制作水平、设计理念、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的指导下,进行软件开发,企业也会派出监督人员进行全程的监督和协作、资料的提供等,教师能够做到在“学中教”学生,能够实现在“做中学”,真正在实践中掌握住职业技能。

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与借鉴作用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国际接轨。学习澳洲先进的职业办学理念,解放思想,促进职业教学改革。以企业和行业标准语需求为基础,设置合理实用的教学课程设置方案,增强课程开设的有效性。学习澳大利亚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进行创新改革尝试,以学生兴趣为先导,把知识变为问题,还原到实践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仿真教学法学习技术知识。

2.提升职业教师队伍建设。要培养掌握高技能的职业学生,首先需要一支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因此,在我国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一支较强职业技能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只有具有较丰富的技术经验,掌握企业的一线新技术信息和专业的技能,才能在实训课程中真正在技能上给学生以指导。

3.充分调动起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市场化机制,发动企业行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和教学中来,形成以市场和企业需要为标准的质量观,促使我国职业教育在功能和模式上出现质和量的变化,充分利用好我国的资源优势,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办好职业特色教学。在职业教育方面与国际先进地区合作交流,调动国内与国际合作企业参与到职业教学中,实现在职业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使职业教育见规模见实效。

艺术培训行业范文6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263-01

如今的大学专业分的越来越多,但也不乏热门专业,艺术类专业在近几年也在其中,但不知在报考这些热门专业的学生里,有多少是对其所报专业是感兴趣的,在我看来,每个专业都象征着社会中的一个领域,就如计算机专业代表着“IT”行业,而艺术类专业,涉及的社会行业就太大了,如媒体,影视,房地产等等;所以,在选择专业时,首先是要有兴趣,那么未来你才会在这个行业里成功,否则你也会成为大学生失业人群中的一分子。

“艺术热”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然而大部分人之所以走上艺术之路就是为了考上大学,我想这也是社会压力所迫,就好像最开始所有人都挤向文化课的高考大门,然而“上帝”突然在旁边打开了另一扇门,后面的人们看到后“不假思索”的就跑向了那扇代表着艺术的高考大门,这扇门可以成为一些人的转折点,也可以成为大部分人迈向失业的起点;因为人们选择的起点不一样,走向的终点自然也就不一样,成功的往往是有准备的,失败的往往是想走捷径的。艺术类专业看起来门槛虽低,但它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却很高,艺术类大学生要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艺术是创新性,专业性。艺术类工作具有相对的专业性,非艺术生无法胜任。虽然在高考时对文化课的要求较低,但是进入大学后你会发现,这个专业需要的理论知识,以及涉及的知识面是很广泛的,如非真正的兴趣所致,在这个专业中何谈未来的成功呢?

高校艺术生作为先进知识储备群体,其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学习的发展,以及毕业生本人,针对高校艺术专业的就业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高校艺术生真正的就业状况,这些情况能促进艺术类高等教育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就业与艺术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提升艺术专业教学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艺术专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艺术的学生往往充满激情和热情,但是缺乏生活经验,不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在选择职业时,表现出自我良好的心态,和高度自信,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忧虑,害怕自己知识能力不够,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面对复杂社会,会产生无从适应之感。从而产生忧虑,自信与忧虑并存往往会影响正确的择业观。虽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艺术生就业双向选择的制度逐步建立,但不少艺术生的择业观还是没有改变,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期望值过高。

目前艺术生的现状一边是“艺术人才饱和”的言论,一边是因为报名过多导致的“100∶1”惊人录取率。据有关统计,我国的艺术生最近几年直线上升,某些专业已经超出了我国的需要量,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造成一种社会上的负担和人才的浪费。报考热,就业难并存。

“艺术人才的饱和”在我看来就是:艺术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多,按需求来说,达到了行业的需求量,但是真正的人才太少,无法供应行业的需求量,如果真的达到饱和状态,大学的艺术类专业也就会渐渐消亡了:“艺术热”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还是很不错的,你是否能在这个行业里成功,就看你能否在大学里学到技能并熟练运用,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个行业里立足,才不会被这个行业淘汰。

虽然多数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就业意识,但在评价自己的综合能力时,大多数同学对自己感觉一般,缺乏自信,感到有压力和迷惘,没有把握,难以胜任,迫切希望学校能提供就业技能培训,进行就业指导。从艺术大学生迫切需要学校在就业能力训练、就业实践活动、就业知识培训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的情况来看,反映了高校在这几方面的教育缺失。所以高校应把加强艺术生就业指导加入高校必修课程,扩宽艺术生就业渠道,建立艺术生就业保障,加强艺术综合素质的培养。